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四、设计思路:1、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强调语言特色。其实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某一分类,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
1、导入: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揭题第二课图象与眼睛
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艺术语言的分类: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例:《侧椅的人体》、
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草垛》
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
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表面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例:大理石小结: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提问:印象、特点如何)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手法、特点如何)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形式、特点如何)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的应用)中国的书法作品
实战演习:
十多幅图片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
小结: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备用资料
图象与眼睛“色盲表”、马格里特《错误的镜子》眼睛心灵的窗户
“西方的微笑”《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麦积山菩萨》古人云:“神在双目情在口眉”
“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
2、美术形象与自然中真实原型是否有区别
照片“长城”与吴冠中的创作“长城”对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神、气势、气韵、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种境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典型
教皇英诺森十世面包(柯勒惠支)生活中是否有艺术典型?
创作方法:
①再现性偏重于写实才乌克西斯巴尔哈西乌斯
特点:文学性内容、典型化靠拢、情感藏于形象背后《筛谷的妇女》
②表现性主观世界的真实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实描写
特点:趋于抽象,抛开解剖、比例、结构、空间平面化、突出形式味蒙克《呐喊》
扩展阅读:湘版高中美术说课(包含所有课程)
《什么是美术作品》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什么是美术作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说教材
《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本课的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鉴赏所涉及的的美术基本知识和美术鉴赏的基本技能,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教学难点:学生审美意识的养成.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主动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展示法,讲授法,对话法,设问法等.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1街头墙上装饰壁画.2公共场所的胡乱涂鸦.
(图片准备时两张反差很大,引起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活跃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对我们身边生活环境的思考)
接着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点出并板书本课课题《什么是美术作品》.
环节二:讲授新课提问:同学们爱美吗?学生议论,各抒己见.
老师提示:同学们今天的衣服都很漂亮,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等等.让学生意识到美不仅仅是狭隘的外观的漂亮提问:那么"美"字是怎么来的呢?学生意见众多:"古人创造的""一个羊字一个大字".揭示:《说文解字》1,羊大为美.2,羊人为美.
来自原始人最原始,最自然的美的追求.提问:我们现在对美的要求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外在的美,内在的美.重树学生的审美观提问: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术?
顺势提问:那我们身边有哪些美丽的艺术呢?
学生回答:美丽的艺术,衣服,房子,学校里的雕塑,学校里挂的画,街上的广告牌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同时激发其对美术的兴趣爱好.
总结:我们每天与美术相伴.揭示"美术"涵义(板书"美术")
学生反思身边的美术让学生了解美术,明确美术的重要性.环节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美术分类,我将通过学生对身边美术的介绍将美术分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并分类出示图片进行欣赏.
学生欣赏图片,初步领略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特点.中间穿插部分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美术,明确美术函概的范畴.同时为以后的美术鉴赏课做好铺垫.美术欣赏的批判性和赞同性环节四:能力拓展
为了更好好,更广地拓展学生的能力,我将出示图片:《蒙娜丽莎》并简单介绍.学生分组讨论,并从各自不同的欣赏角度展开辩论.可批判,可赞同.
总结: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它,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它.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激发学生学会用眼睛,用心,从多角度去鉴赏作品.环节五:
研究性学习在完成本课的的教学活动之后,
A:给学生布置课后的研究学习的课题:观察你的家,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用手机或DC拍摄后发到学校电脑中我们美术的存储空间.课后大家一起进行研究学习.B:回顾总结在完成本课的的教学活动之后,总结是真正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的美.真正的欣赏,不光是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看".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带来启示和帮助.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和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图像与眼睛》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介绍了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如:点、线、面、明暗、肌理等等,但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图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点而分成的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种类型。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打破那种以“像不像某物”来衡量作品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意识到美术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中所见之物,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内心感受。
说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2、美术作品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3、掌握三种美术类型的特征。说重点难点:
1、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肌理。2、辨别具象、意象、抽象的形态及特征。二、说教法、学法:说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具象和意象的美术作品,但是对于“肌理”的认识,对抽象美术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说活动:
本课的活动安排与课本及教参不大相同,一是通过让学生区别“石头”、“木材”、“不锈钢”三种质感,以及欣赏这三种材料的雕塑来认识“肌理”,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辨别一系列美术作品,包括绘画、篆刻、雕塑等来加深对具象、意象、抽象的理解。
说教法:
本课宜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说学法:
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三、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美术作品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分钟)
人的身体由肌肉、皮肤、骨骼、毛发、血液及各种器官组成,一件美术作品同样需要很多元素构成,如点、线、面、体积等要素,(打开幻灯片图1结合范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要素)。同时提问:什么是肌理?(物质组织的条纹。)为什么肌理是美术作品的要素呢?
(教学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来描述、分析美术作品。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就是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提高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2、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5分钟)
首先,同学们能说出“石头”、“木材”、“不锈钢”这三种材质的肌理?其次,看到“石头”会想到什么?看到“木材”会想到什么?看到“不锈钢”会想到什么?
最后用词语形容这三种材料的肌理和特质,同学们会用什么词呢?
