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审计实务项目一实训报告

时间:2019-05-29 18:26:28 网站:公文素材库

审计实务项目一实训报告

项目一、审计实务基本理论及基础技能实训

(一)实训目标:

能运用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基础知识,办

理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底稿、,开展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二)实训要求

1、能计算审计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业务判断审计报告的类型2、能辨别审计证据的性质及取得审计证据运用的审计程序。3、能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编制工作底稿

4、、能编制财务报表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及审计业务约定书(三)实训步骤

.1、老师讲授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报告、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基础知识及操作要点并示范指导。

2、练习辨别审计证据的性质及取得审计证据运用的审计程序3、练习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4、练习根据审计业务判断审计报告的类型。

5、练习和编制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审计业务接受评价表工作底稿6、、练习编制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四)实训内容

1、分析案例,辨别审计证据的性质及取得审计证据运用的审计程序。2、练习和编制银行存款审计的工作底稿。

3、编制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扩展阅读:审计实务培训

第一讲风险评估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一)行业状况

1.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例如,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所处什么行业?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行业处于哪一总体发展阶段(例如:起步、快速成长、成熟或衰退阶段)?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价格竞争如何?行业上下游关系如何?谁是被审计单位最重要的竞争者,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被审计单位及其竞争者主要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2.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例如,行业是否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以及采取了什么行动使波动的影响最小化?行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是否受季节影响?

3.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例如,本行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受技术发展影响的程度如何?行业是否开发了新的技术?被审计单位在技术方面是否具有领先地位?(房地产企业、服务性企业一般不涉及)

4.能源供应与成本:包括依赖的主要能源及相关市场价格及供应量的变化。5.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二)法律与监管环境

包括适用的会计准则及行业特定惯例、其他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规

(三)其他外部因素:例如,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萧条、景气),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如何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目前国内或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如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利率等)如何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否受到汇率波动或全球市场力量的影响?

(四)被审计单位性质1.所有权结构

所有权性质(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所有者名称、与被审计单位关系、所有者与其他人员或单位(如控股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能需要对其控股母公司(股东)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2.治理结构

董事会的构成情况、董事会内部是否有独立董事、治理结构中是否设有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及其运作情况

3.组织结构

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或其他成员机构;

4.经营活动

主要产品性质,主要销售模式、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业务分布、地理分布、利润率;厂房面积,生产、仓储、运输能力;当年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是否从事电子商务、原材料是否受重大价格变动影响、关联方交易情况等。

5.投资活动

包括近期拟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并购活动与重大资产处置;证券投资、委托贷款的发生与处置;资本性投资活动,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及相关投资计划的变动;不纳入合并范围的投资;从事特殊目的而投资的实体、工具等。

6.筹资活动

包括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公司的信用评级、公司在本年度是否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公司的抵押担保情况等。

(五)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3.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

4.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六)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七)业绩衡量与评价

包括股东的期望;被审计单位对管理层的业绩衡量体系、主要指标和趋势,分析对管理层行为的可能影响;关注内外部的业绩指标所揭示的未预期或异常的结果或趋势,了解管理层的调查结果和采取措施,分析异常结果或趋势可能的影响。

(八)控制环境

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1)说明制订了什么员工行为守则及其他政策并如何使之得到执行(2)建立什么样的信息传达机制,使员工能够清晰了解管理层的理念(3)对背离公司现有控制的行为怎样进行调查和记录(4)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压力是否恰当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

(1)公司怎样保持岗位责任明确,任职条件清晰(2)公司怎样定期培训员工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1)在董事会内建立怎样的监督机制

(2)怎样保证董事会成员具备适当的经验和资历,并保持成员相对的稳定性

(3)审计委员会怎样运作?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1)如何保证管理层不能由一人或少数几人控制(2)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态度是什么?

(3)管理层对于重大的内部控制和会计事项,是否征询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4)管理层对经营风险的态度及处理方式

5.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具备提供管理各类活动所需信息的能力(2)对交易授权的控制是否建立在适当的层次上(3)管理层是否及如何定期评估组织结构的恰当性(4)如何保持员工,特别是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的员工数量充足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

员工的岗位职责,包括具体任务、报告关系及所受限制等是否明确制定并传达到本人

7.人力资源的政策与实务(1)对人力资源的配备要求(2)人力资源的政策是否清晰(3)员工是否有足够的胜任能力(九)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1)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

(2)风险评估部门是否设置了必要的流程以识别风险?(3)对识别的风险是否有应对机制?(十)信息系统与沟通1.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

(1)在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交易(2)在信息系统和人工系统中,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的程序(3)与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有关的会计记录、支持性信息和账务报表中的特定项目

(4)信息系统如何获取除各类交易之外的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和情况的信息,如对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等

(5)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包括做出的重大会计估计和披露(6)管理层凌驾于账户记录之上的风险。2.沟通

组织内部有充分畅通的横向沟通渠道,横向信息传递完整、及时,并能提供有关人员履行其职责所需的充分信息

(十一)控制活动

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十二)对控制的监督

1.被审计单位建立了什么样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2.是否做到持续监督?监督是否有评价记录?

