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
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单位:牛N2.力的性质:
力的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独立性:任何一个力都独立的产生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5.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6.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如弹簧范性(塑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如橡皮泥3、弹力产生条件
(1)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
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间有弹力;
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间有弹力;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非共点力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
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
(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
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
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
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
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
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
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受力分析专题一、受力分析
1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顺序(1)重力(2)弹力(3)摩擦力(4)其它力3受力分析步骤
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
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画出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并标出力的方向和表示力的符号检查画出的每一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体,检查分析结果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的运动状态
二、常用方法
(一)整体法与隔离法概念选用原则整体法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或系统整体的加速度受力分析时不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隔离法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隔开分析的方法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般隔离受力较少的物体注意问题
(二)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弹力的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判断法
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
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即:把与我们所研究的物体相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该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由状态分析弹力,使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物体受力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来判断物体间的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的方向的判断方法
(1)弹力的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弹力弹簧两端的弹力轻绳的弹力面与面接触的弹力点与面接触的弹力球与面接触的弹力球与球接触的弹力杆的弹力弹力的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指向受力物体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指向受力物体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弹力的方向
使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先假设一个弹力方向,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弹力。若所得的结果为正值,其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同,如果为负值,其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理解注意
绳对物体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推力,且绳子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这是由绳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杆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推力,弹力的方向可以沿杆,也可以不沿杆,这是杆和绳两种模型的最大区别
扩展阅读: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
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
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
(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
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
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
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
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
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
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1814.html
- 上一篇: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