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农艺工总结

时间:2019-05-29 13:50:5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农艺工总结

农艺工专业技术总结

本人于XXX年出生,XXX年参加工作,本人工作期间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作风扎实,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显著增强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政治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十几年来主要的技术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怎么能致富,种什么才能致富是摆在农技人员面前的新课题。多年来,本人一直默默无闻认真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和科技知识,主要学习了:(1)掌握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根、茎、叶、花、果的构造。(2)植物细胞构造及繁殖方式。(3)植物对水、肥的吸收及运输。(4)植物的光合作用。(5)植物的呼吸与农产品贮藏关系。(6)田间杂草与繁殖方式除本专业外还学习疏菜、果树、植保等专业知识。(7)掌握土壤肥力、土壤组成、土壤酸碱性与作物生长关系。(8)了解高产田与低产田的土壤特征及一般培肥改良方法。(9)掌握几种化肥性质、使用方法: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碳酸铵、硝酸铵、尿素;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钾肥:硫酸钾、氯化钾。(10)掌握当地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各个生育的划分及对外界条件要求及产量构成。(11)栽培

技术:掌握当地农时节气与作物播种、移栽的关系。合理密植,田间中耕除草与水肥管理。(12)对当地几种主要作物成熟期能初步进行判断,适时收割。对主要作物种子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保存。

二、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测报工作是确定防治适期的重要环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时对农作物发生的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确定防治最佳时期和方法,并及时上报。利用单位的广播发布作物病、虫、草情,并指导农民进行防治。

本人认真履行职责,配合农技站认真做好病、虫、草害的大田普查和测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草情,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以及对正确的选用农药、把握适宜的防治时机作出指导,把病虫草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由于防治及时,大田发病率为15%,病株率仅为12.5%。另外,在小麦、大豆、玉米田杂草的发生情况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合理用药,防治效果均较为理想。

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指导下,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单位同事们的紧密协作下,本人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

扩展阅读:农艺工

农艺工

第一章冬小麦

第一节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冬小麦的生育期

冬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叫做小麦的生育期。我省冬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40-260天。在小麦的一生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新器官的出现,在外部形态上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叫物候期。冬小麦的物候期有: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根据农时季节和器官形成的特点,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期合并成为某一生育阶段。一般把越冬前的一段时间,称为冬前苗期,从越冬期到返青期成为越冬期,从返青期到起身期叫做早春苗期,并合称为前期,从起身期到抽穗一般称为中期,从抽穗期到成熟期一般称为后期。冬小麦的各生育期,在不同的地区出现的时间不同,即使同一地区,因年份、品种、栽培技术条件的不同,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二、冬小麦的阶段发育

冬小麦一生中要经历几个内部质变阶段,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产生出种子。这种内部的质变阶段,叫做阶段发育。通过每一个发育阶段时都要求一定的水、肥、光、温等综合条件,但其中有一个条件起主导作用,如果主导作用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则其他条件不论多好,也不能完成内部质变。

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是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1.春化阶段

小麦种子萌动以后,胚的生长点或绿色幼苗茎的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空气、阳光、营养等)外,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发育形成结石器官,这段时间叫做春化阶段。如果小麦种子在萌动以后,一直处于高温条件下,则植株只能停留在分蘖状态而不能抽穗结实。根据冬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差异和时间的长短,把它们分为冬性、半(弱)冬性和春性三种类型。

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为0~3℃,时间一般在35天以上。对温度反应敏感。如冬八七,丰抗八号等。从外形上看一般叶片窄长、夜色深绿、幼苗匍匐。

半(弱)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为0~7℃,时间一般在15~35天。如冀麦26、鲁麦8等。从外形上看一般叶片宽短、叶色较深、幼苗直立。

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适宜的温度范围时间短,一般0~12℃,需经5~15天。如阿夫、郑引一号等。2、光照阶段

冬小麦幼苗通过春化阶段后,还需要有一个以每日日照长短与相对的高温条件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才能抽穗开花结实,这个发育阶段叫光照阶段。根据品种对日照时间反应的敏感程度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

反应迟钝的:在每天8~12小时日照条件下,时间在16天以上,都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春性品种属于这一类。

反应中等:在每天12小时日照的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通过日数为24天左右,半(弱)冬性品种属于这一类型。

反应敏感型:要在每天12小时以上的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通过日数一般为30~40天,冬性品种属于这一类型。在适宜的日照长度及其他条件下,小麦光照阶段以20℃左右通过最快,低于10℃或高于25℃都要减慢和延缓发育进程,低于4℃基本停止生长。冬性品种通过光照阶段对温度的反应比春性品种敏感,所以冬性品种在适宜播种期播种的情况下,尽管在越冬期间就通过春化阶段,但由于当时气温偏低,不能转入光照阶段的发育,故耐寒能力较强,到来年春天温度回升到4℃以上时,才转入光照阶段的发育;而弱冬性品种则不然,播种过早,冬前很快完成春化阶段,当时气温尚高,光照充足,就要转入甚至完成光照阶段的发育而起身拔节,发生“冬旺”,所以在生产上冬性品种可以适期早播,而弱冬性品种要适当晚播。

