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桃源集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曹县桃源集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桃源集镇位于曹县西北部,220国道和350省道贯穿该镇,日南高速曹县境内唯一进出口位于该镇工业园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耕地8.1万亩。近年来,桃源集镇积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2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6亿元,上缴工商两税3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1元,201*年该镇被菏泽市委宣传部授予“菏泽魅力乡镇”称号。201*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平安乡镇”。
桃源集镇自然条件优越,属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林业资源丰富,全镇林木覆盖率达38%,现有农林间作1.8万亩,路林网80万棵,林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
桃源集镇是少有的无污染镇,适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桃源集镇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为主支柱产业,全镇企业发展到129家,产品桐木拼板、细木工板、中高档密度板,工艺品、家具及家具配件等,其中工艺品、家具及家具配件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1600万美元,被评为全市外贸出口先进乡镇。
近年来,桃源集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按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思想,遵循城镇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三个同步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以环境保护与整治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全镇迈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文明昌盛、环境质量良好、城镇载体功能完善的新型乡镇行列。
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又一契机,按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标准》,逐项逐条进行配套完善,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配合,掀起了全民参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措施,深入开展创建活动1、加强领导,健全完善创建工作机制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时间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工作中,我们成立了两套班子:一是成立“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宣传、农委、畜牧、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创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导。二是成立创建工作办公室,从党政办公室、城建、农业等部门抽调了8名业务精干人员,具体负责对创建活动各个环节的指导。同时,制定了《桃源集镇人民政府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实施主案》,健全完善了创建工作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检查监督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创建活动制度,确保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的开展。创建活动中,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指导工作,上级环保等业务部门具体业务监督,从而建立起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创建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
健康有序地开展。
2、广泛宣传,掀起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热潮
为使创建活动深入扎实开展,我们围绕主题抓发动,突出特色抓创建。一是开展宣传发动基础工作。我们层层召开了创建活动工作会议,对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任务等向全镇企事业单位、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传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镇政府在驻地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竖立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宣传广告牌,企事业各单位及村庄设立了创建活动墙报和宣传栏,悬挂了横幅标语,并在广播电台开辟创建宣传栏目,营造出浓厚的创建舆论氛围。二是组织开展了“环保知识进万家,人人争当环保卫士”系列活动,镇创建活动办公室组织举办了环保知识图片展、环保知识演讲比赛等活动,广大群众踊跃参加,使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人心。
3、高点起步,提高创建工作档次和水平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构筑发展蓝图。201*年,桃源集镇依托本地实际和产业优势,高标准制定了《桃源集镇镇域规划》、《桃源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了有关专家论证,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桃源集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和桃源集镇关于城镇环境卫生的管理规定》,对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建设工程管理、公共设施、镇容镇貌和绿化管理等作了详细规定。
二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力度,提高城镇建设档次。从1996年开始,我们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各式楼房200多幢,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开通了1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和移动通信塔,铺修镇村柏油路1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全镇的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绿化、服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城初具规模。
三是强化环境管理,提升创建水平。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
贵在创建,重在活动,关键在于整治。围绕创建工作,我们大力组织开展各种环境整治活动:(1)集中整治城镇环境卫生。在组建城管监察大队的基础上,实行分段分片的管理承包责任制,坚持全天候保洁,对环境卫生违法行为人及时教育和处罚,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的良好氛围。同时由镇创建活动办公室牵头,组织城建、工商、公安等部门,有重点地清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店外经营、占路经营等影响城镇环境的现象,对责任单位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对交通交易秩序进行了集中整治,切实做到把马路让出来,把自己管理起来,让城镇美起来。(2)开展污染监管检查,严格查处“十六小”、“新五小”。镇政府组织经委、税务、城建、工商等部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污染监管检查,建立监管检查记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3)积极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我们组织镇经委、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一系列创建活动。镇政府创建活动办公室统一印发了“绿色系列”创建标准。各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对单位周围环境进行了集中清理,进一步美化了工作环境。(4)开展了“美在农家”活动。为了强化农村环保意识,提高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我们在农村全面推行了“美在农家”活动,要求每户农民做到“六美”,即:庭院美、居室美、村容村貌、仪表美、心灵美、举止美。自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农户积极美化、绿化村庄、庭院、家家窗明几净、绿意盎然;村村道路干净、绿树成行、花红草绿,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二、注重实际,创建工作大见成效
1、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绿色城镇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涌现
出大量争创环境优美乡镇先进事迹。目前,争当环保卫士已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公共秩序的全面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创建工作水平。
2、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镇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放,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城镇绿化工作。在绿化品种上,选择优良的花草树林。在种植布局上,乔、灌、花、草合理布局,点线面结合,统筹规划。主要道路两侧建有绿化带,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要求。
3、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全镇路、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镇目前拥有初中学校2所、小学17所、幼儿园4所,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套齐全。全镇有中心医院一座,卫生防疫站一处,卫生所25所,满足了广大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三、下步打算
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是一项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结合创建工作新形势、新情况,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抓好《桃源集镇环境规划》的落实。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全镇的环保工作。二是巩固创建成果。继续推进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三是继续抓好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再提高。通过各类宣传创建形式,调动全社会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为创建全省生态乡镇献计献策,共建美好家园,努力把桃源集镇建设成为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O一一年八月六日
扩展阅读: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一、xx镇概括
xx镇地处县城东南位于60公里处,东临xx乡,南xx镇,西接xx镇,北濒xx港与xx隔海相望,下辖29个行政村,全镇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30495人,其中农业人口2.9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2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5亿元,财政总收入280.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已基本形成水产养殖、特色蔬菜、优质稻米、长毛免养殖四大支住产业。新形势下,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打造“生态xx、潜力xx、和谐xx”的战略构想。积极启动“鞋业回归”工程,发展个私经济;以新农村建设和生态镇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港南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城镇。
二、主要创建工作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xx、潜力xx、和谐xx”的宏伟目标,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有序开发,既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经济发展
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组织是生态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生态建设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立了以政府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
