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二)
五、执笔写作
经过选题和写作准备,进入了调研文章写作的关键阶段执笔写作阶段。这个阶段是要将经过深入研究的成果表述出来,以便获得社会的认可、交流和转化。如果表述得好,就容易被认可,只有被认可的成果才有可能被交流转化,才能达到用研究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的,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所以,执笔写作是直接关系研究成败的关键性环节,是每一个写作者不得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⒈编写写作提纲
调研文章的执笔,首先要根据选题和研究的论点编写写作提纲,然后按照提纲进行写作。⑴编写写作提纲的意义
写作提纲,实际是相当于由序码和文字所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它能帮助作者考虑全篇的逻辑构成,它是文章的写作设计蓝图。见下图:
这个图表中的一、二、三所表示的是全文中最大的三个并列论点。㈠、㈡、㈢、表示的是一的从属论点。1、2、3双表示的㈠的从属论点,以此类推。在这个图表中这些大大小小的论点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图表和序码中完全被表示出来。
可以说,这个图表是论点逻辑关系的视觉化。它把论点间的复杂关系,以简单的图表形式,条理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形式之所以适合于文章写作,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经过分析与综合的。人们既要把一个整体分解开,又要一个个部分综合起来。人们总是要在全体的把握去分析部分;而分析一个个部分时又把它放在全体中去把握。
我们根据这样的提纲去写作,就可以从细目群上着手,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写,最后写出一篇全篇相联系的完整文章。这是从作者方面说的。从读者方面说,人们读的是一个个细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会孤立起来看每一章节,而是把每一个小的部分同文章的基本论点,文章的全体联系起来理解。所以,这又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
要动笔写正文之前,先拟出这样的写作提纲是有好处的。写一些小的文章,如短小的统计分析、案件分析打一下腹稿就可以了。但是,要写一篇5000字以上的长篇文章,不拟提纲写作起来就有困难了。许多材料不容易捋得那么清了,论点之间、大小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不清晰,若是拟出提纲,把它写到纸上,视觉化了,那么,什么地方的上位论点与下位论点不太适应,思考得有错误;什么地方材料不足,什么地方材料配备得不恰当;乃至全篇的逻辑构成,层次条理如何;全篇是否均衡,是一看就清楚的。所以,写作正文之前编写写作提纲是十分必要的。
⑵写作提纲的项目
写作提纲包括的项目:题目
基本论点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㈠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⒈小项目(段中一个小材料)
这是指一般的文章而言。长篇文章或者学术著作有时要划分成部、册、编、篇、章、节、一、㈠、1、⑴十个层次或更多层次。而千八百字的短文,一般有两个层次的项目也就足够了。提纲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写法,另一种是句子写法。
标题写法是以简要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标题的写法长处是:简洁、扼要,能一目了然,效率高。短处是只是自己了解,别人不易明白。而且,日后时间稍长一点,自己也会模糊。句子写法,是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其长处是:具体、明确,无论放多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内容,别人也能看明白,短处是:写作时不能一目了然,不便于思考。文字多,写起来费时间,效率低。
提纲项目这两种写法各有所长。用那一种形式好?还是两者混合使用,这要根据所写的
文章的长短、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⑶编写提纲的方法①先拟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起的名字,它是文章的代表。每个作者总是力图以最凝炼、最鲜明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来拟定标题。好的标题能传内容之神,能够名副其实地确切地把文章内容的精神传达出来。
调研标题的类型:揭示论点的标题
这类标题的特点,就是把论点概括出来。如《对少年犯罪不应适用附加刑》、《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应数罪并罚》、《法官要讲究语言艺术》。
揭示研究内容的标题
这类标题揭示的是文章研究的什么内容。这类标题在法院调研文章中的比例较大,可占标题的95%以。如《谈反向假冒商标》、《我国实现独立审判的条件与出路》
调研文章标题的要求直接
法院调研文章的标题,要求直接揭示论点或课题,使读者看一眼就能了解文章内容。拟定调研文章标题也要求独创,不落窠臼,给你以新奇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但是,不可使用艺术加工的手法,譬如象征、比喻、等方法曲折表达。这样虽然能吸引读者,但它令读者对该文的内容难以捉摸。是不利于读者阅读与检索的。如《民事赔偿是一杯醇酒》、《应给证人一柄法律的利剑》,这样的标题就会使读者莫名其妙,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内容,无法选择读还是不读。
具体
调研文章的标题,要求写得具体,能让读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论点或论题。目前,不少文章使《......的研究》一类的标题,如果概括的不好就会显得浮泛。
醒目
醒目就是鲜明,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样,标题就不会写得太长。过长的标题可以用副标题来加以调整。如:
××法院干部人事制度给审判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
××法院人事制度改革的调查
对照起来看,两个标题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标题的作用就大不一样了。后者标题就显得
鲜明有吸引力。标题的鲜明与否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概括力与表现力,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思考和提炼鲜明醒目的文章标题。
②提出论点
以论点命名要写出应该说明的基本论点。③筹划好全篇的布局。
从几方面,按照相应的顺序来阐述基本论点。这就是文章全篇的逻辑构成骨架。④逐级安排。
在大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步安排项目的下位观点。一级一级的安排,最好安排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资料卡片,按照提纲的顺序,标上序码,并排列好备用。
⑤全面检查。
对写作提纲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作必要的增、删、调整。有这样经过深思熟虑的写作提纲就会使写作顺利进行了。⒉构成的基本型
⑴利用型写作的意义
在法院调研写作过程中,经过长期写作实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调研文章构成的基本型。这些基本型的形成,开始是某个人的借用其它文体或创造性地,或者二者兼有对法院调研写作的探索,由于它能反映人们的思维规律和能够表达、交流审判工作经验,能将调研成果转化成司法行为,所以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反复运作中逐步完善、定型。这种定型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规范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来写作,不但可以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还会便于读者阅读。这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子,不能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而它是对文章的一种科学的规范。所以利用“型”写作时一要注意变化,灵活地应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寻求适于内容表达的“型”去写作。
⑵法院调研文章构成的基本型
法院调研文章的构成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它归属于议论文之内,有它的基本型,即绪论、本论、结论三段式。
①绪论
绪论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
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经过。
提出问题
这是绪论的核心部分,问题要提得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作者本人有哪些补充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文章,在绪论中还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样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绪论只能简要地交待上述各项内容,篇幅分量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②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个人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它是调研文章的主体,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有些文章,序论部分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很单薄,论证得不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站不住脚。这样的文章是缺乏科学和社会价值的。所以,一定要把本论部分写好。
本论的构成有以下三种类型递进式
递进式又称为直线推论,即提出一个论点,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例如《行政赔偿的法律问题》(《人民司法》1998年第2期)就是用递进的方式来论述的:
一、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案件立案时间如何适用法律……
二、原告对自己的赔偿请求举证不足,被告也提供不出不予赔偿的依据,根据案情可以酌情赔偿……
三、在多个原告或赔偿请求人共存的情况下,赔偿费用在法律文书中如何确认或表述……并列式
并列式即把从属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例如《审查行政程序合法性问题》(《人民司法》1998年第二期)的本论就是以并列的方式论述的:
一、审查依据……二、审查方式……
三、审查的具体内容……
四、审查行政监督决定的两个问题……混合型
调研文章由于叙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结合的混合型。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又
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调研文章中的直线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因此,为求眉目、层次清楚,常常加上序码表示并列分项的关系。较长的文章,有多层次的并列分项,还必须使用不同序码来显示不同的层次,有时还要加上小标题,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的。例如《对完善火车与其它车辆碰撞纠纷处理依据的建议》(《审判研究》1998年第2期)就是以混合方式论述的:
一、铁路道口管理现状与事故处理……二、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三、对完善处理规定的建议……
以上是第一层的递进式论证方式,但在“三”中地使用了并列式论证方式:1、就重新明确参加委员会的主体。……2、对委员会的处理应确立复议制度。……
3、对于委员会所做出的决定赋予一定的效力。……
这样从本论的第一层和第二层论证方式来看就是混合型的论证方式。③结论
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调研文章结论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写出论证得到的结果
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点,这是解决课题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明确了解作者的独特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在绪论中提出的,本文中本论中论证的。调研文章最忌讳的就是论证的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一贯,成为一个严谨、完美的逻辑构成。
对课题的展望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某课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时也只是达到一定的程度,而不是研究的顶点。所以,最好还要提出本课题还遗留的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是谢辞
对整个研究写作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单位、领导、老师、同事等表示谢意。谢辞要写得诚恳,有分寸。
上面介绍的是法院调研文章构成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常用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根据所表达内容的需要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④文章附加部分
文章附加部分,是指在调研文章的全文结构上,有的文章有,有的文章有,大部分文章没有的部分。通常有两部分是大多数调研文章所没有的: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多设在文章之前,一般是较长的文章才增设的,可方便读者选择和检索、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要内容。内容提要的内容是正文的中心论点及主要内容的概括叙述,一般长度多在200字左右,主要要求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和语言的简炼。文中的一切细枝末节,都统统地略而不谈。
关键词关键词是近几年的一些征文,要求增加的内容,设在内容提要之后正文之前,近似于文件中的主题词,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检索而设。
扩展阅读: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一)
法院调研文章写作贺兴旺高云峰
《法院调研文章写作》内容提要
《调研文章写作》一书由黑龙江省兰西法院副院长贺兴旺和研究室研究员高云峰二位同志合作撰写,该书填补了我国法院乃至政法系统调研写作工具书的空白。
