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时间:2019-05-29 14:09:2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一、学生情况总结: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两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二、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三、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例如,对于空气是否热胀冷缩,要求学生想出一些观察的方法。包括用什么方法把空气装起来,怎样才能不使空气跑掉,怎样才能看到空气遇冷或遇热后的体积变化。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小学生自己想出观察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他们要在积累和掌握了对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一定的观察经验之后,才可能做到。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单元,并已经掌握了观察液体热胀冷缩的方法,所以在这里对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是适时的。我们希望在其他活动中,也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本册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例如,云量和雨量、气温、天气、磁性的强弱、声音的高低等。在溶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等活动中,也对学生的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教学总结

泰安第十五中学小学部

宋爱琴

扩展阅读: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共7课时,具体包括:油菜花开了(1课时),各种各样的花(1课时),花、果实和种子(1课时),豌豆夹里的豌豆(1课时)。把种子散播到远处(1课时),萌发的种子(1课时),动物的卵(1课时),

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面包发霉了(1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1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岩石(1课时),进一步观察岩石(1课时),岩石的组成(1课时),怎样观察描述矿物(1课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课时),岩石矿物和我们(1课时)。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开始,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专题一、电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简析第一:电和我们的生活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蕴涵着教材设计者深刻的思考。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们关注“电”这个事物的开始,也许他们在以前也关注电,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关注电。

本课主要有“调查家中的电器”、“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两项活动。调查家中的电器,这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前,教师要强调注意安全,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调查用电器,并且要求及时地做记录。上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记录、想法与大家分享。认识家用电器所用的电是不一样的。教材中一个孩子指着家中的电器调查记录说:“我把他们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是为了指导学生认识,电器可以按用电性质进行分类:使用交流电的、使用电池的、既可以使用干电池又可以使用交流电的。必须指出,有些电器所用的电是有触电危险的,这些电是从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而干电池的电压很低。只有1.5V,因此是没有触电危险的。在调查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电的重要性。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培养学生先进行个体研究后小组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电的资料,课堂内引导交流讨论。交流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根据收集的资料来确定。讨论可以围绕两大类内容:一是电的知识,让学生们思考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二是安全用电的知识,要让他们初步认识1.5V、220V、5500V、等电压的意义。用一节1.5V的干电池点亮小灯泡,并不怎么亮,但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对人体来说,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的。而生活中,一般都使用220V以上的电压,对人体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此,一定要注意电器的使用,不能接触电器的带电部分。教材中两则关于安全用电的资料的展现,是对学生安全用电的警告。

第二:点亮我的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的。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点亮小灯泡。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这是以前自然课与常识课中都没有的,意在后面的活动中体验电流是怎么流过小灯泡的。也许学生们拿到电线、电池立刻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还没有去认识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认识。在学生们尝试用这些材料组装简单电路时,每个学生都应动手试一试,让自己连接的小灯泡亮起来,可能有些学生没有成功,要鼓励他们再试。小灯泡点亮了,学生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时要他们说说是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发亮的。

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用实物图的方式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将有助于他们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教师可以请学生用手势比划电是怎么流的,也可以在科学文件夹上请学生用箭头表述。也许描述电流流动方向的说法各不相同,这是完全正常也是应该的,因为电是怎么流的我们看不见,我们只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教师应该允许各种猜测,把各种猜测罗列出来,再来比较一下: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是哪一种猜测?哪一条最接近科学家的猜测。

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教材的第二部分分别选择了四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供学生思考:怎样连接才能使灯泡发光,怎样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建议让学生都尝试连一连并且把它们画在科学文件夹里。画的时候应要求把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与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分开,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并说说哪种连接方式会使小灯泡发光?哪种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为什么?在电路连接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一种连接方式会使电池或电线发热,这可能是造成了短路。要告诉他们,当电池的两端直接通过电线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不要以这种方式去连接,否则会损坏电池。如果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这样电池还可以再用。短路现象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短路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只有让他们从实践中去尝试、体验,他们才会理解。在这里,要求学生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在这个课题的教学中试图让孩子经历让更多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提高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先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的构造。意在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明白这些材料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来组装电路。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小灯泡亮了以后,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用实物图画下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画实物电路图比较费时间,这时可以引入一种简单的方法即简单电路图。要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这样的教学设计便于学生下面课题的研究,也便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样组织这部分的教学,先提供给学生两个灯泡与一个电池以及导线,请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连接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虽然能亮起来的但是真的比较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逐个出现灯座、电池盒。这样的教学也是比较生动的。