导为副组长、各职能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以分管领导为主任的工作机构。为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明确规定各行政村必须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配合镇政府开展所属行政村生态建设工作,为确保生态建设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精心编制了xx县生态镇建设工作规划,全面量化生态工作目标,增强了生态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建章立制,拒污防污,从防污上着手,对现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进行生态建设教育,传达县、镇生态建设工作精神,使企业明确生态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提高企业意识,自觉遵守生态工作规章。四是开展生态工作宣传,使全镇干部都十分清楚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到农药使用等生活生产细节上堵塞生态建设漏洞。
(二)建设生态经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让xx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让xx的产品带着更多的绿色,附上更多的效益,带来更多的利润是我们建设生态的基本出发点,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出发,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近年来生态经济建设政府几大手笔是:1、针对xx远离城区污染,远离企业污染的良好生态条件,积极开展市级农业绿色认证,在市县有关专家精心指导,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绿色农业已通过省级认证,xx的农产品有了绿色护身符。2、从宏观上为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群众投入开发清洁能
源利用,目前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60%。3、xx农民的近期收入仍然在农业,借绿色认证的东风建无公害农业基地,是xx生态建设的一大特色,截止201*年,全镇共建有海水养殖基地8000亩,浅海滩涂养殖基地1201*亩,西兰花基地201*亩,高产水稻基地1000亩,4500亩柑桔基地,为xx农民增收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对8000亩海水养殖基地和1201*亩浅海滩涂养殖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养殖认证,增强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了xx海产品特色品牌。
(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我镇没有可能形成危害的企业污染,也没有上规模的畜禽养殖,生态环境建设的精力主要转移到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建设上。一是注重水功能区环境保护,加
强石门水库上游水源的整治,完成2个养殖场的搬迁及水库上游庙峙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证,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全力
以赴推进生态项目建设,做好集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完成建成区污水处理站和部分管网建设。加强溪流整治,改善水土环境,完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规模较大村和污水产生量大村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为xx山青水
绿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我镇现有省级生态公益林5.9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9767亩,并已全部按要求建成。四是认真实施县政府提出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制定了xx镇十村示
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到目前我镇已完成xx等15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五是深入开展双整治活动,努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通过治理,青山白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治理率近70%,生态墓区建制村总覆盖率98%。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公墓的不断推广,青山白化将逐渐成为历史。六是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督促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率达100%。七是加强垃圾堆埋场建设,除库区外全镇已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0%并落实了专职保洁员12名。
(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生态建设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绿色成为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新名词,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同样,生态建设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进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计划生育法得到了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计划生育率达91.18%。二是安定团结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安居乐业成为时尚。三是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年没有重大破坏生态事件和环境污染事故。四是议案提案处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处理率达100%,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
三、主要建设成效
1、生态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通过生态镇、村的创建,推进了全镇生态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镇社会经济、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变,镇辖区生态环境等
13个建设指标和5项基本条件均已达到省级考核指标的考核要求,使全镇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善改
针对省级生态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环保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在环境保护基础建设方面,以创建省级生态镇为契机,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运作,实施溪道整治、道路建设、生态示范农业基地建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环境污染防治能力。
4、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xx镇把创建省级生态镇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镇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农村原来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环境建设向规划化、制度化迈进。
5、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
在创建生态镇村过程中,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以生
态建设促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发动群众提议、建设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运用新闻舆论、公益广告、洁美乡村活动,举办生态环保培训班等,提高公众对创建生态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创建省级生态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创建工作的体会
生态镇创建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必须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才能实现。不但要有资金的投入,更要有长效机制,严管理、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镇建设创出特色,才能在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生态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长期而艰巨。实践证明,我们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始终把“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作为创建的重要工作对待,抓住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结合点,把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通过生态镇建设,加快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宣传生态镇的重要性,坚定把xx打造成洞港工业区后花园和港南最适宜人居环境的目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顾全大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念,增强生态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人人参与,扎实推进生态镇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机制,有效推进
在创建生态镇过程中,结合阶段性工作,推行各村各单位实行生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实施年终目标考核制,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与生态镇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
4、强化督查,长效管理
生态镇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一项动态工作,创建工作永无止境,具体指标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创建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要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态文化素质,生态镇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素质的好坏、高低与否,决定着生态镇的文化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持力度,在生态镇建设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学习、培训,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建设的需要。
5、生态致富,让群众得实惠
开展生态建设归根结底要让广大群众得实惠,贫困不是生态建设的目标,要鼓励群众走上生态致富的路,但在生态效益显现较慢的情况下,要处理三种关系,即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要在保护中开发经济利益,要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生态经济,同时政府要舍的投入,创建过程中要让群众看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际成效,使村民在生态建设中尝到甜头,使生态镇建设真正成为致富的重要途径,生态建设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
我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抓生态创建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完善有效,生态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急需加大投入,强力培育生态支柱产业后发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工作,真抓实干促进生态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立足生态,加快发展。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1.以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xx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包装一批生态农业项目,强化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的招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2.深入实施环境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并列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
3.积极建设农家乐,增加趣味性活动,扩大旅游进农家的发展规模。
4.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村建设合力。
xx镇作为浙江沿海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正以矫健的步伐向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步迈进。镇党委、政府将充分发挥本地山、水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美丽富强、和谐文明、开放包容的“生态、潜力、和谐”xx,让xx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曹县桃源集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曹县桃源集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曹县桃源集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0917.html
- 下一篇:201*上半年人事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