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9 12:26:04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全市科技系统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的要求,按照“破解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科技服务业相对落后三道难题、构筑人才和知识产权两个高地、发挥开放型经济一大优势”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省科技厅公布的201*年度全省科技工作19项统计数据中,我市在财政科技拨款、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与产值、专利申请与授权等10项数据名列第一。我市被列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在201*-201*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考核中,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我市的科技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努力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难题,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

1.科技创新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市政府召开落实科技政策座谈会,科技部门把落实科技政策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下发了《关于做好201*年度技术开发项目备案确认工作的通知》、《企业技术开发费单独建帐的建议办法》等文件,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了苏州市与各县级市、区两级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政策落实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政府舍得免税、企业舍得投入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共有301家企业、453个项目拟进行备案确认,涉及技术开发费约为18亿元。

2.全社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R&D)将接近1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7%左右。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达到9.0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7.6%,其中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达1.55亿元,增长55%。我市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张家港财政科技投入都超过了1亿元,名列全省县(市、区)前4位。全年受理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00多项,立项314项,下达项目经费6501万元(当年拨款5963万元),区县级配套3126.5万元,带动社会科技投入18.2亿元,带动比率为1:18,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3.向上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随着政府引导力度加大,国家鼓励创新政策的落实,企事业单位创新研发积极性高涨,全年组织申报部省各类项目1738项,其中申报科技部项目266项;批准立项486项,其中科技部项目154项;获得上级科技经费4.28亿元,其中科技部经费1.0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是:国家863项目22项5079万元;国家973项目4项1570万元;国家支撑计划11项2062万元;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6项1907万元。获得省级项目是: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项2.245亿元;工业攻关、高技术研究11项625万元,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9项905万元;农村科技7项505万元;社会发展49项895万元;基础研究与基础设施11项1500万元;国际科技合作8项353万元;创新服务机构建设2项60万元;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3项2300万元;软件与集成电路专项16项1195万元。此外,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7家、累计达到9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86家,累计达到1430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35家,累计达到172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25个,累计达到2851个。沙钢、常开、亨通等6家企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创新试点企业,沙钢等22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名列全省第一。

4.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市科技专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科技计划的深入实施,随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稳步开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264亿,占全省的35.8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比去年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新兴高技术产业快速兴起。围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及通信的应用开发,成立了以盛科、灵芯、创达特、儒豹、真宽、威望、国华、苏州大学等企业和院校为核心的“苏州IPV6融合通信产业联盟”,建设了IPV6示范应用试验网络。该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掌握了下一代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拥有了尖端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围绕软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出现了浩辰CAD等全国知名品牌,以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ITO)为重点的软件外包已达40多家,业务收入26亿元。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50亿元(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220亿元),同比增长50%。

围绕光电产业形成四大板块,规模均可达千亿元。一是平板显示,以龙腾、凌达“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和维信诺“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产业化”为核心,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企业;二是光电缆,以亨通“低水峰光纤预制棒”和通鼎“光纤传感定位系统”为核心,形成了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群;三是太阳能光伏,以阿特斯、纳米所为核心,形成了硅片制造、光伏电池生产、组件封装、系统集成、应用产品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并在积极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四是光电技术应用,恒久“有机光导鼓”形成了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维格“精密数码激光光刻”、“光导薄膜”、“微纳米压印设备”的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并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现代装备业在若干领域具备了一定优势。吴江万工、常熟纺机、昆山凯宫在全国高性能纺织机械设备制造占有重要地位;海陆重工、振吴电炉、江苏科林等节能减排、新型环保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以电加工所、中特机电、三光科技、新火花机床为代表在电加工设备制造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丝绸、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走向高端。作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沙钢的“高强度PC钢绞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两年多的实施期间内,该项目实现申请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销售收入54.44亿元、净利润8.73亿元、缴税4.77亿元,全面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