在学生们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之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可以开始了。点亮更多的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教材要求提供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1个、电线4根等,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可以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打算研究的内容。比如:2个小灯泡怎样连接?有几种办法?在电路中只安装1个灯泡和2个灯泡,亮度是否相同?如果2个灯泡之间拿掉一根电线,灯泡还会亮吗?同时点亮3个小灯泡行不行?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们互相合作来完成。当新的电路连好时,要让他们把这些电路画在科学文件夹上,以便讨论、交流时使用。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了解学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活动全部结束后,应提醒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并放回原处,确保电路是不连接的。交流汇报的过程相当重要,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电路连接方式,组里的一些设想、一些思考,使思维更加活跃。

第四:电路出故障了

学生在接亮很多小灯泡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连接方法正确可是灯泡不亮的情况。这就引出了“电路出故障”这个课题的研究。怎么解释连接方法正确灯泡却不亮这个现象?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释。第一层面的解释是电路断路了;第二层面的解释是电路中哪个材料有可能坏了。不同层面的解释是学生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解释。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教师可以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有结构的材料。)让孩子们推测,整理出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研究小灯泡怎么不亮了,需要让学生制定一个研究计划、查找原因、进行猜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并做记录。

孩子们检查灯泡不亮的原因会有多种方法,比如材料替换法等。这一课孩子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电路检测器做好以后,怎样用它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呢?可以先让孩子们思考一下,然后分小组讨论检测步骤,制定检测方案,再来试一试。在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后,还应该让孩子们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值得提醒的是,有了电路检测器,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我们的电路检测器能检验家里的电灯泡吗?我们这个检测器能不能检验装在墙壁上的接线板?

第五: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知道。在这一课里,孩子们将会发现导体是电流容易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科学概念。

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么检测呢?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就给孩子们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们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橡皮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制作检测计划的过程。教学中提供检测的这25种物体,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在检测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材料从右边的盒子里拿出,待检测完毕后应放到左边的盒子里,整理检测记录。让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见解,然后根据检测记录表,整理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说说导体与绝缘体各自的特点。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检测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发展水平增加要检测的物体。这些检测与分析的活动都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与活动效率。但是快速检测物体并不代表草率的活动,每次检测都要严格按照“检测检测器预测检测重复检测”的过程进行。知道了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就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教师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教材插图中的孩子们正在讨论:“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体。”强调了安全用电的注事项,同时也强化了孩子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第六:我来做个小开关

通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研究,学生已知道导体是电流能通过的物体,而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本节课的目标是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孩子们通过观察手电筒的开关活动,能够了解开关的开和关与小灯泡的亮和灭之间的关系。这个活动要注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感受开关的功能。明白了手电筒的开关原理之后,孩子们会想到为自己制造的电路设计一个开关,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怎么操作呢?在讨论中孩子们会渐渐明确: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中连接上一个导体,电路就通,断开导体,电路就不通。用上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好一个方案以后就来试着做一个开关吧。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这些组装活动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扣式开关和按压式开关的组装活动,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自己设计一种开关。孩子们会自己制造开关了,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开关会组装吗?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组装红、绿灯的材料,并引导他们讨论如何组装,然后让他们尝试组装一组红绿灯装置。如果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比较好,教师可以在制作红、绿灯的基础上加一个黄灯。

第七: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是通过一个暗箱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课题。请学生观察只有接线头的封闭盒子,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让学生去解决“盒子里导线是怎样连接的?”学生会意识到用我们用过的“检测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先请学生推测4接线头盒子,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的、哪两个是不通的。在第一个活动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检测,指导他们一边检测一边把结果记录下来,并把检测结果写在黑板上,集体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把漏掉的检测对数、错误的对数改正过来,对有规律的检测顺序应让孩子们来评价,究竟好在哪里。这些记录的结果是获得盒子内部连接方式的关键信息,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

