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五项机制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
山西省怀仁县五项机制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引导全县15个社区党组织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把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内容,使社区居民满意作为社区服务的标准,积极推行五项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民生,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
一是健全社情民意收集网络机制,加强社区党建保障。怀仁县大力发挥组织先导作用,着力解决社区管理工作中常见的“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发挥党建先导作用,理顺管理组织,增强执行力,为构建社区大党建格局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二道坡社区居委会推行网格化管理,分“格”实行专人管理,紧扣社区服务管理保障这个中心,结合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各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创优计生小组、创优社保小组、创优文化活动小组、创优劳动保障小组、创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小组”五个创优小组,大力开展“五经常”(经常对重点对象进行帮扶、经常给弱势群体送温暖,经常给“高危”群体吃偏饭、经常为流动人员提供方便,经常为居民办好事实事)活动,以服务体现管理,以服务促进管理,以服务深化管理。去年以来,15个居委会开展再就业培训6次,为400名居民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证》,帮助623名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找到工作,调解家庭邻里纠纷和其它矛盾纠纷137起,转化失足青少年25人,挽救吸毒、贩毒人员12人,落实了6名“两劳”回归人员的帮教措施。201*年,社区工作群众满意度达95%。
二是实行便民服务设职定岗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各社区居委会按照“科教兴社区、服务暖社区、文娱活社区、法制稳社区、道德和社区、文明驻社区”的思路,按照“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的原则,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出发,从社区工作的需要出发,采取一岗多人、多人一岗的办法,设立了纠纷调节岗、民情收集岗、医疗保健岗、社区治安岗、环境卫生岗、警示教育岗和文体示范岗七个党员责任岗,并明确了岗位职责。全县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640多名在岗党员自觉佩戴党徽,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共设立“党员先锋岗”460个、“党员示范岗”85个,党员责任区97个,1700多名普通党员爱岗敬业,竭诚履职。今年以来,已为社区居民办实事897件,服务群众42800多人次。
三是落实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开展分类针对服务。县委组织部引导全县15个社区党组织以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并结对各类人员开展针对性服务。针对病残居民,开展上门医疗、康复咨询、家政帮扶、就业协助等志愿活动,提供“贴心化”服务;针对“空巢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志愿活动,提供“亲情化”服务;针对下岗职工,收集辖区内企业、商店以及有关单位的用工需求信息,制作分发岗位需求菜单,提供“菜单式”服务;针对流动人员,提供办理暂住证、房屋租赁、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22项服务内容,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各社区累计帮扶困难家庭523户,帮助实现就业720人次。
四是完善社区党建区域化服务机制,丰富便民服务资源。按照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目标,各社区居委会与共建单位以“党建工作联建、社区服务联手、公益事业联办、群众文化联兴、治安工作联防、环境卫生联搞”为主要内容开展共建活动,积极开展与驻区单位联建共建、处级领导干部与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结对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区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建立完善党建工作协调议事制度,落实责任制和联系点制度,各联系帮扶单位经常深入联系点,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形成机关带动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共建活动169次,促进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五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服务和谐社区建设。针对社区管理服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怀仁县喊响“没有职务有任务,没有报酬有责任”的口号,通过开展“党员身份公开、党员表现公示、党员形象公议”,充分发挥每位党员的个性、特长和作用,调动了每位党员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形成了“人人有岗上、事事有人做”的局面。(姜伟王振华)
南方三居党支部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我们认识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强壮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充分体现了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政治自觉,也充分体现在历史条件下,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社区基层党组织是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第一线,理所当然地在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首先要明确核心内容,根本要求和检验标准。核心在服务,也是党建的根本内容。根本要求是服务发展,服务队伍,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检验标准是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在推动科学发展、解决民生疾苦、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根基上下功夫。社区是群众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需求、期盼、反映强烈的地方。将群众的要求愿望成为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就要切切实实地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在社区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对社区中不同类型组织和单位的整合、协调,形成为民服务的合力。通过建立起各种工作平台和议事规则,科学民主管理社区工作。社区的“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做到“议事有序,办事有力”。先将事议深化透,形成共识后又各司其职,有分有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通过听证、协调、评议等活动,构筑社区与居民民主管理的网络,更好地发挥“畅通渠道、凝聚民心、聚集民智、服务民生”的作用。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党的建设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能够保持党内生活的正常化,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组织观念。