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煤田地质学总结

时间:2019-05-29 17:56:48 网站:公文素材库

煤田地质学总结

Manuscript

煤田地质学总结

一、填空题

1、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等一

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2、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第二阶段为煤化作用阶段。3、地质历史上的三大聚煤期包括: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早白垩世到古近纪

和新近纪。

4、植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木质素、蛋白质和脂类化合物

组成。低等植物主要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类含量较高。高等植物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

5、泥炭沼泽垂直剖面分三层:表层(氧化环境)、中间层(过渡海景)、底层(还原环境)。6、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以原地堆积为主,少数是异地堆积。具有工业可采意义的煤层大都

是原地堆积。

7、泥炭的化学组成泥炭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

8、泥炭结构疏松多孔,力学稳定性差。苔藓泥炭呈海绵状,草本泥炭呈纤维状,木本泥炭

为碎块状。

9、根据植物的组成,泥炭分为草本泥炭、木本泥炭和藓类泥炭。

10、根据成煤的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煤分为三类:腐植类、腐植腐泥类、腐泥类。11、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12、影响煤化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时间、压力。

13、根据热源的类型,煤的变质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动力

变质作用。

14、宏观煤岩组成包括:镜煤、丝炭、亮煤、暗煤。按宏观煤岩成分组合及其反映出来的平

均光泽强度划分为4种宏观煤岩类型: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煤。15、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包括: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

16、煤层的前身是泥炭层,泥炭层的形成和保存与沼泽中的水位密切相关,根据植物遗体的

堆积速度和沼泽水面的上升速度对比,可分为三种情况,又称为三种补偿方式:过度补偿、均衡补偿和欠补偿。

17、根据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分为凹陷型聚煤盆地,断陷型聚煤盆地和构造侵蚀型聚煤盆

地。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波状凹陷型聚煤盆地。盆地南侧是秦岭-大别山构造带,盆地北侧是阴山构造带,总体是一个西北向东南方向缓倾斜的簸箕状盆地,呈现“东西向成带,南北向迁移”的格局。18、油页岩中的有机物质几乎完全由藻类遗体组成,油页岩的形成环境主要为静水沉积还原

环境。

19、中国煤的分类可分为十四大类: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

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

二、名词解释

1、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

球化学等一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2、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

段。形成泥炭层堆积的沼泽称泥炭沼泽。

3、分解度:是指植物残体由于腐解作用失去细胞结构物质的相对含量,或者是泥炭中无

定形腐植质占有机质的百分含量。

Manuscript

4、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

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5、丝炭化作用:当沼泽表面比较干燥,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和纤

维素在微生物参与下脱氢、脱水,碳含量增加,氧化到一定阶段后植物遗体迅速转入弱氧化或还原环境中,或被泥沙覆盖后中断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7、残植化作用: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泥炭沼泽水流畅通时,在

长期供氧充足情况下,不稳定组分被充分分解,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富集的过程。

8、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

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这个过程称腐泥化作用。

9、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根据西欧煤田地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情况下,

深度每增加100米,煤的挥发分降低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提高。

10、煤的粘结性:是指煤粒(dManuscript

①原生矿物。植物通过根吸收的矿物质。

②同生矿物。由风、水携带与泥炭同时沉积的矿物质。

③后生矿物。煤层形成后,由于水或岩浆的侵入形成于煤体内的矿物。

5、简述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

答:①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

开发条件较好。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等省区。中国煤炭资源分区按总储量排名依次为:华北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南区。

②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

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③预测埋深在201*米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4.6万亿吨,埋深在1000米以浅的有2.8万

亿吨。

④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

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

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并多是褐煤;

