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若干思1

时间:2019-05-29 16:46:1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若干思1

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若干思考

高俊寿

(阳泉市气象局阳泉045000)

提要:在总结历史灾害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气象灾害的发

展势态,评价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从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若干思考

1气象灾害的基本势态与主要特征1.1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是包含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分布特别广泛,除主要危害农业生产外,还不同程度影响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更深远的危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寒潮、干热风、雷暴、沙尘暴等。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占到45%;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占到88%;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例占到71%。由此可见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许多情况下,各种气象灾害并非独立发生,而是在某一种灾害发生之后常常诱发一种或几种灾害,形成复杂的灾害链。例如:暴雨除引起洪涝外,还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并进一步导致水土流失;干旱灾害会进一步引起土地沙漠化以及某些农作物病虫害……。这种特征极大地扩大了气象灾害的危害范围,进一步增强了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1.2干旱

旱灾是我省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我省属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65%~80%的雨量集中在夏季,而冬春季只有10~20%的降水,因此素有“十年九旱”之说。从历年灾情记录看,20世纪我省旱灾具有不断严重的趋向20世纪前半期大约10~20年发生一次全省性重旱期,20世纪后半期,由于人口、经济持续增长,水资源需要急剧增加,水环境日益严重,所以旱灾加重,重旱周期缩短,频次增加,持续时间增长,特别是80年代以后,每隔四、五年甚至二、三年就发生一次大旱,每次持续一、二年甚至五、六年,仅90年代1991994出现连续干旱之后,1997~201*年再次出现连续干旱。与此同时,旱灾的危害方式和破坏损失程度也发生很大变化死亡人数减少,但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人蓄吃水困难的数量及工农业产值损失不断增加。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降水逐年减少和旱灾逐年加重的发展趋势。

旱灾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危害:一是严重旱灾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绝收,可导致饥饿,疫病,甚至大量人口死亡;二是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城乡居民饮

图1阳泉市逐年降水量演变曲线与趋势线1000800600400201*年降水量(毫米)1962年1966年1970年1974年1978年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5年移动平均水困难,直接危害人民正常生活。三是破坏农工业生产,阻碍经济发展。四是旱灾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五是破坏资源、生态环境,不但造成直接的经济破坏损失,而且威胁一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广泛而又深远的危害。

图2山西省历年(1900~201*)旱灾受灾程度统计105019001928193619451957196219701980198719941997201*重旱极旱

1.3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是我省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特别是持续时间久,强度大的暴雨常可造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我省夏季盛行夏季风,水汽丰沛,炎热多雨,极易产生暴雨天气,形成洪涝灾害。造成洪涝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气象因素和地形地貌等控制了暴雨洪水发生的区域外,还有水土流失,环境破坏,湖泊、水库蓄洪能力的降低等因素。但从历史事实看,出现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往往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方面讲,暴雨又是宝贵的水资源。

暴雨洪涝灾害是破坏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比如:1966年8月23日阳泉市出现的特大暴雨,造成阳泉市区被淹,火车站进水,25节车厢翻进水中,石太线中断,财产严重毁损,死亡57人,受伤4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

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是年际变化大,历时短,具有突发性。近几十年来,由于干旱日益严重,所以洪水发生频度降低,但潜在威胁仍然特别严重,随着人口、城镇、财产密集,所以防洪抗灾的任务十分艰巨重大。1.4冰雹

冰雹是我省较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夏季对流旺盛,加之热力和山地动力抬升

作用,往往形成强对流天气,造成局地风雹天气,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有时也不同程度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毁损,尤其是随着农业科技进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冰雹灾害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比如1998年5月19日平定县锁簧镇一带出现的局地风雹天气,降雹20~30分钟,最大冰雹直径70mm地面积雹40~50mm,两名女青年被洪水卷走,17个村灾情最重,菜地全部毁种,果园绝收且因树叶被砸掉7~8成,对下年产量也造成严重影响,蔬菜大棚全部被砸为平地,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201*多万元。

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强,措不及防,持续时间短,一般只有几至二十几分钟,范围小,每年都有发生且往往伴有局地暴雨和强风,综合灾害危害大。1.5其它气象灾害

寒潮、霜冻、低温冷害、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常常使大面积农作物受灾,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近几年来,由于出现持续干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土地沙漠化,冬春季沙尘暴天气越来越严重,具有逐年加重的发展趋势。2气象灾害的破坏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2.1气象灾害的破坏效应

气象灾害具有多种破坏效应,主要表象在:

造成人口伤亡,疫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

破坏房屋、道路、桥梁及其他工程设施,损毁公共和私人财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破坏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产业活动,导致产品产量下降,产值减少,造成间接经济损失;

破坏土地、水、森林植被、海洋等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发展条件;

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2.2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