《调研文章写作》一书的作者经过对自己写作实践的总结和对一些报刊调研文章的研究,对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理论、写作规律、写作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自己对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的理解写出了本书。全书共分三章,约19.5万字。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法院调研工作、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的基础知识,如法院调研工作、调研文章的范围、如何选题、课题研究、执笔写作等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还对基础写作的知识,如文面,行款格式等也作了介绍。第二章是各类调研文章的写作,共分案例分析、司法统计分析、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信息5个部分。在介绍各类调研文章具体写作时,对各类调研文章的特点、分类、结构进行了全面介绍。为了便于读者对写作理论和技巧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附例文进行了讲解。在选用例文时作者十分注重例文的权威性,选用的多是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等有影响报刊上登载的文章。第三章是作者作品选。共选登了二位作者的8篇在报刊上公开登载过调研文章,以便于编者、读者对作者的了解。
为了便于编者、读者对本书作者的了解、对本书体例和资料来源的考证,书末附有二位作者的小传及主要参考资料供编者读者参考。《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目录前言第一章总论
一、法院调研文章的基础知识⒈法院调研工作⒉法院调研文章
⒊法院调研文章及必备的条件⑴创造性⑵科学性⑶平易性
⒋法院调研文章的写作要求⑴真实⑵准确
⑶很强的专业性二、怎样选题1、选题的客观标准⑴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⑵法学理论中的新理论新观点
⑶通说的纠正⑷前说的补充
2选题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⑴要有浓厚的兴趣⑵能发挥业务专长⑶选题要大小适中⑷占有一定数量的资料⑸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三、写作准备⒈制定写作计划⒉资料的来源与搜集⑴书刊资料的利用①图书资料的利用图书资料的检索书目和索引②报刊资料的利用③工具书的利用
④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⑵资料的选取①数量②质量
⒊读书的方法与要求⒋资料的记录⑴记录的内容⑵记录的方法①成册笔记本②活页本③卡片⒌资料的整理⑴资料的分类⑵资料的保管
⑶电脑软盘的分类与管理⒍实地调查⑴调查的准备①明确目的②确定对象③拟定提纲⑵调查的方法①普遍调查②非普遍调查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⑶调查的方式①开会②访问③问卷
四、课题的研究⒈逻辑思维方法⑴归纳和演绎⑵分析和综合⑶抽象到具体⒉创造性思考方法
⑴形成创造思考的基本条件①丰富的知识、信息贮存②勤于思考③对自己施加压力⑵创造性思考的两种方法①线状思考
②发散与收束性思考⒊灵感⑴灵感的特点①突发性②亢奋性③创造性
⑵产生灵感的原因⑶产生灵感的过程五、执笔写作⒈编写写作提纲⑴编写写作提纲的意义⑵写作提纲的项目⑶编写写作提纲的方法①选拟标题
②以论点名写出应该说明的论点③筹划好全篇布局④逐级安排
⑤依次考虑各级的安排⑥全面检查⒉构成的基本型⑴利用型写作的意义
⑵法院调研文章构成的基本型①绪论②本论递进式并列式混合型③结论
④文章的附加部分内容提要参考资料
⑶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①总提分述②先分述后总论③总提、分述、总论④散述式⑤递进式
⒊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⑴举事例⑵事理引申⑶反证⑷类比⑸对比⑹因果互证⑺归谬法⑻喻证法
⒋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⑴执笔顺序①自然顺序②从本论入手⑵起草方法①初稿一气呵成②分成部分写⒌构段
⑴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⑵充分运用段中主句显示段旨①段中主句的位置⑶适当的容量⑷明显的标志⒍表达
⑴要准确地描述调研成果
⑵容易为读者看懂⒎引文加注⑴引文⑵加注
⒏表和图的处理⑴统计表⑵其它表⑶统计图⒐规范的文面⑴行款格式①标题②署名③正文④提行⑤序码⑵文字书写⑶习惯用法⑷数字书写⑸标点符号的书写⒑如何对待写作中的困难⑴写得不顺手⑵执笔被中断
六.调研文章的最后完善阶段⒈修改润饰⒉誊清定稿
第二章法院各类调研文章的写作(分论)一、案例分析的写作⒈案例分析的特点与写作要求⒉案例分析的基本构成⒊案例分析的种类⒋各类案例分析的写作⑴四段式案例分析的写作⑵三段式案例分析的写作⑶二段式案例分析的写作⑷社会问题性案例的写作二、司法统计分析的写作⒈司法统计分析的特点⒉司法统计分析的构成与写作三、专题论文的写作⒈专题论文的特点
⑴议论文的特点突出⑵表达形式的多样化⑶逻辑思维模式突出⒉写作要求⑴选题要新⑵挖掘要深⑶形式要有变化
⒊专题论文的基本构成与分类⒋专题论文的种类与写作⑴总提分述式专题论文的写作⑵先分述后总论式专题论文的写作⑶分述式专题论文的写作
⑷总提分述总论式专题论文的写作⑸递进式专题论文的写作
⑹省略绪论和结论的分述、递进式专题论文的写作四、调查报告的写作⒈调查报告的分类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⒊调查报告的结构⒋调查报告的具体写作⑴反映问题调查报告的写作⑵总结成绩调查报告的写作五、法院信息的写作⒈信息
⒉法院工作信息
⒊法院工作信息与法宣稿件的区别⒋法院信息载体、信息分类与写作⑴法院信息载体
⑵广义的法院信息与狭义的法院信息⑶法院信息的基本构成⑷法院信息的分类与写作①快讯类信息的写作②工作情况类信息的写作③工作经验类信息的写作
第三章作者作品选
一、伪证的表现、鉴别方法和预防......贺兴旺二、浅谈民事案件判前说理......贺兴旺
三、人民法院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服务的思考......贺兴旺
四、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强化领导监督问题的探讨......贺兴旺五、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行政审判的裁判方式......贺兴旺六、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思考......高云峰七、沉重的叹息......高云峰
八、对房地产抵押登记存在问题的思考......高云峰附:
1、主要参考资料
2、作者贺兴旺同志小传(封2)2、作者高云峰同志小传(封3)
前言
我国现在正处于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有很多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需要法律调整。所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跨世纪的宏伟设想。这就需要工作在政法战线的每一名干警都要关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执法工作中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和执法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调研是我们每一位政法干警的一种职责,一种职务所需求的能力。同时调研还是提高法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查研究,法官可对某一部门某一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就更会得心应手了。调研文章一经发表,就对全局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调研也是提高法院整体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关系到国家法律能否全面、正确的实施。这就要求法官具有很高的业务能力,而调研是重要的能力之一。当前,法官的调研写作能力状况与审判工作状况是不相适应的。
从法院调研专业队伍现状看,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青黄不接,尤其是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这种问题更为突出。调研工作专业性很强,两级法院的调研队伍又极不稳定,一些多年从事调研工作的骨干有的当了领导,有的充实到审判工作第一线。现在的调研人员多是新手,有的连新手都没找着,只得找“临时工”应付局面。这些同志工作热情虽然很高,但是他们中有的缺乏审判经验,有的没有掌握法院调研文章的写作的规律,很难应付日益繁重的法院调研工作任务。他们也很着急,想学习提高又没门路,而且又缺少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的工具书,这就为他们学习调研文章的写作增加了难度。
即使是从事多年调研工作的同志,有些人也只是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罢了。由于没有指导性工具书,对调研文章写作没有作过深入的探索,有时只是按经验写,这种经验坚持下去有的是错误的,这样也有可能由于写死手了而影响写作质量。笔者从事调研工作,有时需要写一些不熟悉的题材和文体总是有一种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感觉,只得一边摸索一边写作,有时走不少弯路,甚至走上歧途,使一些有价值的调研文章夭折了。
在审判工作一线的同志,有很多的经验需要总结,审判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但是由于受文字和写作基础的限制,他们有的不能写,有的即使是写了,也会由于没有掌握写作规律,一些文章就中道崩殂了,同样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对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的知识的需求同样是迫切的。笔者认为,法官的级别越高调研文章写作水平就应当越高,掌握的知识就应越全面,所以,法院调研文章的写作应是每个法官的必修课之一。
本书是笔者对法院调研文章写作规律的探索,是我们投出的探路石子,一块引玉之砖,希望它能引起法院同仁对调研文章写作规律的兴趣与探讨,并对法院调研文章的写作有所裨益。本书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
1998年5月25日第一章总论
一、法院调研文章的基础知识1、法院调研工作
法院调研工作按照各级法院的调研工作范围,包括调查研究、信息反馈、案例编报、司法统计分析四个方面。
2、法院调研文章
法院调研文章是对法院工作、法律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探讨、研究,表述研究成果的文章。从概念可以看出,法院调研文章是我们进行调查、研究、表述调研成果的唯一手段,同时又是描述调研成果,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调查研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描述出来进行成果的交流与转化,所以就更离不开写作。在进行调查研究,只凭脑子想是想不清楚的;而要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录、整理、推敲、修改,这才能使创造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逐步臻于完善,达到问题的解决,这个研究过程离开写作是办不到的。而调研成果的转化、交流,产生社会效果,又必须用调研文章把它展示给读者。所以调研文章既是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调研成果的工具。
法院调研文章是法院应用文的一部分。而法院应用文又包括诉讼文书,法院机关应用文等,因诉讼文书和机关应用文的写作,已形成固定和统一的格式,本书不予探讨。3、法院调研文章及必备的条件(1)创造性
调研文章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具有创造性。调研文章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一是超前的,这是根据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提出建立新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现行的法律的课题;二是经过研究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创造思维,我们的法律只能停滞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上,社会主义法制就不会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不能发挥法制在社会生活的作用。所以创造性是调研文章的生命。(2)科学性
调研文章的科学性是由调研工作的任务决定的。调研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社会主义法律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如何公平、公正执法,使之成为依法治国的指南。所以在调研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武器。在看待事物时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局部,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整体;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还要看到事物的反面;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本身,还要看到该事物和其它事物的关联;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联系观、发展观、系统观观察分析事物,克服认识的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和盲目性。对调查和收集到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求索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二是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它包括事物或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措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调研文章的科学性要求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申出符合实际的结论。(3)平易性
写文章的第一个、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让人明白。有人说,难懂是文章的最大欠缺是有道理的。写出的东西人家读不懂,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价值呢?尤其是调研文章是要陈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案情及
其适用相关的法律,这就要求写得深入浅出,容易理解。法院调研文章讲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有抽象的道理,有时还用专门的术语,在这种条件下文章能够写得平易近人,容易理解,那就需要一定的写作功夫了。
4、法院调研文章的写作要求⑴真实