教师归纳:因为石头的坚硬、厚重、永恒,往往被作为纪念性雕塑的材料;木材的年轮使人看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痕迹,而被用作历史人物或佛像雕刻的材料;不锈钢是新的事物,它的肌理给人以速度感、时代感,所以经常被用作城市雕塑的材料。
(教学意图:新《课标》建议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上述教学过程,就是教材及教参所没有的,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肌理的理解。)
3、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及抽象美术的特征。(25分钟)
请同学们欣赏《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像》、《刘胡兰就义》,注意观察这三幅画的共同点,接着请部分同学发言,教师总结:具象美术作品再现具体可感客观物象,但又不同于摄影作品,而是艺术家根据绘画的主题创作出来。
请同学们比较《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圣维克多山》与前三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学生讨论,并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比较简约、不那么注重细节,但突出或夸张物象的某些特征)。再提问:美术作品除了表现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之外,还能表现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意象美术作品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有时会对物象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张、变形或结构重组的处理,美术家主观认识和情感性的因素会多一些。
请同学们欣赏《即兴》、《红黄蓝的构成》这两幅作品,能给你们什么感受?能从这两幅作品中看到什么?请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刚才你们所见的作品就是抽象美术,作品中的图像不能对应客观物象,这类作品强调美术作品形式要素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或线、或色彩、或光影,并以此表现作者对旋律、节奏、均衡、对比等单纯视觉元素的感悟。但是也不难欣赏,这两幅作品或直线、或曲线、或有秩序感、或感觉躁动,都与艺术家的内在情绪有关。中国的书法也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同学们认为书法最主要的元素是什么?(线条的形式美感)。
(教学意图: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分析和判断,上述过程从总结具象美术、分析意象美术到体验抽象美术,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意识,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法赏析作品,提高鉴赏力。)
课堂总结:
4、检测学生学习效果。(10分钟)
下列三组美术作品,同学们能辨认出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美术作品,每件作品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
篆刻《白石》、《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抽象美术,基本要素为线、章法;肖形印《鸡》、《鹿》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线、面、章法;雕塑《构成》抽象美术,基本要素为体积、肌理;雕塑《人体》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体积、肌理;
绘画《毛主席到安源》、《贝尔坦像》具象美术,基本要素为色彩、体积、构图、明暗;
绘画《舞蹈》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色彩、面、线、构图;绘画《即兴》抽象美术,基本要素为色彩、面、线、构图;中国画《人物头像1、2》意象美术,基本要素为点、线、面。
(教学意图:新《课标》要求通过鉴赏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较多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美术的基本要素,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上好鉴赏课奠定基础。)5、板书设计由电子文稿放映。(略)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美术鉴赏》中的《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这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本课着重向学生传递:美术作品的信息解读效果取决于“用眼”即“欣赏方式”,同时向学生介绍几种主要的美术鉴赏类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思路,培养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突破思维定势和惯常的欣赏态度,学会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欣赏美术作品;能够熟练的运用美术鉴赏的四种方法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3、学习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重、难点是:
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1)感悟式鉴赏(2)形式鉴赏(3)社会学式鉴赏(4)比较式鉴赏。需要着重理解的是四种鉴赏方式之间互为渗透,并非彼此对立。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采用故事导入、音画感受、提问点拨、讨论分析、语言表达、比较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的欣赏模式,较为投入地进行情感体验,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培养他们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
其中讨论分析、语言表达、比较练习,这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悬念,引入新课(播放幻灯片)
用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二)音画感受,作品解读1、由《蒙娜丽莎》这件作品展开,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2、介绍美术作品的鉴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3、鉴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荷花影》等作品。(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投入的欣赏,通过运用四种鉴赏方式
对不同作品的鉴赏,认清本课的学习重点。(三)讨论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归纳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类型的特点。2、分析讨论课本中三处“思考与交流”。
(这一环节学生用时较长,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前面的感官体验基础上,结合课文理论,用简练概括的文字表述四种鉴赏方式。采用讨论分析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即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又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
(四)拓展能力,活动延伸
引导学生用多种鉴赏方式对《蒙娜丽莎》进行鉴赏,鼓励他们从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来理解作品,大胆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比如从形式角度研究达.芬奇所运用的绘画技法、色彩效果、构图特点、人物坐姿等等。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蒙娜丽莎》是一件耳熟能详的作品,通过这件作品开展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对这件作品人们所熟悉的评述相当多,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个人见解,就需要课外查阅资料,以一种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从而将课堂知识向课外进一步延伸。)(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文学作品如此,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一样。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待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今后我们要学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原始人的创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与西方比较有代表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原始人的生活、观念的关系。这是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进行原始时期美术作品欣赏,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尝试探讨美术的起源。因此,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原始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成就,扩大学生眼界,增加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探讨原始艺术与原始人生活、思想信仰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较少,审美能力较弱,所以在这节课上首先考虑的是提供较多的美术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增加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本课的重点是原始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作品对原始人生存的意义。难点是探讨艺术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背景、材质、色彩、图形、造型、实用功能等表面特征及作品的内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原始美术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远古美术的愿望及美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始人的创造》体验原始人的创造精神并通过自我美术作品创造宣泄学习压力或创作激励自己和他人,达到“心灵护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原始人创造美术作品表面形式特征及精神、情感内涵。[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原始人的创造精神达到自我创造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灵活运用,让自己更强大,更完善。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着这样的思想,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师生共同学习,欣赏、分析、探讨的学习模式。
教师创设良好的作品欣赏情景,学生积极欣赏、分析作品,能感受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美感。
美术鉴赏课,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通过较多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艺术家的巧妙构思,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增强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三、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准备)二、引导阶段:3分钟1、聆听一段音乐:问(针对全班):能否听出是何乐器吹奏并谈谈感受。
(讨论后给予正确答案:埙原始陶哨发展而来的陶艺乐器。用远古悠扬神秘音乐营造的氛围来欣赏分析作品的表面形式特征)三、初探阶段:原始美术作品欣赏(课件展示作品)15分钟1.原始美术产生时代背景
中国原始美术作品:原始人打制石器钻珠问:除了展示的原始美术作品,还知道哪些?
(学生讨论,老师综合答案:主要是彩陶和洞穴壁画为主)2.原始美术作品的表面形式特征
中国原始典型美术作品: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西方原始美术作品: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英格兰巨石阵
问:彩陶是怎样制作的?彩陶的花纹是使用什么颜料绘制的?哪些图案是原始人
喜欢画在陶器上的?不同彩陶造型有什么用途?尖底彩陶旋涡瓶的造型有什么奥妙?