3.对评价出的薄弱环节及违反控制规定的行为是否及时处理?4.内部监督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十三)了解舞弊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舞弊的迹象;管理层是否有舞弊的压力和动机,是否有舞弊的机会,是否存在相应的监督机制。

(十四)评估持续经营能力

(十五)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讲风险应对

一、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病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2.分派更有经验或特殊技能的注册会计师,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二、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三、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1.主要业务活动:(1)接受客户订单;(2)批准赊销信用;(3)按销售单供货;(4)按销售单装运货物;(5)向客户开具账单(6)记录销售;(7)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8)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9)注销坏账;(10)提取坏账准备

2.涉及的主要财务报表项目: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

3.实质性程序:

(1)主营业务收入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非记账本位币结算的主营业务收入折算汇率及折算金额是否正确。

2)检查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条件、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前后期是否一致;关注周期性、偶然性的收入是否符合既定的收入确认原则、方法。

3)必要是,实施以下分析程序:

A.针对已识别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的有关项目,并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通过进行以下比较,同时考虑有关数据间关系的影响,以建立有关数据的期望值:

a.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与上期进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的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b.计算本期重要产品收入、毛利率,与上期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

c.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d.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e.根据增值税发票申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或将营业收入与收入相关的税金,如营业税、增值税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比例关系是否合理。

B.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

C.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相比较,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D.如果其差异额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调查并获取充分的解释和恰当的佐证性质的审计证据(如通过检查相关的凭证等)。

4)获取产品价格目录,抽查售价是否符合价格政策,并注意销售给关联方或关系密切的重要客户的产品价格是否合理,有无以低价或高价结算的方法相互之间转移利润的现象。

5)抽取本期一定数量的记账凭证,审查入账日期、品名、数量、单价、金额等是否与发票、发货单、销售合同等一致6)抽取本期一定数量的发货单,审查出库日期、品名、数量等是否与发票、销售合同、记账凭证等一致。

7)结合对应收账款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关注有无未经对方认可的大额销售。

8)对于出口销售,应当将销售记录与出口报关单、货运提单、销售发票等出口销售单据进行核对,必要时向海关函证。

9)销售的截止测试:

A.通过测试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且金额大于的发货单据,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且金额大于的凭证,与发货单据核对,以确定销售是否存在跨期现象。

B.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销售和发货水平,确定业务活动水平是否异常(如与正常水平相比),并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截止程序

C.取得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的销售退回记录,检查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

10)存在销货退回的,检查手续是否符合规定,结合原始销售凭证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结合存货项目审计关注其真实性。

11)销售折扣与折让

A.获取或编制折扣与折让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B.取得被审计单位有关折扣与折让的具体规定和其他文件资料,并抽查较大的折扣与折让发生额,检查其是否经授权批准,是否合法、真实;检查其计算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C.检查销售折让与折扣是否及时足额提交对方,有无虚设中介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等情况。

12)检查有无特殊的销售行为,如委托代销、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附有退回条件的销售、售后租回、售后回购、以旧换新、出口销售等,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进行审核。

13)调查向关联方销售的情况,记录其交易品种、价格、数量、金额和比例,并记录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对于合并范围内的销售活动,记录应予合并抵销的金额。

14)调查集团内部销售的情况,记录其交易价格、数量和金额,并追查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是否已予以抵销。

15)检查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2)其他业务收入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与营业收入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2)计算本期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的比率,并与上期该比率比较,检查是否有重大波动,如有,则查明原因。

3)检查其他业务收入内容是否真实、合法,收入确认原则及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择要抽查原始凭证予核实。

4)对异常项目,应追查入账依据及有关法律文件是否充分。5)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一定数量的记账凭证,实施截至测试,追踪到销售发票、收据等到,确定入账时间是否正确,对于重大跨期事项作必要的调整。

6)确定其他业务收入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是否恰当。

(3)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坏账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B.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检查其账龄分析是否正确;C.分析有贷方余额的项目,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重分类调整;D.结合预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明细余额,检查是否存在应收、预收两方挂账的项目,必要时作出调整;

E.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应收账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F.标识重要的欠款单位,计算其欠款合计数占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关注其总体合理性:

A.比较当期及以前期间的应收账款余额及账龄结构,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

B.比较当期及以前期间的应收账款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分析应收账款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否配比。

C.比较截止日前后两个月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主要客户余额,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

D.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并与以前期间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

3)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编制“应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对函证结果进行评价。(需要记录函证对象的确定标准、确定过程以及推断错报的过程)

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而言是不重要的,或者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否则应当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如果不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应当在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如果认为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函证数量的多少、范围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应收账款在全部资产中的重要性;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以前期间的函证结果。

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选择大额或账龄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关联方项目、主要客户项目(包括关系密切客户)、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为零的项目、可能产生重大错报或舞弊的非正常的项目作为函证对象。

4)对未函证及未回函的应收账款,实施以下替代审计程序:A.检查构成该笔债权的相关文件资料,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货运单据等原始凭证,核实交易事项的真实性。

B.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收账款明细账、银行存款及现金日记账,核对收款凭证、银行对账单等,核实其是否收回。

C.对大额或异常及关联方应收账款,即使回函相符,仍应对其采用替代程序,抽查其原始凭证。

5)请客户协助或审查至审计日相应的会计记录,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上标出至审计时已收回的应收账款,对已收回金额较大的款项进行常规检查,如核对收款凭证、银行对账单、销货发票等,并注意凭证发生日期的合理性。