无论是写作调研文章,还是案例编报,或者是统计分析都必须要求真实。真实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取材要真实。写作之初我们选定了题目,占有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必须选择和使用真实的材料,要选用法院在现实中已发生的事实和已经生效的判决、已经认定的事实,不要使用未经认定或有争议的事实,选用正式报刊、书籍的资料。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材料。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要切实可行,要具有可操作性。⑵准确
准确是由真实引申出来的。在调研文章中使用的数字要准确,一是要使用司法统计的统计数字;二是引用的资料尤其是法条要准确无误;三是语言准确,适用法律术语的不能使用其它语言。⑶很强的专业性
一是法律程序的适用有固定的程序,法律文书都有固定的格式;二是法律语言的专门化;三是法院调研文章经过多年写作探索,形成了固定的文体格式。二、怎样选题
1、选题的客观标准。
据笔者体会和观察,一篇调研文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新颖的选题和正确的观点。而且选题还处于文章成功的首要地位,所以,有人说选择一个好的题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题目的好坏主要是文章本身所体现的社会价值。那么,什么是题目的社会价值呢?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我们认为一篇调研文章的社会价值无论是长篇的调查报告,还是短至几百字的案例,都不外乎体现在服务于这个方略的这一点上,这就是我们撰写调研文章选题的根本原则。选题的社会价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类问题总的特点是存在的普遍性和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巨大性,有社会热点,也有执法工作中的难点或疑点。例如执行难问题,无论是哪个地区,哪级法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而且是严重影响严肃执法和公正执法的大问题,其题目的价值是相当大的。(2)法学理论中的新理论新观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新的领域、新的行业和新的社会矛盾,随之出现了法律的真空地带,这就需要适时建立新的法律,在新的法律建立之前,就要由调研工作者填补这个空白。譬如在新刑法制定之前,就有一些人对当时没有惩罚规定的计算机犯罪有过深入的探讨。这种选题的特点是突破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有时是其它国家法学理论的移植,有时则是作者首次提出。例如《人民司法》1997年第4期,王歌雅的《重构我国的夫妻财产制》一文,就突破了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根据我国法律的夫妻共同财产范围过宽、约定财产制相对滞后、婚姻家庭领域的财产性质、财产范围难以认定的现实,提出了采取劳动所得共同制,以扩大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确立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以明确夫妻个人财产范围;健全约定财产制、为财产约定奠定法制基础;建立夫妻财产登记制度,以适时记载夫妻财产的增减变化等新的法学观点,为我们以后重新制定夫妻财产制度开阔了眼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意见。(3)通说的纠正
通说就是通行的看法,这是已有的法学理论所公认的,也包括现在提出并流行的观点。纠正通说的不正确观点能使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有社会学和法学的价值。譬如在对待私录视听材料的证明力问题上,
大都坚持依据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不予采信。《人民司法》1998年第5期的谢啸林的《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一文就是对这种通说的纠正。提出了应用排除加例外的原则,有四种例外情况私录的视听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予以采信。(4)前说的补充
这是对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的补充,使其更为完整,以便在审判实践中实施。譬如贺兴旺同志的《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强化领导监督问题的探讨》一文,就是根据最高院和省院的主要领导在讲话中提出对审判方式改革中领导监督的问题,在实践中他感到领导监督对审判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具体操作起来因太抽象太理念,因此,经过他的潜心钻研,撰写了该文。从强化领导监督意识到监督的方式、内容进行了全面探讨,使领导监督更加具体可行。2、选题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
题目的价值是一个客观标准,并不是有价值的题目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主观条件,作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水平等条件来选题。(1)要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兴趣又是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的基础。由于有兴趣平时才会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并积累某一方面的知识和素材,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去搜集资料,深入研究,非把所探索的题目完成不可。无论是研究对象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或是由目的、任务所引起的间接兴趣,都是我们写作时所必须珍惜的。因此,选择有兴趣的题目不仅会带来研究、探讨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它也会使我们有个较好的研究基础,并容易完成它,并在写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灵感。(2)能发挥业务专长
无论专业水平的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这种专长是一个人的长期的学业成就、职业工作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某方面旺盛的兴趣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专业的审判人员在审判工作实践中对所从事的专业有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对一些自己关心的、经常处理的案件有深入的了解,如果选这方面的课题,那么,写作就会游刃有余,而且对问题探讨也会有相当的深度的。
我们选题时一定要扬长避短。选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自己的研究能力出发,选取能充分发挥业务专长的题目,这样才使研究工作很好地展开,并获得优异的成果。这就如一个再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也不能参加长跑竞赛的道理是一致的,在己非所长的项目中,是绝对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3)选题要大小适中
如果说发挥业务专长是个选题目标对口的问题,那么选题大小适中与否则是个量力而行的问题。只有选择与自己的研究能力相适应,可以拿得起来,使研究的题目利于展开。有些刚刚学习写作的同志,写作的欲望很高,急于求成,想在调研工作上有所建树,于是所选题目难度过高和题目范围过大,可是自己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写作能力上还不能足以处理这样的题目,勉强定下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起步维艰。即使开头比较顺利,也难于深入,常常半途而废。这就象让一个刚刚会走的婴儿参加竞赛跑步一样,不是量力而行。
另外一种倾向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厚实,又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同时还具备了较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甚至对某些问题有一定价值的见解,完全可以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是却往往信心不足,不敢登攀,只是在一般的小题目上打圈子,这不仅影响了业务专长的发挥,同时也妨碍了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两种倾向都要防止。(4)占有一定数量的资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调研文章如果不占有一定数量的有关材料也同样不能取得成就。法律是一门专业极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其资料的储存、占有和能方便利用是写作调研文章一个必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有志于调研文章写作的同志,要有意识地全面地搜集积累有关的材料。(5)能得到指导
这个问题是专门为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同志提出的。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同志虽然学习掌握了一般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并且有一定的写作热情,但是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难题和主观愿望距离还很远。对如何选题,乃至如何展开研究还缺少经验。如果有条件的话,要找有写作经验的人指导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写作,有利于选题和展开,一方面,因为有写作经验的同志对写作和本学科有广泛的学识和对某些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本学科中什么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他们会为我们指出哪些是值得探讨的、科学的、有价值的题目。其次是有经验的同志知道初学写作的人存在什么共性问题,知道我们的研究能力及哪方面有欠缺,他们会帮助我们考虑选择适合我们研究能力的题目及深层次的指导。三、写作的准备1、制定写作计划
在选题之后到执笔写作之前,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关系到能否对选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能否在执笔写作时左右逢源,进退裕如,随心所欲的大问题。为了使写作工作有序地进行,通常都制定一个写作计划。写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资料
明确论点,选择材料拟定写作提纲执笔写作修改定稿
这个计划包括了写作的整个过程。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搜集资料一项列为重点。如果说研究是调研文章的写作基础;那么,搜集占有资料则是研究的基础。缺少资料,研究什么?这是不可想象的。写作计划的其它项目可以定得笼统一点,而搜集资料一项定得越具体、越细越好。换句话说,把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都列出来才好。
准备过程的各个时间分配,要充分考虑好。要定出一个计划时间表,按期完成每个阶段的工作。这对研究工作,文章写作的如期完成,特别是限期完成的文章,如果不科学地安排时间,往往是前边用的时间多,后边用的时间少。虽然有了较好的研究,但是草草成篇,写出文章的效果也不理想,这是应该注意的。2、资料的来源与搜集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从搜集资料开始。
资料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从实践经验中得到的,如从观察、体验、感受、实验、调查中得到的资料;有的是从文字记载中间接得到的,如从文件、文献、书籍、报刊以及其它文字材料中得到的材料;还有发展资料,这是在直接经验的资料、间接得到的资料基础上,经过研究者思考、研究、分析所得的资料;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到来,资料的来源又多了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电脑网络系统)的新途径,为我们写作的资料提供了一个新的高效的而且十分丰富的资料矿藏资源。
下面我们就如何利用图书馆(室)、档案(文书、专业)资料、电脑网络、做实地调查、实验与观察四个方面来分别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
(1)书刊资料的利用①图书资料的利用
我国资料储藏最丰富要首推图书馆,其次是一些单位自办的图书室。这个部门经过多年的积累,储存了大量的各类文字资料,是各学科进行研究的基础。所以利用图书馆(室)是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撰写调研文章的主要方面。
利用图书馆,对每个刚刚进入调研领域的的同志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对资料如何检索、选取、记录、整理都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要从事调研工作,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图书资料的检索(图书分类方法)
在图书馆里,无论查找什么资料,都必须从检索开始。一个图书馆(室)藏书万册、十万册、几十万册。都要把所藏的资料,按照科学的图书分类方法,把它们有规律地排列起来,编制目录,以供读者检索。在我国,各图书馆图书分类的方法很多,应用比较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把图书资料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等五个基本部类。在这五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又分为二十二大类。其大类的项目如下:马克思主义、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B哲学
社会科学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自然科学................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理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综合性图书..............Z综合图书
这个大类是一级类目。在这个一级类目下,根据图书的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个二级类目。如“D政治法律”这个一级类目下,划分为二个二级类目:D1政治
2法律
在二级类目下,还划分有三级类目。如上述“2法律”这个二级类目下,划分为如下三级类目,并且还可以往下分,直到列出书名,例如:D20宪法21实体法22程序法23法制史
211刑法212民法213经济法214行政法
2131经济合同法2132技术合同法
2133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2134加工承揽合同条例
