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29 11:30: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临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崆峒、西王母、古成纪、皇甫谧“四大文化名片”特色鲜明,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品牌”独具发展优势。全市辖崆峒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1区6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226万。201*年全市生产总值14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96亿元。201*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增长47.2%;大口径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4.43亿元,增长29.3%。全市共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6个,干部职工138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3个,干部职工41人;财政差补单位1个,干部职工80人;自收自支的单位2个,干部职工17人。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紧紧立足平凉实际,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去年全省嘉峪关文化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我市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的机遇,积极探索,分类指导,落实措施,注重实效,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推行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认识是先导。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思想发动放在工作的首位,注重调动文化单位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干部职工害怕改革、不敢改革,害怕改乱、削弱文化系统实力等“怕”的思想和一些单位对改革的认识简单化,认为改革就是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断奶”、“甩包袱”等各种思想,及时召集文化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分层次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深入传达学习省上会议精神,围绕各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发展前景深入讨论,使大家认识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出路所在。同时,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在讲清政策、明白道理、增强信心的基础上,使文化单位干部职工形成了“早改早受益”的思想共识,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了加强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上及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宣传、文化、广电、报社、发改、财政、社保、人事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部长兼任。领导小组建立了任务分解、重点工作督办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会议为主的议事机制。市上同时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范畴,年初安排,年终考核,使各级文化单位对改革目标、改革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干部职工做到心中有数。各有关部门和七县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专抓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宣传部门总体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二、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为了摸清底子,找准定位,扎实推进工作,去年4月份,按照市委要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抽调市文化局、广电局负责人带队,以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问卷调查等形式,对7县(区)和市直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发展,搞活机制、分类指导、稳步推开”的原则,制定了《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审定后下发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方案》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方向、目标任务、改革重点、措施办法、实施步骤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市上和有关部门同时也制定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发展的有一定“含金量”的政策。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下发后,各县(区)、市直文化系统各单位在认真学习、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分别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同时,各县(区)也分别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推进试点改革,积累工作经验。针对全市文化单位的现状,坚持“成熟一个改一个,成熟一部分改一部分”的原则,确定了平凉日报社、市秦剧团和市广电网络中心3个单位分别作为新闻传媒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试点单位率先进行改革。随后,指导各试点单位相继制定了《改革方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平凉日报社按照主副分离、轻装上阵、内抓管理、外拓市场的思路,将报社印刷厂和广告公司分离出来,各自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并成立了平凉新闻网站。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卸掉了包袱,更重要的是把大家从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办好报纸、促进报社的发展,增强了发展动力。在人员管理上,坚持因岗设人,因人兼岗,调整优化了部室编采人员。结合编办彩报,对责任编辑及组版人员岗位作了相应调整,做到了“编组分开”。为壮大编采力量,在不增编的前提下,敞开人才进入渠道,向社会公开招聘一线工作人员,对所有聘用人员,全部办理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因岗设酬,因劳计酬,兼岗兼职,多干多酬。对改革下岗职工,通过资产变现,向上级“争取一点”、单位“自筹一点”,为其缴纳“两金”,使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市上有关演出院团改革中,成立平凉艺术剧院,副县级建制,辖秦剧团和艺术团,实行“一院辖两团”,坚持两条腿走路,拓展演出市场,满足观众不同形式的欣赏需要。秦剧团在改革中一手抓人事制度改革,采取全员聘用制,一手抓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变“养人”为“养事”,实行绩效挂钩,按演出场次收入计算工资,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市广电网络中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方向,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员工工资实行绩效考核,拿出工资总额的20%进行奖罚。三个试点单位改革的做法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坚持因单位施策,分类推行改革深化。针对全市文化单位中存在事业、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企业等多种体制形式,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因单位施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法实施全市文化改革。对市、县公益性事业单位,重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用政策激励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新闻媒体单位,从201*年开始,在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市电视台201*年推行了全员聘用、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不仅对正式工作人员实行聘用,而且面向社会聘用12人,占到全台48名人员的1/4。市、县三馆也实行了职员合同聘用制。对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充分放活的办法进行改革。市文化系统以市秦剧团为依托,整合人力资源,成立了平凉艺术团。全市8个专业剧团均实行了聘用制,其中2个已办起了实体。对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坚持以政策支持鼓励,逐步推向市场。平凉纸织画社、电视网络公司、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报社印刷厂等通过改革,已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中,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近年来改革探索,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理顺了关系,整合了资源。市上划分整合了平凉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取消了崆峒区平凉人民广播电台呼号,成立了市级平凉人民广播电台,于201*年11月正式开播。市文化出版局采取联合、嫁接等方式,广泛吸取社会力量,通过市场运作于201*年底成立了平凉市艺术团和平凉市文化产业开发中心,不仅填补了我市没有民营综合性艺术团体的空白,也为许多具有艺术专长的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不断满足了群众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需要,也为今后文化艺术走向市场积累了经验。平凉市艺术团的成立,首次将交响乐搬上了平凉演出舞台,今年5月,由平凉市艺术团和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共同打造的“爱的力量”平凉抗震救灾专场晚会气势宏大,质量上乘,开创了平凉举办大型演出的先河。二是搞活了机制,凸现了效益。平凉日报社从1992年到201*年底,市级财政每年仅仅定补资金20万元,单位运转困难。将印刷厂和广告公司分离出来后,报社负担明显减轻,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年,职工收入和报社资产总额分别比201*年增长了195%和414%。市广电局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积极推行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分别在201*年和201*年在广播电视台和网络中心进行了2轮中层科级干部竞聘,市电视台先后向社会公开招考6名播音主持人,广播电台向社会招考工作人员17名,建立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提高了播出质量。

