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案例例举。
(一)当前,在阅读教学中,或在质量监控的阅读练习理解中,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始终问题较大,有如下表现:
1.复述型: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粗浅,欠缺归纳概括的能力,通常采用复述课文的方法说出文章的所有内容(中高年级常见)。
2.信息不全型:由于学生对原材料不能迅速形成整体意识,没能理解,归纳概括的内容时不能抓住主要内容与实质,或只抓了部分内容,出现偏颇、丢三落四或肤浅。
如:《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为:课文写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美丽的地方。
3.语言罗嗦型:学生虽能说出课文的内容,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文所有的内容统统说出来,抓不住重点,语言也罗嗦。
4.所答非所问型:由于审题不仔细,对题干的要求不明,或者产生误解,在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时造成所答非所问。
5.摘句不归纳型:只是一味地摘录重点语句,误以为就是主要内容。由于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得不完整,概括能力有限,归纳时只是摘录原句,而不能综合概括。
6.表达不清型:能阅读理解材料的意思,知道主要内容,但语言表达不清,或语意不连贯,或语病太多。
归纳、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或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每每在监控中,它都问题较大,失分较多。(二)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问题分析:
出现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本人认为:
1.学生阅读肤浅,停留于纸面,未能字字入心,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没有整体把握。2.学生苦于缺乏归纳概括的方法:一是不知道抓要点,怎么抓;二是不知道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如利用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概括、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中心句)归纳概括、扩展标题归纳概括、抓感动情节归纳等等。三是日常表达训练不足。
(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策略:
抓住标题,引导概括。标题是文本的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文本标题有的指向文中的主要人物,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的指向事件,如《一次成功的实验》;有的直接指向文本中心,如《掌声》;有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如《我是什么》。从标题入手,有“人物”的可补充事件,有“事件”的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有“中心”的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读《掌声》后,可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课文主要写了(谁的)(次)掌声使英子由原来变得。抓住题眼“掌声”,文意很容易就把握了。
运用“六要素”,引导概括。小学阶段教材选文以记叙文居多,教给学生学习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文意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绝佳途径。如《去年的树》《马背上的小红军》《钓鱼的启示》等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概括文意。
把握中心句,引导概括。]有的文章全篇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学会抓中心句就能很准确地把握文意。如《詹天佑》“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最后一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全文就是围绕此句写了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能够把这一篇文读成一句话,中心内容也就抓住了。就一段话来说,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段尾或段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习提炼。
理清部分,引导概括。一般来说,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索溪峪的“野”》《乡下人家》《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和文艺性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只有一个地球》等)多采用抓文章几方面特点来概括的方法,这些文章叙述要点清晰,如《索溪峪的“野”》围绕“野”,写了山“野”、水“野”、动物“野”、人也变“野”了几个方面,只要准确把握几方面要点,也就准确把握了文意。
《蝉》写了蝉非常喜爱音乐和听不见声音的。
串联段意,引导概括。这是最原始的概括方法,对于起步学习者来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懂每段的内容加以串联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猫》,全文四段话,前三段围绕第一段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写,第四段围绕第四段首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来写,两段的综合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抓过渡句,引导概括。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上文引起下文。这样的句子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它揭示着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过渡句概括,不乏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中的过渡句“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篇文章不就是写“锡林郭勒大草原辽阔美丽,也是个欢腾的世界”吗?
结合质疑,引导概括。初读一篇文章,常会伴随着阅读预测进行,读着标题,可能会生出许多疑问,阅读解疑的过程就是把握文意的过程。如《画杨桃》,谁画?画出了怎样的杨桃?结果呢?文章启示唾手可得。这只是初步的文意把握,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更深入的问题,如《军神》中“为什么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想象画面,引导概括。阅读时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有的文本画面感非常强,可以运用想象画面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把握文意。如冯骥才的《珍珠鸟》,就可以采用此法想画面、提要点。读文后几幅画面会浮现在脑海:1.笼中看世界2.屋中自由飞3.肩头小憩,最后结合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串联概括文意。抓感动场景(情节),引导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给读者呈现感人的场景,读后令人产生情感共鸣,而这动人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场景归纳。如《母爱》,学生对文中“截车”“索水”“喂水”三个感人场面非常感动,那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三个场景之间加上“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连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特点,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并且不断总结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
欢迎老师们,参加“提高归纳概括能力”话题的探讨。
扩展阅读: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这些都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关。如果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水平概括能力低,就难以产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如果语言概括能力差,就无法有条有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阅读概括能力低,就不能学会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去读懂文章。霍懋征老师也说过:“阅读是理解,是吸收。吸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她还说“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课文,就抓不住重点;即使有所得,也所得无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现就以我所带的六年级学生为例,以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做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阅读概括水平不高的表现:
1、课文主旨把握不准,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不全面、不完整、不精练。每学一篇新课文,或者对随时遇到的一些小短文,我都喜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可令人失望的是学生总是不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主要内容概括全面,要么成了复述,要么不够完整,要么语言罗嗦,抓不住重点和精髓。
2、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不能精确表达。虽然我们已不再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了,但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如果连每个小段的主要意思都不能用概括出来的话,又怎么进行写的训练呢?
