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科研实践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29 15:23: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科研实践总结报告

科研实践总结报告

指导教师:陈志华年级:0609班学号:201*2237姓名:常晓刚

科研实践总结报告

今年三月份开始,在导师的安排指引下,我和陈老师带的同组同学开始了脑电图的数据分析,也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必修课。

我所研究的方向是“基于因子分析的心算事件相关脑电变化研究”,本研究的意义是:人脑是具备多种功能的,因此脑电图数据包含了不同功能所产生多种成分,为了针对各种功能进行分别研究,就需要将不同功能的数据分离开。因子分析是根据不同独立因子生成的信息进行信号分离的,所以对脑电图数据中各种独立成分的分离是有效的。虽然还有独立成分分析以及主成分分离等方法,但由于因子分析是针对不同因子产生的信号进行分离的,所以在脑电图数据分析时比其它方法更适合。本研究的任务:将脑电图数据中各种不同成分分离开,为对各种成分分别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预期达到的水平:明确因子个数,然后按照因子个数对脑电图数据进行分离,并对每个因子所产生的成分进行分析,对分离的各成分进行分析,并得出各成分的主要特征。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数据分析,我查看了大量有关因子方向的书籍和论文,自己在电脑上试着做程序,一旦有什么错误,陈老师总是和蔼的给我指出问题所在,使我能够把数据分析顺利进行下去。

由于我研究的方向是脑电图数据的因子分析,首先要对脑电图的定义有所了解。人脑内的细胞基本上分为两类:星状细胞和树状细胞。从右图可以看出星状细胞所产生的电流是发散的,所以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无法在人脑外部采集到。而树状细胞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能够产生一个有效的电场。但是,单个细胞所产生的电流是极为微弱的,所以单一细胞所产生的电场仍然是无法观测到的。人脑的大脑皮质里拥有大量的树状细胞,并且基本上是平行排列。因此,大量树状细胞所产生的微弱电流合成了一个比较强的电场,脑电图就是在人脑外部观测到的这个电场的电压。这个微弱电压信息就是脑电图。

然后就是对因子分析法的认识,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因子模型心算公式为:X=A*F+e式中,X是测量变量组成的矢量,A是因子荷载常数矩阵,F为独立标准化公共因子矢量,e为独立特定因子矢量。因子荷载绝对值越大,表明变量与公共因子的相依程度越大,或称公共因子对于变量的载荷量大。因子分析的基本问题就是要确定因子载荷。对所得到的各因子,首先观察它们在哪些变量上的载荷较大,在哪些变量上载荷较小,再根据载荷大的变量本身的内容来说明因子的含义。

下一步就是对因子分析的应用,要想进行实际应用,就要做大量的实验。下面介绍的几个试验都包括几种不同状态,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不同状态的脑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个状态的特征,用这些特征来区别不同状态。音乐效果:这个试验分为几个连续的状态。首先是闭眼放松状态,接下来是听不喜欢的音乐,最后是听喜欢的音乐。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在听喜欢和不喜欢音乐时人脑状态发生的变化。人在听音乐时需要理解(听懂),同时还能产生感情,想象等变化。因此,研究人脑在听不同音乐时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人脑能够产生多种效应。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过去的研究还表明,音乐会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或恢复。还有的研究发现职业的音乐家与一般普通人在左右脑信息传递的方向性方面不同。类似结果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进行这样的研究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同学们可以了解音乐对自己的影响的关心的问题。心算试验:这个试验分为三个连续的状态。首先是闭眼放松状态,接下来每隔一定时间听到一个数字,然后从零开始进行累计计算,最后还是闭眼放松状态。这个试验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与听懂有关,与记忆有关,需要集中精力,与计算能力也有关。试验中给出的数字是1至10的整数。看起来似乎不难,但最后能够获得准确计算结果的人并不多。语言效果试验:这个试验分为四个连续的状态。首先是闭眼放松状态,接下来听一段日语,然后听一段中文,最后还是闭眼放松状态。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分析人在听懂和听不懂时人脑状态的差异。被选中作脑电图试验的人基本上都听不懂日语。