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

6、简述中国煤层气含气性评价。

答:①含气量:是指1吨煤中的瓦斯含量,华南>东北>华北>西北。

②瓦斯浓度:是指甲烷分子占气体分子总量的百分比,瓦斯浓度都接近90%。

③资源丰度:是指从地理分布看,每平方公里面积范围内的资源量,西北>东北>华

北>华南

④含气饱和度:是指由于某些煤层内含水,导致实际含气量低于同等温度和空隙压

力条件下的无水基饱和含气量,实际含气量与无水基饱和含气量之比为含气饱和度,东北>华南>华北>西北。

⑤就煤层气资源评价而言,资源丰度的意义更重要。厚度大而含气量低的煤层同样

具有开发价值,使用资源丰度指标作为唯一指标,可以避免多重指标产生的不协调矛盾。

四、简答题

1、简答煤田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习意义。

答:煤田地质学:它是研究煤在地壳中分布、聚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①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植物的堆积环境。

②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③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类型。④煤的物理性质。⑤含煤沉积体系。

⑥聚煤盆地及聚煤规律。

⑦煤的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⑧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研究方法:结合植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利用现代测试技术

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学习的意义:掌握煤田地质规律,可以为预测和开发煤炭资源服务;了解煤的物理

化学性质,可以为煤的加工利用及开发新产品服务。

扩展阅读:煤田地质学

四、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高分子:由许多化学式相同的单体(即简单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相互连结成分子量很大而又比较复杂的大分子”

2、灰分:煤中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矿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之下(815℃)产生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所剩余的残渣叫做灰分

3、稠核:煤的结构单元的核心部分是由多个苯环组成,通常称为稠核。

4、煤中有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是带有支链和各种官能团的缩合稠核芳香系统5、煤的发热量: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全部热量

6、粘结性:指煤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即干馏或热解)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力。

7、结焦性:指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金焦的要求)的性质。8、煤的反应性:煤的反应性,又称活性,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煤与不同气化介质,如二氧化碳、氧、水蒸气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

9、抗碎强度:指一定粒度的煤样自由落下后抗破碎的能力。

10、可磨性指数(HGI):表示粉碎煤的难易程度,是煤耐磨特性的一项煤质指标。11、煤的灰熔点:煤的灰熔点是煤灰熔融性的指标之一,评价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重要指标12、煤的结渣性:指煤在气化或燃烧过程中,煤灰受热软化、熔融而结渣的性质。1、植物遗体能顺利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所需要的条件?

(1)首先需要有大量植物的持续繁盛;(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至全部被氧化分解,能够保存下来并转化为泥炭;

具备这样条件的场所就是沼泽。

2、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3、煤的原地生成说及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原地生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

⑴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⑵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即有根土岩的存在;⑶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

⑷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

4、煤的异地生成说及其依据是什么?

异地生成说认为,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泻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1)在现代的河口三角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2)已经形成的泥炭经过搬运而再沉积属于异地生产的一种情况,如在现代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3)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以及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

(4)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等。

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3、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化过程中经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4、丝炭化作用:是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化阶段的一种氧化腐朽过程

5、残植化作用: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6、腐植煤7、腐泥煤

1、构造压力(动压力):指由于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挤压力和剪切应力;

2、成岩作用:由经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泥炭,在以压力为主并包括温度因素在内的影响下,经过物理化学作用,逐渐固结,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为煤的成岩作用。

3、煤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4、地热梯度和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增高的数值叫地温梯度(地热梯度);地温每增加1℃,往下进入的深度较地热增温率。

5、静压力:系来自上覆岩层的压力,可导致岩石和煤体积的压缩;

6、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1、深层变质作用

是指煤层沉降到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其上覆地层静压力的影响,导致煤的变质程度随着深度而递增的变质作用。2、希尔特定律

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煤的挥发分向地壳深处依层逐渐减少,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3、变质梯度

变质梯度是指煤在地壳恒温层之下,每加深100m煤变质程度增高的幅度。4、岩浆变质作用

当岩浆侵入,穿过或靠近煤层或含煤岩系时,由于岩浆本身带来的高温、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而引起煤变质程度增高的作用,称为岩浆变质作用。5、接触变质作用

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6、煤的动力变质作用

是指因构造变形而发生的变质作用,其核心的观点是压力、剪切力(构造力)促进了煤化作用。五、简答题及简述题

1、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怎么随煤化程度加深而变化。

碳含量随着煤化程度加深而不断地增加,氢和氧的含量则趋于减少,至于氮含量的变化一般是略为减少2、煤中硫的存在形态、分级及其环境意义?3、灰分和矿物质的联系和区别?