以上破坏作用从两个方面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一是因人口伤亡、财产损失和生产损失影响当年或近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二是因资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地区贫困,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或可持续发展。3气象防灾减灾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灾害损失。不但促进了人民的安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防灾减灾理论和经验。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普遍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①建立了以各级政府为核心的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与行动系统,如:防汛抗旱指挥部、人工增雨防雹指挥部等专门机构;②初步建立了由监测、预报、防灾、救灾、灾后重建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系统;③气象防灾法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山西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④减灾规划不断加强,如:“山西省扩张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阳泉市第九届人大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规划将“阳泉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列入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⑤气象防灾工程建设不断发展,减灾效益显著;⑥灾害监测、预报全面发展,初步建立了气象灾害监测网,预测预报水平不断提高;⑦科学研究与科技减灾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发展的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虽然各种灾害仍然十分频繁,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特别是避免了灾害带来的饥饿、流离失所以及巨大人员伤亡等危害社会稳定和影响巨大的事件。对于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恢复发展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最近20年来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但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4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数十年来,虽然气象防灾减灾事业迅速发展,减灾能力持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减灾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于自然条件复杂,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植被资源等严重不足。我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广泛地掠夺式开发资源和其他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许多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脆弱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使气象灾害种类增多,活动频繁,危害深远。加之,社会经济尚不发达,虽然近20年来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但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还都有限,基于上述原因,尽管我们始终把气象防灾减灾放在十分重要地位,竭尽全力进行减灾工作,但由于缺乏充分的基础,所以难以达到需要的水平。

⑵减灾投入不足,减灾能力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防灾减灾,减少损失也是重要的。建国以来的经验已经说明,在建国初期,由于防灾能力极低,经受不住灾害的侵袭,所以一旦灾害发生,特别是灾害严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尤其是财政收入较大幅度降低。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成绩显著,但气象减灾不尽如人意,减灾投入不足,许多防灾工程年久失修,防灾体系不健全,也是灾害损失迅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开展人工防雹工作以来取得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有些地区由于经费不足,仅因为缺乏防雹炮弹而致使出现冰雹天气时得不到有效防护,造成冰雹灾害肆虐。

⑶巨灾风险比较严重,防御大灾能力显著不足。目前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多限于防御多发性的,常规性的中、小型灾害。比如冰雹,一般年份的暴雨洪涝灾害。对于大灾防御能力明显不足,所以巨灾风险仍然比较严重。比如:阳泉市区地处桃河两岸,1966年出现的特大暴雨造成阳泉市区被淹,损失惨重,但66年至今三十多年再未出现如此强的暴雨天气。由于这类天气离散度大,发生频度低,估计发生几率为30~50年一遇,这样极易造成麻痹思想,加之,随着经济发展,桃河两岸高楼林立,人口、财产密集,太旧高速公路依桃河上游而过,上游河道调洪能力降低,倘若出现1966年的洪水灾害,出现灾害的风险巨大。

⑷人为致灾作用增强,过渡资源开发和其它不合理经济活动加剧了环境灾害,阻碍了减灾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政府一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环境治理与防灾抗灾,另一方面,伴随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在许多地区过渡开采矿产,过渡开发或掠夺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以致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不断导致气候恶化,不断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在自然状态下,资源的再生过程和环境的良化过程非常缓慢,所以各种环境灾害的危害程度和治理难度往往超过多数突发灾害。过渡的资源开发和其它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增加了减灾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减灾效果,使减灾措施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停止不前。

⑸减灾管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减灾发展的需要。伴随减灾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专业负责,中央与地方条块结合的减灾管理系统,这种管理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它虽然有效地领导组织了防灾抗灾,救灾与重建工作,为减少灾害破坏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不断发展的减灾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是减灾系统不完善,综合减灾薄弱。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把减灾作为一项纯粹的公益事业,政府包揽防灾、救灾、重建等一切工作。这种体制虽然高度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负责精神,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减灾工程,但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弊病。最突出的是造就了一些地方、企业和民众的依赖思想,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减灾积极性,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化减灾行动。这种机制除了导致社会减灾意识薄弱外,还造成减灾能力严重不足,单靠政府投入,使日益沉重的减灾工作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和力不从心。5对策与措施

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经济与减灾同步发展。

⑵充分认识气象防灾减灾的长期性、艰巨性,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

⑶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全面减灾的同时,突出重点,保障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

⑷重视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在注重抗灾、救灾的同时,确实加强防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⑸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气象减灾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广泛坚实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⑹全面提高灾害科学水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气象科技防灾减灾水平,大力进行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灾害意识与减灾能力。

⑺改革传统的减灾模式,建立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推动减灾社会化,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⑴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201*,灾害、社会、减灾、发展,气象出版社,北京。

⑵阮均石,201*,气象灾害十讲,气象出版社,北京。⑶马鹤年等,201*,气象服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北京。⑷阳泉市水利局,1989,阳泉市历代水旱记实,阳泉。

扩展阅读: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

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摘要】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气象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理念及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优势,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从而使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中心。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防灾减灾系统;资源共享与服务共享

DiscussionofSignificanceoftheconstructionof

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

andmitigationsystemand

showprospects

【Abstract】Constructionof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systems,theaimwastousestateoftheartofmoderncommunicationtechnology,reliablemeteorologicalexpertiseandexcellentserviceandqualityofservice.Maximizethebenefitsof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service,fordifferenttypesofuserswithmorehighquality,accurateandreliableweatherinformationservices.Making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systemsatalllevelsofGovernmentandallsectorsofsocietyinallwalksofinformationcenter.

