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
窗体底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
作者:陈俊友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更新时间:201*-1-22
摘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相应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都在不断的加大和提高,势必需要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而大学教育又是这个战略中的重心。因此国家一方面通过扩大招生比率,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加大对高校基础建设的投入,使校园能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大学校园发展水平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为城市输送各类高级人才的发源地。大学校园的建设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的发展,力争体现出新时期、新时代大学校园的新面貌、新姿态。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将开放性与人文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有机结合统一,与时俱进。
关键词:景观设计大学城生态校园人性化可持续
目前校园景观的面临的首要任务目前就国内普通的一所高校来说,在校人员及在职员工至少就有一、二万人,这当中并没有包括校园中流动的人员,现状是人多地少。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区规划和建设好校园的环境。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校园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人文性的校园。
解决这个首要任务,我们就需要对目前高校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由于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某些高校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建设新校区(如北京市地区高校),这类高校只能在校园里通过对现状进行改造,属于发展中的改造型高校。他们只能是在原校址上拆除一些旧建筑,对现有校园可利用的区域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去增加因学生数量增加而紧缺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建筑物。相比过去而言,现在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独生子女学生的家庭环境越来越好,父母亲完全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本身已经拥挤的校园,随着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增加,占去了原本属于公共环境的空间。校园建设也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校园景观不再存在,校园文化也充斥着商业化。老校园失去了他的历史感和长久以来沉淀下来的校园文化。目前很多高校都在为解决因资源紧缺而痛苦挣扎,怎样才在有限的空间里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二、另一情况是一些城市通过建立大学城,来带动城市中心的转移,从而扩大城市建设和规模。大学城中的高校得以在新的场地建立新校区,将老校园的环境保留了下来。一些校园急切的为了追求建筑的景观,而忽视建筑景观与校园整体景观及校园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
校园景观改造与校园景观营造
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人为景观主要是以人的因素而造就并置身于自然景观中的景观。因此人为景观不能脱离自然景观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一旦脱离,人为景观就失去了共性中的个性,亦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和效果。如古代的历史遗迹、古代园林、旧时期的建筑、民居等都是以自然的条件为依托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大地上遗留的痕迹。也正是因为自然的条件才会创造出人文的环境。二者是和谐统一,相辅相存。
景观设计的改造就需要把握校园历史的延续,保留有文化的部分,为校园增添新的元素,去弥补老校园功能上的不足。不应该全盘的推翻原有的存在的东西,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重新建造。这样不仅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观,而且也无法体现出校园成长的历史变迁。旧校门,老主楼,校园的古树,名人的题词这些都是传承和见证校园成长的历史烙印,我们应该去保留,并让他继续的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成为校园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景观。在功能上,新的道路交通布置需要将原有校园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得以解决,满足现有实际情况的需求,人车分流。新的道路交通系统满足校园资源共享的需求,使之人性化。在分区上,通过合理的分区使校园整齐划一,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各区域有机统一。在植物配置上,以选择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层绿化的方式搭配和组合,勾勒出校园的立体空间和天际线。通过苗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去丰富校园的色彩,为增添校园活跃的气氛。学生通过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地处于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就因为校园面积小,因扩招后校园进行了重新的规划,首先改造了校园的原有道路系统,原道路有混凝土道路,也有沥青道路,还有混凝土块铺成的道路。而校园主要的道路就只有一条,人车汇集,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也造成了安全隐患。因此,通过道路的改造将主道路一分为二,缓解了交通的压力。统一、整齐的道路犹如给校园增添了叶脉,让校园环境舒展开来,学生能在道路中自由穿梭,成功的将学习区、生活区、休闲区连接起来。其次教学区视线宽阔,阳光充足;宿舍区则相对宁静,环境幽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空间,但在宿舍楼前又提供了交流,驻足的场所。食堂距离生活区则相对较近,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方便。改造前校园地面主要是的混凝土块铺装,质地单一、陈旧,破损都比较严重。后将校园的人行道及楼前硬化部分统一换成火烧面的花岗岩,让校园整洁、美观起来。而在新建的网球场四周形成了一条环形的绿化带景观,一是起到校园绿化的作用;二是美化了校园的环境,减少运动场地产生的噪音对四周宿舍的影响。同时环形的园路成为了一条健身步道,也成了学生及教职员工户外活动的场所。在植物选择上,主要有银杏、法桐、华山松、云杉、玉兰、樱花、碧桃、紫薇、连翘、鸢尾、月季、棣棠、麦冬等,植物品种丰富,且都是本地适宜生长的树木。满足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种植要求,校园更加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其中校园的行道树主要以银杏树为主,银杏树型高大优美,叶形美丽,秋季季相变化明显,色彩金黄,金秋时节成为校园一景。因考虑北方冬季效果,配合种植了四季常绿,冠形饱满优美的华山松,让校园在冬季也充满绿意。
中国至近代以后,由于经历了战争和殖民统治,以及一些列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大学教育及大学建设都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学校的建设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取而代之的是苏式建筑风格等。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其校园建筑风格也都西欧文艺复兴风格,到后来又增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有自己校园景观的大学校园在中国很少见。而新的大学校园建设应融合整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自然的环境中去,区域性的景观能凸显地方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去感受自己居住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新的校园规划更多的要有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在规划中要更多考虑以人为本地原则,总结旧校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未来可能的需求。
沈阳建筑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面临着与许多老校相似的问题,如学科设置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要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和校舍等。面对这些问题,是就地发展还是另辟蹊径?实践证明,有限的基地已经不能从实质上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学校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决定。在新校区建设整体规划中主要由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三部分组成。教学区设计思路区别于传统的“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运用模数式设计原则,以80米×80米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形成网格式平面,令各学院(系)相对独立又共处一楼,模糊、淡化了建筑个体概念,以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并实现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除地面交通外,以一长廊“横跨水域,飞架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成为校园规划的结构主干。这条全长为756.31米的“建艺长廊”不仅仅是一条通道,在靠近教学区的部分,它与教学楼的内部空间结合成一体,布置有教室和制图教室。长廊二层为室内空间,给师生在恶劣的天气里提供了一片“人造晴空”;三层露天,晴朗之时同学行走其中,可以充分享受到阳光、空气,环顾四周,开阔的水景使人心旷神怡。位于校区东北角的两座高层学生公寓,打破规划方案中普遍的水平线条,成为了校区的竖向视觉焦点,在那里新校区的风貌可尽收眼底。同时从城市设计角度来讲,高层也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景观要素和构图中心。新校区规划总计师汤桦在谈到设计方案中说,考虑到沈阳6个月的漫长冬季,在设计这样的一座大学城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应与传统上分散的布局、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不同,希望把校园建筑设计成一种集约式的空间形态,这样学生进入到房子里就很温暖。这是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瞬间的灵感还来自于他对基地的初次印象,当时用地上惟一的参照物就是场地南部的沈抚铁路,还有铁轨上冒着浓烟的火车飞驰的动人场景;基地上农田强烈的“块、线”肌理,给场地带来某种方向性,加之长形的用地本身具有一种沿着东西向延展的趋势。于是他在设计时,试图在形式上建立一种与场地上的火车、铁轨、田埂的内在呼应关系,长廊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火车的“隐喻”,体现出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面貌,以及设计师对原有地貌的尊重。这种思想反映在形式上,构成了“点、线、体”系统交通筒首先构成“点”的元素,再用“线”性的玻璃廊子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后将体块构成附加其上。每个体块就是一个功能空间(教研室,教室等)。这就是在小环境中去体现大环境,以达到与区域性的人文及地理的和谐统一。
人文化、人性化校园景
观我们理解校园景观应是赋予了特定历史、特定文化及特定的作用的人为景观。他包含了整个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校园中活动的来往的人群,车辆统一的构成了校园景观。而一栋建筑或是校园的一片植物不能称为校园景观。因此我们在对校园进行改造或是新建中,塑造校园景观就必须考虑到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做到和谐统一。将校园塑造成功能化,人性化,和谐化得校园。人和车辆是校园中流动的音符,因此要充分的考虑人的通行和交通车辆的穿行。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保证了校园的统一与整体,保证了校园各个景观元素之间的穿插,同时,也满足交通与安全上的需求。其次是校园的布局,高校与普通高中、初中不同,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知识密集的社会环境,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内,校园即是学生的家,学生即是校园的主人,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明确校园环境中的需求和各环境的功能。大学校园学生在校园的活动路线主要是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超市运动场(室内和室外)校大门这几个点是学生每天需经过的点也都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场所和区域。平时少去的区域还有邮局、校医院、实验室、影院等。在设计中需要保证学生生活区、学习区、休闲活动区的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连接。建筑的规划与形式仍需与整个校园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去全方面的考虑,让新建筑形成新的景观在历史与未来中对话。亦就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也可以说是探索性实验性的,教学区设计思路区别于传统的“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模糊、淡化了建筑个体概念,以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并实现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而由土人设计的校园景观亦是一个创新,始于西北、止于东南部体育中心的大片完整的理性化水面,和从东北到西南的一条稻花飘香的绿线共同组成一个景观的“十”字形结构。它是校园最主要的视线通廊和景观绿带,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组合在一起,又分隔开来。在设计中设计师考虑到将校园景观定位简洁和大气,赋予校园乡土气息。
生态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更应该是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校园,在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自然求的有机融合,学生将成会校园景观中的一个元素去渗透到其他静止的元素中去。在对现有的校园进行改造时,其中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的保留,减少土方量;原有植物,尤其是古树,尽可能的去保留并养护好,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楼前的景观生态环境。所增加的人工景观应与保留的改造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校园环境应以自然为主,通过植物的立体搭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自然环境。在实际中:(1)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2)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3)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凸显四季变化的植物。总结
今天我们的大学校园正在不断的发展,逐步体现出开放性与人文性,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重视校园和谐统一,可持续的发展,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将校园景观营造成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景观发展面貌。当代大学生也能将大学校园成为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可爱的家。
参考文献
[1]安运华.当前大学校园绿化建设中若干问题探讨.长江大学学报,201*.[2]马雪梅,孙振帮,刘叶青.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建筑学报,201*.[4]徐玉秀.论校园景观设计.国外建材科技,201*.
[5]王笑寒.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城市环境设计,201*.
