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刀剑铸造-徒手打磨

时间:2019-05-29 18:23:4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刀剑铸造-徒手打磨

刀剑铸造-徒手打磨

1,器材:没有定角度磨刀器时,条形油石是徒手打磨的必需工具,我使用的280号和600号进口油石,油石敲成5厘米左右长度的短条,两端尽量敲平整,不要留有大的尖角,手指握持的时候才能踏实稳固,油石是消耗品,在打磨中工作面会逐渐变凹陷,这时就必须及时更换油石;一个软硬适度的衬垫物也是必需的,我是用两根5厘米左右长的钢筋焊成T字形,外面包裹胶布,水平置于桌上,工件放置在其拐角处,相当稳定,角度也容易控制;助磨剂用普通机油就行,用棉花签随时往加工面上涂。

2,手法:手法是打磨的关键,左手稳固握住工件,在衬垫上放稳,左小臂在桌面上放踏实,足够明亮的灯光从身体左边照到工件,需要加工的小刃口面尽量保持水平向上,右手持油石水平拉动,就能搞出精度较高的打磨面来,右手的动作最为重要,以右手拇指和无名指将油石两端确实捏稳,中指小指自然贴靠无名指,为什么要用无名指呢?拇指和无名指的配合是最适合进行高精度手工作业的,比如在摩托车油门控制,开保险柜,握棒球棍等等精度要求很高的工作中,无名指都是最重要的参与部分,另外,打磨主要是靠小臂的水平摆动,拇指和无名指自然配合时,油石的位置正好在小臂的延长线上,水平打磨时能把油石的上下位移控制在最小,在工件上就能尽量实现最终的平面,而不是圆弧面,还有两个手法上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食指应该悬空,不要放在油石上,实践证明,那样会增加油石的上下摆动,另一点就是右手绝对不能戴手套操作!!打磨中右手必须随时保持敏感,而手套会阻碍感觉,相反的,左手在操作时却应该戴上手套,工件必须保持绝对的稳固,手套能吸收缓冲手的轻微抖动,减少误差。

3,打磨:打磨前,先在刀身上粘贴一层透明胶,仅留出刃口部分,以免刀身被误动作擦伤,工作面上和油石上涂适量的油,此时工件与操作者身体平行,横在面前,同时加工面与桌面呈平行状态,油石也和桌面平行,油石与工件的垂线保持约30度角不变,以适度压力接触后,腕部保持不动,小臂摆动,带动油石在工作面上滑动,油石的滑动路线是与工件的平行线成约30度角,在粗磨时,顺刃口方向和逆刃口方向用力可以差不多,但在精磨时,就只能在顺刃口方向时用力,逆刃口方向时只能滑过而已,刚开始打磨时,油没有变颜色,油石的接触角度不是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只能靠经验下手,不要太用力,稍后,接触面上的出现黑色的油污后,接触面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此时就可以保持一个固定的力度和行程了,这个过程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有时能长达数小时,相当考验人的耐心,在此过程中,双手的相对关系必须绝对保持稳定,稍有变动,就会造成工作面变成圆形,一切都得重来了,如果是未经手工打磨的新刀,油石上去后就能直接研磨到整个工作面,角度比较好控制一点,如果是打磨过的旧刀,其刃口往往是圆弧面,或是修改新刀的刀锋,油石上去只能先接触到很窄的一溜,连续打磨一阵后,此线就会逐渐变宽,直到接触面覆盖整个刃口面,打磨过程中要保持适度的油量,不能少也不能多,油少了影响打磨效果,多了会让人看不清接触面,涂油的工作尽量请助手进行,自己亲自动手的话容易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接触面,修复旧刀或是打磨很钝的刀,可以用低号油石开始,打磨到差不多时再换高标号油石,新刀则可以直接上高标号油石,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必须保持油石在工件上的水平位移量,足够的水平行程可以自动补偿打磨中的误差,使刃线很直,水平拉动行程过短的话,最终出来的刃线是弯曲的,不直,在修复某一点缺损的刀具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还有,在打磨初期,油石的行程和角度要求并不是很严,但到打磨后期时,这两个指标就必须得严格控制了,否则,出来的磨痕不一致,刀虽然锋利了,在反光下却难看。

