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29 21:27:0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学习心得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学习心得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本身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专业技术手段,同时又是需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一项法律制度。为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指导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国家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成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其目的在于规定这些技术导则的一般原则、技术方法、评价内容和相关评价要求,规范行业操作标准,同时也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一个处于多种利益交集区域的工作,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过程中编制人需要平衡项目所涉及到的经济、环境、社会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既要保证所做项目能够得到实施又需要保证其项目的实施满足环境生态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意义和价值,各方面利益的角逐是对环评工作者最大的考验。所以,我认为一个合格的环评工作者需要做到能够“带着枷锁跳舞”,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既要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相关的规定和制度,同时也要能够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使项目创造尽可能多的现实利益。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基本的规范,其各种规定和限制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难度,但这些规范同时也是对环评工作者的保护,如何在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前提下使建设项目获得尽可能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衡量环评工作者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而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熟悉和掌握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下面就近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与理解: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导则,对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制定都必须遵循总纲的总体要求。

1、总纲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了确定,通过对相关专业术语和定义的深化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各种专业术语和定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使得在评价要素的划分更加明

确,同时对于各评价要素也能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评价,这对于环评工作是基础性的东西,同时也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专业术语和定义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项目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2、总纲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模块以及各模块所涉及的评价方案、标准、范围、方法、原则、工作等级划分等做了规范,使得在环评工作中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评价都能够有章可循,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更有条理性的开展环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环评工作过程中全局思维不足和由此引起的纰漏与混乱。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主要用于评价由于项目的建设实施所引起的声环境质量变化和外界噪声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关合理性措施把噪声污染控制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水平,从声环境影响角度评价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对于声环境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收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了解项目的性质、规模,从现有资料分析初步确定可能存在的声环境影响以及声源的种类、强度、分布、运行时间等为工程分析和现场踏勘做准备;

2、进行项目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区存在的声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项目所在地的声环境功能、敏感区、保护目标以及位置以此为依据确定和编写声环境部分的评价等级以及评价范围;

3、对项目进行工程分析,确定其产生声环境影响的声源参数(声源种类、数量、分布、发生时间、噪声等级等)同时结合设计文件上对于噪声的防治措施以及噪声的传播路径预测项目对于其所在环境的贡献值,再通过对环境噪声现状(声源以及声环境)的调查、区域社会环境的调查(敏感目标的分布、数量及人口数量、建筑面积、结构特点等)以及通过标准对声环境功能进行确认对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从而对声环境的质量进行预测以及对声环境影响评价从而得出相关的处理措施,最终得出声环境方面的环境影响结论。

确定了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对于各个步骤所涉及的标准以及技术的运用与掌握。对于声环境的评价不仅需要掌握评价的程序与方法,同时对于评价所涉及的技术指标、相关标准、参数以及评价所涉及的等效声级、噪声衰减等计算也需要掌握,因为宏观的评价和规划必须要有个方面计算参数的支撑,同时这些数据也是声环境评价的基础。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大气环境》主要是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场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其他有关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意见。

对于大气环境的评价需要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评价工作的开始阶段首先需要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调查项目所在地周边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筛选出大气环境的评价因子,确定评价标准同时还需对项目所在地的气象特征以及地形特征进行调查,得出评价方案,为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做准备。

2、根据得出的评价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如果确定为一级或二级评价则需要对地面和高空的气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对区域内现有污染源进行调查,收集项目所在地地型数据,如果是三级评价则需对项目区周围有影响的污染源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也需要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3、根据所得的资料和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最终得出评价结论,如果评价过程中项目出现调整则需要对真个项目进行重新分析。

由于大气环境的特殊性使其与区域内的很多环境因素如气候、气象、地形、降雨、风向、日照强度、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大气污染物的流向及形态发生变化,所以在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时需要运用导则所给出的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预测模型对于评价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进行评价,对各种条件下大气环境的估算预测时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同时也使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地面水环境是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涉及影响因素最多的环境因子,同时由于地表水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对于地面水环境的评价相对于其他环境因子的评价较为复杂,对地面水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参阅项目相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发利用方案等相关资料,对项目进行工程概况以及工程性质初步分析,确定地面水环境评价的工作大纲。