[6][美]马克.特雷布编,丁力杨译.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窗体底端
扩展阅读:大学景观设计初探
大学校园景观构成要素和决定要素
一、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由建筑、道路、广场、树木、水体、雕塑小品、休息设施、指示牌、宣传栏、大门、围墙、铺地、草坪、花坛等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校园形态就是通过这些物质要素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校园景观形象就是这些要素按照校园人群的行为习惯、需求方式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组织的。因此,道路、广场、水体、围墙、树木、绿地、铺地、雕塑小品等和建筑物的外装饰一起,共同构成了校园景观环境的基本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要素,如人、动物、时间、气候等。这些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l)动态要素
动态要素主要涉及人、交通工具、临时性的小品设施、一些生物等;(2)静态要素
静态要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设施:树木、绿地、山丘、湖泊以及地形地貌等;
②人工环境设施:铺地、环境小品、雕塑、环境构筑物、小品建筑物、路灯、标牌、广告装饰物、花坛水池、喷泉等;
③影响要素:时间(昼夜、季节、气候)、日照、地理、社会文化和经济等;④控制要素: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和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景观环境、城市区域形态等。
校园人每天的活动(上课、工作、读书、行走、休息、娱乐、交往等)都离不开校园卜户外空间这些要素在户外环境中应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认为因素,才能形成宜人的环境。校园景观环境不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本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是校园建筑周围或校园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在校园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与室内环境一样,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人基本生活的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各个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校园师生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这些室外环境为人提供了交流、学习、健身、
休息空间。如何认识设计校园环境对于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而言,重点在于校园外环境的空间与实体的设计,以上各类环境均是设计应考虑的范畴,具体设计的对象包括庭院、广场、道路、游园.、绿地、露天场地等日常活动空间,是一系列室外空间的集合。二、大学校园景观的决定要素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上的大学校园,是通过外在物质构成要素的形态来反映决定校园景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如社会,经济,民族宗教,文化,自然环境,工程技术水准以及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等。概括起来,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类。这三类影响因素中的各因子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最终决定了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2.3,2.1自然要素
对校园环境而言,除了学术性是各个校园的共同点之外,各大学都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在制约校园景观特色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建造适宜的校园环境。谈到自然条件,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物质:木、水、岩石、和土壤,对景观设L计师来说,是设计的根基,无论做何种设计都必须考虑建筑以及环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意气候对环境的诸多影响,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筑材料等等彼此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与人共相协调的校园环境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设计比建筑设计享有更大的特权和机会,因为后者只是运用死的材料进行设计,而前者则使用有生命的材料。(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由阳光,温度,风向,降水等构成,这些因素构成了场所的特征,阳光的强度一方面创造了建筑的阴影与感量,同时决定了人在阳光之下和阴影处的不同感受,从而影响了环境改造中宜人的建筑朝向,合适的建筑密度,温度是日照的产物,它决定了环境适宜的开场度,建筑物的朝向,开窗,植被的栽种等;风向是环境中空气流通的方向,对风向的迎合与太阳的遮挡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单体的形态,降水的多少影响到校园内水体设计及建筑的放水方式和形象如屋顶的形式。为完善区域气候状况,应综合所有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进行描述。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这反过来就对环境景观设计提出了要求,最
好在研究气候区域时标明在区域气候和天气下形成下校园特定的行为反应和形式,以便作为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参考依据。(2)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是指校园基地所处地域的特征,包括现有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文物古迹、原有的建筑及其它设施情况,就地域环境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周边的关系;二是该地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戴志中,201*)。地形的设计和整理是竖向设计的意象重要内容,地形骨架的塑造,山水布局,峰,峦,坡,谷,河,湖,泉,瀑等地貌小品的设置,与他们的相对位置,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坡度的控制河高程关系等要通过地形设计来解决,包括基地的自然气候特征,以及基地的生态保护问题等,这些都对校园空间环境的创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植被现状
此外,校园基址上的植被也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应当尽量予以保留和利用。这方面也许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但实事证明这些努力绝对是值得和有意义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材料有着迥然不同的习性和观赏特性,这一点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创造风格各异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一大要素。2.3.2.2人文要素
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人文因素可以说是对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最大的方面。校园空间环境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校园空间环境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和师生日常行为活动相配,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行为活动特征和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使各学科之间的广泛交流,渗透和结合的现象不断得以强化,深化,出现了跨学科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这样新的学科关系。教学组织由单一的“教,学为中心”转向双向互补,相互间的知识,思想交流这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由简单的“教”转向强调开发创造的“学”,教学内容由“知识灌输”转向形成知识市场供学生选择,教学空间由“课堂中心”延伸到了“活动中心”等等,这必然为管罄营造和使用者在认识层次上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导致校园环境空间设计理论的变革。(l)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成因,外延和产物。文化背景是在某一段历史时期,某一处人类聚居环境中共同凝结而成的产物,可以说,文化与人的生态环境有一种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互动关系。大学校园产生与演变也是在某种文化中形成的,是由文化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大学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殿堂,文化背景对校园环境景观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含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总会在世界各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上留有痕迹。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到近代美国对“自由,民主”的崇尚,从建国初期的“高,大,全”至j当代的“开放,效率,集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种种观念成为了定位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参照系数。(2)设计观念与风格
设计观念与风格也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决定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机制也日趋完善,高等教育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准备,具有超前性。设计师们只有了解和把握住经济发展动力与趋势,并且体现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其作品才具有超前而又实际的指导意义。2.3.2.3社会要素(l)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会间接影响到校园空间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国家及地方的方针政策,当地的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技术力量等也是一些影响因素。(2)政治条件
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大学校园不仅是单纯的教学场所,更是一部政治与宗教的传播工具。政治在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教育的需求作用。宗教与政治在很多国家的大学里不仅控制着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力地操纵了校园环境的物质形态。这不仅体现在总体规划和校园建筑的设计中,也体现在校园环境景观形态上。在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往往缺乏自身规律。政治对于大学校园的控制与利用一直延续到近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我国建立的大量教会大学就是典型的政治工具。我国建国初期,大学校园建设受政治、经济影响仍然很大。校园规划、建筑单体和环境景观形态都有着清晰的时代烙印。前苏联曾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楷模,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不例外,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我国50年代兴建的大学校园的范本。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形态都十分雷同。随着国家中央权利的下放与分散,高校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逐渐得到“松绑”,学校的自主权日益增大。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用地性质和景观结构的生长与变化,在景观设计上又要具备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地域文化
建筑界对历史与传统文脉的重视,对建筑的地方性及人性化的重视,体现在对校园历史环境的保护于延续。从传统校园或地方建筑特色中挖掘灵感,继而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例如云南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院落(图2一(4)科技水平
技术的进步历来都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更新也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大学校园景观形态的演变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推进,校园环境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审美观念也越来越受到科技的影响。(5)与城市间的联系
比如校园是位于城郊还是市区,与城市道路及市政管网的连结如何,与城市生活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的联系是否紧密,与有关的工商企业、圈机构的联系如何,与城市开发及校协作建设的可能性有多大,校园文化、体育设施可供城市居民服务的可能性如何,城市与校园相互形成的干扰因素等等,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校园空间环境形态的塑造。应当结合基地的自然因素,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设计,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空间形态及风貌。(6)资金的投入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的经费来源已转变为多渠道筹集,如国家拨款、学生缴纳、企业和私人资助等。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一次性的建设资金与日常运作管理费用的统筹计划与使用。大学对于校园规划和环境景观建设的经济性,尤其是综合效益都特别重视。因此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与管理中,不能被动地以限制性设计、简单的节约单位造价和控制总投资来进行,而应树立“效益设计”的先进理念,在设计中主动地节约用地、能源、材料、人力和资金,取得建筑空间、环境景观、形式、寿命、利润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最佳收益、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管理与评价中注入了经济的标尺。如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己经成为吸引生源的有利资本,这方面的经济投入己经被认为是
一种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投资。
2.4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景观的系统构架、功能分区及其景观特点
由于具体观念,设计手法和建设经营的不同,中西方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和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从“疏离”走向“交织”乃大势所趋。在研究了国内外大学校园发展历程之后,我们已经了解了影响所有环境景观形态发展的诸要素,进而来分析校园景观形态的构架。2.4.1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系统构架
校园景观系统构架通常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交通道路结构,亭廊空间景观等诸多方面。
2.4.1.1土地的使用
是否自觉能动地保证环境景观的地位和系统化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生存的基础。我们还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结构组成,土地利用与校园道路,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等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与步行交通体系相关的土地使用安排,土地使用结构对校园景观空间结构的影响等内容,确定易于识别和认识的校园景观空间结构。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景观设计师应该尽可能早的介入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参与土地使用和划分过程。这样就不会导致景观设计的作用主要就是来修饰涂抹校园中的剩余空间,而该空间的用途几乎不被人考虑。其次,校园环境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强调建筑外围空间的基础上关注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精心的保护特殊地段,熟练的利用植物和场地设施来进行设计和安排,只有合理的对校园土地进行使用才能促进人们在户外空间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和娱乐等活动。2.4.1.2道路的组织