4,要求;最终打磨完毕的刀,锋利当然是必须的,其次,加工面应该比较平,接近平面,基本看不出来圆弧,磨痕一致,整个加工面从头到尾的磨痕角度和深浅一致,在反光下看,磨痕反光与刃线是平行的,而不是斜穿整个加工面,需要的话,可以适度抛光,但抛光会影响锋利程度,操作时慎重考虑

欢迎阅读刀刃几何学FAQ,我们的目的是向大家提供关于刀刃形状和打磨方面的使用知识,当你读完这篇FAQ之后,我希望你能够更好地回答一个问题:“我要用刀作某件工作,应该选择哪一种刀?”我们会从刀刃形状的一些常规特征开始,然后再讨论刀刃打磨方式,最后将它们归结在一起讨论特定的刀刃案例。在最后一个章节,我们会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对一些普遍的设计进行简要地分析。总之请记住一点:特性与刀刃形状一样重要。读完FAQ后,你应该能够学会依*多个属性来选择刀,而不是仅仅*刀刃形状。你会知道如果要做的是切片工作,就该选择一把凸腹弯刀,而不是凭感觉而被刀的外观所迷惑。

II.刀刃特性:1、刀腹:刀腹是指刀尖下面的弯凸的部分,也就是刀背横向的到刀锋的部分。有些刀这个部分不是弯凸的(象美式Tanto的刀),而有些刀整个都是弯的(象皮革工用的剥皮刀)。刀腹增强了切和砍的能力,根据被切对象材质的变化,刀腹角度设计也不断变化,使切砍更加得心应手。如果切砍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就应该选择一把刀腹设计合适的刀。然而有利则有弊,一般来说,刀腹凸度越大,刀尖的尖利度就越低,所以刀的切割能力越强,相应地穿刺能力越低。Emerson的Commander是一款经典的刀腹凸度很大的折刀,你可以看出它的刀尖就不怎么尖利。皮革工都用凸腹刀,因为切割是他们唯一的工作。F-S匕首是一款典型的刀腹狭窄的刀,有十分锋利的刀尖,但它的砍切力就不是很强。所以,你得轮换着用凸腹刀和尖刀,这当中有许多技巧,比如当一个设计师有很多适于切割的凸腹刀,他可以削短刀尖并加一个附刃来使它锋利一点。

2、复式弯刀腹:S形的刀腹被称为复式弯刀腹。Emerson的Commander就是典型的复式弯刀腹折刀,DarrelRalph的Krait的弯度相比要小一些。复式弯刀腹增大了刀锋长度和切割力量,更利于切砍工作,对大型砍刀(象WalterBrend做的一些刀)来说,这种几何造型是非常卓越的。这种设计的缺点是打磨非常困难,要拿着它在一块大磨刀石上磨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小型的专门打磨工具可以略略降低难度,但仍然非常困难。

3、腹度与角度:另一种设计可以在增加刀锋长度的同时避免增加打磨难度,这就是在刀刃和手柄间进行弧度处理。最典型的弧度被成为正弧度,即当刀背与地面平行时,刀锋是不平行的,其弧度从手柄起先向下,然后在转向上到刀尖。换句话说,刀锋的最低点低于手柄,从这一点起两边向上延升与手柄平齐,增加了刀锋的长度。MadDogATKT是正弧刀的代表之作,BMSpike则是相反的反弧从刀柄到刀尖是一条直线。通常正弧增加刀锋长度和刀腹凸度,而反弧则增加刀尖的锋利度。另一种改变角度的方法是将手柄和刀刃都统一处理在同一个弧度中,是按人体功能学进行改进的设计。两种方法都夸大了刀的弧度使其利于砍、削和劈,增强性能。廓尔喀人的反曲刀擅长劈砍,ATKT具有的高超的砍/劈/切能力,以及AFCK优良的切割能力都是这种刀腹凸式弧度的功效。在刀腹这部分常见的研磨方法有FLATGROUND、HOLLOWGROUND和CHISELGROUND。FLATGROUND就是平面打磨,是从刀尖往手柄的方向看去会呈现V字型,也就是刀背最厚,慢慢的削薄到刀锋。这样的好处是刀身能够维持良好的强度,减轻重量,刀锋角度也不会过大,比较锋利。HOLLOWGROUND的刀腹微微凹陷,同样是减轻重量,但是强度会比FLATGROUND弱。CHISELGROUND简单的说就是单面打磨,刀腹有一面是平的,刀锋角度很小,切割起来非常的方便,但是不适合劈砍,比较常见的就是日本厨房里面的料理用刀。

