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制度是企业的灵魂――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29 13:00:3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制度是企业的灵魂――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心得体会

制度是企业的灵魂

——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心得体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一阅之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规范》还有后面的《应用指引》,实在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的最佳教科书,我觉得它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提供了对企业风险管控的“指引”,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建设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我们知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体现在管理水平上的。我注意到,《规范》201*年五月颁布,201*年七月开始执行,现在开始执行《规范》的还只是“上市企业范围内”的企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更要到201*年1月1日才是深沪股市主板上市公司执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就是说一般的公司能执行《规范》,条件还差的远,但是,发文的“两部三会”鼓励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这说明什么?说明执行《规范》对企业要求很高,说明企业执行《规范》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企业如果做到了《规范》的要求,这个企业就很有水平!

我们百铝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不夸张的说,这十年是在彷徨、挣扎中前行的,不是吗?我们从五万搞到二十万吨了至今未得核准;电价始终处于全国高位之列;外省不断建铝厂,而且越建越大,我们所在是氧化铝大省,但原铝始终在边缘;全球金融危机,产能过剩,铝价大幅下跌。困难、复杂、巨烈变化、激烈竞争始终围绕着我们!我们冷静的比较一下,铝行业里大家面临的环境条件是差不太多的,当今激烈的角逐里谁能胜出,我以为就要靠管理上水平。

我们百铝的管理水平如何?客观的说不算太差,要说优点能说出不少。但是,我们不应该老给自己唱赞歌,我们需要的是坦陈问题和毛病,我希望同志们和我一道来摆问题、找毛病。因为只有清楚了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一位同志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指出百铝存在八个问题(短信可能不全):1.制度太多,但真正执行的有几个?是否应该对制度进行优化?2.高投入并未给我们带来几多新鲜血液。3.岗位设太多,有重叠的嫌疑。4.对后备人员的培养不应拔苗助长,根不牢固再施肥易夭折。5.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党员党性的优劣。6.有关系进舒适岗位,没关系干电解,这种风气要改。7.管理人员都要执行招聘制,做到三公原则和德才兼备。避免点名制和一言堂。8.节约意识不够,不能等到闹荒时才勒紧裤带。

他说的不一定全对,但显然切中时弊。搞管理,上水平,就需要很多这样的有识之士嘛。大家心里也清楚,我们百铝和来铝存在的问题肯定不止上面这些,如采购管理、工程管理、合同管理中都有比较典型的表现,最近通报批评的几个事例即是。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身边发生的事,对照一下《规范》中提出的原则:不相容职务必须相背离;相关利益部门必须相互制衡;任何人不能独自作出决定也不能擅自改变集体决定。再对照“全面性”、“重要性”原则,我们是不是会发现,我们的制度远远不够用?有的制度在设计上就有缺陷,以致造成这制度“不管用、不好用”?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制度是管理的保证,是规范的基础,是企业的灵魂。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坏人变好人;制度不好,好人变坏人。这话是绝对真理!

公司给每个管理人员人手一册《规范》,学习通知中安排有讨论、有考试、还有一篇作业,我认为很好。这两年集团公司党委大力倡导读书学习,管书记亲自推荐了几本书,记得有两本和管理有关,《没有任何借口》、《岗位主人翁》,我们看完都感觉深受启发,但是真正在工作实际中运用,又感到有很大差距,有劲使不上。有一种说法,叫“学习能力也是竞争力”,搞企业就是做事业,必须有一致的思想才有一致的行动。党委号召动员大家学习,就是为了统一思想有共同的行动基础。我殷切的希望我们百铝来铝的同仁们通过认真读书、学习文件,紧密结合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密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重新审视和自己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重新理顺和自己有关的工作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塑造人,用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使我们的管理上质量上水平。

张春林201*.9.

扩展阅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内控的概念※...........................................1第二节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现状※...................2第三节总则和附则※...........................................2第四节内部控制要素解读※...............................5第五节内部控制设计※.......................................9第六节内部控制制度评价※.............................12第二章各项业务内部控制※.....................................14

3人力资源内部控制※........................................146资金内部控制※................................................166.1筹资内部控制※............................................226.2投资内部控制※............................................287采购内部控制※................................................328.1存货内部控制※............................................358.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408.3无形资产内部控制※....................................459销售内部控制※................................................49

11工程项目内部控制※......................................5212担保内部控制※..............................................5713业务外包内部控制..........................................6114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的控制※..................6315全面预算内部控制※......................................6516合同协议内部控制※......................................6917内部报告相关控制※......................................7318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77成本费用内部控制※...........................................80对子公司的控制※...............................................83衍生工具内部控制※...........................................86企业并购内部控制※...........................................89关联交易内部控制※...........................................93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与鉴证※.................................96

第一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96第二节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103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内控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还应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

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时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合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一)控制

什么是内控思想?过去强调的是牵制,比如,会计不能兼任出纳。过去强调的是会计控制。现在,不是会计控制,而是风险为导向的控制,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层角度的管理控制,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管理1.企业方面

作为股东投资者,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而作为投资者,要求投资获得收益,终极目的就是获得利润。因此在加强企业管理和运作中,会在方方面面有内控的思想的覆盖和渗透。

内部控制不是牵制,不是会计内控。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内控的理想状态是无需内控就可以遵守规章制度。内控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风险无处不在,国际风险,国家风险,政府风险,企业风险,家庭个人风险,无处不在。

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可能来自业务经营、合规、运营或财务方面,内部控制应当为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辅助条件,使企业有能力对最爱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作出反应。

2.事业方面

在事业单位,机关财务部门作为内控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流程

内控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上到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下到各级员工,都需要参与进来。

通过内控要实现的目标:1.企业的经营要合法合规。2.企业资产要安全完整。

3.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要真实可靠完整。

4.通过内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从管理要效益。从产品要效益,从营销要效益,从管理要效益(从政

第1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府要效益)。

5.促成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不是一种绝对保证。1.在一个企业的不同岗位之间要有内部控制措施。如:签订合同VS管理合同,会计VS出纳,但这种岗位间的内控措施无法防止由于人员的串通导致的内控实效。2.内控是一个管理制度。管理是一个由上到下的管理,而管理者的控制相对较弱,同时管理者自己的情况也会决定管理制度的实施。如: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大型或小型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时,均可能存在资源受限的问题。

第二节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现状※

一、我国内控建设的理论方面

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还比较到位,但总体上,我国企业的内控还比较薄弱。1995年,财政部,《会计法》,单位应该“加强内部会计监督”。

201*年,财政部,陆续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包括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担保、对外投资等六个具体控制规范。

201*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1*年,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201*年,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201*年,11月8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201*年6月28日,五部委(没有国资委)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201*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二、实务工作的情况

美国的安然、世通、朗讯等公司相继爆出丑闻,美国立即出台《萨班斯法案》最重要的404条款要求:1.公司的CEO/CFO应当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保证,并向股东出示披露2.审计师要确保审计的真实有效

我国上市公司(含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相继爆出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都与管理不善、内控缺失直接相关。三、内控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1.领导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而不是标准无法建立

很多领导者认为内控是一种束缚,而不愿意搞内控。企业经不起折腾,财务准则的变化等等,人员的落伍和淘汰。

2.管理是否能够到位

只有内控到位了,会计准则才能更容易实施到位。

这种管理制度,不仅仅要适用于一般的企业,还应当适用于事业单位。

第三节总则和附则※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7章,共50条组成。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一、条款和结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总则和附则共有13条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规范》第1条,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立法依据。(二)《基本规范》第2条、第50条,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和开始执行时间。(三)《基本规范》第3、第4条,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四)《基本规范》第5条,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5要素。

第2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五)《基本规范》第6条、第7条、第8条、第48条、第49条,明确了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同时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六)《基本规范》第9条、第10条,明确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企业建立和实施的内部控制承担监督职责,并明确了企业需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二、新旧变化分析

201*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根据201*年11月8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确定的,与201*年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简称《基本规范(试行)》比较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变化:

(一)发文机构变化《基本规范(试行)》发文机构为财政部。《基本规范》为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文。(二)立法宗旨有所变化,法律依据进一步明确《基本规范(试行)》是仅仅针对内部会计控制而言,所以立法宗旨为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本规范》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而言的,所以立法宗旨企业内部控制整体出发,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基本规范(试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基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

(三)适用范围变化《基本规范(试行)》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基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四)定义和目标不同《基本规范(试行)》中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基本规范(试行)》中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同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五)承担内部控制责任者的变化《基本规范(试行)》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基本规范》中,董事会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六)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原则的变化《基本规范(试行)》中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6个基本原则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基本规范》中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为: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七)内容和要素的变化《基本规范(试行)》中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划分为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将其作为应用指引的内容划分为22个方面,在基本规范中并未提及,而是从内部控制的5个组成要素方面进行了说明,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八)结构的变化《基本规范(试行)》中单独作为一章中说明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在《基本规范》中作为5个要素之一的

第3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控制活动中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具体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基本规范(试行)》中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基本规范》中控制活动的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九)监督权限的提高《基本规范(试行)》中承担监督检查职责的机构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基本规范》中承担监督检查职责的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十)中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要求的变化《基本规范(试行)》中提出企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并对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基本规范》中明确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为会计师事务所,并要求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必须同时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鉴证报告。

三、重点条款解读(一)《基本规范》适用的范围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5个方面:1.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2.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资产安全完整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3.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要求单位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三)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实施体系

基本规范提出,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5项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体系:

(1)以法制为推动。(2)以企业实施为主体。

(3)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为推动企业有效实施内控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报告。

(四)内部控制的要素

借鉴COSO框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

(五)内部控制的执行

从实践看,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而制度的执行力更值得关注,制度设计缺位和执行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需要重视和着力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为此需要:

1.提高制度的透明度。一要探索更容易被员工理解、更加透明的制度表现形式,尤其是善于使用流程图和控制表的表达方式;二是要借助网络等平台,增加制度在制定和宣传上的透明度;三是做好制度的讲解辅导工作,使员工能够理解制度和制度执行的重要性。

2.强化制度执行力的考核。企业应将制度执行力纳入企业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8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关键在于考核指标的设计。

3.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9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4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A.政府监督检查的必要性(1)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

内部控制只能“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即企业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受制于制度本身的固有缺陷。(2)企业内部监督的局限性

目前有很多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B.政府监督检查的开展

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的企业包括: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未上市)、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等。就目前而言,首先重点监督商业银行及证券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如垄断性公司)、上市公司、欠大量银行贷款的民营、私营企业。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力量。

(2)协调运作国家监督方式,使其形成监督合力。

(3)监督检查结束后,还应对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予以重点关注。4.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促进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十条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1)内部控制鉴证是一项专门鉴证业务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期间都要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不准备审计某些领域,则无须确定这些领域的控制风险水平。而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则是一项专门鉴证业务,应当事先与委托人就内部控制鉴证范围达成一致意见。凡是业务约定书确定的内部控制鉴证范围,注册会计师都要进行鉴证。

(2)内部控制鉴证的范围限于特定日期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

通常,注册会计师对特定日期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特定期间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应对该期间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并对该期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出具正式鉴证报告。

(3)被鉴证单位管理层应当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书面认定

被鉴证单位管理层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书面认定,其作用类似于财务报表,它用于明确被鉴证单位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有效性的责任。

第四节内部控制要素解读※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处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内部环境包含组织基调,具体内容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内部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分析

1.治理结构(是源头的问题,一开始就要把它做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1条明确了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决定公司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办法,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克服或减少代理成本。

2.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我国相关法规反映出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承担责任,其中处于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掌握着不同的控制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相邻层级之间存在着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3.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5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

第5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内部审计主要具有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4种职能。其作用主要是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防护性作用是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发现那些不利于本企业目标实现的环节和方面,防止给企业造成不良后果。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审查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从而协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

4.人力资源政策(良好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不竭的源泉)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还能确保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取决于员工素质的合格程度。因为任何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效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的人员的贯彻执行。因此,员工素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对员工素质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7条规定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员工的素质控制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则是保证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方式。培训原则主要有激励、因材施教、实践、明确目标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等原则。当然培训完成后,培训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依据培训目标、应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评价培训的效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知道培训是否达到了目的。

5.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建立)

企业文化是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包含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8条明确了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6.法律环境

企业如果不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到法律风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轻则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重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9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二、风险评估

辨认风险,经营风险,决策过程方面(目标导向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组织辨认和分析与目标实现有关的风险的过程。风险评估提供了控制风险的基础。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过程必须判明企业完成既定目标存在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分析各种风险的类型和程度。此处的风险评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即设置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一)设置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1条规定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所以企业只有根据设定的风险承受度,才能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实际上是收集有关损失原因、危险因素及其损失暴露等方面信息的过程。风险识别作为风险评估过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存在哪些风险,哪些风险应予以考虑,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风险所引起的后果及严重程度如何,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等。而其中企业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更应当关注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有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企业的内部风险因素主要有:①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②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③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

第6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主创新因素。④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⑤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企业的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②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③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④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⑤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三)风险分析

通过识别出的风险,我们应对其进行分析。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4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风险应对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就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风险应对策略有四种基本类型: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6条规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这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最彻底、最有力的措施,它与其他的控制风险方法不同,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将所有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从而彻底排除某一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因为选择这一策略也就放弃了可能从风险中获得的收益。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这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主动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方法,包括两类措施: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其主要措施包括业务分包、保险、出售、开脱责任合同以及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5种。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这也是一种最普通、最省事的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的四种策略是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制定的,风险规避策略在采用其他任何风险应对措施都不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风险承受度以内的情况下适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策略则是通过相关措施,使企业的剩余风险与企业的风险承受度相一致;风险承受则意味着风险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7条规定了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

对评估的风险去应对,应对风险的措施。不要仅仅是认为会计方面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8条明确了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9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所以企业进行组织规划,首先是要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

如果担任不相容职务的职工之间相互串通勾结,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就失去作用了。但如果企业没有适当的职务分离,则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更大。

(二)授权审批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0条的规定,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授权按照其形式可分为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后作出的授权。与常规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

第7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外的经济业务,只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处理的具体条件及有关具体人员。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1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系统是为确认、汇总、分析、分类、记录和报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保持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各种会计记录手段、会计政策、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告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的总称。所以很有必要对会计系统进行相关的控制。

(四)财产保护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2条明确了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这里所述的财产主要包括企业的现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等。它们在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较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加强实物资产的保管控制,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所以就应建立安全、科学的保管制度、限制接近控制、人员牵制控制以及定期盘点、进行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

(五)预算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3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所以企业通过预算控制,使得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各责任单位的约束条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

(六)运营分析控制

开展运营活动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把握企业经营是否向着预算规定的目标值发展,一旦发生偏差和问题就能找出问题所在,并根据新的情况解决问题或修正预算。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安全生产、扩大销售等手段,还依靠对运营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4条规定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控制,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七)绩效考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5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所以说绩效考评是一个过程,即首先明确企业要做什么(目标和计划),然后找到衡量工作做得好坏的标准进行监测,发现做得好的,进行奖励,使其继续保持或者做得更好,能够完成更高的目标。另外对发现不好的地方,通过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进行改正,使得工作做得更好。该过程就是绩效考评过程。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涵盖在整个过程当中。如流程的设计,如何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设计的合理。

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加工、整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8条明确了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这里所提到的信息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信息。沟通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组织中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组织结构的核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组织。因此信息的沟通是组织稳定的基础,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息搜集

企业在进行信息搜集时应明确搜集的内容、方式等,所以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9条规定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因为不同企业需要的信息存在差异,各企业对每类信息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成本效益原则,选择使用适合的方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二)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0条规定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督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所以信息传递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信息传递中往往因为管理者对信息传递的认识不够或传递方式的问题,使得信息传递中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有准确性问题、完整性问题、及时性问题和安全性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就应该加强信息传递过程的监督与复核、加强信

第8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息传递者和使用者的知识储备、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改进以及信息传递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信息共享