有了检测的结果之后,教学的第二个活动就进入了对外部获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推断的活动阶段。活动的开展是根据4接线头的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有一定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要让孩子们把推测的结果画下来,有几种推测就画几张图。假如检测的结果是1和2、1和4、2和4是通的,3和另外几个接线头都不通,那么大多数孩子在推测过程中会认为1和2、1和4、2和4之间肯定有电线连接,但也会有学生想到,如果把1和2这两根电线拿掉,电路也是通的。这一学生的思维显然比别的学生向前跨了一步,要请他说说推测的依据,并启发全班研究,1和4的连接线拿掉行不行?2和4的连接线拿掉行不行?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将十分活跃,并且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思考:根据检测的结果能确定本组的盒子是哪一种连接方式吗?学生们会认识到,这是不能确定的。从4接线盒的推测,到6接线盒的推测,这对学生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说,6接线头的盒子,需要检测几对接线头,让他们写出排列的顺序。教师也可以发给学生6接线头的盒子,让他们课后去测试一下。最后出现电路游戏板,相信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

第八:我们选择了什么

经过近一个月的对电的探究活动,研究进行到这里,学生可能会发现同样是两节电池接亮两个灯泡,不同的连接方法,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这节课的研究内容就是从这里引出来的,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怎么比较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不一样?观察并讨论一下吧:把电池串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把电池并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进行分析比较,抓住串联、并联的主要区别。

我们已经学会用电池、灯泡、电线组装一盏盏的电灯了,那么我们可以像电工那样给一个硬纸盒房子设计、装配房间电路吗?我们如何设计呢?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给了学生们一些启示,但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教材出示的这些问题不是要学生回答的,用意在于提示设计房间照明电路时的一些设计思路。根据上面的这些提示,小组共同来制定一个设计方案,然后交流各自房间照明电路的设计方案,并彼此进行评价。学生们对安装自己房间的照明电路会感兴趣,但对他们来说也存在着难度,也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小组同学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大胆地去尝试。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安装的房间灯亮了,心中肯定会无比喜悦,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个活动在本节课的的教学中是一个重点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我们选择了什么”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与自己学期总课时的安排确定分几课时教学。建议本课题的教学课时不要少于两课时。

(二)、几点建议: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对电的探究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活动,学生借助充足而有结构的材料参与活动,产生科学问题,获得对的电体验和感悟。例如:让小灯泡发光,每一位学生有一节干电池、一个小灯泡、一根电线,接通电路,让小灯泡发光。使用灯座、点亮更多的灯泡,每一小组都要有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各1个、电线4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用电池盒、小灯座来组装电路的机会,并能学会小灯座、电池盒的使用方法,发现两个小灯泡连接到电路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有意地将不能发光的灯泡、松动了的小灯座或电池盒、没电的干电池、中间不通的电线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接到电路中去。为什么小灯泡不亮呢?由此产生研究的问题。检测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师生共同合作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物体,设计好记录表和统计表,使学生通过对物体大量的检测后,找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观察手电筒,发动学生收集手电筒,最好做到每人一个,让学生拆开来进行观察。教师还要设计好学生用的科学文件夹,有关的记录表等。这一单元教学中,每一堂课教师都要组织新的活动材料,有的材料可能在科学工具箱里有配备,但不可能每一所学校都有条件配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要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2、科学探究活动从观察开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教材中,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电池盒和小灯座的结构”,“手电筒的材料、构造和开关”,“接线盒”等都安排了观察活动。还应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电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所组成的电路”,“电路中哪个部分出了故障”“比较不同电路的连接方法”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观察与思考的结合。观察活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如: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的构造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电路中电流的路线的基础上开展的,引领学生在观察时要想一想,电池盒的两端的铜片与铜片相连接的两个接口上的弹簧夹各有什么作用,小灯泡上的螺口和弹簧夹各有什么作用,怎样使用弹簧夹等。这些思考为运用电池盒、小灯座接亮小电灯作了准备。又如:经历从观察到描述的过程。学生通过运用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各种认识转化成可以与人交流的信息,就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如:学生在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后,对手电筒所用的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开关有什么作用,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断进行讨论和交流;用笔画一画手电筒中的电流图,从中体验开关对手电筒的亮、灭所起的作用。对于观察活动的方法和作用沈雪明教研员在〈〈科学课〉〉杂志上发表的〈〈走近观察〉〉一文中通过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描述的过程”,“提出问题、不断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等七个方面进行精僻的论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观察内容和目的,引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