4、刀尖:很明显地,刀尖是指刀用于刺的部分。和其他部分一样,刀尖的设计也是一种求取均衡的游戏。要获得很好的穿透性,就要求前端尽量尖锐细小,穿刺点小也就更锋利;但穿刺点减小后的缺点是前端越小相对也就越脆弱,容易折断。有一些设计,象匕首,其设计的目的就是刺,所以它们的尖端两面都细而锋利,尽量减少轮廓,并且两面开锋。而另一些设计,象皮革刀,却把刀尖设计得向上卷曲,这是因为其用途是切割,刀尖反而妨碍了工作。美式Tanto都有很强劲的刀尖,因为刀脊的最厚点离刀尖很近,即是说它虽然不能象匕首那样穿透柔软的目标,但其超级强大的刀尖可以刺进非常坚硬的物体,而这种硬度通常会令匕首折断。有些小技巧可以使刀尖更强大(也降低穿刺力)或更锋利(也更脆弱),例如,刀尖的附刃就能够提高穿刺能力。关于刀尖的另一个重要决择是其位置的安置,不同的位置造成不同的特性。有些刀的刀尖很低,几乎在刀锋上,例如日本风格的厨刀(Santuko)就是这样。这种刀适合剁食物与长片切削,刀尖低则最大程度增强了直刃的力度。而弯尖猎刀通常用于切割,所以需要凸出的刀腹,并将刀尖放得很高并向上弯。对刀尖可控性要求高的刀猎人用来解剖猎物的刀具或防身刀就要求刀尖与手在一条直线上,通常刀尖会低于刀脊。还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要求,象水滴型刀刃的凸曲设计,回型刀刃的凹曲设计,或是直线型刀刃等等。

5、刀刃厚度:刀刃厚度对刀的强度与切割力影响很大。厚刀通常比较强壮,但薄刀往往刀锋更薄,也就更擅长切割。所以,刀刃厚度的选择和刀尖类型的选择一样,是一种均衡,均衡双方是强度和切割力。当刀刃厚度一定,此时打磨方式就能在细节上改变刀的品质。例如,对一把厚刀来说,可以选择凹式和凸式两种不同的打磨方式,因此虽然它的刀脊部分厚实有力,刀锋也能做到很薄很锋利。或者一把薄刀,用马刀式打磨可以使其刀锋异忽寻常的强壮。当然,打磨同时也会降低刀刃的厚度,例如,AGRussellDeerhunter是薄刀刃水平打磨的例子,它的切割能力非常引人注目,但重量太轻,用于砍劈则力度不够。

