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三秋”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201*[1][1].11.3

时间:2019-05-29 18:10: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三秋”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201*[1][1].11.3

精心组织强势推进

奋力夺取“三秋”工作的新胜利

镇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201*年11月3日)

今年“三秋”大忙已全面开始,打好“三秋”这一仗,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我们农机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全面投入到“三秋”大忙中去,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深化认识,强化对“三秋”工作的领导

今年“三秋”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们提供强大动力;近几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扶持农机化事业发展,增强农机实力,为我们夺取“三秋”全面胜利,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三秋”又是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大头,事关全局;“三秋”农业生产一季跨两年。为全面做好“三秋”工作,10月13号,全市农机系统召开了“三秋”动员大会,要求把做好“三秋”工作,作为全市农机人的第一责任,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重点,作为检验农机工作水平的第一标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加强“三秋”农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求全市农机系统各级领导转变作风,深入到抢收抢种第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田头,靠前指挥,随时协调处理农机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市及辖市(区)农机部门从10月

{"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3592816583"}}

组织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167个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4.3万个农机大户在“三秋”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六是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三秋”大忙期间,农机作业量大,农事高度集中,人机极易疲劳,是农机事故的高发期。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省、市文件精神,农机主管部门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查隐患,堵漏洞,降事故,保安全。联合公安、安监、供电等部门深化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教育机手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与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七是保障农机作业用油服务。要做好“农机优先加油卡”发放管理工作,对已发放6000多份“农机优先加油卡”加强宣传,指导机手按规定使用。加强“三秋”期间农用柴油供应协调工作。在大忙期间积极与经贸、物价、石油供应部门沟通联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用柴油供应工作,保证秋收秋种顺利进行。

三、科学引导,强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今年以来,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强势推进,取得了夏季秸秆还田率58%、秸秆综合利用率94%的良好成绩。为巩固成绩,再接再厉,实现今年秋季秸秆综合利用达到90%的要求,要着重从七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在领导重视、宣传发动、责任落实、政策激励、督查考核等各方面,都要借鉴夏季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措施,确保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取得全面胜利。二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秸秆机械化还田是消化秸秆、解决秸秆出路最简便、最直接、最有效、最受欢迎的途径。按照秸秆还田50%以上的要求,各地要按照每台套大中型拖拉机及秸秆还田机作业300亩农田、每台套手扶拖拉机及秸秆

还田机作业100亩农田,充分发挥全市2704台大中型秸秆还田机及所有旋耕机的作用,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秸秆还田作业,防止焚烧秸秆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和造成的污染。同时,积极推广高性能收割机收割切碎、机械开沟土覆盖、开沟埋草、果园覆草、堆沤制肥等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三是巩固提高工业化造粒。加强20个造粒点的建设,要本着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的要求,坚持自愿自觉的原则,认真推敲每一项推进措施,把握每一个推进过程,解决推进中的每一个困难,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四是加大秸秆编织推广力度。秸秆编织是一项既传统又现代的技术,各地要利用水稻秸秆可以制作草包、草绳、草帘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要因地制宜,采取政策鼓励、添置设备、帮助联系秸秆制品销路等措施,加大秸秆编织技术的推广力度。五是积极鼓励农民将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现在农村有相当的中老年农民还有烧大灶的传统。各地要动员有大灶的农户将秸秆收回家,要对劳力有困难的农户提供机械运输服务,确保野外的秸秆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六是加快秸秆气化炉整村推进。加大9村、1000台气化炉使用推进力度,实行秸秆气化炉整存推广的单位,要加快炉具的购买、安装和调式步伐,尽量在秋收前安装调式到位;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确保气化炉用户不存在使用上的技术困难;做好秸秆颗粒加工和供应工作,确保每台气化炉不因为缺乏颗粒而停止使用。七是强化秸秆收集服务体系建设。在秋季大忙中,要进一步及时巩固夏季的成果,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和措施,加快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体系建设。有条件的辖市区和企业建设要积极建设秸秆储存基地,发展秸秆处理、收集、运输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网络。

扩展阅读:定西市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

定西市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定西市农业机械管理局(201*年11月7日)

