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得(冬红)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得
西柯中心小学朱冬红
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树立,农村小学生的行为规
范教育必须加强。
首先,农村小学生需要更多的爱心。首先,他们是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需要得到爱,他们必须得到爱。有了这一个必要条件,他们在学校、在老师的心中才能占有相应的位置。其次,爱能改变师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位,能让他们在温情、宽松中接受教育,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再其次,爱能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本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总之,用浓浓的爱召唤学生,接近学生,走进学生,托起学生,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必须的观念和手段。
其次,把行为规范教育同主科教育等同起来,渗透到各个教育层次之中。教师要正确理解行为一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学习行为,而切是指各种内在的、外在的表现。教师应该深入细致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重点是心理行为。我们知道,外在行为是受内在心理行为支使的,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升国旗时,要让学生肃立,两眼注视国旗,就必须先使学生懂得祖国的可爱和怎样爱祖国,只有当他产生了那种敬意和荣誉之后,他才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此可见,行为的规范在于心理的规范,在实际运作中,规范不能作为动词使用,那些只会产生表面的效果。规范是目的,是结果,要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过程中达到这个结果。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感知的对象、认知的资料、条件以及引导整个过程,让学生达到知道了,懂得了,做到了的效果。除了上面谈到的教师的认知过程和方法过程之外,农村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还要求教育目标的简单性和重复性,这是农村学生的特点决定的。目标简单容易达到,分解教育目标以期轻松达到最后目的。农村小学生遗忘性较大,对同一教育内容进行重复训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影响致远。
最后,制定教育目标相当重要,但目标是死的,反映在学生身上的各种行为是活的,所以计划目标的关键是灵活性,在总的原则下灵活地开展各个教育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子目标,可以结合时间、节日等特点调整教育内容,也可以临时增减内容,这也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模式。同时,行为规范教育又是一项长期的、不可间断的教育形态。由此在订计划时把眼光放的更远一些,方法更丰富一些,各项工作更细致一些,必然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重视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研讨这类教育的方法,总结这类教育的先进经验,必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取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扩展阅读: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心得体会李秀梅
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心得体会
李秀梅201*年10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首先是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而获得感性认识的。因此,抓好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新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而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强调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任务所决定的。并且当前,独生子女的现状也向我们提出了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一方面,现在城镇各校借读的学生较多,家长的成份复杂,职业的不同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差异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及终生发展。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与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整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理应成为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鉴于以上认识,我校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力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打实基础,创出新意。并重点对小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实践成果。一、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律,
关键是要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创设校园环境氛围,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关键是加强训练目标的层次性、有序化,训练过程的具体指导和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相互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不是一蹴即就的事,关键是要强调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过程的矫正性训练、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性训练。二、操作过程和方法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显然十分重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广播、板报、宣传窗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讲座、故事会、主题班队会、电影(录象)、参观展览、举办知识竞赛、征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兴情操”的愿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小学教育是个“未来工程”,是培养“四有”公民的奠基工程。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抓养成教育并不是校长、书记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校政教处和少先队的事情,应该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事情。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员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网络,由学校领导、值周教师、值周中队干部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给予检查、矫正,全校师生轮流担任,全员参与德育管理,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改变了“只顾本年级,不顾别的年级;只管所教学生,不管其他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校园的氛围。2、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
(1)我校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制度有:
a、值周值日制度:值周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日记》上。值周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b、“文明生、文明班”评比制度:每学期期末,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评比“文明生”。“文明生”达标率在80%以上的班级可评为“规范达标班,”再从“规范达标班”中评选出本学期“文明示范班”。学校对“文明生、文明班”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c、“交接班”制度:低、中高换段时,新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原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向新接班教师详细介绍本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情况,并辅导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这样的交接班制度,能有效地防止段与段之间的教育脱节,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使各段教育工作顺利地衔接。3、严格训练、逐步内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其中“导之以行”尤为重要。为此,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训练时,可采用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寓“小学生在校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学校队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队员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如《学规范、做规范》班队主题活动,以故事、小品、知识抢答、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培养遵守规范的意义,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拍摄的照片上所反映出来的年级、班级的精神面貌,整齐程度均要在校园音像系统中反馈。
(2)我校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监督机构有:
a、成立“校园110”:该组织由每班选派2名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能起榜样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组成,佩戴110标志,负责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b、成立“校园小法庭”:该组织由五、六年级每班选派1名成员组成,佩戴小法官标志,根据校园110提供的星期以来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最突出的10起事件进行审判。
c、建立校园文明、卫生监督网。
(3)寓“小学生在校常规”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在校生活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如学生中午就餐时,要求学生做到“排队进入食堂,按座位有次序就座,用餐时不讲话,要菜加饭要举手,注意节约粮食。”
(4)寓“小学生在校常规”训练于家庭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宣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配合,克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共同教育好下代。学校定期下发《学校联系卡》使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同时反映孩子在家表现,使学生明确在家里、社会也受到严格的监督训练。(此处为我校政教处工作)4、反馈评价,矫正强化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良好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习惯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控制不良行为,使其符合《规范》的目标,具有矫正的作用。在少先队一线我们是通过“校园警讯反馈表”和校园广播栏目中的“校园警花”栏目进行反馈。而在政教一线则采用奖分与扣分方法进行。每个学生的基准分为100分,通过检查、记录、统计,确定等级。三、结论:
1、小学生在校常规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明理、导行、评价”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循环中不断巩固原有的行为习惯,实现新的行为要求。即:明理→导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明理”是基础,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等限制,是非观念不强,加上现阶段家长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家教中缺乏良好的教育,
学生对正确行为缺乏认识和实践,学校教育中必须强化“明理”教育。“导行”是关键,教师提出的导行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行为基础和达成的可能性,防止行为要求过高过全。由于规范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导行中必须有一定的的制度进行督促,控制学生的意志能够长期坚持。“评价”是深化。评价过程既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
道德内化的过程,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的过程。在评价中,尤其是注重学生心理变化,多看到进步之处,再提出自己进步的一个方向。2、小学生在校常规的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的方法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而且要注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说服教育法,评比竞赛法,实践体验法等等,各方法各有利弊。在教育过程中,我校尤其注重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利用实践体验法,让学生活动中教育,在实践中体验。活动中,严密的组织,规范的队仪式,标准的队礼,高昂的气势,无不是良好的行为规范落实主体现,也是活动创新折基础保障,没有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也就谈不上活动的成功与创新,如我校少总部在第四届开渔节时组织的“迎开渔、放漂流瓶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迎国庆,颂五旗”、“我能行,庆六一”等活动中,从活动的组织、活动的开展,活动的结束,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一丝不苟。整齐的队伍,标准的队礼,端正的坐姿,饱满的精神,无不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体现,为活动的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日常行为规范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升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得(冬红)》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得(冬红):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得(冬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9244.html
- 下一篇:规范汉字书写比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