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搜集、核对、整合、传递的过程,并且通过反馈机制改进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传递,从而形成一个灵敏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信息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增加,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需求无疑会持续增加,所以企业应当提高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建设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同时,信息系统又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为了使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充分流动,企业就必须依赖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1条明确了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反舞弊机制、举报人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对防范以及及时发现舞弊行为起到很好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2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①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②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③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④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3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举报投诉制度是企业内部建立的、旨在鼓励员工对企业内部涉及内部控制方面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以匿名或明示的方式进行举报、投诉,并由专门机构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处理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方法。该制度属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信息与沟通要素,具有预防、制止和揭露组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功能。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发现内控缺陷,改善内控体系,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是外部监管的有力支撑;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保障股东的利益。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5条第5款规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4条规定,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所以一般来说,风险水平较高并且重要的控制,对其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的频率应较高。当然,如果企业的日常监督能够有效地起到监督效果,可以减少专项监督的频率。

(二)内部控制评价

之所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就是为了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提供保障;增强企业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所以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6条中明确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便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年度评价

公司的董事会要进行自我评价。并请事务所完成审核。

第五节内部控制设计※

概述:领导要重视。通过ERP系统等,把内控理念固化在流程中。领导重视,领导要负责一、内部控制设计的原则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第9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二、内部控制设计的程序

(一)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能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二)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单位内部机构。(三)确定所属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四)形成内部控制的文本规定。三、内部控制措施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二)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形式通常有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常规授权是指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用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特别授权是指单位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单位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

1.授权审批的范围;2.授权审批的层次;3.授权审批的程序;4.授权审批的责任。

单位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算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

1.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设置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的单位,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2.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3.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4.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5.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6.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

7.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

8.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

9.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报告。(四)财产保护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

1.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关键是要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重要的

第10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

2.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它是指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3.限制接近。它是指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限制接近包括限制对资产本身的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

(五)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单位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预算确定后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预算控制的主要环节有:

1.确定预算的项目、标准和程序;2.编制和审定预算;

3.预算指标的下达和责任人的落实;4.预算执行的授权;5.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6.预算差异的分析和调整;7.预算业绩的考核和奖惩。(六)运营分析控制

运营分析控制要求单位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管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融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七)绩效考评控制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单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

此外,常用的控制方法还有:内部报告控制、复核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四、有关各方面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作用(一)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的常设权力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实行集体领导,是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和领导管理、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股东大会职权的权力机构。对外是公司进行经济活动的全权代表,对内是公司的组织、管理的领导机构。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组成。董事一般由本公司的股东担任,也有的国家允许有管理专长的专家担任董事,以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职责表现为:科学选择恰当的管理层并对其进行监督;清晰了解管理层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范围;知道并同意单位的最大风险承受能力;及时知悉最重大的风险以及管理层是否恰当地予以应对。董事会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二)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审核及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客观及审计程序是否有效;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制定政策并执行;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计。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涉及竞争、环境、财务、法律、运营、监管、战略与技术等方面。审计委员会本身无法监管所有这些风险,应该由各方(包括董事会其他委员会)共同合作。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三)管理层

管理层直接对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负责。总经理在内部控制中承担重要责任,其职责包括: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领导和指引;定期与主要职能部门(营销、生产、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会谈,

第11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以便对他们的职责,包括他们如何管理风险等进行核查。管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单位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四)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政策;确定各业务单元对于风险管理的权力和义务;提高整个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指导风险管理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帮助管理人员制订风险管理报告规程;向董事会或管理层等报告单位风险管理进展和暴露的问题。

(五)财务部门

单位的财务活动应当贯穿单位经营管理全过程。财务部门负责人在制定目标、确定战略、分析风险和作出管理等决策时应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管理层应当赋予财务部门及其负责人参与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其关注经营管理的更广范畴,局限财务负责人的关注领域和知悉范围,会削弱、制约单位的管理能力。

(六)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单位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应当慎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应保持畅通沟通;应当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

(七)单位员工

所有员工都在实现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管理层应当重视员工的作用,并为员工反映诉求提供信息通道。

第六节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风险导向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二)一致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采用统一可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三)公允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评价结果应当有适当的证据支持。(四)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确定及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应当保持相应的独立性。(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适当的成本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价。

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监督。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一、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一)企业应当对与实现整体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单位组织结构中的职责分工的健全状况。

2.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规范,是否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管理相吻合。3.各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与记录程序是否规范、经济,其执行是否有效。

4.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核对、报告等手续是否完备。

5.各岗位的职权划分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其职权履行是否得到有效控制。6.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

7.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其措施是否有效执行。8.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受管理层的影响程度。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的有关规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并以此为依据和标准组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二)企业集团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应当至少涉及下列内容:

第12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1.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涵盖了企业层面的风险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2.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是否适当,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

3.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4.被评价单位是否开展内部控制自查并上报有关自查报告。

5.被评价单位是否建立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和问题整改的机制。6.被评价单位在评价期间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二、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企业应当按照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编制评价报告等程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当根据审批通过的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确认、分析相关信息,确定与实现整体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及细化控制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辨识与细化控制目标相对应的控制活动,然后针对控制活动进行必要的测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做出书面记录。

(一)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企业应根据单位的经营规模、机构设置、经营性质、制度状况等设置评价机构,并考虑以下原则:1.能独立行使对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2.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胜任能力和权威性。

3.与单位其他职能机构就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方面应是协调一致的,在工作中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4.在效率上能够满足单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所提出的有关要求。

5.能够得到单位负责人的支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当根据企业整体控制目标,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价目的、范围、组织、标准、方法、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内容,报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通过审阅相关的规章制度、现场询问有关人员、实地观察等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详细情况,并作出初步评价。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确定应当遵循风险导向、自上而下的原则来确定需要评价的分支机构、重要业务单元、重点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重点是测定内部控制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测试各控制环节运行与其内容是否相符,检查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的内容、程序、方法等是否正常运行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情况等。

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

1.个别访谈法。是指企业根据检查评价需要,对被查单位员工进行单独访谈,以获取有关信息。

2.调查问卷法。是指企业设置问卷调查表,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项目作出评价。

3.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比率来取得评价证据的方法。

4.标杆法。是指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相似经营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而对控制设计有效性评价的方法。5.穿行测试法。是指通过抽取一份全过程的文件,来了解整个业务流程执行情况的评估评价方法。

6.抽样法。是指企业针对具体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按照业务发生频率及固有风险的高低,从确定的抽样总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业务样本,对业务样本的符合性进行判断,进而对业务流程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7.实地查验法。是指企业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以及对存货出、入库等控制环节进行现场查验。8.重新执行法。是指通过对某一控制活动全过程的重新执行来评估控制执行情况的方法。

9.专题讨论会法。是指通过召集与业务流程相关的管理人员就业务流程的特定项目或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及评估的一种方法。

(四)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主要是对内部控制中具体问题,特别是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补救措施。

企业应当根据通过评估和测试获取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并合理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获取证据的数量应当能合理保证相关控制的有效;证据的适当性是指获取的证据应当与相关控制的设计

第13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与运行有关,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实际运行状况。

企业应当根据所收集的证据,判断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是否有效。企业在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时,应当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是否针对风险设置了合理的细化控制目标;2.是否针对细化控制目标设置了对应的控制活动;3.相关控制活动是如何运行的;

4.相关控制活动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

5.实施相关控制活动的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权限和能力。

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应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类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地实施控制。

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从定量和定性等方面进行衡量,判断是否构成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企业应当认定内部控制存在设计或运行缺陷:

1.未实现规定的控制目标;2.未执行规定的控制活动;3.突破规定的权限;

4.不能及时提供控制运行有效的相关证据。(五)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主要说明内部控制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单位管理方针和政策,是否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漏洞或缺陷,改进的措施及具体计划和进度安排等。

企业应当结合年末控制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责任主体;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所采用的方法;

4.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5.被评估的内部控制整体目标是否有效的结论;

6.被评估的内部控制整体目标如果无效,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可能的影响;7.造成重大缺陷的原因及相关责任人;

8.所有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以及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及补救措施的实施计划等。

企业可以根据被评估的整体控制目标的不同,适当调整评价报告的内容。在评价报告中明确财务报表日之后截至内部控制评价日发生的、可能影响财务报告控制目标有效性的所有重大变化。

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并向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整改措施,并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依据。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列示的问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管理层和董事会应当根据评价结论对相关单位、部门或人员实施适当的奖励和惩戒。

第二章各项业务内部控制※

3人力资源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是指由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组成的整体团队的总称。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关键因素,它所包括的雇佣、培训、评价、考核、晋升、奖惩等业务向员工传达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这些业务都与企业员工密切相关,而员工正是企业中执行内部控制的主体。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实施的质量。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企业至少应当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下列风险:

(1)人力资源缺乏、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如: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不合理,岗位职责安排不科学,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获得经营管理所需员工。

第14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关键人才流失或经营效率低下。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中,应当至少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以有效的防范上述风险:

(1)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应当明确规范,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应当科学合理;

(2)招聘及离职程序应当规范,人员聘用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培训工作应当能够提高员工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

(3)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应当科学合理,应当能够引导员工实现企业目标;

(4)薪酬制度应当能保持和吸引优秀人才,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薪酬发放标准和程序应当规范。

第一节重要条款解读

一、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实施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整体布局,确保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动态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企业应当建立岗位说明制度,明确所有岗位的主要职责、资历、经验要求等,并定期组织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保各岗位配备胜任的人员,避免因人设岗。

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反映渠道,确保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建议得以传递和落实,保证人力资源运用效率的提高和人员任用的公平合理。

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采取外部招聘、内部选拔或委托第三方招聘等方式,对关键岗位和紧缺人才进行选拔。

企业招聘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招聘对象的职业道德。对于会计、出纳、信息系统操作等易发生舞弊行为的岗位以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招聘,企业应当专门审核招聘对象是否有违法犯罪、行政处罚、商业欺诈等前科;关注招聘对象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与退出

(一)企业应当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以下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晋升、降级、辞退等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严格考核,有奖有惩,强化对整体团队的激励与约束。

考核即为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企业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一种有效管理的方法。简言之,它是指主管或相关人员对员工的工作系统的评价。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主要的控制手段。员工在完成其工作职责和任务后,可以通过考核结果的即时反馈,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包括成绩有哪些,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有待改进。考核的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员工改善现有的工作,还可以在考核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考核内容一般应该涵盖员工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企业应当对试用期满的新聘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综合性考核,以作为其转正定级的依据。

企业对正式人员的考核可以分为年终考核和专项考核。年终考核是指企业于每年年初,对员工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年终考核可以具体分解到季度和月度考核。专项考核是指企业就某一具体项目对所属员工的品德、学识、能力、经验、工作业绩、项目质量等进行考核。年终考核和专项考核的结果应当作为员工薪酬水平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等的依据。

企业应建立顺畅的考核沟通渠道,及时与员工就考核结果进行充分沟通,并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企业应当建立正式的人力资源考核记录制度,确保考核记录完整保存。

(二)企业应当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激励是控制员工素质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动力,激发他们努力工作,更好地去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更好地履行其工作职责。激励的方式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在企业的应用方式主要有增加薪酬、颁发奖品、奖金以及休假、疗养、旅游等福利待遇。精神激励的形式多样化,大到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小到对员工嘘寒问暖,具体方式有榜样激励、目标激励、文化激励和参与激励等多种形式。激励方式在实施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才可以达到最合适的效果。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年金、股权激励等福利与激励计划。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准确确认、计量并发放员工薪酬,并对薪酬发放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的审核,以防虚报冒领等行为。在发放薪酬的同时,企业应当向员工提供薪酬清单,供员工核对确认。

第15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企业应当制定薪酬制度评价机制,及时对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完善。(三)企业员工退出(辞职、辞退、退休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退出的条件和程序应当予以明确。企业应当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实施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予以辞退。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应当进行离任审计。

企业应当定期对年度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查找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确保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人力资源的信息披露

企业应当依法披露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数量、专业构成、教育程度等信息,以适当的形式披露人力资源政策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17-3】摩托罗拉员工激励案例

在摩托罗拉,薪水的标准从职位入手,但同一个职位可能会有差距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业绩不同。有些特殊职位的人,可能要从国外招聘,薪水同国际市场挂钩。摩托罗拉的工资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中间档次。

摩托罗拉的薪水大部分是基本工资,占的百分比很大,另外还有年终奖金。

摩托罗拉意识到固定工资存在缺陷,201*年摩托罗拉的工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一些可变动的工资,并将以前每年一次的奖金改为季度发放。以前奖金与全球市场挂钩,201*年以一个国家单元的业绩为奖金考核依据。

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薪酬不满,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来,摩托罗拉会进行市场调查,如果真的比市场平均水平低,摩托罗拉会普调工资。成都的员工曾经反映说工资低,人力资源部就通过调查市场,发现情况的确如此,然后给员工调工资。

在摩托罗拉刚刚开始工作时,学历上的差别会在工资中体现出来,例如研究生和本科生会有差别。工作后,本科生工资比研究生高是非常有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员工可能经过几年涨工资,基数变得很大,那么应届毕业生的涨幅就会比老员工高。对有创造性的人摩托罗拉会破格调级。

【案例分析】

摩托罗拉原来是采用的固定工资的制度,这样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多付出得到的并不会更多,少付出也不会因此减少收入,长期以来,工作效率低下,创新意识缺乏。摩托罗拉意识到这种情况,采取了更加灵活的薪金制度,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劳有所获,多劳多得。短期上,满足了员工生存的需要;长期上,满足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有的企业为了让薪酬更加合理,更加能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不惜将薪酬结构和薪酬体系制定得非常复杂和繁琐(并且还有继续复杂下去的趋势)。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过于复杂的薪酬管理与过于简单的薪酬管理一样会降低薪酬的激励作用。

6资金内部控制※第一节资金内部控制概述

货币资金(以下简称“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为了加强企业对资金的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安全,防范资金链条断裂,企业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而有效。

一、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

1.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

2.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即检查企业收到的货币是否已全部入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出现。

3.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即检查货币资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要求,手续是否齐备。4.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以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二、资金的内部控制环境

所谓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影响着特定控制的有效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

第16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党政联席会等制度加强对其监督。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会导致某项控制失效,比如,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如果保管印章的会计警惕性不高,出门不关抽屉,将使保管空白支票的出纳有机可乘,由此造成出纳携款潜逃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层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资金管理涉及的主要风险

1.筹资与发展战略严重背离,企业盲目扩张,引发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资金链条断裂。(比如,当前的房地产的资金链问题,比如,巨人集团当年的轰然坍塌)

2.投资决策失误或资金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投资损失或效益低下;资金无法收回或支付,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债务危机。

3.资金管控不严,可能出现舞弊、欺诈,导致资金被挪用、抽逃。具体表现如下:

(1)资金管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2)资金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3)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使用、核对和清理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可能导致受到处罚造成资金损失;

(4)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5)有关票据的遗失、变造、伪造、被盗用以及非法使用印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或信用损失。四、资金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资金管控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控制资金在筹集、投放、营运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和财会部门在资金决策和管理全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所以企业在建立与实施资金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

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授权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应当合法合规,确保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使用、核对、清理严格有效,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应当按规定严格执行。

3.资金的会计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4.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当完整记录,银行预留印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

第二节关键内部控制

一、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建立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一)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①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②资金的保管、记录与盘点清查;③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二)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资金业务,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办理资金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企业关键财会岗位,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并在最长不超过五年的时间内进行岗位轮换。实行岗位轮换的关键财会岗位,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在内部公布。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不断提高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实际案例:某公司出纳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审计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同时提供银行对账单。对于未达账项,该公司系由出纳李某编制未达账项调整表。审计人员对于重要的未达账项进行检查。

几年之中A事务所一直在这样进行审计,该公司出纳也一直由李某担任,并配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后一次偶然事件中,李某临时调任,由其妻子接任出纳,在与银行对账时发现差额较大。在检查对账单时发现,该对账单系伪造的。进一步调查中,该公司发现,李某竟然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用来开公司。几年来李某一直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在询证函上加盖确认章,对于银行对账单也同样进行伪造。且李某贪污一直隐瞒家人,其妻子父母也均不知晓。

结果:A事务所被辞聘,公司向李某追回贪污款60余万元,由于李某的父亲是该公司的老员工老技术骨干,李

第17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某的妻子也在该公司工作,因此公司仅决定向李某一家追回剩余的贪污款项,并未向李某提起诉讼。

但银行由于李某伪造银行公章,对李某提起诉讼,李某因此锒铛入狱。思考:问题何在?风险何在?

