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校本教研的形式

时间:2019-05-29 14:48:50 网站:公文素材库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性研究活动、送教下乡、大型竞赛、校本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而校本教研无疑是各种形式中与广大教师联系最紧密,对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作用最大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在校本教研体制里,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校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如何让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呢?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有效呢?

(一)长年坚持的教学能力提高活动。

为了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⑴议教:集思广益

由全体或部分教师在一起议教,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立,集思广益。议教的范围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备课组议教最为常见,效果也最好,因为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致,话题共同,而且这种议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搞好了备课组的议教,就可以为其他范围的议教提供范例。

备课组议教要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任务划分议教的次数和每次议教的内容,将每次议教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教师,以平均任务、轮流进行方式为最好。每次议教时,由牵头教师先做课程说明和教材分析,包括该内容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同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此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拟采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分析。其他教师再发表意见,可以赞同,可以提出异议,可以补充材料,可以完善教学方式。也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议教要将“议教材”和“议学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比如说导入怎么做,情景如何创设,活动如何开展,探究的层次和深度把握,提问的角度和策略,课堂气氛的调控,内化情感的时机等等都应该是议教的重点和核心。总之,要通过议教“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⑵磨课:渐入佳境议教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议教的效果如何,教学设计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到达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实践也长技能。磨课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磨课,是以一定的教师群体为单位,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主题,通过反复上课,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磨课的参与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效果最好。磨课一般分三个程序:第一步,上课教师进行准备,初步说课,根据其他成员的意见,可以对教学设计进行初步修改,并进行试教;第二步,根据施教情况,开展评课活动,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然后根据评课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再施教,这可能有几个反复,当然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上课的教师可以是原教师,也可以是其他教师,但教学内容不变(当然班级有变化);直到到达比较理想的效果和境界为止;第三步,进行总结评议,总结得失,从而到达“一人上课,整体受益”。这比起过去泛泛开展的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式的公开课,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磨课”的作用在此,“磨课”的魅力也在于此。磨课应该重在强调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教学运作中的偏差,有效地纠正教学与目标的偏差。教研评课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让教师在自我实践与反思,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纠正背离目标的倾向。磨课应该强调研究和解决问题,找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认识教学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外部影响,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让参与教师对教学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和专家。⑶竞赛:能力提升

在磨课中发现的有些问题可以马上解决,如个别环节的设置,材料的取舍等等。有些问题的解决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基本功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校本教研同样可以大显身手。以校为单元开展各种形式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竞赛活动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级别的活动(如县级、省市级等)所不能比拟的,它既可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在竞赛活动中,人人既是参与者,人人又是评委,大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以全员参与为形式的校本教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发扬重在参与精神的校本教研又能使每位参与教师有所收获。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普通话竞赛、电脑操作大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命题大赛、个人才艺展示、优质课竞赛、教学论文评比、辅导学生大赛、青年教师竞赛、中年教师比赛等等;竞赛的内容可以千差万别,如语文、数学等等,但每次最好只有一个合适的主题,而且尽量要扩大参与面。例如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可请中老年教师当评委,举办说课比赛,在年级组或者教研组内先初赛,再推荐优秀者到学校参加比赛,比赛评委可设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总之,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⑷听、评课活动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上课、听课、评课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通过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一方面,能使学校领导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领导发现教师教学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现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具体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们设计了“每周观摩课”活动。全校11个教研组,学期初制定每周观摩计划,定时、定人,每周到固定时间老师直接到班听课,之后进行集体评课:①反思性评课:由上课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结合上课的实践,进行反思性自评,并提:出个人的疑惑,供大家讨论;②对比性评课:研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上课教师作对比性评课,从不同的教法中取长补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③总结式点课:活动主持人(通常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或研究小组组长)作总结性发言,并布置本次教研活动的书面作业。这样每周就有11位老师上公开课,每人每学期平均上23次公开课,听并且参与评几十节同科老师的课,一年下来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快速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互动体验式地主持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以教学的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教师研讨活动,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注重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校教研活动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我校围绕学校年度工作中心工作要点,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石,将课题专题研究和基于课堂教学常态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摈弃了一般学校教研组长领学理论的传统做法,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老师自主选择主题轮流主持本组活动。学期初,每位老师根据“实效、趣味”的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和活动形式,制定好教研计划,每周各组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如谈话式、观摩式、辩论式等,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一年来,互动体验式地主持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三)扎实有效的班主任培训。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主要管理者,是班级工作的核心组织者和直接领导者,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班级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班级工作的好坏与学校的