6)抽查应收账款明细账,并追查至有关原始凭证,查证被审计单位有无不属于结算业务的债权。如有,应建议被审计单位作适当调整

7)评价坏账准备计提的适当性:

A.取得或编制坏账准备计算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坏账准备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B.评价计提坏账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方法,复核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是否按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的既定方法和比例提取,其计算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

C.检查应收账款中是否存在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无法收回,或者债务人长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的情况。如果是,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处理。

D.实际发生坏账损失的,检查转销依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授权批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是否已办妥税务部门审批或备案手续,若转作坏账损失的项目未经税务部门批准或备案,须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E.检查已经确认并转销的坏账重新收回的,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F.通过比较前期坏账准备计提数和实际发生数,以及检查期后事项,评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8)标明应收关联方[包括持股5%以上(含5%)股东]的款项,执行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并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

9)检查应收账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4)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收票据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应收票据的折算汇率及折算金额是否正确,折算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

2)取得被审计单位“应收票据备查簿”,核对其是否与账面记录一致。在应收票据明细表上标出至审计日已兑现或已贴现的应收票据,检查相关收款凭证等资料,以确认其真实性。

3)监盘库存应收票据,并与“应收票据备查簿”的有关内容核对;检查库存票据,注意票据的种类、号数、签收的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合同交易号、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利率、贴现率、收款日期、收回金额等是否与应收票据登记簿的记录相符;关注是否对背书转让或贴现的票据负有连带责任,是否存在已作抵押的票据和银行退回的票据。

4)对于大额票据,应取得相应销售合同或协议、销售发票和出库单等原始交易资料并进行核对,以证实是否存在真实交易。

5)必要时,抽取部分票据向出票人函证,并对函证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对不符事项作出适当处理。

6)复核带息票据的利息计算是否正确,并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逾期应收票据是否按规定停止计提利息。

7)对贴现的应收票据,复核其贴现额和贴现息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编制已贴现和已转让但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清单,并检查是否存在贴现保证金。

8)检查是否存在已到期但未获承兑的应收票据,或虽未到期,但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可能性不大的应收票据,如有,应转入应收账款核算。

9)标明应收关联方[包括持股5%以上(含5%)股东]的款项,执行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并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

10)检查应收票据的坏账准备计提、转销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1)检查应收票据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5)预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预收账款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结合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明细余额,检查是否存在应收、预收两方挂账的项目,必要时作出调整;

C.以非记账本位币结算的预收账款,检查其采用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

D.检查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必要时进行重分类调整;E.标识重要客户。

2)请客户协助或审查至审计日相应的会计记录,在预收账款明细表上标出至审计时已转销的预收账款,对已转销金额较大的预收账款进行常规检查,如核对记账凭证、仓库发货单、销货发票等,并注意这些凭证发生日期的合理性。

3)对期末余额较大、长期挂账、其他异常的预收账款进行函证,编制“预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对函证结果进行评价。

4)抽查预收账款有关的销货合同、仓库发货记录、货运单据和收款凭证,检查已实现销售的商品是否及时转销预收账款,确定预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5)检查预收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并作出记录,必要时提请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

6)对预收账款中税法规定应预缴税款的预收销售款,结合应交税金等项目的审计,检查是否及时、足额预缴有关税金,并记录对所得税的影响。

7)标明预收关联方[包括持股5%以上(含5%)股东]的款项,执行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并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

8)检查预收账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6)应交税费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交税费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注意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其他不需要预计应缴数的税金有无误入应交税金项目;

C.分析存在借方余额的项目,查明原因,判断是否由被审计单位预缴税款引起。

2)首次接受委托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纳税鉴定、纳税通知、减免税批准文件等,了解被审计单位适用的税种、计税基础、税率,以及征、免、减税的范围与期限。如果被审计单位适用特定的税基式优惠或税额式优惠、或减低适用税率的,且该项税收优惠需办理规定的审批或备案手续的,应检查相关的手续是否完整、有效。连续接受委托时,关注其变化情况。

3)核对期初未交税费与税务机关受理的纳税申报资料是否一致,检查缓期纳税及延期纳税事项是否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4)取得税务部门汇算清缴或其他确认文件、有关政府部门的专项检查报告、税务代理机构专业报告、被审计单位纳税申报资料等,分析其有效性,并与上述明细表及账面数据进行核对。

5)检查应交增值税:

①.获取或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明细账核对相符;

②将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与被审计单位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行核对,比较两者是否总体相符,并分析其差额的原因;

③销项税额的审计:

根据与增值税销项税额相关帐户审定的有关数据,复核存货销售,或将存货用于投资、无偿馈赠他人、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应计的销项税额,以及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计税依据是否正确以及应计的销项税额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④进项税额的审计:

A.通过“原材料”等相关科目匡算进项税是否合理;B.抽查一定期间的进项税汇总表,与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相关数额合计数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C.抽查重要进项税发票、海关完税凭证、收购凭证或运费发票,并与网上申报系统或主管税务机关的认证记录进行核对,并注意进口货物、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或废旧物资、支付运费、接受投资或捐赠、接受应税劳务等应计的进项税额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⑤进项税额转出的审计:

检查因存货改变用途或发生非常损失等应计的进项税额转出数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⑥出口退税的审计:

取得《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及办理出口退税有关凭证,复核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⑦已交税金的审计:

A.检查适用税率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B.抽查本期已交增值税资料,确定已交款数的正确性;