由于我最后要写的论文是和心算试验有很大关系,所以重点对心算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为正确理解心算对大脑的影响,对三种状态下获取的脑电图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在受测者闭眼心算前放松,闭眼心算,闭眼心算后放松三种状态下获得脑电数据,找出三种状态下脑电图数据的公共因子个数,然后按照因子个数对脑电图数据进行分离,提取与公共因子关系最密切的脑电极,在百分比图中显示不同脑电极所占的百分比比重,最后得到左右头部脑电极所占的百分比比重。心算事件的脑电图数据经过因子分析后,每个公共因子相关的最密切电极的变化就有比较明显的规律:在闭眼心算时,发现跟每个公共因子相关的最密切的电极都位于人的左脑上;当闭眼放松时,发现跟每个公共因子相关的最密切的电极都位于人的右脑上。研究显示心算训练促进了人们大脑功能的偏侧化进程,闭眼心算比闭眼放松时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左脑优势。从而推测:大脑左侧半球在人们的心算中可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在科研实践既将完成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志华教授。在进行科研实践期间,陈老师不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算法的研究中给与我指导,使我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陈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勤勤恳恳的作风和力求创新的精神都给了我极大的影响和鼓舞。在论文工作中,从研究方向的确定、论文的选题直到研究工作的开展,陈老师都与我反复讨论,给予了悉心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和我同组的同学,经过我们多次的讨论和同组同学的帮助,顺利地完成了本次研究。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定期交流,互相学习。他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开阔了我的思路。在论文及诸多繁杂事务中,他们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无论出于什么状态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鼓励我,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支持和鼓励,我才能够走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我通过这次的实践,从另一个侧面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现一些了自己的不足,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弥补和提高。可以说,这次实践让我是“受益匪浅”。

扩展阅读:科研实践报告

科研实践报告

题目:电子钟的设计系别:电子工程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班级:08电子一学号:08020420姓名:吕杉指导老师:郭建江时间:201*.6.一.概述二.硬件设计三.软件设计四.仿真五.心得体会六.参考文献一.概述

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除了具备微机CPU的数值计算功能外,还具有灵活强大的控制功能,以便实时检测系统的输入量、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实现自动控制。在本次设计中采用单片机技术来实现数字钟的功能。方案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微处理器的选择,AT89S51、52是201*年ATMEL推出的新型品种,除了完全兼容8051外,还多了编程功能。但是AT89S52的存储器容量比AT89S51的大。在本次设计中采用AT89S52单片机;显示电路的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显示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已被普遍的使用。由于数码显示与驱动都容易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因此使用起来很方便。校时和定时电路的设计;实时控制电路是时钟电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的是一个时钟芯片,单片机从中读取数据送到显示器上显示,从而实现数字钟的功能;还有一些其他控制电路如复位电路、时钟电路等。通过这些控制电路的连接构成了完整的电路。

本系统是一个电子时钟,数码管显示时间,具有通过多个按钮对对应的时、分、秒进行加一调节。

A)计时单元由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T0来实现。B)时间显示功能通过LED数码管动态扫描来实现。C)时间调整,通过接入键盘来实现

二.硬件设计

该系统采用ATMEL的89C51,该单片机有以下特点:1.2.3.4.5.6.7.与MCS-51兼容

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寿命:1000写/擦循环全静态工作:0Hz-24Hz

128*8位内部RAM32可编程I/O线

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程序说明及流程图

使用单片机中的定时器中断,定时50ms,设定一计数单元R2赋值当前为20,当R2减为0时(50*20=1000)时,秒值加一,当秒值为60时,分值加一,秒值清零。分值为60时,分值清零,时值加一。时值为24时,时、分、秒均清零

开始设置各中断程序入口地址相关寄存器清零T0初始化开中断,启动T0调用显示子程调用时间调整子调用键盘处理子否是有键按下功能程序

三.软件设计ORG0000HLJMPSTARTORG000BHLJMPINTT0

START:MOV@R0,#70HMOVR7,#0CHINIT:MOV@R0,#00HINCR0DJNZR7,INITMOV72H,#10MOV75H,#10

MOVTMOD,#01HMOVTL0,#0B0HMOVTH0,#03CHSETBEASETBET0SETBTR0START1:LCALLSCANLCALLKEYSCANSJMPSTART1DL1MS:MOVR6,#14HDL1:MOVR7,#19HDL2:DJNZR7,DL2DJNZR6,DL1RET

DL20MS:ACALLSCANACALLSCANACALLSCANRET

SCAN:MOVA,78HMOVB,#0AHDIVABMOV71H,AMOV70H,BMOVA,79HMOVB,#0AHDIVABMOV74H,AMOV73H,BMOVA,7AHMOVB,#0AHDIVABMOV77H,AMOV76H,BMOVR1,#70HMOVR5,#80HMOVR3,#08HSCAN1:MOVA,R5MOVP2,AMOVA,@R1MOVDPTR,#TABMOVCA,@A+DPTRMOVP0,AMOVA,R5LCALLDL1MSINCR1MOVA,R5RRAMOVR5,ADJNZR3,SCAN1MOVP2,#00HMOVP0,#0FFHRETTAB:DB