2.进行现场踏勘,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表水水文、水质和周边污染源进行调查,同时通过现场踏勘对建设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工程分析,最终确定评价标准,以及筛选预测的水质参数,预测出项目将对于周边地面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根据国家以及地方相关的地面水法规及要求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3.根据影响分析结果以及国家、地方的相关法规提出地表水的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使得项目对于地面水环境的影响达到相关规定的标准,最终得出项目地面水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水环境是和工程联系相对最为密切的一个环境因子,因为不论是工程运行还是项目施工人员的生活食宿都会有地面水污水产生,同时由于各类废水污染物以及受纳水体类型的不同,对于污水的水质参数筛选以及对各类污染因子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同时还涉及总量控制等指标,受纳水体类型等,对于地面水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就需要首先对工程进行透彻的分析,明确项目的实施对于地面水环境的影响因子,其次需要对外排污水的受纳水体进行分析,从而考虑项目对于地面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外界条件对于这些因子的影响效果从而得出合理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任务是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并针对相应的环境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地下水环境的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的选址、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等提供依据。对于地下水环境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对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对环境现状进行初步调查,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确定地下水评价的工作等级和工作重点从而得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案;

2.通过对项目区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源的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的监测对地下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工程分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3.根据评价等级选取相应的地下水污染预测方法对项目实施将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从而对地下水环境进行预测;

4.通过预测结论得出相应的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完成对项目地下水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由于其受污染不易恢复,故对于地下水环境的评价较其他环境因子的评价相对严格。从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开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①包气带防污性能;②含水层易污染特征;③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④污水排放量;⑤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一共5种因素15种情况20种组合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确定地下水环境的评价等级,从而根据评价等级来对不同的环境因子进行评价,同时在污染预测中针对不同的评价等级采用不同的预测模式进行预测,涉及的理论基础以及评价方式都比其他几个环境因子严格,需要对其每一个步骤的分类以及预测模式有较好的掌握。

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对于生态影响的评价应遵循重点与全面相结合、预防与恢复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既要突出评价项目所涉及的重点区域、关键时段和主导生态因子,又要从整体上兼顾评价项目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在不同时空等级尺度上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坚持预防为主,恢复补偿为辅的评价原则,尽量采用定量方法进行面熟和分析,当现有技术方法不能实现定量测定时通过定性或类比的方法对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描述和分析。力求客观全面的对项目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合理评价。

生态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主要依据项目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工程占地(水域)范围来划分。生态影响的评价的一个特点就是相对于其他环境因子的评价涉及面相对较广,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应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应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对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域进行全面评价。

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最主要的依据是项目的工程分析和项目地的生态现状调查。

首先,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以及生态影响的源头及影响强度,主要对项目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行为、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

为、可能产生间接或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及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进行重点分析,从影响源头对其进行预测与评价。

第二,对项目区进行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及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通过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时对于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或者特别保护对象进行专题调查。对于生态现状的调查主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同时根据不同的评价等级对项目区的生态背景值和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现状调查。

依据区域生态保护的需要和受项目影响的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功能选择相对应的评价预测指标对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同时提出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补偿及替代方案等生态保护措施,最终从生态恢复、补偿等方面对项目建设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可行性等角度得出评价结论及建议。

总的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就是一个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与规范的文件,通过对各类环境因子评价的专业术语、评价范围、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工作流程以及各类污染因子的监测和预测方法的规范使得在对每一个环境因子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每一个过程都能够有章可循和有章可依,作为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我认为自己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来对项目进行评价;然后是做到在合理的使用导则的前提下结合环境、经济等各类社会因素使环境影响评价更为合理和与各类关系相协调。

作为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新人,我知道摆在我面前的路还有很长,同时在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我明白每一个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都是在不断的写报告与改报告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我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相信在自己的坚持与各位同事和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向着一名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目标不断迈进。

扩展阅读:环评爱好者论坛_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律地位相对技术导则或技术规范而言更为高级。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一般使用GB编号,且经国家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同意发布。2、关于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导则的规定(略)

本导则HJ19-201*与原导则HJ/T19-1997明显不同的变化之一:是对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导则判断评价等级主要由两个方面来决定: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工程占地范围。而且给出了一个占地范围表格。相对于原导则,可操作性明显增强。这是广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是新导则的显著进步。

