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中小201*大树片区教研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北山中小201*-201*学年大树片区教研活动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在各位教研专家的指导下,201*-201*学年大树片区的教研活动总结会在阳峰中心小学隆重召开。在此,我抛砖引玉,就北山中心小学这一年来开展片区教研活动的点滴收获与大家交流
我们北山中心小学自行政规划体制调整后,有一个中心校点,十一个村高小点。我们在曹华平校长的带领下,在实干中创新,在发展中争先,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曹校长重视教研活动,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已经发挥明显的作用。在这样良好的教研环境中,我们教导处认认真真地搞好日常教学工作,扎实而创新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健全组织,领导挂钩
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教研组织是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的首要保证。其中领导参与教研制度是表率,教研组活动制度是根本,教研组管理制度是保障。我校为了保证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健全了领导挂钩的教研组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具体挑起各组教研工作,同时为使教研组工作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具体联系各组,深入各教研组指导工作,参与教学研究。各完小同样健全教研组,领导分工落实到每个教研组中,保证了教研组活动扎实、有序的开展。
二、抓常规学习、更新理念
1.加强学科专业素质的学习.每学期初,各学科教研组组织教研组成员认真进行教材教法讨论、培训,让每一位老师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掌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让每位教师对所教教材自己先“预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理论学习。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分学科设置,让我校教师领会新课标的内容及精神实质,提高理论及观念水平,改进及创新教学方法。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本学年,根据片区教研组织和学校教导处的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典型的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
(一)认真开展常规教研组活动。每位教师都必须根据自己年段要求,至少上一节较优质的练兵课,分年段进行评课,每个教师要把自己的练兵课整理成案例设计,并写下教学反思,教研组对其案例要进行评析,使每个教师都能得到课堂教学的磨练。
(二)借助片区教研,扎实开展一课多上的案例研究。
我校以课堂教学改革做为突破口,改革固有的研究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201*年11月参加片区的说课竞赛,201*年3月片区上课、评课竞赛活动,先由做课的教师在第一班上研究课,教师们听课后一起评课修改教案,指出尚需修正完善之处,之后该教师又到第二班继续上这课时教学内容,听课教师再一起评课修改教案,最后再去参赛,取得较满意的教研效果。
五、凸现片区教研活动特色扎实有效,团结创新
反思大树片区教研活动,我觉得凸现出了“扎实有效,团结创新”八字特色。在这一年的片区教研活动中,我们的常规学习和常规教研活动扎实开展,我们的教师在片区各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共享中,教学技能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增长。
片区教研不但是我校教师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更是一个充分发掘师生潜能的平台。在201*年12月在我校举办的“大爱”学生演讲赛和201*年4月的学生才艺展示活动中,我校学生自信自强、活泼进取的优异表现,均为我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但是,取得点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所以,新的学年我校将继续努力,扎实有效团结创新地参与大树片区各类教研活动。
谢谢!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行指正!
北山中小201*年5月20日
扩展阅读:丁楼小学教研活动材料201*
丁楼小学教研活动材料
项目:A
1、2、3、4、5、6、7、
(201*201*学年度第一学期)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计划
第一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次《校园的绿化面积》第三次《梅花魂》第四次《找规律》
第五次《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第六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丁楼小学第一次集体备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教案
时间:201*年9月4日主备人:李敬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⑵[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第4页例2、练一练及第5页练习二1----5题[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材首先安排的是用形如ax±x=c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在此基础上,安排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题的教学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意,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数量的方法。二是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列出的方程。三要知道学生初步掌握此类实际问题的检验方法。[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利用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感受方程思考的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3.学生通过学习,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树立好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及如何检验答案。[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值得一去,值得一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例2: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二、新授:
1.请同学们轻声读题:
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出现了几个未知量?哪两个?(板书两个未知量)
2.那么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时怎样设这两个未知量呢?(同桌可以轻声地讨论一下)在设的时候你紧紧抓住了哪个条件?(对,这句话是设未知量的关键,在这句话中,谁是一份?我们就设陆地面积为X,水面面积有这样的3份,就是3X。)我们一起把它写下来:解:设颐和园的陆地大约有x公顷,水面大约有3x公顷。(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同步练习:①草莓个数是香蕉的2倍。设()有X个,那么()有2x个。(在这句话里,应该设说为X,为什么?)②西瓜质量是葡萄的3倍,设……
3.回到例2,你能用线段图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吗?(请你们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作品演示:谁愿意上来交流一下你的作品。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预设:先画一条线段表示陆地面积,再画一条线段表示水面面积。因为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所以表示水面面积的线段要画3个表示陆地面积的线段这么长。电脑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电脑老师画得,先画陆地面积,是一份,是x公顷,再画……,这样就很完整,而且很清晰,画得不够好的同学可以修改一下。
4.从线段图中,你能看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说,你说,一起说)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占地面积(板书)在题中,哪句话也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个等量关系?
