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29 17:43:5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将近一年,为了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半年考评,我办对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建站前后农技站的变化

综合建站前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存在职责不清、队伍不稳、知识老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五是农业基站分设,力量单薄;六是农业几员编制未到人,大多农业几员换动频繁,真正从事农技人员岗位的大多乡镇就23人。村级推广网络也名存实亡。

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201*年7月全县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突出抓好基层站建设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全县11个乡镇由原来分散设置的农技、畜牧、农机、水产、果业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统一合并组建了11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条件相对较好的四个基层综合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外观、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统一配备了农技触摸屏、电脑、电话、办公桌椅、沙发等办公设施。每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编7-9人,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农技、植保、沼气、水产、农机、果业、动物防检等岗位,各岗位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做到分

工明确,分块负责,责任到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壮大了服务队伍,强化了服务措施。综合建站后,各基站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员力量也加强了,特别是在应对春耕冬种、春防秋防等季节性工作的时候,原来只有1-3名农技员、动物防疫员,现在可以调动全站所有同志一起参加,力量更强,效率更高。二是稳定了农技人员队伍。人稳、心齐、事业兴。综合建站后,全县11个基层站现有在岗86名农技人员全部收编到各主管理局,站所经费与人员工资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岗位明确,责任到人,有效地激发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半年工作经过三方测评,满意率达98%,实现了当地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农民群众,农技人员四方满意的目标。三是提升了服务水平。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农技推广理念由原来的服务政府、自上而下逐步向现在的服务农户、自下而上发生转变,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科技兴农水平作为推广工作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来。上半年受低温阴雨寡照的特殊气候条件影响我省早稻产量普遍减产,据初步统计每亩减少35公斤,而我县每亩却只减少了5公斤。到目前为止,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11个基层综合站共指导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71个,其中今年新增14个,上半年已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为群众上门服务8000余次,接待咨询服务8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万余份,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重点抓好了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新品种展示基地、高产创

建基地、靖安白茶标准化生产与加工基地、靖安白茶苗木良繁基地、商品蔬菜基地、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娃娃鱼等水产养殖基地、生态珍禽养殖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3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植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果业200户,水稻、蔬菜、茶叶、沼气500户,水产200户,农机100户,分布全县各个村组。全县已形成了以柑为主的果业、靖安白茶、绿色有机农业、特种养殖业等多项特色产业和基地,有效地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建站后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

1、基层综合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全到位。除仁首、水口、高湖、香田四个条件较好的基层站进行了改造外,其余7个站还没有单独的服务大厅,站内人员工作场所相对分散。

2、站内人员大多不能专职专用。目前,站长专职专用的只有中源、宝峰、高湖3个站。农技人员全部专职专用的只有中源站。还有个别基层站长,兼了其它部门实职(如:党政办主任/综治办主任/计生办主任等)。普遍存在基层站人员或多或少的兼任有其它工作,有的还身兼数职。事实证明,基层站人员专职专用的,站里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

3、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综合建站后,全体农技人员虽然在201*年参加了省厅组织的业务培训,学到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基层站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农业专业毕业,有的是新手,靠一两次培训远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三、建议与对策

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已开展了近一年,成效显著。按照该项工作要做到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置,实实在在服务好群众,造福一方百姓。我们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基层站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有效平台来打造,关心支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尤其是在目前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解决好集中办公用房及交通工具、保障农技人员的本职工作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干部比较充足的乡镇,尽可能不要让他们兼职。干部确实缺乏的乡镇,农技人员也尽可能少兼职,但站长必须做到专职专用。

2、创新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实行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跟班实践相结合,在熟练掌握本岗位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学习熟悉其他业务知识,以提升广大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3、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和整合资源的力度。力争在两年内11个站都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和现代化工作手段。

4、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启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使每站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达到80%,有一名中级职称农技员。二是适时启动农技员异地交流制度,从优化各站农技人员技术力量,梯队结构,组织管理的角度,完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人员聘用机制,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扩展阅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到201*年,全县人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244元,比上年增加365元,增长9.4%。但是山上片乡镇和山下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平衡,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看,中源乡、罗湾乡均在4000元以下,比全县平均水平低6%。为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山区乡镇的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和如何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经济结构

201*年山区乡镇(中源、罗湾、都、三爪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237万元、林业收入3630万元、牧业收入842万元、渔业收入96万元、农村工业收入1082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4347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22.4%,5.2%,0.6%,6.7%,26.7%。

201*年山区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9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483万元、林业收入3210万元、牧业收入711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农村工业收入869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3664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9.2%,23%,5.1%,0.3%,6.2%,26.2%。

