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

时间:2019-05-29 20:49: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X目标的现实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下基层“接地气”。什么是“接地气”?“地”就是基层,就是群众;“地气”就是基层实情,就是群众的意志和智慧。所谓“接地气”,就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体察民情,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无穷力量。

然而,下了基层,见了群众,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当然不是。“接地气”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虚心、诚心、真心对待群众,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受到人民群众拥戴,才能说“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耐心对待群众。我们下基层的过程,是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期望的过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增进群众感情的过程。这就需要耐心听取群众对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批评意见;耐心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地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化解群众的疑虑困惑。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急躁,不生气,冷静理性对待,多走、多看、多听、多讲,多总结、多交流、多思考、多研究。通过耐心听取意见、了解实情,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实现对群众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身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实践。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虚心对待群众。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实际情况最了解;人民群众进行着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创造并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干部下到基层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听取他们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真知灼见和妙计良策。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诚心对待群众。现在有一些现象非常值得反思:交通方便了,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反而远了;通讯发达了,一些干部和群众交流反而减少了。事实证明,对人民不能以诚相待,就不可能与群众心连心,更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接地气”,必须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接触群众,以真诚的态度尊重群众,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诚心诚意与群众交流思想,真真正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获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真心对待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真心才能换来真情。“接地气”,最重要的是以真心对待群众,以真情感动群众,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真心帮助群众、关心群众。要在了解实情,倾听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出实招,下功夫,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寻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新思路。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反映比较集中的事,有条件的要马上办,有困难的也要千方百计去办;对情况复杂、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要加强协调,做好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办,使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之,如果我们真的以耐心、虚心、诚心和真心下基层“接地气”,真正把群众当做亲人,就必然会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X提供强劲动力。

扩展阅读:个人下基层心得体会之三

下基层接地气长才气出力气

“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临漳县结合实际,建立了组工干部“包乡联村下基层”机制。我联系的是香菜营乡回漳村。回漳村紧邻闻名中外的邺城遗址,相传因漳河迂回曲折,在此打下了一个弯而得名。村里人口2752人,耕地3570亩,两委干部9人,党员64人。针对回漳村特殊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我与村支部书记宋天昌及村“两委”干部谋划了发展路子,重点搞好高效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目前,该村已成为全市文明生态村、全省新农村建设观摩村,今年“七一”前,又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宋天昌荣获“河北省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称号。这些生动的实践让我对下基层活动有了更深的体会。

接地气,升华爱民之情。下基层的关键是“身”入,更要“心”入。有人把干部下基层比喻成“接地气”,我认为这个比喻生动形象。记得彭丽媛演唱的《江山》中有这样的歌词:“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多下基层接地气,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在开展的“包乡联村”下基层活动中,我带头做到了“三问三送”,当好“四员”,即: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基层矛盾调解员、上情下达联络

员、重点工作督导员。通过走到群众中去,从基层群众中了解民情,汲取智慧,听取意见,改进工作,身心接地气,拉近了同群众的关系。我在调研中了解到,回漳村的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种地不增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联系市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引进“冀麦2号”新品种,并鼓励村妇代会主任马桂芹小面积试种,当年取得成功,每亩较以往增产200余斤。随后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改良品种,取得较好收益。今年,该村及周边几个村推广种植201*余亩,仅此一项群众增收30余万元。

长才气,善谋为民之策。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施政之本。在服务群众中,不仅得到锻炼,改进作风,也提高了自己,增长了才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组织是党在最基层的执政基础,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党组织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形象,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201*年初,我在调研基础上,向县委提出实施农村党建“1234”工程,就是像抓工程、抓项目一样,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真正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两年多的实践,我深深感到这项工作抓对了,抓住了党建工作的牛鼻子。“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党员干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像回漳村的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县、全市的前列,正是因为有了宋天昌这样一个发展有能力,致富有路子,公道正派,干部群众信得过的好支书,。