例如:党支部目标管理中心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轮训制度、谈心制度、党内“三先”(重大事件党内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等等。确实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对社区党员进行系统地《党章》、十八大文献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宗旨贡献,坚守精神追求,将十八大的精神落实到社区的文明和谐建设中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扩展阅读: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关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的通知》(渝学组办201*45号)要求,江津区委组织部成立了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沛同志为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课题调研组。调研组从今年5月初开始,分服务型镇村党组织、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服务型学校党组织、服务型“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等4个子课题,对江津区内27个镇(街)、45个区级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共向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区)党员干部、普通党员、非党员群众等4类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2场,走访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400余人,并查阅了国内多个省市相关资料,就建设服务型镇村党组织问题研究形成了本报告。
一、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按照这一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江苏省无锡市委在十七大的次年就提出了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意见;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委在201*年开展了以“三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贵州省遵义市委在201*年3月提出了以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城乡党建一体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等“五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从重庆的情况看,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服务型组织创建活动风起云涌的同时,我市也在201*年底提出,在基层党组织中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建立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新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的建设。
问卷调查中,476位干部群众认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是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宗旨;680位干部群众认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是各级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39.7%和56.7%。在调研座谈和随机走访中,大家普遍认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具有以下三大现实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被调查对象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在体制和制度设计、机制建设以及各种行政行为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发展,以及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我们的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党员群众的的困难和问题难度加大,为我们各级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深化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
江津区于201*年2月起,在全市率先实施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试点,着力通过政府职能重新定位、重组镇街二级机构、创新岗位人事管理、改进工作方式等,提高政府效能,变行政管理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小政府大服务”。事实上,在基层,党委与政府虽是“两块牌子、两套班子”,虽然党委与行政职能上有分工,但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绝大部分是党政分不开的,很多工作是通过机关党员干部来实现。在村(社区),“村(社区)党委”与“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融合度就更高。以江津为例,全区264个村(社区)中,“四职干部”全部是党委委员,有7个村(社区)为书记主任“一肩挑”,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行为,实际与村(社区)党委的管理服务行为是一致的。由此看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参与,对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起到了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就江津区而言,实际是实现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定位上的自动调适,是对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领导,是深化巩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的需要
江津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6个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之一,目前正以“千亿工业强区”和“一江两岸”城市建设为引擎,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的优势,为此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调研座谈和走访中,被调查人员普遍表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发扬联系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不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发展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积聚爆发,影响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阻碍和延缓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步伐。二、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差距