(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分析:分析出原始美术作品的背景、工艺制作,颜色花纹特点、造型对实用功能的影响等表面形式特征)
3、陶与瓷器的欣赏(课件展示作品)问:“china”包含的释义(学生答:中国和瓷器)引导学生联想陶与瓷的关系
问:彩陶是瓷吗?陶与瓷是一个概念吗?(学生答:回答是否定的。进行陶与瓷图片辨别分析讨论陶与瓷的异同点)引出陶与瓷的异同:共同点:2点不同点:6点(重点阐述陶是瓷的发展基础,瓷器是中国独创。反证彩陶在中国原始美术作品的典型地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四、深入探索阶段:原始人创造美术作品的内涵?(课件作品展示)15分钟
1.图腾精神寄托
龙山文化玉龙现代龙造型贵州新中国龙化石
问:你认为最早的龙有什么用途?你小时候孤独处于雷电交加的黑夜会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很害怕,想要有神奇的力量来帮帮。通过语言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处于人类童年时期原始人的想法,引导图腾产生的必然性)
问:龙是否真的存在?(不需做答的思考题,通过龙化石头上角与神话龙的吻合提出一个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情感表达马家窑舞蹈彩陶盆
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跳舞的人物、水面等;想到多种场景及情感感受。告诉学生所看到的、想到的就是作品艺术语言。在这里,老师坚受不否定任何学生的想法,开拓学生想象思维。)
四、实践体验(精神和情感通过表面形式特征这个载体来表达的体验)
1、教师示范:陶艺上的心灵地图(一位中学生内心独白)4分钟短文展示
(教师现场展示;学生直观感受语言情感转化为作品)2、学生体验:8分钟三幅花卉一幅线图片
(以抽象线与具象花朵自由组合;学生分组讨论,派出代表阐述感受。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贴近学生心态作品,激发学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创造能调节心理的作品。)
五、教师总结:
(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想法,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美术作品的情感的护理作用。)六:板书设计
《不同的歌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选用的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8课《不同的歌声》;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与艺术,我们要学会尊重并认识这些文化与艺术。同时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的探究展示,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够为本民族的艺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2.教材的处理
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书本教材,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一课时的教学容量从教材中删去墨西哥壁画运动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补充进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学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关系。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惠女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模仿体验、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通过分析作品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突出重点2)难点: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通过体验与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难点
3)关键:民族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课前学习探究来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5、资源分析
学生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亲身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组织教学。学校资源: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图书馆等资源。
教师资源:教师通过网上和课外图书收集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扩大教学容量。二、说教法
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乐曲渲染法:利用相关民族乐曲做渲染是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赏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又能扩充整合学科间的知识。
2)讲述启发法: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介绍启发同学对作品的分析和鉴别,从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导学生体验、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学习成果的活动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1)说学情
我校高一年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方面是明显的,整体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也存在,由于初中学习方法的单一性,忽略了学科特征,所以我就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与美术作品间的联系进行鉴赏,领会民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和美术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状况等,来促进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生成与提高。(2)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筛选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资料信息的学习方法,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整体协调能力,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在团队合作中突显个体创造能力。
3、体验学习法: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师对民族形象的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四、说程序
一)体验与感悟(二)畅谈与交流(三)理解与探究(四)归纳与总结导入:聆听乐曲《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家)。说说你的听觉感受;(一)体验与感悟
内容:鉴赏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纤夫》与“巡回展览画派”1.观赏作品《伏尔加纤夫》(画家)说说你的视觉感受;2.吟诵诗句《伏尔加河上》(诗人)说说你的心灵感想;
3.模仿作品《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动作动态,积极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
说说你的肢体感受.
[设问一]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艺术家都在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呢?
[设问二]在你们体验后能就当时纤夫们的形象、内心世界所想进行阐述吗?[设问三]你认为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与作品的艺术特征?
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从它的诞生、发展、当时社会环境、艺术品风格、代表画家等方面简要描述.
知识拓展:介绍巡回展览画派代表画家有别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萨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学生活动:静听\\细观\\畅吟\\体验并谈感受;
教师活动:提示启发学生大胆表达和描述并要参与体验讨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并做知识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听、观、吟、验”等形式去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中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畅谈与交流
内容:藏族文化与美术-----建筑与藏族服饰
学生活动: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小组筛选,归纳后交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鼓动其他小组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要参与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现探究归纳后藏族民族文化,即体现学习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关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懂得传承与保护的良好意识。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即是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重点之一
(三)理解与探究
内容:探究惠女服饰文化从他们的起源、发展、生活习俗、艺术品风格等方面简要描述
学生活动:对收集图片进行小组筛选,登台展示并说明其相关特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协助学生操作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教师也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把藏饰与惠女服饰相比较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同时对我国仍至世界美术发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课的难点(四)归纳与总结: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等多种形式,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五、反思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依据是新课标“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程序都围绕着学生自主探究来展开,教学设计中有动有静,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练的空间,有交流互动的平台,能够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精神。
《地域的永恒魅力》说课稿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美术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一部分来源于生活---源自于学生所熟悉地方民居建筑。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许多古建筑遗迹,寻找身边的特色建筑,或者出去旅游时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留念,带到课堂中交流。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目标1.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受到的地域性因素的影响。2.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家乡建筑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联系生活的能力。2.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家乡建筑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三、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围绕地域性因素对居民建筑的影响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这部分的知识是对下课时地域因素与美术流派的关系的前提铺垫.建筑是平常生活中较少涉及到的部分,但也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头和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从日常的生活入手展开讲解最后又要归结到生活中是本课的主要思路.四、教学过程导入:看视频《北京欢迎你》,寻找里面的标志性建筑。地域的永恒魅力---民居与环境共相映衬
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建筑里,最有北京范儿、最具人气的要数那些静侯在深巷里的百年四合院了,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充满魅力的四合院说起,走进充满特色的传统民居,来共同探索这些传统建筑和环境和谐共存的奥秘。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因气候,地形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不同而使住宅形式各异,下面我们就南北方的传统民居建筑来比较分析。一.南北方传统民居建筑1.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四合院的营建是极为讲究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栋房屋的具体尺度,都有一套“风水”理论来指导进行。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生活的追求。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自学:【百度百科】大家思考一下问题:1.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它的建筑模式体现了那些传统的居住观念?2.这些居住观念,即所谓的“风水学”有何科学根据?3.汉字博大精深,建筑如此讲究,起名为“合”又有什么深涵呢?4.为什么“以北为正,以东为首”,座北朝南?为什么大门在东南角或西南角呢?根据自学内容分组解答总结:标准的北京四合院,有严格的建筑比例,构造样式,布局安排,独特的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无一不体现出皇城跟下的民风民俗,浓缩着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当然也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气候特征等各种因素。总之,是极具京味的地域特色的建筑。2.江南水乡自古文人雅士厌倦程式的约束,悠然雅意的审美情趣,追求自然,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身临其境的幻感,更能运用独到的地域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意识创造出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顺延曲折多变的河道,白墙灰瓦自然呈现出一番雨后的清新景象,相对于北方的独家独院,这里似乎没有么多的秘密存在,远远看去难分其界。突破空间的建造,临水而局,微波粼粼的倒影愈发显得秀雅玲珑,在进退起伏中变化幽深。镂窗半敞,流水拱桥宛自家中,移步换景,画舫商船,或游玩,或商贩,自窗下而过,诗情画意,虚实夸张,景中有景,景中有情清高鄙俗,高雅格调,处处透露出文学趣味。比起北方深宅大院里端庄的大家闺秀,江南女子便多了秀雅蕙质。诗情画意使得我们流连其中,不过亦是内外兼修,他的构造依然有它的“风水”学说,在水乡,土地稀少,经济文化发达却使得人口密集,所以多为楼房,而且连接紧凑;雨季绵长的江南更是处处考虑到避雨防潮的情况,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宽宽的屋檐围成井口般的“天井”方便聚集雨水,所以家家户户也难分界线。白墙是石膏抹就的底色,石膏有很好的吸水性而且耐蚀,如此惨淡的颜色配上灰瓦,水中的倒影映衬和水乡的景色十分谐调,试想若是换上故宫的琉璃瓦那白色的墙壁会何等的苍白。意境高雅的美丽画卷江南水乡3.思考归纳我们分析了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北方传统民居和以江南水乡为代表的南方传统民居,请大家对比归纳一下南北方传统民居,分析一下各自的特点?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个表格,大家来填填看