6、刀锋厚度:刀锋厚度又是一个强度与切割力的拉锯战。通常,刀锋越薄切割力越好,但刀锋也越脆弱易卷曲或裂口。相反地,越厚的刀锋越强壮,但切割性能也随之下降。刀刃形状,刀脊厚度和打磨类型都是决定刀锋厚度的要素。刀锋厚度是唯一一个刀主可以轻易改变的特质(不是仅由制造者控制)。请记住,如果你不满意一把刀的表现,那么就没有理由继续保留其出厂时的刀锋形态。你可以作主改变它的形状,打磨出角度更低的刀锋角度等等。如果刀锋打磨得太薄,可能出现裂口,这个迹象提醒你应该把刀锋改厚一些。详细情况参见打磨FAQ。7、初斜面刀锋:通常一把刀有两个斜面,如你看到的,象KABAR,首先是从刀的中部到刀锋方向的斜面,称为初斜面;而另一个角度更大的,从初斜面出来形成真正的刀锋的斜面,称为次斜面。很多刀都有这种几何轮廓:平浅的初斜面与较陡峭的次斜面相连,使刀锋结实而锋利。然而,有些刀并没有形成刀锋的次斜面。斯堪迪那维亚风格刀具,象芬兰蒲克刀,就只有一个斜面,所以从表面上看,蒲克刀是马刀式打磨。但是,由于初斜面贯穿全刀并形成刀锋,所以其刀锋比双斜面刀锋薄而且更锋利,这就是蒲克刀锋利的原因。同样地,有些凿式打磨的刀也是由初斜面直接形成刀锋,它同时兼顾刀锋的厚度和锋利度。最流行的凿式打磨折刀之一,Benchmade的CQC7,其刀锋由次斜面形成,而大部分其他的凿式打磨刀都没有次斜面。

III.刀刃打磨:1、凹式打磨:凹式打磨在刀刃两面形成内凹的铲形角度,很多量产刀公司都使用这种打磨方式,因为其加工机械容易设计,但很多手工刀匠也使用这个方法打磨。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造成非常薄的刀锋,利于切割。而缺点是刀锋越薄越脆弱。凹式打磨的刀锋在用力过大时会裂口或翻卷。另外,凹式打磨刀锋不能用来穿刺,因为它*近刀脊部分非线形增厚,无法深刺。对以切割为第一位且不需切入太深的刀具设计来说,这种打磨方式是最好的选择。很多猎刀都选用它,因为野外猎用刀需要有杰出的切片能力来分开猎物。不幸的是,如果你不小心撞到骨头,那刀锋就会裂口,因此水平式打磨也用得很普遍。凹式打磨刀具的另一个优点,是易于打磨,至少刚开始来说是这样。很多凹式打磨初次打磨时稍微磨一下就出锋,很容易就磨得很锋利,但之后遇到非线形厚度部分就渐渐变得困难了。推刨和直剃刀通常都用凹式打磨。

2、凿式打磨:凿式打磨只打磨刀锋的一面,因此只在打磨面磨出斜面,而另一面就完全是平的。其生产比较容易(制造者只需要打磨一面即可),使用中打磨也比较容易(只磨一面)。由于其单斜面设计,因此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非常锋利的打磨方式。通常双面打磨的刀是两面各磨20度角,总合是40度角,而凿式打磨通常磨出30度角,所以更薄也更锋利。由于凿式打磨的不对称设计,使其切口使弧形的,因此不利于精细的切割工作。

3、马刀式打磨:马刀式打磨的刀锋是一种非常强壮的刀锋形式,斜面从刀刃中部开始,向刀锋方向水平展开。其形成的刀锋非常强劲有力,适合劈砍和其他重型用途。但是刀锋也相对较厚,不适用在切割工作中。马刀式打磨在很多军用设计中被使用,象兰德尔1号和KABAR。

4、水平式打磨:水平式打磨尽可能地兼顾刀锋的锋利和坚固这两方面,同时保留强壮厚实的刀脊。打磨手法从刀脊到刀锋完全是水平式的,属于比较困难的一种打磨方式,因为要打磨去掉很多钢材。然而,最后完成的刀锋却相当锋利,切割力很好,因为斜面是水平的,所以刀锋后方有更多支持,远比凹式打磨坚固。水平式打磨不如马刀式打磨坚固,但比马刀式打磨锋利。水平式打磨的刀锋擅长刺、切和劈。凹式打磨刀锋的轮廓变化是非线形的曲面;马刀式打磨虽然是线形变化,但变化幅度非常急促而陡峭;水平式打磨的变化却是线形的,平缓而稳定。厨刀通常会选择水平式打磨,因为剁/切食物的动作都需要用刀锋推进食物,然后穿过它,水平式打磨的刀锋兼顾锋利与坚固的特性正适合这种操作,虽然这种兼顾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每一方面的杰出性。

