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背景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批示,我国众多国营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要建立战略后方,反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央确定在国防第三线的西南地区规划三道防线,进行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为此,同年4月,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首先内迁绵阳专区的梓潼县。
1965年,当时的绵阳专区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时绵阳、江油、安县、梓潼、遂宁、射洪、剑阁、青川、广元等县布局了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此,绵阳地委、行署特成立了“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搬迁移民。凡有“三线建设”的县均新建制了工矿贸易公司,专门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同年底,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就专程来攀枝花视察,听取三线建设的汇报。1966年,中央“三线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原国防部长彭德怀也到绵阳专区调研三线建设工作,并专程考察了龙凤水电站。
1965年5月,中央决定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专区建设科研基地。“两弹一星”把我们引进了我国向核武器进军的历史场景,让人又回到那难忘的日子:
1958年,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隐姓埋名,先后带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和1.5万余名共产党人,从天南海北来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金银滩”,建设中国第一个研制核武器的211基地,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历时6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震惊世界的一声巨响!这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自1965年后,除许多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陆续内迁绵阳外,清华大学分校、长城钢厂、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解放军十四航校、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应用磁学研究院、西南计算中心等也先后在绵阳、江油、安县落户,长虹电子厂、九州电器厂、华丰机器厂等三线企业也快速发展,使绵阳专区开始由农业型经济向现代军工电子基地、钢铁工业城市发展,首次改变了当地工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的落后局面。1983年9月,中央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局调整,将原分散在绵阳专区各县的科研院所集中建设,院总部从梓潼迁往绵阳。国防部长张爱萍专程到绵阳考察选址,确定在城区东北郊新建科学城。相继建设起特殊工艺区、特种试验区、科研设计区、工艺生产区、信息中心、计算中心、商业中心、科技馆等,象征科学城的雕塑“原子之光”巍然耸立在广场中心,为现今中国唯一的绵阳科技城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绵阳科技城引以自豪的正是拥有国家级的科研院所18家,拥有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6名。这是绵阳科技城、智慧城的人才标志啊!
绵阳跃进路:三线军工企业305(长虹)、203(九州)、204华丰、407(已倒闭)、404医院等都是1958建设成立的,下面红砖房就是绵阳城区跃进路上仅存的三线企业建筑,特色鲜明,典型的革命红色建筑!
“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展开
三线建设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党中央从备战的角度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的以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1964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正式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定。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开始进行。中央将四川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绵阳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很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全区19个县有近1000万人口,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经过十多年建设,区内交通随着宝成铁路的全线通车和地方公路建设的发展,得到很大改善,“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在绵阳安排了一大批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加上物产资源丰富,是三线建设布点比较理想的地域。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1964年8月至1966年底,冶金部、一机部、四机部、核工业部、电力部、人民银行总行、铁道部、成都军区后勤部等所属一些重点建设单位先后在绵阳选定项目30个,其中复建2个(西南重机厂和东方电机厂)、扩建1个(江油发电厂)、地质勘探单位4个、新建23个,包括利用原江油钢铁厂旧址开建长城钢厂以及新建西南金属制品厂、曙光公司(即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东方汽轮机厂、0821基地配套生产炮瞄雷达的九厂一库一所和东河印制公司、3536厂、德阳至绵竹汉旺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宝成铁路罗妙真至二郎庙复线工程等,分别布点在江油、安县、北川、德阳、绵竹、广元、旺苍、剑阁、梓潼、射洪等10个县境内。这些项目大部分在1965年和1966年相继开工建设。之后,“文革”初又有绵阳跃进路四厂扩建以及在德阳新建耐火材料厂、玻璃纤维厂、树脂厂,在绵阳建东方绝缘材料厂、解放军第一四0九研究所(即今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解放军总字827部队的研究试验机构(即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及朝阳机械厂、普明机械厂。布点工作一直持续到1970年前后,累计在绵阳地区实施的“三线”建设项目近四十个。
“三线”建设以如此浩大的规模在区内布点和迅即开建,给绵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机。为了配合、支援“三线”建设,1965年初,中共绵阳地委建立了绵阳专区支援重点建设领导小组,设专职办公室负责组织与协调。“三线”建设任务较重的绵阳、德阳、江油、广元等县也设立相应机构。1965年5月30日,中共绵阳地委专门发出、《关于做好支援重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地区各级党委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增强国防力量做贡献。之后按规定陆续向各建设工程累计划出近5万亩土地,为工程项目修建公路200多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23.5公里,以及为安装输水管道、平整施工场地、修建简易住房等提供了大量辅助性劳动力。为解决迅速上马各重点工程对砖瓦、沙石的急需,仅1965年一年之中,全区通过突击兴建和扩建机制砖瓦厂,使全区机砖年生产能力由1964年末的3500万疋增加到1.36亿疋。同时,还积极恢复和发展农村副业砖瓦生产。1965年内最多时就有454座副业窑点火,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在沙石供应上,积极组织城镇闲散劳力采挖,每年高峰时采挖人数均达五、六千人,仅1965年就生产沙石121万方,同时还供应三线工程建设所需抬杠、扁担等30余万根,箩筐、撮箕、柳条筐约40万件、挡围席10多万床,杂竹数百万斤,基本满足了各项目土建工程进度需求。三线建设初期,为保证“三线”建设工程建筑安装之需,国家还将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核工业部第二十三、二十四公司等几家大型建设工程公司迁驻绵阳境内。
