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时间:2019-05-29 13:11:00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农村

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中共安陆市委安陆市人民政府

201*年第5期先进文化

安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曾在这里设置郧子国、安陆郡、德安府,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隐居十年。这里还是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漫画之乡”、“银杏之乡”。近年来,安陆市突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的主题,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设三大载体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为了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市坚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中心户建设,作为发展农村文化的突破口来抓,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便捷、符合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我市分步对乡镇文体中心进行改扩建,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带动作用。赵棚镇投资扩建了可容纳400人的小型剧场,文体中心新增了阅览室,改造了舞厅,购置了摄像机,新辟2间文化店面,铺设有线光缆100余公里,拓宽了文体活动的内容和空间。现在,全市各乡镇都有功能较为齐全的文体中心,148个村接通了有线电视,81个村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初步形成以乡镇文体中心为主的农村文化网络。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我市坚持把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组建有一定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文艺队伍。一是发展专业队伍。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组建农村文化专业队伍,并相应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培育乡土人才。市文体部门对有特长、有一定影响的259名民间艺人记录在档,作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以活动代训练。三是发展乡村文化组织。根据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村演出团体。全市共组建腰鼓队、说唱队、放映队、演出队等文艺组织217个。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中心户。每个村重点培育一至两户文化娱乐型、文化产业型或文商互补型文化中心户,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201*年,全市以20个市级文明新村试点为依托,采取驻村单位对口扶持等办法,以村组干部、返乡青年、科技能人、致富大户为重点,培育文化科技中心户,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三种途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近年来,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我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途径:

以文化下乡带动。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将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全市涉农部门组织四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活动,送图书下乡累计8000余册,下乡表演楚剧700余场,下乡放映电影4500余场,各类小型文艺演出500余场,各类文化展览100余次,企业产品形象推介演出3000余场等,观看群众达300万人次。孛畈镇文体站围绕镇委、镇政府建设香菇大镇的工作目标,从中央电视台购买《农村、农业、农民》节目光碟200张,长年到村组巡回播放,镇电视差转台每周播出食用菌生产录像二次,带动了种植技术的普及,推动了该镇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201*年,该镇食用菌生产实现产值3200多万元。

以创建活动拉动。突出“树新风、讲文明”主题,创新和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广泛开展争创文明社区、文明农户、文明家园活动。市妇联、团市委组织开展“好家庭”、“好妯娌”、“好婆媳”、“文明青年”等评比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接官乡莲花村发挥中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使该村实现了无刑事治安案件、无大操大办、无封建迷信、无邪教组织、无赌博、无计划外生育、无适龄儿童辍学的“七无”目标,村风焕然一新。市里还组织30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30个村结对共建农村文化事业。市直9个企事业单位组织编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城乡演出,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受到群众欢迎。

以市场运作推动。按照国家文化政策的要求,引导各类主体兴办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是文体站办文化。各乡镇文体站利用阵地开展特色文体服务,如图书、光碟借租,经营文化用品,电影投影放映等业务。二是富裕大户办文化。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抓住文化产业商机,投资经营文化设施。据统计,全市农村共有棋牌活动室、台球室、卡拉OK厅、影视厅、少儿活动室159个。三是专业人才办文化。支持乡土文化专业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组建说唱队、乐队、书画室等,参加农村婚丧嫁娶及有关传统节会演出,以活跃农村节日气氛。全市有27支农民乐队进城下乡,每年演出3000多场次。

完善三项机制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完善“三项机制”入手,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完善领导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农村文化工作纳入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每年要听取全市文化工作汇报两次,专题研究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制定工作责任目标,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局面。宣传部门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基层文化工作,树立和推广典型,让全社会理解、关心、重视和支持基层文化工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创新管理机制。按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转变对农村文化的管办方式,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一是调整机构。将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报刊投递站合并,组建文体服务中心,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路子进入农村文化市场。二是优化人员配置。转变职工身份,退出财政供养序列,对文体中心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三是落实以钱养事办法。全年事业经费拨付渠道和管理权不变,由乡镇政府对文体中心实行合同管理、量化考核。四是完善分配制度。按岗位、绩效、任务相结合的办法定酬。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辟投入渠道,广泛吸引企业、农户和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一是政府出资。乡镇财政将总支出的1%用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市财政列支专款,用于有线电视以奖代补。二是对上争取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以奖代补”项目的资金。三是社会捐资。利用亲情、乡情,动员安陆籍在外知名人士、企业老板,支援家乡文化建设。目前已通过各种办法,筹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200多万元。四是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设施和经营文化活动。■