4.归纳与总结北方民居-北京四合院城市背景皇权专制政治中心南方建筑-江南水乡经贸发达文化中心文化背景儒家观念“仁”义和谐文人思想悠然雅意整体风格格局严谨大小尊卑等级森严建筑特点座北朝南游廊相连结构特色木结构雕梁画栋漆色以保护不腐蚀院落安置宽绰疏朗方方正正气候因素冬季日短多纳阳光古人认为居住环境对人的健康,寿命有直接影响,古建筑居所多强调环境的选择,或坐落于青山绿水,阳光充足之处,或因地制宜,“辟园林于城市”,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反映了体验自然,回归自然的独特文化心理。除此之外,他们还很注重“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江南水乡满足了我们对风景秀丽的向往,周庄成了江南水乡的代表,而如今有很多的代表性村落根成了旅游胜地,吸引着我们。不进求得与环境共存,还改变环境求风水。二.其他带有民族特征的民居建筑1.安徽宏村民居2.福建永定土楼3.傣族杆栏竹楼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三.课堂探究把课前准备的照片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一起探究这些建筑的地域特色。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传统民居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融合为一的“风水”奥秘.它们不是图有外表的住所,而是融入了先人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保护古建筑,让
11模仿自然诗情画意突破空间多为楼房连接紧凑白墙灰瓦清新脱俗呈现雨后自然景色探天之窗犹如“井口”雨季绵长避雨防潮
它们融合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和崛起的高楼大厦共相映衬,和谐共处.五.课后预习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请大家预习一下地域因素对艺术流派的产生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并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五、教学反思《地域中的永恒魅力》是围绕地域性因素对居民建筑的影响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这部分的知识是对下课时地域因素与美术流派的关系的前提铺垫.建筑是平常生活中较少涉及到的部分,但也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头和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对四合院的自学回答问题讲解总结,使学生了解对建筑的鉴赏从何角度出发,学会深入体会建筑魅力的方式方法。对后边进行的江南水乡、宏村建筑群、永定土楼、傣族竹楼的扩展比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对课前准备的探讨与本地特色建筑的关注让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艺术、生活中的艺术形式的存在,了解地域是影响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现生活中的美,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中汇集了一些地理、历史、民俗知识,虽然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但在课堂教学中,本课显得容量过大,在此后的教学中,可把对四合院知识的自学改为讲解,减小学生的学习容量,从而更多的侧重对地域建筑的探索。
第四课《人间生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间生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一美术历程》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以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美术作品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美术的基本历史分期,以及与分析研究,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的基本历史分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鉴赏方法。本节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的新变化。(2)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各种方式了解中国隋唐,王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方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直观性和历史意义。
②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难点: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使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和比较鉴赏法,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适当的归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
生:初步感知理解主题观察讨论扩展比较师:展示作品引导观察点明主题归纳总结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女史箴图》、卢舍那大佛、《捣练图》说出作品的不同之处2、学生分析回答
3、老师点明本课主题:人间生活
4、引导观察理解主题,并以讨论,表演的方试加深印象5、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比较阅读教材p32-33内容6、老师点拨提问、归纳
7、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建议一”
注意事项: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把教材图片所表现的生活场景,生活细节跟学生的生活记忆联系,并进行对比,从而理解古今生活习惯,风俗的区别,扩充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
2、教学过程要灵活生动,方法多样,可采取问答、讨论。即兴表演等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结束语:以上,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四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美术鉴赏课《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二、说教法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
1、故事激趣法:在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启发谈话法:整个课堂运用谈话法,在与平等对话过程中,力图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法: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宗旨,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
(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经验,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
识。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并导入课题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欧洲3个美术流派,并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且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的事件,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的要求,进而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第二环节:新授
在这个环节里我分为五步骤:
步骤一,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由此得出现代中国山水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一些创作技巧,又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更多地从作品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去权衡,具有更宏观的现代意识。步骤二:讲述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并伴随着音乐展示爱国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将学生带到当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中,使其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体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让学生讨论《流民图》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有何不同。教师担任协助、引导的角色,使学生深入地掌握比较式鉴赏,提高美术素养,得出现代中国人物画将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将以前文人画不加以表现的真实社会生活纳入到绘画中,既保留了民族的艺术形式,又吸引了西方的表现方法,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步骤三:在这一步骤主要讲解艺术家们将由国外引进的素描和油画吸收,并将之本土化,用来表现中国的主题。具体以作品《田横五百士》、《血衣》、《父亲》为例赏析,通过讲述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作品所体现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讲述我国的土地革命,以提问教学法加深对《血衣》理解,以观察体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父亲》的印象。
步骤四: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幅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比较之间的不同,以提问教学法和观察体验法进行师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纳入了年画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也不再是门神福禄寿,更多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步骤五:与学生交谈他们喜爱的漫画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和《西游漫记》,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作品中描绘的小故事,锻炼其表达能力,总结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因此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优差点。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新的实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一课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七课《新的实验》。
本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从宗教、或从不同审美视角,来说明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由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的科技、社会、历史、宗教和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的知识较多,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教材地位和作用:《新的实验》是这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手段、材料、媒介等,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特别将其作为单独一课介绍,较好地突出了它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
助于学生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的丰富内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2、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
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创新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说教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1、启发式、问题法、对比法、实验法等。2、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本学科的特点,着眼于世界美术发展历程,让学生从自己视角联系文化的情境、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去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认识到这一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针对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为此从视觉创新入手,以“打散重构”为突破口,可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例如:从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漫画中得到启示,进而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和理解现代艺术。
再例如:为了在课堂中展示了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展示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眼界,并让学生分组用有限的材料完成一个作品,表达想法,激发思维。)三、说学法
说学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知识面广,获取新事物,新信息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讨论,练习,总结,落实本课重点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对现代实验艺术的"求新"深刻理解,并树立理性的态度对待现代实验艺术。