三、冬小麦前期生长发育规律1、幼苗的生长

冬小麦播种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萌发,胚芽鞘向上生长出地表的叫做出土。胚芽鞘露出地表后即破裂,从中伸出第一片绿叶,当地一片叶伸出胚芽鞘2厘米的时候叫出苗。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需100~200℃的有效积温。适期播种的冬小麦,在土壤水分适宜,养分充足的情况下,大约需要7~8天可出苗。2、冬小麦的分蘖规律及影响分蘖的条件(1)、冬小麦分蘖规律

适期播种的冬小麦从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幼苗长出三片叶时,就开始分蘖。分蘖即使小麦的分枝,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特征之一。小麦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朱经货分蘖埋藏于地面以下植株基部的密集的节和节间,它的特点是节间不伸长,节密集。每个节上能分化出分蘖芽和次生根,每个分蘖等段都有生长点,可以不断分化出叶片和次生根,因此分蘖节在小麦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分蘖节的作用在于分蘖出根,并在其中贮藏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增强分蘖节的抗寒能力,是冬小麦在越冬期间进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也是越冬植株在早春恢复生长的物质基础。

分蘖节入土的深浅和生长的健壮程度,以及贮存养分的多少,对麦苗能否耐旱、抗寒、安全越冬又有极大影响,分蘖节以深埋3厘米左右为适宜,这样麦苗耐旱、抗寒、易于培育冬前壮苗。

小麦分蘖以主茎为中心,在分蘖节上按由下而上的顺序形成,分蘖为位置的高低叫做蘖位,位置高的叫高蘖位,低的叫低蘖位。凡由主茎分蘖节上产生的分蘖不论蘖位的高低或出蘖的早晚,统称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生出的分蘖,成为二级分蘖,二级分蘖上生出的分蘖,称为三级分蘖,只要条件适宜,分蘖就会不断产生。小麦的分蘖数与主茎叶片数有一定的同伸关系,关系是3-1,4-2,5-3,6-5,7-8,8-13(包括主茎,不包括胚芽鞘)。用这个同伸关系可以判断小麦苗期条件是否适宜。冬小麦一生有两个分蘖高峰期。时期播种的冬小麦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分蘖,直到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时,停止分蘖进入越冬前期,为冬小麦前分蘖高峰期。越冬以后当气温回升到3℃以上,小麦开始返青,分蘖继续发生,直至拔节期,分蘖达到最大值,称为春季分蘖高峰期。冬前分蘖由于叶片多,有自己独立的根系,成穗率高。所以生产上很注意时期播种,易利培育冬前壮苗大蘖,增加穗数。高产栽培的共同经验是单株冬前要有2~3个三叶大蘖。晚播小麦,则应加强冬前及早春以增温为中心的管理,促进部分春季分蘖成穗,达到秆壮穗足。(2)影响冬小麦分蘖的条件: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与品种、自然条件及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影响小麦分蘖继承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温度:温度高低,对分蘖发生的早、晚及数量影响很大,分蘖最适宜的温度为13~18℃,2~4℃分蘖缓慢,低于2~4℃停止分蘖,高于18℃抑制分蘖。水分:土壤水分对分蘖影响很大,最适于小麦分蘖的土壤水分是田间持水量的70%~80%,土壤水分不足,分蘖发生延迟,分蘖力显著下降,甚至不能分蘖。土壤水分过多,造成土壤空气不足,也严重影响分蘖。

养分:氮肥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特别是氮磷配合效果更好,单分不足,麦苗发黄,分蘖受到抑制;氮肥过多,分蘖过猛,容易造成旺苗或群体过大,且分蘖柔嫩,降低抗寒性。

光照:光照充足,制造营养物质多,有利于分蘖。种植密度与光照成反比相关,即播种量大,密度大,麦苗互相遮阴,光照差,单株营养面积小,分蘖少而弱。播量适当,密度适宜,光照充足,分蘖就多就壮。种密了不如长密了产量高就是这个道理。

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3~4厘米,苗壮蘖多,超过5厘米,分蘖就会受到一定抑制。

播种时期:播种早,冬前有效积温不足,主茎叶片多,分蘖也多,播种晚则分蘖少。四、冬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规律1、穗的分化与形成

小麦穗分化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为了达到高产,必须了解穗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穗形成的外界条件,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穗大粒多。小麦穗分化是一个连续交错进行的过程,按照分化顺序形态特点可分为八个时期:初生期、生长锥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四分体形成期、抽穗期。