3、在活动中产生探究的问题。一般探究活动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你想研究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会提出“我想研究……为什么”,“我想研究……怎么样”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又不大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只能是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产生,而不是由教师“逼”出来。本教材的每一课时都是从活动开始。如:让小灯泡发光的活动中,学生有可能在拿到干电池、小灯泡、电线后,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接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在尝试用不同方法接通电路时,有时小灯泡发光,有时小灯泡不发光,为什么这样接发光而那样接不发光?可能还有提出小灯泡不发光但电线(电池)为么会发烫呢?小灯泡亮了,那么干电池里的电是怎样从跑到灯泡里去的?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正是课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的问题。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地开展探究活动,就要有科学活动的规则。如:在检测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活动过程中,先让学生制订检测橡皮能不能通过电流的小组活动计划。因要求学生能制订出较完整的活动计划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后,再引导学生读专家提供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专家计划中的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少了这一步行不行。让学生理解:“橡皮从右边的盒子里拿出,检测后放入左边盘子中”是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因为预测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常用方法;“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说明检测工具自身必须准确,如果检测工具有了问题,检测结果也就不真实;“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知道这是初步的检测结果;“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是因为科学活动必须要有记录,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在明确了检测的每一步的目的后,再让学生开展对橡皮的检测,又从对橡皮的检测迁移到对25种材料的检测,将对橡皮检测的科学严谨态度迁移和影响着对更多物体的检测,活动前的规范行为无疑使得后续检测有章可循,在反复的操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态度。

5、科学活动倡导合作,而不是竞争。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总是要争着表现自己,尤其在小灯泡一次次亮与不亮的变化中,活动能力强或好表现自己的同学更是很少考虑到合作。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做不同的工作。如:在检测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活动中,有的同学负责材料工作,把要检测的材料从右盒子里拿出来,递给检测的同学,检测完毕,从检测员手中接过来放进左边的盘子里;有的同学负责检测工作,并把检测到的情况让全组同学看到,然后将检测的结果汇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认真地观察检测过程,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工作;负责汇报的同学在配合其他同学的工作时,聆听大家的意见,作出汇报的准备。因为检测的材料比较多,有的角色也可以替换,经历不同的操作过程。6、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在开展调查家中的电器活动前就要提醒学生,发电厂里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是能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在交流电的知识时,又要提醒学生学校里、家里的电线、插座上的电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明确我们做实验的电是干电池里的电。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时,又要进行安全警告,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在讨论家里学校里哪些地方用到导体和绝缘体的时候又要提醒学生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使学生明确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专题二、新的生命(一)、单元的结构按排:

观察油菜花观察各种各样的花(产生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呢?因为花能开花、结果,果实里面长着种子)花、果实和种子(探究的重点转移到果实和种子上)豌豆荚里的豌豆(在这项活动之后,学生们回答一棵油菜能长多少颗油菜籽的问题就不难了,但产生新的问题是:这么多油菜籽落在这棵油菜的近旁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把种子撒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观察研究种子的生命,植物的繁衍)动物的卵(其实它还只是动物新生命诞生的第一课)宣告:生物的研究、生命的研究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

(二)、单元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希望组织引导学生达成的具体目标有:

1、知道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会这种科学思维方式。

2、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在专题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花的内涵,能够区别什么是花?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5、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6、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7、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课时安排:

1、油菜花开了--------1课时2、各种各样的花------2课时3、花、果实和种子---1课时4、豌豆荚里的豌豆---1课时5、把种子撒播到远方1课时6、萌发的种子---------2课时7、动物的卵------------1课时(四)、分课时教材分析:第一课时油菜花开了油菜花的研究是从“一棵油菜”,也就是从油菜的完整植株观察开始的,这里,隐含着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

1、观察一棵油菜

本课时选用油菜作为观察的对象,是因为油菜具有普及性,在我们江南一带是一种普遍种植的油料作物。观察一棵油菜的目的是对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进行了解。(与曾经观察过的凤仙花进行比较和联系也是有意义)课文中“我们能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如果学生能区分,这就是观察。在观察中花是最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了,于是观察油菜花的活动开始了。这部分的内容又是本课题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引子。