由于许多工程迅速开建,三线建设人口增势很猛。据专区“支重办”统计,至1965年6月末全区就新增6万多人,1966年则达15万多人,以后随新建项目陆续开工和施工规模逐步扩大,逐年又有所增加,加大了城镇蔬菜副食品供应的压力。全区迅即开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965年安排蔬菜种植计划8000多亩,比原规划净增5000亩,增播1.5倍。同时在绵阳、德阳等八县建立专业蔬菜队68个。1966年和1967年实播面积又逐年大幅增加,分别达到1.5万亩和2.15万亩,才基本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这些措施对于稳定“三线”建设队伍,保障工程建设进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绵阳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三线建设开局顺利。机用雷达厂、航空无线电仪表厂在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困难情况下,改由国家自行建设,终于1965年竣工投产,涪江有线电厂也于1966年5月建成。绵阳跃进路上的四个大型国防电子工业企业初建任务顺利完成。1966年末,广元0821系统的华昌机械厂和德阳东方电机厂初步建成投产,长城钢厂、西南重机厂等部分项目也开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长钢部分车间开始小批量生产。与此同时,一批物理、化学、电子、磁学、气动力等多学科高中级科研设计机构陆续内迁绵阳。1965年5月,中央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建设科研基地,分布在安县、梓潼、剑阁共有15个项目;冬,四机部十一设计院内迁绵阳。稍后,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现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商业部四川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等研究设计机构先后在绵阳开始建设;1965年中央在部署三线建设时,北京清华大学也计划内迁绵阳,并在绵阳城郊开始建设,到70年代初改建分校。这批研究设计机构在绵阳的建立,使绵阳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高科技研究基地。
这条街道的名字说明了它的历史渊源,这条不长的街道上依次排列了电子部780厂(长虹)、783厂(九洲)、796厂(华丰)、730厂(灵通)及有关设计院、配套医院等单位。跃进路上的大部分企业是国家“一五”期间的建设项目,可以说跃进路奠定了绵阳今天的工业格局,这里是绵阳市工业文明的奠基地和发祥地
扩展阅读:近30年来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杨学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对三线建设背景、区域、评价、调整改造、经验教训、与西部大开发关系、与领袖人物关系研究等七个方面,简要梳理近30年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学术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的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不断增多。据对1980到201*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论文的统计(截止201*年12月31日检索),国内学术界发表的有关三线建设的论文大致有241篇。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研究
三线建设的动因是复杂多样的。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肖敏,孔繁敏认为三线建设动因一是立足于战争,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弹战争,抢时间、争速度。二是为了逐步改善工业布局。①持此观点的还有马英民。②
陈东林认为,除了备战和改变中国工业布局这两个动因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即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工业比投资农业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人类历史到了社会主义时期,总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使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特别是邻国日本战后经济起飞,也大多要经过一个高积累的初期阶段。所以中国“三五”时期继续用高积累解决工业化问题也是必然的。③
王培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三线建设的原由。一是适应战略转变的需要,确保备战任务的落实。二是三线建设的决策,借鉴了中外现代史上反侵略反压迫战争的经验教训,是中共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三是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西部内地的经济建设,创建新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四是毛泽东出于在国内反修防修的考虑,把三线建设也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措施。④
黄荣华认为,三线建设从决策形成到得以付诸实施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国防原则的绝对化;二是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思想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延续和发展;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理论的不足以及经济建设中“左”倾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四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五是出于均衡生产力布局的需要。⑤
董宝训认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从国家安全、工业布局、反修防修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运行规律等
①②
肖敏,孔繁敏.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J].经济科学,1989(2).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J].北京党史研究,1997(1).③
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2).④
王培.60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7(1).⑤
黄荣华.三线建设原因再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六个方面对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①
三线建设的背景研究呈现出不断细化的现象,这是研究深入的体现。但是要取得更大的突破,还有待于发掘更多原始档案文献。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将会寻找到三线建设动因的更多因素。二、三线建设区域研究
以独立的省份或城市为单位进行三线建设研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三线建设的热点。分省进行区域研究涉及到了所有三线省份。
戴安林以湖南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认为湖南省西部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湖南的三线建设经历了全面铺开,掀起高潮,逐步结束三部曲。它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湖南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当今进行西部大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②
晁丽华是研究云南三线建设最权威的学者。认为云南处于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国防一线,同时又是我国地缘国防战略的大后方。既是“一线”又是“三线”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赋予了云南三线建设独特的面貌和经验。在1964年至1980年的云南三线建设历程中,经历了两个建设高潮。这场特殊的“备战经济”建设,为保卫边疆安全、巩固国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运用一手档案、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各个阶段的规划部署、实施过程,分析出现的问题,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③
祝德桂认为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工业基地;二是贵州的生产力布局有了很大改善,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是贵州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四是建成了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网创造了贵州经济腾飞的交通条件;五是三线建设的成就是