5、凸式打磨:凸式打磨也被称为MORAN式打磨,因为是BillMoran最早采用。它名符其实,打磨弧度从刀脊至是一条外凸的弧线,由于没有次斜面,而只有两条相交的弧线来形成刀锋,所以刀尖可以做得非常锋利,同时凸出的弧线令刀锋厚度向后非线形地增大,使刀锋后方也有相当多的钢材,形成一种坚固的刀锋形式,虽然不及水平式打磨刀锋那么锋利,但胜在坚固。凸式打磨的制作是在水平形打磨器上完成,因此这种打磨方式的缺点就是使用者如果没有水平形打磨器以后就很难磨到刀锋。

6、双重打磨增强型TANTO:美式TANTO刀刃,象ColdSteel的一些产品,都呈现出复合式的打磨。比如在刀面上是水平式打磨之后突然加上凹式打磨,用来增强刀锋的锋利度;而沿刀脊向前到刀尖却又陡然切换成水平式打磨,使刀尖保持有效的强度。其结果是使刀兼具有锋利的刀锋和穿透力很强的刀尖。当然,加强式的刀锋前部也非常强劲,只是穿透力就略逊一筹。

IV.刀刃的各种形状及长处:1、回形刀尖(CLIPPOINT):回形刀尖是一种非常全面的模式,也被使用得最普遍,从著名的BUCK110折刀到Randall#1战斗刀,到大多数的Bowies猎刀都使用这种刀尖。其特点是在刀尖顶部有凹入或直的切锋(“回锋”),使刀尖更加锋利,但同时也降低了控制力。回型刀尖的刀刃通常都有较长的刀腹。由于刀尖顶也可以使用,并且非常锋利,加上刀腹的优秀的切割砍削能力,使这种刀刃被日用刀、战斗刀、军用刀和猎刀等领域广泛地采用。2、水滴形刀尖(DROPPOINT):水滴形刀尖是另一种非常全面的刀尖形式,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刀具中,尤其以猎刀最为普遍。其特点是从刀脊起以一条凸出的弧线来降低刀尖位置(象水滴般下垂),使刀尖具有非常优秀的可控性,并保留了很大的强度。大多数水滴形刀尖都与较长的刀腹相配衬。

扩展阅读: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

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名刀利剑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从青铜时代的莫邪舍身祭炉而得千古名剑“干将”“莫邪”。到钢铁时代的赵云在长板坡用“青”宝剑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下后主阿斗。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感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郎。

但是中国古代关于刀剑锻造的专著却一直没有被发现,我们只能在一些相刀剑吉凶的相术书册中找到一些关于刀剑锻造的只言片语,如《相利善刀剑》,《汉书艺文志》中的《相宝剑刀》与《吕氏春秋别类》中有记载:“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黄白杂则坚且轫,良剑也”(指复合青铜剑)。

然而这些只停留在表相上的记载却没有解释其中的原理。为了能够知其所以然,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刀,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收集与研究古代刀剑与剑术初步解开了古代刀剑锻造的端倪,下面我用一些自己的藏品来举列说明。

每当一剑在手时,首先是隔着鞘装给你带来的最初的视觉与手感。但这时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这支剑是否合乎剑理,在这时已经开始向你表露了。接着抽剑出鞘,闭上眼睛让剑静静地躺在你的掌中,用你的双手去感触此剑的平衡性与顺畅度。好刀剑应该在出鞘与挥斩时不会因刀自身的原因抖动,遇到对手格挡阻碍时不会偏离目标太远。同时,刀剑追求的是杀伤力,重量越大的刀剑破击力也越强,但重量大了灵活使用就有问题,所以一柄好刀剑其重量与灵活使用之间的权衡与平衡点(重心)就成了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这一切都需要抛开表面的浮华诱惑,用心来感受的。

