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总结陈词

时间:2019-05-29 13:55: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总结陈词

1.从温饱和道德的起源看

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任何生物的第一要务都是生存,没有温饱来保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一切都是空谈,包括道德,而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况下才产生道德,仅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温饱乃是道德产生的基础条件,齐国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明朝凌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所说“饱暖思淫欲”,只有饱暖了才有思淫欲的基础前提,要是饱暖都没有保证,别说道德了,就是淫欲也没得思。

2.从温饱和道德的哲学定位看

哲学上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温饱作为生产关系之于生产方式下的一种分配关系的表现形式,理所应当的对作为社会意识中的精神生活下的道德,起着不容置喙的决定性作用,简单举一个例子吧,我们说社会存在的性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一个通过自己劳动换取温饱的人和一个通过犯罪换取温饱的人,他们谈道德是一回事么,还是道德么?其次,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温饱是生产关系中分配关系的表现形式,而道德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我们于此就可以明确的推论出温饱对道德的决定性作用。

3.从温饱与道德对人的作用来看

温饱,是指吃得饱,穿得暖,解决的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定律,人都有利己性,生理需求作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中最基本的一种,只有当温饱这一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人才会产生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包括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中将生理需求放在首位,就像金字塔的底座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那么塔尖那些更高层次的追求如何立足?同样的,只有拥有了坚实的底座,上面那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绽放光芒,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反方是在建造空中花园吗?哪怕是正真实空中花园也还需要那几根立柱啊!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受到后天已定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我们说没有道德的人依旧可以活着,但是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被满足的人一定不会去谈道德,此时他还会用道德去指导他的行为么?他其实已经丧失行为能力的了,谈何道德?我已经饿得快死了,你说要讲道德,去自力更生,不能偷,不能抢,我说你能不能给我块面包先,我再和你谈仁义礼智信?你只有先满足了我的温饱,我才能和你瓜子板凳热茶水,秉烛夜谈啊!大家说呢?

以上是理论部分,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实际情况

1.纵观古今,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但凡出现大量饿死人的现象,吃人的事情就一定会相伴而生,大唐王朝的下半段动乱频繁,著名动乱分子黄巢就常常以人肉充军粮;陕西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很多活下来的人均是托人吃人的福;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里那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和拿刀威胁老妇人的落魄家将都是被温饱所逼迫而在道德上徘徊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放弃道德而去做过去他们所不齿的事情。可见在连温饱都满足不了的历史背景下,社会是无法推广道德的,道德也是无从谈起的。

2.何况,道德观念的传播,道德意识的提高并延续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以温饱为支撑,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发展,(大家都听过曾国藩的大名吧,曾家本是累世业农,然而从太高祖曾元吉到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再到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都渴望着家里能出一个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曾家并不富裕,但温饱尚有保证,于是在先辈们用勤劳节俭的坚持为曾国藩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后,曾家才终于出了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曾国藩。

3.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之后才提出“五讲四美”、“八荣八耻”假设没有温饱物质文明这个先决条件来提供基础,那么精神文明可还有立足之地?

最后,你觉或者不觉,饥寒就在那里,有增无减你谈或者不谈,道德就在那里,亘古不变给我一口饭,或者让我去地府里和你谈没有温饱,道德空泛谢谢大家,我的总结到此结束

扩展阅读:总结陈词版

谢谢主席,大家好!

很荣幸跟对方辩友一起探讨今天的辩题。下面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

首先,对方辩友想要证明语文有必要成为大学生必修课,就必须向我们证明以下两点:其一,我们前12年的语文学习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其二,语文成为必修课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语文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纵观今天的辩论赛,对方辩友显然没有给出有力的答案。

其次,对方说因为语文成为必修课对大学生有好处就推出有开设语文必修课的必要。但是一切有利于我们的都要成为必修课吗?今天我认为炒股理财、烹饪法律对于每个大学生都很重要,那是不是样样都要成为必修课呢?那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该有多累啊~

其三,对方辩友的眼光一直盯在了那些语文水平欠佳的大学生的身上,却没有看到有高有低的整体现状。诚然,加强语文学习的力度,在学生自愿配合的基础上,确实能够对那部分语文功底较弱的学生起到提升的作用。但是什么是必修课?必修课是带有强制性的、大部分专业学生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是就大学生这一整体而言的措施。一个整体性的措施却只着眼于一部分的大学生,您觉得合理吗?其四,(为什么没有了语文必修课大学生会比有语文必修课的中小学生更加意识到语文水平的不足呢?是因为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于中小学生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失掉了语文必修课的这层保护伞,我们的依赖心理无处可逃,必须选择勇敢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而重新将语文设置为必修课,浪费教育资源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说,反而会阻碍我们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啊~

其实,对方辩友今天的心态恰恰代表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中普遍的一种心态文化焦虑。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都或多或少地使我们在多元的价值观中不停地徘徊游移,一方面,我们积极肯定中华民族几年前来的传统文化试图将其推向世界发扬光大而另一方面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力还并未完全建立。这样的矛盾就导致了现阶段国民普遍存在的文化悲情心态与文化焦虑意识,它的过度凸显也就表现在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急切关注,并试图用各种办法以立竿见影。盲目地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并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过犹不及啊,大学语文要不要学习?要我必需要学,大学语文课究竟要不要开,当然可以开,但绝不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至于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我想,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话题。

(闭口不谈大学生语文水平千差万别的现状、大学学习的特点、必修课的开课效果等等这些现实问题。那您方今天的观点是不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呢?)

我方早已承认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质疑的只是对于必修课这一形式选择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我方坚信:语文没必要成文大学必修课。对方辩友一厢情愿地认为开设了语文必修课就能够解决一部分大学生语文水平欠佳的问题,但这真的是必然的吗?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总结陈词》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总结陈词: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总结陈词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608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