一、全市概况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东接天水、西靠兰州、北邻白银、南连陇南,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辖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一区六县,119个乡镇,1831个村,总人口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万人。总耕地面积770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775亩。全市海拔在1640-3940米之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年平均气温5.77.7℃,无霜期109162天,年降水量350500mm。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包括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60%,年降水量300多毫米;高寒阴湿区为南温带半湿润区,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年降水量400多毫米。

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境内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曾出现过“天下富庶,莫出陇右”的繁荣盛景。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定西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境内山大沟深,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比较严酷。定西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极大关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定西视察。1983年,国务院将定西北部四县列为“三西”建设重点县,1986年又将南部三县列为国扶贫困县,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狠抓扶贫攻坚,全市于1999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目标。201*年,国务院批准定西撤地设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尽快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目标,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20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1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元。二、近几年农机化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1、发展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及其广大农机人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全力组织农机化生产和开展抗灾救灾,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加大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和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机监理和安全生产,突出农机化教育和人员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到201*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9.82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了1.78亿元,增长22.1%;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6.81万千瓦,比“十五”末增加了23.61万千瓦,增长20.8%;每万亩耕地农机动力拥有量由“十五”末的1469.84千瓦增长到目前的1776.41千瓦,增长20.86%。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年,全市农机标准工作总量达1.54亿标亩,比“十五”末增长了14.92%。全年完成机耕163.3万亩,机播32.7万亩,机收25.6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8.7%、59.2%和106.6%,机械化程度分别为21.08%、4.22%和3.30%。机械耙耱、镇压、平田整地、植保、脱粒、灌溉、加工农副产品及饲草(料)、运输等作业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粮油加工和农业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市、县区农机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所(站)都建立健全,7县区都建有农机化学校,有6所学校被农业部定为“四有”机校,其中的5所已纳入全省中等成人教育序列。119个乡镇都建有农机管理服务站,其中一等一级站2个,一等二级站3个,二等三级站103个。全市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农机协会10个,农机服务队4个,其他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28个。农机户达9.55万户,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7349户,农机大户97户。各类农机修理厂(点)470个,其中二级修理点42个,三级修理点259个,专业修理点69个。农机经营机构287个,其中农机流通企业31个,农机供应点197个,农机供油站(点)64个。乡村农机人员总数达11.38万人。

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市农机系统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坚持推行行政与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以抓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逐年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建立了一批农机化技术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全市共建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千亩示范点25个,500亩以上示范点20个,种植和挖掘综合示范面积跨上50万亩台阶,预计比去年增长9%,达到51.5万亩。机械全方位深松示范面积预计达90万亩,中药材机械化挖掘示范面积预计达1.5万亩。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7600多人,农机化科技知识得到大力普及,近几年农民研制和改良农机具热在农村悄然兴起。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平稳。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坚持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创建“平安农机”作为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的突破口,深入开展“农机质量安全年”活动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建设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驾驶操作人员考核、安全检查和安全宣传教育等确保农机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加大了对“两无”(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现象的整治力度,强化了对农村拥有量较多的“四小机”(小型耕作机、小型铡草机、小型脱粒机、小型粉碎机)的监管力度,积极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村)、农机安全示范户,有效消除了事故隐患,减少了农机大事故的发生。全市拖拉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连续20年未突破控制指标,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机经营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善了自然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31亿元,实现利润1.24亿元。

2、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形成农机化发展共识。认识对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认识清楚了,思想才能统一,思路才能清晰,才能选准目标,找准切入点,从而搞好工作。多年来农机化工作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就是落实党的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第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市农业实现抗灾救灾夺取丰收的重要物质技术手段。定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霜冻、冰雹、暴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抗灾救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还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我市科教兴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之所以在地膜栽培、农田基本建设、营造“土壤水库”、农业节本增效以及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和农业机械载体作用的有效发挥。(2)加强领导,营造农机化发展氛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定西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农机化工作。首先,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经常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第二,将农机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各级政府每年都将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安全生产等重要指标纳入农村经济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在督促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第三,制定完善农机化发展配套政策。为了加快全市农机化发展,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先后转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认真做好平田整地机械化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定西市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强化服务,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我市按照“增强市一级,提高县区一级,巩固乡镇一级,扩大村社一级,发展农机户”的工作思路,狠抓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市、县区农机部门每年在春耕、“三夏”、“三秋”、冬季农机化生产和农业抗灾救灾期间,都要组织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组织农机开展生产,宣传政策法规,检修机具,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农机技术难题。有条件的乡镇农机站,按照“以农为主,综合经营,有偿服务,增强活力”的原则,创办了多种形式的经营实体,为农机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狠抓项目,增强农机化发展后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把储备项目,争取项目,实施项目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举措,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突破口,先后实施了粮食自给工程、“两西”建设、地膜粮食工程、旱作农业工程、机修梯田工程、施水播种和节水灌溉工程、扶贫开发工程、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程、“阳光”培训工程、农机购置补贴等一大批农机化项目。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优化了装备结构,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01*四年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总额达38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660万元,省财政补贴570万元,县区财政补贴74万元,带动农民投资2588万元。共投放补贴机具7480台,受益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6968户(个)。