1.传统思维,会认为A所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2.新准则下,问题应当如何考虑?1)未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李某同时担任出纳及未达账项调整的工作,属于不相容岗位。导致风险加大。李某连续担任出纳多年,没有及时轮岗,增加了舞弊的机会。

李某调任,而由其妻子接任,从本质角度来讲,依然不能属于合理的轮岗。

2)未能根据评估的风险来进行相应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没有对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可能导致的舞弊进行特殊考虑,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

3)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进一步:G公司对李某的“网开一面”行为,给今后舞弊留下的后患。因此,对于后任事务所而言,在审计中对于舞弊仍要给予特别的考虑和重视。

(三)企业应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货币资金的授权批准制度主要包括:

用款人>审批人(经理,总经理)->复核人(财务负责人)-->出纳支付

1.支付申请。企业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经授权的审批人提交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协议、原始单据或相关证明。

2.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性质或金额重大的,还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企业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等相关负责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4.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另外公司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实务案例:简单举例,财务总监与总经理的微妙关系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一)现金的控制

1.企业应当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当及时存入开户银行。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的现金开支范围和现金支付限额。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或超过现金开支限额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企业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坐支现金。

借出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批准程序,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

2.同时对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集中收付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对现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二)银行存款的控制

1.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业务。银行账户的开立应当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不得随意开立多个账户,禁止企业内设管理部门自行开立银行账户。

实务案例:重庆分院的存款,企业存款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并进行管理。

2.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未经审批擅自开立银行账户或者不按规定及时清理、撤销银行账户等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传递及保管等环

第18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节的管理与控制。

3.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套取银行和他人资金;不准无理拒绝付款,任意占用他人资金;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

4.财务中心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指派对账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审核,确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5.企业应当加强对银行对账单的稽核和管理。出纳人员一般不得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确需出纳人员办理上述工作的,应当指定其他人员定期进行审核、监督。

6.实行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等方式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企业,应当与承办银行签订网上银行操作协议,明确双方在资金安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交易范围等。操作人员应当根据操作授权和密码进行规范操作。使用网上交易、电子支付方式的企业办理资金支付业务,不应因支付方式的改变而随意简化、变更支付货币资金所必需的授权批准程序。企业在严格实行网上交易、电子支付操作人员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的同时,应当配备专人加强对交易和支付行为的审核。

最后企业还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对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进行核算和报告。三、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一)企业应当加强与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处理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企业因填写、开具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作废的法定票据,应当按规定予以保存,不得随意处置或销毁。对超过法定保管期限、可以销毁的票据,在履行审核批准手续后进行销毁,但应当建立销毁清册并由授权人员监销。

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账簿对票据的转交进行登记;对收取的重要票据,应留有复印件并妥善保管;不得跳号开具票据;不得随意开具印章齐全的空白支票。

(二)企业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不得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按规定需要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用章必须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并进行登记。

四、监督检查制度

企业还应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货币资金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二)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三)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四)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手续是否健全,票据保管是否存在漏洞。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五、资金管理

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公司的资金结算、借贷、往来调剂等进行管理,并指导、监督分公司的资金运行。(一)账户管理

开立、变更账户,须经总经理同意,由企业设置的专门机构来具体执行。原则上各公司只能在便于开展业务的银行开设一个存款账户,办理各种结算业务。开设账户情况及变更情形及时向专门机构(比如财务中心)书面呈报、备案。

(二)支票管理

1.支票由出纳人员或企业指定专人保管。支票与财务印鉴由不同人员分开保管。2.支票领用时按要求逐项认真填写“支票领用单”,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经财务负责人批准签字后,领取支票。

3.原则上不允许各业务部门领取空白支票。特殊情况,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各部门累计领取支票不得超过三张,超过三张未报账的,财务部门暂停该部门借款业务。财务部门及时催促各业务部门及时办理结算报销手续。

4.支票付款后及时办理报销手续,购置物品时需要物品保管人员或使用人员验收签字后方可报销。5.收到支票后,及时送存银行,不拖不压。

6.收付款业务发生时出纳人员及时登记日记账。做到先登账后付款,先收款后登账。出纳人员按月对账,并由

第19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出纳以外的人员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书面呈报财务经理。

7.每周五下班前各公司出纳人员将银行存款金额书面或电话报告财务经理,为资金筹措、安排、调度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现金管理

1.下列范围内可以使用现金:职员工资、津贴、奖金;个人劳务报酬;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开支;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结算起点暂定为1000元。

2.公司购置固定资产采取转账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购置办公用品及其他物品价款一次超过1000元的,采取转账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

3.库存限额经开户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核定,现金超额部分送存银行。

4.收入现金及时入账,送存银行。财务人员支付现金,可以从公司库存限额中支付或从银行存款中提取,不得从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不得坐支。

5.财务人员从银行中提取现金,应当填写“现金支票领用单”,并写明用途和金额,由财务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提取。

6.公司职员因工作需要借用现金,需填写“借款单”,由部门领导签字确认,报财务负责人审批,经会计审核,到出纳人员处领取。

7.报销时凭发票、差旅费单据及公司认可的有效报销或借款凭单,经经办人签字,会计审核,财务负责人批准,到出纳人员处冲抵以前借款、领取现金,付款后加盖付款标志及经办人戳记。

8.工资由财务人员依据总经理提供的核发工资资料按月编制工资表,交财务负责人审核,总经理签字,财务人员按时提款,月末发放工资,填制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9.办理款项汇兑时,经财务人员审核“汇兑通知单”及有关凭证,分别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公司总经理签字,出纳人员到银行办理。

10.出纳人员应当建立健全现金账目,逐笔按顺序记载现金收付;账目应当日清月结,账实相符。11.不准超范围、超限额使用现金。12.不准白条抵库。13.不准挪用现金。

14.不准利用账户替他人或其他单位套取现金。

15.财务负责人不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抽查,主管会计经常与出纳核对库存现金情况。

16.每个季度财务负责人至少会同主管会计抽查一次库存现金,对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库存现金盘点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以书面形式呈报财务经理。

(四)备用金管理

1.各部门由于业务工作性质,需要备用金的,书面提出申请,经公司总经理批准。

2.根据公司总经理通知,部门领取备用金时,填写借款单,财务负责人审核,由出纳人员依据凭证付款。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备用金管理,并将人员名单报送各公司财务部门备案。

3.备用金管理人员每周与财务部门结算一次,及时补充备用金。财务部门按时催促备用金管理人员办理财务报销手续。

4.因业务发展或部门调整,不再需要使用备用金的部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归还备用金。

第三节资金在具体业务中的内控设置

根据上一节关键内部控制的描述,企业在具体的业务中应该加强对资金的内部控制设置。下面分别从筹资、投资、营运、评估与披露等四个方面分别说明企业在具体业务中对资金的内部控制设置要求。

一、筹资

筹资活动主要由借款交易和股东权益交易组成。

1.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拟订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环节的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境外筹资还应考虑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等因素。对拟定的筹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并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企业对于重大筹资方案,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企业筹资方案需经有关管理部门或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的,应及时报请批准。筹资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重新履行审批程序。

2.企业应当根据批准的筹资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筹集资金。筹集的资金应当严格按照筹资方案合理安

第20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排和使用,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企业应当强化筹资信用管理,确保筹集的资金按期偿付。

3.企业应当按照筹资方案所规定的用途使用对外筹集的资金。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特殊情况导致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并对审批过程进行完整的书面记录。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4.企业应建立持续符合筹资合同、协议条款的控制制度,其中应包括预算不符合条款要求的预警和调整制度。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监管协议规定应当披露的筹资业务,企业应及时予以公告和披露。

5.企业应当指定财会部门严格按照筹资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本金、利率、期限及币种计算利息或租金,经有关人员审核确认后,与债权人进行核对。本金与应付利息必须和债权人定期对账。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处理。企业支付筹资利息、股息、租金等,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经授权人员批准后方可支付。企业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借债务筹资,其利息的支付方式也可按照双方在合同协议中约定的方式办理。

授权审批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筹资偿还过程中,对于偿付资金利息、股息等款项的支付都是必须经过授权人员批准的,以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和款项按期偿付。

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对财务收支监督的内容包括: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渠道、资金支出管理范围和支出标准项目等。监督的重点是合法性问题。资金在对支出审核监督时应注意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相关资金有无挪用、截留或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问题;审核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二、投资

投资活动主要由权益性投资交易和债权性投资交易组成。

1.建立对外投资活动的授权批准、职务分离制度,维护对外投资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要保证一切对外投资交易活动必须经过适当的审批程序、职务分离制度才能进行。投资资产中的有价证券,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如果没有严格的审批授权控制制度,它们比较容易被冒领、挪用或转移。因此,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是维护对外投资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的重要保证。所以投资业务应由企业的高层管理机构进行审批,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评估可行的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重大投资项目,应当报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

2.企业应当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保证正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科学确定投资项目,避免资金投放背离筹资方案要求。选择的投资项目应当突出主业,谨慎从事股票投资或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同时应当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点对投资项目的目标、规模、投资方式、资金来源与筹措、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等作出客观评价。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提供独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营运

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主要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所以企业应加强资金在营运中的下列控制:

1.企业应当坚持资金集中归口管理(归口管理实际上就是指按国家赋予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各司其职,按特定的管理渠道实施管理)、财务业绩分级考核的原则,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严禁资金体外循环。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应当强化资金统一控制和调配机制,特别关注对境外子公司资金营运的监控。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应当探索财务公司的管理模式。

2.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销售收款以及资金占用的管理,落实相关责任制,确保采购项目按时付款、销售款项及时足额回收,实现资金的合理占用和营运良性循环。

3.企业通过并购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应当与经营主业相协调,严格控制并购风险,避免盲目扩张。加强对并购业务的可行性研究,合理确定支付对价,特别关注被并购企业与管理层的关联方关系,防范通过并购转移资金等舞弊行为。企业在并购交易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员工状况,确保并购后获取更大利益。重大并购交易,应当报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

4.企业应当加强银行账户和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处理程序和备查登记制度。严禁将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相关印章集中于一人保管。

四、评估与披露

1.企业应当建立筹资、投资和营运状况的评估制度,加强对资金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营和有效使用。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避免资金链条断裂。

2.企业对监控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实行问责制。应当披露资金运营情况,对重大筹资、投资、

第21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重组项目以及运营中的重大风险应当专项披露。

第四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11】杰克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

杰克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始建于1978年。1998年转制为杰克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艺技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有许多公司管理制度。公司经过多年的不间断改造、完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公司具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生产5大系列28个品种120多种规格的低压和高压、低速和高速、异步和同步电动机。公司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201*年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年创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30%以上具有初、中级技术资格,配备管理人员118人,专职检验人员86人,建立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员工队伍。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该公司出纳员李敏,给人印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待人热情、工作中积极肯干,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她都主动去做,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而事实上,李敏在其工作的一年半期间,先后利用22张现金支票编造各种理由提取现金98.96万元,均未记入现金日记账,构成贪污罪。其具体手段如下:1)隐匿3笔结汇收入和7笔会计开好的收汇转账单(记账联),共计10笔销售收入98.96万元,将其提现的金额与其隐匿的收入相抵,使32笔收支业务均未在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2)由于公司财务印鉴和行政印鉴合并,统一由行政人员保管,李敏利用行政人员疏于监督开具现金支票;3)伪造银行对账单,将提现的整数金额改成带尾数的金额,并将提现的银行代码“11”改成托收的代码“88”。杰克公司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曾经发现有3笔结汇收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当时由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专项清查。

李敏之所以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作案22次,贪污巨款98.9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缺乏一套相互牵制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使李敏截留收入贪污得心应手,猖狂作案。

【案例分析】

1.从本案例中可知,杰克公司内部控制疲软、内控监督机制失灵是李敏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杰克公司存在以下几个管理上的漏洞:

(1)出纳兼与银行对账,提供了在编制余额调节表时擅自报销32笔支付现金业务的机会。

(2)印鉴管理失控。财务印鉴与行政印鉴合并使用并由行政人员掌管,出纳在加盖印鉴时未能得到有力的监控。

(3)未建立支票购入、使用、注销的登记制度。

(4)对账单由出纳从银行取得,提供了伪造对账单的可能。

(5)凭证保管不善,会计已开好的7笔收汇转账单(记账联)被李敏隐匿,造成此收入无法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中。

(6)发现问题追查不及时。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发现了3笔结汇收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由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专项清查。

2.杰克公司在内控监督方面的补救措施有:

(1)复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否正确,有无遗漏或收支抵销等情况;

(2)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全面、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使收支业务尽早入账,不得压单;

(3)记账与出纳业务的职责相分离,对现金的账实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查看库存的现金有无超出限额,有无挪用、贪污情况,保管措施如何;

(4)出纳与获取对账单职责相分离;

(5)监督出纳移交工作的整个过程,查看移交清单是否完整,对于遗留问题应限期查明,不留后遗症。这个案例说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企业财产安全的保证,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则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6.1筹资内部控制※

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从筹资开始,此项控制内容主要包括短期筹资,长期负债筹资,权益性筹资(指发行股票),以及相应发生的债主权益和投资者权益。筹资控制的目标是:筹资活动发生前的审批,筹资业务的合法性,债券股票折价、溢价摊销的合理性,利息和股利计提和支付的适当性,股东权益记录的合规性,这些控制可以通过筹资的核算与监控办法来体现。

1.什么是筹资

本章所称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通过银行借款或者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的活动。

第22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2.应当关注涉及筹资活动的下列风险:

(1)筹资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2)筹资活动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3)筹资决策失误,可能造成企业资金不足、冗余或债务结构不合理。(4)债务过高和资金调度不当,可能导致企业不能按期偿付债务。

(5)筹资记录错误或会计处理不正确,可能造成债务和筹资成本信息不真实。3.应对措施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筹资活动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筹资决策、执行与偿付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合理,筹资方案的拟订与审批、筹资合同协议的审核和签订、筹集资金的收取与使用、还本付息的审批与办理等应当有明确规定。

(3)筹资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一、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建立筹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有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筹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筹资业务的全过程。

(一)筹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筹资方案的拟订与决策。

2.筹资合同或协议的审批与订立。

3.与筹资有关的各种款项偿付的审批与执行。4.筹资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二)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筹资业务。办理筹资业务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筹资业务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国际惯例及金融业务。

(三)企业应当对筹资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1.什么是授权批准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在公司制企业中,一般由股东会授权给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授权给企业的总经理和有关管理人员。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2.授权批准的分类

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利、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时效性较短。

3.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1)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

(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的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次有权亦有责;

(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利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授权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

(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实践证明,权利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

(四)企业应当制定筹资业务流程,明确筹资决策、执行、偿付等环节的内部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筹资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五)企业应当建立筹资决策、审批过程的书面记录制度以及有关合同或协议、收款凭证、支付凭证等资料的存档、保管和调用制度,加强对与筹资业务有关的各种文件和凭据的管理,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二、筹资决策控制(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和投资人报酬的风险。(二)应对筹资风险

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

第23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

(三)拟定筹资决策方案1.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

具体来说,拟定筹资方案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2.因地制宜地确定资本结构

合理安排主权资本与借入资本的比例,降低资本成本,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和长期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应该动态地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确定最佳负债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确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经营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过多的筹资风险。

3.选择合适的银行

企业在选择负债筹资的方式中,如果选择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应做出分析,对银行做出选择。应选择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开拓,肯为企业分析潜在的财务问题,有着良好的服务,乐于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发放贷款,在企业有困难时帮助其度过难关的银行。同时,要关注银行的专业化程度,选择那些拥有丰富专业化贷款经验的银行进行合作;保证所选银行的稳定性,使企业的借款不至于中途发生变故。

三、筹资执行控制

(一)对筹资执行控制的要求

企业应当建立筹资决策执行环节的控制制度,对筹资合同协议的订立与审核、资产的收取等做出明确规定。(二)筹资执行的具体控制1.对筹资合同或协议的相关控制

企业应当根据经批准的筹资方案,按照规定程序与筹资对象,与中介机构订立筹资合同或协议。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应当对筹资合同或协议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情况和意见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筹资合同或协议的订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经企业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重大筹资合同或协议的订立,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