受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除必须分析交通,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外,更要重视步行交通的分析,包括:人行交通流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人车矛盾,行走线路,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人行道的状况,步行距离及步行感受的特点等内容,在保证校园道路畅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步行环境的舒适度和眷顾需求,发展较多的步行道路空间是结构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校园各区域节点地带是环境景观形态亮点的所在,这部分和道路交叉口,或者是主要道路两旁的大部分,起到人流集散和文化展示等
重要作用。对于校园内的经常使用者来说,他们每天都身处其中,所以或许会忘记他们的校园其实覆盖了很大一片土地;对于初来乍到的人很容易迷路或是难于找到目标地,因此对于足够大的校园的道路和小径进行系统性的命名和标识是很有必要的。
2.4.1.3校前区与周边环境
校园边界地带和校园内各类建筑周边环境是景观形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效法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最佳场所。各类开敞空间及其代表性标志物的连贯性与系统化,是校园景观形态充分发挥其性格化,系列化水平的基础。当景观形态能充分表达人类文明的成就和对未来的向往,并能形成完整的系统形象时,景观形态设计就是有效和成功的,强调整体结构的连续性与个体场所的内容,在确认开敞空间景观布局的基础上,整体安排师生集散中心,广场,步行道路,亲水空间和开敞绿地,同时要更强调个体场所的功能,情境与特征,使师生在视觉上把握校园空间组织的纹理,并将休闲游乐场所串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4.1.4立体空间架构
要实现完美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就要用更加完善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研究校园形态的各个层面。例如:以物质形体分析方法来分析景观空间架构,以场所文脉分析景观空间品质,从而建立校园整体空间的结构模型;并深入探讨校园景观公共领域的空间特色和景观内容。各种树木,花园绿地,水域空间,都是提供立体空间的良好条件,是师生生活空间的外延与渗透,而不是生活空间的可有可无的简单补充。立体空间架构,应与校园环境的容量相适宜,比例相协调,要便于师生学习生活和视觉感官愉悦,要形态特色明显,空间层次清晰,结合自然合理,传承文化有力,空间弹性有余。2.4.2大学校园功能划分与景观特点
功能分区布局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为清华学校制订的校园总体规划方案中,在总体布局上他将学生区,教学区,教工区进行了明确分区思想。功能分区是定义场所秩序的最有效手段。一所设施齐全的大学校园通常可以按一定的功能特点将
校园设施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几个相关联的区域。合理的功能分区是校园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减少校内各种建筑功能相互干扰的矛盾,采用根据功能相
同或相近进行同类项合并的方法,把校园分成若干各功能区,根据各功能区的联系程度,人流的流量,流向,并结合校园周围城市路网的状况安排好各功能区的相互位置,以获得合理的规划布局,根据校园相同的功能特点,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和后勤服务区。2.4.2.1校前区
校园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此区域处在校园和城市的交接边缘位置,既包括属于校园的“校前区”又涉及属于城市毗邻校园的“入口区”。简言之,就是大学校园“内门+门外”的空间,这个环境空间一方面是展现大学面貌标志性区域,另一方面也是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和社会商业服务集中融合的焦点界面,在组成形态和构成模式上有着独特的意义,至于“门内,’的校前区,其空间关系,视线对景观和交通组织等要素也与入口区周边情况息息相关。尽管其空间性质略有不同,但仍属于整体中的个性差异,对其环境景观效果应予以统一考虑和设计。2.4.2.2教学办公区
教学办公区是校园主体部分,包括办公楼,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等建筑,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与研究的特点,应体现先进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可发展性。同时,由于教学区是大学校园的主要区域,肩负着很强的功能性与展示性,这个区域的环境景观建设的要求比较高,围绕各种设施的户外空间所形成的环境合格形态也是比较多样和精致的,既能满足很强的使用功能,又要能体现大学校园的特色和魅力。2.4.2.3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主要有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商店等生活设施及部分体育活动设施,是学生休息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生活区除了与教学区有密切联系之外,还应与体育活动区在规划设计中力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生活及学习环境,能形成适宜的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另外学生宿舍公寓式管理,食堂后勤社会化服务是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为适应管理模式,学生生活区可形成独立的管理系统。这个区域的环境景观形态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舒适的特点。2.4.2.4体育活动区
大学的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重要设施。其内容包括大型室外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类球场,器械运动场地等。由于大型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又易起灰尘,噪音等影响周边校园环境,因此该区域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以绿化为主,起到阻挡,隔离沙尘和噪音的作用,使路人和附近宿舍或办公室的师生免受干扰。2.4.2.5后勤服务区
主要指车库,各种仓库,后勤,维修部门等,一般布置在靠近校门处,便于车辆出入,减少对校区的干扰,对外联系较多,建筑标准相对较高的学术交流中心,车库,后勤服务中心布置在校园主道临近城市道路处,把其他对内(学生)服务为主的用房如医院,招待所,邮局等集中布置在靠近校园临街处和学生生活区,有利于服务,校园内师生也为后勤设施向城市居民开放创造条件。2.4.2.6休闲景区
校园中通常会集中设置一处或几处高质量的景观和绿化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户外活动,休闲和教学的环境空间,与此同时,这种良好的自然景观形态对于学生的休息,自学,美育,陶冶情操和热爱自然环境都大有裨益,例如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荒岛”。昆明理工大大学的“后山”现在已成为令人心旷神怡的校园景区。总的来说,大学校园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可见
第三章高校主体人群的心理行为特点,空间需求及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3.1高校学生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
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人会逐渐地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选择并改善其周围环境,以使之成为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校园中要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就应该首先分析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它们的空间需求,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3.1.1行为与环境
行为是人对所面临的环境刺激产生的心理的反应变化,人靠行为接近环境,并通过心理作用觉察环境,得道关于行为意义的信息,再用这一信息技术来决定行为方式,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而环境本身又是行为发生的场所,因此环境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目前,环境行为心理学已被建筑师们重视,
对其实际应用的研究也在发展,有些方面已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3.1、1.1生理因素
从研究生理因素方面来讲,有代表性的是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的特性,了解并掌握人的活动能力及极限,使环境的创造符合人体功能。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人的形体及大小与环境,特别是与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细部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设计中将美学与功能结合起来,在创造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中,了解人类生理因素有利于对建筑空间大小,体量,比例等方面细致的推敲,使之符合人类行为。3.1.1.2心理因素
健康不仅是指肌体强壮或无病痛,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关于健康的描述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福利状况。因此在环境设计中还存在三项人的心理要素,这包括人的社会需要、行为方式及心理倾向。如果我们希望设计一个环境,使之与人的状况相互关联,则必须理解人们的行为心理及情感需求。3.1.2学生的行为特点
校园中主要的行为活动,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教与学活动的集合,是为满足知识的传播、传递、创新等采取行动的过程。活动方式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但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相近、主要目的和日常生活规律相近的原因,其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规律性:学生日常主要的活动是学习、研究、生活(用膳、睡眠及生活料理)、运动等,主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运动场、公共活动场地等场所,且不断往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2)多样性:大学生除了规律性的学习及生活内容之外,还在校内开展多种学术活动、社团活动及文娱体育活动,广泛接触各种社交。同时由于学生各种专业活动及社交活动的开展,与城市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也有广泛的联系。今后随着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与社会的接触必将更加扩大,这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及自律的能力十分有利,生活的多样性也要求环境的丰富性。(3)交往性:技术的革新、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会影响日常的行为活动。因而校园空间环境要考虑促进彼此间相互接近和向心作用力的行为产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交往。让他们通过交往拓宽知识面、丰富想象力、强
化思辩能力,成为智能开发型人才。
(4)集体性与独立性:学生的集体行为活动是主要的,在满足集体活动前提下,还要辩证地着待日常行为的集体性及单独性,兼顾个人行为,为单独学习、思考、活动提供空间场所。除了规律性的集体上课之外,自学与独立钻研的比重逐渐增加,并随着学年的提高,参加科研项目的比重也增加。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使大学在高科技领域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大学一方面需要有独立钻研的学习环境,同时又需具备集体研讨及实验生产的场所。3.1.3高校人群的空间需求
以人为本,人性化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3.1.3.1归属感的需求
归属感是指使用者对自己在某一场景中自身资格和地位的确认,和他对这一团体的依赖感。归属感是具有高级心理活动的人共有的特殊感觉,是由人的寻求安全庇护的本能决定的。归属感产生的前提是对外的区别和对内的认同,在环境设计上如果要加强人群的归属感,就必然要加强向心性。这种向心性并非仅指形态上的向心,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社会上、心理上的向心与趋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归属感来自校园、教室、宿舍甚至某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学校通常被学生们看成是第二个家,就是因为他们在这里可以立即找到自己,一切熟悉的景物都给他们以安慰,使他们摆脱束缚,得到足够的认同与鼓励,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方面达到自主。3.1.3.2舒适感的需求
从广义上讲,舒适的感觉包括物理与生理两方面的:充足的阳光、宜人的绿化、舒服的设施等许多实用和审美因素。《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作者黄晓莺指出,日本人总结的舒适环境的八个因素为: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臭味;安静,没有噪声;丰富多彩的绿化;与水景亲近;街景美丽而整洁;具有历史文化古迹;有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有游乐设施。同样,在大学里应当创造宜人的环境,使大学生生活在其中充满舒适感。3.1.3.3方向感的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判断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即方向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
一。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总是习惯根据地图或周围的其它事物来判别方向,找出行动的依据。空间应具有供使用者可识别的信息,人们藉以根据这些信息如所处位置、空间的形状和结构陈设等特征认识其所处的环境。清晰的方向感将空间形态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联系起来,引起安全感愉悦感,并增强了场所的可亲近度。
3.1.3.4公共性的需求
对空间公共性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增进彼此间信息、思想、情感的沟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提出人际交往主要在于传递信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体现在空间环境中,主要是对交往空间的需求,设置层次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彼此进行沟通所需的空间场所。3.1.3.5私密性的需求
人有独立的一面和自我隐匿的一面。人需要自我认知、自我评判、自我呈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对空间的需求表现为私密性。它要求空间具有完整性,使人具有主体感,以维护其自由、自主,并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空间。另外,这个空间能使情绪放松或感情得到释放,在空间上体现为限制交往,阻断信息干扰。对空间私密性的需求,在校园空间环境中主要是对小范围的交往空间、过渡空间的设置上,以便人们在这些空间中能发挥人行为心理所需功能。分隔手段可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敞式:半封闭式与外界虽有视线交流,但空间形式仍较封闭,不致使他人冒然侵入,又有较强的限定感;开敞式是指视线通透,限定感不强的处理手法,如可利用高差甚至地面材料划分空间。公共性与私密性是人类需求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3.1.3.6领域感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一个随人而动的个人空间,这是人理所当然的领地,当其受到侵犯时,人会做出各种反应。也就是说,领域是人占有、控制的一定空间范围,占有领域有助于肯定一个人的身份,为其提供生活、学习、休息的场所,肯定他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加强归属感和邻里空间的认同感。对于特定的个体而言,其领域的大小和归属感的强弱与人自身的交往方式、彼此熟悉程度、对环境的感受和熟悉程度有关。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通常共同分担这种领域感,坐在同一个教室中上课的人有共同的场所领域感,住在同一个宿舍中的人有共同的场所领域