(5)推广技术,突破农机化发展难点。我们坚持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作为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关键常抓不懈,突出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制、引进、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围绕解决农村温饱,推广了地膜小麦穴播、膜侧沟播等机械化技术;围绕生态农业建设,推广了机修反坡梯田、平田整地等机械化技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示范推广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药材机械挖掘和畜草加工等机械化技术;围绕旱作农业工程,推广了全方位深松、行走式施水播种、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围绕农业节本增效,推广了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农机节油等机械化技术。三、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情况1、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定西海拔高,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特殊的地质地理和地形地貌决定了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为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多样化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定西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最佳适宜区之一,区域优势基本形成。定西的马铃薯产业经过多年培育,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马铃薯科研与技术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居全国之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原原种雾培生产脱毒种薯技术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形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陇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农薯和外引专用薯等六大优良品种系列;基地规范化、集约化和订单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格局;加工能力迅速提高,逐步由初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市场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外销和贮藏总量逐年增加;质量品种意识明显增强,对外宣传推介工作扎实有效。截止目前,全市共制定审颁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10个;“渭源马铃薯良种”、“安定区专用型马铃薯及其加工制品”、“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等3个马铃薯产品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临洮“腾胜”牌、安定“鲁家沟”牌、陇西“清吉”牌马铃薯、通渭粉丝和安定超兴精淀粉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大江”牌马铃薯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渭源、陇西、临洮、安定四县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安定、渭源分别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加之连续7年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市的马铃薯在全国已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定西实际出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原则和“扩充规模、增加总量、依靠科技、提升层次、开拓市场、扩大外销、强化措施、促进加工”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着力培育马铃薯富民工程,全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201*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65.97万亩,总产量502.9万吨,产业产值16.8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5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扶持政策,全力打造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今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51.69万亩,预计总产量50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全市淀粉加工企业达到443家,其中千吨以上的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企业33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35万吨,其中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0家。马铃薯加工成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2、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现状

(1)装备水平有所提高。1997年,我们从河北引进了首台马铃薯播种机,开始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同年,又仿制了2台,1998年在安定区青岚乡等地进行多点示范。从1999年引进德国的20台马铃薯播种机开始,不仅马铃薯播种机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其他机械化生产机具也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相继投入机械化生产环节。目前,全市拥有马铃薯播种机564台,马铃薯挖掘机561台,深松机120台,中耕机14台,喷药机4台。

(2)技术人员队伍实力较强。近年来,全市农机系统认真实施“人才工程”,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狠下功夫,先后有一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每年不等的数量进入农机队伍,相继成为技术骨干。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4人,占职工总数的44.9%,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32人。(3)机械化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从1997年引进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开始,农机部门在总结试验、示范经验的基础上,从研究马铃薯生长特点、提高产品质量、改良机械性能等关键环节入手,先后开展了单项生产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集深松改土、机械播种、中耕培土、机械植保和机械收获为一体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4)综合配套技术有效整合。市委、市政府在着力抓好深松、机播、机收等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同时,根据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狠抓了加工和贮藏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整合工作,取得了完善产业链条和提高综合技术应用水平的效果。