注意这个占地范围,是包括水域的。而且是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需要考虑。当然,如果临时占地是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的,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永久占地来判断(而不是需要叠加的,呵呵)。

另外,导则给出了其他几个特殊情况:

(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析”这个词,也就是说不必进行影响预测“评价”,只要分析明白就可以了,实际上是说可以简化。也可以理解,本导则实际认可了“四级”评价,但要注意的是,导则并未明确有“四级”评价,所以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如果你写出个“四级”评价,则是不合适的,但你可以写成“生态影响分析”。(据著名生态学博士梁学功研究员讲,根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类对1、2、3这三个数及其层级划分掌握的最为清晰,对3以上的层级划分就不清晰了)

(2)当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等级时,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的评价等级进行评价。

这里实际上说的就是“就高不就低”原则。当判断出现两个不同等级时,以较高的等级确定为本项目的评价等级。这与原导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3)改扩建工程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这里明确指出,改扩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等级是以新增占地的情况来确定的,原工程占地不属于本次生态影响评价判断的依据。这与前面说过的“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是协调的,但至于是分析(工业类项目适用),还是评价,则要看具体情况。(4)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

可见,矿山开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利水电涉及筑坝改变水文情势的项目,一般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三级。这里有一个不太容易操作的内涵,就是“明显改变”,如何判断明显改变,需要大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或咨询有关专家来判断了。3、评价工作范围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气候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个人理解(不一定正确,只是与同行交流一下):

(1)与原导则HJ/T19-1997相比,原导则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评价范围,如一级为8km-30km,二级为2km-8km,三级为1km-2km。而本次新导则却没有给出各级评价的具体范围,只是给出一个原则性的要求。这是因为各行业导则已给出相对比较明确的评价范围,如陆地石油天然气、民用机场、水利水电等,以及随后将颁布的其他行业导则也会给出相应的评价范围。作为生态影响的总纲性导则,本导则不给出具体的评价范围而是提出原则性要求,是比较适当的。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评价等级表中的占地面积或线路长度,根据实际外扩一定的范围来确定评价的等级。这个外扩范围,就给我们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可以根据项目情况来确定,只要有根据或充分的理由就可以。其实业内大致有一个比较认可的范围,如果没有特别规定,井工开采矿产资源,一般认可按外扩500m-201*m考虑是比较适宜的。至于如果是其他情况,也是可以参考原非污染生态导则给出的3个范围来确定,毕竟原非污染生态导则已经使用了多年。

(2)对于导则提出的“充分考虑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区域”。是继承了原导则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的主题要求,这个主题是原导则的灵魂,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实质性内容。(3)“评价范围要涵盖项目的全部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的完整性或完全性,即包括工程的全部建设内容(不能漏项)和全部建设过程(施工期、营运期等不同的时期)。

(4)“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导则术语中给出两个影响的定义。直接影响是指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响;实际上就是工程占地及施工、生产或营运直接影响的区域。而间接影响是指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由于其发生的异地性或滞后性,往往是不明显、不容易观测、监测或察觉到,需要借助于以往项目类比或经验的积累来判断。

(5)“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这是表述了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确定的依据,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程度,取决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依存关系与生态完整性是一脉相承的。

(6)“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气候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从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考虑,尺度太大,比较适用于规划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一般开发建设项目还不至于依据如此在大尺度的单元来划分评价范围。但这个原则提示我们在考虑评价范围时,可以从气候、水文、生态系统及地理4个方面进行宏观把握,再结合项目及环境实际情况具体确定。4、生态现状调查要求

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别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

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可参见附录A;图件收集和编制要求应遵照附录B。(以下为个人理解,仅供与同行交流。)

1、调查主要是说明生态背景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2、明确了什么情况下,做专题调查涉及敏感保护目标时。3、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不小于评价范围。

4、给出三个不同评价等级的要求,一级要求给出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并且是通过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要求有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情况。二级评价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可通过收集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三级主要是收资。5、生态背景调查

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如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以下是个人意见,仅供与同行交流)

从以上一段表述来看,生态背景调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系统调查(2)非生物因子调查

(3)生物物种,特别是保护物种调查。此外,还需要关注:

1、两个逐个:保护物种的逐个、敏感区域的逐个。

2、保护物种4个方面: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3、敏感区域6个方面:类型、分布、等级、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学习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学习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学习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248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