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孝感动天(根)
我校从201*年5月开始接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已有3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作为一名老师,在学习中经历了从好奇、随从、质疑、思考、吸收、转化、践行的全过程,后来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自觉深入的学习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在践行《弟子规》时,深刻的发现,《弟子规》使我们找到了德育教育的载体,让教育者拥有了更多的道德教育素材,明确了我们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方向和细点,使得我们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从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在德育总结和反思中,一直很认可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相处,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处理孩子和家长矛盾时,我们不缺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关爱的事例,但是又因个案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时针对性不是很强或效果不是很明显。自从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学习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史为据,再结合母亲的十月怀胎不易,抚育之艰辛,让孩子知道父母亲骨质区别的原因,使孩子认识到为人子女,不论现在父母是离异,或出国,或与孩子交流方式的不当等等因素造成父母与子女产生了矛盾和隔阂,甚至使得孩子怨恨父母的情况,这一切都不可以抹灭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之恩。
孝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只要我们的孩子内心铭记着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甚至孩子一个小小的感冒可能都会让父母彻夜不能入眠,天气冷暖都会给孩子送衣服,这些足够教育孩子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何况轻视自己宝贵的生命。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孩子因调皮或冲动犯了一些错误,只要孩子能够明白“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领悟“德有伤,贻亲羞,”做到“过能改,归于无”,那么我们的孩子都还是最可爱的孩子。
孝感动天,让孝心在我们孩子的灵魂深处扎根,我相信待到春风拂面时,一定会绽放最美的花朵。
扩展阅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经典文化也应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学习体会:在还没有是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门课程的时候,就会觉得他是一门很无聊很乏味的课程。而在自己真正的学了这们课程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的。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一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不需要去绞尽脑汁的计算,他只需要你用心的去理解就够了的一门课程。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我了我们要如何思考及应该怎样思考。老师在上课时会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东西以小故事或视频的形式向我们呈现。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压力,但却会让你产生兴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了解到了他的精华及典故。更让我体会到了他不仅是门课程更是一个催人进步的启明灯,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根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根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根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2469.html
- 上一篇: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