④贵州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坚实基础。张才良也从贵州入手,回顾了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贵州三线建设的曲折历程,探讨其成败得失,得出了对西部大开发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启示。⑤
汪红娟回顾了甘肃三线建设,得出甘肃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及资源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同时提出理性地分析甘肃三线建设的得与失,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⑥代宏刚认为甘肃是三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省份,三线建设对加快甘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国防工业布局、促进原材料和设备制造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及带动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
⑦步,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孙燕京,岳珑认为陕西工业的发展、变化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紧密相关。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强力度的直接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扩张,使陕西工业跳跃式地进入现代工业化的行列。与此同时,以现代国防工业为主体的陕西工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但是,陕西工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存在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正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确立,陕西工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又一次新的历史机
①②
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戴安林.20世纪60-70年代湖南“三线”建设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201*(12).③
晁丽华.“国防一线”的“三线建设”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J].学术探索,201*(4).④
祝德桂.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J].贵州文史丛刊,1995(3).⑤
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⑥
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J].河西学院学报,201*(3).⑦
代宏刚.论三线建设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遇。①岳珑从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的关系入手,总结了“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陕西城市化提供借鉴。②
徐凯希认为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因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成为大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之多,居三线各省前列。围绕建立三线战略后方基地而展开的五大会战,形成了湖北的钢铁、汽车、石油、电力、化工五大产业基地。不仅湖北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布局得到明显改观,同时也为今天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③
蒙爱群,覃坚谨对广西三线建设发展的历程作简要回顾,以考证史实,理清脉络,为广西三线建设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④高新生对新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建设概况做了初步探讨和简要评价。⑤樊丙庚,分析了四川三线建设的情况并总结了其经验教训。⑥
张凤琦以重庆城市化为切入点,认为当代重庆城市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如果说“一五”时期的恢复性发展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的基础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是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的话,那么,三线建设时期则促成了重庆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卫星城镇体系的形成。三线建设对于促进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特定时期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⑦
刘吕红,阙敏突破以省份为对象来研究三线建设,从更微观的角度选择了攀枝花市进行研究。认为,攀枝花是一座年轻的资源型城市,其形成与三线建设紧密相关。攀枝花城市形成路径以攀钢基地为基础而形成攀枝花城市。影响攀枝花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形势判断是背景;资源禀赋是基础;区位特别是条件;政府组织是动力。⑧
三线建设的区域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有些高校研究生还把此课题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但是研究者大多都是以某个省为研究对象,很少有人把某个城市、县城为研究对象。三线建设兴起了一大批城市,不应该忽视这些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
三、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对比研究
中共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以后,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三线建设,把三线建设作为建国以后的第一次西部开发,并将它与如今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加以比较研究,得出为现今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这方面发挥了能为现实服务的功能,成为推动研究三线建设的巨大动力。
于霞认为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建设、进行战备而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当年的三线建设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总结三线
①②
孙燕京,岳珑.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与陕西工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岳珑,王涛.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与陕西城市化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③
徐凯希.湖北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0).④
蒙爱群,覃坚谨.广西三线建设的概况[J].传承,201*(2).⑤
高新生.新疆三线建设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⑥
樊丙庚.四川“三线”建设[J].城市规划,1988(6).⑦
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8).⑧
刘吕红,阙敏.“三线”建设与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J].唐都学刊,201*(6).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今日的西部大开发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①