2、观察一朵油菜花

观察油菜花的活动,是由解剖油菜花、记录观察结果及两个问题的讨论组成的。

油菜花很小,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但即使使用放大镜也无法观察到花朵里面的情况。怎样观察了解油菜花里面的构造呢?解剖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如果观察一朵油菜花的活动,一开始就进行解剖观察,当然也学习了解剖,也认识了油菜花的各个部分,但却失去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次解决问题的经历,在对解剖的认识上也会发生缺失,解剖只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不鼓励学生在解剖了油菜花后去积极地解剖观察周围的花。

解剖一朵油菜花,认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并作好观察记录,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可以教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看书,以解决观察描述活动中的词汇。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这和以前的常识中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以前的指向是花的结构,而科学课的指向要丰富的多。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在保留了以前常识课上对一朵花的观察,还增加了观察一棵油菜的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让学生数数开了几朵花,数数有几个花蕾,这不难,但学生数着数着就会提出问题,如:花蕾到花这个过程中,那些刚开始裂开的花算是花蕾还是花?半开的算什么?那些谢了的、掉了的花算不算?花谢后算什么?从而就把所有的“花”都列入观察的范围。事实上按排这一个观察活动,可以从一棵油菜的花里可以观察到一个花蕾的变化(展示了油菜花从花蕾到结果的过程,这是一个用几分钟解决了原本需要几天时间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有了让学生画一个花蕾,推想花蕾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画出花蕾未来的变化连续图。让学生进行推想,下图中有两位同学,一位同学说:知道我是怎样推想的吗?这里可以是看到其它的花而推想的。也可能是看到这一棵油菜的花而推想的。另一个学生说:我到地里选一个花蕾观察。这是一种方法的提示,也可以每天看这个花蕾来观察它的变化,但这个只能是放在课外,在这个环节上学生想出来的所有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这些也是学生们能想出来的办法。

第二课时各种各样的花完成对一朵花的观察,在对花的构造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后,过渡到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这里首先要提醒学生我们的专题观察是一项不损伤花朵的观察活动。这是一个专题观察,所以首先要同学们为自己选择专题,这与植物单元不一样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自主空间推动孩子去观察。选择哪些研究内容?书上用几个小孩子的语言和图表对观察的内容和方法给了我们一些提示:1、是测量花朵的大小。在记录时,判定大小时,可以选定一个标准,如以5厘米作标准。2、观察花的品种。3、数数各种花的花瓣。4、研究雄蕊和雌蕊。5、萼片6、花的颜色。7、对一朵花的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想出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书上展示了科学家的观察,对4197种花的颜色统计记录,还展示了一个孩子对一朵花的观察记录。这张记录表上记忆这朵花的名称是次要的,意义不太大。应多注意那十多个提示怎样为我们研究一种陌生的花打开思路。

2、“花的观察”报告会。

这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较全面、具体、有条理地描述研究成果,并将研究的成果用表格、图示等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请我们留意书上的提示,有按花的气味来汇报的,有在花朵里观察到的小动物一汇报的,有按花瓣的形状来汇报的。

从选择观察专题到通过报告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小课题研究过程,有利于他们在课外更多地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活动。

3、一朵完全花吗

书上出示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这些知识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观察中的一些困惑。并不是要让学生背出来。课文让学生观察南瓜的雌花和雄花,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花分雌性和雄性有什么意义?通过对比为进一步认识花如何孕育果实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花、果实和种子

这是继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活动后开展的又一个专题观察活动。是专题活动中“我们俩合作研究雄蕊和雌蕊”这一专题研究的具体展示。本单元是新的生命,所以本课时顺着这个意思,去观察雄蕊和雌蕊。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通过观察了解雄蕊和雌蕊,了解各部分,在观察雄蕊时,看看雄蕊花药里的花粉都容易抖落,在观察雌蕊时用手指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有粘性,让柱头轻触纸上的花粉,发现它不容易掉,教材出示“各种雄蕊”和“各种雌蕊”分别具有这个特点。通过这个活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授花粉,借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胚珠受精的过程,书上出示了这段材料,我们教师不要把它当作考试的材料,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看看雌蕊和雄蕊。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们经历探究过程和描述他们的发现和推理上。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在第一课中学生们已经画了花蕾的未来变化连续图,这一部分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讨油菜果实的成长过程,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讨结果。观察油菜的果实,按成长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在纸上。这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一种表述方式。可以是在课外对一个果实进行成长过程的观察,也可以对一棵油菜花上果实成长的过程进行排序。