出力气,多办利民之事。要想赢得群众的认可,让群众把我们当亲人,首先要把群众当亲人,光讲漂亮话不顶用,必须实心实意下大力气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在回漳村调研中了解到,村里的经济比以前发展了,村民生活条件提高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起来了,但作用发挥不大,群众有意见。我回到机关后,与几个副部长和党建办的同志进行了反思,认识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仅要建,更要用,而且要让广大群众用。随即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意见》,促使各村级活动场所经常性使用,做到决策议事在场所、教育培训在场所、党员活动在场所、服务群众在场所。采取“党费拨一点,乡镇出一点,村里筹一点,部门扶一点,社会帮一点”的方法,解决了村级活动场所配套和村民活动中心建设资金问题。回漳村投资36余万元建成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民文化广场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设立了党员服务站、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乒乓球室等,组建了30多人的中老年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在广场自编自演节目,党员和群众利用场所内的报刊和网络资源,学习了解党的惠民政策、科学种养、法律法规等知识。回漳村群众邢学庆高兴地说:“村里建这个场所可有用了,大家有事都到场所办办,没事都愿到场所转转。”我相信,这是群众的心声。

在“包乡联村下基层”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基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可以接地气、长才气,关键是要出力气。基层出方法,出思路,出干部,也出人才。常到基层走走,常到基层看看,

这里有可亲可敬的衣食父母,这里有勤劳智慧的干部群众。农村、农业、农民,是国之根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也离不开“三农”。

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

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全面启动“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各单位积极响应,一致表示将按照活动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为主题,树立群众观点,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

媒体的情感系于群众,媒体的生命力来源于群众,媒体的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从战争年代走到今天的大众日报,秉持“植根大众、服务大众”的宗旨和“坚持党性、服务人民”的大众报人精神,组织业务骨干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学习,到大众日报创刊地“寻根”。借助为创刊地群众打井、捐建希望小学、援建农家书屋等活动,员工不断受到心灵洗礼。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说,在沂蒙老区群众哺育中成长起来的大众报人,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开展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大众报人感到格外亲切。下一步大众报业集团要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查找问题,深挖根源;以“寻根”等传统教育促进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要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搞好采编人员传帮带;以“基层新闻精品大赛”为载体,激励采编人员多出精品佳作;要完善采编人员联系点制度,构建长效机制;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

这次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开展大讨论、下基层、创新实践三项活动。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德龙表示,通过下基层活动,要认真查找整改“思想上漠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的问题,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走近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求和对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的疑惑与问题,调整社科联工作思路和计划,更好地搭建起与社科工作者、人民群众交流的平台。

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主题教育活动给宣传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于钦彦说,当前有些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缺乏生活基础,缺少实践融炼,群众闻不喜、见不乐,要通过大讨论、下基层活动,

引导和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指导群众文化工作,培养基层文艺人才,创作一批反映基层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表示,要动员艺术工作者深入实践,体验生活,汲取营养,创作反映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省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李敏说,要积极引导作家深入生活。认真探索作家深入生活的新途径、新形式,逐步使作家采风制度化、规范化。今年还将在全省开展百名作家下基层活动。

拥有一支政治强、作风正、干劲足的宣传文化队伍,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省广电局局长刘长允说,要进一步增进广播影视工作者同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开展工作。把足迹留在基层、把服务落到实处,建立宣传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宿华表示,要在紧密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服务。

只有下基层接地气才能知民意解民忧

自今年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以来,各级驻村工作组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工作组专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1171次,召开群众大会6648次、近50万人次参加,与群众个别谈心谈话、开展教育62411人次,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近5000次。走到群众身边,了解民生、宣传政策、解决问题,这是西藏自治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特色,也体现了近年来各地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的趋势。此前,重庆开展了“三进三同”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此加强党性锻炼和作风修养。最近,江苏、山西、湖北等不少地方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其中一些省部级干部“微服”调研,不坐专车,不带秘书,拒绝陪同,受到了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的热切关注。这些与基层、与群众有关的活动,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实质并无差异,就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这深刻地点出了当前群众工作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毫无疑问,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把身子沉到基层去,才能为群众出点子、谋好事,最终才能赢得民心。

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猝然去世,曾令当地群众悲伤不已,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沈浩能让老百姓掉眼泪?说到底,沈浩的作为显现了党员干部应有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艰苦努力。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的,而是要双脚踏进泥土里,和百姓零距离接触。

人们常说军民鱼水情,干群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干部和群众感情深,就是如鱼得水,具体工作就能做得切实,做到群众心坎上;相反,鱼儿离了水,就是再使劲、再扑腾,也难有作为。现在,有些干部表面功夫做得很足,下基层、访群众,前呼后拥,声势浩大,但一阵子热闹后,除了扰民基本毫无实效。这样的“联系群众”实则疏远了群众。下基层,接地气,知民意,解民忧,这是一项艰苦而长久的工作。在西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下基层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唯有如此,下基层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才更为深远。