我时常听藏友讲,一剑在手入手感觉如何的轻,重心如何的好,但一个并非日日训练的常人,觉得刀剑手入手轻对吗?回答是否定的。比如我平时训练用觉得很合手的刀,不练武朋友就觉得不能使用,但我还并非日日训练的古代专业武者啊。所以反过来一柄好刀在不练武的藏友手中觉得压手方为良刃。但这些只有通过练习实战剑术才能真正地体会,犹如好琴只有在好琴手手上才有感觉一样,所以爱刀之人有机会还是应该要学习一下剑术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刀剑本身的姿形,锻打与热处理来解释中国刀剑的锻造艺术与实战中表现的优劣:

1:姿形关系到用法,各个时代不同,同时代中各个流派亦有所不同.姿形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追求雄壮或美丽优雅而凭空臆想出来的。很多刀友赞S形的刀剑雄壮,直柄的刀剑优雅,但为何会有这些型制上的变化呢?其实S形的刀身是为了在马上做高速直线挥砍时提高切割力与保护使用者的手腕,不使高速产生的巨大惯性扭伤使用者的手腕而设计的。我国古代采用的S形,即刀身上扬手柄下垂,民间戏称为“三道弯”的设计来保护手腕,日本用腰反或茎反的设计来保护手腕,印度则用大型的圆盘式柄头设计来保护手腕。而直身或直柄配合小弧度的刀身是多为步战而设计的,步战刀法由于技术细腻精巧,通过直身或直柄配合小弧度的刀身的设计,可以使刀剑更精确的落到目标上。直身的刀剑设计还可以使剑手在出刀攻击后自己的空门面积减少,同时刀锷也可以仍然处于保护手腕与胸腹的位置。反之如果使用S形的刀,腕与胸就会完全暴露,刀锷也失去了“护手”的作用。但由于各个流派的使用手法有所不同,姿形也会随之略有不同。(图四依次为中国马刀;中国步战刀;日本马刀;日本步战刀;印度乌兹马刀)

以上事实证明刀姿的设计是必然规律,与审美无关。其中我们现在所称品位好,张扬有力作品恰恰是姿形设计最为合理的作品。2:刀身要绵密均匀方为上乘,这也是现代匀质钢材的稳定性与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古代宝刀的原因.

由于中国古代无高炉冶炼技术,并且是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所以炉温较低,沙铁不能达到完全熔解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草铁”。“草铁”由于含杂质多,组织松散,只有经过加热锻打才能去除杂质,使组织紧密,含碳均匀。日本刀的钢材则被称作玉钢,也是以传统低温方法冶炼。首先,刀匠会将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如果用两片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10次,就会得到1024层的钢材。通过折叠锻打,还可以将钢材中的杂质与过多碳排除,增加钢材的弹性与韧性。锻打的次数越多,刀胚的含碳量就会更加均匀,铁晶体也会更加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刀胚会达到几千层,使刀剑拥有强大的韧性。在锻打中为了使钢材有更好的可塑性,所以要尽量提高温度。为了提高温度,就会选择在炉中最上层的氧化焰中加热。但氧化焰中有过量的氧,在焰芯外面形成了一个氧化性的富氧区,在反复加热锻打中,刀胚会产生大量的氧化皮并严重脱碳,因此在锻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在下层的碳化焰(还原焰)中渗碳,让刀胚吸收碳素,提高含碳量。但这样做并不能完全补充在加热锻打中所失去的碳素,所以为了保持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受到严格地限制。而且钢材的可塑性会在快速冷却时有很大的改变。所以经验丰富的刀匠要准确的调整好每一锤的力量的变化,才能在有限的加热次数中将钢材做成刀胚。这样的刀剑钢在古代称为“百炼钢”。“百炼钢”刀剑经过上等研磨后会出现各种形态美丽的锻肌。古代文献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如《典论》记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露陌刀一枚,皆因姿定名。宝剑“流采”是因锻肌形如虹霞,“灵宝”锻肌形如龟甲,“含章”锻肌似丹露,“龙鳞”锻肌则形如片片龙鳞。,张协在“文身刀铭”“七命”中也记载了刀剑美丽的锻打纹理,文中提到:“宝刀既成,穷理尽妙,繁文波回,流光电照”。“神器化成,阳文阴缦;流绮星连,浮采泛发”。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带有美妙花纹的刀剑正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钢”剑。“百炼钢”因其含碳均匀,组织细密,一直被用来制作宝刀,宝剑。所以匀质绵密的刀身是好刀的基础,古代刀匠无不孜孜以恒地追求着。汉至唐宋由于锻造技术不发达的缘故,刀身难以达到极至绵密的要求。这时候的钢质较为松散,所以力求均匀就成了刀匠们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们现在鉴赏此类刀剑的观察点,较松散的钢质需布局均匀方为良刃(参考图五)。宋以后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交流和锻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较为绵密的锻造产品开始出现,特别是明中后期以后刀身的绵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我国出现了十分匀质绵密的所谓“牛毛纹”(图六中左半部分),同时代日本出现了同样匀质绵密的“小糠肌”(图六中右半部分),这时的刀剑钢已经开始渐渐地接近现代的匀质钢材了。