扩展阅读: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发布时间:201*-05-17

[内容提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育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越来越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0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①中央强调需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最终决定新农村建设的结果。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改善生活水平,以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新型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然而目前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农民的文化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

(一)新型农民内涵的界定

20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型农民的定义,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目标明确,内涵丰富。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崇尚科学、知法守法、自主自强;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即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技巧、熟悉掌握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在以高效益、高效率为目标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手中的各种资源,有序地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②

新型农民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型农民的标准也会随之提高。渐渐地要求农民不仅要具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些素质,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敢试敢闯,同时要具有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意识,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等,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会随着农村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今后的农民将是全新的高素质新农村建设者,在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二)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已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新型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集经营管理、示范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他们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已经不是传统身份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职业意义上的现代农民。因此,“新型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两者不仅仅是一种称谓上的区分,更是在内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农民具有现代性

新型农民之所以新,是因为他们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有无可比拟的现代性,有着现代的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首先,新型农民逐渐摆脱听天由命、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逐步树立现代理念,不断主动增强信息观念、市场意识、自我实现感等现代意识。同时新型农民还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积极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改变传统的手工体力劳作,采用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变。因此新型农民无论是在价值观念上还是生产方式上都具有传统农民无法超越的现代性。

2.新型农民具有较高的素质

同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必须具备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方面的素质。③自主性表现为有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权利;能动性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的强烈进取心,能够主动为增加收入、改变自身状况、推动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在已有种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发展出更先进、更有效的农业种植方式。发展性要求农民具备发展意识,不能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要思进取,不断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不仅包括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促进农村事业发展的意识。

总之,新型农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新一代劳动者,是集知识型、技能型和经营型于一身的现代农民。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需要新文化。农村文化的进步会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精神文化宣传以提高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推进新型农民的培育进程。

1.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要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需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树立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等良好风尚,不断对农民进行道德纪律的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使农民增强政治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又能引导农民形成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在农村形成文明和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

2.宣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向现代农业和农村的转化程度,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因此,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向农民宣传和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使农民了解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生产和掌握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引导他们科学调整生产结构,推进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科学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丰富农村文体活动,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农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农民智力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组织并引导农民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使其消除身体疲劳,享受健康快乐文化产品,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对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需求,是丰富农村文体活动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文化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农村文体活动,培育健康而有活力的新型农民,从而为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奠定基础。

4.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农民积极参与意识

培养农民的积极参与意识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开拓进取精神,进而激发农民的积极参与意识,让农民具备思进取、谋发展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使自己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创新。据专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多数农民已经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耕农思想束缚、新农村建设知识贫乏以及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在实际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并未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因此,应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培育新型农民组织等方面来引导并强化农民的参与意识。

四、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不相适应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促进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经济正在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在发展,但我们也越来越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农村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却十分匮乏,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依然很贫乏,存在着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突出问题。滞后的农村文化已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农村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严重缺失,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全面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别管理,造成文化和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不公,使得农村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文化设施严重缺失。不少乡镇的文化设施陈旧简陋,多年没有维修改善,且多数是“名存实亡”;而村一级的文化设施数量更是少,甚至没有,农民难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缩小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最终阻碍了农民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数据显示,从农民自有的文化设备情况来看,普及率最高的是电视机,约90.5%的农民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机,62.4%的农民家庭拥有一台VCD或DVD机。随着电视机在农民家庭中的普及和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快速推进,约74.0%的农民所在村庄已连通有线电视,另有24.1%的农民家庭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但是能够在家中上网的农民家庭只达到0.9%,⑤可见农民接受先进文化和信息的主要途径还只是依靠电视机,不能满足农民对各种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和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使原本就滞后的农村文化和教育事业雪上加霜。

2.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不符合“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求

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据最近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4亿多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近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约占7%,小学文化程度约占30%,初中文化程度约占40%多,高中文化程度约占10%,中专文化程度约占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约不到1%。⑥同时,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缺乏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农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对专业技能、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和掌握,因此不能符合新农村建设对“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3.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完善,与“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农民的技能培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据201*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为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为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为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为76.4%。⑦另外,农村科技人员更是奇缺。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有:①培训规模偏小,投入不足。农业人口多,农民文化素质低,需接受培训的受众面大,而当前农民科技培训面窄、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②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不相一致。目前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培训内容理论知识偏多,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基础较差,农民学员很难掌握其中的内容,而他们真正所需的得不到有效的培训。③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对象流动性大。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培训形式和内容单调,培训时的纪律松散,随意流动性大。

4.受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束缚,与“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相适