本课教给学生一种“逆向的”、“反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美术鉴赏与现代视觉设计进行横向联系,促使学生在大“艺术观”的基础上,进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理解、学习;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考虑,帮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利用高中生“反叛”的心理和“反传统”的精神,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是说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等内容。教学思路: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的模糊。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
课堂结构:导入授课总结这样安排课堂结构的理论依据:为了不因为在评判试验性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强烈反差下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产生质疑与反感,用“赏析”做为转折,正确的引导学生客观的体会、理解和思考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内涵。五、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1、导入:初识现代实验艺术,简单理解其意义多媒体展示作品:中国草书、波洛克行动绘画
①老师提问:提问通过画面对比,想想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
②老师投影仪展示作品:展示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为什么接受?或为什么不接受?(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③老师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独特价值?(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
④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50-52页,并将内容填写纸上。(老师引导)⑤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六、老师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结束语:本节课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礼仪与教化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礼仪与教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礼仪与教化》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发展的历程,本课的教学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国家、阶级以及相应的道德、法律观念的出现对美术创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
教学难点: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从中国青铜器的美术形态,并能分析出“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青铜鼎进行初步断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主动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感受“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具体存在。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展示法,讲授法,对
话法,设问法等。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说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4、学生思考并回答。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和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战争与和平》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选择的说课题目是《战争与和平》,我的说课设计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及效果预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使用的教材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六
课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危害,让学生明白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
同愿望。
能力目标:懂得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维护和平是每个人的责任,树立和平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争的危害
难点: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二、说教法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文字等手段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课
本基础知识点一一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印象。
2、创设情境法: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教师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
参与教学活动。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主要以分析归纳法为主,通过分析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以上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们人类的哪两种生活情景?(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课学习主
题战争与和平问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战争与和平是构成社会发展的一条主旋律。在新世纪,和平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但现在,局部战争依然存在。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硝烟,也体会不到和平对人类的宝贵,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增强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2、新授
(1)多媒体呈现通过本课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课学
习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导语。分析引发战争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并展示课件。
(3)引发战争的因素比较多,而且这些因素也一直存在,现在还
依然有一些人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那么战争的危害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看以下的一些图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
片后,让学生说说:看了刚才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战争很残酷、战争有很大危害、战争会造成大量人员死
亡。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简单评价后提问:那么战争有哪些具体的
危害呢?(引导学生思考,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材料。南京大屠杀、海湾战争、日本原子弹受害者、海湾战争中因贫铀弹污染而患白血病的小男孩和先天畸形儿以及相关战争的数据统计)
抽学生回答:战争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造成
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等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在家,有父母的呵护,享受着温馨的家庭生活;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教育,安心地学习、成长。可是同学们是否知道,战争中的少年儿童,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展示战争中的儿童相关图片资料)对非洲国家内战中的儿童兵现象做单独分析,这部分主要由教教师讲授(童兵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丑恶的现象,本该愉快嘻戏接受教育的儿童被迫参加战争,使得他们的身心受到较大的影响影响他们的一生)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战争的危害。
1、对人类生命造成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2、消耗大量的资源,破坏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3、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4、带给儿童无尽的灾难。
出示相关数据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危害的认识。过渡:既然战争有如此多的危害,面对残酷的战争,我们的态度是什么?(4)战争是残酷的,所以世界各国的人民强烈呼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引出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结合图片讲授:人类为实现和平所做的不懈努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作用:促进维护世界和平、人道主义救援、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让学生归纳出在各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下,在各国领导人及
有关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结果:经过过方的努力,当前世界的局势趋向缓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3、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代价是惨痛的,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作为青少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为世界和平做贡献!五、板书设计
一、拒绝战争
1、引发战争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宗教、名族种族冲突、
领土资源纷争、恐怖主义、贫困、毒品等
2、战争的危害:
3、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六、效果预测
通过各种图片、文字资料,对学生形成直观刺激,通过多个问题的提出,加上教师的引导。我想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的三维目标。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审美自律》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审美自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审美自律》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发展的历程,本课的教学理解“独立审美”这一美术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结合一些具体作品理解艺术家是如何打破流行的绘画程式,追求个性化的表现与自我表达的。理解在中国书法领域个性与情绪的因素对书法创作的影响;理解中国文人画的艺术观念与艺术特点。了解19世纪欧洲绘画领域的重要变革。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1课时分析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第2课时分析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展示法,讲授法,对话法,设问法等。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最好能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材给出的图片比较清楚,如果仔细看,其中的字都能辨认。)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教师可以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3.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师总结。指出,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5.教师展示作品: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6.学生思考并回答。
7.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完成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8.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②表现方式。
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④对美的认识。
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9.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
10.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
11.课上或建议学生在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国美术作品中形式和风格的继承和变化。这个活动可以和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结合起来进行。该“思考与交流”中用来分析各个时期山水画空间表现方式的示意图来自方闻的《心印》一书,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找来帮助消化教材内容。根据该书三种空间表现方式的划分标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应该属于第二个阶段。但这种划分不一定非常准确,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另外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析仅仅是作品欣赏和比较的一个方面,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笔墨技法上更加明显的差异。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和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2、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性作品。说重点难点:
1、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二、说教法、学法:说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说活动:
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神话》,创设情境,来刺
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较多的佛教音乐《心经》、《大悲咒》来营造课堂氛围,以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来解释梁楷的画作,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说学法:
允许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三、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放映电影《神话》片断。(2分钟)
