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中音乐教案)

时间:2019-05-29 21:51: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中音乐教案)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201*-03-0414:27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阿凡提: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do明快re缓慢mi自由(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do马头琴re冬不拉mi手鼓fa热瓦甫(五)对比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乐器主要有藏京胡(形制与二胡相近,男子边奏边舞)、铁琴、神鼓等。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六)三个小组表演比赛:

1、蒙古族进行本民歌接力赛至少要唱四首民歌。2、藏族请同学出来做献哈达的舞蹈动作。3、维吾尔族请同学学老师打切分节奏。小结:

教后感

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

扩展阅读: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3、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2、局部欣赏“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曲名草原放牧第四乐章形式要素(比较项目)基本特征音乐语言特征基本特征音乐语言特征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音色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道朴实。(10)复听歌曲。2、《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4)复听歌曲。(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9页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1)《一无所有》。(2)《黄土高坡》(3)《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起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教学内容1、《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2、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重点和难点

《宗巴朗松》。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列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概况及民歌。2、教师点评。三、作品鉴赏

(一)《辽阔的草原》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蒙古族民歌基本知识。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2、完整地聆听歌曲。

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这首歌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从旋律上看,开阔悠长,延绵起伏,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5、学唱歌曲的片段

(二)《宗巴朗松》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藏族音乐的知识。

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

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欺负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节奏较自由。爱情歌中有的神情,有的开阔自由。

2、提问:藏族民歌知多少?请1-2名学生谈谈。

3、聆听歌曲。4、囊玛介绍

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快板的舞曲。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的衬字。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本歌就是囊玛中的歌曲。5、复听歌曲。

6、请学生分析歌词,谈谈其中的丰富内涵。

7、表面上看,歌词是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藏族同胞在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呢。8、学习藏族舞的动作。9、边听边舞。

10、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听藏族歌曲的感受。(三)《牡丹汗》

1、引导学生看屏幕文字,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基本知识。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其歌词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2、聆听歌曲。

3、教师简介“爱情歌曲”。

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爱情歌曲多反映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和反抗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容。本歌是属于爱情歌曲,它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

4、复听歌曲并留意伴奏的鼓声,说说它的节奏。5、教师点评,把歌曲伴奏中的节奏型抽出作练习。6、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

四、拓展探究

讨论题:结合前面的欣赏,思考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教学内容

1、《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沂蒙山小调》。理解这三首民歌的地方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2、教师点评。

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三、作品鉴赏(一)《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2、聆听歌曲。

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

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7、复听歌曲。

(二)《王大娘钉缸》

1、聆听歌曲,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2、请1-2名学生谈谈。3、听《好汉歌》。

4、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但每句从唱词和衬词的关系看,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这一长一短,一呼一应,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5、复听,要求学生注意语言风格。(三)《孟姜女哭长城》1、让学生讲《孟姜女》故事。2、聆听歌曲。

3、聆听江苏民歌,听后讨论两首歌曲曲调、风格。4、教师点评。

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体写,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5、引导学生分析江苏民歌结构、旋律特点。

此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并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技法。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1页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

(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4)结构一般短小。

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重视比较聆听。

2、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要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教学内容

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弥渡山歌》。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导入

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2、教师点评。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三、作品鉴赏(一)《弥渡山歌》

1、教师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五台大寺

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2、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3、请2-3名同学谈。4、教师点评。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5、学唱歌曲。

6、聆听《小河淌水》

(二)《对鸟》

1、聆听歌曲,学学其中的方言。2、请1-2名学生学方言。3、简介歌曲。

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4、复听,要求学生轻声跟唱。5、欣赏有关图片。6、聆听《采茶舞曲》。(三)《幸福歌》

1、介绍湖北天门。

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化,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2、聆听歌曲。3、讨论歌曲的风味。4、教师点评。

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1215和35653。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6、唱衬词部分。