【Keywords】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service;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service;sharingofresourcesandservice

我国自2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除按常规进行的公益性气象服务(天气预报)外,商业性气象科技服务也已逐步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也乘机以各种方式“合法”地进人中国。比如。资料显示: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于201*年年初已开始与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国家级机构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了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堂而皇之地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业务:英国气象局也一直在积极与我国气象部门寻求合作机会,经多次协商。双方同意把气象导航作为首选项目.确定由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与英国气象局开展合作。开始对海洋航运船只从事海洋气象导航服务业务: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也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气象科技服务。而我国自己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却姗姗来迟。而且,无论是在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上,还是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据国际时讯报道,日本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开始于1954年.至1998年1月.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有39家.美国则约有300余家私营天气预报公司。这些私营气象公司均以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为其主要业务,相比之下,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私人经营的气象预报公司。

1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及系统的组成部分

1.1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全面开展不仅解决了原有的公益性服务难以满足全社会对气象预报的各种特殊要求,而且还拓宽了气象服务的新领域,促进了气象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一,因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将现代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引入气象科技服务的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技术体系和气象服务管理系统,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其目的是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气象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优势,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业务运营经验的基础上.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基本气象信息和多种专业化、个性化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气象信息服务.使各种服务手段组成一套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又各有侧重、快速、准确、有效,又能覆盖各类人群的“自动化”服务网络,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更优质的服务质量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其二.鉴于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组织已大量进入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并早已开始与我国气象服务机构展开面对面竞争,他们在带来先进气象科技和全新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向我们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发起了挑战,这种挑战已越来越显现出它咄咄逼人的凶猛气势。对此挑战.我们只能沉着应战。尽快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便是最好的应战。1.2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组成部分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主要是由资源、技术、手段、用户服务和管理这五个部分组成的。这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是实现全方位、全天候气象科技服务的基本保障。

①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资源主要是指气象科技服务业已取得的成就.就是现有的气象信息服务品牌,如气象信息服务平台、“12121”、“96121”声讯服务系统、气象短信服务以及气象人才和气象服务经验等;

②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服务技术等如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人文知识、国家与气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将信息服务技术与气象信息自身规律相结合的特殊技术等;

③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手段主要有:建立在现代通讯网络和网络技术之上的服务手段,比如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手机等为媒介的气象服务系统.包括人工坐席、“12121”、“96121”声讯服务系统、气象短信系统、彩信系统、WAP系统、WEB系统.以及其它气象服务系统等。

④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用户服务更是本系统之所以要尽快建设起来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了,就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对象,按照他们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科学地建立起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方式。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使他们主动地、更多地关注气象信息、信任气象信息、使用气象信息。⑤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管理是一个特别重要却又常常被人遗忘的关键问题由于我们现有从事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对现代IT技术的应用技能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很快统一到电子化管理上来.因而表现在日常工作中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效率不高.在中小尺度系统气象临近预报方面准确率偏低,远不能适应现代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尽快实施电子化管理,并努力提高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2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1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主要内容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气象预报、信息发布、跟踪服务、信息情报收集和灾后评估等五方面,总目标是建立以准确气象预报为前提、以信息发布为手段、以跟踪服务和信息情报收集为工作方法、以灾后评估为总结和积累成功经验以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最佳气象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各类型用户提供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将形成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反馈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使气象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和及时收集,有利于对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致灾天气的监测和判断,并据此发布科学、准确的气象预报。2.2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特点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灾减灾,它既要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信息,又要为开发气象资源、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其次.该系统是一种全面的气象服务.能预测各类人群潜在的气象需求,富有前瞻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第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应急系统.单纯地为突发事件作应急处理,而是更着重于与气象业务的需要实时结合,服务更贴切:第四,它所建立的气象灾情报告、用户需求实时服务机制,可充分利用用户所提供的实时气象情报,结合现代天气预报的先进技术手段,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尺度系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度。

3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前景展示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一个充满现代科技的较复杂的系统]二程.它不仅能为气象专业提供各式服务,还可面向其他行业,如水利、地质、林业、航空、航海、建筑施工等行业,它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实现服务共享这种共享关系,将使气象行业在为各行各业的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多、更好的服务作用和参谋作用,从而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信息中心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情报,能极大地改善气象观测结果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天气本身的现状,还能有效改善各种衍生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不能通过自动观测来描述的局面;用户还可利用观测设备(如雷达、卫星等)与已知情报相结合的方法,为后续的气象保障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科技信息》201*年第25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若干思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若干思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若干思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1996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