(5)机械化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从1997年引进首台马铃薯播种机开始,一直到1999年,全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处于试验、零星示范和多点示范阶段,没有形成作业规模。真正意义上的形成规模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是从201*年开始的,当年完成机械化生产面积6817亩。201*年机械化生产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完成机械种植2.36万亩,机械挖掘2.05万亩。从201*201*年,平均每年的机械化生产面积都在6.8万亩左右。201*年达到31.39万亩,机械化作业面积接近前四年的总和,201*又有了新的突破,达到46.63万亩,比201*201*年的总面积增加了12.63万亩。今年是近年来机械化生产面积最大的一年,在机械作业面积和机械化程度上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生产面积预计达51万亩。201*201*年全市累计建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21处,累计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生产面积166.1万亩。随着机械化生产面积的逐年扩大,机械化作业率也呈现出逐年提高的特点,201*年仅为9.85%,201*年突破10%,达到12.7%,今年预计达到14.5%,年均提高二个百分点。

(6)龙头企业参与机械化生产的势头良好。市内有敦煌种业公司、定西爱兰薯业公司和定西禾丰公司等数家经营公司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适度规模的生产经营,已凸现出参与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良好势头。

(7)广大农民对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认识逐年加深。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因机播马铃薯呈现出生产效率高、增产幅度大、商品率高等优势,机械挖掘马铃薯具有破碎率低等特点,广大农民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产品品质等方面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应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自觉性有所提高。由于老百姓尝到了深松直接带来马铃薯丰产增收的甜头,近两年全市出现了深松机供不应求,深受群众欢迎的喜人景象。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业机械在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确发挥了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作业机具总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配套作业机械机型少,配套比率低;三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马铃薯规模化作业的新型机具和高性能机具少。

2、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够平衡。农机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加之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作业水平不高。在作业环节上,耕、种、收三大机械化作业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区域发展上,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避山区农机化应用水平明显低于北部川区和交通沿线一带,发展不平衡。

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较差。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运行不够规范,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燃油并轨后价格上扬,且极不稳定,农业机械作业成本明显增加,农机经营效益较低。

4、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每年除了保障人员工资外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开展。由于总量有限,补贴比例偏低,加之我市的农民购买力不强,多数农民还是难以筹措67%的自筹资金,政府补贴资金还不能满足农民购机愿望,以致放慢了购机步伐。封山禁牧配套农业机械和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都因缺乏配套资金投入而进展极为缓慢。5、基层农机管理业务不顺,工作不够规范。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农机专干不专、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农机流通企业划归省上直接管理后,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不够,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时有发生。农机生产企业的修理业务虽归农机部门管理,但因缺少对企业的管理职能和机制,管理上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农用运输车移交公安部门管理后,一方面农机监理人员出现相对富余,另一方面公安部门警力不足,无牌行驶和无证驾驶现象仍然存在。五、今后几年的工作思路和今年主要工作进展情况1、今后几年的发展思路

今后几年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事业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依法促进的理念发展农业机械化。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提高效益与能源节约并重,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项目带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逐步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示范点上率先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以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扎实的工作,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今后几年我市农机化的主攻方向和发展方针是:

确定三个区域:按照北部旱作农业和生态建设区、河谷川台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区、南部畜草和中药材产业区,合理定位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围绕一条主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整体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政策引导和农民意愿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二是坚持先进适用、经济环保、能源节约,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并重,协调发展;三是坚持政策扶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农民主动,项目带动,法律规范的发展机制。

抓好五个重点:一是在作业环节上,主攻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三大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在作业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基地建设上,围绕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建立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三是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上,突出旱作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四是在农机化科技创新上,着眼于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双垄沟全膜覆盖、中药材挖掘、玉米收获、秸秆综合利用,节水、节肥、节种、节油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五是在项目建设上,重点实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机械化旱作节水、节肥、节种农业示范推广工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工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工程,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2、主要发展目标

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1)农机装备水平。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7%,到201*年底达到160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达到11.5亿元;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1*台;配套机具达到15600台(部),配套比达到1:1.3。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机耕达到190万亩,年均增长5%;机播达到50万亩,年均增长20%;机收达到35万亩,年均增长15%。

(3)经营收入。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8亿元,纯收入达到1.5亿元。(4)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实用技术人员培训每年达到2万人次。3、工作重点及措施