7、聆听《龙船调》。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教师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五、课堂小结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六、课外拓展完成表格。曲目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方言属地地域环境生活条件文化背景及交流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风格的问题。

2、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初步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要安排课外的拓展探究作业。

第六节鼓乐铿锵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1、《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2、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锦鸡出山》、《童谣》。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阅读材料,欣赏图片,了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的民族称谓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土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土家族的族源,众说不一。有“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也有“认为是八、九世纪左右,来自贵州的某部乌蛮的后裔”说;还有“认为是湘西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但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来看,土家族与羌族和与羌族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彝族,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土家族与古羌部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以信奉道教、佛教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三、作品鉴赏(一)《锦鸡出山》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常用四种乐器: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3、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节奏。

4、复听,根据提示,形象音乐情景,完成表格问题。

山间春色: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乐曲采用上下句对偶及螺蛳结顶的手法陈述音乐内容。

结队出山: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情景。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的欢乐情景。

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荣归: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段落表现手法描述速度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5、教师点评。(二)《滚核桃》

中快稍快稍快变化的速度中速节奏由疏到密前面简洁松弛后面紧凑密集集的节奏严谨稳健力度由弱至强富有变化由松到紧,由疏到密平稳柔和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出现节奏重音有起伏由强到弱1、聆听乐曲,想一想,在鼓的哪些部位发音。2、教师点评。

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了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又叫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起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魏时期,分为四类:黄门鼓吹(宫廷)、骑吹(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萧铙歌(祭祀)、横吹(随军演奏)。

演奏手法:十名鼓手合奏,技法包括:桥击鼓梆、乔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桥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槌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退奏等。3、练习节奏。

4、教师介绍有关背景材料。

(1)山西绛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绛县更是鼓乐之乡。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

(2)绛州醪糟的由来。5、复听,想象劳动情景。(三)《童谣》1、简介。

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民间器乐曲。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现,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乐曲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2、聆听乐曲。

3、讨论乐曲的风味,模仿北京方言口语。4、朗诵“口噙子数板”。5、复听乐曲。

6、请2-3名学生上台表演。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音乐知识。2、教师点评。

打溜子、鼓吹乐、吹歌。五、课堂小结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尽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2、教师课外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比如:收集一些风土人情、地方习俗等方面信息。

第七节丝竹相和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

(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三、作品鉴赏(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2、教师点评。

江南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

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二)《娱乐升平》

1、简介。

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1)《三六》江南丝竹(2)《旱天雷》广东音乐(3)《行街》江南丝竹(4)《步步高》广东音乐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第八、九节国之瑰宝

教学目标

1、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感受、体验京剧。2、认识京剧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

1、《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2、京剧知识。重点和难点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体验梅派的神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以谈话法引导学生谈京剧。

1、京剧的历史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至今200多年。2、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3、京剧的声腔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伴奏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鼓、板、锣等。

4、京剧名家“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三、作品鉴赏

(一)阅读材料,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身京剧世家,9岁学戏,11岁登台。1913年就以精湛的表演和柔美的唱腔享誉全球,他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梅兰芳在其一生的舞台生活中,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二)《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1、教师简介。选自《霸王别姬》。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无可奈何之际,虞姬劝项羽等候救兵。此时,项羽困乏,虞姬又劝其休息。等项羽睡着后,虞姬步出帐外,以期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2、聆听。

3、学唱片断,感受梅派唱腔的神韵。4、请学生谈感受。5、教师点评。

梅派艺术“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他的嗓音圆润、甜美、嘹亮,韵味纯正醇厚,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在这个唱段中,他寓动于静,节奏平稳,速度较慢,色彩清丽悲凉,抒发了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渲染了激战前夜难耐的寂静与凄凉。

(教师插入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比如欣赏京剧好比茶道文化,注重品茗、细嚼,应作出资深票友摇头、击拍状,一则健身,二来投入。)6、复听。7、阅读材料,了解有关知识。