C.对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实行核定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被审计单位,应检查其是否按照有关规定正确执行。如果申报增值税金额小于核定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金额,应注意超过申报额部分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检查应交营业税的计算是否正确。

结合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的审计,根据审定的当期营业额,检查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否正确,适用税率是否符合税法规定,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并分项复核本期应交数;抽查本期已交营业税资料,确定已交数的正确性。7)检查应交消费税的计算是否正确。

结合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根据审定的应税消费品销售额(或数量),检查消费税的计税依据是否正确。适用税率(或单位税额)是否符合税法规定,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并分项复核本期应交消费税税额;抽查本期已交消费税资料,确定已交数的正确性。

8)检查应交资源税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9)检查应交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A.根据审定的预售房地产的预收账款,复核预交税款是否准确;B.对符合项目清算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规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如果被审计单位已聘请中介机构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的,应检查、核对相关鉴证报告;

C.如果被审计单位被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应检查、核对相关的手续。

10)检查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算是否正确。

结合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的审计,根据审定的计税基础和按规定适用的税率,复核被审计单位本期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抽查本期已交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料,确定已交数的正确性。

11)结合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等项目的审计,检查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款项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12)检查应交车船使用税和房产税的计算是否正确。获取被审计单位自有车船数量、吨位(或座位)及自有房屋建筑面积、用途、造价(购入原价)、购建年月等资料,并与固定资产(含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账复核一致;了解其使用、停用时间及其原因等情况;通过审核本期完税单,检查其是否如实申报和按期缴纳,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13)检查应交土地使用税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14)获取或编制应交所得税测算表,结合所得税项目,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及企业所得税税率,复核应交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抽查本期已交所得税资料,确定已交数的正确性。

15)检查除上述税项外的其他税项及代扣税项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

16)检查被审计单位获得税费减免或返还时的依据是否充分、合法和有效,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7)抽查笔应交税费相关的凭证,检查是否有合法依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8)检查应交税费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7)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2)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纳税范围与税种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减免税的项目是否真实,理由是否充分,手续是否完备。

3)根据审定的当期应纳营业税的主营业务收入,按规定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营业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根据审定的本期应税消费品销售额(或数量),按规定适用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消费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根据审定的本期应纳资源税产品的课税数量,按规定适用的单位税额,计算、复核本期应纳资源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检查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项目的计算依据是否和本期应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合计数一致,并按规定适用的税率或费率计算、复核本期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7)结合应交税费科目的审计,复核其勾稽关系。

8)检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8)销售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营业费用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2)将营业费用中的工资、折旧等与相关资产、负债科目核对,检查其勾稽关系的合理性。

3)检查营业费用明细项目的分类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是否划清了营业费用和其他费用的界限。

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营业费用进行分析:

A.计算分析各个月份营业费用总额及主要项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并与上一期进行比较,判断变动的合理性;

B.计算分析各个月份营业费用中主要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并与上一期进行比较,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

C.计算分析营业费用各月各项费用构成情况,并与上一期进行对比,判断变动的合理性。

5)检查销售佣金支出是否符合规定,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如超过规定,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6)检查广告费、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支出是否合理,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如超过规定限额,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

7)检查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是否按确定的金额进行会计处理。

8)选择重要或异常的营业费用,检查费用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开支内容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计算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9)抽取资产负债日前后天张凭证,实施截止性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对于重大跨期项目,应作必要调整。

10)检查营业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二)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1.主要业务活动:(1)请购商品和工劳务;(2)编制订购单;(3)验收商品;(4)储存已验收的商品;(五)编制付款凭单;(6)确认与记录负债;(7)付款;(八)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

2.涉及的主要财务报表项目:预付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管理费用。

3.实质性程序

(1)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结合预付账款等往来项目的明细余额,检查是否存在应付、预付两方挂账的项目、异常余额或与购货无关的其他项目(如关联方账户或员工账户),如有,应予以记录,必要时作出调整;

C.以非记账本位币结算的应付账款,检查其采用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

D.分析出现借方余额的项目,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重分类调整;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应付账款进行分析,关注其总体合理性:

A.对应付账款本期期末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B.分析当期及以前期间应付账款的账龄、构成及主要供货商的变化,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

C.计算应付账款对存货及流动负债的比率,与以前期间对比分析,评价应付账款整体合理性。

3)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应从非财务部门,如:采购部门获取),并将对账单和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之间的差异进行调节(如在途款项、在途货物、付款折扣、未记录的负债等),查找有无未入账的应付账款,确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4)选择应付账款的重要项目(包括零账户)函证其余额,编制应付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

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必须函证应收账款,这是因为函证不能保证查出未记录的应付账款,况且注册会计师能够取得采购发票等外部凭证来证实应付账款的余额。但如果控制风险较高,某应付账款明细账户金额较大或被审计单位处于财务困难时期,则应进行应付账款的函证。

5)根据回函情况分析函证结果,对未回函的可再次向债权人函证或采用替代审计程序核实应付账款的真实性。

6)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合理。

7)结合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查是否有大额料到单未到的情况,确认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

8)针对异常或大额交易及重大调整事项(如大额的购货折扣或退回,会计处理异常的交易,未经授权的交易,或缺乏支持性凭证的交易等),检查相关原始凭证和会计记录,以分析交易的真实性、合理性。