从全国各地的做法看,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重点在于建立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三大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调研中发现,三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一)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存在保障“软化”问题一是经费保障不足。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党的建设工作虽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重庆也强调党建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主业”,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各级党建经费保障更显捉襟见肘,基层党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突出。一方面,财政投入明显不足。201*年,江津区除向基层党组织按每名党员划拨30元的活动经费,以及保障必要的区级党建工作经费外,未向镇街和村(社区)划拨其它专项党建工作经费。村(社区)党组织由于服务联系党员的半径较大,内容太多,人均30元只是杯水车薪,仅够每年“七一”表彰座谈等重大活动开支,加上镇(街)、村(社区)的工作经费十分紧张,无力对党建工作进行补贴。从待遇上看,村级党组织除书记外,一般委员并未纳入务工补贴保障。另一方面,村(社区)党组织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普遍无集体资金支持“输血”,多数村(社区)还存在农税减免前的“上清下不清”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比如,李市镇林家嘴社区(农村社区)集体负债就近10万元。同时,村(社区)干部和社(组)长务工补贴标准过低,201*年,江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11元,而社组长务工补贴全年仅600元,村(社区)党组织中还有未兼任行政的“干委员”,还没有补贴。二是人员保障不足。由于镇街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服务大多经由了村(社区)党组织这个中间环节,所以人员缺乏保障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村(社区)。几经建制调整后,江津区由1047个村(社区)调整为现在的264个,村(社区)规模成倍扩大,而村级党委(总支)委员的配备却仍在3-7人,所以村(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数量也成倍增长。以我区白沙镇为例,总人口14万人,村级党委(总支)委员人均联系服务党员为31人,联系服务群众达1238人,均是1993年时的5倍以上,联系服务群众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社区)党组织“干委员”无务工补贴、社组长补贴太低与其“脱产”、“半脱产”工作量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导致村(社区)干部职务对群众缺乏诱惑力,客观上造成了村(社区)干部的青黄不接。
三是设施保障不足。虽然经两年来的努力,全区新建了12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活动阵地的问题,但基本办公设施仍然配备不完善,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偏弱。
(二)党组织服务党员存在机制“虚化”问题
一是服务学习机制不健全。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村(社区)。由于党建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务工补贴的无保障,导致有的村(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在意识上不主动,在方式上不变革,传统的“三会一课”、教条式的文件学习方式、坐等党员上门的空泛方式,已不满足当代党员的学习需求,有的党员多年未参加过学习,未过组织生活。
二是党内帮扶机制不健全。江津区有多种原因致贫的困难党员2896人,有50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3217人,有地下党员231人。尽管全区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帮扶引导,但目前仍未形成党内帮扶上下联动机制、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帮扶效益评估机制等,帮扶方式多停留在“输血”层面,未能实现“造血”,多数接受过帮扶的党员仍旧未能摆脱贫困。
三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基层党员的独立性大大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内陆人口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聚集,党员流动性增强。江津区目前流动党员达4890人。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思潮的侵入,造成部分党员的党性淡化。这三大因素的合力造成村(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加上普遍未建立对先进党员的激励表彰制度、对违背《党章》行为党员的惩戒处罚制度,致使有的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不愿“亮出身份”,极端者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不如一般群众。
(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存在能力“弱化”问题历经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的三次建制调整,江津区由114个区(镇、乡)调整为现在的27个镇街、由1047个村(社区)调整为现在的264个,“一镇如一区、一村如一乡”现象突出。如,我区白沙镇人口达到14万人,是全市人口第二大镇;石门镇永安村人口12646人,是全区人口第一大村;四面山管委会洪洞村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是全区面积第一大村。镇街和村(社区)规模的成倍扩大,使得基层政府服务半径随之成倍延伸,行政管理服务往往“鞭长莫及”,镇街和村(社区)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调研中发现,基层群众主要面临五个突出困难。
一是表达难。国家大政方针、惠民政策、镇街和村(社区)重大决策等无法及时宣传普及,群众在政策理解和集体事务了解上存在一定的“盲区”;镇街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成员的相对减少,基层群众“见村官如见县官”,有话无说处,有意见无提处,表达渠道不畅。
二是诉求难。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各种利害关系日益交织,因征地拆迁、低保救助、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入学医疗、农村饮用水、耕地流转管理等引发的群众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群众有意见建议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三是办事难。由于镇村规模过大,多数群众远离中心镇和村(社区),加之城市化进程中“386199”部队、“弱病残贫”留守农村,他们往往不了解、不熟悉房屋建设、换取户口簿、兑现种粮和机插秧直补、办理准生证等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和证件的办理地点和办事程序。
四是生活难。当前,贫困户、“五保户”、烈军属、病残孤老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存在生活上的特殊困难,有时遭遇突发自然灾害事故,也会产生新的困难群众,他们需要以低保、优抚救助、困难补助等方式进行帮助。
五是致富难。在农村,不少农民缺思路、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缺土地,农村沟凼渠池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发展农业产业十分困难;在社区,有的居民无资金积累、无专业技术、无就业岗位,存在创业和就业难,致富无门。
三、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现途径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从载体上入手,从制度上规范,从机制上保障,逐步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党组织、党员、群众三位互动的工作格局,让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成为基层党组织的自觉行为。