南梆子,属于西皮类的唱腔,这种唱腔细致优美,旋律性强,擅长于表现细腻,欢悦的心情。(二)《海岛冰轮初转腾》1、简介。

这是《贵妃醉酒》中的一个唱段。其剧情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一天,相约在百花亭饮宴赏花。贵妃在亭中久候,而不见玄宗驾临。后太监禀告:玄宗已转驾西宫去约会梅妃。杨贵妃哀怨自伤,就在亭中独饮,沉醉而归。2、聆听,唱腔上的差异。3、学生讨论,交流。4、教师点评。

这段唱腔音乐华丽委婉,体现了京剧四平腔的典型特征,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杨贵妃自怨自艾德惆怅心情。

5、复听。

6、阅读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句容的民间艺人们以余姚腔为基础,吸收弋阳腔的唱法,形成了独特的四平高腔。它与二黄很相似,擅长表现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怒的情绪。

(三)现代京剧

1、阅读材料,了解现代京剧。

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2、《雄心壮志冲云天》

(1)聆听,跟上面的京剧比较一下差异。(2)教师点评。

声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乐队上,引进西洋管弦乐队,富有气势。(3)教师简介剧情。

选自《红灯记》。一九三九年,以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代表的地下党在惨烈的白色恐怖之下,为钳制日军、配合抗战进行着一系列灵活机智、艰苦卓绝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原本不同姓的三代人更是在共同革命信仰的感召下,演绎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发出来的缕缕浓情。北满省委在得到游击队电台被毁的消息之后,及时派出交通员计划与当地地下党接头,将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没成想同时得到这一消息的日军对沿线铁路进行了严密封锁,交通员被捕,而李玉和对于密电码的下落却全然不知,只是一心想方设法寻找密电码的线索,并联络游击队希望能够顺利地营救出交通员。王连举的叛变使李玉和成为鸠山截获密电码乃至摧毁地下党的关键性人物。老谋深算的鸠山为了达到摧毁龙潭地下党的目的,对李玉和实施了离间计。为此,李玉和不仅在组织内部受到怀疑,在同事、邻里街坊乃至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之间都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李玉和以宽厚的胸怀和革命者的睿智,忍辱负重,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革命工作,最终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就义,李奶奶也被日寇残酷地杀害。失去了父亲和奶奶的李铁梅,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毅然承担起父亲未尽的革命工作,将密电码成功地送到了游击队。李铁梅在斗争的风雨中逐渐长大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共产党员,并由此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4)复听。3、《家住安源》

(1)简介。

1927年秋,农民英雄雷刚带领本地农民在湘赣边界揭竿而起,反上了杜鹃山。由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三起三落,濒于覆灭,急盼找到中国共产党。党知道后,于1928年春派代表柯湘前来,不幸中途被捕。雷刚闻讯后率众劫法场,将党代表抢回山上。柯湘上山后,担任了自卫军的党代表,努力贯彻毛主席的建军路线,以无产阶级思想对这支农民军队进行改造。在党的领导下,自卫军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上山整训,蓬勃发展。“毒蛇胆”率设伏于山下,抓住雷刚的义母杜妈妈为“钓饵”,勾结叛徒温其久,欲诱雷刚下山,消灭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的毒计,要转移出山,会合主力来粉碎敌人。雷刚复仇心切,加上内奸温其久从中挑拨,不听柯湘劝阻贸然下山,结果被捕入监。紧急关头,柯湘命李石坚带队守山,率队营救雷刚。回山途中又遭遇敌人,她断后阻敌,掩护雷刚和战士,乡亲们上山。激战中田大江英勇牺牲。内奸温其久趁柯湘未回之际,借口转移,欲带队投敌。李石坚与之斗争时,柯湘回山,揭露其阴谋,清除叛徒雷刚。血的教训,使雷刚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亲手击毙叛徒温其久,消灭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同柯湘一起,率领部队,奔向革命圣地--井冈山。(2)聆听。四、拓展探究