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班级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完成的。因此,认清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便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使班主任有章可循,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为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一支爱岗敬业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实行班主任周培训、总结制度,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班主任分组学习,讨论、总结班级管理经验;每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班主任每周工作概要》下发给每个班主任,指导班主任具体工作;定期召开班级管理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学期末举行学校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快速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提高了班主任幸福指数,也促进了学校规范管理、持续和谐发展。

(四)骨干教师辐射培训。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我们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我校目前有2名省级教师教育专家,5名省级名师,7名市级名师,30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校让骨干教师定期举行讲座、示范课等活动;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的老师,回来必须培训全校教师,如今年刘公社、何慧丽、田训、李明国等多名老师外出培训后都进行了学习汇报,实现了“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目标,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

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学科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干课主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一支教研组,这些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产生新的想法,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要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在每次教研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构建起一支较为严密而又富有活力的教研队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分析、课题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对学校有效教研活动进行引领和指导,利用这些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把全校教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我校教研队伍的活力。所以,鼓励教师说真话,适当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内部交锋,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和谐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带动全校老师的共同成长。

(五)扎实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强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此,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互动研讨活动,指引教师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集体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求教师在研讨中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鼓励教师互相进行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接受别人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结合我校年轻老师众多、骨干教师也多的特点,学校发起了鼓励年轻老师主动拜师的倡议,并针对拜师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已经有20位老师结成了对子,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的教研氛围。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六)注重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新学期开始时,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个课后反思笔记本,要求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成为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新型教研关注教师自己的主动建构,鼓励教师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经验;重新认识自己的经验,增强自信;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我认为,只有教师参与,才能使教师建立起自信,遇到问题"向内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寄希望于"专家",形成"造血"机制。实践证明,好的教研形式可以充实教研的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积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引导教师通过在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在同伴互助中提升教育理念,在专业引领中感悟教育真谛。

扩展阅读: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

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

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201*b126)于201*年10月开题研究。此后,我市各县(市、区)教研室在市总课题组的组织指导下,指导一线教师紧紧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来实践和探究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各级各类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学校研究的模式不尽相同,这些模式之间有平行关系,有交叉关系,有包含关系等。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模式一:学习→反思→内化→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接受和实践。第一步是学习。教师参加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介绍的自学教材或感兴趣的相关内容,有教研组学习,学校组织学习,县(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全员培训学习等。第二步:反思。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所历所知,权衡新知与旧知的利弊得失。第三步:内化。教师在权衡的基础上认可内化和建构新知。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阅历和体验越深,领悟内化效果越好,建构新知的效果就越好越快。第四步:实践。教师将自己认可内化后构建的新知逐步付诸实践。从一人包班包校的偏远乡村的教学点教师到升学压力大的自治区示范普通高中的教师,都参与这一模式的实践。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的全员培训就属于这种模式。近几年来全市通过这种模式培训的教师近20万人次。

这一模式的实践使全体教师提高了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有改变。它的优点是适应范围广,接受对象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局限在于模式中的集中学习部分针对性不强,照顾不到教师的个性差异,边远学校教师的学习资料不足。教师根据需要自学属于校本教研的范围,而集中培训学习的形式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说,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但其组织形式的自上而下,则归属传统教研模式的形式。因此,这种模式的校本教研在形式上与传统的模式有相容共进的一面。模式二:困惑→学习→设计→实践→改进模式

这种模式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发现了问题和困惑,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第二步:学习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服务。第三步:将学习所获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践解决问题。不成功则再学习,再设计,再实践;成功了,则进入第五步:用新的经验去改进旧的方法。在解决疑难和困惑的同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找到了。

这种模式不受区域、规模、环境的限制,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研究意识的教师都在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进步,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模式既适应于教师个体,也适应于教师团体。模式三:发展需要→学历进修→提高层次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危机意识产生的,学校或教师个人意识到了发展危机和发展需要,就设法克服教学工作的重重困难,参加学历进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校本教研的形式》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校本教研的形式: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校本教研的形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035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