(一)抓住关键,构建三大联系服务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以城带乡”的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工作体系。在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必须秉承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意识,发挥自身在人、财、物上的优势服务于下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建立在组织工作上宏观指导、在组织设置上互建共促、在党建资源上互通共享的工作体系。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好“强人治镇、能人治村”,选好配强下级党组织书记,搭建好党组织班子,积极探索上派下挂、交流锻炼为下级党组织培养党建人才的方式。要善于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的思维局限,积极探索城乡结对共建的组织设置模式,推行部门党组织与镇街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在管理服务和工作目标要求上以城带乡。要通过财政划拨、捐助、引导社会投入等方式,积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财物保障,实现城乡党建资源的互通共享。江津区近年来实施“精镇强村”工程,以“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方式进一步选好配强了基层党组织班子,特别是在201*年村(社区)换届中,以“公推直选”方式产生了260多名新的村级党组织书记,9名“双带”能力强的书记“异地上岗”,48名德才兼备的机关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书记(副书记),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城乡结对共建“三联工程”中,82个区级部门党组织、47个企业党组织、16个社区党组织与145个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联建、强弱帮建、村企同建”的“以城带乡”党建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互帮互促”的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工作体系。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要充分尊重党员、依靠党员,善于倾听党员的声音,满足党员在学习求知、权利保障、生活帮扶等方面的需求。要按照“五年把全体党员轮训一遍”的要求,制定并落实党员轮训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教育学校、现代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的作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载体,党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走进课堂学、网络课堂学、专家指导学、外出考察学等方式,满足党员在学习求知上的需求。要健全党员谈心制度,推行定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分层级谈话制度,党组织书记要定期找党委(支委)委员谈话、党组织班子成员要定期找党小组长谈话、党小组长要定期找党员谈话,要做到党员有政策疑惑必谈、有思想苗头必谈、有困难委屈必谈,在谈话中了解和引导党员思想。要扩大党内民主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等权利,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定期公开党内事务。要面向困难党员、老党员开展党内关怀和互助帮扶,建立帮扶台帐,有针对性地选择帮扶方式,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江津区自201*年起实施“手拉手党内互助工程”,在党内互助帮扶上积极探索。在资金的筹集上,探索出“财政划拨一点、党费注入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长效办法,每年筹集党内互助帮扶资金达150万元;在帮扶方式上,3500多名党员干部与201*余名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针对党员的困难类型,分别开展扶学、扶智、扶技、扶业和送医疗、送资金、送岗位、送技术等“四扶四送”活动,增强帮扶实效性。在帮扶效果上,正在探索建立评估修正办法,努力提高帮扶方式和资金使用的科学性。
三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必须发动全体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主体作用,当好上级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群众的发展和需求为核心,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群众困难、满足群众需求、促进群众发展。近年来,江津区相继探索出了“民情日记”、“五群活动”、“一线工作法”等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路子,特别是目前正在全区推行的“五员村官”行动,收到了良好实效,受到群众普遍好评。其基本做法是引导全区近3000名村(社区)社(组)党员干部、镇街机关驻村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当好“五员村官”,积极化解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的“五难”问题,努力实现群众“五有五能”新需求。即:引导当好群众的“思想引领员”,通过宣传政策、走访群众、交心谈心、开展农民道德评议等方式,畅通表达渠道,化解群众表达难,使群众有话能说;引导当好“民事调解员”,通过坐班“定点接访”和定期走访,调处群众纠纷,化解群众诉求难,使群众有诉能解;引导当好“全程代办员”,通过“定点服务”(设立三级为民办事点,区设立“行政服务大厅”,27个镇街设立“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在行政村设立380个便民利民“全程代办点”)+“流动衙门”(各村“全程代办员”每周2天以上走村入户为群众流动办公)的方式为民代办各种行政审批事务,化解群众办事难,使群众有事能办;引导当好“民政助理员”,通过“一查二助三帮扶”,协助办理低保、优抚等民政事务,化解群众生活难,使群众有难能帮;引导当好“助农工作员”,通过“理思路、强技术、筹资金、壮产业、谋销售”等措施,化解群众致富难,使群众有业能扶。
(二)突出重点,健全三类联系服务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联系服务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是实现联系服务的前提。就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需求看,需重点建立联系信息、服务反馈、情况通报三项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联系信息公开制度,即上级党组织要向下级党组织、党组织要向党员、党组织和党员要向普通群众公开联系方式,保证联系畅通。比如,江津区在“五员村官”行动中,全体“五员村官”向普通党员和群众印发了近20万份“党群连心卡”,公开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并亲切提示“如果有需要,请您联系我”;在接访群众时,向群众公开接访时间、接访地点、接访干部等信息。建立服务反馈制度,就是要及时把为民办理事务、办理群众意见建议等情况及时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反馈当事人,增加服务透明度。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就是要针对联系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情况、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建立通报制度,畅通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重要情况在上下党组织之间、一定党员范围之间的信息渠道,为各级党组织改进联系服务方式、制定联系服务对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是建立联系服务的内容规范制度。规范内容是服务落到实处的保障。要善于根据上述“三大工作体系”中联系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在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工作中,需重点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下级党组织人财物保障制、党建工作激励考核制等制度;在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工作中,要重点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制、党员权利保障制、党内服务帮扶制等制度;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则要对联系服务的方法途径、标准要求等作出相应制度性规定。