1、欣赏刘欢的《情怨》。

2、讨论题:你认为京剧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更多的青年朋友喜爱?(如时间不够,就作为作业,课后完成)。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1、教学中最好能让学生看看视频资料。

2、相关的京剧知识有的可结合唱段学习,有的是阅读材料,或是教师讲解,这样效果会好点。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2、初步了解亚洲音乐的概况,以及一些民间乐器。教学内容

亚洲传统音乐印度的电影歌曲教学重点印度音乐。教学难点

体验并参与音乐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简要回顾复习。

用谈话法跟学生回顾上节课有关京剧的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三、新曲目欣赏。

1、提问:亚洲的几个区域?学生回答后引导观看投影文字,了解亚洲五个音乐区域的基本情况。

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东亚音乐

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五声音阶,乐器种类繁多,并有多种多样的民歌、戏曲、说唱和舞蹈等。如日本的雅乐、琴、筝、三味弦音乐,朝鲜的唐乐和乡乐,中国的民族音乐。南亚音乐

主要包括印度古典音乐,音乐之邦孟加拉国音乐。

东南亚音乐

最早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受伊斯兰和欧洲文化的影响。如泰国、印尼的古典音乐,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

中亚和西亚音乐

属于伊斯兰文化,主要有阿拉伯古典音乐,其风格柔和、持重。阿拉伯古典音乐也曾对印度和我国西部的音乐产生影响。2、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

(1)设置悬念:一种神奇的唱法,一个人唱出两种声音?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呼麦一种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呼麦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也叫喉音唱法。(2)听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3)教师点评

表现了蒙古人对自己亲密的伴侣马的热爱。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和交融,歌声使人的心灵得以纯化和升华,令人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3、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1)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猜一猜是哪个国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对印尼作简要介绍,针对苏门答腊岛请学生谈谈去年的海啸,切入爱心教育,引出曲目《星星索》简介并聆听。

优美的情歌,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切的思念。星星索是划船时伴随桨起落节奏的哼声。歌曲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为伴唱。(3)学唱与学划船。

(4)引导学生进行“划船”律动。4、印度民间乐曲《欢迎》。

(1)抛出话题:印度知道多少?

(2)学生谈过后,分别请历史嘉宾和地理嘉宾参与互动。(3)教师引导学生浏览屏幕文字

印度音乐绚丽多彩,特色鲜明。那带有鼻音色彩的歌声,那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那波浪形、曲线式的音乐进行,那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琴声,那呜咽哀伤、令人断肠的笛声,那始终伴随着乐曲的持续音,以及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构成了一幅幅宁静、和谐的印度风光。

(4)介绍并欣赏乐曲后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印度歌曲欣赏)。

这是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著名民间乐曲,用萨朗吉演奏,伴以鼓和笛子等乐器。萨朗吉是一种印度民间乐器,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音色柔美、抒情,善于模仿人声。(5)请舞蹈嘉宾教印度舞蹈,引导学生跳舞律动。5、阿塞拜疆音乐《巴雅提木卡姆》。

(1)简介(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屏幕文字)

木卡姆是波斯、阿拉伯、突厥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组曲。这首木卡姆用卡曼贾演奏,卡曼贾是伊朗和高加索等国的民间乐器,在埃及、土耳其和中亚地区也有流行。

(2)欣赏时请学生注意伴奏的节奏。(3)引导学生进行“演奏”活动。(用身边各种物体做打击乐器,拍出各种音色的节奏)四、反馈与小结。

1、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种神奇的演唱方法,它叫什么?2、今天欣赏的两种外国民间乐器的名称是什么?3、木卡姆是什么意思?