应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了生产规模小、思想保守、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农民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一辈,对土地有着严重的依赖意识,满足于以种田为业,靠天吃饭和“不求富贵,但求平安”的安逸生活,缺乏创新精神,思想观念尤其是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较为淡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要求。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在农民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异常顽固,对新事物的态度一般都是抵制的,这使得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会经营”的市场意识很难在当前农村中推广。可见在目前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没有很好地引导农民摆脱传统文化思想和习惯思维的束缚,没有通过市场经济环境的营造,来引导他们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观念的落后加上农村信息传播途径的闭塞,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够了解最新市场经济信息,也就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

五、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当务之急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努力建立一支既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向上的新型农民队伍。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我们要认识到,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为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手段,使全社会增强对提高农民道德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的农民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成效,而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需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才能得到切实有效实施;二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具有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⑧三要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四要提高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民必须用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应切实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也比较匮乏,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各种文艺活动基本上很少,有些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博,这使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所以,必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以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文化教育模式,从而增强农村文化教育服务功能。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解决好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和收听广播难等问题,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提升农民知识素养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要立足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当地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满足农民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要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广大农民从牌桌上引导到书桌上来,从消极颓废的文化活动中引导到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中来,在农村树立起新风尚,实现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3.积极实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教育,我们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切实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通过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此外,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

其次,要实现教育公平。国家的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倾斜,通过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实现教育公正,为农村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为塑造“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地方教育局应该从解决辍学率较高和教育质量较低这两方面问题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真正保证人人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我们需要提高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因为农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加职业技术能力培训。在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对农民的知识与科技培训应该有长远和持续的规划,不仅要对农民实施长期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还要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计划,从而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使之成为“懂技术”的新农民。

现阶段,应从农民迫切需要技术培训与落后的培训机制严重脱节的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按照《201*-201*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的要求有针对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要坚持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为基点,以全面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文明素养为重点,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如进一步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五大“工程”⑨,从而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为塑造“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奠定基础。

5.实现农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超越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融入到现代化潮流之中去,全面消除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把农民推向了市场,把小家小户经营的农民与千家万户的大生产连贯起来,使农民不得不学习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等。因此,农民必须对其价值观念进行超越和重构,并以不同形式不断丰富自己,实现农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超越,使其成为“会经营”的农民。

我们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民更积极地走出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融入现代社会,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农民的自我发展和超越,汲取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增强现代的独立、自主、民主、法治、竞争、合作、开放、创新等人文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获得现代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成为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造就新型农民。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最终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终身发展。虽然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不断涌现,这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国政府已经持续并不断加大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社会各阶层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农村宣传积极进取的思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改善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我相信,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将取得惊人的实效,新农村建设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注释:

①20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1).

②20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1).

③陈庆立.中国农民与新农村[M].群言出版,201*:137-139.

④刘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J].达州新论,201*(02):117-120.

⑤王家新,黄永林,等.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1-111.

⑥杜建国.当前农民道德和文化素质现状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87-89.

⑦林兴初.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中共台州市委党校,201*(06):35-37.

⑧谈家水.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02):52-55.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1*201*年)[EB/OL].http://www.zjagri.gov.cn,201*(07).

参考文献:

[1]20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1).

[2]20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1).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1*,(10).

[4]王红星.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1*,(03):25-27.

[5]吴记峰,阳叶萍.新建农村社区居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朱小玲.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2-125.

[7]米东生.新农村建设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6-59.

[8]王家新,黄永林,等.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1-111.

[9]陈庆立.中国农民与新农村[M].群言出版社,201*:137-139.

[10]刘光俊,林枢昊,朱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融资问题研究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1]张丽菁.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之对策[J].公共管理,201*,(05):27-30.

[12]林兴初.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中共台州市委党校,201*,(06):35-37.

[13]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6-48.

[14]郭华峰.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EB/OL].http://www.gansu.gov.cn/,201*(10).

[15]张慧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6]翁贞林.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15-19.

[17]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1*201*年)[EB/OL].http://www.zjagri.gov.cn,201*,(07).

[18]HEXUEFENG.NewRuralConstructionandtheChinesePath[J].ChinieseSociologyandAnthropology,4,Summer201*.

[19]ShiroChikamatsu,JoseIreneuFurtad,ShenLixinandYanMei.Copingwithpressuresofmodernizationbytraditionalfarmers:astrategyfor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inYunnan,China[J].JournalofMountainSci-ence,January201*.

[20]RupertMacleanandDavidWilson.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ndRuralDevelopment[J].

作者:杨振姣,罗玲云

SpringerNetherlands,June20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点击查看更多: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农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25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