“小心的剥开油菜的果实”是提醒学生关爱植物小生命,通过借助放大镜来观察或直接用肉眼来观察油菜种子,然后说说油菜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生长的,交流观察中的发现和问题。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准备。

第四课时豌豆荚里的豌豆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对油菜花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这时观察和讨论的重点是油菜花和豌豆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个课时内的活动和前面有所不同,开展的是比较观察。

有比较观察油菜花与豌豆花。(比较花的外部特点,很容易,从颜色、形状、大小等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花的内部构造是否相同呢?教材的插图提醒学生,这是便于观察,解剖豌豆花时也应该像解剖油菜花一样做到有序。)

比较观察油菜果实与豌豆果实。(依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先比较果实外部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粗细,等)

比较观察油菜种子与豌豆种子。(再打开豆荚,比较种子的形状、大小、数量,在打开豌豆荚时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在比较种子时,学生会发现有还没长成的种子,事实这就是原来子房内的胚珠,是没有受精的也就是没有传到花粉的。这个认知的过程事实上是学生对植物受精过程反过来再进行认识。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在上面活动的基础上再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教材提供的四种果实的剖面图,这是一种观察方法的提示,在这个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会有许多的发现。学生会发现有的只有一颗种子,有的有许多颗种子,可以进行分类:1颗的,多颗的,由此学生可能会作出猜想:只有1颗的存活率高,而多颗的存活率低,这个也是植物保存后代的方法。这个观察引发了学生观察中的联系与思考。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的数量是不同的,那么同一种植物果实里的种子数是否相同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数一数”是很好的解决方式。这部分的“数”是建立在统计基础上进行的,比起过去单纯的“数数”要求又提高了。通过“数”学生们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寻找科学的规律。因此,如何记录就显得很重要了。观察3个豌豆荚,数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并作好记录,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一张“我们小组的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并把小组同学数出来的豌豆种子数记录在“我们小组的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中,再是设计并合作完成一张“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这个活动体现的意义:一是可以看到豌豆荚种子数分布的规律,可以看到豆子数的常态分布。这里隐含了观察的问题,统计的问题,描述的问题(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我们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二是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意义,从2人到4人乃至全班同学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及时解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延伸:如中国人脚的尺码问题。

第五课时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本课时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怎样研究,并没有告诉学生传播种子有哪几种方法?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开花、结果的过程是植物新的生命诞生的过程。观察成熟后裂开的油菜果荚,推测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如果已炸裂的可以从卷起的荚来推测。油菜种子有好几百粒,如果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引出传播的远近(落在近旁,会互相争夺水分和养料造成物种的退化,为了更好的延续生命,植物必须将种子传播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猜想和推测是两个重要的环节,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步,在明确了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意义的基础上,先推测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再想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这是类似于科学家寻找证据的过程。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这是运用测量的方法证明栗子是通过跳动和滚动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这是比观察更能说明问题,证明推测的一种方法。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落下来,会掉落到什么地方呢?教材设计了一个模拟栗子跳动和滚动的活动,让我们来测量一下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在实际的测量中,会发现长刺,也有它的道理。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和它的形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传播的兴趣。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利用风力传播的植物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的特点。这部分也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推测蒲公英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法,再通过测量的方式来证明。教材中一位小朋友说我们来测量蒲公英种子的飞行距离,这个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更多的资料,去采集一些种子,如苍耳,可以通过观察其外形,推测它是怎样传播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知识来推测的能力。别外如莲蓬,可以通过观察它生活的环境来推测它的传播方式。布置学生观察的同时,再布置一个任务:整理从各种资料获得的知识。第六课时萌发的种子