(二)努力破解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的难题,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1.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成效。省“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和苏南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进展顺利,取得很好的成效。工业园区承建的“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得到了科技部和商务部的批准,成为科技部和地方共建的第三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科技部万钢部长亲临苏州揭牌,纳米创新园将建成一个集基础应用开发、创新技术孵化、公共技术平台支撑、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国内最大的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高新区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向科技城集聚,苏州科技城微系统园、高博软件学院、索迪软件实训基地如期建成,相继投入使用。筹建中的中科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已作为苏南工研院的重点项目列入省科技基础设施计划,研究所的先期研发区已装修启用。

2.研发机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东南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将其优势学科在苏州研究院内建立了重点实验室,独墅湖高教区形成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群体。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创元合作成立了新材料研发中心,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北京化学所分别在太仓设立了氟化工联合实验室和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也在启动筹建。

外资研发机构入驻苏州呈现高速高质增长趋势,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德国西门子在高新区投资1.2亿元成立了低压电器研发中心,三星、和舰、格兰富也纷纷成立研发机构。全年共认定外资研发机构52家,累计达到126家,其中省级74家,占全省的78%。

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沙钢、常铝、亨通等三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市企业研发机构首次进入国家级层面。全市还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累计达到19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累计达到5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累计达到4家;新增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累计达到15家;新增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累计达到10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市级公共服务平台10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12家。

3.科技创业园建设提质增速。创业园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园区创意泵站、新区X2创意街区、金阊精英创意园开园,吸引了大量的动漫、游戏和工业设计企业入驻。新区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创业园、园区生物纳米园和太仓科技创业中心通过验收,成为省级创业服务中心。我市的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累计达到27家,其中省级6家、国家级8家。“苏州大学科技园”正式揭牌,这标志着苏州有了大学科技园这样重要的创新创业载体;昆山启迪科技园高起点快速发展,成为苏州企业与清华大学的又一个合作平台。遍布城乡的创业园孵化器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创新人才,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三)努力破解本土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难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

1.产学研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01*年我市举办了第三届电子信息科技服务周,第二届院士专家论坛、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博览会、东南大学苏州产学研合作展示会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了江苏首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第六届苏州电子博览会,既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我市的企业牵线搭桥,引来了一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各市(县)区的产学研活动更是好戏连台,工业园区、高新区分别在武汉、长沙等地举办了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活动,张家港举办了首届科技节,昆山举办了“百校百企”对接会,其他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产学研合作更加注重实效。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人专职常年开展产学研活动,先后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电子信息学科、上海理工大学等举办了16场对接洽谈会,为企业引进了6项重要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786万。在以往与各高校成立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邀请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东南大学派出科技管理人员常年入驻,联合办公,实现科技部门与高校的无缝对接,这一新举措已经取得了实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交易更趋活跃,全市全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028项,技术交易成交额达到8.54亿元,列全省第二位。

3.产学研活动更加面向国际。201*年我市举办了APEC科技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研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6个APEC成员体的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举办第二届SEPG中国大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专家及国内嘉宾近300人参加了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性科技组织间的联系。07年市科技局还与英格兰东北经济发展署签定了科技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纳米材料、纳米仿生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与芬兰国立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双边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纳米陶瓷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工业园区、高新区更是发挥对外交往活跃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科技招商活动,引进了一大批国外高科技企业落户和海外人才回归创业。(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筑自主创新的人才高地

1.加大了人才工作的推进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县级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要求,对201*201*年度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通报,张家港、昆山、工业园区、高新区被评为科技和人才工作先进地区。通过对党政领导科技人才工作的考核,进一步加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促进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促第一要务的良好格局。2.加大了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市政府制定颁布了《苏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技合作贡献奖四个奖项,将科技奖励工作由单一的奖励项目拓展到奖励科技人才、奖励科技企业家,突出政府重视创新创业人才、重视发明创造、重视科技合作合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导向性作用。已经评出7位创新创业市长奖、3位科技合作贡献奖的获奖者,4项技术发明奖和10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将在年初召开的全市推进自主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上颁奖。

