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时间:2019-05-29 14:23:5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

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负担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银行贷款,是加大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一项无抵押、无担保的特殊商业信用贷欺。国家助学贷款面向所有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各项问题。主要包括减轻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每一位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机会;维护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增强贫困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使贫困生获得一个较宽松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等。

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将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如何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缓慢

第一,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手续过于繁琐。由于受国情所限,在考核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必须要出示学生家庭所在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的证明,而现行的问题是,很多来自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取得这个证明。同时,要求申请贷款学生出具的材料十分复杂,学校和经办银行在审核相关材料时的工作量很大。

第二,各经办银行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开办的项目单一。目前,多数经办银行开办的项目仅限于学费贷款,许多特困学生在生活上没有经济来源,虽然通过助学贷款交了学费,但仍然无力承担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经济困难学生要求能够获得生活费贷款。

第三,学生信用意识淡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切实地解决了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然而作为信用贷款,由于没有抵押和担保的顾忌,有部分违约的学生,大多采取毕业后一走了之的方式。而这部分学生的这种不良贷款,必然会极大挫伤银行继续放贷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助学贷款机制的恶性循环。二、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还存在问题

第一,助学贷款发放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助学贷款多是在学生学籍所在地发放的。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只需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校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后,银行负责最终审批学生的贷款申请。事实上,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地与生源地:大多相隔千里,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贷款.学校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只能根据学生递交的资料进行审查,而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往往无从查起。银行面对庞大的助学贷款群体,更不可能逐个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由此形成了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二,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助学贷款主要依托高校面向学生个人发放,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很强,高校和贷款银行都很难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行踪。而由于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的缺乏,相当多的助学贷款拖欠者留给高校和银行的信息只有身份证号码,这对贷款人几乎没有约束力。众所周知,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要贷款学生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学校作为贷款介绍人也不需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作为一种无担保的个人信贷品种,助学贷款的基础就在于贷款人的个人信用。如果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学生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无法在市场上广泛传递,而仅仅靠学生道德上的自省,将难以约束贷款人。由于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只在个别城市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公民个人信用查询系统尚未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分散,不能实现共享,因此,只公布违约者的姓名、身份证号,对其实际影响不大,达不到制止贷款人违约的效果。

第三,助学贷款回收存在的问题。1、还款方式不够灵活。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只有分期偿还的方式,银行会安排学生在毕业前签订还款确认书,确认还款期限和每期固定的还款金额,但这种单一的每月定额还款方式比较呆板。高校毕业生由于专业、毕业学校、个人能力的不同,工资收入会有差异。在银行没有弹性的还款方式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当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遇到严重经济困难而不能按时还款时,学生只能选择违约。2、提前还贷的激励措施缺乏。在我国,事实上国家助学贷款在学生在读期间的利息不由个人承担,没有利息的压力,学生一般不会提前还款。3、还款期限较短。综观其他国家和地区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可发现许多违约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规定的还款期限普遍较长。这样的还款期限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和经济负担能力,给予毕业生一定的“负担缓冲期”,对于毕业生按时还款有很大帮助。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本身具有局限性

第一,风险补偿基金的制度设计存有漏洞。具体体现在高校、政府、银行的责任分担不合理。高校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设立专门的资助中心机构审查学生贷款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承担与银行沟通以及发放和监督贷款使用等责任。但管理成本只能由高校承担。同时,省级政府和省属高校也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基金。由于地方普通高校都是政府拨款,这就意味着地方院校的风险补偿基金和贴息资金实际上都由地方财政埋单,这将使得地方财政更为拮据。根据《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贷款管理中心应在每年12月底根据实际放贷额的协议比例,把风险资金足额拨付给经办银行。这就意味着不管风险是否发生,无论风险何时发生,都给予银行风险补偿。银行在贷款风险中的风险免除,背离了商业机构的本质,也有违金融体制改革方向。