教学反思

一、本课注重活动,在欣赏中间不断穿插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兴奋的欣赏状态,取得了效益。

二、请嘉宾参与互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的情趣,激活了课堂气氛,产生了令人振奋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了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课件的作用,真正是恰到好处。课后调查表明,学生称本节课非常有新意,很喜欢这节课,对本节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十一节非洲音乐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非洲几个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体会非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与西洋音乐、及其它地区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魅力。

二、初步了解几首非洲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非洲区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三、了解非洲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

(一)非洲音乐简介

非洲音乐通常是指撒哈拉以南(黑非洲源于非洲本土的各种黑人传统音乐。由于众多繁杂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各部族的音乐千差万别。非洲音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复杂多变。鼓在非洲音乐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主要是美洲音乐有巨大的影响。(二)非洲音乐欣赏

1、欣赏博茨瓦纳民间音乐姆比拉弹唱《孩子》

a、组织学生讨论听音乐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旋律、鼓点、节奏、乐器等方面分析作品。b、介绍、欣赏非洲乐器“姆比拉”(看课件)。

“姆比拉”是一种用手指拨动弹奏的簧片乐器,也称“散扎”、“薄片琴”。其结构是将一系列长短不一的细长簧片(木制或铁制),分1-3排绑在一块木板上,并在其下面装有一个木盒或干葫芦作为共鸣体。各地“姆比拉”的簧片数量不一,每根簧片发一音,可演奏各种旋律。如同时拨动两根簧片,还可以发出和声。2、欣赏加纳民间音乐《非洲木琴独奏》a、欣赏音乐(课件)

b、介绍、欣赏非洲乐器“马林巴”(看课件)。

流行于分周各地的木琴称为“马林巴”。非洲木琴有数百种,有的仅有1-4键,但10-22键的更为多见,还有2-6人一起演奏的木琴。(三)非洲鼓与歌舞

1、非洲鼓与歌舞介绍

非洲黑人歌舞的节奏强烈,动作粗犷,伴奏的乐器是以鼓为主的各种打击乐器。故是黑人舞蹈音乐的灵魂,各式各样的鼓用木棒、竹棍和手掌击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并交织成各种复杂而鲜明的节奏,它控制着整个舞蹈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其它的伴奏乐器还有葫芦、木子、金属铃之类的各种响木琴以及简单的木管等。歌唱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最常见的形式是先由一名歌手即兴朗诵或领唱,众人合唱叠句部分,或者与之呼应并与鼓声和乐器的演奏有机地组成鲜明的旋律。在舞蹈过程中还时常伴有呼叫,以抒发感情,增加舞蹈的气氛。歌舞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在酋长宫廷中,传统音乐更占有重要地位,一些礼仪音乐还要在酋长或国王的监督下进行,有时某种乐器就是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例如东非和南非的鼓。

非洲人从小就在日常的音乐舞蹈活动中学习,进入成年之前,还要参加一种启蒙训练,接受多种技能训练,合格之后才被接纳为正式的部落成员进入社会。(1)欣赏科特迪瓦民间音乐歌舞曲《古诺人的尤勒舞》。(2)欣赏却比人的舞蹈音乐《恩歌多舞》。

2、习拍打课本后面的非洲节奏。(课件)(四)非洲音乐的主要特征:

非洲音乐的主要特点是高度发达的节奏,包括复变的节奏线条和节奏层次。西方通俗音乐和部分音乐作品都从非洲音乐节奏中获得丰富的营养和启示。非洲音乐的音阶有多种类型。非洲音乐旋律的音域往往比较窄,乐器比较小。三、小结

课后反思: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

风笛、排箫、歌声

教学内容:

1、风笛音乐《优雅》2、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3、保加利亚女声重唱4、瑞士约德尔民歌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排箫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组合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明白欧洲艺术音乐和欧洲民间音乐的关系。

教材分析:

苏格兰风笛音乐原属于战争音乐,用于行军、召集高地人、哀悼亡灵。风笛音乐也属于和平的音乐,用来跳斯特拉斯佩舞、与小提琴、手风琴和奏,用来庆祝、也用来表达爱意。爱尔兰的风笛演奏方法与苏格兰有所不同;罗马尼亚一直保持用排箫奏乐的悠久历史,并将排箫的演奏艺术提升到高超的水平,整个排箫有点向外拱弯,一般定成D或G大调音阶。排箫音色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排箫音乐:空灵、优美,舒展,使人放松心情,常在茶室、咖啡厅等休闲场所作为背景音乐使用。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采用自然、直接、开放的唱法,音色清沏、透明,在多声部的重唱中常出现不谐和音程(如二度),旋律音域不宽,却富有表现力,各种各样的装饰音、滑音层出不穷,十分丰富,给音乐增加了特殊的色彩;约德尔唱法: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如“依”“哦”“莱”“咿呀”等。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教学重点及难点:

1、风笛音乐;2、民间音乐、相关文化与生活的融合学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请说出你所知道的著名的外国音乐家有哪些?

教师小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显然,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诞生了数之不尽的经典音乐作品。再次设问:为什么在欧洲会产生这么多著名的音乐家?欧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三、欧洲民间器乐

1、请学生谈谈所了解的本国的民间乐器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唢呐、二胡等是我们中国的民间乐器,在民间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使用广泛,同样,在欧洲也流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间乐器,演奏时,人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表达着最朴素的情感。如:如西班牙响板、意大利曼陀林、俄罗斯巴扬、巴拉莱卡等

(一)罗马尼亚排箫

1、聆听《茉莉花》(排箫)片段思考交流:(1)请说出该作品的曲名?(2)主奏的是欧洲哪种民间乐器?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茉莉花》主奏乐器排箫

2、介绍排箫“排箫”(panpipes)一种吹管乐器,也是欧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由长短不等的管子,按音高顺序排列,固定在一起。每管只能发出一个音,下端有封闭和不封闭两种。古老的欧洲民间乐器希腊神话传说为牧神“潘”(pan)所创,潘神下半身为羊身,上半身为头上长一对羊角的人身。他遇到山林水泽女神绪任克斯(syrinx),便爱上了她。女神见他就逃跑,被保护神把她隐入水中变成芦苇。潘神无奈,便用芦苇做成排箫吹奏自慰。古罗马人把排箫传往各地。排箫在欧洲各地普遍为放牧人所用。3、介绍排箫的演奏方法:(播放VCD)用手摇来演奏颤音;可以演奏华丽的音阶式的经过句

4、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1)聆听音乐片断,思考: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音调、速度、节奏、情绪)(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一段速度较慢,节奏自由舒缓;第二段速度变快,节奏紧凑,情绪也变得热烈,人们想通过音乐来表现森林中鸟儿自由歌唱和妇女们欢快热烈舞蹈的场景。

5、师生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在什么场合欣赏排箫音乐?排箫音色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排箫音乐:空灵、优美,舒展,使人放松心情,常在茶室、咖啡厅等休闲场所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二)风笛音乐导语:不同的地域、人文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在西欧岛国的高地,人们喜欢演奏一种古老的乐器,是什么呢?

1、探索(出示乐器图片)请学生思考并演示该乐器的演奏方法2、介绍风笛(播放VCD)风笛又名风袋管形制:皮制风袋吹管有按音孔的曲调管(1~2支):演奏旋律无按音孔的持续音管(1~支):发出持续的单个低音

发音原理:演奏者通过夹击腋下的风袋,将气流压送到旋律管和持续音管发音。因此风笛能演奏出多声部的音乐。3、赏析风笛音乐《优雅》

导入:风笛在欧洲民间流传广泛,尤其是在西欧的岛国苏格兰爱尔兰等地十分流行(1)聆听音乐片段,请用线条来表现你听到的音乐

(2)教师小结: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在平静优雅的风格中,又不失恢弘的气势。3)学唱主题旋律