同时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种?佛教诞生在中国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神话》,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同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中国的石窟艺术。(8分钟)
首先,同学们能说出中国的几大石窟吗?分别在中国的哪里?①甘肃敦煌莫高窟。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④重庆大足石窟。⑤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设计意图:以佛教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点出课题。让学生讲出中国的几大石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18分钟)①乐山大佛、弋阳卧佛、八仙山大佛。②大足石刻卧佛。
③云冈第20窟坐佛及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④比较印度及中国的佛教造像。⑤比较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⑥麦积山造像的世俗化。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通过比较鉴赏佛教造像,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作品的创意及内涵。)3、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12分钟)①《六祖砍竹图》南宋梁楷。②《九色鹿》、《本生图》。③比较克孜尔壁画、莫高窟壁画。④《飞天》及油画《飞天图》。
(设计意图:以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来解释梁楷的画作,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和参与意识。)
课堂总结:
欣赏《千手观音》图片及音乐《心经》,然后学生总结发言。(5分钟)(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使学生了解这堂课的优差点,为下一节课提供学习建议。)
板书由幻灯片放映。(略)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中秋之夜的情景,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播放古典音乐)譬如:描绘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心情、当时的
2、中秋,这个浩月当空的夜晚,然而在每一个的眼里,感觉也并不见得一样,就像刚刚从你们口中讲述出来的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想必你们对这个中秋的夜晚感受也不一样。在我们感受自己的情感时,来看看大画家梵高、卢梭他们又是怎么样来诠释夜空的。
3、欣赏图片:《星空》和《狂欢节之夜》师:按要求讨论两幅作品的异同点。
相同点:a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b材质上都是油画作品不同点:作品构图笔触色彩意境星空月亮为中心,饱满充实线条急促,有着强烈的运动感丰富,暖色调为主狂躁不安狂欢节之夜以人物为中心,月亮只是陪伴。细腻,给人有着安静、温馨的感觉单纯,冷色为主幽静、浪漫的情调小结: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题材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就像这两张画,艺术家都是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画面里,出现在画面的风格也就不同。
我们起先欣赏了有关天空这样遥不可及的事物,现在再来观察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关这些事情在其他艺术家个人主观因素又是如何表现的呢?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二、分组讨论:
下面同学们采用刚才分析过的方法,分析下面这三组相同或者相似主题的内容,却用不同表现方式表达情感的图片。1、分组并讨论(分3组,要落实组长)
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第二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第三组:《草地上的午餐》(马奈)、《乡间音乐会》(乔尔乔内)。
要求学生列表讨论:(如图)比较内容主题材质色彩笔触构图图甲图已2、师生探究
1探究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具体介绍《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画面的内容师:两位画家在这图面里追求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内容:卫贤表现了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展现了儒家“夫唱妇随”的场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情趣,而扬凡爱克讲述的婚礼的神圣,对自己所爱的人一生承诺的宣言。)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参考内容:卫贤所描绘的是中国的传统的国画,而扬凡爱克描绘是西方传统的油画,两个不同的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的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B、讲述《阿诺芬尼夫妇像》分析图时,教师先从扬凡爱克的签名引出话题,再讲述这张画面的透视,最后讲述的是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师:这镜子在这画面起到什么作用?(参考内容: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C、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内容。
(注:做这道练习前,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老师先介绍一下象征事物。如:“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
2探究第二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3探究第三组:《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
A、大概介绍《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画面的内容。师:画面最大的区别在那里?
(参考内容:《草地上的午餐》裸女面对着观众,眼睛直视好像在观看什么,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乡间音乐会》里的两个裸女以各种姿态回避了世人的眼光,他们只是在尽情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师:这两张画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在思想开放的时代里,《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出来后,引起了整个上流社会的哄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参考内容:《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他画的主题非常含蓄,像是在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被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因为巴黎的现实生活中还未曾见到过此种情景。有人说,画家这样构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实在荒唐透顶。如果画上没有两位潇洒的青年,那不就是法国人所司空见惯的,并为各时代的西方绘画所常有的出浴图或神话人物狄安娜之类的油画了吗?如果也把两个男子的衣服脱去,那不就与拉斐尔或丁托莱托的神话题材的裸体画差不多了吗?正因为这个裸体女子在两个衣冠楚楚的巴黎现代男子中间,被强烈地反衬出来。画上不论人物还是色彩的明暗,都充满着鲜明的对比。构思如此奇特连现实主义画家也惊呆了,其实是画家为寻求色彩对比的大胆试验。但这一构图惹恼了绘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围绕马奈的这幅画,评论界竟也划分成两个营垒,双方短兵相接。)
B、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与两张照片的《草地上的午餐》进行对比鉴赏。(参考内容:画面内容都是一样,一位淑女与几位男士进午餐,他们的举止和绘画上的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着装正好与绘画相反:淑女身着一套条纹西装,几个男士却一丝不挂。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打破时装照片对绘画的完全照搬的低俗作法,另一方面也许是出于女性意识的考虑。在《草地上的午餐》绘画中,女性是被男性观看的对象,女人的身体被男性的目光物化;而在照片上则颠覆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观念,反其道而行之,将男性搬上被看的舞台。这只是摄影家调整观看者重新审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观念。)C、欣赏补充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三、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思考与建议”
观赏图片《地中海》、《斜椅的女人体》,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从题材、姿态、形体特征、精神气质、作品含义区别作品名称地中海题材姿态女人体低头沉思斜椅的女人体女人体用一种放松的姿态斜倚\\追求形体的简洁和组合,体四、结快很有力度,并且融入一些语:原始雕塑的因素精神气质有一种沉思内敛的气质具有一种原始而有粗狂的美术作
品的创感觉作与美
作品含义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感术家的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文化背
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景、艺术
个性都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学们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形体特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方案
一、教材分析1、教学思路
A、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老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
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是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已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们“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家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下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遣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2、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览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有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另外,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对美术学科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课件展出一组作品(出示大象的杰作),说说画面中是什么内容,感觉如何?(学生回答)这些画,看起来平常,但如果知道作者是谁,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
2、告知学生是亚洲大象“帕亚”的作品,10~15分钟时间完成一幅画作。每幅售价25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元左右),更神奇是在英国艺术展览馆,还展出了大象的自画像。
3、课件展示“大象艺术家”作画的照片和自画像。为什么觉得大象艺术家“帕亚”了不起呢?(画得非常好!能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能被称为艺术家)。
小结:自画像是艺术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画像的出现,是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用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岩画和墓室壁画作品,教师通过讲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大象的自画像上转移到对画家的认知之上。)
(二)鉴赏分析
1、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美术家(画家)?
(能画画的、作品能表现思想、有高超绘画技巧)
小结:不同时代,社会上的美术家的评价是不相同的。画家自己是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呢?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画家传记,来了解画家外,还可以通过画家的自画像,来了解画家的内心世界。
2、在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学生看课本中作品回答)小结:①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②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格。
艺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1、用课件展示四幅艺术家的自画像。(丢勒、真蒂莱斯基、金农、凡高)
a、你认识这些艺术家吗?是正面还是侧面?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b、从这些自画像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2、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面?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托物寄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托物寄情》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梅、兰、竹、菊。
(2)中国传统绘画特别喜爱表现梅、兰、竹、菊,为什么呢?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有关,古人喜爱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什么品格。
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兰:幽谷自适,不取媚于人。竹:有气节、虚心。菊:不屈不挠,甘于寂寞。
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借助传统情感符号抒情:《墨梅图》。
(1)提问:你能看出《墨梅图》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吗?要正确解读作品,我们要先来读画,大家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构成元素?解释中国文人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各种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画家审美观与强化作品主题。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题画诗是如何强化主题的呢?在大家齐读一遍题画诗。提问一位同学,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美好人格。(2)这种感情有什么特点?