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孕育着植物的新的生命,预示着植物生长的明天,植物的种子获得了适宜的条件,胚便由休眠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被植物散播出去的种子,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果碰到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有生长所需的足够的水分和空气,有适当的温度,种子就会萌发了。有的催芽需经历冬天的寒冷,才能发芽。这里插图中一个小朋友在思考:我能测量出吸了多少水吗?在记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份记录表,并且可以将活动持续到蚕豆长出叶子,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作小课题让学生来研究。

2、观察发芽的蚕豆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蚕豆的种子的构造。一般的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种子萌发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逐渐形成幼苗。教材将蚕豆种子的构造统分为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这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对细小事物的观察能力,像胚芽、胚根在观察时要用到放大镜。解剖种子时要用关爱生命的态度,同时要保持种子的完整性。通过观察,学生能正确认识“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这一现象。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让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计划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活动毕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研究操作过程,取4粒刚发芽的蚕豆种子,先剥去它们的种皮,再照下列方法用小刀处理子叶。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在剥去种皮时,会把胚芽弄坏掉,所以可以不要把种皮剥去,直接切去即可。在这四个实验中,用小刀切去两瓣子叶,这个实验可以不做,长不高,缺少了营养。子叶在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是为下一代准备好营养。接着观察蚕豆的发芽情况,测量记录芽的长度。

第七课时动物的卵

春天是生命开始的季节,植物忙着繁衍它们的下一代,动物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动物的繁殖方式基本上分为卵生和胎生,教材只引导学生去观察动物的卵,让他们注意到植物和动物是有相似之处的。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按排动物的目的是产生类比,从植物到动物很相似,都经历了受精,这样的安排是有意识的,除了与植物比较,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交流活动:1、在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动物活动中,哪些是动物繁殖后代的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挖掘学生的以往经验,将探究的目标集中在第2个问题上: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动物中哪些是产卵繁殖的动物?教材中的5幅图向学生展示了5种产卵动物繁殖是时的表现。主要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2、观察动物的卵

看看各种各样的卵,这里更可能多的准备卵,如,鸡蛋、鱼卵,甲鱼卵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提出问题。教材展示了四类:昆虫、鱼类、蛙类和鸟类共11种动物的卵,让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动物的卵在形状,颜色、数量、大小等方面的不同,有助于学生对动物多样性认识的形成。

鸡蛋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经常吃鸡蛋的同学来说对鸡蛋的内部结构也有感性认识。用鸡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他们以往的经验。对于鸡蛋的观察按排了四个活动:1、观察鸡蛋的外部。“怎么用力也捏不破”画鸡蛋,一头大一头小,用放大镜来观察鸡蛋上的小孔。2、观察鸡蛋的内部。一个是观察敲开一个洞的鸡蛋,另一个是观察打在碗中的鸡蛋。再是观察一具熟鸡蛋。在观察熟鸡蛋和生鸡蛋后,推测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接着了解鸡蛋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鸡蛋壳从里到外很脆,小鸡会破壳而出。但如果我们捏鸡蛋,却发现不容易捏碎。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这是一个课外持续的观察活动,主要是对同学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五)、理解、思考和研讨

1、研究花时最好不要去采花,更不要提倡解剖一朵花。那怎样进行解剖花的研究活动?

2、画一个油菜花蕾的变化过程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内涵?在组织学生画一个油菜花蕾变化过程的教学中怎么渗透这种科学教育内涵?

3、从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到观察一朵花,观察的维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怎样设计?

4、“观察比较更多果实与种子”、“豌豆荚里的种子数”这两个活动是一种怎样的结构?“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活动,教材想渗透怎样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

5、“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的教学活动怎样来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6、怎样设计《动物的卵》这课的教学活动?当找不到更多动物的卵时,我们应该怎样组织教学?