感,对于个人而言,领域感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空间的保卫。研究表明,比如图书馆中,当一个陌生人坐在你的身边,而图书馆中同时还有很多别的空位时,你的反映一般来说是消极的,而如果此时你身边的座位是唯一的空位时,那么你会认为他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可见,在进行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时,应当考虑不同人对不同空间类型、层次的需求,以多样化的形式、主题满足生活和社会的复杂性,从而达到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3.2校园景观设计原则3.2.1空间的营造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这就需要校园建设能够创造一种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和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行走中不期然相遇交谈的场所。公共场合的人及其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而这些户外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依赖于户外空间环境的质量,合适的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促进人们的交往强度。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赋予活动内容,可为景观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滨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簧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等。3.2.2生态地域化
校园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及为周围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其一,不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避免破坏现有的生态平衡。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两个方面。其三,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再循环的建设材料。
景观学家俞孔坚认为,景观生态设计有以下几条基本原理:
①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
②整体设计原理: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③设计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面貌,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④多学科综合原理:各景观元素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的最佳生态设计、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3.2.3功能性原则
广义上的功能性包括现实的功能要求和适应未来变化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服从客观环境的制约。对于校园景观而言,其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后者是校园景观区别与其他类型景观的本质所在,它又可以表现为环境设计对大学教育的辅助功能和引导功能,校园景观设计师不应将功能与地段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看成是写景观艺术形态创作相互对立的因素。校园环境景观的人文性不仅仅要满足传统观念上的“精神功能”,即形态美和色彩等观赏因素,以及尺度宜人的心理学因素以外,还应与人们丰富而充实的生活行为密切结合,与构成各种户外交往空间形态相结合,也就是说,成功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脉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生态性与经济性的规律作用下实现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满足上述诸多条件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才是人性化的设计。3.2.4形式美原则
校园规划则包含很多的内容,例如对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效果的设想,对校园各要素的合理安排,对使用上合理化的设计等等。但校园规划只是完成了大体的功能框架和结构的划分,真正的“血”与“肉”还是需要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来填补。其中景观设计的任务则更加复杂,此外,校园景观的独特性在于体现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的核心内涵。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设计者应努力探求如何通过景观形态设计来突出这种独特的景观内涵。(l)统一
任何艺术上的感受都必须具有统一性,这早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艺术原则了,一件艺术作品的重大价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不同要素的质量,而且还依赖于艺术家如何将它们安排得统一,或者换句话说,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华的多样变成高度的统一,这也己经成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事实了。(2)均衡
在视觉艺术中,均衡是任何观赏对象中都存在的特性。在这里,均衡点两边的视觉趣味中心,其分量是相当的。具有良好均衡性的设计作品,必须在均衡中心予以某种强调。或者说,只有容易察觉的均衡才能令人满足。最简单的一类均衡就是对称,而不对称的均衡则比对称的均衡更能够强调均衡中心。(3)比例
几乎所有的建筑评论家都一致承认比例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建筑上整体的美观来自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字上的比例。可以说在建筑和它的各个局部理,当发现所有的主要尺寸中间都有相同的比时,好的比例就产生了。(4)尺度
和比例的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建筑特性是尺度,尺度这一特性能使设计呈现除出恰当}的或预期的某种尺寸,这是一个独特的似乎是景观本能上所要求的特性。要体现这一特性,
第,一个原则是,把某个单位引入到设计之中去,使之产生尺度。第二个原则是,在设计中与个人的活动和身体的功能最紧密,最直接接触的部件乃是建立尺度的最有力的部件。(5)韵律
是任何事物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韵「律是使任何一系列大体上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6)序列
任何一处景观,带给人们的都是一个独特的,连续不断的审美体验。所以,作为空间「艺术的景观,同样也是一种时间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实体,景观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功能的序列和审美上的序列形成一种紧凑的的和有机的整体。序列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尾,自然而开放的开始。也自然
而然得引向结束,这一结束必须是艺术上和功能上的高潮。3.2.5开放化大众化
人文主义的新形态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大学校园的社会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人文主义对普遍大众关注的理念,大学校园不仅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求发挥它的社会知识文化中心的作用,向社会开放,一方面体现在对平民的关注,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如体育设施,图书馆等,服务于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终身教育的关注,让更多曾经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有再教育的机会,着眼于整个这会素质的摄高,更大范围地发挥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的作用。在校园规划中开放的方式有多种,如资源共享,联合管理,产业转化等。3.2.6人文化
大学教育于人文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流变不仅直接作用于大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设理念亦影响深远。(1)以人为本
体现代西方人文思潮强调人由自身说明自身,这种以人为本体来解释世界存在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强调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创造力的激发,素质教育成为主导。教育不再是权威科学知识的灌输,更多需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与人文主义全面教育发展人性的思想不谋而合,全面教育需要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不单单是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格素养。在生活中的引导和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因而在校园设计理念上,产业转化以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来提升校园的学术氛围,景观,建筑,规划的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自然优美和人文环境的舒适,即不仅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均可感受到环境的熏陶。(2)强调个性
从人的个体原则出发,直接面对每个个体的内在自我,随着人文主义由共性的人类向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及特点演变,在教育理念上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关注,强调因材施教和方法上的灵活性。人文主义新形态反映在校园设计上,其一是与新的教育体系深刻相关的弹性设计理念,其二是强调
建筑师个性方法原则设计理念。(3)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
传统的大学校园,无论是西方学院制校园,学院派艺术校园,还是中国古代的国子监,书院,都是构图严整,结构理性,形象严肃,这种严谨,理性的空间形象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信念:接受全面的科学文化理性知识。培养责任感和对传统理性知识的强调和突出,一种既能反映新的校园生活,又能保留传统理性的平衡状态出现了,那就是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校园设计。非理性因素的引入为严整理性的校园纳入了活力。结合建筑师的无意识思维形式,有益于建筑风格特色的形成。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创作,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实例,在沿用旧有校园文脉因素及溶入岭南园林空间的前提下,创造了崭新的个性化空间与物化形态。3.2.7可持续发展
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对于校园而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体现在三格方面:
(1)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强调生态观‘,地域观是当今建筑的规划发展的大方向,落实到校园规划中,同样要以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同时因地制宜,结合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反映地区文化特色。
(2)弹性生长的可持续校园设计,为了校园未来的发展,不用尽现有资源。在校园设计中,预留一些用地留给未来的发展将是明智之举。
(3)结合地域文化的校园设计,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文化,只有用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改造进,才能预防“生态的荒漠”和“文化的荒漠”。4.1校园空间类型
校园规划中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建立多种类型多层次的社交公共空间,并与计手法相结合,构成丰富的校园共享空间,在校园规划设计中要营造各种校园空间,足师生交往的需要,需要空间类型一般可归纳为礼仪空间,教学空间,交通空间,运动空间,休闲空间,交往空间。
4.1.1礼仪空间
是学校接待宾客的导入空间,也是学校向社会展现自己形象的窗口,因此是学布置的空间,规划设计时注意礼仪空间除礼仪功能外,还兼有疏导人流,车流的交功能,它宜布置成一个开敞的明朗的空间,给人以明快,振奋的感觉。如云南大学区入口区的设计,用绿化隔离了车行、人行的双向道路,形成井井有条的秩序,道场的形式结束,同时印如眼帘的是开阔的曲面水景,而水景又源头于坡面的教学楼人以开敞振奋感觉的同时带来无限想象。充分展示了校园的吸引力,是礼仪空间的典4.1.6休闲空间
为师生在紧张的教学,科研脑力劳动工作之余,提供适宜的休闲场所以放松身心,调节劳逸,恢复精力。休闲空间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前后。广场,空地以及人行道上,在用地许可的条件下结合绿化布置专门的休闲空间,如在一块空地上,按照适宜的间距种满树木,形成一个有许多树冠覆盖下的林荫空间,其间可以铺装小路式地面。设置桌凳。以供学生晨读,自学交谈,也可供小型集会使用。(图4一14)4.1.7交往空间
是指师生之间个别的交谈,规划布局时就需要在校园中常经过的各处,如道路阴下,建筑前和教学建筑内部和门厅安排适宜小空间,设置座位,随时供师生交谈使
4.2校园空间形式组合
校园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有利于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满足空间内行为主体的而学校办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办学模式就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在校园景观环境体与单体之间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每一处像一个音符,整个环境群就是一篇乐章,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曾经说过:“精彩的不是一座座个体建筑,而是凭他们奇妙的配置而形成的环境。”校园景观环境是由校园建筑单体相互联系、相互组织形校园建筑类型多,功能特点差异大,群体组合千变万化,这决定了校园空间和形式多样化。以下就其基本组合形式进行论述:
4.2.1对称式组合
校园空间中,无论是空间群体的处理或是空间个体的处理,对称都是求得统一最有效的办法。这是因为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制约,在这种制约之中不仅包含了秩序,也包含了变化。一个空间群,无论规模大小,如果沿着一条中轴线而作对称式的排会建立一种秩序感,如果再把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空间突出一些,这种统一性就更了。如昆明理工大学校园主教学区的空间布局(图4一17、图4一18)4.2.2轴线对称法组合
轴线除了使校园建筑具有方向感以外,它还具有把多个不同形态空间串联起来作用。它使不一致的形体和各种形态的空间协调共处,建立一种完全统一的校园空间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需要突出某种轴线,许多规则地块内的建筑则往往不需要形成轴线。复杂、散乱的地形更适宜运用轴线形成空间秩序。(如图4一20、4.2.3曲线旋转法组合
以一组曲线空间为基线,不断以这条基线上某个基点为轴旋转形成新的中轴线。方式给校园空间的扩展带来了生机,它使校园空间的生长具有了统一中有变化的特色轴线的处理方式,也是建立校园空间秩序的极好的方式。多轴线比单一轴线更灵活,适合多用途、多目的的校园空间。特别是形体较为复杂,人流不适合单一方向时更接际功能。这种图形往往带有“构成”色彩,很像是自然生长的生态式形体。(如图44.2.4聚合向心式组合
相似的形体以一点为中心按放射状布置,有较强的秩序感,空间群的整体感也很并显示出空间之间的内在凝聚力。(如图4一24、图4一25)4.2.5棋盘式组合
校园空间内建筑,绿化等的型制布局没有明确的轴线和中心点,或多个轴线和整体秩序感不强,但布局的条理和逻辑顺序比较明显。(图6一26)4.2.6院落式组合
以院落组织形成空间变化,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群的设计方法。院落式的空间,其大小、边界是最重要的。如北京故宫,其中轴线上的几个主要院落的方向、大小、式都不相同,形成精彩的对比。此外,形成院落空间的建筑个体的平面图形的凹入、切角、弧形或折线形体,都会在庭院中留下了丰富的空间印记,而院落中的视觉中往都需要这些依附在建筑上的角部、凸出部分而形成特色。如云南大
学校园主教学保留打量的院落空间。(图4一27、图4一28)4.2.7重复母题与微差变化
母题设计,是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之一。一母题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基本图题、色彩母题、基本形体母题、建筑材料母题等。母题的运用有三方面意义:首先,母题的反复运用,有益于空间群体的完整统一;其次,构思精巧的母题往往是空间艺力的核心;第三,任何一所历史久远的高校中,新旧并存是不可避免的,母题设计是新旧之间的桥梁。从旧景观环境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价值较高的母题,经过提成新环境的有机部分,易使新旧协调,并升华到新的艺术价值高度。重复母题(基准图形或基本模式)按照设计构思的框架重复应用,个别运用微差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空间形象,可为设计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从而获得丰富而又统一的(见图4一29、图4一30)小结:
(l)生活经验告诉人们,校园中单个空间的艺术魅力远不如空间群体大。群体个空间相互衬托形成群体效应,可增强空间的感染力。校园空间可延展和生长的特征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向一定的方向以并置的方法拓展,也可以与主空间外是其他空成联系,采用模数制的空间与采用自由布局的空间各有优势,但采用模数制的空间比式空间更容易形成韵律,从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2)功能在设计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定的功能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相反,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空间形式来表达。这正是同一使用要求的校观,在形式上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组合中,首先要确定的具体用途和使用要求。4.3空间形态设计