李相合,陈红认为三线建设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中央政府的战略指导和扶持,是西部开发的保证;基础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的重要条件;引进科学技术和培育科技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决策者思想观念更新是西部大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主体单一化,会束缚经济的发展;资金渠道的单一,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忽视地区特色经济,会使经济缺乏增长点。②
刘占祥,吕峰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建设与开发三线建设入手进行了研究,客观地分析了三线建设的得失,并据此探讨了新形势下如
③何搞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问题。
史向军总结三线建设的得与失,既可以史为鉴,在西部大开发决策过程中避免出现新的误差,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在西部大开发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
④问题、新情况,使得我国西部大开发更好、更深入地发展。
王庭科认为在酝酿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堪称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同时也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西部大开发,不是三线建设简单的重复和延伸,不
⑤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黄莉认为三线建设是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运动;而西部大开发,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末并将延续下去的,对中国西部地区新一轮大规模的开发。对比研究两次西部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冷战”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国内经济状况,使中国两代领导人制定了两个不同的中国发展战略。由“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三线建设是国际局势突变,周边形势紧张和国内经济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西部大开发则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内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提出的,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体现。三线建设实现了西部经济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新一轮的西部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三线建设为新一轮西部开发提供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借鉴。⑥
王卫方比较了三线建设与西部开发两个战略,认为二者具有大部分相同而小部分不同的地域范围,面临着既相类似又相区别的时代背景,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开发方式,而后者对前者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三线建设为西部开发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⑦
李相合,曹霞认为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但西部大开发绝不是三线建设的简单延伸或重复。西部大开发在开发背景、开发体制、开发内容、开发布局等多方面都存在与三线建设时期不同的特点。要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必须始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西部开发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西部开发与地方经济特点相结合、西部开发
①②
于霞.“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长白学刊,201*(1).
李相合,陈红.“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的经验与教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③
刘占祥,吕峰.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④
史向军.从“三线建设”看西部大开发[J].理论导刊,201*(10).⑤
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党的文献,201*(6).⑥
黄莉.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1*(5).⑦
王卫方.三线建设与西部开发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7).与少数民族地区科教的发展相结合。①
汤子琼认为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的以发展国防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开发运动。三线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国家投资兴建起来的工业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文章还认为在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中,三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②
在国家新的又一轮西部大开发正进行之际,加快三线建设与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对比研究,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这是研究三线建设学者又一个全新的使命。
四、三线建设的调整与改造研究
三线建设的调整与改造学术界研究比较薄弱,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少,主要以李彩华和陈东林为代表。
郦锡文,张苹认为三线调整改造己取得初步成效,如:国家补助投资与项目建成进度大体同步;部分调迁项目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军民结合的新路上升了一个台阶;稳定了队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不足与投资超概算并存,导致建设拖期;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完全兑现;有的项目确定关停,报废损失过大。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和建议:三线调整改造的领导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政策性问题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妥善解决方案;适当增加国家对三线调整改造的投资;军民结合要选准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迁址要慎重抉择,以迁入中小城市为宜。③
李彩华认为20世纪80年代,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愈发不协调,国家着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中观和微观的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一线、三线合作等方面;三线调整改造具有布局调整为主与其他方式兼顾、政府扶持与企业自谋出路相结合等特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三线建设遗留问题的矫正,是三线地区经济、国防建设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完善。④
李彩华还指出三线调整改造的实践证明,国家下决心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第一,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在布局上的遗留问题和突出矛盾,救治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亏损企业和处境艰难的停缓建单位,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整、改造、搬迁、军转民,成长起一大批优秀企业,使一批工业小区和企业群体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集团。第三,稳定了三线建设单位员工队伍,使人才流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在充分肯定三线调整改造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总结调整中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发掘三线企业潜能,为西部开发服务有重要意义。问题主要有下面两方面。从宏观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急剧东移,对已经形成格局、但配置并未完成、综合生产能力也未最终完成的三线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了三线企业效益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微观看,三线企业的过度搬迁是三线调整的另