除了这种分类,还有书名目录(通常是按书名的笔划排列的)、著者目录(通常是按作者姓名笔划排列的)。上述三种目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是我们利用图书资料应该掌握的工具。如果我们利用图书馆检索某一门类的书籍,或研究某一学科的课题,就可以利用分类目录,因为分类目录是把同一类的书集中到一起。如果我们要查哪一本书,而又不了解它是属于哪一类,作者是谁,就可以查书名目录。如果要研究某一作者的全部著作,就可以检索著者目录,因为著者目录是把一个作者的全部著作都集中编排在一起。同一本书能在这三种目录中查到。熟悉掌握它,检索图书是很方便的。书目和索引
书目,是为了专科或专题研究,把一批相关的图书,按照一定的顺序编制而成的图书目录。索引是一种比书目更进一步,细致地把图书报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便于检索散见于书刊中的资料的工具书。
我们身边的图书馆(室)藏书往往是有限的,特别是有些资料散见于图书报刊中,更难一一查找。查书目、索引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它还能让我们了解在某个领域已经取得哪些成果,我们可以设法买到或借到这些资料,它还可以引导我们定向查到散见于书刊中的资料。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别人研究成果的重复劳动。
②报刊资料的利用
报纸和期刊包括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是法院调研人员选取资料必不可少的的途径之一。法律是社会生活重要的内容之一。所有的报刊大都含有社会法制的内容,大多数的报刊都辟有法律专版或专栏,这些专版、专栏经常登载一些普及法律和调查研究方面的文章,因这些报刊数量大、种类多,因办报(刊)的宗旨、角度的不同,选取资料的范围和选择性非常大,是一个藏量非常大的资料来源之一。
现在报刊上常常刊登一些介绍报刊、书籍的广告,介绍期刊和书籍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这些广告中找到与我们选题有关的资料线索。再根据这些线索寻找和搜集与选题有直接关系的资料。③工具书的利用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调研工作,少不了工具书。人们做学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一是“问”。向谁问呢?不外乎向有某些专长的领导和同事问,向法律专家请教,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总有不便之处。养成翻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从事调研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法律的工具书很多,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机关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一些大专院校的法学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出版了很多的工具书。这些工具书是我们从事调研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应用写作方面的工具书,这是一些从事法院调研工作的同志忽视应用写作工具书,造成写作水平提高很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方面虽然还没有专业的工具书,但是一些应用写作书中有关调查研究、议论文、学术论文的有关内容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④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相当快,我国现在的一些部门和单位都购置了微形电子计算机,有些单位或部门实现了微机联网,有的已经上了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为办公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法院的调研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和丰富的资料矿藏。
最高人民法院出版了司法文件数据库系统的光盘(1996),共收入1949至1996年全国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1706篇;1949至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文件,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分司法解释、司法部、公安部的部分文件5000千多篇;典型案例100多篇1200多万字。这么多的内容浓缩到一张光盘中,相当于一个图书室的藏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比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方便得多。查询资料共是三个部分,即检索、浏览和选库。如果使用检索,可将相关的词句输入,即能出现与选取内容相关的文件名,选中你要查询的文件后打开选取的文件,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查询到选取的具体内容,还可定义成块,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比我们用手工摘抄规范、迅捷、准确,查询和摘抄的效率提高得不知有多少倍。浏览和选库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其效果是大致相同的。
如果上了因特网,网上的信息、资料就会更全面更丰富,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任何学科,不论是美国的还是俄罗斯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网上的资料都是最令人满意的。⑵资料的选取
资料经过我们的检索,我们已经知道哪些资料在我们的选题之内。那么,又如何在这些资料里选出我们应用的资料呢?如何选取资料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数量、质量和读资料。①数量
研究一个课题,写一篇调研文章,究竟需要多少资料?这是选取资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选取的资料多,能引出新的观点,这是好的。但也不是占有的越多越好。选取资料过多,用不了,白白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浪费不少时间,这是不讲效益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是限定时间的研究,有可能挤掉了研究时间,而整理资料匆匆忙忙,很容易理不出头绪来,陷于忙乱,难以收拾,这又起了相反的作用。可见资料过多有时不见得好。反之,材料不足也不行。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基础薄弱,是难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选材的数量恰到好处呢?
选材的数量方面主要应考虑两点,一是最大限度地选材料,但必须是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选择材料,但必须是充分的
研究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说与之有关的资料是相当多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搜集下去,因为有许多是接近的,有许多是不必要的。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但也要随时判断资料与我们研究的课题的相关程度与价值,必要的才能选取。如果说可选的资料很多很多,但是经过了筛选,那就限定了范围,数量就减少了,也比较容易选取了。
有时由于研究的课题涉及的资料范围太广,或由于时间所限,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而只能小限度地占有资料,最小限度搜集资料这在研究中是常见的,但是这些资料虽然相对说来数量不多,然而必须是充分的,也就是能引出科学的结论或可供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的。
选取资料的数量,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整个进程、时间的安排和阅读资料的数量与侧重点。应根据自己知识、信息和写作经验在写作计划的时间内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查阅与选择,为我们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②质量
检索到手的资料是大量的,一般说来都要过目,但选取什么,要注意质量,下面几点就是选材质量的标准:必要的
所谓必要的,是指在课题研究中要选取有必要性的,是与课题相关的东西。我们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好多好多的调研文章和其它材料,从中选取什么,摈弃什么,要与课题研究的展开是否相关来决定取舍。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凡是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再长,也要选取。无关的,再短,也要摈弃。对似乎相关,拿不定主意的也要选取,因为,这是可能用得上的,不可放过。
初读时,看起来都有用,往往是选得多,大段大段地摘抄,逐步趋于严谨,这是正常的。资料的选取越来越精,这是对课题研究程度越来越高的一种自然要求。确实的
确实是资料的生命。只有实实在在、切实可靠的资料才能引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有助于进行创造性思考。为力求资料确实,要注意以下各点:资料要有根据、有出处,要尽可能选取第一手资料。如果选取的是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不怕麻烦,要尽量地与原始资料核对。对任何资料都要鉴别其真伪与可靠程度,要将其与推论加以区别。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资料不能选取。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至于能引出什么样的结论,那是以后的事情。
这样选取的资料即使不很多,但因都是确实可靠的,那也会利于我们的研究。反之,选取的资料很多,但其中夹杂着一些非科学的、不真实的东西,那对我们的研究也是不利的。新颖的
创见产生的一般方法不外是:资料是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新的;研究方法是旧的,资料是新的;资料和研究方法都是新的。这三种方法,当然以资料和研究方法都是新的为最好。新的资料能为新的创造提供有利的条件,而资料愈新愈有可能产生新的创见,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中选取新颖的资料更为突出,例如写案例分析必须使用刚刚审结的案件,选用新型的案件。既使是使用普通的案件,也要选取新的角度,挖掘出新的思想内涵。充分的
资料的充分与否,不单是指数量而言,同时也包括质量问题,主要是看能否触发研究者的创造性思考。选取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课题的不断探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会越来越多,研究的侧重点也会越来越明确。这就可以考虑所选取的资料,有哪些方面不够充分,要随时调整阅读和选取计划,补充这方面的资料。务必使所需资料达到比较充分,没有缺漏的程度。3、读书的方法与要求
怎样能既有效地、又高速地把搜集到的大量书籍、报刊以及其它资料阅读完,这是要讲究方法的。要达到什么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方法。目的与方法是分不开的。我们是为了写作调研文章的目的来读书的,所以要达到下述三个目的:
理解内容要准确地理解读的内容,充分汲取各种资料的理论知识,提高我们所选定的课题的专业水
平与研究能力。
选取资料这是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选取的资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书或全文的基本论点,作者的创见。二是作者为阐述这个基本论点所提出的若干个从属论点,以及为论证这个从属论点所使用的资料。最后还要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这是全书或全文的逻辑构成,属于体系问题。在上述三个方面有新的见解的,我们都应有所选取。
触发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一些书籍、报刊等资料时,往往受其某点触发,能选出新的课题,产生新的观点,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新的构思,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性的思考。这三个目的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于一个阅读过程中的。为了达到这三个目的而读书是很艰苦的劳动,要手、眼、脑并用,还要发挥想象积极思考,进行新的创造。这种阅读不但要求有极大的耐力、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求有良好的、安静的工作环境。特别是阅读思考过程不要为一些无聊的事情或其它不必要的工作所打断。
阅读开始时,先读关于课题的概括资料,明确这个课题的现状,以便明确在研究中哪些资料是有用的,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次要的,进一步把搜集的目录作大体上的分类,并排列出一个阅读顺序。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先用快读法了解它的大概内容。快读法
快读法就是用很短的时间,迅速阅读,大致地了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阅读的目的,是要判断这个资料与研究的课题有多大关系,有多少价值,以便决定怎样阅读它。论文的快读,先要琢磨一下标题。论文的标题往往揭示全文的基本论点或全文论述的课题,稍加推敲就可以有初步的了解,这是第一步。然后读开头段。作者一般在这里提出论题、论点以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等。了解这些对理解全文是至关紧要的,这是第二步。读论文中间各段。要善于抓住头尾的主题句来了解各段论述、说明主要内容。善于快读的读者,读每一段,一眼搭上开头一句,了解一下意思,然后全段扫上几眼,再抓住结尾句看看,也就了解了全段的大致内容了,这是第三步。最后读结尾段。结尾段是全文的结束,一般的,在这里归纳出全文论述的要点,是作者展开论证的结论这是要逐句读的。书的快读,当然也要思考一下书名。不过,对书要想了解得比较具体一点,主要的是要看目录。书的目录是书的纲要。从目录中章节的大小题目中,我们能了解到涉及了那些问题。特别是有些目录写得很细,是三级目,甚至还是四级目,这更能便于我们了解书的各个部分比较详细一点的内容。
从阅读目录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书的全文或某些内容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否有关。如果毫不相干,当然就不能再读了。如果是全部有关,自然应该全读;若只有某些章节与之有关,就可以只读那些章节。了解书的内容,除了看书的目录之外,还可以借助于读提要、序言(或后记)、要点、结束语、索引等来了解。
提要一般书的扉页时常印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不过几百字,但它是对书的内容的扼要介绍。它帮助我们概括地了解书的内容和把握书的要点。