小麦返青前后穗分化已经开始,小穗分化期正处于起身到拔节阶段,是决定小穗数多少的时期。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光照和营养状况,在10℃以下范围内,温度越高和有效好肥水条件,则小穗多。返青期肥水重组能增加小穗数,并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小穗分化形成期正处于拔节期,是保花增粒的关键时期,一般每个小穗可分化3~5朵正常的小花,每穗有70多左右的小花。此期气温已高,正值小麦孕穗前期,植株生长得快,需水多,缺水会影响小花发育。四分体形成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迫切最敏感的时期,为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在小麦拔节至挑旗期既是浇水追肥,防止病虫草害,保证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对于穗足、穗大、粒多。提高产量,作用极大。2.抽穗开花和籽粒的形成

3.小麦孕穗后约需10多天就陆续开始抽穗。河北省小麦抽穗从南到北一般在4月下

旬到5月上旬,小麦从抽穗到成熟为小麦生育后期。小麦抽穗后2~5天即开始开花。小麦开花授粉后,子房体积增大,约10天左右达到籽粒长度的3/4,被称为“多半仁”。从“多半仁”到蜡熟期前为灌浆期。我省灌浆期为26~30天左右。籽粒灌浆期间适宜的温度20~22℃、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65%~85%)、充足的日照,有利于灌浆,增加光合积累,提高粒重。如受病虫危害,或者遇干热风、逼熟雨,小麦灌浆期将缩短,粒重下降。从抽穗到成熟时小麦一生需要水最多的时期,约占总需水量的36.3%,满足灌浆期适宜的水分需求是小麦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节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也就是群众说的“麦收三件宝,头多、穗大、籽粒饱”。

亩穗数的多少取决于个体的多少,即群体的大小;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个体及单株发育的好坏。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相互制约有客相互调节。在小麦中低产阶段,亩穗数偏低,增加播量,亩穗数增加,对粒数、粒重影响不大,产量随穗数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增加穗数仍有潜力可挖,增穗数是增产关键。而当播量进一步增加,由于单株营养面积减少,单株发育受到一定影响,粒数、粒重有所降低,但增加穗数的增产量仍超过粒数、粒重的减产量时,产量依然趋于平稳,说明亩穗数增产潜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再增加岁数,就会恶化光照和营养条件,造成粒数和粒重显著下降,甚至造成倒伏,引起严重减产。因此,小麦进入高产阶段,增产的主要途径应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粒数和粒重。

一、合理的群体结构指标

一般情况下,高肥水麦田,基本苗10万左右,冬前茎数为计划亩穗数的1.2~1.5倍,春季最高亩茎数为计划亩穗数的2倍左右;中上等肥水麦田,基本苗15~20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亩穗数的1.8~2.0倍。两者亩穗数,多穗型品种为亩50~55万左右,粒穗数25~28粒,千粒重36~38克左右;大穗型品种亩穗数45~45万,穗粒数30粒左右,千粒重40克以上,可达到亩产400~500公斤产量水平。二、群体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

小麦群体在长达250天左右的生育期内通过个体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环境、水、肥、密度和栽培等条件变化时,群体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的稳定,如果基本苗少时,单株分蘖就多,形成小密度,大株型;基本苗多时,单株分蘖就少,形成大密度,小株型。在一定条件下,穗数多,穗就小些,穗数少些,穗头就大些。小麦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小麦自身特性和外界条件的约束。三、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保证足够的亩穗数是夺取高产的基础,各地从调节播期、播量,创造不同的群体结构,均可达到预期产量结构。1、以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

亩基本苗10万左右,冬前积温650℃左右,单株分蘖成穗4~5个,分蘖成穗率在50%以上,特点是杆状穗大,适合于土壤水分条件好,适期早播的麦田。2、以主茎和分蘖成穗并重的途径

亩基本苗20万左右,单株成穗2个左右,适于适期播种的中高肥力地采用。3、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4、晚播小麦亩基本苗30~40万,晚播独秆栽培亩基本苗与计划亩穗数相等,达

40~60万,其主要特点晚播、大密度、大群体,几乎全靠主茎成穗,由于基本苗多,返青到拔节必须控制春季分蘖,防止倒伏。

第三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一、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环境的选择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应选择在小麦的主产区,种植区土壤应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结构,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主要包括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能良好。具体的适宜指标为土壤容重在1.2克/立方厘米左右,土壤耕作层孔隙度在50%以上,有机质含量大于1%。由此可见,小麦产量水平的高低与土壤形状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未获得较多的无公害产品,应选择深耕层,容重和盐含量较低,全量养分和有效养分高的土壤。二、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1.良种选用与合理运用

良好的遗传种性,是充分利用自然与栽培条件的重要前提,无公害小麦生产中,良种应具备抗逆性强、高产、稳产、优质及适应性强的特点。小麦良种的选用还应根据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的自然气候、栽培条件、产量水平以及耕作种植制度特点进行选择,在生产中做到良种良法配套,这样才能把良种的遗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良种良法配套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品种分蘖发生特点及成穗特性进行合理密植,建立精播、半精播条件下适宜的

