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课堂教学反思
手工丝网花课堂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想融合为价值取向;这学期来,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课堂管理,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给予的条件多媒体教学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大胆实践;突出班队,活动育人。一个月来的课堂实践,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更多的却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一、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比如以前看似较难的作品制作,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创作,在作品上欠缺新意,但这学期大胆尝试,利用初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开始创作,先是说明作品制作的难度及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看作品演示,着重强调老师要求一定要达到,并且在创作过程一定不能放松要求,认真对待就能行。老师行,学生也能行。
二、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单纯的“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教”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
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无从下手。经过实践的摸索,事实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目前看来,放的还不够。如学生自由创作时,学生的作品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作,而是根据老师的提示创作,欠缺新意。而且太过于“放”的课堂,有些个性张扬的学生会闹腾起来,不是认真创作,而是扰乱课堂纪律,所以在学生纪律方面必须有奖有罚,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够。
三、要不断学习、再学习,挖掘再挖掘身边的创作素材。手工丝网花制作课的作品创作新意,关键在于挖掘。刚开始时,我一直课堂活动安全而一筹莫展,总觉得有一条绳索绑着,因此伸不开手脚,在课堂上生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经过与同事们深入探讨,上网与同行教师交流之后,才豁然开朗。活动,活动,就是要胆大心细的制作,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处处是素材。因此,完全可以由近及远,由简到繁,逐步展开,何苦为了安全而忧心呢?只要在课堂多加防范,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能防范于未然。四、要改变旧的观念,增强新的血液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而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却秉性难
移。课程刚开始,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手工丝网花”,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这时,我才发觉:不对劲!课不能这么上!综合实践课程,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旧的单一的讲授法必须淡去,必须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如在课题引入的时候,利用谈话法,作品图片欣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单兵作战”与“集体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全部包下的。刚开始实施时,总以为只是自己的课,不好麻烦人。但当学生开始自由组成活动小组时,才发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去指导那么多组。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综合实践课是集体课!怎么不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带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呢?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与学生间的集体协作才能高质量地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现在,怎样提倡学生之间的主动配合,主动帮助他人,正是开展中的难题。六、手工丝网花课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在多看的摸索实践教学中,我意识到了这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完美结合。它能和美术、科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在其中尝到了喜悦的滋味。
我深知,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将继续秉持着务实求真的态度,深入学习,大胆实践,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在不断摸索中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扩展阅读:数码摄影教学反思
数码摄影综合实践课上机操作教学反思
在我几年的教学中我总认为数码摄影上机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数码摄影上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数码摄影上机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50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手工课堂教学反思》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手工课堂教学反思: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手工课堂教学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28854.html
- 上一篇:某县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 下一篇:创业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