①②
李相合,曹霞.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汤子琼.三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③
郦锡文,张苹.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一点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1990(11).④
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一失误,有的造成了更多的损失。三线确有少数企业非迁不可,但已经在当地落户的一个个增长点和工业区,通过完善交通和其它配套条件完全能发展起来就不应搬迁。过度的搬迁,搬走后,厂房遗弃或使用价值小,搬迁后建新厂,使企业背上债务包袱,造成巨大的浪费。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形成新的产品和生产能力,重新陷入困境。①
陈东林指出1983年中央确定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1986年开始,历经三个五年计划,从布局、产品方向、产业结构和技术改造几个方面,对三线企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稳定了职工和科研队伍,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体制转变,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重要准备。②陈东林继续指出“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经济面临着拨乱反正、重新发展的机遇。经过两年徘徊中的前进,在深刻的反思中,对三线建设决策和过程的评价,引起了一场争论,中央的表态及时地稳定了三线地区的人心。但是,三线究竟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这一地区的亿万群众和成千上万的企业,而且是全局意义上、更深层次上国家经济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问题。1978年至1983年,邓小平和国务院先后提出了“军转民”的大战略,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两个大局观,三线地区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决策等,为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埋下了伏笔,为踟蹰不前的三线地区找到了根本出路。③
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也是后期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研究的分量上显得很不足,这是学术界不可忽视的一块。五、三线建设评价研究
关于三线建设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然评价不一。主要争论焦点集中在三线建设是失大于得、是有得有失还是得大于失三个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联系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通过有关部门解密的档案,了解到当时各方面情况,逐步得出比较客观的认识。江泽民1991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这样评价三线建设“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宋毅军认为,江泽民的评价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评价。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见解和认识会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客观性、正确性,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④而学术界的研究就呈现出从单一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到更加全面辩证的评价过程。
周民良则认为,三线建设是错误的形势判断,错误的体制构架加上错误的区域布局,使得三线大规模投资的机会成本过高,大大延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如果三线地区的大量投资被安排在其他区域,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面貌可能会是另外格局。除此之外,三线建设延续了“一五”以来重视重工业建设的问题,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矛盾进一步加剧。⑤
孟仁忠对三线建设持完全肯定态度。他认为三线建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正确的,它不光是增强了年轻共和国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权利。⑥
①②
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J].当代经济研究,201*(6).
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③
陈东林.20世纪80年代后的三线建设大调整[J].党史博览,201*(5).④
宋毅军.论中共领袖关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得大于失[J].军事历史,201*(5).⑤
周民良.西部开发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政策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4).⑥
孟仁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西部开发思想比较研究兼谈新时期军事经济建设[J].军事经济研究,201*(1).宋宜昌从赶超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以它为依托的军事工业角度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他认为三线建设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以比较高的代价,在与世界主要超级大国的抗争中,直接或非直接地打赢了两场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战事,并迫使他们付出了几十倍的高昂代价。从这点出发,我们应该对三线建设和兵工事业策划者、实施者和建设者表示应有的理解、尊重和感激之情。①
李宗植认为三线建设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第一,基本建成了我国战略后方的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改善了国防工业的布局。第二,显著地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使之逐步趋向合理。第三,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明显地改变了那里的落后面貌。肯定成就同时,留下了许多短期不易解决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缺憾,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指导方针上“左”的错误。第二,难于形成生产能力,更难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第三,农轻重、新老企业、新老基地、生产生活等比例关系不够协调。第
②四,经济效益差。
李久林认为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三线建设的成就是主要的。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是:过分突出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建设;决策比较匆忙,对改变生产力地区的布局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建设规模过大、项目过多、要求过快过急,具体布局分散;有些项目没有按照程序办事,建设前准备不足,设计过于简单,追求工程进度,忽视质量。③
令人欣慰的是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评价研究越来越客观。然而,这并非就是终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其评价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再认识。