群体结构。

(2)根据基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发育、高抗病虫害的品种,并掌握适宜的播种期。

(3)根据种植品种的需肥、需水特性确定肥水的管理措施,并根据品种分蘖、幼穗发育

及茎秆生长特性确定肥水科学管理的时间与数量

2、播前种子处理

籽粒饱满的大粒种子贮藏的营养丰富,麦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分蘖发生早,因此,可通过机械筛选等方法精选种子。筛选后的种子在播种前晒种2~3天,可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晒种以后,针对生产基地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是否进行种子消毒或拌种,对于常年苗期病虫害(如地下害虫)发生较轻时,拌种工作可不进行,常年苗期病虫发生较重的基地,拌种所用的药剂用量一定要控制在规定允许范围之内。三、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提高播种质量

1.适宜播期的确定

在无公害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体系时,在华北地区,单株冬前分蘖应达到8个左右,根据分蘖发生与主茎叶龄之间的同伸关系,应保证冬前主茎叶龄达到6.5左右(7片可见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叶片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积温量,其中播种至出苗期间所需积温量为120℃左右(播深5cm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生长出一片叶,平均约需75℃积温,这样,要达到冬前6.5叶龄(主茎7片可见叶),则需要的冬前总积温量为6.5*75+120=607.5℃.得出冬前积温后,再从生产基地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温度稳定降低到0℃的日期,由此向前推算,将逐日平均高于0℃以上的温度累加达到570℃的那一日,即可定为精播、半精播条件下有适宜播期,这一日的前后三天,即可作为播期的适宜范围。

在华北地区,各麦区根据冬前积温的理论推算值,适宜播期变化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北部地区偏早,而中南部地区适当延迟。小范围内,播期还应根据当年气候、土壤肥力、地形等特点进行调整。2.适宜播量的确定

适宜的播量应该以无公害小麦生产过程中,培育健壮的个体和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为原则。保证实现一定的基本苗数、冬前分蘖数、年后最大分蘖数以及适当的亩穗数。在精播、半精播条件下,要求实现的适宜每亩基本苗数在华北平原冬麦区以10万~15万为宜。生产基地位于偏南部、土壤性优良、投入较多以及生产条件好的基本苗数取偏下限值;反之,则基本苗数取偏上限值。

精播、半精播条件下,合理的群体结构动态指标是:每亩基本苗10~15万,冬前群体总茎数70~80万,年后群体最大总茎数80~100万,最终成穗45万左右。叶面积系数在冬前为1左右,拔节期3.5左右。挑旗期6左右,开花、灌浆期4~5.

根据已确定的每亩基本苗数以及种子质量,确定出实际的亩播种量。为确保计划苗数的实现,要做好种子质量的检验工作,包括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清洁度、千粒重。还应根据当年生产基地的土壤墒情和整地质量,估计出田间的出苗率。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整地好,墒情足,可按90%计,差的按70%计,实际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

2

基本苗(万/hm)*千粒重(g)*0.01(换算系数)

2

播种量(kg/hm)=发芽率*出苗率3.提高播种质量

在华北平原区一年两作的小麦生产基地,夏粮作物要选择生育期短的早熟作物品种,这样夏粮作物收获后至小麦适播期留有较充裕的时间,完成施底肥、深耕、播前整地三个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加深土壤耕作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协调水、肥、气、热,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养分分解,保证小麦播种后正常生长。一般耕地深度以20~25cm为宜,应达到耕层深、上松下实、底墒充足、土面细碎平整的要求。具体做法是:在夏粮作物收获前加强管理,促进早熟,前作收获前一周左右浇好穿茬水,前作收货后立即撒肥深耕,及时耙耱整地。播种时采用机播,为改善生育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建立合理群体机构,宜采用大小行,如“三密一稀”或“两密一稀”种植方式,宽行距24,窄行距12~15cm。播种时还应注意播种深度保持一致,一般控制在3~5cm,且下种均匀,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促个体健壮。

四、养分吸收动态及合理施肥技术1.小麦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小麦一生所积累的干物质中,大量元素C、O、H共占95%左右,N、K各占1%以上,Ca、Mg、P、S、各占0.1%以上,微量养分元素中Cl、B、Fe、Mn、Nn、Cu等各占6mg/kg以上。其中C、O、H元素主要来自空气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而N、P、K及其他微量元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研究表明,小麦每生产100kg籽粒,约需氮(N)3kg,磷(P2O5)1~1.5kg,钾(K2O)4kg,三者间比例约为3:1:4.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氮、磷、钾吸收总量相应增加,这是确定无公害小麦生产适宜施肥量的重要依据之一。2.养分吸收动态和养分分特点