序言(或后记)作者常常在这里说明他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和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强调之点。因此读序言(或后记)对了解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要点有些书写有要点,这是各章节的提要。它是比目录更具体一些的内容要点介绍。一般的书,章节的大小标题只揭示了各个章节的论述范围,也就是论题;而要点则具体得多,它介绍了各个章节的论述要点。看要点,能了解作者在各章节中表述的基本思想。
结束语这是全书的结尾。有些书的作者把结束语单独辟为一章。作者在这一章里对全书论述的总是加以扼要地介绍。读结束语,自然会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了解。
索引有些书附有索引。浏览一下索引能了解到书中接触的人名、地名或问题,能看到作者写作这本
书的主要材料来源和根据。这也是了解书的内容的一个好办法。
上述这一些除目录之外,不一定每一本书都有。如果有,总是先看为好。这对了解书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过了上述阅读过程,对书的全貌有了比较概括的了解之后,一般来说,总可以判断全书或某些部分有研读的必要了。若仍拿不准,还可以再比较细致地了解一下,有重点地阅读某些篇章。至于每个章节的快读,仍象论文的快读那样来进行。
以达成阅读目的的价值观念,来确定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是浏览还是研读。
在研究工作中再没有比拿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来,不问其对自己的课题价值如何,就从头到尾地读下去更为笨拙的了。这么做,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有些内容与自己研究的课题没有关系,不除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有用的资料。所以,必须以能否达成阅读目的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看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否相关以及相关的程度如何来权衡处理。或是浏览一下,或是深入研读。
浏览从词义上来解释是大略地看。为研究而浏览,不是大略地看一看,而是用快读法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如果毫无所需之处,也就是这份资料处理完毕,不必再理它了。
研读在课题的研究中,对那些与我们选定的课题有关的资料必须研读。要在研读中努力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这就要充分地理解内容,从中选取我们可用的资料,并且以它来触发我们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
研读是一种充分的理解,精神要高度集中、思维要高度活跃。研读有时不是看一遍。对一时未能读懂、没能充分理解的,要反复地看,直到把资料包含的意思挖掘出来、完全理解为止。
研读有时是选读,有时是通读。选读只是选取有用的部分研读,其它无关之处或浏览带过,或略而不读。这种有重点的选读,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但需要有较好的业务基础,有鉴别资料的判断力。通读是对全书、全文的研读,这是那些与我们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学术价值较高的书或论文系统深入地阅读。这种阅读对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课题的研究能力,以及选取资料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研读过程中,要注意对读到的内容随时做出分析、评价。要看主张是否正确、根据是否充分及其可信赖的程度、论证是否妥贴等。最好能把读到的东西随时与其它有关资料加以对照思考,这样就能做出更公允的评价并把握资料的价值。
还要注意,必须客观地读。我们要极力抑制偏见、反感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事实证明,在好多的情况下,经过不断研读他人的著作,能修改,甚至能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这是我们都有过的体验。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待他人的见解,这是做学问的人应有的科学态度。4、资料的记录
在阅读过程中,要边读、边思考、边记录,把有用的资料和想到的东西、问题,随手记下来,以免日后忘掉。人脑的记忆往往是有限的,即使是有很好的记忆力,当阅读大量的资料之后,也很难把你想要记忆的东西准确无误地一一牢牢记在脑中。让笔帮助我们记忆,这是可靠的资料贮存办法。⑴记录的内容
在阅读中看到的新鲜的论点,好的见解,为保持资料的准确性,最好是原封不动地摘录下来。能说明问题,有证明力量的论据,好的材料最好也是原封不动地录下来。过长者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论证的展开部分,著作构成的逻辑体系。这要以提纲的形式来记录。
在阅读过程中,因触发而思考出来的的问题与看法,这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所谓间接资料。这种资料往往是某种触发下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稍纵即逝的想法,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而且尽量记得详细些,要避免用符号或简单的语句概括,以免日后想不起来。
⑵记录的方法①成册笔记本
使用成册笔记本最好单独成册,如果杂糅在一起,不便于查找资料。成册笔记本多用于记录系统性较强,记录量较大的资料,如果一个本子专门写一部著作的提纲,在封皮上标明书名、作者名开头再留出两页作出目录,是很便于保管和使用的。日常的读书札记也多用成册笔记本,一个本子带在身边,在阅读中遇到什么可用的资料,就可以随手记下来,不但方便,也不会象卡片那样容易散失。②活页本
使用活页本,既便于调动、分类、补充,又节省纸张。活页本多用于记录论文的提纲、摘录较长的资料。一份资料写好了,将其从活页簿中取出来,单页者如同卡片一样分类、保管;页数多时,可以另加一页空白活页作封面,单独订在一起。在封面上也标明论文名、作者名,以便于保管、查找和使用。③卡片
卡片是最易于调动、分类、补充,又节省纸张,使用起来很方便。卡片在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写作中有四种用途:一,记录书名、篇名的目录卡;二,摘录较短材料的资料卡;三,记录作者因触发而产生出来的见解的记录卡。四,从记中录进行创造性思考、分类整理资料前,从所记笔记中摘选出来的资料卡。卡片的用途是多方面的,用起来很方便,但也有它的缺点,管理不好易于散失,另外限于它的篇幅,无法记录较长的资料。卡片的使用要一个问题记在一张上,那怕是一句话,也不可与其它资料混在一起,只有单独成卡才便于分类使用。
活页纸和卡片,还可以用来粘贴从报刊中剪裁的资料,它比剪贴集更便于分类。总之,无论哪种形式,都要在所写的资料前加上标题,以便易于了解资料的内容与分类。在资料的末尾,都要注明出处,写明书名、作者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数等。有时还要注明该书藏于哪个图书馆,分类号。期刊中的论文,不但要注明篇名,还要注明刊名、年度、期数、页数,以便日后使用这些资料时加注或核对。
无论是笔记、活页纸,还是卡片,其大小规格都应一致。否则,在整理时很麻烦。比较常用的,活页纸是20.5X15.3公分的,卡片是12.5X7.5公分的。记录时,字迹要工整,并留有空白处,用来写对资料的评价、准备如何使用的文字。
此外,记录阅读资料还有照相、复印、电脑打印等现代化的方法。电脑打印可根据作者的需要自行设计相应的规格,具有记录的字体规范整洁,记录的效率高等优点,这是手工记录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也有人主张多用手工记录的方法。这些主张的人认为用手记录,可以加深对资料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创造性思考。其实,这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作者对需记录的资料的理论、知识不熟悉,用手工记录确实好处很多。如果作者对需记录的资料的理论、知识熟悉,那么,用电脑记录等方法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既使全部使用现代化手段也未尝不可,我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仔细研读资料,也可补偿其不足。
资料的记录是很麻烦、很细致的工作。一字一句地抄写,一点一滴地积累,是很麻烦的,对进行创造性思维与执笔写作时是有用的,而且需做得细致,不出错才行。这样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可以终生受益的。
5、资料的整理
记录到手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如果只有十张八张卡片,那就谈不上整理了,可是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课题,也会搜集到好多的资料的。这许多的资料若不经过很好地整理,就难以使用。经过整理可以把散乱的资料条理化,便于使用和保存。资料的整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资料的分类,一个是资料的保管。⑴资料的分类
资料的分类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为了研究某个课题、撰写调研文章搜集资料,这种分类与撰写文章的构思有关,因涉及到资料的组合排列,进行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所以将在本书的创造思考与灵感的形成一节中进行介绍。另一种是比较广泛的,在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平时阅读书刊,长期积累起来的资料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简单,与图书馆的目录分类一样,先拟出分类的项目,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按项分类。开始时,可参考本学科或本专业的一般概论书所设的章节项目,划分为若干大类。把我们搜集到的资料按设定的项目归类。当资料达到一定量时,因资料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丰富,加之搜集兴趣与阅读方面的侧重,原有的分类就会显出不适应了,所以必然会对分类产生自己的看法,对原有的分类会有所突破,或合并、或增加、或删减。资料搜集的越多,作者本人分类意图体会的就越明显。因此,类别也将经不断的调整,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一套分类项目。
有调研经验的工作者,类不但分得很科学、很细致,往往大类中有中类,中类中又分成若干个小类。能很快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料。所以,这种分类,初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分得好是与作者的专业化水平、科学水平以及创造力是紧密相关的。
初学者要懂得,选取了资料并不等于真正占有它,只有经过很好地分类整理,用活它,才算是真正的占有了这些资料。⑵资料的保管
资料的分类与保管是紧密相连的。不但分了类的资料要保管,而且保管中还要分类,所以保管是资料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管的要求:
保管的设备、方法要简单容易检索容易分类整理
因资料的方式与载体不同,有笔记,有卡片;有提纲,有摘录;有他人的见解;有自己的研究发现。特别是数量较大的时候,怎样能有条不紊地科学地管理好,是得要好好地动一番脑筋的。当然,一些必要的设备如文件夹、橱、柜等设施和用具是必不可少的。⑶电脑软盘资料的分类与管理
利用电脑打字摘抄或电脑网络复制的资料,一般都要存到软盘里。在存储前也要分类,以利于查找。软盘也要按电脑操作的要求按级别设好目录,目录最好用汉字,便于长时间的贮存和利用。软盘内存储的文件名字要打印并粘贴在软盘的封面上。要切记:打印或复制的文件要及时复制出备份软盘,以免由于操作失误或电脑故障致使文件丢失。6、实地调查
在法院调研文章的写作中,有一部分题目仅仅依靠文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作实地调查。经过实地调查,能使我们对调查对象、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把握,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最丰富和最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掌握这些资料可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富有成效地进行,能够获得更好的成果。所以,实地调查的方法,是每一个调研工作者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那么,做好实地调查,搜集所需的资料,要注意什么呢?这既要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又要选择调查的对象,并且选择好调查的方法,有时还要运用数字做出调查统计。⑴调查的准备调查前要做好如下准备:①明确目的
这是调查前首先要明确的。这里所说的目的,一般是指要处理的课题,是指调查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只有明确这个目的,才能在主观上明确为什么要调查;明确这个目的,才能确定调查,即选择什么样的调查对象;明确这个目的,才能决定怎样调查,即采取什么方法调查。有时调查的不是课题,不是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为作者已经形成的观点寻找证实材料,也就是课题或问题已经解决了,再从实地调查中寻找例证来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把实地调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作者阅读的大量资料,已为他提供了可得出正确结论的证据。这是一种证明性的实地调查,这在学术研究中也是常见的。例如1997年绥化地区法院系统开展了竞争上岗和优化组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积极性,绥化地委政策研究室对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写出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绥化地区法院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调查》。此文就是问题已经解决了,再从实地调查寻找例证的一种调查方法。②确定对象
确定对象,即确定调查对象。有了明确的调查目的,要根据它来确定调查对象。例如我们搞一个新刑法实施情况的调查,根据我们的调查目的,即了解新刑法的实施情况,我们确定调查的对象是工作在刑事侦察、检察、律师和审判岗位上的政法工作人员。只有这些人才是最了解新刑法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调查对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慎重对待。因为我们要下到基层,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做许多工作,从那里取得所需的大量资料。如果一旦调查对象选得不当,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和物力,而且还会引出错误的结论,贻误工作。如果是牵涉全局性的调查,其负效应就更大了。我们在明确了调查目的之后,要为选择调查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分析研究工作,这样能使我们确定的对象稳妥,避免中途更换调查对象,或在调查中出现差错。③拟定提纲