抒发了美术家的孤傲清高的情感,较消极。(3)提问: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
以语言暗示主题,诗书画印相结合,以水墨小写意作画,细笔长线。(与其它作品比较。)2、赋予物象特定的情感:《怒吼吧,中国》
(1)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强烈爱国情感。请学生描述作品。
(2)这种情感有何社会意义?性质特点是怎样?要产生社会良好的效果。有积极意义。(3)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
作品为木刻黑白版画,造型简洁、粗犷,有强烈的力量感与感染力。
环节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比较《到前线去》与的《墨葡萄》区别?
提示:从画种类别,情感表达途径,情感表现方式,情感性质特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探讨,教师归纳。
环节四:能力拓展
参阅集料完成P65“活动建议”,尝试从色彩、构图、笔法、形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三幅关于马的中国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环节五:课堂总结
(1)提问:除了“四君子”题材外,其它题材可以托物寄情吗?莲(出淤泥而不染)、葡萄(才华)等。
(2)提问:除了中国画外,其它美术形式可以托物寄情吗?油画,剪纸等。
绘画中可以托物寄情的题材非常广泛,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美术形式来表现。
创作时可采用的方法:用隐晦方式体现或直接了当表达;采用语言暗示或是通过形象刻画;借用传统情感符号或创造艺术形象。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托物寄情》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审美变化与文人画,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理解审美趣味和“自我”的不同方式。教学重点:
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教学难点:
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思考交流,讨论分析。与教师,他人进行对话,
产生意见和沟通交流,形成个人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所擅长的,所喜欢的,所表达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作品,达到品味审美意念,体会审美情感的学习目的。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
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二、新授
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
三、分组讨论
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1.分组:
第一组:“拉奥孔”;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希腊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都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奥德赛率领众英雄事先藏入马肚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回希腊本土了,就打开了城门。他们看见城门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以为这是用来献给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
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
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第二组:“静物”;
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第三组:“自画像”
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
2.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3.延伸讨论⑴: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延伸讨论⑵: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四、即兴讨论
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提问:两件作品有何差异?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
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
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
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五、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时代的脉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时代的脉搏》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七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提供了十余件时代气息浓郁的作品,通过比较与细致分析,说明美术作品与社会运动、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变迁,二是社会变迁对美术作品造成的影响和改变。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学生学会并能运用观察,借鉴,模仿,尝试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美术鉴赏的学习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图文表格,讨论交流,比较分
析,分组研究,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自我肯定的自画像创作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设疑提问,作品欣赏,组织讨论,平等对话,小结归纳,图形示范等。让学生对于美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意念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思考交流,讨论分析。与教师,他人进行对话,产生意见和沟通交流,形成个人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所擅长的,所喜欢的,所表达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作品,达到品味审美意念,体会审美情感的学习目的。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在美术教学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和跳板”,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2.《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出本课主题“美术与社会思潮”。
,同时进行课题板书,相应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77
环节二:讲授新课《时代的脉搏》:教材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美术形式变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因素,从物质的、观念的角度了解美术;通过欣赏分析,使学生能从更多角度来鉴别、评价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有一定历史透视和具体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来使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用PPT多媒体展示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两张作品,我设计为讲授新课的过渡环节,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2.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按:前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做主,参与选举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后者把工农兵形象跟现代商业广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学生可能对《大批判》所使用的“文革”时期“工农兵”图像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做必要的提示,最好找几张“文革”时期的类似图像来对比。此外要注意画面的形式特征,从画面形象,寓意象征两个方面让学生作出判断选择,学生在欣赏,讨论交流,协调合作中完成学习单上学习任务。然后,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公布自己的结论,教师略作点评,并做相应的板书。(板书: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
环节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术家的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我增加分组讨论第一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第二组:《麦积山雕塑》;第三组:《牡丹亭还魂记》插图。
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3.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4.延伸讨论⑴: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形式为开放式的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美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所处位置,神情态度等诸多形式内容上展开鉴赏分析讨论。带动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积极地与周围的人交换思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轨迹。在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后,可选代表上台阐述其观点。初具体情况,也可机动灵活地展开小型辩论赛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同时,教师也可抛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感想。
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此环节倡导学生相互间的经验心得的交流,可采用分组讨论学习,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此环节可继续采用教材上美术鉴赏内容,也可由教师或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美术鉴赏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和容量。
此环节倡导学生质疑的学生精神,培养和加深自我感受、理解、思考的独立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建设与参考,但不能以简单的、经验性的观点代替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
环节四:能力拓展
为了更好,更广的拓展学生的能力,我设计并开展第三个活动比较分析出示作品《梦露》和《大宫女》,分析:
1.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思潮和观念?2.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区别?跟传统美术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按:这两件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国的,安迪沃霍尔表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电影明星;游击队女孩是一个匿名的艺术家团体,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潮的反映。都挪用了已经存在的图像,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加工;一个采用了大量复制的手法,一个则改变了原来图像的一部分内容。)首先,从自我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到周围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出发,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对作品大胆肯定:然后用PPT多媒体展示若干张作品学生欣赏,有具象,意向,半抽象等的几种表现形式,为学生进行创作的尝试练习提供技术参考。教师也把自己的收藏作品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创作的感想;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创作出一张画像,亲手感受作画的乐趣。其间教师做巡回指导,并及时点评学生当中有特点的作品。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应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活动的理念,结合学术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
环节五:
A:在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之后,在给学生布置课后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拉斐尔的《雅典学派》是为教皇在罗马的办公场所绘制的壁画,但却在作品中描绘了
大量古代异教思想家,生动传达出文艺复兴时代社会风气的变化。沃霍尔则把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照片印制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出宽容、自由乃至叛逆的现代风尚。这些名作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各自时代的某一运动或思潮,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其中任何一件作品都可以作为范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讲解。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七课《时代的脉搏》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各异的风土人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九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3.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4.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本课主要围绕中国的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这一传统。重点:让学生知道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造型语言,及珍贵的艺术品质,是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所在
难点:如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爱民族、爱国家的艺术情怀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对民间美术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正确鉴赏的方法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
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模仿体验、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对文化艺术相联系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对待民间美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本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自觉加入到保护民间美术的行列之中。本课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辅之于影片、实物和详实的图片。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以欣赏,讨论为主。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在美术教学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和跳板”,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导入:教师展示一幅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作品以及一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创作者和作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来进行比较。2.,对民间美术进行简单的介绍。点出本课主题“中国民间美术”。
,同时进行课题板书,相应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83
环节二:讲授新课《各异的风土人情: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他美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教师可以通过有一定历史透视和具体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来使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用PPT多媒体展示作者与作品名称认真观察教材中所列举的关于民间美术种类的图片,并且回答: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够见到这些民间美术作品?