9)被审计单位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的,检查不同债务重组方式下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0)检查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并作出记录,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需支付;对确实无需支付的应付款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关注账龄超过3年的大额应付账款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是否偿还,检查偿还记录及单据,并披露。

11)复核截止审计现场工作日的全部未处理的供应商发票,并询问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的供应商发票,确认所有的负债都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内。

12)检查应付关联方款项的真实性、完整性,标明应付关联方(包括持股5%以上的股东)的款项,并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14.检查应付账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2)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分类汇总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2)实质性分析程序:

A.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通过以下比较,并考虑不关数据间关系的影响,建立有关数据的期望值:

a.分类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与上期比较;b.计算固定资产修理及维护费用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并进行本期各月、本期与以前各期的比较;

B.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

D.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相比较,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E.如果其差异额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调查并获取充分的解释和恰当的佐证证据,如检查相关的凭证。

3)实地检查重要固定资产(如为初次审计,应适当扩大抽查范围),确定其是否存在,关注固定资产品质和使用状况,判断是否存在已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可能。

4)检查房屋产权证、车辆行驶证或车辆运营证、船舶船籍证明、设备采购合同及发票等所有权证明文件,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5)检查本期固定资产的增加:

A.询问管理层当年固定资产的增加情况并与获取或编制的固定资产明细表进行核对;

B.检查当年增加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a.外购固定资产:核对采购合同、发票、保险单、发运凭证等资料,抽查测试其计价是否正确,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果购买的是房屋建筑物,还应检查契税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b.在建工程转入的固定资产:应检查固定资产确认时点是否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入账价值与在建工程的相关记录是否核对相符,是否与竣工决算、验收和移交报告等一致;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检查是否已按估计价值入账,并按规定计提折旧。

c.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检查是否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并检查确认价值是否公允,交接手续是否齐全;涉及国有资产的,是否有评估报告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审备案或核准确认。

d.更新改造增加的固定资产:查明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重新确定的剩余折旧年限是否恰当。

e.检查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条件,如不满足,检查该支出是否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f.融资租赁增加的固定资产:获取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相关证明文件,检查融资租赁合同的主要内容,并结合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等科目检查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g.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增加的固定资产:检查产权过户手续是否齐备,检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及确认的损益和负债是否符合规定。

h.如被审计单位为外商投资企业,检查其采购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i.其他增加:检查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始凭证,核对其计价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法律手续是否齐全。

C.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弃置费用,如果存在弃置费用,检查弃置费用的估计方法和弃置费用现值的计算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检查本期固定资产的减少:A.检查减少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文件。

B.结合固定资产清理和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抽查固定资产帐面转销额是否正确。

C.检查出售、盘亏、转让、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D.检查因修理、更新改造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E.检查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F.检查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转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G.检查其他减少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7)检查固定资产的租赁:

A.检查固定资产租赁是否签订了合同、租约,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经过授权批准。

B.检查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属企业必需,或租出的固定资产是否是企业多余、闲置不用的。

C.租入的固定资产有无久占不用、浪费损坏的现象;租出的固定资产有无长期不收租金、无人过问,是否有变相馈赠、转让等情况。

D.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复核租赁协议,检查租赁是否符合融资租赁的条件,检查资产的入账价值、折旧及相关负债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E.必要时向出租人函证租赁合同及执行情况。F.检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8)检查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相关证明文件并作相应记录,检查对其预计净残值调整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9)检查自用房地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有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0)检查固定资产保险情况,复核保险范围是否足够。

11)检查有无与关联方的固定资产购售活动,是否经适当授权,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对于合并范围内的购售活动,记录应予合并抵销的金额。

12)结合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或长期应付款等科目的审计,检查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金额,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3)检查购置固定资产时是否存在与资本性支出有关的财务承诺。14)结合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如有,则应取证并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恰当披露。

15)检查固定资产折旧:

A.检查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是否符合规定,前后期是否一致,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是否合理;如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否取得批准文件。

B.检查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是否正确,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是否正确,尤其关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折旧。

C.检查折旧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与上期一致,提取的折旧费用与相关成本费用项目核对是否相符。

D.注意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时有关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查明通过更新改造、接受捐赠或融资租入而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计算是否正确。E.检查累计折旧的减少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6)对于因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及累计折旧的,取得有关清产核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确认文件,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7)检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A.检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取得并核对相关证明文件,以查明:计提方法是否符合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前后期是否一致,计提依据是否充分,计提数额是否恰当,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B\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关注其总体合理性:

A.将期末预付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波动原因。B.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余额构成,检查一年以上预付账款未核销的原因及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检查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的或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无法再收到所购货物的是否已转入其他应收款。

3)选择预付账款的重要项目函证其余额,编制预付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

4)根据回函情况分析函证结果,对未回函的可再次向债权人函证或采用替代审计程序核实预付账款的真实性。

A.检查构成该笔债权的相关原始凭单,如购货合同、付款单据等,核实交易事项的真实性。

B.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预付账款、存货及在建工程明细账,并检查相关凭证,核实期后是否已收到实物并转销预付账款,分析资产负债表日预付账款的真实性。

5)实施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程序,检查对关联方的预付账款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标明预付关联方[包括持股5%以上(含5%)股东]的款项,并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

6)检查预付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转销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7)检查预付账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4)应付票据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与应付票据备查簿的以下有关内容核对相符:商业汇票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和收款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