企业筹资通过证券经营机构承销或包销企业债券或股票的,应当选择具备规定资质和资信良好的证券经营机构,并与该机构签订正式的承销或包销合同或协议。

企业变更筹资合同或协议,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进行。2.对资产取得及筹资费用的相关控制

企业应当按照筹资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及时足额取得相关资产。企业取得货币性资产,应当按实有数额及时入账。

企业取得非货币性资产,应当根据合理确定的价值及时进行会计记录,并办理有关财产转移手续。对需要进行评估的资产,应当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及时进行评估。

企业应当加强对筹资费用的计算、核对工作,确保筹资费用符合筹资合同或协议的规定。

企业应当结合偿债能力、资金结构等,保持合理的现金流量,确保及时、足额偿还到期本金、利息或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等。

3.对筹集资金的使用控制

企业应当按照筹资方案所规定的用途使用对外筹集的资金。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特殊情况导致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并对审批过程进行完整的书面记录。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企业应建立持续符合筹资合同协议条款的控制制度,其中应包括预算不符合条款要求的预警和调整制度。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监管协议规定应当披露的筹资业务,企业应及时予以公告和披露。四、筹资偿付控制

第24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一)对筹资偿付控制的基本要求

企业应当指定财会部门严格按照筹资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本金、利率、期限及币种计算利息和租金,经有关人员审核确认后,与债权人进行核对。本金与应付利息必须和债权人定期对账。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处理。企业支付筹资利息、股息、租金等,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经授权人员批准后方可支付。企业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借债务筹资,其利息的支付方式也可按照双方在合同协议、协议中约定的方式办理。

这里同样是强调授权审批,可见授权审批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筹资偿还过程中,对于偿付资金利息、股息等金额以及款项的支付都是必须经过授权人员批准的,以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和款项按期偿付。

(二)企业筹资业务的会计处理的要求

企业筹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

企业应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控制规范,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关键控制:

1.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其进行更正、补充。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忽略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大项经济业务要审核监督审批程序,是否经主管财务的领导批准,是否是单位正常业务工作的需要,有无超出单位业务范围之外的经济活动。

(2)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是法律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力,要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不能讲情面或有后顾之忧,应坚决依法制止和纠正。

(3)《会计法》第4条明确规定了单位领导人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性负有责任,这对于审核监督原始凭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对财务收支监督的内容包括: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渠道、资金支出管理范围和支出标准项目等,监督的重点是合法性问题。对于筹资来说存在不按国家规定管理,挪用、截留、转变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和设“小金库”的。在对支出审核监督时应注意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相关资金有无挪用、截留或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问题;审核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9-1】黑龙江省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的筹资内部控制制度

黑龙江省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筹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稿)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省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公司)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保证筹资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筹资是指本公司通过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三种方式取得货币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公司筹措资金应比较各种资金筹措方式的优劣和筹资成本的大小,要讲求最佳资本结构,确定所需资金如何筹措。

第四条筹资业务的授权人和执行人、会计记录人之间应相互分离。

第五条重大筹资活动必须由独立于审批人之外的人员审核并提出意见,必要时可聘请外部顾问。

第二节分工及授权

第六条本公司的筹资活动集中在公司总部进行。201*万元以上的借款计划由本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500~201*万元的借款计划由本公司总裁班子集体审批,500万元以下的借款计划由本公司主管财务工作的总裁班子成员审批;发行公司债券或股票由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提请股东大会以特别决议的形式批准。

债券或股票的回购必须获得董事会的授权和股东大会批准。

第七条与借款有关的主要业务活动由公司财务部负责具体办理;与发行公司债券、股票有关的主要业务活动由公司证券部和财务部分别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具体办理,如有必要,也可由公司总部指定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协助。

第八条财务部、证券部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与筹资活动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契约等相关资料。

第三节实施与执行

第25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第九条在实施筹资计划之前,为了避免盲目筹资,要对筹资的效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确保筹资活动的效益性;要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降低筹资成本;并严格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筹资,确保筹资活动的合法性。

第十条借款方案(包括贷款额、贷款方式、结构及可行性报告等资料)由财务部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经有权机构或人员批准后,由财务部出面与金融机构联系、洽谈,达成借款意向,签订借款合同或协议,办理借款手续,直至取得资金。

第十一条发行公司债券或股票由证券部起草方案,经董事会、股东大会授权并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后,证券部和财务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整理发行材料,由证券部负责联络中介机构,与券商签订债券承销协议或股票承销协议,直至发行完毕取得资金。

不得由一个人办理筹资业务的全部过程。

发行公司债券,应设立公司债券存根簿,用以记载以下内容:如发行记名债券,应记载债券持有人的姓名或名称及住所;债券持有人取得债券的日期及债券的编号;债券总额、债券的票面金额、债券的利率、债券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债券的发行日期。如发行无记名债券,应记载债券总额、利率、偿还期限和方式、发行日期和债券编号。

未发行的债券必须由专人负责保管。

保存债券持有人的明细资料,应同总分类账核对相符,如由外部机构保存,需定期与外部机构核对。

发行股票应设立股东名册。发行记名股票,股东名册应记载以下内容: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及住所;各股东所持股份数;各股东所持股票的编号;各股东取得其股份的日期。发行无记名股票,应记载股票数量、编号及发行日期。

第十二条有关筹资合同、协议或决议等法律文件必须经有权批准筹资业务的人员在各自的批准权限内批准。公司应授权有关人员或聘请外部专家对重要的上述文件进行审核,提出意见,以备批准决策时参考。

第十三条财务部要加强审查筹资业务各环节所涉及的各类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第十四条财务部要按照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核算筹资业务的会计科目,通过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筹资业务进行核算,详尽记录筹资业务的整个过程,实施筹资业务的会计核算监督,从而有效地担负起核算和监督的会计责任。","p":{"h":15.839,"w":7.92,"x":《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展期手续的现象。

第二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筹资活动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要求被检查单位纠正和完善,发现重大问题应写出书面检查报告,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由黑龙江省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黑龙江省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案例分析】

这是黑龙江省完达山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筹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一项案例。而且该筹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比较完整的,在第一节总则中首先明确了筹资活动的定义,随后概括了有关筹资活动最主要的几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位的分离、授权审批以及筹措资金的决策控制。并分节具体列示了有关内部控制的实施细则:

1.分工及授权

这就是我们上一节关键内部控制中重点讲述的“企业应当建立筹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有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筹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筹资业务的全过程”。完达山公司对此的规定是“与借款有关的主要业务活动由公司财务部负责具体办理;与发行公司债券、股票有关的主要业务活动由公司证券部和财务部分别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具体办理,如有必要,也可由公司总部指定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协助”。这里明确规定了不同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办理各自的筹资业务,如果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则必须有公司总部指定,如此保证了部门职责的分离,以便相互制约。另外还制定了分明的层级审批制度:“本公司的筹资活动集中在公司总部进行。201*万元以上的借款计划由本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500~201*万元的借款计划由本公司总裁班子集体审批,500万元以下的借款计划由本公司主管财务工作的总裁班子成员审批;发行公司债券或股票由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提请股东大会以特别决议的形式批准”。这就明确的了授权的范围、授权的层次以及授权的职责,可以有效避免授权责任不清、越级审批和违规审批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规定“财务部、证券部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与筹资活动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契约等相关资料”。相关部门的专人保管就保证了筹资业务相关资料文件的保管安全,也相应避免了其他人员接触资料带来的不安全隐患。

2.实施与执行

此案例中对于筹资实施与执行的控制与本规范中筹资决策的控制、执行的控制以及偿付的控制相对应。我们可以看到第三节第九条的规定:“在实施筹资计划之前,为了避免盲目筹资,要对筹资的效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确保筹资活动的效益性;要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降低筹资成本;并严格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筹资,确保筹资活动的合法性”。如此是在充分考虑筹资风险的情况下,对筹资活动进行决策,可见完达山公司此项内部控制是非常合理的,兼顾了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效益的问题,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符合本规范对风险评估的要求:“企业拟订的筹资方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筹资预算要求,明确筹资规模、筹资用途、筹资结构、筹资方式和筹资对象,并对筹资时机选择、预计筹资成本、潜在筹资风险和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偿债计划等做出安排和说明。企业拟订筹资方案,应当考虑企业经营范围、投资项目的未来效益、目标债务结构、可接受的资金成本水平和偿付能力。”这里对筹资业务具体执行方面的控制规定非常详细,当然这主要是与公司的发展进程有关,其中规定了借款筹资和债券、股票筹资的不同执行方案,“借款方案(包括贷款额、贷款方式、结构及可行性报告等资料)由财务部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经有权机构或人员批准后,由财务部出面与金融机构联系、洽谈,达成借款意向,签订借款合同或协议,办理借款手续,直至取得资金。发行公司债券或股票由证券部起草方案,经董事会、股东大会授权并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后,证券部和财务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整理发行材料,由证券部负责联络中介机构,与券商签订债券承销协议或股票承销协议,直至发行完毕取得资金。”同时还规定了如何设置与筹资相关的记录,包括债券存根簿、债权人明细资料和股东名册等,以及规范了与筹资相关的财务处理系统“财务部要加强审查筹资业务各环节所涉及的各类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财务部要按照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核算筹资业务的会计科目,通过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筹资业务进行核算,详尽记录筹资业务的整个过程,实施筹资业务的会计核算监督,从而有效地担负起核算和监督的会计责任。”

3.监督检查

完达山公司的该项内部控制制度还对与筹资相关的内控监督检查进行了单独列示,以保证以上这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这部分无疑是个亮点,它强化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并且细化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所列示的完达山公司与筹资相关的内部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一项案例,不但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制定,而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具体方面进行了特别的规定,所以我们在研究或制定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时可以适当的借鉴。

第27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6.2投资内部控制※

投资主要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对合营企业投资及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关于投资风险的认识,人们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收到各种难以预计或控制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根据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将投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

按投资风险是否可以避免,可将投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是指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主体都将共同面临的风险,是无法防范或分散的风险。非系统风险又称特定风险或紊乱风险,是由影响某一投资对象收益的某些独特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是某一企业或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例如管理能力、劳工问题、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它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抵消或避免部分风险。这部分风险在总风险中,是除了系统风险之外的那部分偶然风险,所以又可称为剩余风险。

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下列风险:

投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投资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投资项目未经科学、严密的评估和论证,可能因决策失误导致重大损失;

投资项目执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可能因不能保障投资安全和投资收益而导致损失;投资项目处置的决策与执行不当,可能导致权益受损。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一、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一)企业应当建立投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投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投资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投资的决策与执行;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投资绩效评估与执行。

(二)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对外投资业务。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金融、投资、财会、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企业应当建立投资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投资业务。应根据投资类型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明确投资中主要业务环节的责任人员、风险点和控制措施等。

(四)企业应当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投资业务各环节的开展情况。明确各种与投资业务相关文件资料的取得、归档、保管、调阅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定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二、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控制

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可靠,支持投资建议和可行性的依据与理由应当充分恰当,投资合同或协议的签订应当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一)企业应当加强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环节的控制,对投资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投资决策合法、科学、合理。投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并试图对其做出可行或不可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投资程序的重要环节,是项目投资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程序。

企业因发展战略需要,在原投资基础上追加投资的,仍应严格履行控制程序。

企业应当编制投资项目建议书,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与论证,对被投资企业资信情况进行尽职调查或实地考察,并关注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或实际控制人的能力、资信等情况。投资项目如有其他投资者,应当根据情况对其他投资者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或调查。

企业应当由相关部门或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对投资项目的目标、规模、投资方式、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等作出评价。应由相关部门或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对重大投资项目,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控制内容: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对外投资的合法性控制。在投资的合法性方面,要关注有关规定,如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投

第28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资。但企业不得以国家专项储备的物资以及国家规定不得用于对外投资的其他财产向其他企业投资;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对外投资的效益性控制,如对外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对外投资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对外投资项目成本的一般水平,对外投资方案的预计收入现值。

(二)企业应当根据经股东大会(或者企业章程规定的类似权力机构)批准的年度投资计划,按照职责分工和审批权限,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重大的投资项目,应当根据公司章程及相应权限报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者企业章程规定的类似决策机构)批准。企业可以设立投资审查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投资项目进行初审。

在初审过程中,应当审查下列内容: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调控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主业发展方向和投资的总体要求,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拟订的投资方案是否可行,主要的风险是否可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资金能力和项目监管能力;拟投资项目的预计经营目标、收益目标等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的投资利益能否确保,所投入的资金能否按时收回。只有初审通过的投资项目,才能提交上一级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审批。

企业集团根据企业章程和有关规定对所属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当采取总额控制等措施,防止所属企业分拆投资项目、逃避更为严格的授权审批的行为。

三、投资执行控制

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一)企业应当制定投资实施方案,明确出资时间、金额、出资方式及责任人员等内容。投资实施方案及方案的变更,应当重新履行审批程序。

企业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和有关规定向被投资企业派出董事、监事、财务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

(二)企业应当对派驻被投资企业的有关人员建立适时报告、业绩考评与轮岗制度.企业应加强投资收益的控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对投资收益进行核算。在成本法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单位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单位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均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当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单位应按所持有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单位应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的净亏损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单位应按所持表决权资本的比例计算应分担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投资单位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以投资账面价值减少至零为限。被投资单位除当年实现损益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外,其他形式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投资单位应按持有表决权资本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三)对于被投资单位以股票形式发放的股利,应及时更新账面股份数量。

企业应设置投资备查登记簿,记载被投资单位基本情况、动态信息、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历年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关联交易情况、发放股票股利情况等。

企业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企业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投资的安全、完整。每年至少应对被投资单位进行一次清查,详细清查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四)企业应当加强对投资项目减值情况的定期检查和归口管理,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和审批程序,按照企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执行。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度终了时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单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

有市价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根据下列迹象判断:1.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

2.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3.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4.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

5.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如果单位所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是无市价的,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

1.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等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

第29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出现巨额亏损。

2.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3.被投资单位所从事产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

4.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四、投资处置控制

投资处置的方式和程序应当明确规范,与投资处置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凭证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一)企业应当加强投资处置环节的控制,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的决策和授权批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投资的收回、转让与核销,应当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对应收回的投资资产,要及时足额收取。

转让投资,应当由相关机构或人员合理确定转让价格,并报授权批准部门批准;必要时,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评估。

核销投资,应当取得因被投资企业破产等原因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证明文件。

(二)企业应当认真审核与投资处置有关的审批文件、会议记录、资产回收清单等相关资料,确保资产处置真实、合法。

(三)企业应当建立投资项目后续跟踪评价管理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投资项目和所属企业超过一定标准的投资项目,有重点地开展后续跟踪评价工作,并作为进行投资奖励和责任追究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8-1】“东北华联”盲目投资失控案例

新华社记者鲍盛华报道:吉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东北华联”上市之初盲目扩张投资,惨败后又不断施展“骗术”,偏离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目前公司经营基本已经停止,员工放假4个多月。

从事商业经营的“东北华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8月上市。公司红火了一年多便开始走下坡路,到1997年末连续两年累计亏损2.5亿元。后被新入主的第一大股东长春高斯达生化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高斯达”。

“华联时代”:只要感觉好,现在就投资

“东北华联”上市后募集资金1.6亿元,股价由每股1元跃升为最高达18元,许多购买了华联股票的人一夜之间腰缠万贯。“东北华联”的主体“华联商厦”更是生意兴隆。“东北华联”一度成为吉林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领跑者”。

实力剧增后,“东北华联”雄心勃勃:“科、工、贸全方位发展,立足吉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在省内,先后兼并“辽源一百”四平金龙集团等三户企业,设立了第二华联商厦、华联实业总公司、外贸总公司等16户全资企业。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也买房购地;在美国、泰国、俄罗斯等国设立境外企业。刚刚一年时间,“东北华联”便由一个商业大厦摇身变成拥有5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资产5.6亿元的集商业、实业、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区域综合性企业集团。

然后,企业“长”大了,新上马的项目却无一成功:第二华联商厦很快停业整顿,6000万元白白扔掉;白山华联总公司和白山五交化公司创立后毫无收益,5700多万元打了水漂;投入982万元的江山木业公司成立之日就成了亏损之时;在美国买了房子,可是什么事都没干成;在泰国建了一个大酒店,投多少赔多少就在一两年时间内,公司损失了近两亿元,资金被挥霍一空。

