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29 20:52:2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史志地情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秘书处曾峰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加工、存储、传播及其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跨跃性的巨变,也大大提高了现代工作效率和质量。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虽对传统的史志文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给史志文化和史志工作者带来一次极好的机遇。如何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传媒工具,开发利用党史方志资源,大力推进史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构建地方党史、方志、地情信息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强大功能,推进史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让史志信息的交流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拓宽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共享资源;让广大干部群众方便、快捷地了解史志工作,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将就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史志地情网站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等几个方面,浅谈几点思考。

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党史、方志、地情资料是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及文化成果的重要公共文化基础,也是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首先,资料性是党史、方志和年鉴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而地情资料信息化是现代史志部门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史志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是史志鉴生命的集中体现。增强史志资料和地情信息网站建设成为提高志鉴的著述性、学术价值的重要方法。史志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史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其次,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史志部门搜集史志鉴资料,建立地情信息网的职责和权力。如《地方志工作条例》既赋予了史志部门征集地方志相关资料的法定权力,又明确规定了地方志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定了史志部门建设资料库、地情信息网络的职责。

第三,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将长久持续地为广大人民服务。从史志系统出发,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工作形式的一次革新,更是今后史志工作的新方向。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史志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史志工作者在人才缺乏智力资源不足、设备缺乏技术装备落后和财力缺乏资金支持不到位的重重困难下,应打开思路,知难而进,积极创新,以扎实而又富有成效的行动促进史志工作长足发展。

二、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数亿人在国际互联网上漫游,从大量的信息数据库中查找资料,因此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媒介。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版党史方志文献和地情资料是重要的地方信息资料,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始性基础信息。但由于其信息载体单一,传播途径不畅,尚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史志地情网站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建设区域性、综合性的地方党史方志文献和地情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重点为本地领导机关、科研机构、各类院校、大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数字文献信息服务。史志地情资料网站建设作为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平台,使地方的党史方志文献具有了信息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易传播性和可重组性等方面。其功能要求,应遵循系统化、配套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四化”原则,从史志资源信息的存档、宣传、培训、咨询、交流和通讯等六个方面进行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史志地情资源网站的功能作用。

加强史志地情网站建设是为了让社会广泛地读史用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就决定了其功能既有与一般网站相类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应将网络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功能。要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使更多的人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地情资料,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人物等内容,从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乡、爱国的热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人机交互功能,让网页根据浏览者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和响应,把浏览器作为用户端界面。例如,开设公告版、史志论坛、网上投稿、网上调查等交流互动栏目,设定网上订阅、视频播放、电子地图等功能,增强信息互动。利用史志论坛,选取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网民的发帖要实行后置管理,及时回复他们的E-mai1信件,把网民的意见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经编辑后予以发布。注册用户是门户网站最大的一项互动应用,让注册用户直接参与论坛讨论、网上投稿。直接双向沟通与联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将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收集者组织起来,组成史志编纂的共同体,完成地情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交换和反馈,让史志地情信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

浏览一个网站是否快捷、方便,同网站首页页面的设置是否合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首页页面不仅要功能齐全而且要美观实用,栏目设置要合理规范。从我办已建成投运的地情信息网络的成功经验和地情资料信息工作发展趋势看,地情信息网络的内容提供尤其是在栏目设置上既要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更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地方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且要从技术层面和技术路线方面分析可行性,按照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设置栏目。

一是强化地情信息。包括地方的自然地理、建制沿革、资源环境、人口概况、行政区划、城乡建设和管理、风景旅游、科教文卫、经济产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绝大部分应该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二次、三次文献资料,如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介绍”、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无锡大事记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专门研究文章等,还应该选载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较大的一次文献资料。

二是注重史志鉴研究和宣传。包括重要工作、重大活动的信息和宣传;党史遗址遗迹的利用和保护;重要的工作总结、报告和调研文章;推进史志鉴工作的经验交流、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文章,等等。三是健全地方人文及其研究资料。地情资源网站的建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应对本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经济发展进行较全面的推介。如,地情综述、大事纪要、名士人杰、史事艺文、民俗风情、方言方物、掌故传说、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镇名街、名企名产等。还应集中刊载本地及邻近区域、大文化区的文化和人物研究专题文章、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内容。四是适当考虑强化业务功能,为本系统提供资料和查询功能:如,单位的机构简介和常用通讯联络资料;史志工作动态;史志工作文献(含领导讲话、重要文件、业务规章);史志学术论著(含原著、提要或目录索引)和史志工作交流文章;史志成果(含年鉴和其它地情资料)介绍、目录和评论;史志刊物;史志工作大事记;方志馆(或资料室)资料目录索引,等等。

史志地情资料的选取,应根据本地特点,收录一些能够把握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内容。资料要能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特点、厚重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的成果地位。要从信息资料的“新、特、精”3个方面去把握。所谓“新”,一是资料内容要新,是最新发掘、发现的资料或课题研究成果;二是紧扣当前社会焦点问题、民生问题。所谓“特”,就是注重有别于外地的地方发展优势、社会历史传统、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资料。所谓“精”,就是要突出重点,立足于大事、要事,着眼于事项、事件的影响和辐射范围。从史志地情资源网站长远发展来看,要积极推进“两个拓展”,即由单一的史志文献数字化向各类地方文献数字化拓展,由信息资源单一的文本表现形式向文本、图片、图表、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拓展。要结合本地史志文献的实际情况,加快资源数据化进程;加大地方文献的资源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联机采编地情资料,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加快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升级,实现数据库对多媒体文件的支持,在各栏目内容中加载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文件,增加多媒体信息在网络数据库系统中的比重,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栏目内容。这些资料的选取和栏目的设置将不仅丰富史志地情信息资源的内容,提高资料的系统性、实用性,也将大大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扩展阅读: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精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4号)文件的通知,依据本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和学校自身特点,围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将加强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笔者现将几年来的实践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思考一、硬件投入实际化

学校要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硬件设施的投入,严格要求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遵循实用性、时效性、先进性、针对性的原则,并在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学习,使广大教师普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增加从事信息化专职教师人数,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综合能力。二、项目建设理性化

(一)学校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抓好课程的整合应用研究。整合课的应用研究不仅要整合课程类别的形式,而是要更多地追求内容上的整合,追求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怎样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立足主渠道,探究整合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最主要途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

合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这一主渠道。学校要对整合的环节、手段进行理性化的思考,同时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点落实到情景创设、教学过程重难点突破以及学生的个性学习(个性教学或兴趣培养)上,前两个整合点主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载体,而后一种则是要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坚持多元化,普及整合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应用整合除了课堂这一主渠道以外,还要将整合面拓展到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上来。建构新模式,辐射整合链。积极建构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资源库建设、学科整合和课程的整合走向资源的整合,形成一个整合链。完成专业课改课程资源的建设。其次要做好校内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将企业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共享与共赢。三、软件开发实用化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急于开发的软件有演示型软件和虚拟仿真型软件,实训教学软件着眼于对知识的探究,软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大家需要什么直接在里面寻找。而是十分注重实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通过互动和参与增强对未知技能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学会通过探究和合作,开发潜力、拓展思路,从而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采取的措施(一)学校成立信息中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97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