3.加大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201*年市政府制定颁发了《关于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专门设立了“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办公室”,市科技局增挂了“科技人才处”,负责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工业园区、高新区也分别制定了和实施了各自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科技人才工作成为了科技部门新的重要工作手段。“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启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我市营造人才引进和培育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该计划接受申报110人,经过技术评审、产业化评审和面试答辩三轮评审后,16人被市政府授予首届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此外我市先后有23人入围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人数名列全省第一。(五)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构筑知识产权高地

1.知识产权工作环境日益优化。专利工作纳入党政领导一把手考核指标体系,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列入苏州统计月报,各市(县)区专利工作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全年专利专项资金投入超过4000万元,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张家港、常熟、苏州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区),吴江被省知识产权局批准为省级示范市,昆山高新区被省知识产权局批准为省级试点园区。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16个国家与地区的企业与个人,集中展示了数千项专利技术与高新技术成果。吴中集团等4家企业荣获“中国专利十佳企业”称号、苏州莱克电子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荣获“中国商标十佳企业”称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常熟开关有限公司和昆山好孩子集团被列入首批“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2.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对弗克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被侵权案件多次作出批示,弗克科技被侵权案的公开审理,表明了苏州净化创新环境的坚强决心,增强了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创造活动。市中院在201*年度新收知识产权案件159件,结案172件,其中专利纠纷案件42件,结案43件。各级科技部门积极配合司法机关,通过组织观摩知识产权法庭庭审等活动,放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打击力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3.专利实现质与量的双突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万件大关,达33752件,同比增长162.2%,专利授权量突破9千件,达9157件,同比增长88.6%。尤为可喜的是,我市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4666件,同比增长133.1%,首次超过了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92件,同比增长62.2%。我市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名,预计分别达到第4位和第6位。

(六)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科技计划中对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引进设备或流水线新工艺的应用性研究,201*年市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设立专门经费,用于发现、培育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在项目成熟后通过科技专项进行放大支持,从而实现科技计划的有效衔接。龙腾光电、晶方半导体等4个再创新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立项,资助经费达到9200万元。龙腾光电引进、消化、吸收七项关键技术,建立第五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有望在笔记本电脑用面板行业中位居全球第四位、国内第一位。晶方半导体引进消化吸收以色列Shellcase的侧面电极(WLCSP)封装技术,形成8英寸晶圆级芯片封装规模化量产。我市封装测试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封测企业最集中、封测技术水平最高、封测人才最多、配套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2.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工业园区被财政部等四个部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试点区”,109家企业被授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称号,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07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被商务部等三个部门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苏州软件园、国家级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我市主要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我市承办的第二届SEPG中国大会,作为国际软件外包服务业品牌会议,中国大会以更具号召力的国际演讲嘉宾团队以及丰富多样的大会活动赢得国内外嘉宾的普遍赞誉。大会举办专业学术演讲及交流会55场次,共吸引了国内外144家企业、295人参会、参展,对推进我市软件外包业务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07年,我市新增省级软件企业63家,累计达225家;新增软件产品387个,累计达1090个;登记的软件著作权400多个,均创出历史新高。CMMI认定工作加快推进,13家(次)企业通过CMMI认证,另有4家企业启动CMMI5的认证。