“东北华联”创始人之一、后任企业党委副书记的李贵贤说,有钱之后的头脑发胀使企业掉进了扩张的“陷阱”。企业上市后一下子有上亿元的资金流进企业,这么多钱怎么花出去?公司领导们争着抢着报项目,只要你说能赚钱,班子主要成员感觉好,就马上投资,一点也不犹豫。公司监事会主席焦继业说,监事会曾经提出应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但没有得到董事会的通过。

李贵贤说,当时吉林省看到全国各地都在搞企业上市,而本省一家上市企业也没有,心情十分急迫,仓促之际选中了“东北华联”。由于“东北华联”不具备上市公司要“有3年以上的股份制经营历史”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浑江百货大楼嫁接改造。可只嫁接来了“3年以上的股份制经营历史”,并没有嫁接来规范的股份制经营机制。名义上,“东北华联”是吉林省股份改革试点单位,“新三会”全都健全,可实际上还是国有企业那一套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就是说,企业在上市后,一步登天,可是在天上才发现没生翅膀,不会飞翔。

1994年10月,民营企业上海万通实业公司悄悄运作,购买了华联16%的法人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东北华联”

第30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从此由国有股权占主导地位变成了由法人股权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

“万通时代”:“遥远”的管理,失控的局面“万通”入主后,“东北华联”有盲目扩张转而进行全线调整。从1995年初开始,公司相继收缩战线,突出主业,关停一批亏损企业。还从台湾请来专门管理人才,对“东北华联”实行新的管理方式。然而,由于经营上已经积重难返,加之经营班子轮流坐庄,企业的局面越来越糟。曾任公司总经理的李新鲜说,在“万通时代”,第一大股东在公司的工作代表平均工资高出同级人员3倍,而这部分代表又同为本埠人,这对班子成员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对企业的责任心大大减弱。

当时任公司监事的焦继业介绍说,有第一大股东出任的董事长并不常驻公司,一年只来几次,平常基本上听电话汇报,一些指令是通过传真传到企业后实施的,成了“遥控管理”。有什么急事,董事长坐飞机过来处理一下就走。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合伙编造情况,欺骗远在外地的董事长,造成了一些决策的不切实际。

从1995年开始,盲目扩张的“后遗症”集中爆发,企业经济效益连续3年以平均50%以上的速度负增长。1996年亏损额达到1.18亿元,列沪深两地商业板块亏损“冠军”。

危机时刻,“万通”准备退出。吉林省有关部门决定,有持有国有股权的二股东吉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把“万通”这部分股权收回。而这时的“万通”急于卖个好价钱,双方迟迟没有达成一致。就在“谈判”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长春高斯达生化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急于找“壳”上市,就以每股1.97元的高价与“万通”成交。

1998年2月,长春高斯达公司正式成为“东北华联”的第一大股东。1年后,已经戴上ST帽子的“东北华联”被更名为“ST高斯达”,“东北华联”四个字在股市上“消失”了。

与1993年的繁华相比,1998年末的华联商厦透出悲伤的气息。一则告示贴在商厦门口:企业已被转让,店内所有商品大甩卖。长春人奔走相告:“快到华联去吧,那东西便宜得吓人。”在吉林省股份制改革中充当“领跑”角色的“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乞丐”:到1997年底,连续两年累计亏损2.5亿元。企业资产大多都成了虚值,华联实业总公司号称资产1800多万元,实际资产不足200万元,江山木业公司900多万元的资产没有了,华联商厦191万元有账无货。资产使用状况更糟,因企业停产、公司歇业造成近1.7亿元的资产闲置“东北华联”败落了。

【案例分析】

1.本案例中“东北华联”对对外投资业务未进行预算控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投资计划。盲目扩张,在科、工、贸全方位发展,短短1年时间,“东北华联”便由一个商业大厦摇身变成拥有5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资产5.6亿元的集商业、实业、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区域综合性企业集团。

2.在项目决策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而是只要说能赚钱,班子主要成员感觉好,就马上投资,一点也不犹豫,监事会提出的应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没有得到董事会的通过。最终导致了连年亏损。

3.本案例中万通没有真正实现对被投资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这些管控只是流于形式,并没产生利润,虽然有着制度上的体系,也有经营计划和偏差分析。代表万通出任的董事长并不常驻公司,一年只来几次,平常基本上听电话汇报,一些指令是通过传真传到企业后实施的,成了“遥控管理”。有什么急事,董事长坐飞机过来处理一下就走公司缺乏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层面的分析,也缺乏微观层面出现偏差后改进的有效办法,投资企业众多,随后的有效管控却没有跟进植入,陷入了资本扩张的怪圈,导致最终的悲剧。

建议:

1.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投资预算的控制作业,可以使投资计划书的编制有据可依,可以加强对各部门投资预算的控制,有助于有效实施企业的投资战略。

财务部门应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单位经营状况以及单位的外部投资环境,根据各部门预算,编制投资预算并报送预算委员会进行审批。如审批不通过,预算委员会应要求财务部门对投资预算进行调整。对外投资预算编制完成后应交由本部门主管进行检查批复,编制人员根据批复意见进行修改,直至通过主管审批签字,方可交给财务部门。在投资计划编制审批这一控制作业中,投资业务相关部门应根据投资预算初步编制投资计划书,送交财务部门进行复核检查,投资计划应详细说明准备投资的对象及其投资理由,投资的性质和目的,影响投资收益的潜在因素等。通过检查后,不重要的投资项目交由董事会授权的专人审批;重要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由董事会进行联签批准。

2.企业计划部门负责对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组织工作,并提出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企业财务部门应参与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决策,并做好以下工作:

(1)为可行性研究设立最基本的财务假设条件:如利率、汇率、物价水平以及可供资源的限制条件。

(2)了解对外投资当地的税法、金融外汇政策、会计政策等,判断其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并针对具体情况提

第31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出解决办法。

(3)预测或审核项目开发人员预计的项目现金流量。对股东需提供的股本、免息借款和计息借款以及项目本身的融资、成本控制和预期回报做出合理预测并提出安排建议。

(4)计算或复核项目开发人员计算的项目分析指标,估计项目可能发生的最大财务风险及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并据此发表意见。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和现值指数法。

(5)估计长期对外投资对单位财务结构的影响。

所有投资决策都应当用书面文件予以记录。这些书面文件应进行编号控制,以便于日后追查经济责任。

7采购内部控制※

采购是指企业原材料、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审批、验收、付款等行为。采购管理是成本费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购业务需要由预算、采购、收货、财会等部门共同协助完成。根据采购业务的特点,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采购业务的下列风险:(一)缺乏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可能导致企业停产。(二)采购环节出现舞弊,可能导致采购项目质次价高。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企业应当按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并在采购与付款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协议、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为实现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企业应建立以请购单、合同、验收单、入库单等结算凭证为载体的业务记录控制系统。

一、购买与审批

企业应当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从事采购业务。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应当履行预算调整程序。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购买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确定采购项目、质量等级、可选供应商以及交货付款方式等相关内容。大宗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规定最高限价,实行比价采购。采购项目技术含量较高的,应当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一)职责分工

企业应当建立采购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企业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1.请购与审批。企业物品采购应由使用部门根据其需要提出申请,并经分管采购工作的负责人进行审批。2.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企业应由采购部门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询价程序并确定供应商,但是决定供应商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审批。

3.采购合同协议的拟订、审核与审批。企业应由采购部门下订单或起草购货合同并经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核、审批。

4.采购、验收与相关记录。企业采购、验收与会计记录工作职务应当分离,以保证采购数量的真实性和采购价格、质量的合规性、采购记录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5.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企业付款的审批人与付款的执行人职务应当分离,付款方式不恰当、执行有偏差,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二)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的生产计划部门一般会根据顾客订单或者对销售预测和存货要求的分析来决定生产授权;企业对资本支出和租赁合同通常会特别授权,只容许特定人员提出请购;企业对于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采购合同的签订需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采购款项的支付应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

(三)请购控制

企业采购需求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

采购申请一般由使用部门提出或由仓储部门提出,物资供应部门根据采购单位的采购申请、年度采购计划、工程用料计划和库存消耗定额编制月度采购计划,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审核是否合理,若合理则签字认可交采购部门,金额巨大或特殊采购应由主管总经理审批。

第32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请购单一式三联,注明请购部门,请购物品名称、规格、数量、要求到货日期及用途等内容。重要物品或劳务的请购应当经过决策论证和特殊的审批程序;零星需要的物品,通常由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直接提出,不经采购部门审批,但使用者在请购单上一般要解释请购目的和用途,经使用部门主管审批,并经财务部门同意后,交采购部门办理采购;紧急需求的特殊请购制定特殊审批程序。特殊原因需取消请购申请时,原请购部门应通知采购部门停止采购,采购部门应在原请购单上加盖“撤销”印章,并退回给请购部门。

(四)询价控制

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当由审批人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设置请购部门的,应当由请购部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企业对预算的管理,也就意味着必不可少的要加强询价控制。

为确保价格机制透明,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询价程序,并重点了解供应商的相关情况。控制措施有:定期了解供应商的基本资料,如产品价格、质量、供货条件、信誉、售后服务以及供应商的设备状况、技术水平和财务状况等,为企业采购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对潜在供应商应就其质量、技术、财务状况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对于大宗和重要物品的采购,应建立由采购、技术等部门参与的比质比价体系,综合考虑价格、质量、供货条件、信誉和售后服务等;对某些采购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在满足采购方物品质量、送货时间等要求的情况下,以公开方式进行,招标不能以价格作为惟一决定因素;对于零星物品的采购,由于采购量低、价格也不高,采用上述方式采购成本会过高,一般授权直接采购,但也应形成由独立的人员抽样暗访制度。就以上各因素确定目标价格并与相关供应商协商以达到最优价格。

(五)采购控制

询价程序完成后,采购部门须作出以下决定:根据资产存储情况,确定采购物品的批次和数量;根据询价控制制度,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生产和成本最低的供应商;将请购单一联交请购部门,以示答复;一联交财务部门筹备资金;一联作为采购部门签订购销合同的依据。

采购部门在收到经过审批的请购单后都必须作出以下三方面的决定:应订购多少、向谁发出订货单、什么时候发出订货单。

1.订购数量的控制。首先,由采购人员审查每一份请购单是否在执行后又重复提出;请购数量、品种是否合理,是否在控制限额的范围内。其次,对大量采购的原材料、零配件、商品、物资等进行采购数量对成本影响的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将各种请购项目进行有效归类,然后利用经济批量法测算成本及采购的批次和数量。对请购数量不大或零星采购物品,采购批量的成本分析控制可对照资金预算来执行。

2.向哪一家发出订货单。采购部门在确定了采购数量之后,签订购销合同之前,必须遵循企业订货报价控制制度,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生产和成本最低的供应商。根据与相应供应商确定的最优价格,对采购所需资金作出估算,并在请购单上签署采购意见后,由采购部门授权人审批;将签批后的请购单送资金预算部门,由资金预算部门主管人员审核请购是否符合经营目标,且在资金预算范围内,审批后签注意见,送交存货管理部门。

3.何时发出订货单。为了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避免存货资产的闲置,存货管理部门人员在接到请购单后,对存货应运用经济批量法和存货最低点法进行分析,确定什么时间请购最为合适,并在请购单上签注意见,由部门授权人审批。

在做出上述三方面的决定后,将请购单一联退请购部门,以示答复;一联交财务部门筹备资金;一联交采购部门作为签订购销合同的依据。

采购合同一般一式四份,一份交供货商请求发货,一份由采购部门专人保管,负责合同的执行,一份交会计部门以监督合同的执行,一份交仓库保管部门作为验收物品时与发票核对的依据。

二、验收与付款(一)验收控制

货物到达后,由仓储部门指派验收人员对货物进行实物计量,并与货运单、订购单进行核对。需要时由质检部门对货物进行检验。正确无误后填制收料单。收料单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收货日期、货物名称、数量和质量以及运货人名称、原订购单编号等。

企业应当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经批准的订单、合同协议等采购文件,由专门的验收部门或人员、采购部门、请购部门以及供应商等各方共同对所购物品或服务等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出具检验报告、计量报告和验收证明。

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为了达到控制目的,验收入库的职能必须由独立于请购、采购和会计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对收货的控制有双重

第33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作用,既控制购买环节的经营活动,也控制存货的管理工作。

对于已经检验的物品由保管人员将发票、购销合同、请购单进行认真核对,同时点收实物的数量和质量,核对无误后填写按顺序编号的入库单。入库单一式三联,注明供应商名称、收货日期、物品名称、数量、质量以及运货人名称等内容。保管员在入库单签字后,一联留存,登记仓库台账;一联随有关凭证送交会计部门,办理结算;一联退回采购部门与购销合同、请购单核对,核对后归档备案。

(二)付款程序

财务部门对发票、运费单、验收单、入库单以及其他有关凭证审核后,与合同进行核对,经企业授权人审批后向供应商办理结算。

1.付款控制

财会部门应当参与商定对供应商付款的条件。

对于现金支付的交易,为了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还应当提倡根据付款凭证而不是原始凭证支付现金的方式。即会计部门在接到发票等原始凭证后,先由部门授权人审核批准,再由会计人员据其编制付款凭证,注明会计科目、款项用途及金额等,交给出纳员,由其根据付款凭证列出的金额支付现金,并登记现金日记账,然后将付款凭证退交会计部门,以便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这样,出纳人员应付出多少现金,会计部门已经记录在案,更有利于形成控制关系。

对于企业采用赊账方式购买物品时,必然形成债务,由此而引发债务结算业务,故也必须对此加强控制。具体要求是:

(1)应付账款的入账必须在取得审核、企业授权人审批后的发货票以及验收入库单、请购单、借款通知等凭证后方可入账。对于享有现金折扣的交易,直接按照供应商发票金额来入账;对于部分退货,注意从原发票中扣除后入账;对于有预付货款的交易,在收到供应商发票后应将预付金额冲抵部分金额来入账。

(2)由稽核人员定期与供货商(债权人)核对账目,如果对账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确保双方的账目相符。

(3)按双方事先约定的条件,及时清理债务,支付欠款后,应取得债权人的收款证明,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

2.退货和折让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款。

采购部门接到收料单后与采购合同核对,相符则登记采购登记簿;不相符,如数量缺少则与供应商联系要求补足,如质量问题则应考虑是退货还是要求供应商给予折让。决定退货的应填制退货通知单,授权运输部门退回,在获得物资供应站的退货单后编制借项凭单,借项凭单连同退货单送交财务部门。借项凭单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退货数量、价格、日期以及金额计算等。

三、评估与披露(一)评估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采购业务评估制度,加强对购买与审批、验收与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二)披露控制

企业应当披露主要供应商情况、采购价格形成机制以及采购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等内容。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2-1】国际酒店采购内控案例

201*年10月1日,国际酒店在鲜花的簇拥和鞭炮的喧嚣中正式对外营业了。这是一家集团公司投资成立的涉外星级酒店,该酒店不仅拥有装潢豪华、设施一流的套房和标准客房,下设的老宁波餐厅更是特色经营传统宁波菜和海派家常菜肴,为中外客商提供各式专业和体贴的服务。由于集团公司资金雄厚实力强大,因此在开业当天,不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场剪彩庆祝,更吸引了大批新闻媒体竞相采访报道。一时之间,国际酒店门前是人头攒动,星光熠熠。

最让国际人感到骄傲和荣耀的是酒店大堂里天花板上如天宇星际一般的灯光装饰,和一个圆圆的、超级真实的月亮水晶灯,使得整个酒店绚丽夺目、熠熠生光。这些天花板上装饰所用的材料以及星球灯饰均是由水晶材料雕琢而成,是公司王副总经理亲自组织货源,最终从瑞士某珠宝公司高价购买的,货款总价高达150万美元。这样的超级豪华水晶灯饰不仅是在全国罕见,即使是国外,也只有在少数几家五星级酒店里能见到。开业当天,来往宾客无不对这个豪华的水晶天花板灯饰赞不绝口,称羡不已。尤其是经过媒体报道,更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国际酒店在