4.3.1校园环境空间的相关要素
校园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非常复杂,一个包围着建筑的外环境又被另一组建筑所包围,而这组建筑周围又存在另一个环境。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具体设计中要求明确设计对象及相关因素,从宏观到局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4.3.1.1校园环境的平面形态
校园外环境与其他建筑的外环境一样,其平面形态可分为点式,线式,面状,格网状四种基本形态。点式的平面形态在建筑的外环境中,可以理解为节点,具
有中心感,是缩小面积,通常起到线之间或面之间连接体的作用,单体建筑的外环境一般而言其形态在基地范围内与建筑平面互为图底。点具有相对性,在小尺度的环境中,某些环境设施要素也能起到图面节点的作用,节点的合理布局与总设计能使空间序列性,节奏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线型,面状,格网状的具体表现极为多样,以下所列只是最常见的几类。线型平面形态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体尺度及线形空间长度限制等因素,如校园中适宜的步行长度为150一SO0m,一般情况,步行到的高潮点或停顿点(广场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Zoom。同时,线型与节点或线,面结合的外部环境,其空间对比可产生强烈的张力。
在面状形态中,面的连接在平面图形设计中是一个普遍问题。无论是大尺度的区域或区域之间,还是小尺度的场地与场地之间,反映在平面图中都是面的连接问题,在校园外环境的平面设计中,面可以通过一个节点相连,也可以分别地连接在线型道路的两边,更多是是面与面之间的连接。两个面之间的相连关系如同日食的过程图那样,分离、相切,相交、包含四种基本关系。当需要多个面连接在一起时,就需要按一定的脉络进行组织、大多数外环境的平面设计都是以上四类面的组织方法交替使用而形成的。在小型面状空间的设计中应考虑可观性,大型广场也需要注意室外环境的亲切度及人们穿行其中的舒适度。格网状形态外部应注重节点设计,避免单调重复,方位感差,无标识的设计,同时通过线型与线型,线型与节点,线型与面的平面形态对比,创造富有张力的弹性结构。4.3.1.2外环境的设计对象
明确校园外坏境设计中的设计对象和应考虑的范围,可方便各种规模、各个阶段的校园建筑外环境设计。以外环境的空间形态为主要出发点,同时考虑校园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因素,可把校园中外环境的设计对象划分为:单体建筑外环境,组团建筑外环境和群体建筑外环境4.3.2空间设计手法
空间设计是景观环境设计中极重要的一环。不同的空间令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大学校园中,满足人的使用要求,营造舒适温馨,面向交流的活动空间是我们在设计中始终关心的主题。通过分析人在空间中的基本活动模式和基本活动需求找到空间原型,然后用现代的手法和新的材料来重构这一空间,以达到空间体验的延续,是空间设计的主要思路。在校园景观环境中,空间设计的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4.3.2.1围合
围合是创造空间最常用的方法。是指采用相应的关系把一系列环境设施围绕某一相对固定的点,形成具有向心性的空间,除了建筑,其他的围护面要素如围墙,绿篱,树从,栏杆等也都参与了对空间的围合,它要求:
(l)有构图中心,是几何中心又是视觉中心,在中心位置可以布置雕塑,喷泉,树木,也可以成为虚中心,是人们的心理中心;(2)周围的环境设施是沿同心圆布置的;(3)所有的环境设施在中心附近形成一定的场地;(4)休息设施如椅凳、平台等分布在边缘面向中心;
(5)外部用树丛,绿篱,矮墙围合限定,使空间由于人们会面对面而在坐,适应交往要求特别强的小环境。4.3.2.2设立
设立也是限定空间的一种方法,当在空地上设置一些环境要素如大树、纪念碑或者雕塑及有雕塑感的建筑时,这些环境要素就能占领一定的空间,从而对空间进行限定,不同于围合所产生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设立形成的空间是向外扩散的,如果把设立的环境要素抽象为一根树立于平地上的竿子,则它在环境中限定了一个半径为R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如设立的环境要素的体量、高度、形态、色彩等。当这些环境要素形态更鲜明,给人的感受更强烈时,其对空间的占据能力就更强。4.3.2.3基面变化
基面的变化包括基面抬高,下沉,倾斜以及纹理和材质的变化,基面变化的特点在于对行为的限定多于对视线的遮挡。当需要区别行为而使视线相互渗透时,运用基面变化是非常适宜的,当基面存在大于高差,空间显得更丰富和有趣,抬高的空间由于视线不能企及而显得神秘崇高,下沉的空间因为可以俯视其全貌而更显得亲切与安静,基面倾斜能给向上向下的暗示。4.3.2.4放射
是指以某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成放射状布置的空间。一般来说:
(1)空间有几何中心,但不会成为视觉中心,是人们在小环境中的心理依托点,
可依靠花坛,水池,大树等;(2)休息设施一般都背向中心;
(3)在小环境的四周会形成很开阔的广场;
(4)周围环境比较开阔,很利于人们观望。这类空间领域感很强,人们在环境中的独立性也较强烈,一般适合于不进行过多交往的小环境。4.3.2,5线形
是指顺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布置环境设施而形成的空间,如沿着校园步行道(图4一31)、滨河的休息设施(曲线形的座椅有空间引导作用)一般要求:(l)必须有线形的道路、水体、建筑、广场等为依托,布置成线形的小环境;路线形设计
(2)人们都面向开阔的水面,如滨河的休息设施都面向开阔的水面,形成良好的视野。4.3.2.6界定
界定,它有限定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心理边界,踏入边界就意味着从心理上进入环境,边界设计直接影响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并使环境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界定往往起到分隔的作用,它的存在使两侧空间有明显的差异。在校园景观环境中常见的边界处理是绿篱、矮墙和树丛,绿篱和树丛一方面有绿化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分隔空间,营造空间气氛,形成较为私密的领域。凳椅的布置也都是以绿篱为依托,特别是以较高的绿篱或树丛为依托,可以形成安全私密的空间。矮墙也包括单独的一段矮墙、建筑物的外墙,有较强的边界作用,特别是单独的一段墙体,可高可低,可直可曲,灵活自由。墙的不同高度起到不同的作用。30cm时人们可以较平稳的坐在上面。60cm时则较为随意的坐在上面,90cm时,可以扶在上面,而超过180cm时,则完全阻隔了人们的视线。除了绿篱和墙体,还可以采用其他手段形成边界效果。如利用高差,色彩,质地分隔两个空间,也有在边界位置利用灯杆,石墩、栏杆等形成通透边界。在校园环境中,常常是将绿篱,墙体,栏杆,等结合形成边界,一般在有噪声,污染,车流的一侧布置树丛,而在靠近大面积绿地,水面等好较高的一侧,采用通透边界,凳椅也朝向这个方向布置。4.3.2.7拦阻
是指在户外环境中对行人,车辆的运行等积极的规劝手法。如在校园主要道路上设置斑马线,交通护栏,各种交通标志,树池保护栅栏等,让人们能够借此有序地活动。在满足校园人日常室外基本活动要求外,也有必要设置拦阻设施指导人们的行为,如为了防止穿越草地,可采用低矮通透的栏杆,阻挡设施根据材料,高度,和宽度分成几类:
(l)硬性阻挡一般采用硬性材料,并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强制性的指导人们的行为,如挡土墙,墙体,高大密实的绿篱、排水沟等;
(2)半硬性阻挡一般采用硬性材料与软材质材料相结合,设施的宽度和高度并不是很大,人们一般都能跨越,如栏杆,绳索,矮墙,矮篱等;
(3)劝阻和警告是指设施本身并不妨碍人们的穿行,但通过地面高差的变化,色彩,材质的暗示,阻隔人车的逾越,起到规劝和警告的目的。4.3.2.8诱导
是通过形象和空间符号来吸引人们按指定的路线和方向前进,一般是通过道路、水体、标志物、空间处理等来吸引人们,如道路上明显的交通标志、路面颜色,图案的变化,必要的空间组织(如系列,对称,色彩,高度,位置以及造型)造景手法(对景、框景、借景),室外休息场所的声音(如音乐喷泉等)都能引导人们前往。4.3.2.9分划
通过空间界面的分划处理,可强调不同的功能和区域。前面介绍的边界处理就是一种区别内外的分划。常用的分划手段一般有色彩,高差,质感,空间限定物(如树篱。桌椅,灯柱,栏杆,廊等)以廊为例。廊作为界定媒体本身是极为通透的,有错落,虚实,光影的变化,有利于创造独特的场所精神。有强烈纵深感的廊道空间,会使人产生遐想与期待,除具有展览,交通,联系,休憩等功能外,廊还具有分划和分隔空间切成一大一小、一明一暗,以通透为主,强烈对比和对话的两个空间充满了无穷的趣味和变化,为师生提供一个可融性的半封闭公共空间,从而提高环境的切情感(如左图)。4.3.2.10掩蔽
图4一32昆明财经大学空间景观设计以廊划分为休闲广场和教学区域藏与露的结合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处理手法,在校园环境中,通过适
当的遮挡,可创造出私密而安静的空间,阻隔外部人流,车流以及噪音对小环境的干扰,隐蔽空间,改善场地的小气候,提高场地的舒适度,创造虚实结合的空间,通过适当的掩蔽,可吸引人们对空间的向往,达到欲露先藏的目的,创造曲径通幽的境界。在户外环境中一般是通过墙体,绿篱,树丛,广告牌,围廊等手段来实现掩蔽。小结
人对户外空间的感受是任意活动的经验,是精神的领会,因此,空间体验上的连续与变化是户外空间设计的思路之一。在校园环境中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各种空间设计手法的配合使用,才能创造出丰富、贴切的空间。环境的形成,总是始于生活的需求,终于空间的塑造。校园景观环境也是如此。尽管校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尽快建成我们心中理想的并适应社会进步的大学校园,那里不仅是学习的场所和知识的殿堂,更是宜人的花园和我们心灵的家园。作为校园人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需求。创造活动、社会文化则是其生成、变化的动力、依据和背景。它们的共同作用将推动大学校园不断向前发展。
第五章高校校园各景观要素与设计方法
在校园外部环境中,要让人们感受到的每一个实体都是环境的组成要素,也正是通过这些实体要素不同的表现形态和构成方式使校园人群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室外环境,并作用于人的感观。这些要素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构成方法使校园人群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室外环境,并作用于人的感观,这些要素的设计是主题环境创意的表现,它有别于纯粹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从规划,建筑的整体入手,使室外空间得到延伸和深化。大学校园是综合教学、科研、办公、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公共场所,是城市的缩影,一般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应努力营造一种安静,简洁,明快,舒适的气氛,其景观环境设计既要体现生态效益,又要具有形式美,内容美,韵味美,色彩美,同时不乏特色和个性,这就需要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与学校总体规划同步,与分区建筑风格相协调,与校园功能相配套,在规划时,应根据校园内不同区域的要求合理配置。5.1校园选址研究
大学校园选址大都经历了产生于城市一一迁移于市郊一一重归于城市的历史过
程。其主要原因是:其一,大学规模由小及大的需求;其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校园城市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大学校园形象的显著特征。校园规划以往不少选择距离城区较偏远的地方,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闹市的干扰,获得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具有较充足的发展余地,但这种情况也相应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远离市区造成教职工生活,子女教育,学生接触社会以及科研与生产结合等方面产生许多不便,另外也不利于开展走读等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及设备潜力。本人认为我国今后高等校园的布点与规划,除少数大型院校或在专业性质,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外,应使更多的校园“迁城”或“进城”,更多的发展城市型校园,城市型大学校园规划时要注意考虑适应开发性的多种形式的办学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考虑学校文化,体育,集会设施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在工程技术方面的选址,需要考虑到施工、基建,设计等技术的具体问题;(2)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如校园周边的交通,学校之间的交流,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等;
(3)校园人群生活习性的问题:如职工上下班,走读学生及社会人士的再教育等。5.2校园边界
校园边界是人性化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不可忽视的因素,道路,围墙,大门等,是校园总体环境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脉络的构成因素,也是校园环境具有特征性及可接近性的规划内容,影响整体形态的构成。(图5一3)5.2.1硬质边界
硬质边界主要指的是校园大门和围墙。校门和围墙是学校与城市间过渡空间的一种处理手法,体现了学校风貌,给校园以第一印象,它们同时也担当着交通枢纽和安全保卫的作用,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主要标志。包括自然岗丘,湖泊,绿化,图5一3云南大学校门有浓郁的古典风貌和高校氛5.2.2软质边界
校门围墙属于硬质边界,而自然,湖泊,河流或海岸,绿化,道路等则属于软质边界。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是推崇校园应与城市有强烈的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相互融合对话,.这种象征完全隔离的强烈的硬质边界则减弱或模糊,同
时软质边界更有助于展示校园形象。(如图5一4、图5一5)5.3校园大门
校门在校园建筑小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担当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l’1户”作用,还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作用。它是建筑群的门面,也是空间序列的开头,当人们走进大学校园时,第一印象就是大门。这个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校园的感受,有时也会成为人们记忆的标志。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大门的设计,贵在得体。应力求朴实,典雅,大方,同时能够反映校园文化的品格。正确认识大门建筑的性质与特色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关键。首先,大门不是独立存在的建筑,它附属与校园的某一建筑群,是其中的一个单体;随着校园整体建筑形象的变化,大门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其次,大门又是整个校园小品性构筑物,应与整个环境协调。大门设计还应包括车辆,人流集散和停车场。大门应与其他建筑一样,必须使功能与形式统一,不能把他看成单纯的形式的建筑,在实际中有的大门建筑往往是后建的,与整个校园不同时设计,建造,要克服结构形式与建筑风格的不同,力求统一协调,就校园大
「1的景观形态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l)文化传统:古今中外,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十分重视校园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其校门的形态特征往往能让人领略到大学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例如北京大学校园校门,如云南民族大学大门(图5一6),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图5一7)。(2)现代构成:这类大门主要集中在新建的大学中,强调时代感和雕塑感,体现现代建筑的美学观点,这类校门要注意形态得体,大方,与校园整体环境协调(如;需要指出的是,并非都有立体构成的美学原理都实用于大学校门的设计当中。(3)特殊内涵:这类校门通常有强烈的目的性,有意识的将形态于大学的气质内涵联系在一起,多见于一些专类院校。强烈的文化传统感意义的文化传统感设计方块组合有强烈的现代主义构成感5.4校园入口迭合区
校园入口在功能上起着引导人流的作用,在形式上又起到“景观窗口形象效果”。入口迭合区指以大学校园入口为和核心的内外围周边区域,亦即大学入口
对内外的扶着范围,由校前区与入口毗邻区,以及二者之间的边缘空间一一迭合界面三部分构成。虽然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空间结构来看,这样的一个区域正处于一个交界边缘地带。5.4.1校园前区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校园前区尚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在通常的校园功能结构化分中,也没有把校前区化分为独立部分,但随着高校的发展,校园前区作为进出校园的重要联系空间,具有明显的标识性,导向性和礼仪性。校园前区空间设计的独立展开,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校园前区范围,一般认为是始于进入校园后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结束于某一空间形态,例如常见的围合型校前区。中轴线底端建筑就是校前区的结束形式,如昆明理工大学校前区(图5一14)。与校园入口区紧密相邻的城市部分,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包围区域。由于所属关系与管理体制不同,城市与学校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校园周边的环境、治安、管理问题在近年内也有时发生,要处理好这一特殊地段的综合问题,良好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必要的条件5.4.3迭合界面
在校园前区与入口毗邻区相邻的部位,产生和二者的共同边缘迭合界面。迭合界面可以由建筑或建筑群、校门、围墙等元素构成,它是城市与校园的分界,划分了两者不同的空间领域。当然,在某些城镇型校园或是开发式校园中,也可能没有明显的界面存在。因此,迭合界面具有交叉性、复合性,加上边缘效应,此处的建筑、环境应有不同于其它区位的个性,尤其是校门,应充分表现学校的特色,让来访者一看就能知道是他们要去的大学,入口处的构筑物应是本大学的象征。5.5道路空间