4.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可以将生活中见到的或者在电影、电视以及报纸、杂志上见到的作品都讲述出来。
。此外要注意画面的形式特征,从画面形象,寓意象征两个方面让学生作出判断选择,学生在欣赏,讨论交流,协调合作中完成学习单上学习任务。然后,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公布自己的结论,教师略作点评,并做相应的板书。(板书: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
环节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阅读教材中“民间美术植根于人民生活中”以及“民间美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两部分内容以及图片,并且分小组讨论“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问题。3.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形式为开放式的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美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所处位置,神情态度等诸多形式内容上展开鉴赏分析讨论。带动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积极地与周围的人交换思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轨迹。在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后,可选代表上台阐述其观点。初具体情况,也可机动灵活地展开小型辩论赛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同时,教师也可抛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感想。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此环节倡导学生相互间的经验心得的交流,可采用分组讨论学习,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此环节可继续采用教材上美术鉴赏内容,也可由教师或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美术鉴赏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和容量。
此环节倡导学生质疑的学生精神,培养和加深自我感受、理解、思考的独立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建设与参考,但不能以简单的、经验性的观点代替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
环节四:能力拓展
为了更好,更广的拓展学生的能力,展示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部分),请同学们对这些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形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从自我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到周围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出发,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对作品大胆肯定:然后用PPT多媒体展示若干张作品学生欣赏,有具象,意向,半抽象等的几种表现形式,为学生进行创作的尝试练习提供技术参考。教师也把自己的收藏作品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创作的感想;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创作出一张画像,亲手感受作画的乐趣。其间教师做巡回指导,并及时点评学生当中有特点的作品。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应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活动的理念,结合学术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
环节五:
A:在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之后,在给学生布置课后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教材的“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部分,对这些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并且请一些同学起来分析作品的内涵。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
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通俗的浪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通俗的浪潮》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谈大众文化中所涵盖的美术作品;中国传统社会几种比较重要的大众美术门类;大众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
教学重点: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式;学会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认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倾向。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图文表格,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分组研究,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理解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美术作品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众文化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
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为了达到并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大众文化是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调动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印象。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设疑提问,作品欣赏,组织讨论,平等对话,小结归纳,图形示范等。让学生对于美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意念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思考交流,讨论分析。与教师,他人进行对话,产生意见和沟通交流,形成个人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所擅长的,所喜欢的,所表达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作品,达到品味审美意念,体会审美情感的学习目的。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在美术教学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和跳板”,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复习导入
前一课学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些知识,现在再看一幅年画:《闹龙舟》。虽然都是年画,但它跟《门神》有没有区别?(门神是传统的母题,其形式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很少变化;《闹龙舟》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时尚事物,可以看到一些衣着入时的人在岸边观看赛龙舟活动。)
点出本课主题。本课涉及的一些作品也带有年画的性质,因为流行很广;但不是那些完全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就是说,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同时进行课题板书,相应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86
环节二:讲授新课
《通俗的浪潮: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有一定历史透视和具体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来使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
(教师提示:费丹旭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但都创作版画插图。大众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印刷出版,广泛传播;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等等。)
。此外要注意画面的形式特征,从画面形象,寓意象征两个方面让学生作出判断选择,学生在欣赏,讨论交流,协调合作中完成学习单上学习任务。然后,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公布自己的结论,教师略作点评,并做相应的板书。(板书: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
环节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分组讨论第一组:《牧女游乐园酒吧》、《红磨坊街的舞会》、《女舞者持花谢幕》;第二组:《招贴画》(劳特累克)、《莎乐美》插图;第三组:《36幅艾塞尔斯卡尔夫人》、《马尔奎特大学壁画》。
比较分析:它们跟普通人的生活或审美趣味有什么关系?可以列表说明。小组形成意见,然后相互交流。(教师提示:或者是主题和内容本来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或者采用一般人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介,如书籍插图、街头海报;或者是置于公共场所等。)3.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
形式为开放式的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美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所处位置,神情态度等诸多形式内容上展开鉴赏分析讨论。带动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积极地与周围的人交换思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轨迹。在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后,可选代表上台阐述其观点。初具体情况,也可机动灵活地展开小型辩论赛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同时,教师也可抛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感想。
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此环节倡导学生相互间的经验心得的交流,可采用分组讨论学习,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此环节可继续采用教材上美术鉴赏内容,也可由教师或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美术鉴赏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和容量。
此环节倡导学生质疑的学生精神,培养和加深自我感受、理解、思考的独立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建设与参考,但不能以简单的、经验性的观点代替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
环节四:能力拓展
为了更好,更广的拓展学生的能力,引申思考1.“雅”和“俗”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先,从自我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到周围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出发,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对作品大胆肯定:然后用PPT多媒体展示若干张作品学生欣赏,有具象,意向,半抽象等的几种表现形式,为学生进行创作的尝试练习提供技术参考。教师也把自己的收藏作品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创作的感想;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创作出一张画像,亲手感受作画的乐趣。其间教师做巡回指导,并及时点评学生当中有特点的作品。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应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活动的理念,结合学术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
环节五:
A:在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之后,在给学生布置课后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尝试运用你所了解的大众文化元素给你的班级设计一张参加全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的海报。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变幻的自然万象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变幻的自然万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变幻的自然万象》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教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的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不同形貌来表现自然的。2.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3.中国所特有的将景物人格化的处理方法。4.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与对它们的表现。5.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线的认识与表现。本课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多种认识角度和表现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形貌发展其独特的绘画形式的。2.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将景物人格化的表现手法。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4.东西方园林营造理念的差别。5.西方艺术中对“光”的认识。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图文表格,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分组研究,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和观念。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设疑提问,作品欣赏,组织讨论,平等对话,小结归纳,图形示范等。让学生对于美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意念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思考交流,讨论分析。与教师,他人进行对话,产生意见和沟通交流,形成个人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所擅长的,所喜欢的,所表达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作品,达到品味审美意念,体会审美情感的学习目的。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景照片,指出:我们生活
在大自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艺术家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自然”的主题。
2.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以及《潇湘图》,请同学们分
辨哪一幅表现的是北方山水,哪一幅表现的是江南山水。
3.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请同学们思考并且回答。4.教师总结:中国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观察与表现自然的过程中,针对
不同地域的自然形貌总结出了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些表现方法很好地概括出了各个地域的特征。
5.请同学们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的第90~91页,看一看中外艺术家们是
如何表现自然的。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提出如下问题。①中国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东北地区)②古代巴比伦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③克利特岛上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93729.html
- 上一篇: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计划
- 下一篇:农村高中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