比如,我区在“五员村官”行动中,建立了“宣传走访”、“接访调解”、“办理反馈”、“评官评事”、“考核督导”等五项工作制度,每项制度都有明确的要求,如在宣传走访制度中规定,“思想引领员”要做到“五必宣”、“三必访”、“四必谈”。即:计生殡葬土地等相关法律法规必宣、农村发展或社区建设的重大政策必宣、农村医疗低保等惠民措施必宣、村(社区)重大决策事项必宣、村级材务情况必宣;群众反映问题必访、发生群体性事件必访、出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必访,“五员村官”每周每人不少于3个半天走访群众、全年所有群众都要走访1次;群众思想抵触必谈、群众疑惑不解必谈、群众负面宣传必谈、群众违法违规必谈。去年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共张贴了5000多条标语、发放了近万份资料、召开3000多场院坝座谈会开展宣传,走访群众15万户,收集社情民意10多万条,谈心群众近8万人次,发现和解决问题4100多个,消除萌芽性矛盾80多起。
三是建立联系服务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是撬起服务质量的杠杆。要针对联系服务的内容、效果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问卷统计显示,838名干部群众认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干得好不好,应该由所在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来评价,占调查对象的69.8%。江津区顺应这一民意,修改制定了区级部门党组织业绩考评办法,建立部门实绩集中考评制,由群众代表、重点企业负责人、区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区级领导、镇街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这8类人员在考评大会上对部门工作实绩现场评分,其中“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代表、企业代表和群众代表占参评人员总数的75%。在“五员村官”工作考核中,江津区创新性地建立了“评官评事”制度,由各村(社区)根据幅员面积和群众户数的实际,每10-50户推选1名户代表,组成本村(社区)“户代表”评官评事委员会(“五员村官”有担任户代表),每半年对“五员村官”工作进行一次评定,连续2次评价结果为“不满意”的,可直接免去在党组织的职务;属村(居)民委员会班子成员的,村(居)民可依法罢免其职务。
(三)完善机制,形成三级联系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服务主体三级联动。要通过层层选派、下派挂职等方式,充实和壮大基层党组织服务队伍。当前,区级层面要紧紧抓住重庆市开展的“万名干部到村任职”、“万名技术人员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万名大学生村官”等“三万工程”和“千名组工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契机,积极选派村(社区)急需的专业型人才、“双带”能力强的领导型人才到村(社区)工作。镇级层面要继续巩固和深化“精镇强村”工程,深化机关干部驻村(社区)工作、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书记(副书记)工作,把联系服务的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力争通过以上方式,每个村(社区)新增3-5个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村(社区)党组织服务队伍“自我扩充”方式,鼓励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模式,增加工作力量。江津区在社区党组织中推行“无职党员认岗领责”活动,发动无职党员积极认领“楼长”、“区长(小区负责人)”、“卫生监督员”等公益职务。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村(社区)干部队伍“专业化”之路,认定其身份为“准公务员”或事业类别,使其身份与所担任的联系服务和行政事务职责,与其“脱产干部”繁重的工作相匹配。
二是夯实服务基础,实现经费保障多方联动。要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都应为下级党组织划拨一定的财政经费,以保障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开展、设施配置之需,并应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财政保障机制,夯实执政党的建设基础。要充分体谅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工作的艰辛,建立收入与工作相适应的劳资关系,扩大基层干部务工的财政补贴范围,把村(社区)党组织委员全部纳入补贴,并建立补贴资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调节机制,使之达到或基本达到当地平均收入水平。要依托中介组织或产业载体,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社区)党组织经济的调控力。比如,我区支坪街道花铺村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发挥花铺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建立了“蔬菜协会”,通过产业传带服务党员群众,同时也通过收取“会费”的方式,积累党组织工作经费,又反过来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又如,我区石门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先后成立了花椒、运输、渔业3个产业支部,依托党员业主和党员大户的支持,筹集党建工作经费,目前全区产业型支部已有80多个。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实现教育管理的上下联动。要探索健全党员教育机制,建立健全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的述学、考学、评学机制,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使其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提升党性修养,使党员敢于喊出口号、亮出身份,主动服务群众。要健全党员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特别要健全对村(社区)这个自治组织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探索不合格村(社区)干部罢免途径,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和制度对党员干部行为的约束作用,使其规范服务。要探索健全对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对村(社区)干部的公平的关怀激励机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务工作者,完善选拔、培养、使用和评先选优、考核奖惩、轮岗交流等管理制度,让村(社区)党员干部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干劲。如,在制定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这一政策上应对村(社区)的“四职干部”、两委委员一视同仁,凡在学历层次、工作年限、德才表现等方面符合条件的都应准予报考。要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发展机制,特别要加强对村、区社党员干部政策法规、适用技术、群众工作方法的培训,增强其形势发展的推动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山西省怀仁县五项机制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山西省怀仁县五项机制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山西省怀仁县五项机制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9510.html
-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年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