(1)煤中矿物质:含量变化大,且十分复杂,以碳酸盐、硅酸盐(95%)、硫酸盐、硫化物等形式存在;(2)灰分:煤中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矿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之下(815℃)产生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所剩余的残渣叫做灰分(即煤灰)。

矿物质和灰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煤灰不是煤中的原有成分,而是矿物质经灼烧后不燃的固体残渣(新产物),测定的结果应称为“灰分产率”。煤灰的质量通常低于矿物质。4、影响灰分的因素?①煤岩成分、煤岩类型

一般情况下,镜煤的Ad

9、煤的主要化学组成元素有哪些?CHONSP

10、煤的工艺性质表现在那些方面?

煤的化学工艺性质是指煤在加工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化学工艺特性。包括煤的发热量、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煤的可磨性、煤的热稳定性、煤对CO2的反应性、煤的灰熔点和结渣性、煤的着火点和自燃、煤的可选性等。

11、煤的灰分产率与矿物质含量的关系?

粒级V>I煤化程度JM煤中矿物杂质含量

煤的风氧化程度

20、影响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

影响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有煤化程度、煤岩成分、煤的还原程度、风氧化程度、煤中矿物杂质的含量等

21、影响煤反应性的因素?(1)煤级(2)反应温度(3)灰分量(4)煤成分

(Ca、Sr、Ba、Fe化合物)

1、为什么到元古界末期才有煤层形成?

植物的演化和发展决定了聚煤作用的发生,只有植物大量分布时才有聚煤作用的发生2、简述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的关系及其阶段性。1.菌藻类植物时代

从元古代到早泥盆世以前为低等植物发育时代,还没有高等植物出现。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其灰分很高,有一定的发热量。这类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2.裸蕨植物时代

志留纪末至早中泥盆世的植物以裸蕨植物为主,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群。

裸蕨植物的出现说明植物由水生扩大到陆地,是植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为植物发展史上,也是聚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其特点是高度不足1m,还没有真正的叶、根之分,只在地下有一种假根。因此,裸蕨植物仍然是比较原始的植物。

3.蕨类、种子蕨类植物时代

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以孢子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种子蕨为主。是高等植物发育、发展和演化的最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适合植物生长,许多树木十分高大,如鳞木、封印木等高达三十余米,成为当时大面积发育的森林沼泽中的主要植物群,为煤的形成和聚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特别是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含煤地层分布稳定,煤层煤质好,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煤炭开发基地。如我国著名的鄂尔多斯盆地、华北盆地、华南盆地等,都是大型的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4.裸子植物时代

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由于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影响,陆地面积增大,地球上干旱气候带扩大使石炭-二叠纪的植物群逐渐衰落,适应能力更强的的裸子植物进入到繁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植物为中生代的聚煤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成煤物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时期。5.被子植物时代

早白垩世以后至古、新近纪,植物进入到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被子植物迅速代替了裸子植物,进入到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成为古近和新近纪聚煤的主要物质来源。

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这个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

3、植物遗体能顺利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所需要的条件?(1)首先需要有大量植物的持续繁盛;

(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至全部被氧化分解,能够保存下来并转化为泥炭;4、沼泽及其类型?