小麦不同时期对养分的吸收,尽管不同营养元素、不同产量水平吸收的数量有较大差异,但吸收规律相似,随着生产发育进程,植物体内吸收的各营养元素总量均呈“S”曲线变化,表现为生长前期吸收缓慢,中期吸收速度加快,后期吸收又逐渐变为缓慢(氮、磷)或停止(钾)的特点。从植株体内各营养元素相对百分含量来看,氮素含量在返青期较高,返青期以植株体内的含氮量下降,含量变化幅度在1%~4%之间。磷素含量表现为整个生育期内变化幅度较小,一般在0.3%~0.9%之间。钾素含量在育期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变幅在0.7%~7%之间,一般生育前期较高,而生育中后期较低。不同产量水平相比,孕穗后高产丰产田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中、低产田。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元素吸收后的累计分配具有各自的特点。

氮素的累计分配:氮素吸收后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苗期吸肥主要转向分蘖和叶片,用于营养器官的建成。中期主要转移至茎节和幼穗,后期转移至籽粒。开花后,当环境中的氮素比较丰富时,籽粒中30%~50%的氮素来源于灌浆期间根系的吸收。当环境供氮较少量,籽粒中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在建成过程中吸收的氮。籽粒灌浆开始,除了光合产物不断运往灌浆籽粒外,营养器官的氮素也开始大量的转运到籽粒中。磷、钾素的累计分配:小麦对磷素的累积分配与氮素基本相似,但其吸收数量远少于氮素。在苗期、叶片、叶鞘是磷素累积中心,拔节至抽穗期茎秆是其累积中心,抽穗至成熟期穗部是其累积中心。钾素的吸收分配与氮、磷不同,苗期钾素被吸收后,主要分配给叶片、叶鞘和分蘖节,以利于小麦越冬。拔节至孕穗期吸收的钾素主要分配在茎秆中,对茎秆的伸长、充实以及防止倒伏具有重要作用。开花期钾素吸收达到最大值,其后的钾素吸收出现负值,向籽粒的,已吸收积累的钾素具有外溢或再利用现象。3.无公害小麦生产的施肥原则

(1)无公害小麦生产的施肥应掌握下述五个原则

1以有机肥为主的原则宜使用的优质有机肥的种类有堆肥、厮肥、腐熟人畜粪便、沼气○

肥、绿肥、腐殖酸类肥料以及腐熟的作物秸秆和饼肥等。通过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及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磷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等)、Cu(硫酸铜)、Zn(硫酸锰)、B(硼砂)等。掌握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为7:3~6:4,不低于1:1.2提高无机氮肥有效性原则氮素是作物吸收的大量元素之一,生产中需施用大量氮肥补○

充土壤供应的不足。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对环境、农产品及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这是由于无机氮肥在土壤中易转为NO3-N和NO2-N,其中NO3易被淋溶而污染地下,NO2-N除影响作物生长外,还可经反硝化途径形成氮氧化物释放至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应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量,尤其注意避免使用硝态氮肥。对于必须补充的无机氮肥,提倡使用长效氮肥,如化合型的脲异丁醛(IBDU)、草酰胺、CDU、GUP等,以及包膜型的硫衣尿素、LP包衣尿素、包衣碳铵等,以减少氮素因淋溶或反硝化作用而造成的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此外,在常规氮肥的使用中,应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或脲酶的活性,达到减少氮素反硝化或氨挥发损失的目的。3以底肥为主的原则增加底肥比重,一方面有利用培育壮苗,另一方面可通过减少追肥○

(氮肥为主)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距小麦临近成熟对吸收的营养不能充分消化所造成的污染,这将可提高产品的无公害程度。生产中宜将有机肥料全部底肥,如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偏低,辅以一定量无机氮肥,使底肥氮与追肥氮比达6:4或7:3。施用的磷、钾肥及各种微肥均采用底肥方式。

4测土配方施肥,保持生产基地的农田土壤中的养分输入、输出相平衡的原则做到氮、○

磷、钾肥以及微肥的均衡供应。

5农家肥及人畜粪便应腐熟达到无害化标准的原则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垃圾和污○

泥,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和污染。(2)适宜施肥量的确定

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的方法确定适宜的施肥量。某种肥料需要量的估测,可用下式计算:

一季作物的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需要量=----------------------------------

肥料中该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一季作物的总吸收量=目标产量*每千克产量养分需要量

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在保证去的无公害产品的前提下,还应力争高产、高效,目标产量应

2

达到5250~6000kg/hm,单位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如前所述。

土壤养分供应量可由土壤中某一元素的速效含量与耕层土壤重(15万kg)之乘积求出。肥料当季利用率如下:氮肥一般30%~50%(长效氮肥可达60%~80%),磷肥为10%~20%(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25%~30%(磷酸二铵),钾肥为50%~70%。有机肥一般条件下为20%~25%左右,