C.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其他应付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D.标识重要明细账户。2)检查应付票据备查簿:

A.检查债务的合同、发票和收货单等资料,核实交易、事项交易真实性,复核其应存入银行的承兑保证金,并与其他货币资金科目勾稽;

B.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已偿付的应付票据,检查有无未入账的应付票据,核实其是否已付款并转销;

C.针对已注销的应付票据,确定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偿付;D.询问管理人员,审查有关文件并结合购货截止测试,检查应付票据的完整性;

D.获取客户的贷款卡,打印贷款卡中全部信息,检查其中有关应付票据的信息与明细账合计数、总账数、报表数是否相符。

3)选择应付票据的重要项目(包括零账户),函证其余额和交易条款,对未回函的再次发函或实施替代的检查程序(检查原始凭单,如合同、发票、验收单,核实票据的真实性)。4)检查逾期未兑付票据的原因,是否已转入应付账款等项目,带息票据是否已停止计息,如果有抵押的票据,应作出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的披露。

5)复核带息应付票据利息是否足额计提,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标明应付关联方[包括持股5%以上(含5%)股东]的款项,执行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并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

7)检查应付票据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5)工程物资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工程物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工程物资减值准备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2)实地检查工程物资,确定其是否存在,并观察是否有呆滞、积压物资。

3)抽查若干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发票、货物验收单等原始凭证,检查其是否经过授权审批,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结合在建工程审计,检查工程物资的领用手续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工程物资定期盘点,","p":{"h":21.06,"w":417.542,"x":174.09,"y":963.419,"z":52},"ps":null,7)检查有无与关联方之间的工程物资采购业务,其是否经适当授权,是否按正常交易价格进行结算。如有,注明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的金额。

8)检查当期计提的工程物资减值准备是否充分、合理,累计减值准备额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列示。

9)检查工程物资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6)在建工程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在建工程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2)实质性分析程序:

A.对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进行比较,分析变动原因。并根据公司本期资本性支出计划(预算),分析在建工程变动的合理性。

B.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关注在建工程与公司经营的关系,需关注是否存在大量资金投入与公司正常经营无关的工程项目。

C.分析期末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数额与在建工程账面余额的比率,并与期初比较,对异常波动查明原因并判断波动的合理性。

3)检查在建工程项目、规模是否经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适当授权批准,需要政府部门批准的项目是否得到批准立项,检查与在建工程项目有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环境测评报告等文件,以确定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合法性。4)实施在建工程实地检查程序,确定在建工程是否存在,观察工程项目的实际完工程度,检查是否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5)检查在建工程的增加:

A.询问管理层当期在建工程的增加情况,并与获取或编制的在建工程的明细表进行核对;

B.查阅公司的资本支出预算、公司相关会议决议等,检查本期增加的在建工程是否全部得到记录;

C.检查本期增加的在建工程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如立项申请、工程借款合同、施工合同、发票、工程物资请购申请、付款单据、建设合同、运单、验收报告等是否完整,计价是否正确。

D.结合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或长期应付款等科目的审计,检查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讫日界定是否合规,计算方法、资本化金额、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检查在建工程的减少:

A.了解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政策,并结合固定资产审计,核对已完工项目的竣工决算报告、验收交接单等原始资料,检查在建工程转销额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将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挂列在建工程而少计折旧的情形;

B.检查在建工程其他减少的情况,入账依据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7)对于因资产评估调整在建工程账面原值的,取得有关资产评估报告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文件,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8)检查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A.检查在建工程是否出现减值情形,是否应确认减值准备。B.检查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是否符合制度规定,前后期是否一致,计提的依据是否充分,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否合理,减值准备本期计提数是否恰当,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C.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在建工程价值又得以恢复时,是否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D.实际发生在建工程损失时,减值准备的转销是否符合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9)检查有无与关联方相关的工程建造和代开发业务。若有,是否经过适当授权,是否按正常交易价格进行结算。

10)结合银行借款等科目的审计,检查在建工程有无被抵押和担保的情况,如有,取得相关资料,在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披露。

11)检查在建工程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7)固定资产清理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清理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2)检查固定资产清理的发生是否有正当理由,是否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固定资产清理的发生和转销是否经授权批准,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A.结合固定资产等账项的审计,检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账面转入额是否正确;

B.检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和清理费用的发生是否真实,清理净损益的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由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转出产生固定资产清理的,检查相关的合同协议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确定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是否公允,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检查固定资产清理是否长期挂账,如有,应作出记录,必要时建议作适当调整。

5)检查固定资产清理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8)无形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2)检查无形资产的权属证书原件、非专利技术的持有和保密状况等,并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无形资产的性质、构成内容、计价依据、使用状况和受益期限,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存在,并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3)检查无形资产增加的计价是否正确,法律程序是否完备,是否经过适当的批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取得无形资产处置等相关合同、协议,检查无形资产减少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将预期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6)结合长、短期借款等项目的审计,了解是否存在用于债务担保的无形资产。如有,应取证并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恰当披露。

7)检查无形资产的摊销政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前后期是否保持一致,若改变摊销政策,检查其依据是否充分。复核计算摊销额及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与相关科目核对是否一致。

8)检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A.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取得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销的批准程序之证明文件,检查被审计单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C.检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价值恢复时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时减值准备余额结转是否正确。