道路是校园空间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它连接建筑群及结点。构成整体秩序,成为校园空间环境形态的骨架,是重要的交往空间,也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是贯穿校园的动线,是取得整体秩序的最有力的手段。校园内的交通由行人,汽车及自行车组成,校园交通的特点是人流量大,并有阵发式的活动规律,一般校园车流量不大,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人流,研究其步行活动的规律,从而进行人性化道路空间环境的设计。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主要研究
车行道和步行交通两个系统,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校园学术环境的前提下,形成校园与社会,以及各个功能区之间,各个建筑物之间的高效联系。5.5.1校园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分析交通源,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分析步行交融,人行交通流量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考虑校园中的人一车矛盾,行走路线,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与状况,步行距离及步行感受的特点等内容,在保证校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校园道路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校园车行和师生步行的方便合理以及环境舒适美观,发展更多的步行道空间5.5.1.1交通及功能区划的要求
无论是在校园主要出入口,还是在校园的公共建筑间,道路首先是作为从一地至另一地的联系的通道或土地分隔利用而出现,因此保证人和车辆安全,舒适地通行非常重要。道路系统是校园规划的骨架,其构架的确定不仅要保证交通的便捷,而且要对所划分的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交待。在强调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保证建筑物通达性的同时,也要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不受或少受车流干扰的区域,如在校园用地规划上,将主要对外功能多布置在入口周围,在入口附近设置较大型的交通集散地以解决大部份的对外交通,余下的通过主教学区外围的环路进行解决,这样主进行区内侧则可形成相对安静和不受干扰的环境。5.5.1.2校园步行者优先原则
校园交通方式分析:在大学校园中,交通类型主要以步行,自行车,机动车三种方式出现,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该给步行人流优先考虑。步行优先是指在人车共存的情况下,对机动车进行限制,给予行人以优先权。采取这一原则主要由于以下原因:其一,这是由交通的强势所决定的;由于步行和非机动车在交通中处于弱势,因而规划管理中应该给予照顾。其二,这是由建设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所必须的,限制噪音大,污染重的机动车辆,而鼓励有绿色交通著称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建设良好校园环境的必要条件。其三,这也是由目前校园交通结构所决定的,如前分析,校园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车占大多数,对它们给以优先考虑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大学校园内,所发生的主要交通流是学生上下课和
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流,其特点是时间性强,瞬间流量大,以步行为主,因而,在校园的的交通管理之中,应确立行人,自行车,机动车由先到后的优先顺序,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校园步道连接系统。5.5.1.3校园人车适度分流原则
根据道路级别进行人车适度分流。是保证校园交通安全和学习气氛的重要前提,对于级别较高的道路,比如校园主要交通流线,宜进行比较明确的人车分流,校园人车分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其一,平面分流:指在规划中将人的流线与车的流线人为分开,配合建筑物的设计,将二者设置在建筑物不同方向出入。
其二,立体分流:指在人车流线不得不交汇而流量又较大的地方,采用将人行路面抬高或者降低的方式对人车进行分流,如广州中山大学的北校门临江广场采用将道路下沉的分流方式。
其三,近距离分流:指在较长人车分流必须重合的情况下,在车行道两侧设置人行道路。5.5.1.4人畅其流
就是要保证校园的一切人的流动顺畅有序。无论教学,科研和生活,无论校园大小,道路首先要为校园提供一种效率保证,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节奏中实现高校的各种职能。由于人们有走近路的习惯,校园师生一日之中要多次忘返于校园的各个角落。道路的设计除了应具备美观和趣味性之外,还应顺畅,与人行的主要目标配合,使人流以最短路径到达目的地,减少过分的曲折迂回。此外,校园中不同的地段,人流,车流情况不同,应对不同段落的功能,人流,车流疏密程度进行研究,以决定其宽窄变化。5.5.2步行道路
5.5.2.1步行道系统设计
大学校园中的使用者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他们的活动具有阵发性与定时定向的特点,校园交通的高峰值主要集中在早上7:30一8:00;中午12点;下午l:30一2:oo;4点;晚上7点以前;9点以后以及换课这几个时间段内,且形成定向人流与车流,同时,学生的出行活动主要以学生生活区为中心,辐射到教学区,学生活动区,后勤服务区等。因此,步行道系统设计应以学生生活区为中心,考虑
到各区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阵发性的活动规律,分析各分区内以及各区之间有规律的人流,车流的具体路线,设置合理的步行道系统。步行道视路宽与坡度最为重要,它们决定了步行道断面设计,其中路宽的取值应适中,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出行的峰值存在,另一方面应防止路面过宽的浪费以及对景观的影响。学生上下课一般三两成群行走,因而校园步行道应能满足五个人并肩通行,即取值3一4In,而最小宽度不得小于2.5m,否则将失去在出行峰值疏散人流的意义,步行道的坡度受人体生理极限,不宜过陡,最小纵坡大于等于8%时,宜设置台阶。在道路布线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会选择路径最短,最省时,省力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路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与沿路的景物如建筑物,广场,绿地,水面等保持良好的联系。步行道系统与车行道系统都应提供给人步行活动便利的可能。校园内服务性的车行道主要通向建筑物的后院。因而有可能形成排斥行人的单纯的车行和停车空间,缺乏生活气息。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避免尽端式的车道,将这些服务性车行道连成环道,并在局部与步行道交叉,以提供人行的可能性。5.5.2.2步行道路设计要点
在具体的步行路设计时,应巧妙的利用地势,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体现人情味。道路的形式要符合人流规律。道路具有规范与联系环境的作用,应该连续,通畅,还应该有方向性,校园步行道路的形态大致有直线,曲线及折线型。笔直的道路使人视线集中,到达目的明确,曲线及折线型的步行道景观是逐渐展开,步移景异,使本来的三维空间加入了时间的因素,道路的走向以及沿路的建筑形态和空间构成是形成道路景观的重要方面。人在道路上行走时可以干道空间的不断变化和建筑角度的不断旋转,形成流畅变换,亲切生动的空间效果。另外,还可以设置过街楼,人行天桥等跨越道路上空,适当使用“空中步行体系”,可以合理疏导人流,避免大量的人流交叉,形成校园空间环境的立体景观。5.5.2.3结点
从步行活动规律的分析可知,人们的不断活动经常伴随着交谈,休息,等候,观望或阅读等活动,因此,步行道往往是一种动滞结合的空间,要考虑有滞留的可能,适宜形成适当的向心空间,提供交往的场所,这种动滞相结合的空间可以是把道路空间局部扩大成结点的形式或多个结点组合成线性的道路空间,在结点中可设置一些灰空间,台阶,走廊,提供可坐性,植树遮荫,软化边缘,使步行
环境丰富而有趣味。可以看出,活动结点的设置有助于活跃步行道的气氛,有些小径,本是平淡无奇,由于有了结点的存在平添了几分趣味,给过往的学生提供了滞留的空间,丰富了道路景观。5.5.2.4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对环境景观的创造有重要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在道路两旁布置一些大树,大树下丛林旁,滞放一些石凳石桌或钢制条凳。供学子读和人们校园漫步,小憩之用,步行道地面纹理的特征及变化也是设计的重点,例如林荫道可铺以石板或卵石,曲径通幽耐人寻味,要注意照明设施及小品等的设计,还可以在路边设一些咖啡座等,提供更多的休憩、交往场所。另外,不要忽视道路边缘渗透空间的魅力,渗透空间是交流的物主载体,伴随空间的渗透,往往还交织着文化与思想的交融,渗透空间是从连续的道路空间生长出来的空间,它与道路空间相通,又和道路空间常有一定的界定,这样,道路就能与周围的景观取得联系,形成对景,借景,比如水面,景点,高大标志,桥堤或自然景色的引入等。5.5.3车行道路
道路系统是校园脉络,校园要求宁静,需要良好的交通秩序,校园道路交通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在道路总体布局时强调道路的分级设置,以使车辆各行其道,避免校园内部功能区间不必要的车流穿行,校区内车行道尽可能不穿过中心区,而采用环形道路组织交通,校园内部(尤其是教学区的中心部位)只布置步行道,汽车停车场都应在外围,以免干扰教学区的使用,道路设计应通过地形或种植使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步行道路面平整,路面铺装不使用易滑材料。校园主干道红线宽度12一20米,连接各功能区,各功能区内为道路红线宽8米的支路。各功能区内部和之间通过直线步道网络相联系,体现高效和现代精神,各功能片区内部道路以步行为主,同时也考虑各功能区的动态交通组织,如突发性机动车辆进入以满足货运,消防要求,从交通流线方面,车行道置于校园周边,中间步行,这样做到人车分行,互补干扰。集中停车场则通常位于校园次入口,停车场采取嵌草铺装,增加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从交通组织方面:人车分流,各行其道。避免人车混路,确保安全,,路网成环,少走回头路,力求形成步行区。5.5.3.1人车分流设计
校园内人车分流设计一般采用平面分离,车行道环绕校园外围,通过进尽端路与各功能分区相连接,人行道路则在内部相连接,人行道路则在内部相连并与中心绿地和各种场所相联系。5.5.3.2人车混行设计
设计通过地形或种植使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对校园内道路的车行速度与路线加以控制,对道路空间的人行区域使用不滑材料加以铺装,并进行绿化和景观小品的设置,这样人车混行也可以做到不妨碍人性化生活的环境质量。5.5.3.3停车场
停车场是车行道路空间的重要节点,机动车停车场宜分片相对集中布置在各功能片区及重要建筑物,如报告厅,体育馆等时间性强的开发场所的入口附近,根据需要配置相应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泊位。交通组织上的主要对外功能场所布置在入口周围。在入口附近设置较大型的交通集散地,余下的通过各功能的环路进行疏散,教工生活区可采用住宅低层架空方式解决自行车及私家车停放,学生生活区则采用设置停车棚,适度集中停放,在教学区外围各入口均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区,部分人流量大的建筑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建筑布局及绿化用地进行集中停放。(图5一1S、图5一19、图5一20)5.6广场
校园广场是校园中重要的人际交流场所,是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对校园的感觉与印象,是校园物质,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反映了校园特有的空间形态特色及结构组织特点。并通过其外在形式反映了校园独特的文化结构。作为校园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其位置选定非常重要。首先要考虑设在主要通的地方,同时也应考虑在人流和建筑群最集中的地方,常与重要公共建筑,如学生中心,教学主楼,图书馆,办公楼,体育馆相结合或处于道路交汇处。主要满足校园人群的集散,社会交往,学习,娱乐,休闲等要求,是专用性场地。校园广场在校园景观形态的构成中往往起到节点的作用,并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节点。校园广场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它不仅有重要的组织空间的作用,例如学校主楼前的广场往往在校园空间的构成中处于支配地位,其次,与这样空间支配地位相适应,成为一个校园的社会文化象征。5.6.1校园广场的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在现代大学中,广场的类型非常丰富,依据所属功能区域可划分为行政办公区域广场,教学区域广场,生活区广场,校前区广场等等,不同种类广场中的人流,活动,环境氛围和组成要素都会有所区别,在部分校园中还有地位突出,供全校师生聚集,作为学校象征的主广场。一些主广场设于校区中央,如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前广场(图5一21),另一些结合入口设置,如昆明财贸学院入口广场(图5一22),师大商学院入口广场(图5一23)。还有教学区围合的广场,如云南大学洋浦校区教学区广场(图5一24)。这些广场的背景往往是地位特殊,特征性强的建筑,影响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周围建筑的体形组合,与立面所限定的建筑环境,道路广场的关系,广场的几何形式与尺度,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主体建筑物与广场的关系,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广场的功育孚等。5.6.2校园广场的形状
一般而言,形成场地形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场地的设计而产生,另一种是由周边的道路,建筑的形成而确立。前者易于产生不规则形态场地,而后者则往往是一些规则场地的成因。规则场地往往有理性和秩序,易于不大整体于完美,而不规则场地会带给人新奇,动态,迷离,丰富的感受,更具长久时间的吸引力。校园广场是两种方式的结合,有规则式的,也有不规则式的。对于大型的校园广场,如采用规则形,应通过空间的划分,层次感的创造以避免空间的空旷和单调。而小型的校园广场应尽可能避免造成过于不规则的形状,带给人琐碎,散乱的感觉。
5.6.3校园广场的尺度与围合度
不同尺度的空间比如大规模的广场在平时没有机会的时候,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空旷之感,其主要原因是过于大面积的铺装。这些硬质材料在大部分时间内使无法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尤其是在酷暑的夏季,地面反射热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人们不仅不愿意利用,就连从这里通过也感到不愉快,对于小规模的广场来说不会引起什么问题,但是对于较大规模的广场来说,必须按照户外环境绿地的形式来设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空旷之感,同时也给校园广场增添了丰富的四季景观。对于校园广场的适宜尺度,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平均面积:140mx60m视距与楼高的比值:1.5~2.5
视距与楼高构成的仰角:18一27度亲切距离:12m良好距离:24m最大距离:140m
在广场的围合程度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格式塔心理学关系进行分析。一般地,构成围合度越高,就越易成为“图形”,但围合并不等于封闭,要考虑使用和视觉观赏,以及广场本身的二次空间的组织变化,需要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构成设计要掌握好“度,’o
5.6.4校园广场的文化性和地域性
广场因人的需要而产生,它是物质的,但是寄予着精神内涵,又是文化的。校园广场是展示和体现大学生文化生活,艺术价值,审美观念的窗口。因此,应尊重当地风俗,文化,历史及地域风格,形成校园特色。广场作为校园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往往是校园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化塑造非常重要。他既可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中获得知识,了解学校过去曾有的辉煌,也可以有新的使用功能即利用场地条件和景观艺术处理来塑造学校特色。5.7绿化
绿化是形成校园景观的重要因素,植物绿化具有自然生长的姿态和色彩,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还是功能意义方面,都应是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重点所在。校园中的植物是指在校园中作为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庇荫,保护,覆盖地面等用途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校园中的植物要有形体美和色彩美,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物种植设计就是根据校园总体布局的要求,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的配植校园中的各种植物,以发挥他们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植物以其姿态,色彩,气味等供游人欣赏,或赏心悦目,或柳丝拂面,或芳香扑鼻。在游览过程中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可获得对大自然的审美享受。植物的园林艺术功能有不同于其他园林构成要素的独特的时空表现艺术功能。(图7一25)5.7.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中的绿化,不仅是师生学习,娱乐不可缺少的场所,同时也能够改善
校园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大学的社会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l)为校园创造宜人的景观:这种景观是动态的,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象,从而丰富校园的色彩和质感。