根据上述公式及参数,可大体确定预期产量目标所需施用的氮、磷、钾用量。在华北平原

22

地区生产基地,应底施优质有机肥120~150kg/hm,氮素150~225kg/hm,磷素(P2O5)75~

22

112.5kg/hm,钾素(K2O)75~150kg/hm。(4)生育期间氮肥的追施方法

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在重施底肥的基础上,一般冬前、返青期不追肥,而重施起身肥或拔节肥。麦田群体偏小,个体生长势较弱的地块重施起身肥,群体适中或偏旺、个体生长健壮的地块则重施拔节肥,总之,应掌握春季第一次肥水尽量推迟的原则。通过延迟肥水供应,控制春季分蘖发生数量及植株中部叶片不至过大,建立生长中后期适宜的群体结构,改善群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及田间小气候,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进而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收获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此外,延迟春季第一次肥水供应还可缩短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这也是常规高产栽培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追施氮肥

2

量应占追肥总量的80%~100%,约150~180kg/hm。小麦旗叶抽出后是小麦一生中叶面积最大时期,幼穗发育处于四分子体分化期,小花开花向两极分化,此期使植株需要养分以及水分的临界期,也是高峰期,对于那些叶色发黄、脱

2

肥现象较为明显的麦田应酌量补施氮肥。用量控制在30~45kg/hm。为促进灌浆、生育后期的叶面喷肥(如磷酸二氢钾及叶面宝、喷施宝等)应在成熟前20天以前使用,防止喷施过晚对小麦产品造成污染。五、小麦的需水规律与科学灌水1.小麦的耗水量

小麦一生中田间的耗水量可有下述公式计算:

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生长期总灌水量+有效降水量

32

耗水量(m/hm)=------------------------------------------

收获期土壤含水量

32

根据各地区研究资料,小麦一生中的总耗水量大致为3900~6000m/hm。小麦的耗水量,主要是植株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质地较粗的土壤还有一定量的渗漏损失,其中叶面蒸腾约占总耗水量的60%~70%,棵间蒸发约占总耗水量的30%左右,渗透损失一般小于10%。

小麦生长前期苗小叶少,地面覆盖少,棵间蒸发大;随着麦苗的生长,叶面积逐渐增大,植株叶面蒸腾的比重加大。由于小麦一生总耗水量大部分是通过叶面蒸腾,因此,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叶面积的增大,耗水量也相应增加,但耗水系数却相对降低。实施科学管水,是无公害小麦生产中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高产高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灌水,对于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减少土壤中水分及灌水的渗漏损失,进而减少肥料(N素)的淋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点

在华北平原冬麦区,小麦在拔节以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少,在150余天的生育期内(约占全生育期的2/3左右),耗水量仅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0%~40%。拔节至抽穗,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植株进入了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并由拔节前的地表蒸发为主转以植株叶片蒸腾为主。在约30天左右的生长期内,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0%~25%,日耗

32

水量30m/hm以上。抽穗至成熟,生长约35~40天,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6%~42%,日耗

32

水量达4530m/hm。

3.不同生育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不同。播种至出苗,应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以满足种子萌发出苗过程的水分需要,如该期间低于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则小麦出苗困难,低于35%则不能出苗。出苗至返青,要求维持在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以利于幼苗的健壮成长,分蘖增加。较高的土壤水分也有利于增大对温度(冬前低温)的缓冲性能,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拔节至抽穗阶段,气温上升较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旺盛进行,器官大量形成,对水分的反应极为敏感,该期间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应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如低于60%,则会导致分蘖成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对籽粒产量造成很大影响。开花至成熟期,应保持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低于70%易造成干旱高温逼熟现象,导致粒重降低(表1-1)。

表1-1冬小麦各生育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数)生育时期适宜范围(%)显著受影响的土壤水分含量土层深度(m)出苗75~8060以下90以上0.4分蘖-越冬返青60~8055以下70~8560以下拔节70~9065以下抽穗75~9070以下灌浆-成熟70~8565以下0.40.60.60.80.84.无公害小麦的适宜灌水技术在华北平原区,因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一年内降水量的分布很不均匀,小麦240天左右的生长季中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常年约为150~200mm,只能满足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5~1/3,尤其在拔节至灌浆的中后期,耗水量很大,却正值缺水干旱季节。

适宜的生育期间总灌水量可根据全生育期的总耗水量和生育期间降水量两者之间的

32

差值大致确定,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为3900~6000m/hm,生育期间降水1500~19953232

m/hm,则总灌水量为2250~3750m/hm,灌水量在生育期间内时间上的分配应考虑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所需要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要求,还要结合天气条件、苗情和土壤墒情等。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小麦生育期间以灌浆4~5次为宜,包括底墒水、冻水、拔节

32

水、抽穗水和灌浆水,每次灌水量600m/hm左右。六、无公害小麦田间管理技术1.苗期管理

(1)苗期的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在华北平原冬麦区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小麦苗期是

指年前(出苗至越冬)和年后(返青期)两个阶段。苗期的特点是以长叶、长根、长蘖的营养生长为中心。其中年前阶段的调控目标是:在保证全苗基础上,促苗早发稳长,安全越冬,达到以预期的壮苗指标。一般壮苗的特点是,单株同伸关系正常,叶色适度。主茎叶片7叶,分蘖6~8个,次生根10条左右。在群体方面年前