9)检查无形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9)长期待摊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长期待摊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长期待摊费用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检查摊销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复核计算摊销额及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保持一致,是否存在随意调节利润的情况。

4)对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了解被审计单位开始生产经营及第一笔交易的发生日期,审查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是否一次性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5)对于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改良支出,检查相关的原始资料(如承租合同、装修合同和决算书等),确定改良支出金额是否正确,摊销期限是否合理,摊销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将预期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摊余价值予以转销。

7)检查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10)长期应付款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长期应付款明细表:

A.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B.检查非记账本位币长期应付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C.检查长期应付款的核算内容是否符合规定。2)检查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A.重点关注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检查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经授权批准,在租赁期开始日,长期应付款是否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确认;

B.结合合同的审查,是否按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按期支付租金;C.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检查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等发生的应付款项:A.检查购入超过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资产,长期应付款是否按应支付的金额确认;

B.结合合同的审查,是否按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按期支付价款;C.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实际利率分摊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分摊是否正确,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结合固定资产的审计,检查有无未入账的长期应付款。6)函证重大的长期应付款明细账户。

7)检查各项长期应付款本息的计算是否准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8)检查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是否转列流动负债。

9)检查长期应付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11)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管理费用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结合累计折旧、应付工资、预提费用、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应交税金等项目的审计,并将管理费用相关明细项目与其核对,分析其勾稽关系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记录。

3)检查管理费用的明细项目的分类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结合成本费用的审计,检查是否存在费用分类错误,若有,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

A.计算分析管理费用中各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管理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

B.将管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如有重大差异应查明原因;

C.比较本期各月份管理费用,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适当处理。

5)检查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是否系经营管理中发生或应由公司统一负担,检查相关费用报销内部管理办法,是否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

6)检查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检查相关董事会及股东会决议,是否在合规范围内开支费用。

7)检查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检查是否按合同规定支付费用,有无涉及到诉讼及赔偿款项支出。

8)检查诉讼费用并结合或有事项审计,检查涉及的相关重大诉讼事项是否已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还需进一步关注诉讼状态,判断有无或有负债,或是否存在损失已发生而未入账的事项。9)检查业务招待费的支出是否合理,计算规定限额,并做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10)复核本期发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是否正确。

11)结合对相关资产的检查,核对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是否在正式开展生产经营时计入管理费用。

12)选择重要或异常的管理费用,检查费用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3)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张凭证,实施截止性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对于重大跨期项目,应作必要调整。

14)检查管理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三)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1、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1)计划和安排生产;(2)发出原材料;(3)生产产品;(4)核算产品成本;(五)储存产成品;(6)发出产成品

2.涉及的主要财务报表项目:存货(包括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假商品、周转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受托代销商品款等)、营业成本

3.实质性程序

(1)存货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存货及跌价准备分类汇总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2)按存货类别获取或编制各类存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及分类汇总数核对是否相符。

3)实质性分析程序(必要时):A.原材料

a.比较当期及以前期间原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百分比的变动,并对异常情况作出解释。

b.比较原材料的实际用量与预算用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合理性。c.核对仓库记录的原材料领用量与生产部门记录的原材料领用量是否相符,并对异常情况作出解释。

d.根据标准单耗指标,将原材料收发存情况与投入产出结合比较,以分析本期原材料领用、消耗、结存的合理性。

B.库存商品(产品)

a.按品种分析商品(产品)各月单位成本的变动趋势,以评价是否有调节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的因素。

b.比较前后各期的主要商品(产品)的毛利率(按月、按生产线、按地区等)、商品(产品)周转率和商品(产品)账龄等,评价其合理性并对异常波动作出解释,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

c.比较产品库存量与生产量及库存能力的差异,并分析其合理性.d.核对仓库记录的产品入库量与生产部门记录的产品生产量是否一致,对差异作出解释。

e.核对发票记录的数量与发货量、订货量、主营业务成本记录的销售量是否一致,并对差异作出解释。

f.比较商品(产品)销售量与采购量或生产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合理性。

g.比较商品(产品)销售量和平均单位成本之积与账面商品(产品)销售成本的差异,并分析其合理性。

4)执行存货监盘程序,编制存货监盘报告,评价监盘结果。5)选取代表性样本,抽查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明细账的数量与盘点记录的数量是否一致,以确定明细账的数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A.从明细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与盘点报告(记录)的数量核对。

B.从盘点报告(记录)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与明细账的数量核对。6)对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进行截止测试:

A.入库截止测试:

a.在明细账的借方发生额中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张、()金额以上的凭证,并与入库记录(如入库单或购货发票或运输单据)核对,以确定入库被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b.在入库记录(如入库单或购货发票或运输单据)中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张、()金额以上的凭据,与明细账的借方发生额进行核对,以确定入库被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

B.出库截止测试:

a.在明细账的贷方发生额中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张、()金额以上的凭证,并与出库记录(如出库单或销货发票或运输单据)核对,以确定出库被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

b.在出库记录(如出库单或销货发票或运输单据)中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张、()金额以上的凭据,与明细账的贷方发生额进行核对,以确定出库被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

C.查阅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材料采购、委托加工物资、发出商品增减变动的有关账簿记录和有关的合同、协议和凭证、出库单、入库单、验收单等资料,结合上述出入库截止测试,检查有无跨期现象,如有,则应作出记录,必要时作调整。

7)存货计价方法测试:

A.检查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的入账基础和计价方法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自明细表中选取适量品种:

a.以实际成本计价时,将其单位成本与购货发票(外购)或成本计算单(自制)核对,并确认成本中不包含增值税。

b.以计划成本计价时,将其单位成本与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成本、相关成本差异明细账及购货发票(外购)或成本计算单(自制)核对,同时关注被审计单位计划成本制定的合理性。c.检查进口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的外币折算是否正确,检查相关的关税、增值税及消费税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d.抽查库存商品入库单,核对库存商品的品种、数量与入账记录是否一致;并将入库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科目(如生产成本)的结转额核对并作交叉索引。

B.检查发出计价的方法是否正确:

a.了解被审计单位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发出的计价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并抽取主要品种项目复核其计算是否正确;若以计划成本计价,还应检查相关成本差异的发生和结转的金额是否正确。

b.编制本期发出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汇总表,与相关科目勾稽核对,并复核()月发出汇总表的正确性。

C.检查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摊销方法(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验证发出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汇总表的正确性。

D.结合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盘点检查,期末有无货到单未到情况,如有,应查明是否已暂估入账,其暂估价是否合理。

8)对于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以及接受捐赠等取得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检查其入账的有关依据是否真实、完备,入账价值和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9)检查投资者投入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是否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并检查约定的价值是否公允、交接手续是否齐全。

10)检查与关联方的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购销业务是否正常,关注交易价格、交易金额的真实性及合理性,检查对合并范围内购货记录应予合并抵销的数据是否正确。

11)审阅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明细账,检查有无长期挂账的项目,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作调整。

12)结合银行借款等科目的审计,了解是否有用于债务担保的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如有,则应取证并作相应的记录,同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恰当披露。

13)存货中个别账户涉及的特殊审计程序A.材料采购(在途物资)

a.对大额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追查至相关的购货合同及购货发票,复核采购成本的正确性,并抽查期后入库情况,必要时发函询证。

b.检查期末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核对有关凭证,查看是否存在不属于材料采购(在途物资)核算的交易或事项。

c.检查月末转入原材料等科目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B.发出商品

a.检查发出商品有关的合同、协议和凭证,分析交易实质,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b.检查发出商品品种、数量和金额与库存商品(产成品)的结转额核对一致,并作交叉索引。c.发出商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复核其结转成本是否与相关收入配比,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d.检查发出商品退回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e.对发出商品的期末余额,必要时应函证核实。C.委托加工物资

a.抽查()份委托加工业务合同,检查有关发料凭证、加工费、运费结算凭证,关注所有权归属,核对成本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b.抽查加工完成物资的验收入库手续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c.对委托加工物资期末余额,必要时应现场察看或函证核实。D.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

a.检查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与固定资产的划分是否符合规定。

b.检查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的入库和领用的手续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c.检查出租、出借周转材料(包装物)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d.询问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周转材料(包装物)押金,若有,结合相关科目的审计查明押金的收取情况是否合理,有无合同,是否存在逾期押金,相应税金处理是否正确,必要时作调整。

E.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

a.对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率进行分析,检查是否有异常波动,计算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注意是否存在调节成本现象。b.结合以计划成本计价的原材料、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及以售价核算的库存商品等的入账基础测试,比较计划成本(售价)与供货商发票或其他实际成本资料,检查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的发生额是否正确。

c.抽查()月发出材料(商品)汇总表,检查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的分配是否正确,并注意分配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

d.检查材料(库存商品)发生盈余或损失时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及增值税进项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F.委托代销商品

a.检查若干份委托代销合同,抽查有关发货凭证,核对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b.检查是否定期收到委托代销商品销售月结单(对账单),抽查若干月份的销售月结单(对账单),验明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c.对委托代销商品的期末余额,必要时应现场察看或函证核实。G.受托代销商品

a.检查若干份受托代销合同,抽查有关收货凭证,核对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b.检查是否定期发出受托代销商品销售月结单(对账单),抽查若干月份的销售月结单(对账单),验明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c.对受托代销商品的期末余额,应现场察看是否存在。H.劳务成本

a.比较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及当期各月劳务成本的增减变动,询问并分析异常波动的原因。b.分别比较前后各期及本期各个月份的劳务成本项目,以确定成本项目是否有异常变动,以及是否存在调节成本的现象。

c.检查部分劳务合同,核对实际发生的劳务项目、金额、进度与合同内容是否一致。

d.将劳务成本明细表中的材料发生额与材料耗用汇总表、人工费用发生额与职工薪酬分配表、折旧发生额与折旧分配表、资产摊销发生额与各项资产摊销分配表及相关账项明细表核对一致,并作交叉索引。

e.选择重要或异常的劳务成本项目,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f.抽查成本计算单,检查劳务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是否合理、正确。g.检查劳务成本中有无资本性支出。

h.必要时,对劳务成本实施截止测试,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张、金额在()元以上的劳务成本明细账和凭证,确定有无跨期现象。

i.检查劳务成本的结转是否与对应的劳务收入相互配比,是否合理。14)执行生产成本(在产品)实质性测试程序,检查产品成本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5)执行制造费用实质性测试程序,检查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6)执行存货跌价准备实质性测试程序,检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销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7)检查存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编制审定表,阐明审计结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审计实务项目一实训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审计实务项目一实训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审计实务项目一实训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806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