进入清代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成品钢材质量开始明显超越了东方的钢材。但由于运输不便,那时候用外来钢制造的刀剑就显得十分宝贵,在我国与日本都曾经是少数达官显贵们炫耀的资本。这些外来钢在日本被称为“南蛮铁”,只有少数大名才能拥有,所以也只有他们的御用刀匠才有权用“南蛮铁”来锻造刀剑,并无比自豪的刻上“以南蛮铁作之”的铭文。由于我国的刀匠没有在刀剑上留铭文的习惯,所以要考证出哪些刀剑是用外来钢制造的,就需要对比日本的“以南蛮铁作之”的刀剑,因为西洋钢铁有着特征鲜明的结构与光泽。(图七中左半部分为清朝中期用外来钢铁制造的中国刀,右半部分为日本德川将军御用名匠康继“以南蛮铁作之”的武士刀)为何有着匀质绵密的刀身才是良刃呢?因为世界所有的刀剑格斗术都有一条定律,即“选择最短的距离攻击对手”与“选择最短的距离回防”。所以在剑术身法中体位的间距被设计得十分吝啬。举一列:在刀剑格斗中,防守的要求是格开或躲闪让开对方剑锋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之接近自己划过,最好是从自己的袖边或耳际划过,这样对手就会离你很近,你的反攻路线也短了。由于双方距离很近,还可以使用一些招数使来不及收劲的对方撞到己方的刀锋上。但如果使用一支质地不甚均匀的刀剑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这一点宝贵的距离。因为质地不甚均匀的刀剑表面张力差,如果某一处不均匀的地方恰好被用来格挡的话,刀剑就会失去应有的张力,弹不开对方的剑,从而失去那一点十分吝啬的距离被对手击中。所以好刀必是质地均匀充满张力的,同时质地越绵密张力表现越佳。

最初中国刀剑的构造是包钢技术,包钢是以含碳量高的高硬度刃钢与皮铁将含碳量低的柔软心铁包裹起来做成刀身,有三枚;四枚;五枚等结构(图八为五枚结构的包钢)。这样的复合结构使处于外侧的刃钢与皮铁为刀剑提供优秀的锋利度与抗折性能,而柔软心铁使刀剑有很好的缓冲抗震性能。但包钢会耗费极大的财力物力,所以从宋开始主流中国刀剑采用了廉价的嵌钢技术,即以铁质刀身在刃口处镶嵌一条刃钢。这样一来,优点是可以快速廉价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但刀剑的品质却开始落后了。此后,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刀剑仍然采用包钢技术,但日本却一直保留了我国的包钢技术。

3:刃要清亮通透方为佳刃,刃一眼望去朦朦胧胧绝非佳刃。

刀剑的刃部通常会采用局部淬火处理,用“嵌钢烧刃”(图九左半部分为我国明代嵌钢烧刃长刀)“包钢烧刃”