2

群体总茎数为成穗数的1.5~2倍较适宜,为1050万~1200万/hm,叶面积系数为1左右。越冬后的阶段调控目标是,早返青,早生出新根,早发生新蘖,群体中叶色葱绿,长势健壮,无点片黄苗,单株分蘖敦实,根系发达,群体总茎数1200万~1350万,叶面积数1.5~2.0左右。

(2)管理措施:

1查苗补种、疏苗补缺、破除板结。小麦齐苗后,进行田间苗情检查工作,对于因机○

播时排种管堵塞而造成大面积漏播的空行、空地,应进行催芽补种。如小范围缺苗断垄要进行疏密补缺,增加群体中个体的均匀度。对于补缺的移栽麦苗应适当浇水,以利缓苗。在小麦播种后至出苗期间,如遇到降水,待地面干燥后及时松土,破除板结,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种子及早萌发出苗。

2灌冻水。越冬前灌水是无公害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措施。浇灌冬水,具有平抑地温,○

保护麦苗安全越冬的作用,还能够冬水春用,提高春季麦田土壤水分含量,为早春小麦植株生长及推迟第一肥水使用时期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浇冻水的时间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三至四度时进行,此时正值昼消夜冻时节,所灌水分下渗。灌水时间忌过早或过晚,如果早,气温较高,水分蒸发增多,所起作用减少,反之,如过晚地表形成冻层,所浇水分易积水结冰,造成窒息死苗。因此,应掌握好适宜的灌水时间。3冬季耙压。入冬后,对于田间有裂缝的地块,应适当耙压,以防冬季低温期间分蘖○

节外漏导致死苗,耙压措施也具有弥合裂缝、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贮水量的作用。

4返青期管理。在返青期可进行顶凌耙压,起到保墒和促进麦苗早发稳长的作用。对○

于少数出现异常苗情的地块,如“酱苗”、“小老苗”、“黄亩”、“旺苗”等,应因苗分别加以管理。僵苗是指麦苗生长停滞,长期停留在某一叶龄期,不分蘖,不发根。小老苗是指,麦苗生长到一定数量的叶片和分蘖后,生长缓慢,叶片短小,分蘖同伸关系遭到破坏。形成上述两种麦苗的原因是,土壤返结,通透性不良,土层薄,土壤肥力差或供肥不足。此种情况下,应疏松表层土,破除板结。结合绫事顶凌期间返浆,开沟补施适量磷钾肥,以加速麦苗生长,因欠墒或缺肥造成的黄苗应在返浆期趁墒补施肥。对于旺苗,如土壤肥力高,底肥充足,应采取控的措施,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时间。如地力差,由于早播形成的旺苗,要加强管理,适量补氮,防止脱肥。2.中期管理

(1)中期的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小麦生长中期是指起身期开始至抽穗期前的一段时间。

该阶段的生长特点是:以幼穗分化为中心,并长叶、长茎、长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该期间随着生长发育进程,逐渐由营养生长为主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该阶段由于器官形成的多向性,生育速度快,生物量急剧增加,带来了小麦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此外还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以及个、群体生长与环境条件的矛盾,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否妥善解决上述各个矛盾取决于这个阶段管理的成败,最终不仅直接决定群体穗数和穗粒数的建成,而且也将关系到中后期群体和个体的稳健生长和产量形成。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采用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较小的群体起点,生育中期采用适宜的配套措施是小麦健身栽培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栽培管理目标是:根据苗情类型,适时、适量的运用水肥措施,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实现秆壮,穗多、穗大,植株健壮,抗逆性强,并为生育后期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中期管理的叶龄指标促控模式:生育中期管理的叶龄指标促控模式,是针对苗情建

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个体健壮,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矛盾的重要理论基础。该模式是依据华北平原冬麦区主茎春生叶龄与器官建成的关系以及对水肥的反应建立的。研究表明,春季水肥效应,以当时刚露尖的叶片(n)为使用时期,测所受到促进效应的器官依次为n+2、n+1叶鞘和n-1节间,并对穗数、粒数的形成造成不同影响(表1-2)。

表1-2春季不同叶龄肥水对不同器官的促进效应肥水时期茎叶生位鞘位1.2*、3节位穗数增穗穗粒数千粒重春生一叶2.3*、4(露尖)(返青期)春生二叶3.4*、5(露尖)(起身期)春生三叶4.5*、6(露尖)(起身期)春生四叶5.6*(露尖)(拔节期)春生五叶6(露尖)(拔节期)春生六叶(露尖)(孕穗期)2.3*、41*增穗3.4*、51.2*、3增穗4.5*、62.3*、4增穗增粒5.6*3.4*、5增粒*64.5*、6增粒*增重*注:*肥水作用最明显部位,华北平原冬麦区以春生6片叶计由表1-2可知,在春生一叶。二叶施肥灌水,造成中部叶片过大,颈部节间长,并具有促使春生分蘖大量发生的效果,由此导致群体在后期偏大,而中部叶片过大造成群体中下部通风透光不良,田间小气候恶化,易发生病虫,且基部节间过长易造成中后期倒伏,不利于形成健壮个体。因此,无公害小麦生产中,为达到健身栽培,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的目的,一定要注意尽量延迟春季第一次灌水施肥的时期。(3)中期管理措施