三是盘活了资产,推动了发展。崆峒区将原影剧院、电影公司合并为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彻底推向市场,除解决了职工的吃饭问题外,每年上缴税费1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凉市电影公司在多年亏本、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开展广告、房产租赁等业务,有效拓宽了经营范围。县、区影剧院搞活场地租赁,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营状况不断好转。四是增加了投入,壮大了实力。市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提高了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资比例,建立了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定了公益演(映)出补贴制度,提高了补贴额度,投资2296万元建设的柳湖书院工程年内即将竣工;投资3000多万元的市人民会堂改造项目正在进行。规划建设的文化一条街已具雏形,已入住文化经营商户10余家。平凉日报社通过改革,内部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4年来,报纸发行量增长67%,广告纯收入增长92%,职工收入增长60%。先后投入160多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使报社面貌焕然一新。201*年,全市广电系统累计完成投入1600多万元,全面启动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组织实施了太统山微波台数字化改造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限覆盖工程、108处自然村“村村通”工程、“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平凉电视台摄录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及节目通达各县、乡镇工程。华亭县投资3000多万元的“三馆两中心”即将竣工,与深圳高斯贝尔公司共同投资1400万元,建成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投资1000多万元的影剧院正在建设之中;灵台、泾川县在中央、省投100万元外,县级各配套近200万元,建成宣传文化中心,泾川县投资3000万元的大云寺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庄浪县投资250万元建成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已于201*年11月挂牌成立;崇信县于201*年9月投资460多万元建成了影剧院;崆峒区先后累计投资45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综合楼。五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活跃了群众文化。我们在文化体制和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市崆峒文艺奖评奖办法》,培育了以平凉正道文化公司、亚泰彩灯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文化企业,研发推出了《平凉纸织画》、《西王母剪纸》、《华亭麦杆画》、《灵台碑林墨迹》等特色文化产品,带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平凉的纸织画、剪纸等文化产品颇受各地客商的青睐。201*年全市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建设高标准农家书屋50家,同时带动了特色文化乡(镇)、村建设和“文化个体户”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以网络业、书画业、娱乐业、服务业、古玩业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品生产的门类和品种不断扩大,质量逐年提高。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300多家,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2100多家。201*年全市文化产业产值实现增加值1.7亿元,与201*年相比,平均年度增长8.52%。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文化单位人才匮乏、优秀专业人才奇缺,文化单位工作条件差、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布局分散,整体实力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今后改革发展中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以解决。这次会后,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和要求,虚心学习兄弟市州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目标。

扩展阅读:关于宣恩县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宣恩县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情况的

汇报

一、全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关注文化民生、实施惠民工程、保障文化权益”的工作思路,以省文化厅对口帮扶为契机,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努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净化繁荣文化市场,全县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文体工作队伍得到充实。201*年机构改革后,宣恩县新组建文化体育局,加挂宣恩县新闻出版局、宣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核定行政编制8人,现在职在岗7人,其中局班子成员5人。县局直管9个乡镇文体中心,共25人;主管6个二级单位: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文工团、县文化馆、县稽查队、县体校,共55名职工;协管县新华书店,为企业化管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有党员39名,设有4个支部和一个党总支。201*年新招16名专业演职人员和71名村文化员,充实了全县文化队伍。

我县组建有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群众文艺创作机构,全县省级以上艺术家协会会员达到38人,县级协会会员达到126人。县乡两级体育文艺社团19个。有基层演艺队伍33支,发展和培养业余文艺骨干384人,年开展演出活动1100余场,覆盖全县80%的村。