(图九右半部分为日本室町时代包钢烧刃武士刀)或“嵌钢整烧”来提高刃部的切割性能,日本则称为水减。刀胚完成后刀匠会进行淬火处理,这样可以使刃部坚硬锋利,刀身则柔软坚韧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淬火处理中刀匠要对刀胚的温度与水温控制精确,才能在完工时得性能超群的刀剑。局部淬火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刀工会用粘土;木炭粉和磨石粉末调制出烧刃土,再将锻打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裹。刃部覆土较薄,镐地和栋的覆土较厚。不同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配方法会有所不同。覆土后的刀身会被放到750℃-760℃的炉火中锻烧。刀工从火炎的颜色来判断炉火温度,一旦温度超过800℃,就会严重影响到刀身的强度。经过锻烧后的刀身会立即投入26℃的水中急冷,这就是“淬火”。通过这一工序,刀刃表面会生成一层非常坚硬的“马氏体”组织。所谓马氏体,就是高温晶体因为急冷被锁定在“亚稳定”状态,晶体之间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张力,所以会产生坚硬的效果。包钢局部淬火或嵌钢淬火后,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会产生如同银色细沙一样的颗粒组成的线条,我国形容为“黑夜中的繁星”(图十左半部分),日本则称做沸(图十右半部分)。刃部的视觉感觉会比刀身“清亮”,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古籍中被称为“白坚”(“白坚”亦有可能是指复合青铜剑)。同时刀身则会产生美丽的自然弧度。由于这一工序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刀刃变形碎裂,而使刀剑产生的致命瑕疵。

刃部“清亮”反映出刀匠操作时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与果断,在出火与入水时决不拖泥带水。“清亮”也代表了整个刃部在战斗中的表现将是灵敏的,与对手两剑相搭便可以敏锐的洞察到对手的意图。“清亮”同时也代表着刃部钢质优良,砍杀时有很强的穿透性。而“通透”则代表整个刃部的均匀与连续性,完美无缺的连续性提供了刃部无比优秀的张力与传达性。在击中目标时可以让剑手使出的劲力准确不打折扣的传递到目标上。所以“通透”是刃部至关重要的指标。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中日刀剑的结构,发现各种锻打方法的配比与结合是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原理的。中国刀剑的刃部多为团打的精钢,接着会有一段软钢用来保护硬而脆的刃,而且为了使刃部在受到冲击时避免大面积的崩裂,保护刃部的软钢也是采用团打的。占刀身总宽度1/2至2/3的刀身则多采用流水锻打,用来增加整刀的牵引力与抗折性(图十一)。名闻遐迩的日本刀也是使用了这种分布结构,他们在镐地上采用所谓的怔目肌,就是我们所说的长流水纹。左图密实部位就是硬而脆刃部,其后再以硬度稍差而韧性较好的团打软钢来包裹刃部,从刀宽的1/3开始用锻打成流水纹的软钢或铁来加强刀身的抗折性能。值得注意的是越早期的刀刃与地的界限越模糊,由刃开始从硬至软渐变,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刃部。但越到后期界线越清晰,这是因为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提高,用作刃部的钢材强度与韧性已经日趋完美,已经不需要过多层次的软钢来保护了。以马牙为例,没有过渡软钢层的保护而一块块大面积裸露刃钢的做法不会是早期的工艺。(图十二右半部分)而早期的马牙是有软钢层的,表面看来夹钢线十分含蓄,如同烧刃的感觉。(图十二左半部分)日本刀亦是如此,古刀期的刀大多烧的很低,进入新刀期;新新刀期后,由于钢材质量的提高与和平的环境,刃部被烧的既高又华丽。

因此,所谓刀剑之姿形地刃与锻造的魅力气质都是为了实战之必然。在古代被神秘化了的铸剑艺术其实是千百年来铸剑师与战士们,在经历了无数战斗成败后的技术总结。希望大家通过此篇小文能对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有新的认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刀剑铸造-徒手打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刀剑铸造-徒手打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刀剑铸造-徒手打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784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