起身期。华北平原冬麦区起身期从3月上中旬到4月上旬,一般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达到5℃左右时开始,麦苗有匍匐转为直立。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在起身初期应进行划锄以增温、保墒、促进麦苗生育;对于生产基地麦苗的杂草,应结合划锄进行清除,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减少药剂的污染。如因劳力缺乏,面积大,杂草发生严重,实在难以用人工除草的,必须使用化学除草剂时,一定要选择高效易分解的低残留类型药剂,且严格控制药剂用量。对于土壤肥力偏低、底肥供应不充足、群体偏小的麦田,在起身后期追施允许使用的氮肥,并结合灌春季第一次水。

拔节期。4月上中旬,当气温稳定达到10℃以上,基部茎节达1.5cm左右,达到拔节期。该期间叶片和节间、穗部旺盛生长,主要工作是对土壤肥力高、底肥充足、植株生长健壮、群体适中或偏大的麦田实施春季第一次肥水。拔节期前后是小麦红蜘蛛发生及危害高峰期,应注意预测预报,同时要做好吸浆虫的掏土检查与预报工作。

孕穗期,小麦最上部旗叶伸出至抽穗为小麦的孕穗期。此期是小麦一生叶面积最大、绿色部分最多的时期。土壤水分含量低于该生育期适宜的水分含量指标(小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要及时灌溉。此期对于那些叶色发黄、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酌量补施适量氮肥,

2

一般用量控制在30~45kg/hm以内。3.后期管理

(1)后期的生育特点及调控目标:小麦生育后期是指由抽穗开花至成熟的一段时间。该期主要是开花受精,养分运输,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的过程,是以籽粒形成,即生殖生长为中心的时期,再生育特点上,抽随后,根、茎、叶营养器官的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向籽粒发育。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以上来自于抽穗后光合产物的累积,其中植株最上部的旗叶及穗下节间穗颈节是主要的光合器官,对粒重的形成作用大。(2)后期管理措施

32

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3左右,日耗水量达45m/hm左右,当麦田土壤水分含量低于适宜的指标(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时,要及时灌水。在满足小麦灌浆所需水分的同时,改善田间小气候,如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对于生产基地中抽穗期叶色转淡的麦田,可进行叶面喷肥。为避免叶面喷肥对籽粒造成污染,应严格控制喷肥时间在小麦成熟、收获20天以前进行,如喷施期距成熟期不足20天,严禁使用。

(3)防治病虫。小麦生育后期白粉病、蚜虫、吸浆虫易于发生,影响籽粒灌浆,导致籽粒下降,应注意防治。4.小麦收获

在植株正常成熟情况下,籽粒中物质积累量以蜡熟末期最高。采用手工收割时(割晒~拾禾~脱粒),收割至脱粒前,有一段时间的铺晒后熟过程,该期间籽粒仍继续积累干物质,可在蜡熟中末期,或适当提早到蜡熟初期至中期进行收割,但不能早于蜡熟初期,以免降低小麦的粒重、品质和产量。机械直接(联合收割脱粒)收获,以完熟初期最为适宜,收割过早因籽粒及穗部含水量高,会导致脱粒过程中自立的机械损伤和脱粒分离不净;收获过晚则因折穗,掉穗和落粒等增加损失。用做种子的麦田,收获期也应以蜡熟末期和完熟初期为宜。收获适期小麦植株的特征如下:

蜡熟初期籽粒背面黄白色,腹沟黄绿色,麦粒用指甲掐可截断。胚乳凝蜡状,无白浆,籽粒受压易变形。籽粒含水量为35%~40%,植株全部呈金黄色,多数叶片枯黄,落黄正常的旗叶金黄平展,基部微绿,茎节穗节也微带绿色。此期约经历1~2天。

蜡熟中期籽粒全部呈黄色,用指甲掐籽粒可见痕迹,籽粒含水量为30%~35%左右,植株茎叶全部变黄,下部叶片枯脆,穗颈节基部已全部变黄或微绿。此期约经历1~3天,蜡熟末期自理色泽和形状已接近品种固有特征,并较坚硬,籽粒含水量约为22%~25%。植株全部变黄,叶片大多变脆,茎秆尚有弹性。此期约经历1~3天。

完熟期籽粒全部变硬并呈现品种固有特征,籽粒含水量低于20%,籽粒缩小,易与颖壳脱离,“口松”品种极易落粒。植株全部枯死并变脆,易折穗、掉穗和造成大量落粒。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艺工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艺工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艺工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572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