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大学实践就业心得

时间:2019-05-29 16:01:1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大学实践就业心得

2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余万人。2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余万人。

伴随着这两个沉甸甸的数字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这个劳动力富余、知识即生产力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我就我大三大四两学年的实践工作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学会坚强,掌握主动

大学毕业后,不可逆转的是,身份发生了转变,由一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变为一个出身社会、独自生活的人。相比于社会技能,大学里提供的更多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教育。大多数人在出身社会之后遇到的更多的是面对新工作的无所适从,感觉工作、生活技能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于完全不懂,就是因为在遇到知识转化为实践这个过程时,没有掌握主动,使得畏“新”如虎。这里的“新”,包括新的身份,新的环境,新的职业。

在这个时候,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总会想着被动的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被工作”。不可否认的是,或许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之初遇到这样的迷茫期,学会坚强、内心强大的人,就是那些迷茫期最短的人。我的经历告诉我,新的变化,是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只有在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运用大学所学,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才能把握机遇,踏上迈向成功的道路。二、转变观念,规划前景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铁饭碗已经不复存在。不可能再象过去的那种市场经济体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我们,在专业工作领域,职业竞争力是很弱的。等着机会上门,等着吸收知识这种学生时代的治学观念,是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大行其道的,必须加强、加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规划,要有抱着大学毕业证去做保洁的思想,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十而立,在新时代的解释,就是在三十岁之前,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漫长,但必须准确的定位。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就应该时常留意职业发展方向,知道什么工作要求有什么样的素质,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向或培养专业素养。三、职业介绍,技能培训

格局,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小水塘与大海洋,哪个更适应于生存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型集团的工作岗位能让人得到更高层次的锻炼。因此我们工作中,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有进取心,时刻关注更高层次的锻炼平台。在没有资格成为猎头关注的目标的时候,专业的职业介绍所,就是我们能踏上高层次平台的必备工具。

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现在的工作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基础软件和基础从业工具等的使用终究只是岗位要求工作者所具备的“基础”而已,要出类拔萃,就要有深度,有广度,还要掌握关乎职业的国内外最新动态。面对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专业工具的不断升级,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达到这样目的的一个途径。这同样是一个追求卓越,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对于这两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结构模式。由于市场的多变性决定了用人单位对人员要求的多能性。一个人要想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没有“一专多能”的本领是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就促进了职业培训的诞生。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总是有限,凭借其微薄力量很难收集到广泛的用工信息,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有去职业介绍所登记,那里的用人单位多,用工信息广。为此,职业介绍所就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再结合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向就业人员推荐从事何种职业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再安排至用人单位。这样用人单位也会满意,他们也不用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四、健康生活,健康工作

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关于保持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的重要性,相信无需赘述都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工作的必备条件,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就不可能就业。其次是心理的健康。就业人员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能独来独往,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人与人之间总要交流,然而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与人进行正常交往,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的工作。

以上四点是我实践工作两年来的一些个人意见,在此跟大家分享,寥寥数语,兹做参考,就业路上雄关漫漫,与诸君共勉。

扩展阅读: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工作。打工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失业,对社会经济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为什么中国目前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⒈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⒊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⒋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⒌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⒈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⒉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⒊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实践就业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实践就业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实践就业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620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