处理大一点的调查题目,进行实地调查要做许多实地调查工作,要搜集许多的、各方面的资料,一定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否则会出现重复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调查之前一定要拟定一个实地调查提纲,写出调查计划,把调查的对象、内容(项目)、方法、步骤列出来,以便在调查实践中参照,并要在调查实践中不断地充实、修改和完善,使调查工作既能切合客观实际,又能符合主观需要,使调查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拟调查提纲要经过深思熟虑,它同选择、确定调查对象一样,要做一定的了解、分析、研究工作,而这两者又都是一致的,往往是确定了调查对象的条件,自然又会考虑到它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查的。总之,在调查的准备工作中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的了解、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了解的越多、越深,准备工作做得越好,调查起来就越省劲,调查的收获就越大。⑵调查方法
调查的方法有以下两类①普遍调查,
普遍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这是自然、社会科学一些领域经常使用的方法。如1979年的全国土地普查和全国的四次人口普查都属于普遍调查。如果搞一次全国法官基本情况的调查,就属于普遍调查。
普遍调查的好处,在于它的普遍性。它能直接取得比较接近实际的全面资料,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过用普遍调查方法处理一个小课题,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里进行是比较容易;若是一个大的课题,由于牵涉的面广,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多,除非是重要的课题,非这么做不可,一般是不采用的。
②非普遍调查
非普遍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只选取部分样本为对象调查,以这部分调查来了解总体。非普遍调查常用的方法有:
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选取重点样本为对象进行调查。重点样本虽然为数不多,但调查的标识(即统计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却在数量上占整个调查总体的绝大比重。通过对重点样本的调查能够对总体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一些次要的,虽然为数很多,而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却是很小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去调查了。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样本为对象进行调查。这是一种解剖麻雀的方法。深入细致地调查一个人(或几个),以它来看总体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也只能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很难得到整体的精确资料。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抽出部分样本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以它来推算全体。人们把抽样调查归纳出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样本是按随机原则抽取的。所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被抽作样本的可能性.因此它能保证被抽出的样本在总体中是均匀分布的,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第二、抽取的全部样本,是作为一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的,而不是以个别样本代表总体。抽取的样本,个别看来有高有低;但从抽出的全部样本看,有高有低,高低互相抵消,它们的平均值是接近总休平均数的。第三、抽样误差和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程度成正比例,和数目成反比例(确切地说,是与抽样的平方根成反比例)。抽样调查观察的误差,可以根据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和抽取样本的数目,事先通过计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样就会使调查的准确程度比较有把握。
抽样调查所依据的原理,是概率论和大数定律。掌握了统计方法与技术,抽样调查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如宏大机构、群体、组织、制度、社区以至整个国家。研究对象也可以包括整个法院系统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工资待遇、执法水平、廉政情况等门类。可见抽样调查是非普遍调查方法中用来推算全面的最完善、最科学的方法。它的功能是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所不及的。
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到底怎样选择调查对象,以何种方法进行调查呢?这就要根据调查内容、对象、时间、条件来决定,不能强求一律采用某种方法来进行。⑴调查的方式
调查工作的进行,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搜集书面资料(这已在资料的搜集一章中作过介绍),在实地调查中还可使用开会、访问和问卷三种方式进行调查。①开会
召集知情人开调查会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是做实地调查常用的一种方式。用这种方式调查,毛译东同志有丰富的经验,精辟的见解,他讲过多次,下面引用他一九四一年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的一段论述,对我们组织开好调查会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或老百姓。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邬调查是一部分中级,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笔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讲座。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
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对开会调查,从调查经验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开会调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特别强调了对待调查工作和群众态度的大问题,要甘心做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调查到闻所未闻的知识和情况。毛泽东同志对于到会的人、参加的人数的调查方法的经验仍然对我们的调研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②访问
访问适于向个别人了解情况,有时许多人在一起,由于种种原因谈不出我们需要的材料,或者只有个别知情人,这就要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
访问前,对访问的对象要了解,看他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材料。访问前,还要考虑好应该提出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最好一条条写下来,项目少的也可记在心上。
访问时,最好持介绍信并说明来意,向对方讲清访问的目的,为什么选他为访问对象,采访的材料如何使用。搞好感情的勾通与交流,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要消除对方戒备心理,使其愉快地接受你的采访,要使对方说心里话并提供真实情况。要虚心、热情地请教,但不要说奉承话,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对方的答复要如实地记下来,以免回来后追记时遗漏。如果想使用录音机,先要征求对方的意见,若是不同意,千万不要勉强。没有必要提出的问题不要提出。对方即使答复了,以后也没有用。提出的问题多半是事先考虑好的,这样才能有收获。
访问完毕,应表示感谢。应该向给予自己知识、资料和情况帮助的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访问,对问题能了解得很细致,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处理一个小的题目还好办,规模稍大一些就不行了。③问卷
问卷是以书面调查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式。是以卷面形式提出若干固定问题或格式来询问调查对象,让调查对象填写。
固定问卷调查,不仅有利于统计,而且更有利于取得真实材料,这是它的根本长处。
有利于统计的是,进行一项大的课题的社会调查,往往涉及很大的范围,很复杂的项目,如果应用开调查会、访问的方式来了解资料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取得了资料,量又那么大,用思辩方式也是难以处理的。而以固定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就可以设计出若干个问题或格式,让被调查者在卷面上回答,然后进行统计处理,这就把一项难以着手进行的调查工作,变得简便了。特别是再用电脑进行统计和计算,就更能提高调查的效率了。
更有利于取得真实的资料,是由于问卷调查不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进行,而是背对背进行。面对面调查,有时会由于被调查者的种种顾虑,不愿提供真实情况。特别是对一些愿意提供情况,而又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姓名的人。这种调查方式、尤其是个人隐私、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更容易获取真实的资料。
问卷调查的效果,无疑是好的。问题在于问卷中所提出的问题设计要经过深思熟虑。一般的,调查者要先经过初步的调查,在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再按取得的经验设计问卷的答题类型,并按所了解情况的各具特色的内容类别,有机地制成表,使各类别相互关联:如调查什么问题,调查问题如何提出,怎样易于被调查者明白而又乐于接受。这些都要考虑好了,才会有好的问卷设计,才能收到好的调查效果。四、课题的研究
题目选定之后,并不能立即动手写调研文章,它的下一步就是对课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只有把课题研
究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充分的、可靠的材料证明论点是正确的,才能动手写调研文章。调研文章是调查研究成果的描述与反映,没有研究就没有成果,也就无从描述与反映,更写不成调研文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是文章的写作基础。
前面,我们探讨了法院调研文章写作的两大问题,一个是研究什么,一个是怎么研究。前者属选题问题,后者是个研究的问题。好的选题固然重要,它是调研文章写作的关键问题,但它只有在展开研究之后,提炼出有价值的论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了研究成果,这样调研文章才具有了价值。调查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劳动,要有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只是追随与重复前人的说法是不行的。而这种见解与主张只有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悉心的研究,才有可能获得。
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研究之重要是为了让作者的头脑里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在调研文章的写作中自始至终要把着力点放在研究上,也就是要在研究上下功夫。
可是,有许多人却往往忽视研究,而急于动笔写作,匆匆忙忙,有时连最低限度的资料都还未到手,就忙于整理了;又未能运用逻辑思维对这仅有的一点资料很好地加工,脑子里只有个模糊的想法就又忙于动笔了。这么写起来自然是十分艰难的,即使不返工,勉强写下去,可以成文,也很难写出很有价值的调研文章来。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研究。在调研文章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要把计划用的时间,大部分分配到这个阶段上使用;同时也要把主要精力、功夫用在问题的研究上。要想研究问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与创造的思考方法,才能使研究工作取得好的成绩。1、逻辑思维方法
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两种。形象思维用于文学创作,而逻辑思维则广泛用于自然、社会各学科的研究。人们在搜集整理有关材料时,就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进入研究阶段对思维活动的要求就更高了,必须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所以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辩证逻辑。“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方法所组成。其中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等方法。”(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括是科学的。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一下:⑴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我们搜集许多资料,经过归纳产生出某个理论观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们从搜集到很多的相关的材料,把这些材料相同的方面集中起来,得出一套理论或观点。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这是以一般的概念、原理推出一个个别结论的方法。