(1)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努力增加农机化投入。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机购置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机耕道路建设等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政策扶持和发展机制,调动农民自主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增加农机化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以股份的形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工商资本等用于大型农业机械购置。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认真筛选和论证项目,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2)优化装备结构,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的同步调整;在稳步推进农机保有量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比例,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立农机动力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制度,加快淘汰落后、超期使用的农业机械,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购置可靠、先进、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整合现有农机装备,盘活存量,优化组合配套,向优势产业集中倾斜。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化整体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发展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信息联合的“四联合”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发展。加强农机推广机构建设,稳定和壮大基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队伍,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培训服务。

(4)加快人才培养,构筑农机化发展平台。建立农机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立足农机、面向农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以技术培训为着力点,加强农机化管理队伍、农机专业人才队伍、农机操作手和技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机管理、推广、教学、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定向学习,院校进修,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农机化专业人才。依托农机化学校,建立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立足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技术和人才培训,把农机化学校建设成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阵地。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各方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促进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

(5)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加强产、学、研、推、管的优势资源整合,建立以农机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化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机具、新技术的转化速度,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6)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建立长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诉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按照职责法定的原则,理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关系,规范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建立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各类有偿作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维护作业秩序,保障为农民提供便利和服务;按照“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4、今年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全面完成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任务。今年,我们共争取到省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70万元,安排在7县区组织实施,在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办事的同时,共引导农民自筹资金1131.57万元,争取县区财政及其它补贴资金33.55万元,累计购置投放各类补贴农业机械3598台,其中拖拉机879台、耕整地机械1353台、播种机械21台、覆膜机械23台、薯类收获机械60台、饲草收获机械156台、秸杆综合利用机械577台、脱粒清选机械506台、其他机械23台。使直接受益的农户及农机服务组织达3368户(个)、13283人,机械设备总值达1735.1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对于提升我市的农机化装备水平和帮助部分农户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较好地完成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点建设任务。在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推广了以“机修梯田、机械深松、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为主要环节的农机化生产模式,在通渭、陇西、临洮等县大力倡导“贷款修梯田、梯田种洋芋、洋芋售后还贷款”的生产方法。年内共建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500亩以上示范点45个,示范面积达4.12万亩,带动完成马铃薯机播总面积达31.36万亩、机收20.2万亩。另外,我们还承担了岷山种畜场的马铃薯原原种全程机械化生产任务。目前,已全面完成了该示范点上的机械旋耕施肥、机械铺膜、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和机械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所有作业任务,累计作业面积达1万亩(次)。同时,我们还正在组织开展中药材机械化挖掘和全程机械化深松示范点建设。预计中药材机械化挖掘面积可达1.5万亩,全程机械化深松面积可达90万亩。

三是较好地完成了农机技术培训任务。我们紧紧围绕农机培训工作任务,整合培训资源,以全市七所农机化学校为主阵地,结合春耕生产抓培训,结合劳务输出抓培训,结合购机补贴抓培训,结合安全生产抓培训,全市农机技术和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年内已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17600人,占年度计划1.86万人的95%。下一段,我们将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加大培训力度,预计年度培训计划能够超额完成。

四是规范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机化服务和作业组织。为进一步整合现有农机资源,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规范农机服务组织管理和运行,提高机械利用率,促进全市农业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我们积极探索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模式。市上成立了全市农机行业协会,七县区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农机大户10户,逐步规范了收费标准,提高了信息服务水平,在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有成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和安全隐患整治等农机监理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秩序,年内没有发生较大的农机安全事故,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全市共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镇、村、户分别达14个、66个和655个,明显多于上年。已排摸发现安全隐患事故318处,整治280处。截止10月底,全市已检验拖拉机3202台,检验率为85.8%;拖拉机注册登记802台,占任务的200.5%;驾驶员培训考证625本,占任务的156.3%;拖拉机驾驶证到期换证审验271本,占应审验的89.4%。与此同时,为着力推动我市农机监理行风建设,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我们录制《定西农机监理》专题片8期,在定西市电视台《定西新韵》栏目多次播放。六、几点建议

1、虽然我市在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机械化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建议农业部农机化司将我市列为全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市,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2、我市农民还很困难,购买力不强,建议农机化司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再提高对贫困地区和重点项目所需机具的补贴比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三秋”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201*[1][1].11.3》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三秋”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201*[1][1].11.3: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秋”农机化工作情况汇报201*[1][1].11.3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682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