5.根据这个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投影演示:
说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先把X+3x化简,把两个未知数合并成一个未知数),在这里,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能具体说说过程吗?X+3x=2904x=290x=72.5
练习:你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来填空吗?x+9x=()x8x-3x=()x11x-()x=3x2.3x+()x=6x()x+()x=()x
72.5公顷是谁的面积?那水面面积怎样计算?(水面面积是3x,我们把72.5代入3x中进行计算)写成:3x=72.5×3=217.5,请你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6.两个未知量求出来了,那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检验。怎样检验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有困难的可以求助于书本。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72.5+217.5=290(公顷)217.5÷72.5=3
谁能说说第一个算式表示什么?它要验证的是题中的哪一个条件?第二个算式呢?
是的,这里的检验方法有点特殊,要写两个算式,既要检验两个未知量的和是不是等于290公顷,又要检验两个未知量是不是3倍关系。7.最后不要忘了答语。
答:颐和园的陆地大约有72.5公顷,水面大约有217.5公顷。8.观察比较: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求两个未知数),怎样解设?(我们要紧紧抓住题中的倍数关系,设一份数为X,另一个数就是几X,然后利用另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吗?(一样,解设→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9.练一练:如果把题目改一下,改成:“北京颐和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比陆地面积多145公顷,”,你会解答吗?学生试做,进行反馈。
看黑板,比较一下这两道题的解决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关键是哪里不同?(先比较题目,再比较解答过程。相同点:都有两个未知数,解设一样,解方程时都要化简。不同点:由已知两个数量的和,变成了已知两个数量的差。等量关系因此发生了改变,方程也变了。)三、巩固:
1.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⑴黄花有x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朵,黄花和红花一共有()朵,红花比黄花多()朵。
⑵商店运来电冰箱x台,运来洗衣机的台数是电冰箱的2.3倍。运来洗衣机()台,电冰箱和洗衣机一共有()台,电冰箱比洗衣机少()台。请打开书第5页看第2题,就填写在书上。
提醒:填写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能化简的要进行化简。)2.练习二:3、4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想一想: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倍数关系设……,根据另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应注意什么?(化简,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五、课后延升:
甲、乙、丙去逛街,一共带了180元,已知甲是乙的3倍,乙是丙的2倍.请问甲、乙、丙各带了多少元钱?
丁楼小学第二次集体备课《校园的绿化面积》形成教案
时间:201*年9月12日主备人:丁新均课题:《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p26-27
[教材简析]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综合应用”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综合实践”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在解决生活中相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前者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进而探寻解决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后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组合作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综合实践部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并通过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割、补等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教学难点]掌握割、补等数学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选择合适方法测量一些数据。
[教学准备]卷尺、计算器、方格纸、调查表、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情境
1、师谈话: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ppt出示学校照片)
我们学校虽然不大,但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校园的绿化面积。(出示课题:校园的绿化面积)二、画画算算,体会转化思想
1、谈话:刘老师对我们的学校不太熟悉,不过有同学给老师提供了这张平面图,有了这张平面图就方便多了,(ppt出示)在这张图中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生答:有操场、主席台......这些图形都是长方形。正门是正方形。2、追问:你会求这个跑道的面积吗?谁来口答?(ppt出示跑道数据)3、这个正门的面积呢?(出示ppt跑道数据)4、总结:这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规则图形。
5、那这个花圃的的面积你会求吗?(ppt单独出现花圃图)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开动你的脑筋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谁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下?指导:你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了什么样的图形?问:还有其他方法吗?预设:四种方法
生A:可以看成由二个长方形。
生B:可以看成从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个小长方形。生C:可以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合成的。生D:可以看成由二个梯形。
6、问:你能把这几种方法分分类吗?他们有共同点?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ppt出示所有的方法)(生分割补上一块再挖掉)预设:如果不出现
问:这种方法你能看懂吗?谁来说一说?(ppt出示未提到的方法)
7、小结:我们割补的目的都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把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的图形。转化(板书:不规则-规则)
8、刘老师的学校里还有这样形状的两块花圃,它的面积怎么求呢?你敢挑战吗?现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方法。
9、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请你上台来指一指再说一说。(指明同学介绍方法,完善说法:把这个图形分成什么和什么,师问:这时候它的哪条边是多长?)
