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数据库概念总结1

时间:2019-05-29 15:15: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数据库概念总结1

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存储(永久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

件。

DBMS的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2、数据操纵功能

3、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

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数据库管理技术经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DBMS必须包括以下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数据模型构成: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数据库操作:查询、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概念模型包括:实体、属性、码、域(属性的取值范围)、实体型、实体集、联系。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E-R方法(E-R模型):实体型(矩形)、属性(椭圆)、联系(菱形)。

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关系是一张规范化的二维表,关系(表),元组(行),属性(列)。关系的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点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数据库的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模式/内模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笛卡尔积是域上面的一种集合运算。关系是一张二维表。

基本表是实际存在的表,它是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查询表是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视图表是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一个或一组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A不能取空值。主码不能取空值。外码: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Ks是基本关系S的主码。如果F与Ks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ForeignKey)。

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F上的值,或者取空值、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用户定义完整性: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传统集合运算是二目运算,包括并、交、差、笛卡尔积四种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运算。

SQL功能: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数据控制。SQL

特点:1.综合统一;2.高度非过程化;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5.语言简

洁、易学易用。

数据库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完整性检查和控制的防范对象是不合语义的、不正确的数据,防止他们它们进入数据库。为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DBMS必须能够:

1、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2、提供完整性检查的方法3、违约处理

规范化的基本思想:逐步消除数据依赖中不适合的部分,使模式中的各关系模式达到某种程度的“分离”,即“一事一地”的模式设计原则。规范化过程:

1NF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消除决定因素非码2NF的非平凡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函数依赖3NF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BCNF消除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4NF

数据库设计的

6个阶段:需求分析(最困难);概念结构设计(关键);逻辑结构设计(E-R转换为关系);物理结构设

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恢复机制和并发控制机制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物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物的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数据库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故障种类:事物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计算机病毒。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是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

数据转储:分为静态转储(系统中无运行事物时进行的转储操作)和动态转储(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登录日志文件:可以用来进行事物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并协助后背副本进行截肢故障恢复。

事物故障的恢复:是无故障是事物在运行至正常终止点前被终止,这是恢复子系统应利用日志文件撤销(UNDO)此事物已对数据库进行的修改。

系统故障的恢复:插销故障发生时未完成的事物,重做已完成的事物。介质故障的恢复:重装数据库,重做已完成的事物。

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主要包括: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基本的封锁类型有两种:排它锁(X锁,写锁),共享锁(S锁,读锁)。

可串行化的调度:多个事物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其一次序串行地执行这些事物时的结果相同。可串行性是并发失误正确调度的准则。一个给定的并发调度,当且仅当它是可串行化的,才认为是正确调度。

扩展阅读:数据库概念总结

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存储(永久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DBMS的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2、数据操纵功能

3、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数据库管理技术经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DBMS必须包括以下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数据模型构成: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数据库操作:查询、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概念模型包括:实体、属性、码、域(属性的取值范围)、实体型、实体集、联系。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E-R方法(E-R模型):实体型(矩形)、属性(椭圆)、联系(菱形)。

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关系是一张规范化的二维表,关系(表),元组(行),属性(列)。关系的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点描述。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数据库的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模式/内模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笛卡尔积是域上面的一种集合运算。关系是一张二维表。

基本表是实际存在的表,它是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查询表是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视图表是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一个或一组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A不能取空值。主码不能取空值。

外码: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Ks是基本关系S的主码。如果F与Ks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ForeignKey)。

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F上的值,或者取空值、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用户定义完整性: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

传统集合运算是二目运算,包括并、交、差、笛卡尔积四种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运算。

SQL功能: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数据控制。

SQL特点:1.综合统一;2.高度非过程化;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数据库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规范化的基本思想:逐步消除数据依赖中不适合的部分,使模式中的各关系模式达到某种程度的“分离”,即“一事一地”的模式设计原则。规范化过程:1NF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消除决定因素非码的非平凡函数依赖2NF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3NF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BCNF消除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4NF

数据库设计的6个阶段:需求分析(最困难);概念结构设计(关键);逻辑结构设计(E-R转换为关系);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恢复机制和并发控制机制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物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物的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数据库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故障种类:事物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计算机病毒。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是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

数据转储:分为静态转储(系统中无运行事物时进行的转储操作)和动态转储(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

登录日志文件:可以用来进行事物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并协助后背副本进行截肢故障恢复。

事物故障的恢复:是无故障是事物在运行至正常终止点前被终止,这是恢复子系统应利用日志文件撤销(UNDO)此事物已对数据库进行的修改。

系统故障的恢复:插销故障发生时未完成的事物,重做已完成的事物。介质故障的恢复:重装数据库,重做已完成的事物。

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主要包括: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基本的封锁类型有两种:排它锁(X锁,写锁),共享锁(S锁,读锁)。

可串行化的调度:多个事物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其一次序串行地执行这些事物时的结果相同。可串行性是并发失误正确调度的准则。一个给定的并发调度,当且仅当它是可串行化的,才认为是正确调度。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数据库概念总结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数据库概念总结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数据库概念总结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252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