低位泥炭沼泽:泥炭堆积面低于沼泽水面或潜水面,由于地形低凹,常被水淹或周期性地被水淹没;

沼泽水体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水体中沼泽植物所需的矿物营养丰富,因此,该阶段可被称为富营养阶段。中位泥炭沼泽(中营养):沼泽表面趋于平坦或中部微凸起,地下水潜水面位于泥炭堆积附近,地下水

和大气降水均是沼泽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兼有低位和高位沼泽的特点,也称过渡型沼泽。高位泥炭沼泽:沼泽表面明显凸起而高于地下水潜水面,大气降水成为主要补给水源,矿物营养贫乏,

沼泽水介质的酸性明显增强,故该阶段也被称为贫营养阶段或凸起沼泽阶段;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二)按植被生长情况沼泽划分: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和木本沼泽。

(三)依据沼泽的水动力条件、岩性组合以及沉积物特征,可划分为闭流沼泽、覆水沼泽和泥炭沼泽三种类型。

(四)根据与其他环境的成因联系,可以分为河漫沼泽、湖成沼泽和滨海沼泽。五)依据水介质的盐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淡水沼泽、半咸水沼泽和咸水沼泽。5、讨论植物遗体或泥炭形成与堆积的主要假说及其依据,结合泥炭沼泽类型。6、生物质化合物的稳定序列及其原因?

7、论述泥炭沼泽形成与气候、地貌、水文条件的关系1、凝胶化作用的条件?

沼泽中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强覆水),弱氧化至还原环境(缺氧),厌氧细菌参下(厌氧微生物);2、丝炭化作用的条件、产物和特点?

条件:氧化(暴露地表、流水、沼泽或森林火灾)产物:不透明残体,化学结构高度缩聚的惰性物质特点:碳含量高而氢含量低、反射率高于凝胶化物质3、残植化作用发生的环境条件?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1)泥炭沼泽是开放型的,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2)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

(3)泥炭化形成的物质一部分被带走,稳定组分聚集

4、稳定组分富集的原因?(1)流通的水造成富氧条件

这种情况下沼泽底部富集了残留下来的稳定组分。(2)沼泽潜水面下降

潜水面下降,使植物物质不能被沼泽水覆盖而氧化分解,其组成大部分被破坏,造成稳定组分富集(3)异地残植煤

5、腐泥化作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1)水体较深:湖泊、海等水体或沼泽中开阔水域的深部(2)还原环境:滞流、还原环境(3)厌氧微生物参与

(4)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6、简述泥炭化阶段的两种作用?

7.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植化作用发生地条件及产物?8.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类型比较。腐泥化作用泥炭化作用9、腐泥化作用与泥炭化作用的区别?(1)原始物质不同

水生生物,以微体浮游生物为主;陆生(沼泽)高等植物为主;(2)原始物质组成不同

形成腐泥物质富含脂肪和蛋白质,木质素和纤维素少;

7

反应:氧化、还原、合成产物:植物残体+腐植酸对象:高等植物遗体环境:沼泽、泥炭沼泽反应:还原、合成等化学作用产物:软泥(腐泥)、残体、原生沥青质对象:菌藻类低等植物环境:水体较深的滞流贫氧环境

形成泥炭物质中脂肪少,但木质素、纤维素和类树脂物质极为丰富;(3)转变环境不同

腐泥化作用进行时介质的PH值在8左右;泥炭化作用为酸性条件;(4)腐殖酸

腐泥化不形成腐殖酸;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殖酸;(5)焦油产率

腐泥焦油产率高(25-50%);泥炭焦油产率不高(一般小于5%);

(6)与泥炭相比,腐泥氢含量高而氧含量低,腐泥中富含沥青质;10、简述泥炭化作用的方式和产物?

方式:①凝胶化作用:强覆水、缺氧、厌氧微生物②丝炭化作用:氧化(暴露、流水、火灾)③残植化作用:覆水(流动)、富氧产物:①透明残体:腐植酸+沥青质+水分

②不透明残体:化学结构高度缩聚的惰性物质

③残积类脂物质:孢子+花粉+角质层+树脂+木栓层1、名词解释:

成煤作用: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泥炭化作用

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煤成岩作用:由经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泥炭,在以压力为主并包括温度因素在内的影响下,经过物理化学作用,逐渐固结,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为煤的成岩作用。

煤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静压力:系来自上覆岩层的压力,可导致岩石和煤体积的压缩;构造压力(动压力)指由于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挤压力和剪切应力地热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增高的数值叫地温梯度(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地温每增加1℃,往下进入的深度较地热增温率。2、煤化作用划分为几个阶段,各具哪些特点,其关键因素是什么?3、煤化作用的实质?