(七)强化农村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工作,积极打造民生科技

1.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与带动效应显著提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业技术集成使用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科普活动,新建“相城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科普教育基地3家,培育认定农业科技企业20家,科技系统全年开展农技培训规模达到15万人次以上,支持农业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实施出口鲜切花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太湖流域特种果蔬贮藏保鲜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高品质大豆磷脂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常熟市农科所培育的常优系列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一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太湖地区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晚杂粳新组合,育种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科技资金进一步向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倾斜。重点组织循环经济科技专项“苏州市区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科技示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科技示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项目示范实施工程”、“环太湖农田养分减量化使用成套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循环经济科技专项目前进展顺利,设备安装均已结束,可望在明年第一季度投产运行;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工程已建成高产优质绿色稻米生产基地1000亩,形成示范杂交粳稻机插秧高产优质绿色稻米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耕作;环太湖等12个水环境治理项目下达后,有关部门与承担单位及时组织了实施,有的项目边试验边推广,项目完成后将对科学治太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扩展阅读: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市科技系统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的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自主创新,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营造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1.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做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月下旬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是对新时期我市科技工作的总动员,明确了我市“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具体部署。大会后各地相继召开了本地区的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工作,出台政策措施,切实把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各级科技部门以大会的召开为契机,以报纸专版、电视专题的形式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努力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制定政策措施,激励自主创新。一是制定和颁布了《苏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苏州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确定了201*、201*和201*年度三个节点17项主要任务的分解指标。三是制定发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四是制定了《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送审稿)》。五是推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着手修订23个相关的计划管理与操作规程。六是发布了《关于技术开发项目备案确认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各地科技部门普遍会同税务机关举办培训班,近千家企业参加了培训。

3.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年活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激发各个层面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各级科技部门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举办首届院士苏州论坛,请周光召、韦钰等著名专家为苏州科技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二是举办各类科技形势报告会,邀请科技部、省科技厅领导解读政策。三是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处级干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题研讨班”。四是举办各类创新投资论坛,邀请科技部、深交所专家为科技企业进行资本投资讲座、园区还邀请以色列专家进行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与管理的专题培训。五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六是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举办了软件工程过程改进组(SEPG)中国大会。七是大力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科技活动,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五所联合举办“第二届电子信息科技服务周”、与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联合举办“通信-电子行业湖畔论坛”、与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联合举办“南京大学暨校友会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八是举办科普宣传周、知识产权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报告会等各类活动700余项。九是协办了第九届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十是在全市农村开展“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活动,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的科技工作。

(二)加大政府引导力度,积极推动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1.加强引导、积极推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01*年,市本级首次设立了1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各市(县)区的科技投入比往年都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全市的政府科技投入超过5亿元。在财政科技资金的安排上,市本级科技经费的80%以上用于支持和服务企业创新活动,企业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年企事业单位申报各类市级科技计划达到572项,申报数量创出历史新高。苏州市和各市(县)区两级科技计划新组织研发和应用类项目452个,共投入财政科技资金7892万元。其中,市本级262个项目投入4583万元,投入资金比201*年增加一倍,带动项目总投入达到18.12亿元,其中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投入,带动率超过1:30。创业风险投资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日渐显现,我市5家主要的创投公司,累计投资了54家高新技术企业64个项目,投资额达18亿元,吸引了高分辨率光刻胶、高宽带多功能WLAN芯片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进入苏州。园区的中新创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成效最为显著的创投公司之一。

2.集成资源,突出重点,提升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了突出重点,加强集成,201*年市级科技计划调整为“基本计划+科技专项”的架构,启动了软件与集成电路、光电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园艺、节能环保等5个科技专项,投入政府科技资金近1400万元,组织了34个项目,带动社会和企业投入6.43亿元,最大的单项支持达200万元。通过科技专项的集中和持续支持,可望较大地提升我市光电子、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一批重大目标产品,并带动相关产品群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使这些领域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3.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向上争取获得重大突破。一年来全市科技部门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大力推动,向上争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年组织申报并争取部、省立项358项,其中争取部级立项142项、省级立项216项;争取部、省科技经费30672.5万元,是“十五”期间下拨经费的总和。其中部科技经费3090万元,省科技经费27582.5万元。具体包括工业攻关11项700万元,农业攻关13项300万元,社会发展11项1908万元,基础研究与基础设施12项1550万元,苏州纳米研究所研发平台建设1亿元,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2项132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23项187.5万元,软件与集成电路专项18项1800万元,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214亿元。另外,“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系统开发”、“低成本先进计算机单机”等9个项目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组评审,已进入公示阶段。4.培育扶持、加强集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04、05年立项的9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进展顺利,已累计申请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正在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沙钢集团的“高强度PC钢绞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项目实施后,成功解决了高碳钢氮含量控制、钢丝在镀锌后扭转性能大幅下降等技术难题,06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提前完成了产业化任务。201*年受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42项,昆山维信诺的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产业化、苏大维格的“高速微米级激光直写设备”、苏州恒久的有机光导器件等9个项目正式立项,立项数和支持金额双双名列省辖市第一。省成果转化资金与创业投资共同出资的创业投资项目,我市又有南大光电的MO源等4个项目获得立项,立项数和支持金额同样居于全省第一。