3、缩句不够精练准确。六年级学生不接触句子成分,也就不懂得“主、谓、宾、定、状、补”,但最起码应该能将一个句子准确进行缩写吧?在一次训练中,班上学生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缩写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流量最大”,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为“大瀑布是最大的瀑布”,只有全班近60名学生只有2名回答正确。如果说这个句子有点“难度”的话,那么对于“木舟载着我们的希望在水面上穿行”这个句子,学生缩写应该是易如反掌,可是结果仍然是五花八门,有“木舟载着希望”,有“木舟在水面上”,有“希望在穿行”,有“我们在水面上穿行”
4、对于别人的话不能准确转述与表达。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往往要求听众要专心倾听,有时候还会要求其概括发言者的要点,可是每个学生个体总是不能完全或完全准确地达到要求。无庸置疑,我们学生的“现有”的概括能力已经“达到”不能正确缩写句子了,这样的概括能力,又怎么面对将来的逻辑性较强的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就强;反之,概括能力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就差。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是我们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什么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呢?笔者通过近两年对语文教学的摸索与实践,对此有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学生概括能力下降的原因浅析:
1、教师认识与实践的不到位,课改使老师不再重视对课文主要内容、段落大意的分析与概括。想想我们小时候的课堂,哪一课不是先给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看看如今的课堂。谁要是还在领着学生这样做,谁就是典型的课改落后分子,听课者也会把你批个体无完肤,说你怎么还在“穿着新鞋走着老路”“老路”?难道走所谓的“新路”就是在课堂上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发问与回答吗?对文章段落大意的分析与概括就可以忽视甚至真的不管了吗?那么对文章脉络分析,层次结构呢?长此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又会如何呢?
2、新的课堂评价给了学生模糊的答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欣赏的学生的发现,赞赏学生的精彩回答,但大多数时候,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回答,认为只要“沾边”就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表扬的,所以对于一些学生似对非对的回答也不给予明确的评价,让学生认为怎么样说都是可以的,自己的回答总是对的。
3、课堂上相关训练程度的降低。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听到的大多是阅读教学,而且每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而课堂上的训练则是少之又少,更别说见到多少专门的训练课了。对于培养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训练,往往只是在考前的短期专项训练中。于是,出现前面种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4、学生手头资料的丰富与被动依赖心理的增长。如今,学生手里的与教材配套的参考教辅资料可谓是多之有多。这样,在某种程度
上就造成里学生思考被动,遇到问题马上翻看资料找答案,而不是积极思考后的比照。
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几点做法:
1、教给方法、扎实训练。概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培养训练。阅读的概括能力一般包括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概括文体特点的能力和概括写作特点和风格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前两项阅读概括能力,那么,教师就该让学生先充分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然后再找到它的要点、中心。在概括要点时,抓住主干,先说明是谁或什么地方,然后再说干什么、有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由此再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就容易概括出主要内容。而概括中心则可以找文中点明中心的词语、句等,再加以组织,便可差不离了。教师的范句示例也非常重要,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加强课堂训练的针对性。首先,初读概括必不可少。在初读课文时,每次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什么内容,其次,坚持训练,习惯成自然,让学生养成每读一篇文章,都要自觉地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并坚持做到,每篇课文、重点段落都要练习概括主要内容。再次,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准确,标准要唯一。
因课而异,在每次学生概括回答后,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学生明白,概括必须做到:内容要完整、叙语言述要清楚精练。
3、重视训练的方法,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可以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之首,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课题更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始,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契机,大做文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新教学一篇课文,我总是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揭示完课题以后,总让学生好好地读上一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自己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从课题中想提什么问题,从课题中能推测出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读完课题的质疑问难便是学生们学习的一此大高潮。比如教《大瀑布的葬礼》这一课,我在引出课题后并没有急于进入课文,而是鼓励学生向课题质疑,学生就围绕课题提到了许多问题;“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为什么要为瀑布举行葬礼”“这个葬礼是在哪里举行的,过程怎样?”.几个问题就把课文主旨抓住了,再引导读文概括就是水到渠成了。其次可以中心句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些课文里的段落是有中心句的,引导学生找中心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进行二次概括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与象共舞》一课里,由好几段都是由中心句或该段的总括句的,我在教学时就先让学生找了其中的一句,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再后来学生学生就可以“照猫画虎”找出、说出、甚至现学现用到自己的片断写作练习中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有些课文的前面或后面练习中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些有利条件,
学会抓住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另外有很多课文在前面或后面都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等等的说法或提示,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的话,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另外,还可以从板书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概括水平。板书是一篇课文的另一精华所在。虽然板书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但往往是课文的重、难点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妨在板书设计花费许多心血,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入手,精心设计每一课,甚至是每一课时的板书。在每上完一节课时,有意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这一节课学到的东西,从而渗透课文的重、难点,这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较有效的办法。
4、创设情境,重视鼓励。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儿童情趣,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促使学生概括水平的提高。课上在教师提出一些对概括水平要求较高的问题时,往往举手的学生很少,究其原因:一是思考速度没跟上,二是怕答错,所以教师还要给学生留以更多的思考时间,对学生一两句的平淡无奇的回答也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更有信心,乐意去思考去回答,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概括水平得以提高。
5、形式多样,激发兴趣。教师的言语激励打消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如果训练时能再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学生便会更兴趣盎然,在一次次教师精心设计又不着痕迹的训练中,学生的概括能力逐步提
高。具体的方法有连词成句,给句子加关联词语,给一段话加开头,加小标题,复述课文等等。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时间),在(地点)上,(人物)亲自主持为举行一次特殊的葬礼。”这一句式概括文章内容,这种填空指导法的效果很好,学生也乐于尝试。
6、边读边想,读写结合。如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想想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读完每个自然段可以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呢?面对文章,也要边读边想,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概括全文,总结中心思想,就会觉得容易了。经常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在写作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作文也要边写边想,边概括边分析。
这样,我们只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注重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概括,大胆说写,在读写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不是空中楼阁了。学生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就顺其自然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8605.html
- 上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 下一篇:学英语要善于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