六、三线建设经验教训研究
辛文认为三线建设中的主要经验教训有以下四点:一是对于当时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三线建设的决定过于匆忙。二是建设规模过大,内容过多,搞得太全,要求太急。三是缺乏磨前顾后,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四是在厂址选择和布点方面,没有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方针多建设一些中小城镇,而是过分强调“山、散、洞”,结果把工厂搞得过于分散,一个工厂分散达几公里,甚至一、二十公里,给企业组织生产和安排职工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多困难。④
任健,陈谟指出中国进行三线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不可否定。但要正确看待战备与战争的关系;正确看待备战布局要相对分散以求生存与发展经济要相对集中以求效益的关系;从战区独立作战的后勤保障看,三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能简单地把三线建设看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包袱。⑤
李曙新认为三线建设不仅在当时具有备战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经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均衡方面,对三线建设在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改变我国在1949年前形成的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工业畸形布局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在效益方面,既认为三线建设在防止外敌入侵方面的作用是一种最大的效益表现,又对三线建设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问题进行了辨析。最后得出的启示是:在任何形势和条件下,都必须妥当处理好均衡目标与效益目标的关
①②
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6(3).
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③
李久林.对三线建设评价问题的再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1*(5).④
辛文.对三线建设的一些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1982(8).⑤
任健,陈谟.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军事历史,201*(1).系,努力求得两大目标的协调发展。①
李彩华,姜大云认为中国大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准确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是确定包括三线建战略后方的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前提;二是改善生产力布局,是艰巨、长期和循序渐进的任务;三是战略后方的建设要尽量遵循经济规律;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中国全局力量的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三线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②
沈贯力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首先要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其次要改善生产力布局不能非此即彼,要协调发展;最后中西部地区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③
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很多文章都有所涉猎,但是把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为单独研究的学者还很少,大多只是在文章末尾顺便做几条简单总结。这样得出的经验教训大都都千篇一律。作为当代中国建设史上奇迹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还有待于总结。七、领袖人物与三线建设研究
三线建设倾入了国家许多领袖人物的心血。以此对领袖人物三线建设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陈立旭认为毛泽东搞三线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他关于三线建设的思路是随着国内外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毛泽东为三线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物质、精神、经验三方面的遗产。④
张晓刚认为,毛泽东的三线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全国要搞大后方;现在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下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不但要注意大三线建设,同时要注意小三线建设,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三线建设要有两手准备,也可能你没有建设起来它就打,也可能建设起来又不打了,要将战备和内地长远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战略后方,要贯穿“为人民”的思想。⑤
韩洪洪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三线建设实施过程中,他多次到西南、西北三线工程较多的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许多重大项目的决策都与他有关,许多困难是在他直接过问下解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和党中央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战略决策,使三线军工企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⑥
叶菊珍也认为邓小平在三线建设的决策、实施中起过十分关键的作用,并在新
①②
李曙新.三线建设的均衡与效益问题辨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4).
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③
沈贯力.三线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J].传承,201*(7).④
陈立旭.毛泽东与我国的三线建设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探索,201*(6).⑤
张晓刚.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201*(1).⑥
韩洪洪.邓小平与三线建设[J].党的文献,201*(4).时期三线建设的整改、转型中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①
宋毅军,孙彦波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三线建设中,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三个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努力建立中苏两党、两国团结关系,争取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研究制定了以备战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三线建设要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三是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一系列会议,指导实施三线建设计划。②
此外学术界对李富春③和程子华④与三线建设也有研究。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三线领袖人数的研究还是多集中在少数几位中央领导,对各省、各地方的主要负责人物还少有研究。
参考文献
[1]辛文.对三线建设的一些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1982(8).
[2]叶子彤.进一步发挥三线企业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1983(9).[3]张怀渝.总结三线建设经验促进西南的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1985(8).[4]顾金池.谈发挥三线建设的作用[J].开发研究,1987(2).[5]郎一环.三线建设与西南开发[J].开发研究,1987(3).[6]吴传钧.调整布局促进三线建设[J].开发研究,1987(3).