近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全省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员干部要为人民说话对人民负责!(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笔者感慨颇深,不由想到一句话“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重大课题。

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有了权力和地位之后,思想意识和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党的宗旨观念淡漠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淡化了,与老百姓疏远了。有的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甚至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置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一些地方食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有的存在不廉洁问题,违规建房、

住房超标准、收受礼金购物卡、投资入股谋利等问题查而不止,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地方和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是因为思想和感情上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要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化解利益矛盾,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认真解决各项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只要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党的宗旨,事事处处把人民放在心上,就能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万古长青。

学习杨善洲同志心得体会

近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认真地学习了杨善洲老书记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最后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近日,李源潮指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学习后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我为家乡养育了杨善洲这样的党的好干部而自豪和骄傲,同时,作为老书记家乡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追求老书记“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

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本,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

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试想,如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还有吗?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把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总之,杨善洲老书记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身体力行“俯首甘为孺子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做好事业必须先做好人,必须端正心态,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勉敬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加强执政为民的理念,随时谨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我们的干部职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以达到“创先争优”学习提高的目的。

参加“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几点体会

我今年五十八岁,在青石镇陈坳村参加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驻村近两个月来,本人深深感受到基层农村给我们干部提供了一个受教育、长才干的大舞台,对自己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一、转变作风,增强宗旨观念

陈坳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02户,农业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水田805亩。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工商局领导的统一部署,我们把脚印“印”在了农户的堂屋里,“印”到了田间地头。我们通过“白加黑”的走访形式,坚持“全覆盖”,除86户外出打工外,目前走访覆盖率已达82%。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边走访、边梳理、边整改,解民忧、增感情、促和谐。我认为这项活动更能够教育、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更好的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依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任务,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学习政策,提高落实水平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春节前与全省农村干部谈心时指出,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召开,省委、省政府“三农”文件已经下发,农村工作的“大盘子”已经确定,政策措施正在陆续出台,接下来就是“抓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吃透政策,体会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我

在工商局负责扶农工作十余载,对农村政策比较了解,但不系统、不全面,这次“千人”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党“利农惠农”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在向群众讲政策的过程中,自己的政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讲政策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的落实政策,陈坳村一位退休的老支书讲“落到实处才算事,落到实处才算本事。”我满怀深情,振奋精神,涉及惠农政落实不够的,我们及时地向当地党委、政府反馈;涉及工作作风问题造成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我们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给农户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不符合政策或不能解决的给予解释和答复,争取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收集民情,下功夫做实事

首先,通过走访,我们把走访记录和民情日记收集并认真分析,向镇委镇政府呈交了书面调查报告。其次,我们解决了陈坳村的一些最突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例如,由于该村与火垅村连接路面未硬化,学生长期上学难的问题及时向工商局反映,县局党组及时解决资金一万两千元帮助修路;村一组十二户农民未安装有线电视,我们向镇政府反映,得到了镇广电站的帮助和解决;村五户农户春耕缺资金购买种子和化肥,我们局机关及时对五户农户每户送去了两百元现金。

活动仍在继续,而希望就在路上。我们要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情感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把上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我市连续三年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主要经验和体

一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党组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通过跨区互派、创新载体、完善管理机制等多种途径,不断丰富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内容和效果,探索出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做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坚持统一领导,上下联动。三年来,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把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列为党委的大事来抓。“一把手”亲自研究、部署工作,带头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发挥了表率作用。实行市、区、镇(街)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农村基层制度,完善各级工作领导机构,建立“领导挂点负责、干部驻点抓”的市直挂钩单位与农村基层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做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突出主题。三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按照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总体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每一阶段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和省提出的各阶段工作主题,创新活动载体,明确工作重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促进了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深入开展。

做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各挂钩领导、驻村干部自觉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农村,走村入户,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农村基层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

热点难点问题,办了一大批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基层群众广泛赞誉。

做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整合资源,重心下移。三年来,通过开展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带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所有部门重视农村工作,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基层,服务民生。驻村干部注意发挥优势,协调有关部门,调动积极因素,把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基层,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做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坚持完善管理,强化引导。完善驻村干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日常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密切掌握工作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加强典型宣传,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引导驻村干部更好开展工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下基层、接地气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下基层、接地气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952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