(2)环境熏陶:园林绿地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很好的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令其可以更好的投身于教学和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愉悦的心情。(3)改善学校的生态环境:有了绿地的参与,校园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恢复校园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制订出科学的校园绿化规划,把实施校园绿化规划落实到校园规划和校园建设中。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的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路易斯康有一句名言:“在一颗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出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5.7.2绿化的空间构成
植物空间构成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涉及植物的空间构成功能时,植物的品种,大小,形态,色泽,质感,气味,封闭性和通透性时重要的决定因素,空间的封闭随围合植物的品种,高矮,大小,种植密度以及观赏者与周围植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在室外环境中,各种植物要素相互组合,可形成各种不同空间的类型。5.7.2.1开敞空间
仅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定因素,形成空间开敞,外向,无私密性,完全暴露在天空和阳光之下,这类空间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在冬天可以获得良好的光照,但在夏天无任何遮挡,缺少树荫。5.7.2.2半开敞空间
该空间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对人的行动与视线有较强的限定作用,其方向性朝向敞开面,围合的部分能起到屏障的作用,使人安坐其中,开敞的一面则提供较宽敞的视域,良好的观看条件。这类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可以舒适地休息和交谈,是适于人停留的空间。
5.7.2.3覆盖空间
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四周开敞的空间。这类空间只有一个水平要素限定,人的视线和行动不被限定,但有一定的隐蔽感,覆盖感,是介于树冠和地平面之间的宽阔空间。这类空间的遮荫树宜采用高达落叶乔木,随季节更替可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夏季可以遮荫,冬季又能有恰当的阳光照耀,是受校园人欢迎的使用空间(图5.7.2.4完全封闭空间
这类空间除具备覆盖特点外,其垂直面也是封闭的,四周均被中小型植被所封闭,无方向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隔离感,空间形象十分明朗。在校园中仅适用于较大型的空间,小型空间考虑道安全性,不宜采用这种形式。5.7.2.5垂直空间
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具有方向性,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这类空间只有上面是开敞的,令人翘首仰望的将视线导向空中,能给人以强烈的自我感,它向心的,人的行动和视线被限定在其内部,易于引起人的振奋与遐想。是适于校园人群的一类空间(图5一27)。植物还能根据地形起伏状况,水面与道路的曲直变化,空间组织,视觉条件,和场地使用功能等因素,形成变化多样的配置方式,构成丰富多彩的空间景色。除此之外,植物所构成的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随时间的改变而相应的变化。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得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定的景观效果。用植物构成的流动空间,可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空间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校园环境的魅力,感染力正是多种空间的组合变幻的结果。5.7.3绿化的其他功效5.7.3.1植物的私密控制
在研究植物的私密性控制时,植物的高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植物高度为1.Zm时,身体的大部分被遮蔽,给人一种安全感,当植物的高度达到1.5m时,一般人除头部外,身体被遮挡,空间产生一定的私密性,如果植物高度超过1.sm以上时,人几乎完全遮挡,则空间的私密性最强,在设计中,植物的高度的选取,应与其功能相适应。5.7.3.2植物的形态与色彩
不同色彩或不同形状的植物相配合,可以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可以软化建筑僵硬的线条,有助于形成亲切,生动,和谐,优质的校园景观环境。大多数植物都是绿色,绿色能舒缓人的视觉,使人轻松愉快。此外,植物的色彩还会随遮时间,季节,光影的变幻而变幻,如一些落叶树的叶子能从春节的黄绿色变为夏季的翠绿色,到了秋季则呈现亮丽的红色或黄色,色彩的转换与变化可以使景观环境充满无穷魅力。植物的形状千姿百态,不同形态的植物所传达的含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俏立的树木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觉,浑圆的树冠给人以安详,平静,柔和的印象,垂枝型的树木引导人的视线向下,甸旬型的树木给人以安定,引导人的视线水平移动等。此外植物的形状,大小,枝态还会随季节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季节,树木会呈现不同的景致。这些景致的变化可以使繁忙的校园人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得到放松。以植物为主体的校园景观环境必然是清新,和谐,动人的。
5.7.4校园绿化的设计要点
校园绿化并不是简单的植树栽花,也不仅是作为观赏的对象,而是应该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在校园绿化是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5.7.4.1整体感和统一感
整体统一是指在绿化的式样,形态,色彩,与质感等方面要有共同的格调,使校园不致凌乱,形成整体的和谐美。当然这里强调的“统一”并不是不要变化,而是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另外,大学是城市的一部分,大学校园的绿化对其周边环境及景观有显著的影响。要处理好与城市间的过渡,发挥绿化所特有的美化环境等作用。5.7.4.2利用绿化营造空间
校园种植设计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筑物与植物间的尺度关系,当然亦须考虑到“面“,在水平方向或坡地上大多是一片铺植是低矮草本植物,竖向上多为在棚架上攀附的藤类植物,有些草坪不仅仅作为观赏而设,它应该种植叶短,密实,品种,使人们可以在其中休息,娱乐,集会,增加人们的相互交流,画面亲切异常,坡草地的优美起伏令人赏心悦目,在平整的草地上适当做一些高低变化,再点缀少花卉或石体,更给人以特殊的艺术效果(图5一36、图5一37)。5.7.4.4注重绿化的层次感
进行绿化设计时,不能光看平面效果,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中不同季节绿化观也就是绿化要有空间的层次感:(1)绿化本身富有层次感
在绿化上常以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又如墙边的绿篱,靠近墙边种植较高的植株,前面则的植株,具有层次感,还可以进行垂直绿化增加层次。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中布组成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图5一38)。(2)绿化和建筑物等相结合创造层次
不同体量的建筑与植株恰当的配合,以衬托建筑,以及绿化本身的性质,运用
低三个层次,巧妙地结合道路,水面,雕塑,路灯等,寻求超群脱俗的环境布置(图5一39)
图5一38云南师范大学绿化层次的错落有致图5一39云南大学绿化与建筑结合5.7.4.5内涵的创造
大学校园绿化应充分利用大学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并根据学校的性质,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高校校园绿化,在精神功能方面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场所和给人以美感。还由于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文化养,一具雕塑,一堆栈石,一颗姿态独特的树都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染,尤其是念意义的碑,亭,雕塑给人的感受更深。当然绿地未必都有主题和文化,但千姿百木花草配置得当。同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可以升华情感和得道启示(图5一40)
总之,校园绿化多采用混合式的布局形式,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在建筑物周围,及大门处,可以采用规则式种植;路边,花坛边用修剪整齐,造型多样的灌木分隔,树采取直线等距离布置方式,成行成列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起伏草地及不对称的筑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校园绿化要根据环境主题,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不同形态,色彩特点相互配合,或群植,或从植,或孤植,穿插布置,来求得校园环境协调,校园的绿化要追求密度,讲究乔,灌,草,花,攀援植物的合理配置,要以茂,四季常青的乔木为主,形成绿化的立体种植,要运用植物的高
低,大小,造型具有高矮进退,疏密有致的变化,还可校园内结合各个功能分区,道路,分别突出一种植物,使校内各区域的植物体形,色彩,香气,风韵各具特色,形成四季常青,花开,层次丰富,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5.7.5校园绿化设计原则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对校园绿地系统具体比较分析,校园绿化设计原则可归纳总结为:(1)校园绿地规划是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它是总体规划的补充和完筑,山水地形共同构成校园景观;
(2)绿化规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造景,尽量利用原有地形根据基地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改造;
(3)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花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根据花木的不同特性,采取恰当的绿化方式,在保证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绿色空间。在实际中注意选用乡土树种,乔木和灌木,常绿和落叶,快长与慢生树种,绿色与开花树木,花木。草坪和地的比例和配置,通过不同品种花木的配置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生态型,花园式环
(4)注意环境的可容性,围合性,领域感,依托感的氛围。利用植物形成一隐蔽的环境使学生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5)创造多层次的空间,通过环境的塑造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供学生,教交往,休息娱乐,使绿地分布合理,满足其功能要求。
(6)适当点缀园林小品增加园林信息,丰富校园景观。园林小品对美化校提高校园品格有重大意义,园林小品包括亭榭、水塔、喷泉、雕塑、座椅、灯具铺地等。另外,草坪和地被植物在校园绿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使黄土不见天,到绿化和美化的目的,在具体的应用上,必须选择适合自己校园气候环境,立地能要求的草种,才能发挥草坪的效果。作为水平植物的补充,腾本植物不容忽视,腾本植物可用于屋顶、花架、墙等处,使利用较小的土地获得较大绿化空间的有效方法,而且还能丰富绿化层次使墙面,花架,围栏等环境设施融入周围的环境景观。在校园中球场的围栏,校割的围栏,设置休息卖点的棚架,宿舍图书馆等的墙面,使进行垂直绿化的重点,在用地面积较小的校园,垂直绿化是提
高绿化率,增加绿量最有效的办法。5.7.6校园绿地景点设计5.7.6.1校门出入口
校园大门,出入口是校园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般在此形成广场和集中绿化区有本校园明显的特征。应成为全校重点空话地区之一,并起到标志作用。校门布入口处和大门内,外置广场,花坛,喷水池,雕塑,栽植美丽的孤立树等。它们要建筑物的正面组成完整的空间。5.7.6.2教学区
采用整齐式园林手法,树木采用对植,列植或在建筑物两侧栽植绿篱,在建筑设大面积的草坪。点缀美丽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在干道两侧种植树形高大,树阴浓密的观赏乔木。5.7.6.3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中心四周应栽植高大乔木,下层配置树阴的花灌木。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具有一定密度的树木形成的绿荫能有效的遮挡夏季阳光的直晒和冬季寒风的侵袭,也可减少噪声的扩散,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图5一41)。5.7.6.4生活区
采用一些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开花灌木,使宿舍区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宿舍区绿地设若干方形花坛,逐层跌落,可供学生落叶休息和读书。5.7.6.5休息游览区
在校园的重要地段设计花园式绿地和小游园式绿地,设置花坛,棚架,水池,座椅,果皮箱等园林小品,主要供休息观赏,多采用树形美观,观赏价值较高的栽植具有独特观赏性特性的孤立树。铺设较大面积的草坪,点缀具有特色的花草5.8水体
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水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校园内布置水体会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增加活泼情趣,可以使校园环境充满灵气和休闲气氛。水景是重要的软质景观,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水景的表达方式很多,使用得当能使环境生动有灵气,充
在校园中布置水体,己成为许多学校的设计目标,在校园内布置水面,要因地制考虑学校的水源,水质,以及相关的电力,管理,经费等方面的现实情况是否能行,因此,在校园中设置水体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所确定的水体设计方案在中能否实现,其次才是水面形状,高度,水池深度,水中景物,驳岸处理等的个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河塘月色》就生动的再现了清华大学的水景之美,而“水木成为清华的代名词,欧美许多古老校园也和水体密不可分,如哈佛大学查而斯河,学与剑桥河等。5.8,1水体的类型
按水体的来源可以分成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若在校园选址时基地中或旁边有海等自然水体,应充分加以利用,创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按水形态可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自由式和规则式等,静态水使物体产生倒影,丰富空间层次,动态水有流水,喷泉,流水在视觉上可保持空间联系,同时又划分,空间,喷水可丰富景观,活跃氛围,自由式水面。5.8.2人的亲水活动
水具有晶莹,凉爽,滑润的质感,是可观,可听,可触的,能让人体验自然之受温馨,亲切的环境氛围,人对水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可以泛舟,垂钓,嬉戏充分的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人近水,亲水,使水景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视觉的水面至驳岸顶面的垂直高差越大,就越使临岸的人增加恐惧而减少亲切。所以,可能缩小水面驳岸顶面的垂直高度,使人容易的接近水,抚摸水,增加亲水情趣,校园广场或庭院中的喷泉,飞瀑,可使水体具有活力,给人以活跃和激情。但面追求喷头种类多,喷水高度。而应从学校的自然环境,经费状况,教学科研的性园环境安静幽雅等要求出发。水体设计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需考虑其他构成因素,如水底,小桥,汀步,小品。灯光等,以增强水的魅力与表现力5.8.3.2水体的形状设计
大学校园水体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水景环境,在学生们的内心引发共鸣,鉴于此,设计应该多姿多彩,引人入胜,首先,要把握好水体的尺度与形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掌握。
水体形状也有“点”,“线”。“面”之分。“点”式水体:喷泉、瀑布、水帘等“点”式水体具有跳跃的姿态与欢快的水声。能活跃气氛,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内
心共鸣,这一点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应受到特别的重视。通常将它们设在通人们视线的中心处,入广场,道路交点,重要建筑的前方等,以便烘托整体氛围。“线”式水体:河水、溪流等线状水体,曲折萦绕,似带似网,使分散的建筑,景点连成一体,在这里,水体起到了联系与统一空间的作用,“面”式水体:大面积的水面如湖、池等舒展辽阔,通过光影反射,岸畔的风景漂浮其上,开阔并丰富了校园空间,是校园景致更加完美。校园中水面形状一般可分为:简单几何形,不规则折线形,自由曲线形等。5.8.3.3水体的深度设计
水体的深度要根据水池的主要功能确定,种植水生植物的水池要根据水生物的需要来确定水深,一般景观需要的水池,包括为形成倒影景观的水面,则不需要很深,只有20~30厘米的足够了,特别是利用人工供水的浅水池有利于节约用水,浅水池有利于节约用水,而且有良好的安全感和亲水性。5.8.3.4驳岸处理