5.广泛培训,加强协调,加快落实科技优惠政策。市税务部门召开了千人大会就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专题培训,并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等有关税收政策汇集》等4份手册。各地科技部门已培训、辅导各类企业916家,为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政策向税务机关备案确认了101家企业、145个项目,涉及技术开发费预算总金额达83697.43万元,完全覆盖了苏州各市(县)、区。吴江亨通成为全市最先落实该政策的企业之一,除3个创新项目的技术开发费1810万元全部进入成本外,税务部门按照150%加计抵扣政策,为其另外抵扣了299万元的所得税。全市8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享受到四税减免政策,园区国际科技园06年免税300余万元。苏州现有的各家省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人员实发工资额税前据实扣除政策也已启动,正在落实之中。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质态进一步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促进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1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2%,提高了0.9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累计达73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162家,累计达844家;新认定软件企业48家,累计达164家;新增双密集企业12家,累计达60家;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12家,累计达到1261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432只,累计达2126只;新增软件产品260只,累计达716只。20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户均产值超过3亿元。张铜高新、苏州固锝、新海宜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全省首次评定的“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我市佳通科技、江苏永鼎等29家企业榜上有名,这标志着我市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快速成长。

2.加快创新载体建设,集聚创业创新人才。科技部已正式同意工业园区共享国家高新区政策,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局已同意工业园区进行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工作。高新区苏州科技城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近20万平方米的功能配套设施投入使用,30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和设计开发企业先后入驻,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工业园区、高新区作为苏州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人才高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在加强科技服务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吴中创业园、张家港创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园,沧浪创业园、金阊创业园被批准为省级创业园,吴江科技人员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苏州创新科技创业园、工投科技创业园先后开工建设,创业服务机构实现了5市7区的全覆盖。目前,全市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已达26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00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超过201*人、本科学历的1.2万多人。

3.着力引进和培育研发机构,做强做大创新主体。中科院苏州纳米和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南工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列入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院、省、市合作共建苏州纳米研究所的协议正式签署,各方投入资金逐步到位,基建、人员招聘和科研工作已经展开;苏南工研院组织机构已经建立,正在积极筹划先期启动项目;沙钢研究院作为我省冶金行业的重点研发机构,筹建工作快速推进。201*年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全市累计省级达到15家、市级达到54家,培育认定内资研发机构11家,新启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4家,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引进内资研发机构取得新突破,中科院物理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信息产业部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开工建设,中科院化学所在太仓建立高分子材料测试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中国兵器集团214研究所也分别在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分支机构。

(四)促进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积极推动拓展自主创新新空间

1.科技合作交流扎实推进。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带队开展民营科技企业西安行、中南行和东北行活动。西安行促进了西安交大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成型制造国家工程中心与苏州的合作,中南行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的协议,东北行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了新的合作渠道。工业园区成立了科技招商中心,并到日韩、成都、西安等地进行科技招商活动。高新区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和深圳成功举行了科技城推介会。各地科技部门都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科技交流活动。