在辩证的思维活动中,归纳以演绎为前导,演绎以归纳为基础,它们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不可能有演绎。语言学专家王力先生对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他说: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一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得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字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研究这个“凡”字。怎么研究呢?就是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在归纳的末尾,而不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就是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做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为你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你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就越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也会有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了。例外多了你的结论就得推翻。
(节摘自王力《谈谈写论文.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在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理解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但是,归纳又必须以演绎为前导。因为在实践基础
上进行的归纳,不是胡乱的归纳,是有目的的归纳,这就必须有一个一般的原则,则是已被演绎出来的结论。所以归纳要求助于演绎,演绎成了归纳的前导。可见归纳和演绎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恩格斯谈到归纳和演绎时指出:“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48页)。⑵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再综合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是先用分析把头脑里有内部矛盾、内在联系的事物分解开来分别研究,然后再综合,在头脑里,把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能使人对事物有具体、科学的认识。
司法统计分析多是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一般是作者先提出问题,接着对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逐个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又相联系的。在人们思维分析中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这样地贯穿于思维过程的始终。但是,只有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的总体,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⑶抽象到具体
具体和抽象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上升到高级的理性的具体认识。
具体,是指客观存在着的或在认识中反映事物的整体,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点、关系的统一。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具体和抽象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们认识事物,必须从客观的具体实际出发,搜集丰富的材料,获得感性的具体认识。但这个具体认识是低级的、表面的具体。必须运用思维的抽象力,把它的各个方面的属性、特点、关系分解开来,单独地考察,这就形成了各种简单的概念判断。这时,认识就从具体到了抽象。但由于这个抽象的是对事物的各部分、方面所做的是单独考察,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对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因此,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采取由抽象上升到高级的理性的具体认识方法。这就要把获得的各种简单概念,结合具体条件,作系统而周密的综合考察,探究出事物各方面之间的内部联系,达到具有多样性、统一性的具体。这个具体是综合多方面的统一体,它是高级、理性的具体认识。
上述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从认识客观事物开始,到确定科学的最初的概念、判断,上升到建立科学理论系统的辩证方法,它对建立理论科学具有普遍意义。例如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建立是从研究大量的法学现象入手,抽象出若干个概念、判断,而后深入探讨上升到理性的具体,形成完整的阐述法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体系。上述这些方法,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要综合起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思维的目的。
最后,我们要强调调研工作者学习科学逻辑方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辩证逻辑,是最为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社会学科学研究,尤其是法学研究,都必须以它为指导。学习掌握它对调研工作者的成长和研究成果的取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创造性思考
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应该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使我们科学地思考。调研工作的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主义法制存在的问题。那么仅仅依靠思维方法是不能实现上述目的的。应进一步研究创造性思考的方法。我们不仅会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创造性思考就是善于思考的方法。据笔者拙见,创造性思考是一种有意识、下意识地进行的思考方法。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造”就意味着前进。我们今天的生活,无一不是在享受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
于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需要法律及时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只有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而不是重复或原地踏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⑴形成创造性思考的基本条件
我们把创造性思考的结果比喻成产品,那么创造思考的过程就是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产品需要生产设备,原料和生产三个条件。我们大脑就是创造思考的设备,知识、信息是生产原料,而主动思考就是生产过程。
①丰富的知识信息贮存
要想生产出大量优质的创造性产品,必须有丰富、优质的原料──知识、信息。阅读好多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搜集许多资料为新的研究做准备就是贮存原料的过程。阅读和搜集是丰富贮存的主要方法。读的书越多,专业水平就越高,搜集的资料越多,这种贮存就越丰富,形成创造性思考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一项研究成果,即使是具有独创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也不可能只靠个人的冥思苦想,平地而起、突然搞出来的。而只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所取得的。贮存的知识要新要多。新是指在本学科新的、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多是指范围要大,数量要多。这是创造性思考的最起码的条件。如果没有原料,使用再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也生产不出大量优质的产品来。②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有了知识、信息和大脑,不一定就能产生创造性思考。我们必须把知识信息(原料)经过大脑(生产设备)的加工才能生产出产品(思考的结果)。生产设备要经常生产,如果长期搁置就会生锈,而长期不生产的工人操作速度和技能也会降低,连普通产品的生产(思考)都办不到,更不要说生产大量、优质的产品(创造性思考)了。大脑也和其它器官一样用则进不用则退。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保持大脑机能的正常才能保证创造性思考的进行。③对自己施加压力
所谓对自己施加压力,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地进行调研的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课题,始终使自己的大脑高速运转,增加创造思考的机会。这里面有的是出于浓厚的研究兴趣,有的是由于强烈的责任心或者急于克服困难的决心,这些都能促进人们积极思考。这种专心致志的思考能使大脑这部机器工作,只有大脑的工作,才能进行思考。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全神贯注地思考,加大解决问题的势能,进行了创造性思考,解决了要解决的问题。⑵创造思考的两种方法①线状思考
所谓线状思考就是关于某个具体问题,对与它有关的方面,尽可能从头到尾地在大脑中广泛地思考、搜集的方法,就象放映电影一样,从头到尾地放映,全面地、一个镜头不落地放映。在线状思考时,越想思路越宽,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头脑变得灵活了,考虑的答案增多了,这就为创造性思考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这是一种穷尽组合法。看起来挺笨的。研究一个问题何必这么广泛地去想呢?何必从尽可能多的答案去寻找一个答案呢?可是不这么全面地想,又怎样能形成独创的见解呢?
线状思考最要紧的是,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问题,越广泛越好,而不是仅仅追究一点。因此,不仅仅要把与问题有关的写出来,就是与问题关联不大的也要写出来,要尽可能广泛地搜集。在进行线状思考的过程中,对量的要求比质的要求更高,凡是头脑中由于受到这个问题的触发而思考出来、闪现出来的都要写出来。这样神思飞越地冥思苦想,才有可能想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才能产生创造性思考。
在线状思考中,可以说没有微不足道的、没有价值的、没有用的东西。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在线状思考的初期是定不下来的。最初可能看来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可是到了后来却变成重要的。有的乍一看好象与所想的问题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到了后来却变成有用的。
因此,在进行线状思考时不要有框子,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边想边评价边取舍。想的问题是否有用那要到后来经过考虑才能决定。
在线状思考过程中,为了不使不断闪现在大脑中一刹那的思考稍纵即逝,要立即动笔一条条写下来。而且,为了便于下一步进行比照思考,要尽可能不简写,也不要写得过详,而是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把一条条材料表达出来。这样想出来的是第一轮项目。对已经想出来的第一轮项目,经过反复地比照思考,再选出你认为最会有创见的项目,进行第二轮线状思考。例图:
┌1「│2│1│3│2│4│3最初提出的问题{5──→{4│6│5│7│6│8......│9└10
(第一轮项目)(第二轮项目)
第二轮的思考与第一轮的一样都是从那个起点,接连不断地,尽可能地想开去,这样又可以得到许多项目。这许多项目经过筛选,自然就会得到比较理想的材料了。
在线状思考时不能仅仅凭脑子想,还可以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触发我们的创造性思考。在线状思考过程中,思考出的观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它们之间的结合又会产生出新的观点。无论是第一轮项目还是第二轮项目,其中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间的相互作用会剌激我们的大脑,触发出新的创造性思考。
在线状思考过程中,如果不拘泥在原有问题上,而对它加以“变形思考”,也就是变换角度,那么,就会使头脑得到新的触发,就能展开更广泛的思考.例如,有这么一个问题:“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考虑这个问题,就要从各个方面来思考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如果不仅仅从正面来考虑,还从反面思考──譬如思考法律学习不好将会如何,那就会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更加深入,得到更多的新的观点。这就是一种变形思考。在线状思考过程中常用的变形思考有:分解,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开来思考;反转,是对问题从相反的方面思考;增题是把一个问题加上其它成份来思考;特殊化,是把一个问题加上条件来限定它,把它特殊化,局限在一点上来思考,等等。
在线状思考过程中,如果与同事交谈或展开讨论,往往也能从中得到触发或启发,使我们打开思路,产生创造性思考。
②发散的思考与收束性思考
人们的思考有两个阶段:一是发散思考阶段,一是收束思考阶段。发散思考是抓住一个问题,或围绕一个中心向外辐射,尽可能广泛地从头脑中搜寻与它有关的问题。有人说它是一种解放性的思考方式,对一个问题可以向任何方面思考,对一个问题可以无拘无束地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收束思考阶段就是把经过发散思考阶段思考出来的许多项目,加以集中收束,在这许多项目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思考。
有人说这是一种集中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时经过人们头脑的“收束”会产生出一些似乎已与那些触发它产生的那些项目没有什么关系的全新创造。可以回想一下,这样的经验我们也会有过的。下面介绍应用这种思考方法设计的“创造工艺”中的KJ和NM两种思考方法,供我们在实践中参考。KJ法
先准备好下列物品:钢笔、铅笔红、蓝等色铅笔曲别针橡皮卡片
图解用的对开大白纸
此外还必须有能铺开卡片的场所(大的桌子或者是床)。这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写卡片
对卡片进行分类、编成卡片群
排列卡片群,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化
这种方法的进行过程是:第一,搜集资料。
第二,把搜集的资料(包括:经过作者发散思考想出来的材料,文献资料以及经过调查得到的材料)制成卡片。每张卡片写一项,这样就便于材料的分类、综合、比较、追加和剔除。每张卡片都要加上简明扼要,能一目了然的标题。若将这些卡片加上序码就更方便了。第三,把这些卡片象打扑克那样摆到桌子上或床上。
第四,边读边思考,把内容相关的卡片调到一起。这时要注意,常常会思考出新的问题来,立刻写成卡片加入到里边去。