二、资源状况

山区乡镇拥有劳力12786个,耕地面积34780亩,其中水田32867亩、茶园面积8178亩、果园面积2079亩。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百分之八十以上属山区乡镇。活立木总蓄量是6268000立方米,活立竹总蓄积量3618.9万棵。山区盛产油桐子、油茶子、棕片、棕叶、笋、板栗及药材等十多种特产,这些都是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有利资源。

从经济结构看,农业比重占38.4,林业比重占22.4%,农村工业比重占6.7,第三产业及其它占26.7%。作为山区林业,这样的结构,显然林业和农村工业有着巨大潜力。从结构调整看,农业比重略有下降,但也是下降了0.8%,而林业比重同时下降了0.6%,农村工业比重只上升了0.5%,第三产业及其它比重也只上升了0.5%,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从资源利用看,我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全县的林业收入只有6787万元,亩平只有41.95元,说明山区的林地经营也是粗放型。

三、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懒散意识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高劳务收入。通过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的阶段。懒散意识:满足温饱的小农意识以及劳

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要求较高。我县山区农村现阶段剩余劳力素质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超专业化、技能化的需要。

2、农村土地制度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制约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据统计,201*年全国农村平均每个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有8.33亩,大致分布在9-20块田地上。而我县农民平均经营的耕地仅3.2亩左右,山区农民经营的耕地大部分20-30块田以上,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难度较大,很难取得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只能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求得温饱。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我县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尤其是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大多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灌溉渠道、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加上近年来野猪危害庄稼,农民在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影响了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产品的储藏、加工及与市场的对接,难以做到增产增收。我县有许多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山区农家小吃,如猕猴桃干、南瓜干、冬瓜干、茄子干等。但因为缺乏龙头企业来组织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以致这些优势的传统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山区农民致富少了一条路。

5、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目前,我县农业科技含量不足,农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一岗多职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

1、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搞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建设,促进劳力转移。确保阳光工程在我县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年培训3000名农民工的培训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出就业,可促进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增强农民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进行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就能逐步增加劳务输出,从而达到增收、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的目的。

2、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土地、劳力资源优化投资方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基础。

要根据我县的实际,制订出一个农村土地流转细则。具体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流转手续及流转管理。确定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流入方能够大胆地规划项目,追加投资;流出方则通过土地经营权获得合理的收益,放心进行劳力转移。以此逐步促进土地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集中,确立产业优势,获取规模效益。

3、深化农村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转入二、三产业的体制障碍。一是进一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二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改善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环境。要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取消农民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合理政策限制,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

4、加大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搞好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将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收益优势。我县拥有丰富的农特产资源,有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面对市场日益提高的要求和反季节消费的趋势,如何解决卖难以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保鲜等标准化生产,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占领市场,实现农产品增值?我们认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将产业优势、产品

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收益优势的重要措施。从目前情况归纳,我县有以下4种对接形式: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财团来发展山区经济,整合山区特色资源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这样,既可就地安排农村闲散劳动力,又可让山区特产形成名牌,寻到市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着力推进两大主导产业。①白茶产业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群众基础,还是市场前景都看好,还可以尽力争取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②油茶产业,来自市场的确切火爆,一市斤食用油茶油卖到30多元,而且供不应求,见效快,效益高,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也大。这两大产业不失为山区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咬住不放。

三是“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能力对接模式。以能人为纽带,组成合作社,将农户的生产与市场连接在一起。这里的能力是指农村中有经济头脑、有创业精神、有地缘人缘和一定资本的人。他们对市场非常了解,专门从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对广大农户而言,他们是市场的龙头或领头人。我县山区的特色小吃,就需要能人来组织合作社形成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提高山区小吃与市场对接的水平。

四是“市场←公司→农户”的订单对接模式。即专门的农产品销售公司,将我县有机水稻、木竹生产、山区小吃等

通过与邓氏园林集团、宏达公司、远南竹业、意蜂、五芳斋、友和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等,用订单形式进行对接。按照市场的需要,指导农户有计划地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与农户签订生产购销合同,农户再也无须担心产品卖不出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公司要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且覆盖面要大,销售网络比较健全,对市场需求要有准确的预测。这种模式往往能带动规模生产。

五是“市场←加工企业→农户”的加工转化对接模式。将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进入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扩大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门路,从而带动农业的加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六是“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社会服务对接模式。通过各种合作,承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服务。它不仅只包销农民生产的产品,而且还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指导农民制订种植计划,并在产前、产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它的存在也必将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组一品”、多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如养猪合作社、高山蔬菜合作社、竹木加工合作社、山区特色食品生产合作社等。

总之,要发展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应该从推进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做好六个优化。即优化村级班子,使村级班子成员成为农村生产、销售的带头人;优化思想意识,激励农民

致富激情;优化农村环境,为招商引资、旅游服务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创业水平和劳务输出收入;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有效实现劳动价值。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462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