(六)、教学建议1、教材从生命的高度,编写本单元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意识,来教学本原的内容。自始至终要有一种爱惜生命、珍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无论在研究花,还是果实、种子、卵的时候,尽量做到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研究。

2、一些内容、一些活动与自然课差不多,我们可以从区别于自然课的角度来认识科学课。哪些方面改变了,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要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上去认识这些改变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出这方面的内涵。

3、教师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动植物本身的知识,更要扩大知识面,更要体现对科学理解和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4、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当学生学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如果走到大自然中,会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会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专题三食物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单元教材分析:

吃饭(吃食物),这是孩子们生活中一件普通而又重要的事情。孩子们往往会比较关注什么食物口味好,但关于食物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更谈不上研究。《食物》单元的教学,就是希望学生能关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开始研究自己吃的食物。本单元包含三块内容:一是对食物的静态观察,主要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均衡搭配等问题;二是对食物的变化探究,主要观察比较生的和熟的食物,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直至发霉变质的过程,进而研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三是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学以致用。

三上年级时,孩子们已经研究观察过大米、米饭和淀粉的特点,并学会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到了四上年级,孩子们对植物与动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围绕“食物”这一研究主题,把孩子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且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吃什么?为什么要吃?怎么吃?吃生的还是吃熟的?吃剩的食物会怎么样?怎样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等等这些问题展开的。教材是顺着孩子们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产生的探究需求,让孩子们在课堂内外逐步深入地展开观察探究活动的,所以,活动与活动间是有紧密联系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期望孩子们能获得以下几个主要的观察食物的活动经历:

1、交流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经历;2、检验脂肪、糖类的活动经历;3、观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

4、观察变质食物,比较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活动经历;5、观察霉菌的经历;6、观察食物包装的经历;

学生通过经历上述观察探究活动后,能对食物、用餐给以关注,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积极关心食物的变化,主动获取食品信息,辨别食品优劣,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说还是比较表面的,教学过程中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让孩子们通过对食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发现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并且能想办法去解决;能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与解释;能对自己所吃的东西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能用科学的方法选择自己所需的食物;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热情。这有助于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单元目标:1、过程与方法

(1)经历调查、记录食物,统计分析找规律,根据不同标准对食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

(2)经历研究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过程;

(3)经历学习均衡食物营养,尝试设计一日三餐的过程;

(4)经历观察、比较生食与熟食的不同,并亲自操作让生食变成熟食的过程;

(5)经历对霉菌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

(6)经历收集、观察、描述食品袋上信息的活动过程。2.知识与技能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能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所吃食物的问题和规律;能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2)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3)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通过探究理解食物"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4)知道食物可以生吃和熟吃;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5)通过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6)通过学生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7)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能根据食品的报纸琦、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食物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兴趣;(2)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4)养成爱惜食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三)、课时安排1、一天的食物-------1课时

2、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3、吃什么喝还吃什么-------1课时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5、面包发霉了---------------2课时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1课时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四)、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编写是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教学。

2、对比实验是相当严谨的,变量的控制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好其中的几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养成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3、科学课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提供帮助,不要以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很多有关事物的知识。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的认识经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能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是很有价值意义的。教师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

专题四、《岩石与矿物》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单元总体说明

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岩石是构成地球物质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岩石的种类很多,本单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是构成岩石的要素。矿物有的具有美丽的颜色,有的晶莹剔透,有的闪闪发光,有的坚硬无比。研究矿物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性质用途,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另外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岩石和矿物资源正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共分六课: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以“石头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的岩石。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眼、鼻、手等观察器官观察研究“我的岩石”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观察岩石”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不同岩石的个性特征,而“给岩石分类”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一群岩石的共同特性。

第二课:进一步观察岩石。主要是通过进行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拓宽观察岩石的面,挖掘观察岩石的点。要让学生在对岩石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自发地产生希望了解岩石来历的欲望。基于学生的大量观察,通过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或录象资料,进一步促成学生的猜测,并能根据实验和查阅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

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本课以“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为主线展开系列观察活动,在观察中确定岩石鉴定的有关标准。在学生们明确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之后,引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的矿物进行研究。通过阅读矿物资料卡,使学生知道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整个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第四课:怎样观察、描述矿物。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观察矿物的光泽、软硬、条痕来认识矿物的性质,了解他们的用途。并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三种鉴别方法进行观察研究身边的一些矿物。(2课时)

第五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明白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岩石,不同环境中的岩石在形态上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环境中的岩石也有微小的差别,因为岩石在不断地变化着;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验证自己的假设。

第六课:岩石、矿物和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矿物和人类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贡献,了解人类的过度开采使资源日益枯竭,人类要采取措施保护岩石和矿物。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715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