[7]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8]扈伦.贵州的三线建设[J].贵州文史丛刊,1988(4).[9]樊丙庚.四川“三线”建设[J].城市规划,1988(6).
[10]肖敏,孔繁敏.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J].经济科学,1989(2).[11]郦锡文,张苹.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一点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1990(11).[12]祝德桂.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J].贵州文史丛刊,1995(3).
[13]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J].党的文献,1995(3).
[14]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6(3).
[15]王培.60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7(1).[16]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J].北京党史研究,1997(1).[17]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2).
[18]王小刚.发挥三线建设潜力促进西南优势资源开发[J].社会科学研究,1998(3).[19]高新生.新疆三线建设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0]李曙新.三线建设的均衡与效益问题辨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4).
[21]宁志一,刘晓兰.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现代化进程[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6).
[22]刘占祥,吕峰.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宁志一.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1*(4).
[24]周民良.西部开发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政策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4).[25]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党的文献,201*(6).[26]陈东林.三线建设与西部开发[J].教学与研究,201*(8).
[27]梁昱庆.谈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28]任健,陈谟.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军事历史,201*(1).[29]于霞.“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长白学刊,201*(1).①②
叶菊珍.试论邓小平在三线建设中的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
宋毅军,孙彦波.刘少奇与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和思考[J].军事历史,201*(6).③
郑婕.李富春与三线建设(上、下)[J].世纪桥,201*(12),(14).④
单兰山.随程子华调查大西南三线建设[J].百年潮,201*(6).[30]张晓刚.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201*(1).[31]岳珑,王涛.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与陕西城市化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32]孟仁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西部开发思想比较研究兼谈新时期军事经济建设[J].军事经济研究,201*(1).
[33]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4]董颖.近20年三线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35]王卫方.三线建设与西部开发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7).[36]史向军.从“三线建设”看西部大开发[J].理论导刊,201*(10).
[37]黄荣华.三线建设原因再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8]李相合,曹霞.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9]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40]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
[41]黄莉.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1*(5).[42]袁宝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43]李久林.对三线建设评价问题的再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1*(5).
[44]陈立旭.毛泽东与我国的三线建设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探索,201*(6).
[45]李相合,陈红.“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的经验与教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6]徐凯希.湖北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0).[47]陈海秋.关于三线建设评价的分歧与争论[J].唐山学院学报,201*(1).
[48]汤子琼.三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
[49]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
[50]陈东林.20世纪80年代后的三线建设大调整[J].党史博览,201*(5).
[51]孙燕京,岳珑.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与陕西工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2]韩洪洪.邓小平与三线建设[J].党的文献,201*(4).
[53]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4]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J].当代经济研究,201*(6).高扬文.三线建设回顾[J].百年潮,201*(6).
[55]晁丽华.特殊“备战经济”:对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认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6]宋毅军.论中共领袖关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得大于失[J].军事历史,201*(5).[57]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8).[58]蒙爱群,覃坚谨.广西三线建设的概况[J].传承,201*(2).[59]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J].河西学院学报,201*(3).
[60]张赛群.抗战时期大后方开发与“三线建设”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61]叶菊珍.试论邓小平在三线建设中的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2]陈东林.三线建设决策的确立[J].党史文苑,201*(5).
[63]宋毅军,孙彦波.刘少奇与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和思考[J].军事历史,201*(6).[64]沈贯力.三线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J].传承,201*(7).
[65]梁月兰,柴云,李方.陕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访陕西省原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任钧[J].百年潮,201*(3).
[66]晁丽华.“国防一线”的“三线建设”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J].学术探索,201*(4).[67]夏飞.毛泽东与三线建设[J].党建,201*(9).[68]戴安林.20世纪60-70年代湖南“三线”建设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201*(12).[69]单兰山.1965年随邓小平秘密视察西南三线建设[J].百年潮,201*(12).[70]刘炳峰.“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前奏[J].传承,201*(17).
[71]代宏刚.论三线建设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2]刘吕红,阙敏.“三线”建设与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J].唐都学刊,201*(6).[73]单兰山.随程子华调查大西南三线建设[J].百年潮,201*(6).[74]郑婕.李富春与三线建设(上、下)[J].世纪桥,201*(12),(14).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三线建设背景》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三线建设背景: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线建设背景》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5437.html
-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总结
- 下一篇:6月份风险管理月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