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时间:2019-05-29 14:20: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2.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一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小结:略

堂上作业:3级训练P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2.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一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结:略

堂上作业:3级训练P

扩展阅读: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导学

201*-201*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导学案

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导学案NO.7

设计者:余湖海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时间】201*年10月9日

【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1月分0度等温线的位置,会分析其成因。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习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中国“五带”的划分。【学习难点】我国冬夏气温成因【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气候的二个要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2.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____(等温线排列______(稠密/稀疏)),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_____。原因:①纬度位置的

影响。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______,白昼______,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_____。②冬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距冬季风源地______,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而冬季风在翻越重重山岭到达南方地区时,风力大大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3.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南北普遍______(等温线排列_____(稠密/稀疏)),南北温差______。原因:夏季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虽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南北相差不大。4.(1)1月份O℃等温线经过我国的_____________一线。(2)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________,气温最高的地方是__________。(3)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__________。原因:______地形,热量不易散发,有“火洲”之称。【合作探究】

5、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纬度位置、海陆位置)6、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对农业生产来讲有什么优越性?(1)夏季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_________(2)全国普遍高温,使很多喜温农作物在北方也能种植,如东北平原可以种植_______和__________等。7.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棉十二厂中学八年级地理上2-2(1)1/

201*-201*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8.完成书P33页活动题。【巩固练习】

9.今年放寒假的时候,小明去了哈尔滨滑雪,小刘则去了海南岛领略海岛风情,二次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的影响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势的影响10.亚热带的主要作物有

A.大豆、玉米、高梁B.大豆、玉米、谷子C.水稻、冬小麦、油菜D.春小麦、大麦、马铃薯

11.我国能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A.国土广阔B.平原面积辽阔C气候复杂多样D.地形复杂多样12.北京市和广州市所处的温度带是

A.暖温带中温带B.中温带寒温带C.暖温带亚热带D.中热带热带13.与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大致接近的1月份平均气温等温线线是A.-8°CB.0°CC.8°CD.16°C

14.下列城市1月平均气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广州、武汉、哈尔滨B.海口、北京、武汉C.昆明、沈阳、上海D.沈阳、成都、海口15.青藏高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B.海拔高C.有冰川D.距海远16.寒温带作物是

A.一年一熟B.一年两熟C.一年三熟D.两年一熟

17.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A.地形B.水文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

18.每年五月下旬,河北省农民纷纷驾驶收割机南下到河南参加麦收,然后再北

上,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河南省降水量大于河北省B.河南省比河北省热得早,小麦成熟早C.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好于河北省D.河南省的人口比河北省少19.将我国部分平原区的温度带填入右表中

温带带20.一人夏季外出旅游,当他到达目的地时,

东北平原原来装满一旅行袋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此人旅

华北平原游的路线最有可能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A.哈尔滨→北京B.昆明→广州

珠江三角洲C.广州→拉萨D.南宁→武汉

成都平原21.夏至日,我国下列城市日照时间最长的是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广州

22.我们宝鸡属于_______带(温度带)。陕西省地跨______带、______带和______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一线,接近一月份______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陕棉十二厂中学八年级地理上2-2(1)2/

201*-201*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导学案

23.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回答问题。

(1)①______带,②_____带,③_______带,④________区,⑤______带,⑥_______带。(2)②和③的分界线大致和冬季______℃等温线一致,是______________一线。【探究与思考】

24、读课本P32图2.17中国的温度带,对照“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找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并填在下表中

不同的温度带,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及熟制也不同,如下表温度带分布范围作物熟制主要作物_______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寒温带一年____熟______、大麦、马铃薯等部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_______、______、玉米、中温带(______平原大部分、_______高原一年____熟谷子、高粱、_______等和____________盆地)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_____平两年____熟_______、玉米、谷子、暖温带原、河西走廊、__________盆地、或一年__熟甘薯等_________高原大部分)________以南,青藏高原以东(______一年_____熟_______、________、______亚热带平原、东南丘陵、______盆地、_______到_小麦、甘蔗等高原、珠江三角洲)___熟热带滇、粤、____三省南部和_____省一年____熟___________等热带作物高原气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_______高原和一年___熟___、豌豆等候区________盆地)25.我国东部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种植的分界线是____山和_____河,26、从温度带的划分着手思考:为什么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归纳小结: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温差异大,加上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各地的热量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可以划分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提高练习】

1.划分我国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

A.纬度位置的高低B.太阳辐射总量C.年平均气温D.≥10℃的积温2.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下面哪条线一致

A.北回归线B.赤道C.7月20"C等温线D.1月0℃等温线3.华北平原农作物的熟制是

A.一年一熟B.一年一熟或两熟C.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D.一年三熟4.关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垂直,

陕棉十二厂中学八年级地理上2-2(1)3/

201*-201*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导学案

B.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不大

C.由于地势高,青藏高原是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D.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一淮河

5.下列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北温差相差很大B.东部等温线稀疏且与纬线平行C.全国普遍高温D.西部等温线较密且与等高线平行6.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影响B.地形的影响C.洋流的影响D.冬季风的影响7.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①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低,白昼短,得到热量少②南北纬度跨大③寒冷的冬季风对北方影响大④地球自转速度的差异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

8.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原因是:①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各地获得的光热普遍增加②台风的影响③夏季北方太阳高度较低,但白昼较长,获得光热相对多④雨带推移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9.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跨越温度带最多的是

A.山西B.甘肃C.云南D.新疆10.下列城市中,位于中温带的是

A.广州B.上海C.北京D.哈尔滨

11.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_________,说明影响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12.在下列地区与其所属温度带及其对应的作物熟制之间连线:A山东半岛a热带①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B海南岛b亚热带②一年两熟到三熟C洞庭湖平原c暖温带③一年三熟D准噶尔盆地d中温带④一年一熟

13.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城市)的各月气温曲线图。

(2)两地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_____℃,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3)两地七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______℃,反映了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

家长签字: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陕棉十二厂中学八年级地理上2-2(1)4/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807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