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注重文言文
注重古诗文积累,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积累对于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古诗文的积累应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对到古诗文积累存在很大困惑,除了应付考试之外,似乎又觉得它没有多大的用处。根据古诗文积累中普遍遇到的困惑,读书之余总结如下几方面心得体会:一.积累古诗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很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可许多老师都觉得之所以要积累:一是课标中规定要积累,二是要考试。正因为要考试,所以才要积累。这样一来古诗文的积累功利色彩浓厚,而这功利又掩盖了古诗文积累的实质。那么古诗文积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古诗文积累的目的就应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诗文积累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考察,古诗文积累的最终目的就应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一来古诗文积累的目的意义自然就明确了,而其基本任务就是背上优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学核心就应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二.古诗文积累应是一种文化传承
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那么什么是“无用之用”呢?比如说:有些人不怕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到泰山去看日出,或者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马俑,到海边去看海。这些在专讲实用的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是那股傻劲儿令人佩服。可是他们从泰山下来,从海边返转,胸襟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目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自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古诗文的积累就好比带学生到泰山看日出,到海边去看海,让学生扩大胸襟,开阔眼界,去体验一种新的精神,一种新的境界。比如读了郑板桥的《竹石》,不仅体会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领悟到了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个像竹子那样认定目标能经受住任何生活磨练的人。这不仅是古诗文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这就是古诗文积累的无用之用。三.古诗文积累更应立足感悟和体验
那么古诗文积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无用之用”呢?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古人大都通过诗歌来描述一种意境,通过这一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或咏物,或言志,或描写山水,或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达到“无用之用”。而简单识记是不能达到此目的,因此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以应付考试。积累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背的苦,老师督促难。针对这一倾向,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原始的动力。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人本身具有的七种需要中得出结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积累中我们应通过范例,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溶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实现或满足自我的需要。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去探索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2.变短期发展为立足长远。在古诗文积累中,有一部分老师急功近利,恨不得一两年内就让学生背上全部要背的古诗文。因此便打着积累的幌子,让学生生吞活剥大量的古诗,人为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教学的一种短视行为。这样的积累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反而像列符赞可夫所说:“逐字死记课文的倾向,不仅损害他们对课文意思的理解,而且一经养成习惯,就会对他们小学毕业后在较高年级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古诗文的积累不仅要记住古诗文,而更应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观,通过读、思、悟、议、诵等环节,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比如改写、扩写、反思、辩论。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好准备。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歌星光灿烂。它不仅传承民族的历史,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阅读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不仅是了解民族的历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文化传播者肩负的责任。
读书心得
注重古诗文积累,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
化的兴趣和能力
语文组毛洪杏
扩展阅读: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龙溪九义校叶春兰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像本册书有8篇文言文,加上10首诗词,文言文的比重要占到1/2。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读书心得 注重文言文》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读书心得 注重文言文: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心得 注重文言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3216.html
- 上一篇:生活部总结及计划
- 下一篇:大学毕业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