丁楼小学第四次集体备课《找规律》形成教案
时间:201*年10月11日主备人:陈玉杰课题:《找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学情与教材分析:
“找规律”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操作表示上述相关现象,深化一一间隔这一规律。“想一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类似数学规律的例子,进一步打开思路,使认识更加清晰。“想想做做”继续呈现出了一些蕴涵同样规律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其中第3题还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教具和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感知规律(一)小棒游戏,初步感知规律
1、谈话:课前老师让小朋友玩了手指夹棒的游戏,谁来交流一下课前敏学部分。提问:手指和小棒是怎么排列的呀,像这样的排列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利用男女学生排列,深刻理解“--间隔排列”。
活动:教师请第几排同学起立,其他同学看看有什么发现?看着这“--间隔排列”的物体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出:像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又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学习,探索规律。(一)发现规律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兔子乐园去看看。(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师:在这个画面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和同桌说一说
这三组都属于--间隔排列的物体,咱们先看第一组(课件出示:夹子与手帕图)问:最前与最后的物体是什么?(夹子),我们把它统称“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相同吗?(相同),也就是说“两端相同”(板书:两端相同)。谁在中间?(手帕),我们把它叫作:“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兔子()只木桩()个夹子()个蘑菇()个篱笆()块手帕()块
()比()多,多()。()比()多,多()。()比()多,多()。看着这张表格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
提问:为什么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为什么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为什么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1个,反之中间另一种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个。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B、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兔子,所以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C、木桩和篱笆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木桩,所以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二)总结规律。
1、畅谈找到的规律。强调规律的三要素:A、间隔排列;B、两端相同;C、两端比中间多1。]2、师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2、动手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记录,完成下面的表格小棒的根数24
圆的个数13讨论: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3、交流:发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推想:
5、揭示: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列举规律。
1、谈话:其实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能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规律吗?如:A.手有五个手指和四个空档;B.4排桌子有3个空档......]3、画“规律”五、解决问题,应用规律。1、谈话: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马路一边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想一想: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你怎么想到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根数少1的?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题图,指名口答。
(2)提问:锯的次数和锯成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3)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3、做“想想做做”第3题,(1)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答案可能有74棵和75棵两种,引导学生争论,用自己的方法证明。
请三男三女上讲台手拉手围成圈,验证结果,使学生体会:沿圆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同样多。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1、师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机动练习:
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丁楼小学第五次集体备课《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形成教案
时间:201*年11月7日主备人:李敬课题:《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第78~7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7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学会乘数末尾有0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以后,学生还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教材从计算表演团体操的总人数的需要引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先要求学生分别用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算出结果,再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这里安排口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已经掌握的4×12的口算结果,推想出4×120积只要在4×12的积后面添写一个0,以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的合理性。[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3.学习中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三年级做客,早就听说你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能帮我这个忙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第一关
1、口算:3×2=7×2=13×2=0×2=
3×20=7×200=21×4=95×0=4×3006×30=0×45=32×3=
2、运动会上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口答。可以怎样列式?(4×12=48)
第二关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12改成了120,哼哼,现在你还会算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第二关内容)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0人。一共有多少人?(课件中120改成不同颜色。)
(1)学生读题。怎样列式?板书:4×120或120×4会算结果的?和你的同桌说说。