第34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这一天也像那盏水晶灯饰一样,一举成名,当天客房入住率就达到了80%以上。

王副总经理也因此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一连几天,王总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而满足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这些高规格高价值的水晶灯饰就出了状况。首先是失去了原来的光泽,变得灰蒙蒙的,即使用清洁布使劲擦拭都不复往日光彩。其次,部分连接的金属灯杆出现了锈斑,还有一些灯珠破裂甚至脱落。人们看到这破了相的水晶灯,议论纷纷,这就是破费百万美元买来的高档水晶灯吗?鉴于情况严重,公司领导责令王副总经理限期内对此事做出合理解释,并停止了他的一切职务。这个时候,王副总经理是再也笑不出来了。

事件真相很快就水落石出,原来这盏价值百万元人民币的水晶灯根本不是从瑞士某珠宝公司购得的,而是通过南方某地的奥尔公司代理购入的赝品水晶灯。王副总经理在交易过程中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虽然出事之后,王副总经理不无例外地得到了法律的严惩,然而国际酒店不仅因此遭受了数千万元的巨额损失,更为严重的是酒店名誉蒙受重创,成为同行的笑柄。这对于一个新开业的公司而言,不啻是个致命的打击。

那么,国际酒店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在以后的企业经营中又如何防范呢?【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其实并不复杂,却很有代表性。国际酒店在未经过公开招标的情况下,即与南方奥尔公司签订了价值为150万美元的代购合同。依照合同规定,南方奥尔公司必须提供瑞士某著名珠宝公司出产的水晶灯,并由奥尔公司向国际酒店出具该公司的验证证明书,其中200万元人民币为支付给奥尔公司的代理费。然而,交易发生后,奥尔公司并未向国际酒店出具有关水晶灯的任何品质鉴定资料,国际酒店也始终没有同奥尔公司办理必要的查验手续。

经查实,这笔交易都是由王副总经理一人操纵的,从签订合同到验收入库再到支付货款都是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而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正是因为收受了奥尔公司的巨额好处费。

这样简单的过程和手法,却真实地发生了,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笔交易,毁了整个企业,这里面的教训是深刻和发人深省的。一笔采购业务,特别是金额较大的业务通常涉及采购计划的编制、物资的请购、订货或采购、验收入库、货款结算等。因此,应当针对各个具体环节的活动,建立完整的采购程序、方法和规范,并严格依照执行。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错弊,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根据这个案例涉及的环节应做如下控制:

首先,要做到职务分离,采取集体措施。诸如采购申请必须由生产、销售部门提出,具体采购业务由采购部门完成,而货物的验收又应该由其他部门进行。在本案例中,采购大权由王副总经理一人独揽,反映出该公司控制环节中权责不明;货物的采购人不能同时担任货物的验收工作,以防止采购人员收受客户贿赂,进而防止购买伪劣材料影响企业生产乃至整体利益;付款审批人和付款执行人不能同时办理寻求代理商和索价业务。付款的审批通常经过验货或验单后执行(预付款除外),以保证货物的价格、质量、规格等符合标准。

其次,要做好入库验收控制。应根据购货单及合同规定的质量、规格、数量以及有关质量鉴定书等技术资料核查收到的货物,只有两者相符时才予以接受;对于所有已收到的货物,应定期完整填写收货报告,将货物编号并登记明细账簿,对验收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货物入库和移交时,经办人之间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要对所有可能接触货物的途径加以控制,以防调换、损坏和失窃。本案例中王副总经理同时主管验货,那么验货查假自然只是走走过场了。

最后,还必须做好货款支付控制。发票价格、运费、税费等必须与合同符合无误,凭证齐全后才可办理结算、支付货款,如有部分退货,则注意要从原发票中扣除后再办理结算;除了向不能转账支付和不足转账金额的单位、个人支付现金外,货款一般应办理转账。货款支付前应由企业授权人签字,支票签章时应仔细审核有关票据;在购货发票以外增加的费用如装卸、搬运以及在途损耗等,支付前必须经会计部门进行审核,有关部门进行耗损原因分析,以确定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付款凭证要连续编号,付款业务及时准确记录;与供货商定期联系,了解未付款情况,追查耽误原因。

本案例中,价格高昂的赝品水晶灯能堂而皇之地挂在豪华的酒店大厅中,没有技术证明资料,没有必要的查验手续,就慷慨大方地将支票签了,钱付了,这是无意的疏忽还是当事人有意的回避和遮掩?不管实情如何,都反映了该公司整个材料采购环节内部控制中存在着巨大漏洞以至让不法分子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善良的人们啊,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要提高警惕,让这些幕后的黑手不再得逞!

8.1存货内部控制※

概述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主要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企业代销、代管存货、委托加工、代修存货也包含在内。

第35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正常进行,必须不断地购入、耗用、销售存货,存货总是处在不断流转过程之中,具有较强流动性,是企业流动资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生产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

1.存货种类数量繁多,而且不同项目又有不同的规格、质量、和数量。在一个企业的各种账户中,有关存货的明细账也是比较多的。另外,存货存放或所处的地点一般也比较分散,对于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产品有时还必须用不同的仓库加以储存保管。存货的这些特点会导致存货的盘点比较困难。对实物的管理不善,使实物容易发生损坏、变质、短缺、被盗等。

2.存货的流动性大,一般生产周期比较短。采购、验收入库、发出、期末盘存等环节较多,各种存货的形态在不断地转换,各环节的存货量要保持平衡,保证生产的连续不断的进行。

3.存货计价方法较多。鉴于存货的数量较多,性质各异,为了使存货成本能恰当地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和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对存货的计价确定了许多方法。主要有:实际成本计价法、计划成本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存货计价方法多的特点,使企业对存货的会计处理复杂化,也可能使企业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来随意调节某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或对某一存货项目的计价方法选用得不恰当,对财务报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一、存货内部控制的概述

存货是占用资金比重较大、品种繁多的资产,存货的周转快慢,对企业的资产和损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完善和加强企业存货管理体系越来越重要。

存货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发出原材料、生产产品、核算生产成本、核算在产品、储存产成品、发出产成品等,一般会涉及到生产计划部门、仓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

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控制,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监督的控制系统。

二、存货内部控制的目标

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业务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能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步发展,达到以效益为中心,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保证存货的取得合理、实际存在

存货的购入是存货控制的第一步,购入的材料必须符合生产制造和可供销售的要求。从存货的保管要求来讲,不合理的购入势必会造成存货的积压,其结果不仅增加了保管的工作量,而且会容易出现因长期不使用或不出售而导致实物的变质、损失和被盗的事件。企业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存货,其采购的程序必须是经济合理的。

只有存货实实在在地存在,才能保证其安全,判断一项物品是否是属于企业的存货,关键要视其法定所有权的转移。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对各种存货合理地分类,以便于各类存货的集中存放和指定专人对其保管,每个存放地点都要作详细的记录,以避免存货存放日久而被遗忘。存货流转各环节应受到多方的牵制,建立不同的存货盘存制度,以加强保管和使用部门对存货控制的责任。

(二)保护存货的安全

存货的流动性大,形态在不断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单位必须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要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三)确保存货计价的合理、准确

三、存货相关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一)岗位的分工与授权批准

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企业应当对存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存货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企业内部除存货管理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余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时,应由相关部门特别授权。对于属于贵重物品、危险品或需保密物品的存货,应当规定更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必要时,存货管理部门内部也应当执行授权接触。

(二)存货的请购与采购控制

存货采购审批内部控制。要保证存货采购业务按计划申报程序进行,由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计划和材

第36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料请购单编制采购计划,提出具体的采购目录,经主管计划的负责人审核后报主管领导审批。

企业应当对采购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企业应根据预算或采购计划办理采购手续,预算外或计划外采购需经严格审批。

企业应当根据预算有关规定,结合本系统的业务特点编制存货年度、季度和月份的采购、生产、存储、销售预算,并按照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予以考核。

(三)验收与保管控制

企业应当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检查与验收,保证存货符合采购要求。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仓储部门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

要保证存货采购数量、品种、质量符合合同的要求,做到准确、安全入库。采购人员应按合同的交货时间催交,在收到供货单位发票、运单后填写收料单,一式四联,采购部门自留一联,其余三联连同发票及合同副本送库房办理入库。采购部门应验收收到材料的品种、数量,填制验收单;质量检验部门检验质量,签署验收单;仓库保管部门根据验收单验收存货,填制入库单,登记存货台帐,将发票、运单连同收料单送回采购部门。

(四)领用与发出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存货发出流程和制度。存货的发出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大批商品、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得到特别授权。仓库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通知单发出货物,并定期将发货记录同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核对。

存货发出的责任人应当及时核对有关票据凭证,确保其与存货品名、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一致。(五)盘点与处置控制

企业应当制定并选择适当的存货盘点制度,明确盘点范围、方法、人员、频率、时间等。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合理安排人员、有序摆放存货、保持盘点记录的完整,及时处理盘盈、盘亏。对于特殊存货,可以聘请专家采用特定方法进行盘点。

存货盘点应当及时编制盘点表,盘盈、盘亏情况要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

四、存货内部控制的要点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所有控制目标均已达到,没有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存货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较多,一般会涉及到计划部门、仓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所以其控制点也多,主要包括计划控制、合同订立、材料验收、付款、审核、账账核对、清理、领料、发料、复核、分析等多个控制点。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采购、库管、领用、盘存等多方面,其中采购和领用两个方面是重点。建立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应重点抓好存货的计价的合理性、对存货的保管和定期核对。

(一)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企业应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存货的采购、领用要经过适当的审查批准,存货保管人员与记录人员职务相分离。

(二)存货的收入、保管、发出和盘存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存货管理原则及程序应当明确规范。

存货采购、验收、领用、盘点、处置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对存货预算、供应商的选择、存货验收、存货保管及重要存货的接触条件、内部调节、盘点和处置的原则及程序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存货收入、发出更频繁,流动性更强(除了停产、滞销等情况),种类更繁多,核算更复杂,但是无论收入量有多大,流入、流出有多快,种类如何成千上万,存货总能有“据”可查。这个“据”,就是入库单、退库单、领料单、发货单、出库单,销售凭证等各种单证。单位有关部门,尤其是仓储、保管部门只要紧紧盯住这些单证的来龙去脉,就不怕存货有所闪失。同时,单位所有的存货都要按品种、规格、型号等建立库存实物明细卡片,妥善保管。要定期对存货的收、发、存数量和金额进行动态核算,确保账实相符。

1.存货请购依据应当充分适当,请购事项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2.在验收控制的环节上,企业应当对入库存货进行质量检查与验收,保证存货符合采购要求。外购存货入库前一般应经过以下验收程序:

(1)检查订货合同、入库通知单、供货企业提供的材料证明、合格证、运单、提货通知单等原始单据与待验货物之间是否相符;

(2)对拟入库存货的交货期进行检验,确定外购货物的实际交货期与订购单中的交货期是否一致;(3)对待验货物进行数量复核和质量检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

(4)对验收后数量相符、质量合格的货物办理相关入库手续,对经验收不符合要求的货物,应及时办理退货

第37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或索赔;

(5)对不经仓储直接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存货,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检验。3.在保管控制环节上,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

(1)因业务需要分设仓库的情形,应当对不同仓库之间的存货流动办理出入库手续。

(2)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建立和健全防火、防潮、防鼠、防盗和防变质等措施;(3)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和危险品的仓储,应当实行严格审批制度。

(4)对存货的存放和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分类编目,严格限制其他无关人员接触存货,入库存货应及时记入收发存货登记簿或存货卡片,并详细标明存放地点。

4.在存货记录的环节上,存货管理部门对入库的存货应当建立存货明细账,详细登记存货类别、编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计量单位等内容,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就存货品种、数量、金额等进行核对。入库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如确需修改入库记录,应当经有效授权批准。

对于已售商品退货的入库,仓储部门应根据销售部门填写的产品退货凭证办理入库手续,经批准后,对拟入库的商品进行验收。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退货,应分清责任,妥善处理;对于劣质产品,可以选择修复、报废等措施。

5.在存货盘点的环节上,仓储部门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确保及时发现存货损坏、变质等情况。企业应重视生产现场的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控制,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存货盘点及处理的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账实相符。仓库保管员应定期盘点库存存货,编制存货盘点表,并提出处理意见。财会人员年底应抽查存货盘点表,对于生产中已无转让价值的存货及其它足以证明已无实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根据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批准的处理意见,同仓库保管员共同调整存货账务,以确保账实相符。

6.存货的保全控制

财产保全控制是指单位必须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要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财产保全的控制方法主要是财产保险。财产保险是以单位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等各种物质财富以及它们的利益作为保险对象。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或外事物所造成的财产及其利益的损失,负责赔偿。

(三)存货的发出

1.存货领用审批内部控制。存货领用应制定定额,同时经批准才能进行。领用的材料应有工艺部门核定消耗定额,属于间接费用的消耗、修理用料等,应编制计划或核定费用定额,生产部门根据计划、定额填制限额领料单向库房领料。存货领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

2.存货发出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无误,手续齐全。仓库保管要审核领料单,双方要检查数量和质量,并签字或盖章。材料发出后,保管人员要按计划价格标明金额,登记材料卡片,并转材料记账员记账后随发料汇总表定期送往财务部门。

3.存货领用核算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领发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发货后及时登记存货台账;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分类制证,登记有关账务。

4.存货领用内部稽核。应保证存货安全,记录正确。由内部稽核人员审核领料单,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帐,检查收发记录和结存余额,查看存货的领用会计核算是否准确。

(四)存货计价的合理性

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跌价准备计提等会计处理方法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特点及企业内部存货流转的管理方式,确定存货计价方法,防止通过人为调节存货计价方法操纵当期损益。计价方法一经确定,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

仓储部门与财会部门应结合盘点结果对存货进行库龄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会计处理,并附有关书面记录材料。

存货核算内部控制,是确保存货计价准确性的重要控制点,应通过采购部门和财会部门的日常核算保证存货采购业务资料准确、真实。采购部门和库房保管部门要对存货的购进、发出和库存进行日常核算,库房应登记材料卡片,采购部门登记既有数量又有金额的明细账,定期将收料单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入库单、验收单、付款通知单、付款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存货账薄及有关账薄,月末与采购部门和库房管理部门进行核对。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3-1】合信木制品公司存货内控失效案例

合信木制品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从1999年到201*年每年的出口创汇位居全市第三,年销售额达4300万元

第38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左右。201*年以后该企业的业绩逐渐下滑,亏损严重,201*年破产倒闭。这样一家中型的企业,从鼎盛到衰败,探究其原因,不排除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的变化。但内部管理的混乱,是其根本的原因,在税务部门的检查中发现:该企业的产品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不准确,浪费的现象严重,存货的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不规范,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存货的管理问题:

1.董事长常年在国外,材料的采购是由董事长个人掌握,材料到达入库后,仓库的保管员按实际收到的材料的数量和品种入库,实际的采购数量和品种保管员无法掌握,也没有合同等相关的资料。财务的入账不及时,会计自己估价入账,发票几个月以后,甚至有的长达一年以上才回来,发票的数量和实际入库的数量不一致,也不进行核对,造成材料的成本不准确,忽高忽低。

2.期末仓库的保管员自己盘点,盘点的结果与财务核对不一致的,不去查找原因,也不进行处理,使盘点流于形式。

3.材料的领用没有建立规范的领用制度,车间在生产中随用随领,没有计划,多领不办理退库的手续。生产中的残次料随处可见,随用随拿,浪费现象严重。

【案例分析】

从企业失败的原因看:

第一,该企业基本没有内控制度,更谈不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性问题。在内部控制中,对单位法定代表人和高管人员对实物资产处置的授权批准制度作出相互制约的规范,非常必要。对重大的资产处置事项,必须经集体决策审批,而不能搞一言堂、一支笔,为单位负责人企图一个人说了算设置制度上的障碍。

第二,企业没有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进行检查与验收,不了解采购存货要求。没有建立存货保管制度,仓储部门将对存货进行盘点的结果随意调整。