2.产学研联合层次不断提升。产学研活动从点对点、项目与项目的合作,逐渐走向共建创新基地、开展载体与载体之间的合作。清华大学在昆山建立了紫光产业化基地、同济大学在吴中区建立了大学科技园苏州基地、东南大学设立了苏州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与张家港海陆锅炉公司的余热锅炉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常熟华银焊料公司的焊接研发中心。华恒焊接、隆力奇集团分别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智能化自动焊接技术装备研究所、生物科技研究所。以连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打通产学研合作渠道为目的的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已经启动建设。201*年申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其中16个项目的技术直接来源科研院所或高校,13项技术依托于科研院所或高校。

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围绕软件产业、汽车零部件、信息与通信技术、科技风险投资及APEC技术合作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APEC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与APEC科技及创新合作中心(俄罗斯)在苏州签定了合作备忘录,并成功召开了以二国三地企业家为主的网络视频会议。组织参加“201*马六甲国际贸易交易会”、“南非国际科学创新与技术展览会”,加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联系。组织实施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境)外研发机构落户苏州的工作初见成效,新认定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8家,累计达到41家;新认定市级外资研发机构26家,累计达到75家。通过开拓境外投资来促进本土科技取得进展,中新创投实施了境外投资项目19个,投资金额4.6亿元,通过“走出去”投资控制技术输出企业,引进了晶方半导体等国际先进技术企业,确保了先进技术转移的完整性和后续研发支撑能力。

(五)加强农村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工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农村科技工作全面进步。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40万元,带动企业总投入1860万元,组织实施了花卉苗木科技专项。加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调整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规划,完善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力度,形成以国家、省级示范园核心区为重点,一镇至少一个专业园的一区多园新格局。培育认定了云兰奶业等10家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新民纺织等3家企业省级星火龙头企业。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吴中区中等专业学校被批准为国家星火学校。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新编培训教材5套,依托国家星火学校,培训农民6万多人。重点推广的杂交水稻常优1号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20万亩,平均亩增产70公斤,合计增产增收1400万公斤和2380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

2.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重点是深入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国家863项目“苏州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经过连续三年的科研攻关,在生态修复和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面形成突破,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全面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指标,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我市和清华大学合作的“苏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示范”项目,国家计生委与太仓合作的“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适宜技术应用示范与检测评价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电子废弃物处理及其相关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示范工程、吸毒人群监控救治与戒毒关键技术示范研究被列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年社会发展领域争取的部省科技经费同比增长了83%,并且由于在市级社会发展项目方面尝试与水务局、卫生局等主管部门开展联合招标活动,有效放大了政府的科技经费。(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动企业成为专利申请的主力军

1.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贯彻落实《苏州市专利促进条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行十大优秀专利奖评选活动,张家港、昆山分别在《张家港日报》和《昆山日报》上举办知识产权知识竞赛,社会公众踊跃参与。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全年全市共组织培训、讲座、座谈会和研讨会等75期,参加人员超过5400人。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开设了知识产权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进一步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2.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面和力度都得到加强。结合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的活动,组织34家企业参与省“正版正货”承诺推进计划试点工作。加大了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苏州中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自主创新法治环境的意见》,积极受理并及时裁决大量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01*年苏州中院共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案件141件,依法审结136件,解决争议金额6127万元。通过依法审理好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加大对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行为的制裁和惩罚力度,有效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在“以案说法”的教育活动中,经常性地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参加苏州中级法院专利诉讼案件的旁听活动,组织记者采访报道专利诉讼案件,以此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意识。

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度增长。制定出台了《苏州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201*2020年》,工业园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各级科技部门鼓励专利申请的措施陆续出台,全市专利专项资金超过1600万元。20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2874件和485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89.7%和46.5%,连续第十年位列全省第一。发明专利申请达到201*件,比上年增长102.6%,占比达到15.6%,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1*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和管理体系改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引进和建设、科技项目的组织和向上争取、专利申报等重点工作上都展现出了不少特点和亮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科技系统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结果,浸透着各级科技部门的辛勤劳动,科技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9890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