0C0H,0F9H,0A4H,0B0H,99H,92H,82H,0F8H,80H,90H,0BFH

INTT0:PUSHCLRCLRMOVMOVSETBINCMOVCJNEMOVINCMOVCJNEMOVINCMOVPUSHACCPSWET0TR0TL0,#0B0HTH0,#03CHTR07BHA,7BHA,#14H,OUTT07BH,#0078HA,78HA,#3CH,OUTT078H,#0079HA,79HCJNEA,#3CH,OUTT0MOV79H,#00INC7AHMOVA,7AHCJNEA,#18H,OUTT0MOV7AH,#00OUTT0:SETBET0POPPSWPOPACCRETIKEYSCAN:CLREA

JNBP1.0,KEYSCAN0JNBP1.1,KEYSCAN1JNBP1.2,KEYSCAN2KEYOUT:SETBEARET

KEYSCAN0:LCALLDL20MSJBP1.0,KEYOUTWAIT0:JNBP1.0,WAIT0INC7CHMOVA,7CHCLRTRCLRET0

CJNEA,#03H,KEYOUTMOV7CH,#00SETBTR0SETBET0SJMPKEYOUT

KEYSCAN1:LCALLDL20MSJBP1.1,KEYOUTWAIT1:JNBP1.1,WAIT1MOVA,7CH

CJNEA,#02H,KSCAN11INC79HMOVA,79HCJNEA,#3CH,KEYOUTMOV79H,#00SJMPKEYOUTKSCAN11:INC7AHMOVA,7AHCJNEA,#18H,KEYOUTMOV7AH,#00SJMPKEYOUT

KEYSCAN2:LCALLDL20MSJBP1.2,KEYOUTWAIT2:JNBP1.2,WAIT2MOVA,7CH

CJNEA,#02H,KSCAN21DEC79HMOVA,79H

CJNEA,#0FFH,KEYOUTMOV79H,#3BHSJMPKEYOUTKSCAN21:DEC7AHMOVA,7AH

CJNEA,#0FFH,KEYOUTMOV7AH,#17HSJMPKEYOUTEND四.仿真

五.心得体会

本次的课程设计是以我们所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基础而开展的,时间为两周,虽然有半个月的的时间,但是要自己独立的完成本次设计还是具有不小的挑战。虽说这门课程老师已经对书上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教学,但是总感觉是只停留于表面,如要把所学的知识能灵活的运用与实践,还必须增加更多的课外知识,最终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利用这门学科。在开始的第一天,我们拿到了自己的题目,而且通过带队老师讲解,使我们对自己的课题有了大致的理解与方向。又通过在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使我对自己的设计有了大致的思路,而后整理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初步确定了设计中需要的单片机和系统后,开始设计硬件原理图,接着通过此原理图进行软件设计。完成软件设计接下来就是仿真,以检测设计的原理图及程序是否正确。为了实现仿真,又开始学习两个新的软件,分别为KeiluVision4编程软件和Proteus调试软件,这两个软件都是属于计算机语言,通过指令来控制相应的硬件运行状态。在同学的帮助下经过短暂的学习很快掌握了这两个新软件,就开始进行仿真。可是结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无论是硬件设计还是软件设计都出来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说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错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再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上网搜索,但是效果不佳。又咨询我们的同学们,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终在我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本次的课程设计。

回忆起这一个星期来是有苦有乐,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死角,使我感到迷茫、烦躁,还有彷徨。可是当我迅速的脱离这样的困惑时,我知道那不仅是一种成长,同时也是一种锻炼。

六.参考文献

1.范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徐士良葛兵《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徐磊杨铮《电工,电子技术实习与课程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1*.

4.曾建唐《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窦振中,汪立森《PIC系列单片机应用设计与实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6.刘和平《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7.李学海《PIC单片机实用教程-基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8.刘和平《PIC16F87X单片机实用软件及接口技术-汇编语言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9.谢宜仁《单片机实用技术问答》人民邮电出版社201*.

10.郭天祥《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11.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技术》刘国荣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2.《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及接口技术》张迎新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13.付家才《单片机控制工程实践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4.孙育才王荣兴孙化芳《新型AT89S52系列单片机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科研实践总结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科研实践总结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研实践总结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320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