(二)文体经费保障得到加强。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我县文化体育工作的投入年均超过500万元。在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县优先安排文化工作经费,在保“人头”经费、保单位运转的同时,相应拨付专项经费。201*年,本级财政拨款180余万元,解决招聘村文化员工作经费、参加州六运会经费、建设农家书屋配套资金、《画说宣恩》摄影画册编辑出版经费、文工团人员招聘及音响设备购置经费等;201*年,解决非遗展演、水运会、农家书屋配套资金等经费200余万元。同时,省文化厅帮扶力度逐年加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县文体工作的有序开展。省文化厅坚持“扶资”与“扶能”并举,注重承前启后,部分重大帮扶项目已纳入年度预算和五年规划。

(三)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抢抓国家、全省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加大文体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全县文体基础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工程已在十一五期内全部结项。二是建设农家书屋207家,覆盖全县近72.8%的行政村。去年4月,州政府在我县召开全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场会,此项工作连续两年得到省州的专项表彰。三是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7个村。四是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级网络覆盖体系,在建成县级中心,珠山、李家河、沙道沟、高罗、长潭河五个乡镇支中心的同时,向村级延伸建设20个点。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201*年,县文体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获省文化厅表彰的“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单位”。长潭河乡文化站被表彰为“全省农民满意的乡镇文化站”。201*年,我县全民健身、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分获省表彰,县文体局被省人事厅、省新闻出版局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两年,全县文体工作在全州八县(市)综合目标考评中均获第二名。

二、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情况

按照中央和省、州关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部署,我县于201*年11月下旬正式启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根据恩施州机编发201*46号文件精神,201*年2月10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了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事宜:

(一)将宣恩县文化市场稽查队更名为宣恩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更名后,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县文体局归口管理的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二)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由4名增至8名,核定领导职数2名: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1名。

(三)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设置办公室、文化市场执法股、新闻出版广电市场执法股等3个内设股室。

(四)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受县文化体育局和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的委托,对全县文化市场实施综合执法。201*年3月,县委常委会也研究讨论了关于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问题。会议决定其人员由原来的4名增至8名,所需人员先从县文化稽查队整体划转4人,再从文体和广电系统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中公开招考4名,核定领导职数2名(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1名)。目前,人员招考正在进行中。201*年4月18日,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已正式挂牌,内设机构相应建立,启用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公章,运行经费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改革工作是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对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县专业剧团改革情况

(一)我县专业剧团现状。宣恩有文化艺术团体一个,即成立于1965年的宣恩县文工团,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多年来,该团始终坚持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常年下乡演出。近年来,年均演出150场左右。

(二)我县专业剧团改革情况。县文工团现有事业编制20人,在岗15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201*年,县委、县政府按“以钱养事”机制新招聘了16名演职人员,为县文工

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更好的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提供了人员保障。201*年3月8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为县文工团再招聘8名演职人员,招聘人员仍然实行合同式管理。

四、“十二五”时期重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划

(一)文化事业项目建设规划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省、州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修建宣恩县文化体育中心。201*年3月,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划拨70亩土地,用于启动我县文体中心建设。计划修建露天体育场一座、体育馆一座以及集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含文化馆、文工团、多功能演艺厅、非遗传习馆),即全民健身中心和文化中心两大版块。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城建、国土部门规划文体中心实际占地98亩,县委、政府决定在原有70亩土地基础上再无偿划拨28亩土地用于修建文体中心,目前土地手续尚在审批之中。同时,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和州环科所的专家教授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民健身项目已通过发改部门申报20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额度为3500万元;文体局所属二级单位相应清理了资产,为项目实施打下基础。同时,20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文化厅作为“616工程”的实施单位之一帮扶宣恩,这次帮扶期将在三年以上,每年解决6个左右的问题。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刚、杨甫念同志及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同志先后到宣恩调研时强调,省文化厅将不遗余力支持宣恩修建县文化中心。

(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划1、加快发展文娱演艺业

以县文工团为试点,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旋律,拓宽文艺演出市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娱演出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演艺团体。

以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充满民族风味、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宣恩特色、具有在全省有影响力并能叫响叫座的文艺精品。加大“送戏下乡”的力度,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排练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优良文化向农民传播。

以县图书馆、文化馆及体育俱乐部为依托,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培训基地,抓好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老年健美健身的艺术教育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文化体育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文化体育事业的需要。

2、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打造宣恩旅游文化精品。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将彭家寨、小茅坡营建成浓缩土(家)苗民俗文化的重要景观点。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重点开发“一山两水”民俗风情旅游文化,以及民间歌舞、民族服饰、特色饮食文化,让宣恩的秀丽山水和民间文化,对游客产生独特的魅力。

艺术品业。“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绣花鞋垫、编织刺绣、菊花石、根雕、石刻、剪纸彩扎等传统工艺,扶植民间工艺品开发,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推出畅销品牌。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我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名镇(乡)创建活动,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开发,使遍布我县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9439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