采购人员应将采购材料的基本资料及时提供给仓储部门,仓储部门在收到材料后按实际收到的数量填写收料单。登记存货保管账,并随时关注材料发票的到达情况。

第三,没有规范的材料的领用和盘点制度,也没有定额的管理制度,材料的消耗完全凭生产工人的自觉性。应细化控制流程,完善控制方法。我们知道,单位实物资产的取得、使用是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采购部门负责购置,验收部门负责验收,会计部门负责核算,使用部门负责运行和日常维护,可以说,实物资产的进、出、存等都有多个部门参与,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由此看来,不是控制流程不完备就是控制方法没发挥作用。一个人、少数几个人想要为所欲为,在制度面前就根本不可行,除非他买通所有的人。

第四,存货的确认、计量没有标准,完全凭会计人员的经验,直接导致企业的成本费用不实。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最终失败。

【案例2.3-2】999集团的存货内控制度(以出入库为例)一、进库业务的流程

步骤完成时间涉及部门及岗位步骤说明

1仓库收料员/仓库质检员供应商送货至仓库,仓库收料员核对到货计划和供应商发运单,仓库质检员协助收料员检验外观是否完好、标签与物料是否一致、供应商是否已经核准,收料员与供应商送货员共同清点数量

2仓库收料员/仓库质检员.质检员和收料员初检合格的物料进入仓库待检区,收料员开临时入库单,供应商送货员和收料员分别在临时入库单上签字,临时入库单一式四联,第一联存根联,第二联仓库记账联,第三联客户联,第四联总统计员记账联。收料员将第三联客户联交供应商送货员,第二联仓库记账联和第四联总统计记账联每日汇总交仓库统计员,仓库统计员将第二联作为仓库三级明细账记账凭证,将第四联传递给总统计员,作为仓库二级明细账记账凭证,第一联收料员留存

3仓库收料员/供应部采购经理初检不合格的物料,收料员拒收,填写物料拒收记录并通知供应部采购经理4仓库质检员/质量技术部质检员仓库质检员对进入待检区的物料,根据取样标准进行随机抽样,开出请验单,请验单一式两联,第一联连同送检物料交质量技术部质检员,第二联仓库质检员留存

5质量技术部质检员质量技术部质检员完成检验程序,出具质检报告书6出具质检

报告当日质量技术部质检员/仓库质检员/供应部总统计员质检报告书一式四联,第一联质量技术部留存,其余三联交仓库质检员,仓库质检员将第二联与对应请验单一并留存、第三联和第四联交仓库统计员和总统计员7出具质检

报告当日仓库质检员/仓库收料员仓库质检员通知收料员质检结果,在货物位置卡上填上质检报告书出具日期和检验结果,收料员将物料由待检区移入合格区或不合格区放置8出具质检

报告当日仓库质检员/供应部采购经理仓库质检员将不合格物料的检验结果通知供应部采购经理,由采购经理

第39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联系供应商补货9出具质检

报告当日仓库统计员/总统计员仓库统计员收到质检合格报告书,做备查登记并将第四联传递给总统计员,总统计员开出正式入库单,作为仓库二级明细账的物料入库凭证10出具质检

报告当日仓库统计员/总统计员仓库统计员收到质检不合格报告书,做入库冲红单并将质检报告书第四联传递给总统计员,总统计员做备查登记单据及报告包括:临时入库单、正式入库单、请验单、质检报告书、物料拒收记录。

二、出库业务的流程

步骤完成时间涉及部门及岗位步骤说明

1生产部领料员/车间主任生产部领料员将车间主任审批签字的请领单交仓库发料员

2收到领料单后仓库发料员仓库发料员根据请领单,按先进先出原则,将合格区物料办理出库3收到领料单后仓库发料员/生产部领料员仓库发料员和领料员共同核对数量,验收无误

4验收交接后仓库发料员/生产部领料员双方分别在请领单和出库单上签字,请领单一式三联,第一、三联生产部留存,第二联交仓库发料员

5每日仓库下班前仓库发料员/仓库统计员/总统计员仓库发料员汇总当日出库单,出库单一式四联,第一联存根联,由仓库发料员留存,第二联财务联和第四联记账联交仓库统计员,仓库统计员将第四联记账联作为仓库三级明细账的记账凭证,将第二联传递给总统计员,作为仓库二级明细账的记账凭证,第三联车间联由生产部领料员带回交生产部统计员单据及报告包括:请领单、出库单。

【案例分析】

在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上,999集团是成功的案例,成功在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每个环节都强调程序化、规范化,严格按程序办事,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很快在其他环节发现,杜绝个人作弊的可能。

在分析存货管理失败的案例时,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由单位负责人掌握着人、财、物大权;二是不重视内控制度,企业没有一套严格的办事程序;三是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不了解,加之管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先进管理模式的需要。这些均说明单位负责人首先不按规定办事,是无法保证单位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

我们认为,从内部控制角度讲,至少应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在单位、公司治理结构中合理安排授权批准职务。就目前掌握的企业、公司实物资产流失案例看,除了盗窃、毁损等类型的流失,多数与单位法定代表人,如董事长和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等有关。但是,无论董事长还是总经理,都并不代表对单位法定财产权的任意支配。因此,在内部控制中,对单位法定代表人和高管人员对实物资产处置的授权批准制度作出相互制约的规范,非常必要。对重大的资产处置事项,必须经集体决策审批,而不能搞一言堂、一支笔,为单位负责人企图一个人说了算设置制度上的障碍。

第二,细化控制流程,完善控制方法。我们知道,单位实物资产的取得、使用是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采购部门负责购置,验收部门负责验收,会计部门负责核算,使用部门负责运行和日常维护,可以说,实物资产的进、出、存等都有多个部门参与,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由此看来,不是控制流程不完备就是控制方法没发挥作用。一个人、少数几个人想要为所欲为,在制度面前就根本不可行,除非他买通所有的人。

第三,要把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通过改善控制环境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单位的舞弊案件往往只是少数人、个别人,多数人都蒙在鼓里。但之所以蒙在鼓里,与缺乏控制意识、未尽到控制职责不无关系。单位控制坏境的好坏固然与单位负责人的行为、态度有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单位负责人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单位职工的行为、态度、品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如何促进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如何对单位富有责任感、正义感的职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激励。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我们认为,这种监督检查首先应该针对单位负责人的行为和态度,并且,要在监督检查中逐渐摸索规律,加以总结和提高,制定出更详尽、可行的具体办法,切实把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制约,把对职工的保护、激励落到实处。

8.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涉及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必须由这些部门共同联手参与管理。同时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应配备有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强,懂业务、会计算机操作,会讲肯干的专职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失控,其所造成的损失将远远超过一般的商品存货等流动资产。

第40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固定资产管理常见弊端有:

盲目购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固定资产盘盈不入账;固定资产闲置不处理,造成报废;固定资产残值不入账;虚增(减)折旧,虚列维修费用支出等。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相应的,其关键内部控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入手。一、科学的职责分工

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

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与执行;(3)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4)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5)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

(6)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对于这六条规定,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理解:有关固定资产的主要业务有编制资本预算;购置固定资产;验收固定资产;保养和维修;折旧;盘点;报废与清理。为了加强控制,各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固定资产的需求应由使用部门提出。采购部门、企业内部的建筑或建设部门一般无权首先提出采购或承建的要求。

(2)资产请购或建造的审批人应与请购或建造要求提出者分离。(3)资本预算的复核审批人应独立于资本预算的编制人。

(4)固定资产的验收人应同采购或承建人、款项支付人职务分离。(5)资产使用或保管人不能同时担任资产的记账工作。

(6)资产盘查工作不能只有使用、保管人员或只有负责记账的人员来进行,应由独立于这些人员的第三者共同参加。

(7)资产报废的审批人不能同时是资产报废通知单的编制人。二、科学规范的决策过程(一)预算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生产经营发展目标等因素拟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审批,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科学合理。

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考虑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企业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对于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相关手续;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由固定资产相关责任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再办理相关手续。

就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

1.编制资本支出预算,应由工程技术、计划、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参加,以便减少资本支出预算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2.资本支出预算必须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予以编制。这些因素包括:投资预算额、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的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

3.对于投资额较大的专案,资本支出预算应有各分项投资预算额,以便日后对投资实际支出额的控制。而对于投资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同参与项目论证、公开招标等环节的工作。既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又通过招标等良性竞争手段,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采购控制

虽然准则没有对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作出明文规定,但是固定资产的采购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不可忽视。

采购部在执行固定资产采购程序时,应先向供货商询价,并取得厂商之报价单,进行比价,以报价较低且品质佳之核准厂商为采购对象,单批次5万以下(含)寻找至少2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单批次5万以上至30万寻找至少3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招标采购,并报财务总监审批;单批次30万以上寻找至少3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招标采购并组织招标小组确定出最优方案,报财务总监、总经理审批。

依请购单填写订购单并与供货商联络订购事宜,按一般采购程序办理。

重要固定资产或单台5万元以上或单批10万以上的采购,采购单位应与厂商签订购买合同。合同一式两份,由采购部与供货商分别留存一份;采购部应复印一份留存,原件与发票交财务作为付款入账的依据。

(四)验收控制

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的验收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验收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合同协议、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单或验收报告。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制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验收合格后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

企业对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外企业无偿划拨转入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均应办理相应的验收手续。

企业对经营租赁、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应设立登记簿记录备查,避免与本企业财产混淆,并应及时归还。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调配等手续。对于验收控制,企业应当重点关注:

从外部购入的设备,采购人员应与厂商联系送货时间及地点。固定资产送达时,请购单位、采购人员、管理部门均应派员会同点收数量、检查品质及规格是否与请购单相符。其验收程式可按照存货验收程式进行,所不同的是固定资产一般要求有较高等级的技术人员来检查其质量或精密程式,故购入设备必须经过专职工程师的检查,并在收货报告单上签字同意。通过建筑或通过安装取得的设备在正式向承包商签发验收合格证书前,应作全面和综合性的测试验收验查工作。

各种监督和测试工作应当加以文字记录,并作为工程验收合格证书的附件妥善保管,验收合格证书必须由指定的授权人审核签字。

固定资产验收合格后,管理部门开具设备分配通知单并登记固定资产管理台账。采购人员将固定资产交请购单位使用。

(五)入账控制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确认固定资产的购买或建造成本。三、固定资产使用、维护环节的控制(一)使用控制

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授权具体部门或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与维修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企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明细及标签,确保具备足够详细的信息,以便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与盘点。固定资产移动应当得到授权。对固定资产都应设立卡片,有条件的单位,应尽量选用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用电脑来管理固定资产数据。要及时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一番清理,查错防漏。在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应调整相关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设立企业各职能部门内部的设备管理员或称作二级设备管理员,并加强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对其所在部门设备使用和变动情况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在建工程账户的检查和清理,对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及时验收入账或暂估入账。

第42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对精密贵重以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归口管理部门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进行操作。做好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并确保范围恰当,金额足够。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二)折旧控制

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确定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净残值率等折旧政策。折旧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折旧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残值估计的合理正确。为此,企业应广泛征求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意见;收集类似设备的各种历史资料,参照税务部门规定、标准。

折旧方法一经选定,应一贯沿用。折旧方法的改变,事先应由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并在财务报表上说明其理由。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1.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折旧方法采用平均年限法。2.平均年限法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折旧额的计算公式如下:(1)年折旧率=(1-净残值率)÷折旧年限(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3)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3.固定资产折旧根据上述有关计算公式按月计提。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次月开始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其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不再补提折旧。

4.按照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分别按用途性质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三)维护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固定资产大修理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安排修理。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批通过后予以实施。

企业应设置专门管理固定资产的机构,加强固定资产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该机构的职责包括:每年制订出各类房屋设备等的维修计划与实施维修计划或根据使用中出现的应急情况采取修理措施;监督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对使用、维修和保养的结果进行记录等。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房屋和设备分别设置表单来记录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或者直接在替代房屋设备明细账的卡片或者表单上记录这些情况。记录应当定期检查。

(四)盘点控制

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盘点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应当进行固定资产账簿记录的核对,保证账账相符。

企业应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根据盘点结果填写固定资产盘点表,并与账簿记录核对,对账实不符,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

固定资产发生盘盈、盘亏,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逐笔查明原因,共同编制盘盈、盘亏处理意见,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由财会部门及时调整有关账簿记录,使其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固定资产同存货相比,遗失或被盗的可能性较小,但他们长期地存在,物质实体同账面记录不一致,或者物质实体已处于不正常使用的状态,或者被遗忘的可能性也较大。定期盘查固定资产是保护财产的必要控制手段。

企业应定期(视财产的性质不同而不同,通常至少每年一次)组织盘点固定资产实存情况。盘点工作应由负责保管、记账等不同职能的人员以及厂房设备无关的其他局外人共同担任。盘点结果记录在盘点清单上,清单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编号、存放地点、目前使用状况和所处状态等。盘点人员(一般要求2人以上)应在盘点清单上签字。实地盘点结束后,应将盘点清单内容同固定资产卡片相核对,如发现差异或固定资产已处于不能正常使用状态,应由固定资产保管部门负责审查其原因,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式,才能进行账面调整。每次盘点的清点单应归档保存。

(五)清查控制

企业应至少在每年年末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分析。检查分析应包括定期核对固定资产明细账与总账,并对差异及时分析与调整。

公司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清查分年中清查和年末清查,由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共同执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详细反应所盘点的固定资产的实有数,并与固定资产账面数核对,做到账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相核对一致。若有盘盈或盘亏,需编报“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列出原因和责任,报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财务部和总经理批准后,财务部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管理部门对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内容进

第43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行更新。

四、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环节的控制(一)固定资产的处置

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确定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企业应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对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

对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出售价值等。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

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应由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置申请,列明该项固定资产的原价、已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出售价格或转让价格等,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

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处置价格应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批后确定。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处置,应当考虑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对于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当采取集体合议审批制度,并建立集体审批记录机制。固定资产处置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对这一环节,我们应当从下面两个方面把握:1.固定资产的出售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将闲置的固定资产书面告知管理部门,填写“闲置固定资产明细表”,管理部门拟定处理意见后,按以下步骤执行:

(1)固定资产如需出售处理,需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出售申请表”。

(2)列出准备出售的固定资产明细,注明出售处理原因,出售金额,报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财务部和总经理审批。

(3)固定资产出售申请经批准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该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并对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出售日期,台账做固定资产减少。

(4)财务部根据已经批准的出售申请表,开具发票及收款,并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2.固定资产报废

(1)当固定资产严重损坏,没有维修价值时,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报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审批。

(2)经批准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实物进行处理。处理后对台账及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更新,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财务部。

(3)财务部依据总经理批准的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和实物处理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另外,风险管理不容忽视。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环节可能存在如下风险:资产的出售、废弃、停用、重新定价或转由个人使用并未得到批准;本可以使用于其他方面的资产被出售或废弃;由于资产清理未通知财务部门,造成记录有误。

固定资产报废通知单至少一式三联,一联由审批人留底备案;一联作为执行报废工作的授权证明;一联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到执行完毕的报废通知单后,应审查通知单是否经执行部门主管的签字认可,并应及时注销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固定资产的转移控制企业出租、出借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会部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办理,并签订合同协议,对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期间所发生的维护保养、税负责任、租金、归还期限等相关事项予以约定。

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内部调拨,应填制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明确固定资产调拨时间、调拨地点、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等,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及时办理调拨手续。

固定资产调拨的价值应当由企业财会部门审核批准。关于固定资产的转移,应注意以下3个问题:

1.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部门员工之间转移调拨,需填写“固定资产转移申请单”一式四联,送移入部门签字,确认后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第一联由管理部门留存,更新固定资产卡片,第二联送交会计部门,第三联送交移入部门,第四联送交移出部门。将固定资产转移单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转移登记。

2.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将固定资产转移登记情况书面通知财务部,以便进行账务处理。3.注意固定资产编号保持不变,填写清楚新的使用部门和新的使用人,以便监督管理。

第44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6-1】固定资产内控舞弊案例

身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国有财产64余万元,面对法院的终审判决,被告人归某不得不低下头,吞下自己“精心隐藏”7年的苦果,等待他的将是15年的牢狱生活。50岁的归某是原上海某技术工程公司轻纺工程部经理。201*年11月,山东某公司向公司求购精疏机一套,但当时公司没有购买此类机械的配额,头脑活络的归某想出一个好办法,利用其他公司的配额到上海纺机总厂定购。随后,归某将本公司的45万余元划入纺机总厂。然而,201*年初,他代表公司到纺机总厂核账时发现,“纺机总厂”财务出错:把已提走的设备,当作其他公司购买,而他划入的45万余元却变为公司的预付款。于是,一场偷梁换柱的把戏开始上演。