水本身是不具有形态的,水给人的感受主要是由装水的容器所决定的。因此,水带给人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对岸线的处理,如果设计师能够把对自然状态下水环境的经验和感受考虑进去,结合在设计中,如潺潺流水,哗哗跌泉,山涧中大大小小的石头,涧边郁郁葱葱的植物以及独木桥等,在这种环境中,即使没有很大的水面,这些地被,地貌因素就会就会令人感到水,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只要着意于水环境的营造,就可以使休息,交往,在吸引的交往空间中它又常常作为教育的手段,增加校园文化韵味,雕塑在设计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5.9.1选题
校园雕塑主题的选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题的选择须视设置的目的,环境的特点,校园的历史及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来讲,有表现历史文化的(图5一50、图5一51),有较强的纪念性的(图5一5、图5一53),如昆明师范大学闻一多铜像表达了历史事件(图5一54),有浓郁的文化气氛的(图5一55、图5一56、图5一57、图5一58),丰富了空间序列,寓教育,历史知识于雕塑中的(图5一59、图5一60、图5一61、图5一62)。5.9.2形式
形式有抽象与具象之分,具象的雕塑较易为人们所接受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常常会比具象的雕塑寓意更为深刻,更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启发人们的思维,成功的雕塑往往与环境或是协调或是对比,或是呼应,除了自身比例关系,色调关系,材质工艺关系的协调外,应力求与校园环境统一和谐,力求与大学的历史和未来联系,力求与校园环境的主流精神的所有者沟通,并为之服务。一方面在形式上应避免单一和空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在空间处理上应保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在风格上应应体现各校特色。另一方面,校园雕塑的坐落位置也要有选择,使之适得其所,尤其要慎重考虑校庆纪念物的性质,位置,不能见缝插针,否则,会流于浅薄,庸俗。总之,雕塑与其他环境艺术品一样,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着眼于个别作品的美,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环境层面中所有建筑和物品的空间形式,随着主体的活动在时间序列展开构成的总的形象和节奏,创造整体环境的美。5.10座椅
良好的公共空间中都必须为人们安坐小憩做出适当的安排,这一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有助于空间环境中的很多支持。对于座椅的选择,边界效应同样有效。人们喜欢坐在沿建筑或空间边缘的座椅上,这样可以使自己背后有所依托或收到保护,有安全感。同时这样比较会有亲切的气氛,座椅不应与车辆靠的太近而使人感到不适,应使座椅区与交通线分开,创造安静的天地,人们选择座椅坐下来时,其朝向和视野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朝向,避风并且能不受干扰观察周围活动的座位是首先被人们选择的,因此在坐憩区内可把座椅组织的花坛,水池,喷泉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小景点周围,为坐者提供有趣的观赏对象,这类坐憩区应用墙,树丛或灌木遮挡北风。座椅除了凳子,椅子的基本形式外,还可结合广场的台阶,带有宽敞基座的水池,花坛等提供辅助的座位,有时台阶特别受欢迎,因为它们还可作为很好的景观点。总之,一组座椅的布置方式对于交谈的机会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背靠背或面对面的方式效果都是不好的,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门都发现,座椅成直角布置是较明智的选择,当座椅成直角布置时,如果坐者的人都有攀谈的意向,开始搭话就会容易些,如果不愿交谈,从窘况中解脱出来也较方便。见下图:5.11地面铺装
地面是校园空间中的重要界面,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有着重要的意义,地面铺装有硬质和软质之分,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硬质地面,地面铺装首先应该是平整是,具有可步行性。其次,地面铺装如同地毯一样,铺面材料的色彩,图案,质感随着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应有所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巧妙的组织步移景异,注意行进中的视感,质感,和光感,达到使人在前行之中获得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综合感受(图7一68)。其设计要点如下:(1)意境的营造
意境的营造是我国艺术的精髓所在,我们应该利用铺地来渲染环境气氛,使师生门在审美过程中激发出一种想像和联想,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2)铺装材料的图案与色彩
铺装材料的图案与色彩对空间氛围的创造有很大的影响,它能把情绪赋予风景,能强烈地表达情感并作用于人的心理,铺装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图案简洁时代感强的,也可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要注重与环境气氛,风格相统一,利用铺地的图案与色彩,不仅可以联系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全局的协调,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图案形成不同的空间的识别个个性,有时在铺面形式上还可以布置导向图案,这对空间效果,人流的聚散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组织和引导游人转换方向,通达目标。
(3)铺装材料的质感与肌理
铺装材料的质感与肌理也和图案与色彩一样,都会直接影响广场的风格和气氛。场地纹理变化可暗示表面规划方式,划分人,车,休息,游戏等功能,对广场特征,气氛和尺度产生影响。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还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和触觉,质感可影响人行速度,在柏油路上行走和在卵石铺就的地面上行走的速度就可能不太相同。另外,硬质地面还应考虑材料的蓄水或渗水能力,在下雨天,渗水能力好的材料不会带来场地上行走的不便。
最后我们应该明确的是,铺地只是一个衬托空间环境的背景,不能随处都精巧细致,潜心雕琢,以免喧宾夺主,并且,铺地不能滥用,滥用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成为累赘,最好能做到多样统一,与环境风格相协调。见下图:
5.12照明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空间环境的夜景照明已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夜景照明是利用光线的强弱变化,色彩搭配产生美妙的景观,对校园空间环境的夜间照明要做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用途要求情况下达到不同的效果,在平时,整个校园夜间总体要体现出宁静,优雅,朦胧,和谐的美丽校园,避免光污染和干扰学生安心学习,在欢庆时,校园内广场中心的夜间照明就要达到光彩夺目的热烈景象,其他景点也要做到交互相应的目的,这也是对校园文化气氛的一种渲染,另外,应用照明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诊释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突出校园建筑的艺术特征。5.12.1照明灯具的类型
照明灯具有多种类型,投光灯,庭院灯,门灯,水池灯,路灯等等,所用灯具基本都安装在室外,甚至在水中,相应的,照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投光照明,建筑物内透光照明,探照式照明,霓虹灯式照明等。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性质,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灯进行照明,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庭院灯用在庭院,主要有园林小径灯、草坪灯等。园林小径灯竖立在庭院小径边,要与树林,建筑物相称;草坪灯设置是草坪和绿化带中,一般较矮,不超过l米;水池灯是用来照射水池中水柱的,设置在水面以下,具有良好的水密性。路灯可分两种:一类是功能性路灯,一类是装饰路灯,功能性路灯发出的大部分光能比较均匀地照射在道路上;装饰性路灯主要安装在重要的建筑物前和一些道路两旁,灯具的造型讲究,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称。见下图:
地面铺装类型,绿化等设施布置情况等分析其照明的类型与分布,并考虑各种光元素对夜间氛围的影响,使得观察者在相对于广场的任何位置,都能获得良好的光色照明和心理感觉,并随着观察者视点的移动产生不断变幻的空间印象。(2)尊重自然,增添环境生气
校园中庭院夜景照明的设计是校园建筑环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份,庭院照明通过灯光亮度和颜色变化,展示夜幕中青青草地的温柔博大,显露瑰丽花朵的鲜艳灿烂,剪辑树木的风姿华影,从而联系了建筑与校园,校园与自然,自然与人。对于水体,可在它的周围进行照明,灯光反映在水面上形成倒影,显现出照明艺术,还有局部照明,比如对于喷泉,在夜晚由灯光照射着飞溅的水花,有时采用
单光,显现出水花纯净,有时采用色光,显现出水花绚丽多彩。(3)主题表述
校园空间环境的夜景照明可以分区域有一些主题,或热烈,或幽静,还可以引导人们对建筑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建筑物夜景环境照明在我国虽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局面,前景十分广阔,夜景环境照明已经成夜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校园科技环境夜景照明的方式使用灯具的种类很多,到底用哪一种或两种方式,要根据建筑物特征及所处周围环境要求来确定,一般是综合利用使用多种照明方式,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多元,科技立体照明手法,其效果最佳也最省电。5.13校园景观小品
广义上讲,景观小品内容很多,从亭榭,水塘,到雕塑,灯具乃至台阶,又如花架,园椅,园凳,景墙,景窗等,他们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新颖,既与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又对美化环境,提高校园景观品质有重要意义。他们一方面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人们观赏景观的所在。设计校园景观小品时,要考虑其自身的造型艺术性,同时还要尊重校园的历史文脉,反映出每个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应该处理好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与植物的配置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校园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形成美好的意境。在我国很多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都有独特的景观小品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如北京大学一些体现北大景观风格的小品,使得北大景观风格与北大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一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又具丰富现代感的生态校园,云南师范大学教学楼前空地上安置的塑造,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知识,并懂得奉献于人民的精5.15灰空间
由于人的需要以及教学内容的灵活,多样性,只有广场和庭院势必无法满足师生活动的多层次性,这就需要一个更为便捷,经济,亲切,机动灵活的空间场所来填充空间层次的空白点,这对于活跃整个校园的环境氛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灰空间的设计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谓的灰空间,指的是有顶(或局部有顶)的室外空间,这种空间兼有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特定,既和室外的景观有联系,有
一定的开敞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是一种半公开半私密的空间。灰空间的形体多种多样,有建筑底层架空空间,室外联廊,屋顶活动平台等,这些灰空间相对来说使用者比较固定,而且有是经常性的,规模较小,因此较为经济,同时更加有利于师生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相关学科间的沟通。5.15.1底层架空
随着高校人员数量,新兴学科的急剧增加,校园用地一般都非常紧张,这就给人性化空间的设计带来了许多难题,如何在现有的用地条件下,尽可能多的为广大师生提供休息,过度的场所,底层架空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可以通过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建筑的架空底层,创造丰富的现有空间形态,加强空间序列,创造宜人的交往空间。建筑底层一般是建筑物的入口,人流量大,过往的行人较易发生碰面形成交往,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场所,这种空间即能使人们免受或少受日晒雨林,又能增加校园空间的层次感,无论从使用功能看,还是从心理需求看,底层架空等灰空间常因其暖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底层架空的设计可以结合建筑的高差,设置自行车库。地面绿化,运动场甚至休憩广场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样就可以优化建筑空间,改善建筑功能,还能为建筑使用带来长远的使用效益。当然,由于气候原因,在我国架空层的做法多用于南方湿热多于的地区。例如香港公开大学建筑格局表达一个“公开”的概念,为不同阶层培训人才,所以入口建筑底层架空,作开敞式处理,便于人们的进出。如日本筑波大学教学楼底层架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底层架空来营造室内外空间,动态与静态空间,大空间与小空间的过渡。5.15.2连廊、架空廊
在建筑向高密度发展的今天,连廊,架空廊无疑是以谦让的姿态给人们留出一片开敞性的交往空间,它往往与休息椅凳结合,布置在庭院内,两栋建筑之间,连廊还可以与展览相结合,展览各科系学生的作品或社会见闻,可加强各科系学生的横向交往(图5一108~图5一112)。
不能随意穿越,却可提供依靠,有一定的庇护作用和安全感。当墙体到达180cm时,就几乎阻隔所有人的视线,成为完全封闭的隔墙,两侧的空间不发生任何联系,但对于优美的景观,采用透空的围墙能将景色从一个空间引入另一个空间,增强诗情画意的质感。此外,墙面设置的位置,组织方式的不同能给人以
不同的感受,如两堵墙面是相交设置还是留有距离,对空间的动静有较大的影响。同样距离的两堵墙面布置方式不同,对人的视线和行为的引导则完全不同,如果增加墙面的数量,创造空间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提供墙体的灵活布局与组织,可以创造变幻无穷的空间。5.17其他环境设施
除了以上各要素之外,校园中还需要设置许多为人们使用外部环境提供服务与方便,保障安全的各种设施和小品,这些环境要素的位置,体量,材质,色彩,造型都对环境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直接反映环境的实用性,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是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可粗略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设施:指路标志,方位导游图,信息栏,读报栏,时钟,扩音器,电话亭,邮信箱等;
(2)卫生设施:垃圾箱,烟蒂箱,痰盂,饮水器,洗手器等;(3)娱乐服务设施:桌椅,休息廊亭,售货亭,自动售货亭等;(4)照明安全设施:灯具,消火栓,火灾报警器等;
(5)无障碍环境设施:包括无障碍环境中交通,信息,卫生等各方面的设施。实用物的装饰化和艺术化是当今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在校园中实用物的装饰美化可弥补纯观赏性景观的不足,如路边座椅结合花坛设计,不仅可丰富小路的边界,而且围合出独立的小空间。此外,校园中的指示牌,报栏,信息栏,垃圾箱,自动售货机,小卖亭等生活设施也可通过艺术化的造型,与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相结合,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最适于成长的环境空间。见下图:
图片来源:作者摄图片来源:作者摄图5一123云南大学六角亭图片来源:作者导师摄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昆明著名高校景观营造特点的实例分析6.1云南大学6.1.1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前临翠
湖,侧依圆通山,环境优美,文墨气息浓厚,其文化传承可追溯到1499年始建的云南贡院。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巧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学校现占地面积2160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1.2云南大学校园规划特点
最早云南大学的规划是典型的院落式布局,也就是现在的主要教学区,它由路线贯通连接几大院落,这是中国传统的庭院布局,保留了云南贡院的遗址,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气息。后期由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园也跟着扩建,于是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落成,从翠湖向北延伸至莲花池,直到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布局。从学校扩建发展的顺序来看(图6一2),也可以理解成,校园从翠湖开始,扇形向北拓展。从云大的功能分区来看以银杏大道为校园中心位置,围绕其分布教学区、公共活动区、宿舍区,体育运动区等,由于校园再扩大,在一二一大街以北、北门街以东、文化巷以西,也就是在校园教学区的北、东、西面扩展了学生宿舍和教职工住宅(见图6一3)。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5405.html
- 下一篇: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