煤化过程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取决于分子内部结构的演变。这种演变的总趋势是:通过缩聚

作用致使稠核芳香系统逐渐增大,紧密排列趋于规则化;同时侧链及官能团不断降解,侧链由长变短。缩聚作用和降解作用致使碳元素不断富集;煤基本结构单元的碳原子数,芳香环及非芳香环和分

子量均逐渐增加。4、压力作用的双重特点?

压力因素在煤化作用中的双重特点主要是指,静压力(地层压力)有利于物理煤化作用但抑制化学煤化作用,构造应力(动压力)对物理煤化作用和化学煤化作用均具有促进作用5、简述前四次煤化作用跃变的主要特征?

①在化学煤化作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氢含量与氢碳原子比的急剧下降。碳含量随埋藏深度的增加也明显地增大,同时芳香单元的芳香度和缩合度也急剧增加。

②硬度增大、光泽增强,到变无烟煤时几乎呈金属光泽,宏观上微层理已不明显。1、名词解释:深层变质是指煤层沉降到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其上覆地层静压力的影响,导致煤的变质程度随着深度而递增的变质作用

岩浆变质作用、当岩浆侵入,穿过或靠近煤层或含煤岩系时,由于岩浆本身带来的高温、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而引起煤变质程度增高的作用,称为岩浆变质作用。

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与地下巨大的深层侵入体有关,侵入体虽离煤层或含煤岩系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其巨大的热能的影响,使煤发生区域性变质,这种变质作用又称区域热力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煤的动力变质作用:煤的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构造变形而发生的变质作用

希尔特定律、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煤的挥发分向地壳深处依层逐渐减少,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变质梯度:变质梯度是指煤在地壳恒温层之下,每加深100m煤变质程度增高的幅度2、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深层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主要特征

(1)变质带的垂直分带明显,变质带水平及垂直分带的宽度多窄于深成热演化作用;

(2)煤变质程度决定于岩体大小,以及与岩体距离的远近;(3)深层变质作用所产生的变质带,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与煤系和上覆岩系等厚线的展布无关,而与深成岩体分布有一定关系。

(4)等变质带的展布方向往往与构造线方向不一致,表明浅部构造对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

接触变质作用.特征

(1)短时高温;

(2)变质带影响范围小于深层热变质和岩浆热力变质作用;

(3)接触变质作用的煤,颜色变浅,比重增大,灰分增高,挥发分和发热量降低,粘结性消失,愈近

岩体愈明显;(4)出现热变组分和热变结构,各向异性体、小球体等镶嵌结构;(5)煤工艺性质发生变化,Vdaf、Hdaf、Qdaf、Cdaf、Ad;(6)常有围岩蚀变现象,变质岩、变质结构(7)接触带上被烘烤成天然焦或石墨;

(8)变质程度、变质带宽度随离岩体的距离而变化,且分带明显;动力变质作用特征

(1)变质带一般极为狭窄,平行于主构造线分布,仅出现在构造形变极为强烈的地区。

(2)这种作用导致煤的密度增大,镜质组反射率及光学各向异性明显增强,并可能有局部石墨化作用的发生。

1、镜质组的特征:

①透射光下:橙红色、褐红色

②反射光下:灰色、浅灰色,具有弱的荧光性③性脆,裂隙和微孔隙发育

④O较高,H、挥发分中等,C较低,粘结、结焦性好⑤加氢液化时转化率较高

⑥煤化过程生成少量油,较多甲烷气⑦在煤层中呈透镜状产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煤田地质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煤田地质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煤田地质学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567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