4)分组合作四组轮流演唱高声部旋律,其他组演唱低声部。

4、小结:风笛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样,“他”也获得了音乐家的青睐,创作了无数的《风笛舞曲》,有些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曲。除了在古典音乐领域大放异彩,在现代通俗音乐的舞台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踪迹。5、拓展:

(1)聆听电影《我心永恒》主题曲的前奏音乐思考交流: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教师小结:深情,怀念

(2)欣赏风笛伴奏的《大河之舞》片段爱尔兰的踢踏舞热情、洒脱,而风笛的加入,又不乏优雅和柔情。

四、欧洲多彩的民歌导语:我们中国有这着多姿多彩的民歌高亢的西北民歌,也有柔美的江南小调,同样在欧洲也因为地域人文的不同,流传着风格迥异的民间歌曲。1、聆听《鸟儿在歌唱》(保加利亚女声重唱)片段思考交流:音色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小结: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音色清澈,基本为真声,旋律起伏不大,为多声部的重唱。2、聆听瑞士民歌片段讨论交流:请为这段音乐取个恰当的标题

3、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在阿尔卑斯山区域流传的特殊唱法。在这里牧人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内容及表达方式上和我们中国的山野民歌也有相似的地方。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如“依”、“哦”、“莱”、“咿呀”等。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如:《孤独的牧羊人》就是根据该唱法创作的歌曲。五、总结:

(1)思考交流:谈谈你如何看待纯朴的欧洲民间音乐?

(2)教师总结:欧洲的民间音乐虽然植根于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却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相融合,为古典及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数的音乐家,在民间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传世之作。同时战争、迁徙、文化交流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融合。欧洲民间音乐既有其独特的风格,又与其他各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调式、乐器、歌声)六、拓展我们不仅可以在古典音乐中听到欧洲民间音乐之声,而且在当代的流行音乐领域,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他们的踪迹。比如:爱尔兰歌手恩雅和爱尔兰乐队神秘园的音乐,他们在继承欧洲民间音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纪元“新世界音乐”在“神秘园“的音乐中结束。

课后反思:

本次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自然亲切,层递式的设问,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索欧洲民间音乐的兴趣。以本国熟悉的民间乐器引入到欧洲的民间乐器,使学生有亲切感,易于接受。以耳熟能详的音乐导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排箫的音色及音乐风格。拓展、介绍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排箫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能发挥想像力,用语言来描绘听到的音乐,尊重学生对音乐的多元理解,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音乐与生活相结合。以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视听结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风笛的构造及演奏方式。学生运用多样方式来表现对音乐的感觉,通过学唱及合作演唱更好地体会该作品的风格特点。风笛音乐不仅受到普通人民的喜爱,也能登上“古典音乐”的大雅之堂。结合电影配乐和欧洲民间舞蹈做适当的拓展,感受风笛音乐的多样风格,以本国的民歌导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外国的民歌相同的音乐文化,并能进行恰当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聆听、探索,使学生了解欧洲代表性的民歌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激发学生去思考相关的文化,通过总结,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欧洲音乐文化的理性认识上。对课堂内容作拓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课外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

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3、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美歌舞。二、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三、教材分析:

1、《告别》是一首安底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器乐合奏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乐曲为G大调,4/4子,采用五声调式音阶,乐句悠长且多下行。2、《美丽的小天使》是一首有着浓郁的拉丁美洲音乐风格的歌曲,是一首极具墨西哥民族个性,被称为“松”的歌舞曲,歌曲表达了男女青年间的爱情,旋律缠绵、优美、动人。歌曲为A大调,3/4拍子,采用七声音阶。3、《小伙伴》是一首阿根廷探戈舞曲。乐曲既有平稳持重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节奏强烈,乐曲为g小调,2/4拍子。

四、教学重点:

1、感受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2、对探戈节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五、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积极投入创作活动。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走进教室。(一)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啊?具有哪种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具有拉美音乐风格特征)

