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体会
新生研讨课体会
对大学生活怀着一份忐忑不安和憧憬,我们告别亲友同学,作为一名大一的新生,来到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在高中的我的眼中,大学是自由的乐土,是学术的殿堂,那里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承载着为祖国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但是来到大学的我才明白大学生活和我所想象的截然不同,学术上,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更难理解且更为深入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我们拥有自制力和自学能力,生活上,我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帮助,需要照顾好自己,处理好个人事务,可是,这些是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的我们所不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觉得开设新生研讨课对我适应突如其来的大学生活有很多的帮助。
开设八周的新生研讨课,学院旨在为我们提供专业发展和生活方面的帮助。在历次的新生研讨课上,有不同专业的老师为我们提供有关专业的详细介绍,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例如,我们知道了一些相对“小众”的二级学科,像理论计算化学,结构化学等等,知道了这些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师资力量。还有为我们学习化学树立了信心,因为很多的同学在填志愿时,第一志愿并不是化学,当然我也是这样,我们并不清楚化学这个学科的就业前景如何,学术研究如何进行,如何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厦大化学化工学院的师资力量是否雄厚,厦大的化学是否如传闻的那样强大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当老师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是能够为我们指明学化学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但是,这门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一,老师在课堂上留给研讨的时间并不充足,有点名不副实。其二,有些老师介绍的内容过于专业化,我们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导致听不懂,所以有些同学会感到无聊,以致玩手机,写作业。其三,就是有关生活方面的介绍并不是太多。
不过,我认为新生研讨课还是有必要继续进行的,因为,只要改正这些不足,新生研讨课所带来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对新生是有指导意义的。
化学化工学院201*
级化学2班
王涛201*/12/
扩展阅读:关于新生研讨课的心得体会
关于新生研讨课的心得体会
姓名:*****院系,班级:***学院**************
学号:*******************
新生研讨课是进入华农的初次选课,带着好奇和一些感性的认识,我选择了《饲料,动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时间过得飞快,现在这门课程已经基本结束,回顾所学,我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我学到了什么?虽然研讨课每周只有一节,但是给我们授课的都是该课程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作为新生有机会听他们讲课,如沐春风,几乎每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知识层面而言,我了解到了饲料的概念及其8大分类,饲料的品质及其控制,还有营养与生长的知识(包括了生长方式,生长阶段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减肥原理的那节课。原来减肥就是使脂肪细胞变小,减少过多的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中最主要的物质就是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合成的,由此我明白了抽脂减肥,不吃或少吃含脂类食品等减肥方法的荒谬。Sotheonlywayiseatlessandexercisemore.老师说这是美国某个协会关于减肥方法中的一句话,我觉
得十分有道理。
尽管我不是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的其实还很浅显,但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激发了我对饲料科学的些许兴趣,使我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老师们通过一个个实例教给我们:怎样看表格读取信息;怎样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怎样制作PPT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着实使我受益匪浅。最后一点不得不提,老师们不仅一个个学识渊博,专业知识深厚,尤其是他们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十分佩服,值得所有学生学习。
一点小小的建议。新生研讨课的形式是分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次PPT进行讲演。现在回过头来看,讨论实在太少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个人觉得,这样一来,研讨课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开设目的。虽然‘听’能使学生学的更多,但是只有讨论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我建议:每堂课前三分之一时间由老师讲,后三分之二时间,师生围坐成一圈,就老师给出的课题各抒己见,互相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总结,帮助大家提高。而对于不擅发言的同学,大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理解,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说件遗憾的事,由于和老师接触太少的缘故,加之性格有点内向,我至今还不能说出几位老师的姓名,实在惭愧得很。希望老师们能够走进学生,与学生做好朋友,我们愿意以你们为榜样,做到最好!以上就是我的两点心得体会。祝愿研讨课办的越来越好!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新生研讨课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新生研讨课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生研讨课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1337.html
- 上一篇:新生研讨课
- 下一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