第五,这样便会得到若干个卡片群。对这些卡片群要依次细读,琢磨为什么会把他们放在一起?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把思考的结果简要概括地写出一张小卡片,放在每群卡片的最上边。为了表明各群卡片内容是不相同的,要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分别标出符号。然后,把每个卡片群用曲别针别好。
第六,上面编成的是小卡片群。下一步要编中的卡片群。编中的卡片群与上述编小的卡片群方法一样,也要写出一张新的卡片,概括出这一群小卡片的要点放在最上边。也要用色铅笔标出共同的标号,以与其它卡片群相区别。
以相同的方法,对卡片群进行编组,最后编出大的卡片群。
第八,这样逐步地把卡片按小、中、大地集团化了。在这个卡片群的编制过程中,要注意:卡片群做得好的,是不能把一个卡片群中的任何一张卡片抽出来插入其它卡片群里的。每个卡片群无论大、小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视点进行的。还要注意:编卡片群,必须由小到大来编。有些人编卡片往往先做大的划分。把大类分出之后再分小类。这样由大到小的方法不好,因为这么做,是从头脑已经形成的固定分类标准的角度出发的。这么循着旧的观点分类,不可能产生创见。卡片群只有从原始材料出发,不抱任何成见,不带任何框框,由小到大地编制才可能产生出新意。第九,开始排列大卡片群,以图解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先把每个大卡片群中的第一张“观点”卡片抽出来摆到桌子上进行空间排列,看这些大的“观点”卡片之
间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怎样排列富有逻辑效果,能更鲜明、更有力地表达出文章论述的主题。考虑好之后,画到大白纸上。
第十,再按以上方法排列中、小集团的卡片群。卡片分类是由小到大的,是由编出小的卡片群开始,然后再汇集编成中的、到大的卡片群。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结构,与此刚好相反,要先从大的卡片群开始,也就是先把文章结构上的几个大的部分先安排出来。然后再考虑每个大的部分中,几个观点的安排,这就是中卡片群的排列。最后是小卡片群的排列,把一张张卡片排列好,这有条理的集中说明了一个小的观点。这些都要画到大白纸上。小的卡片群可以只写出观点,一张张所使用的资料卡片,可以用序码标明先后顺序,在白纸的图解上加索引说明。
第十一,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要按图用嘴试着说一遍,如果通顺、流畅,言之成理,表达的清楚,那就是好的图解。如果说得很别扭,意思不清或缺乏逻辑效果,那还需进一步调整修改。
第十二,有了满意的图解,就可以按图解的顺序写文章了。这就是“KJ法”的主要内容。看起来有些琐碎,譬如图解之类的。但是从发散思考与收束思考来看,这种创造工艺是有道理的,是很有参考价值的。NM法
NM法也是利用发散思考和收束思考的原理设计的。洗衣机就是用NM法创造发明的。
“NM法”工艺的理论认为,人的记忆有所谓的“点的记忆”与“线的记忆”。点的记忆是指由第一信号系统对具体事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线的记忆是指第二信号系统对事物的抽象化形成的条件反射。我们在思考中如果通过发散的思考来搜寻平时积累起来的点的记忆,就会形成新的组合,产生线的记忆,形成创造性思考。
例如洗衣机的发明创造,不是简单地模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制造两个机器手在搓板上搓洗衣服,而是打破限制思考的框子,以发散思考找出多种多样的洗衣方法──如搓洗、刷洗、漂洗、冲洗等等。然后加以收束思考从中找出洗涤的共同规律,即以水流冲掉衣服上的污物。而后再发散思考,寻求多种加速水流的办法。最后又收束思考对寻求的多种加速水流的办法加以比较终于采用了当前我们使用的洗衣机这种最为有效的设计。这就是NM法在创造思考中的运用。总之,无论哪一种“创造工艺”都是在谋求开发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但是尚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了解它对我们能动地开动大脑机器,进行创造性思考是会大有帮助的3、灵感
以上谈的创造性思考都是人们有意地、下意识的一种创造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灵感是一种高级的无意识的创造性思考的方法。是人的大脑潜能的最大发挥的一种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人能感觉到的,这种方式的思维活动,是在人下意识、有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思考过程中,先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然后在大脑里把问题存在的形式和原因逐一开列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思维过程都是在下意识、有意识和有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另一种思维是在潜意识、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思维前人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感觉在思考某一个或任何问题,却突然想起什么或产生了长时间想解决而没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思维过程是在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无感觉的方式是近于神经的生理反射。例如一只蚊子叮咬在人的脸上,这个人却迅速地抬手拍死了它。在拍蚊子过程中人并没有感觉到大脑下令用手去拍死它。再如两人约定在什么时间和地点见面,当到了约定之前就会想起了约定的事,实际上这个想起的过程也是在无感觉的状态下完成的,但是,它并不是无意识,而是人的潜意识在起作用,只不过是没有感觉到。
“灵感”是英文inspiration的意译。在希腊原文中,灵感一词的意思是“神的气息”。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是指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创作受到了神灵的感应,代神立言。我国南北朝时期梁代文学家江淹(444~505),早年著有《恨赋》、《别赋》等很有艺术特色的作品。据说他晚年曾经梦见一自称郭璞的人,向
他讨回了一支五色笔,从此就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这个所谓的“江郎才尽”的传说,虽为神话,但它说明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不能仅凭技艺,还必须有灵感。其实,凡属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诸如科学实验、文艺创作,理论研究等,经常会出现人们无法控制的`精神特别兴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灵感。灵感在文学创作、科学实验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是很深入的,而社会科学理论方面和应用写作等方面的灵感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则相对滞后。
笔者多年从事文秘和调研工作,有时在心情宁静的霎那,或者一觉醒来,或者受某人某事某物的触发,突然心血来潮,想通了很长时间没有想通的问题,想到了很有价值的文章题目;对某些问题有了新的观点或解决的方法;对无从下笔的文章理出了清晰的思路或者有了完美的构思,这就是调研文章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灵感。⑴灵感的特点。①突发性
突发性就是事先难以逆料和控制的。作者有时冥思苦想数日以至数月,不得要领,无从下笔,而当心情宁静的霎那,或一觉醒来,脑际突然被智慧的光束所照亮,豁然开朗,文思泉涌,有时竟一挥而就。或受某事某人某物的触发,对某种事物某种道理突然想通了。这种突然而来的灵感事先当然无法预料,而且有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当出现灵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捕捉,不让消失和逃逸。笔者在遇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即使是夜间也决不偷懒。也要找来笔和纸,把它记下来,尤其是夜间,如果不记下来,睡过一夜将会踪影皆无,就有再也不出现的可能。②亢奋性。
灵感的亢奋性表现为精神的高度兴奋,有时甚至呈现为一种迷狂状态。在精神呈现这种极为亢奋的状态下,人往往产生一种急欲把灵感中所感悟到的思想写出来,所激发的情感抒发出来的精神状态。在灵感所呈现的这种极为兴奋的精神状态里,写作似乎不受理智的支配,因而有的文学理论家据此强调,只有失去理智,进入“下意识”,“无意识”才能创造出真正动人的文学作品来。柏拉图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创造力,就不能代神说话了。”
其实,这种“迷狂”是灵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并非真的迷狂,是人的精神高度集中于某一对象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兴奋、昂扬的精神状态。它是有意识的,而不是无意识的;它是由人的积极探索精神,特定的生活、知识积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高度兴趣,以及确定的创造目标、创造任务所激发出来的,而不是盲目的,丝毫不受理智的控制。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亢奋性特点,写作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③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灵感出现在思维过程中创造效力最高的倾刻间,所以,创造性是灵感的最基本特征。文艺创作中许多关键之处和许多画龙点睛之笔,大都需要灵感来完成,因此古代作家、评论家和美学家曾用“神化”、“妙悟”、“灵眼”、“灵手”等概念来强调灵感的这种创造性。据笔者体会,这种创造性在调查研究中主要表现在灵感所感悟到的往往是平时难以完成的,它所得到的是能突破自己和他人在某一方面理论的局限,文章的价值高于当时的水平,这也是产生创造性的主要精神动力源泉之一。⑵产生灵感的原因
灵感这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来无踪、去无影,而实际上则是有迹可寻的。
大脑具有贮存信息和思考的功能。大脑的不同区域管理着不同的生理和思维活动。贮存着大量的种类信息和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人能动地调用这些不同区域的信息,使其交流、碰撞和加工,这种交流、碰撞和加工的过程和结果就是思考。
人在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时,一些区域的部分脑细胞被活化,它所贮存的一部分信息被调动。调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长时间的紧张的思考会使一部分脑细胞因营养和氧气的消耗而
疲劳。另一部分则由于思考部分脑细胞的活动而被抑制,这部分脑细胞的信息不能调用和交流。调用和加工的速度变慢,甚至停止。这就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减慢或停顿的状态。
人在静下来的时候,大脑并没有真正的完全停顿下来,仍在调整大脑,在调整过程仍有无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存在,人的想要解决问题的势能依然存在。静下来时,大脑各部分处于统一协调的状态,对思考的问题的各类信息更加敏感,这个时间和状态的大脑的思维能力也就更强,加之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在静下来后,信息最容易调动,调用的信息也最准确,其交流和加工的速度和效果也最好,也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对问题的思考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人的认识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也就不难明确灵感是怎么一回事了。在调研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这个“迹”就是由人的积极探索精神,高度的写作欲望,长时期特定的生活、知识积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高度兴趣,以及确定的写作目标、写作任务所激发出来的。以及和创造思维活动(智慧)相互撞击的火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它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过程中时产生的,又具有很大的必然性。从反映论讲,灵感的出现是作者认识的飞跃;从心理学上讲,灵感则导源于特定的神经联系的突然沟通。所以灵感以偶然的形式出现,却体现了必然的内容和规律,是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⑶灵感产生的过程
文学界多以王国维用古代诗词概括来说明灵感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就是说要获得灵感,首先必须专注,即从具体的写作任务出发,把构思集中于特定的对象。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瘁。”(欧阳修:《蝶恋花》)这就是说灵感的到来还必须有艰苦探索的精神,要为完成特定的构思任务,寻找完美的表现形式、手法和语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人因文而异,有的因内容生疏,生活和这方面的知识积累较少,那么,需要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相反,如果内容较熟,这方面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厚重,需要的时间就相应的要短一些。有时即使是考试的命题作文,也会因以上条件的具备而稍加思索会一挥而就的。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就是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终至顿悟,灵感到来,即经过艰苦的精神生产活动,实现了认识和创作过程中的飞跃,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以上是灵感传统的三个阶段的学说。它指出了灵感的一般规律,有些特殊规律还未企及。一种是在没有任何写作意图,突然受某人、某事和某物的触发,产生了对不特定事物的灵感,这种灵感顿悟性更大,但是对写作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种是在写作过程中有时或初时无从下手,或心绪烦乱,写不下去,写过一个阶段的时间后,思如泉涌,妙笔生花。这种灵感来的较慢,但持续的时间较长,也较稳定,这种灵感属渐悟。
我们探索灵感规律的目的就是把握灵感产生的基础和途径,勤奋探索,及时捕捉灵感,利用灵感的创造性和亢奋性,提高写作效率。但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灵感的作用又不能夸大灵感的作用,不能单靠灵感进行写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二)》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二):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二)》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3492.html
- 上一篇:社团联谊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