201*年3月至4月,归某派人到“纺机总厂”以公司的名义购买混条机等价值60余万元的设备。因为有了45万余元的“预付款”,归某仅向“纺机总厂”支付了15万元。随后,他找到了亲戚经营的某纺织器材公司,开出了公司以67万元的价格购得这批设备的发票。而公司不知内情,向大发公司支付了全部购货款,归某从中得利52万元。同年7月至10月期间,归某又以相同手段骗得公司11万余元,占为己有。201*年底,归某终于梦想成真,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中岛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公司,并担任法定代理人。

201*年上半年,纺机总厂发现45万元被骗,向公安机关报案,归某随后被捕。法院认定归某贪污公款64万余元,构成贪污罪,判处归某有期徒刑15年。

【案例分析】

一个普通的轻纺工程部经理,利用手中的职权和相关内部控制的漏洞,竟采用相同的伎俩两次贪污公款共64万多元,这个给企业造成的沉痛教训的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其内部控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1.从公司角度来看,其采购业务的相关职务未分离。一般而言,健全的采购业务中,采购员、审批人和执行人、记录人应分离。如果其中关键的职务没有分离,那就极有可能发生舞弊,公司就是这样的案例。工程部经理归某,利用手中的职权,未经审批程序就私下决定向纺机总厂购买价值60万元的设备,这已经暴露出了授权审批控制的弱点。本来应该有第三方执行付款,并与纺机总厂核账,但令人惊讶的是,核账竟然也是归某一人亲手所为。所以,采购、审批、执行和记录的职务分离漏洞给了归某可乘之机,使其掩盖了同纺机总厂的交易问题,进而上演了后来“偷梁换柱”的把戏。

另外,公司的验收和付款也存在漏洞。付款员明明将67万元款项划给了大发公司,这纯粹是归某利用其亲戚的关系虚构的交易,如果验收员按照同大发公司签订的购货合同上写明的条款以及发货发票来仔细验货,是不难发现归某冒用大发公司的名义却购进了纺机总厂价值仅60万元的设备的“偷梁换柱”的把戏的。一般而言,会计部门应该在按购货协议划出款项之后将购货单和购货发票转到验收部门,而验收部门应该收到会计部门转来的购货单和购货发票副联仔细查验其发货单位、收到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后签收。但是公司没有做到,验收部门根本就没有仔细查验发货单位,以至于归某的把戏得以蒙混过关,使公司支付了67万元买进了价值60万元的设备,白白损失的7万元落入了归某的腰包。

2.从轻纺总厂角度看,其内控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发货通知单的编制和证实制度来看,轻纺总厂在这方面也存在漏洞。发货通知单的作用首先是将各种不同的客户订单内容,如货物的货号、数量、价格等以完整和规范化的格式反映出来,同时,还能使销售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授权和批准在发货通知单上能得到证明。发货通知单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与销售环节有关的各部门在执行发运业务或记录有关账册时有书面依据,并通过各环节的签字来监督每一环节中的业务处理工作。如果轻纺总厂建立了健全的发货通知单的编制和证实制度,并得以真正有效执行,就不可能发生“把已提走的设备,当作其他公司购买,而归某划入的45万余元却变为公司的预付款”这样的事故。如果有完善健全的内控并得到执行,轻纺总厂损失的45万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每一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丝毫忽视不得。

8.3无形资产内部控制※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现代企业无形资产概念的轮廓,就其本质属性而言,也是具有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它与有形资产一起构成了企业资产的总体,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经济资源。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一、加强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无形资产的前提

第45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如何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正确的核算和评估,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进行严密的管理与评价,是现代企业应该充分关注的问题,一套有效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无形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确保企业遵循有关无形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进行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获得最佳经营效果和效率的前提。

(二)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无形资产审计的基础。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无形资产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企业进行无形资产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无形资产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通过对这些制度进行独立审计和监督,发现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风险。

二、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

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无形资产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无形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无形资产与实存无形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衡量一个企业有关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形资产的安全及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产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二)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它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四)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

三、与无形资产有关的风险

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无形资产的下列风险:

(一)无形资产业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二)无形资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三)无形资产购买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四)无形资产使用和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损失和浪费。

(五)无形资产处置决策和执行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

(六)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可能导致企业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四、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无形资产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1.无形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无形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2)无形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与执行;(3)无形资产取得、验收与款项支付;(4)无形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

(5)无形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6)无形资产的使用、保管与会计处理。

2.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无形资产业务。办理无形资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3.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无形资产业务。

(1)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购置和转让计划都应纳入其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

(2)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

第46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

(3)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无形资产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审批人应当根据无形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无形资产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无形资产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企业应当制定无形资产业务流程,明确无形资产投资预算编制、自行开发无形资产预算编制、取得与验收、使用与保全、处置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开展情况,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确保无形资产业务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二)无形资产取得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决策过程应当科学、规范。1.企业应当建立无形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根据无形资产的使用效果、生产经营发展目标等因素拟定无形资产投资项目,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编制无形资产投资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审批,确保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科学合理。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投资项目,应当考虑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企业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2.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无形资产投资预算。

对于预算内无形资产投资项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相关手续;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无形资产投资项目,应由无形资产相关责任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再办理相关手续。

3.企业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应当建立请购与审批制度,明确请购部门(或人员)和审批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与审批程序。

无形资产采购过程应当规范、透明。对于一般无形资产采购,应由采购部门充分了解和掌握产品及供应商情况,采取比质比价的办法确定供应商;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采购,应采取招标方式进行;对于非专有技术等具有非公开性的无形资产,还应注意采购过程中的保密保全措施。

4.无形资产采购合同协议的签订应遵循企业合同协议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

5.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无形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无形资产符合使用要求。无形资产交付使用的验收工作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

(1)企业外购无形资产,必须取得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有效证明文件,仔细审核有关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必要时应听取专业人员或法律顾问的意见。

(2)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由研发部门、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无形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移交使用部门使用。

(3)企业购入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有效证明文件。

(4)企业对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政府补助、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外企业无偿划拨转入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均应办理相应的验收手续。

(5)对验收合格的无形资产应及时办理编号、建卡、调配等手续。

(6)对需要办理产权登记手续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

(三)无形资产取得、自行开发并取得、使用及保护、处置报废等环节的控制流程清晰严密。

1.企业应加强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授权具体部门或人员负责无形资产的日常使用与保全管理,保证无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无形资产的保全控制包括对会计账上无形资产的保全控制和对会计账上未记载无形资产的保全控制。对会计账上无形资产的保全控制包括:①定期核查无形资产的价值。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其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相应的调整。②记录保护。应对无形资产各种文件资料(尤其是资产、财务、会计等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的可能。对某些重要资料应留有后备记录,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当前计算机条件下尤为重要。

对会计上未记载无形资产的保全控制包括:①运用好法律手段。要通过法律手段确立无形资产的合法地位,主动配合执法部门整顿市场秩序,依法打假治劣,及时利用媒体揭露侵权行为。②不断的调整与创新。要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在保持无形资产内在特色的前提下及时适应消费者习惯、偏好的变化,以使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保持同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力,才能巩固已取得的优势地位和避免竞争对手模仿,也才能真正不断满足市场需要。③保证质量。开发和创造无形资产需要高质量,维护无形资产也需要高质量。高质量是无形资产

第47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在无形资产运营中,应慎重选择联营或并购的企业,切不可为一时之利葬送自己数十年苦心经营的品牌。

2.企业应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要求和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确定无形资产分类标准和管理要求,并制定和实施无形资产目录制度。

3.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确定无形资产摊销范围、摊销年限、摊销方法、残值等。摊销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4.企业应根据无形资产性质确定无形资产保全范围和政策。保全范围和政策应当足以应对无形资产因各种原因发生损失的风险。企业应当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对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的保管及接触应保有记录;对重要的无形资产应及时申请法律保护。

5.企业应当建立无形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确定无形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等。6.企业应区分无形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1)对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无形资产,应由无形资产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无形资产报废单,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无形资产进行报废清理。

(2)对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报废的无形资产,应由无形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出售价值等。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

(3)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的无形资产,应由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置申请,列明该项无形资产的原价、已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出售价格或转让价格等,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

7.无形资产的处置应由独立于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办理。无形资产处置价格应当选择合理的方式,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批后确定。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处置,无形资产处置价格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对于重大无形资产的处置,应当采取集体合议审批制度,并建立集体审批记录机制。无形资产处置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8.企业出租、出借无形资产,应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会部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办理,并签订合同协议,对无形资产出租、出借期间所发生的维护保全、税负责任、租金、归还期限等相关事项予以约定。对无形资产处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及时入账,保持完整的记录。

9.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内部调拨,应填制无形资产内部调拨单,明确无形资产名称、编号、调拨时间等,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及时办理调拨手续。无形资产调拨的价值应当由企业财会部门审核批准。

(四)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和监督制度,且要充分体现权责明确、相互制约以及及时进行内部审计的要求。2.统一无形资产的会计政策。尽管国家对于无形资产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其中某些会计政策是可选的。因此,从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出发,必须统一执行所确定的会计政策,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企业会计政策可以以专门文件的形式予以颁布。

3.统一会计科目。在实现国家统一一级无形资产的有关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但是不可以乱开设会计科目和混淆会计科目。

4.明确无形资产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5.加强对无形资产维护费用的监督和控制。无形资产作为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能使拥有者具有较大的获利能力的特殊性资产,其获利能力往往很难加以量化,而它又是不可否认和客观存在的。为了保证无形资产这一获利能力的完整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企业就必须依法支付各项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维护费用。例如:为维护专利权有效,就须支付专利年费;为获得商标权,就须支付注册申请费等。对于当前无形资产的维护费用,其会计处理方法仍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这使得无形资产维护费用很可能成为企业“隐形费用”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维护费用的内部审计监督和控制,从而保证无形资产维护费用性质和数量的合法性、合理性。

6.加强对无形资产价值的监督检查,有效防止企业无形资产的转移和流失。无形资产具有价值属性,其价值的反映具有多种不同形式。

仅以商标为例,国内有的企业在投资举办中外合资企业时,将自己多年呕心沥血创立的国内名牌商标以低价转让给合资企业,在企业运营中又被外方以种种理由打入冷宫。而“洋牌子”则通过国内原有的销售渠道,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中国市场。从短期看,企业借助“洋牌子”产品可以卖了高价,并通过卖牌子筹措到一定资金,还能享受到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实质上却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第48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第二节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7-1】YXY商场无形资产内部控制案例

YXY商场于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5年达4.8亿元。该商场当年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去参观学习。然而,1998年8月15日,YXY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纷纭。导致商场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仅就其无形资产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分析。该商场的冠名权属于无形资产,其转让都是由总经理一个人说了算,只要总经理签字同意,别人就可以建一个YXY商场。在经营管理上,YXY商场有派驻人员,但由于并不掌控管理,所起的作用不大。这种冠名权的转让,能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张,可也给YXY的管理控制带来了风险。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上,YXY并不严格,导致了某些企业在管理方面、服务质量或者产品质量等诸多方面给客户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YXY这个品牌的影响起了负面作用。

【案例分析】

YXY商场没有进行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不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科学不合理。关于无形资产的转让,照理应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是总经理一个人说了算,只要他签字同意,别人就可建个“YXY”,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一人多权形成舞弊的现象发生。

建议商场应该设置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对商场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对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开发、引进、投资进行总的控制;就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施应用的客观要求,协调企业内部其他各有关的职能部门的关系;协调与企业外部国家有关专业管理机构的关系;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维护企业无形资产资源安全完整;考核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状况和经济效益情况。

企业应当建立无形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无形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无形资产业务的全过程。有效的部控制制度应该保证对同一项业务的审批、执行、记录和复核人员的职务分离,以减少因一人多权而导致的舞弊现象发生。

在授权审批方面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购置和转让计划都应纳入其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应规定每一类无形资产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审批人应当根据无形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无形资产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无形资产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投资转让等项目,应当考虑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企业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9销售内部控制※

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取货款等行为。

企业的销售业务并不是简单的交易过程,而是分步骤的交易行为:从收到对方的订单,洽谈交易事宜,到货物的交接,再到货款的支付,甚至还有退货和折让的发生等等。根据销售的特点,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销售业务的下列风险:

1.销售不畅,库存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2.销售款项不能及时足额收回,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

3.销售过程存在操纵价格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第一节关键内部控制

一、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保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销售获得的收入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耗费的补偿,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资金来源。通过加强对销售业务的控制,保证企业所发生的所有销售收入都及时、准确地加以记录,完整地反映企业的销售全过程,防止少记、不记或漏记实现的销售收入或虚增销售收入,防止销售收入的货款被挪用或贪污。

(二)保证产品的安全、完整

交付已销售的产品应该数量准确,出库货物应同对方购买货物的订单或合同要求一致,运送产品应该保证产品

第49页共108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在运输途中安全,保证质量不变,数量完整。

(三)保证销售折扣的适度性

销售折扣是企业信用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得到一定利益的情况下放弃部分销售收入,是信用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通过加强对销售折扣的内部控制,主要是确定销售折扣的“度”,使销售折扣政策达到促进销售,及时收回货款的目的,防止销售折扣中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四)保证销售折让和退回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销售中可能由于货物在运输中被损坏、变质,或装运中出现数量或品种错误等情况,因而要给予客户一定的折让或发生货物退回。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企业要加强控制,检查其理由是否恰当,金额是否正确,保证折让和退回的手续完备,并在相关会计资料上予以体现。

(五)保证货款及时足额地收回

货款收回的控制,是销售控制中最关键的一点,如果货款无法及时收回,就会形成大批坏账,导致企业盈利的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只有加强对货款结算的控制,做好事前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事后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才能保证货款及时足额的收回。

二、企业销售内部控制要点(一)销售与收款

企业的销售与收款应当实行岗位分工。销售部门负责货款的催收,财会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货款回收。1.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销售与收款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

(1)客户信用管理、与销售合同协议的审批、签订;(2)销售合同协议的审批、签订与办理发货;(3)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4)销售退回货品的验收、处置与相关会计记录;(5)销售业务经办与发票开具、管理;

(6)坏账准备的计提与审批、坏账的核销与审批。

赊销信用的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制定赊销额度,指根据对客户的调查,针对每个客户制定赊销额度;二是日常赊销管理,包括对销售业务赊销额度的比较和超出赊销额度的销售的特殊批准。为了降低坏账风险,应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其一,销售业务与信用检查、信用额度确定是不相容业务,不能由同一人负责,以切实避免销售人员为扩大销售而使企业承受不适当的信用风险。其二,应分级设置批准赊销信用的权限,并在程序中设置操作权限,不同信用额度的赊销由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审批。

企业应当建立销售业务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销售业务,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销售业务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或者管区、管户调整。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监督各部门信用政策执行情况。信用政策应当明确规定定期(或至少每年)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评估。

2.销售与发货控制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销售和发货业务。

(1)销售谈判。企业在销售合同协议订立前,应当指定专门人员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对谈判中涉及的重要事项,应当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谈判人员一般可由销售部门负责人指定一名销售业务员和一名销售内勤(设立法律部门的单位可由法律服务部派出一名谈判人员)参加与客户的谈判。

如果在谈判过程中客户要求单位提供信用,销售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需要协助谈判人员展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包括获取信用评估机构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估报告。

(2)合同协议审批。审批人员应当对销售合同协议草案中提出的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严格审查并建立客户信息档案。重要的销售合同协议,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

(3)合同协议订立。销售合同协议草案经审批同意后,企业应当授权有关人员与客户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协议。签订合同协议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

销售部门与客户协商后草签购销合同,并编制购销合同审批单,与草签的购销合同一起转到信用管理部门,由信用管理部门对授信额度和授信期进行审核,并在审批单上签署意见。将草签的合同转到法律部门,由法律部门审

第50页共108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制度是企业的灵魂――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制度是企业的灵魂――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制度是企业的灵魂――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170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