第二,贷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的规定过于“一刀切”。由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中央和地方高校之间的不均衡、按学科分类的高校之间的不平衡,部分院校贫困家庭学生较多,有的甚至超过了在校生的50%。而且随着高校扩招,随之而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国家规定贷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不尽合理。第三,国家助学贷款每年最高贷款限额难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对普通高校实行借款总额包干,即按在校生总数的20%,以每人每年6000元确定贷款金额,且大部分地区贷款金额仅限学费而不包括生活费在内。然而部分高校地区学生每年学费及住宿费均远远高于6000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也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第四,还款期限仍然较短以及还款方式较为单一。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还贷年限为毕业后6年,并辅之以视借贷人就业状况而定的宽限期1-2年。毕业生起始收入较低,需要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贷款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此外,目前政策规定的统一的还款方式如按季等额还款,难以适应各种类型的贷款毕业生的需求,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五,贷款手续繁琐、时间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从贷款的申请到获得贷款的步骤繁多,来回办理各种繁琐手续对于外地求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耗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加上银行对申请人的要求条件较苛刻,导致实际获得贷款学生人数占申请人数比例较少。

第六,采取招标原则运作国家助学贷款,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中国全国和各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的经办银行办理。但在中国缺乏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的现实下,此种模式能否长期有效持续,不少学者持谨慎态度。此外,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承担为国家分忧的角色,这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独立经营。

除了了上述三大政策问题,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还存在不小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操作程序不科学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对象的审核工作主要由高校来做,高校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渠道分有限,对学生是否贫困的判断力也相对较弱。高校主要依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来鉴定学生是否贫困,但这样的操作也免不了随意性和主观性。难免形成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大学生还款困难在助学贷款制度中,受益最大的是贷款学生,而决定还款率的也是贷款学生,我国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来说就是贷款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拖欠贷款。在目前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没有成熟的法律约束和道德标准的情况下,社会上某些不良的行为不能得到遏制,对大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客观方面来说,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助学贷款是以学生的未来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而从借款到还款之间还存在着能否毕业、能否就业、能否得到稳定收入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学生贷款是否能够按期归还成为变数。况且,每一个贫困生背后都有一个更为贫困的家庭,生计维艰的家人正指望着他们能够尽早分担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不难想见,六年内必须还清贷款,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面对“失信”的指责,这些大学生的心情也不轻松。

三、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从高校来说,高校经办部门作为助学贷款的中间环节,相对于银行是组织者,相对于学生是引导者。有些高校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甚至连基本的金融知识都不知道,更谈不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贷款、引导学生按需贷款。同时,有些高校也没有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生缺少必要的信用意识,客观上造成国家助学

贷款推行的观念障碍。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原则是以学校为主体,银和学校共同进行管理。具体职责是:学校作为主体的管理机要做到贷前按规定认真审查,贷后按规定认真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共同进行管理的机制自始至终没有广泛、有效地立起来。

在这个问题与困难并存的环境下,更应该有条不紊的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体系的构建,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信用体系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契机,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团体已非常紧要。只有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才可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良性的社会诚信环境也必将会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扩展阅读: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浅析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摘要】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帮助了许多家境贫寒学子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大学生助学贷款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讨论大学生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助学政策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关键词】助学贷款问题对策一、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1*年国家正式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大批贫困家庭子女解决了学费,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大学。但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性的信用贷款,不需担保或抵押,贷后管理银行监控难度大、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其次,助学贷款属小额贷款,面广量大,每笔贷款收益不高。商业银行是企业,对于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风险大的助学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银行之所以承担助学贷款业务,很多程度上不是自愿的,是迫于政府压力。

(二)学校积极性不高

20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了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但《意见》要求“财政和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并将每所高校承担风险金的额度与该校毕业生的还款情况挂钩”。《意见》减轻了银行的负担,却将贷款风险分摊给了高校,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贷款工作的积极性。

(三)缺乏学生贷款后的管理

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尤其是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的贷后管理和档案管理仍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盲点。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就业形式多种多样,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学生的工作、生活地点、联系方式等经常发生变化,这就造成了学校、银行对其跟踪管理的难度,学校和银行很难对其进行监管。与此同时,在我国诚信制度还未建立的情况下,学生有意、无意不信守诚信,不归还贷款或不按时归还贷款,导致助学贷款违约现象。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议与对策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难、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大学的社会问题,对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更好地贯彻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此,笔者提出如下的建议。(一)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现行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扶助政策法规不完备、不配套,大都是各级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法律层次低,难以规范指导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扶助工作。应在国家层面立法制定高校贫困大学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835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