(2)指名说计算方法,预设:
A、用口算:4×12=48所以4×120=480
追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小结:口算因为12×4=48,而120表示12个十,所以120×4的积就是48个十,也就是480。
B、用竖式计算:
120
×4
480
小结:积末尾的0是怎样得到的?(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得0)C、其实竖式还可以根据口算的方法那样,这样写竖式:
120
×480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从口算过程我们看出算4×120,先算4×12得48,再在48后面添写一个0;从竖式计算也能看出积的个位上是0。所以这样的题目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列竖式,先写乘数120,再对齐120的十位写乘数4,先算12×4得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2、比较这两种竖式的写法,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得出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简便计算方法。
预设:如果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三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要在相应乘积的末尾再添上几个0
3、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2)思考:每题是当作哪两个数相乘的?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课件出示)
4、完成竖式(在书中写)
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二关。进入第三关三、及时巩固,内化新知
1、看谁看的又对又快(想想做做第4题)13×3=2×24=32×3=5×11=130×3=2×240=320×3=5×110=(别忘了添上末尾的0)
2、竖式计算,可以用简便的写法(想想做做第3题)740×6=3×270=480×5=340×4=704×6=3×207=408×5=304×4=
学生板演,全班齐练,同时要求座位上的学生批改板演同学的计算,最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3、判断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130×3末尾有()个0,350×6末尾有()个0,250×4末尾有()个0。
(除了乘数末尾的0,有的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相乘也会产生0)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三关进入第四关)四、扩展应用,逐步提高
1、下面各题中,()的积比较接近1200。A.390×4B.150×6C.590×2
2、解决问题
(1)在营救美羊羊的行动中,喜羊羊还请了1个重量级的好朋友,一起看看。(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草原资源丰富,养了5扁蚕,平均每匾能收180个蚕茧。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想想做做第7题)
匾的个数蚕茧的个数11802345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班级里交流发现的结果。3、破译密码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了最后一关,山洞。要想进入山洞救出美羊羊,还得破译密码,密码就藏在这题里。
350×的积得末尾有2个0,里可以填的数()。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喜羊羊:谢谢你们解决了灰太狼的问题,灰太狼彻底失败了,我们终于救出了美羊羊了。
师:在救喜羊羊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可见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闯关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大家说一说。
丁楼小学第三次集体备课《梅花魂》形成教案
时间:201*年9月27日主备人:丁树青课题《梅花魂》[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卧;(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4、赠送梅图5、递梅花巾照应
丁楼小学第三次集体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形成教案
时间:201*年11月29日主备人:陈伟教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张冠李戴”等词意,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3、感受人物形象,学习鲁迅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教学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资料的收集,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教师资料补充
2、鲁迅在侄女周晔的眼中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挽联囫囵吞枣搞笑恍然大悟饱经风霜详细逝世张冠李戴北风怒号2、练读
3、强调字音字形4、指读、同位检查读三、整体感知:
1、把字词带入到课文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周晔眼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指答,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周晔回忆了鲁迅的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4、引导学生回顾《少年闰土》一课,闰土的几件事是怎样概括的,仿照这种方法概括。
5、学生读文概括,师巡视。
6、汇报,师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理解课文:
1、学习三、四个小故事:默读这两个小故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2、学生自读、圈画3、全班交流
4、当学生汇报18自然段时,教师随机出示“他们把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那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引导学生观察,属于什么描写?并画出动作词5、师:半跪的动作是怎样的?一般什么情况下跪?从这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然后抓住其他动作词说说自己的感受。
6、师:当时路上只有伯父看见车夫了吗?你怎样体会?
7、当学生汇报22自然段时,教师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在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的那么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8、师:作者用了两个清清楚楚什么意思,作者记得的仅仅是伯父的表情吗?伯父为什么叹气?他可能在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9、指导朗读
10、过渡:鲁迅时时刻刻想着别人,当他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前来悼念他,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问:
“来来往往吊唁的人里可能有哪些人?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指导感情朗读,并配乐朗诵。
五、阅读连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受当时的气氛。
六、全课总结: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北山中小201*大树片区教研活动经验交流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北山中小201*大树片区教研活动经验交流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北山中小201*大树片区教研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5594.html
- 上一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1
- 下一篇:青年教师教育学会学科经验交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