(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1、让学生讨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社会等印象。(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师言: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除了在人种方面,原住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设问:拉丁美洲这种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讨论回答)

师归纳:混合性音乐是指印第安人(本土文化,欧洲和非洲)三种音乐文化的相混合,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那么他们的音乐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拉丁美洲,感受他们混合性音乐的风格特点。二、感受与体验

(一)赏析〈告别〉器乐合奏曲,秘鲁民间乐曲。

思考:1,这首乐曲情绪特点怎么样?(优美,气势雄浑)1、主要有哪些乐器演奏?(排萧、盖那琴、恰朗戈)2、教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的图片。

3、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双手轻拍节奏,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二)赏析《美丽的天使》墨西哥民间音乐。

1、歌曲是怎样的情绪?(旋律平稳圆滑,缠绵美妙,优美动人,略带淡淡的乡愁。)2、请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有何特点?(采用3/4拍子,节奏平稳一致,连续采用切分节奏)

3、歌曲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前部分是领唱,后面是合唱,中间间奏还伴有热情的的呼叫声)

4、教师简介歌曲的特点:

这首歌曲是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前部分是领唱,,后部分为合唱,歌词用西班牙语,被称为“松”的歌舞曲。墨西哥民族歌曲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西班牙对墨西哥进行了统治,因此,墨西哥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深深地带有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而墨西哥是古代印第安文化重要发原地之一,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后的中心之一,这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化是具有十分典型的相互交融的特征。这首歌曲就是典型的相互交融的特点之一。

3、教师伴奏,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再次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三、创造与活动

(一)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

1、提问:这种舞蹈叫什么舞蹈?节奏有何特点?(学生根据录象舞蹈动作和课前收集的资料相互交流)

归纳:这是探戈舞蹈,采用连续的切分音节奏。

2、教师展示一些探戈舞蹈的图片,介绍探戈舞蹈特点。

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蹈,它是一种音乐、唱和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探戈已固的格式,即兴花样翻新等,现代探戈的舞蹈风格是有深沉、含蓄、洒脱是特点。运用节奏变化多样,但切分节奏运用是最多的。

师言:拉美的舞曲音乐更为丰富,它以独特音乐风格和变化多样的节奏,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欢。它已经很好的融入了现代音乐和国际标准体育舞蹈之中。3、教师简要说明国际标准体育舞蹈。

(1)拉丁舞(桑巴、伦巴、恰恰)学生观看录像,随录像模仿舞蹈动作。(2)摩登舞(探戈、狐步舞、华尔兹)a、观看国标华尔兹舞蹈片段。b、学生随音乐表演华尔兹舞。

(3)教师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的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a、首先进行单声部的节奏练习。

b、逐步增加声部,从二声部到三声部。x.xxxxxxxx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xxxxxx.x哒哒哒哒哒哒哒xxxxxxx哒哒哒哒哒哒哒

教师简要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二)欣赏乐曲〈小伙伴〉

1、思考:A:舞曲节奏是怎么样的?(连续使用切分节奏,探戈舞曲风格)B:越的情绪,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绪)

2、教师出示乐谱,简要的介绍乐曲,学生轻声唱谱,教师伴奏。3、教师板书〈小伙伴〉乐曲的节奏。

4、学生随录音带运用课前准备好的易拉罐、沙袋,矿泉水瓶,教师提供部分打击乐器:手鼓、沙铃、铃鼓等随音乐模仿乐曲节奏。

5、学生根据《小伙伴》音乐节奏,即兴填词或教师提供歌词,教师击鼓敲节奏,学生有节奏的地朗读。

2/4xxxxoxxxxxxxxxoxxxxx大家跟着我的节拍走,跳起一段轻松的舞蹈,

xxxxoxxxxxxxxxoxxxxx即使我们慢了一小拍,我们也会无尽的快乐.6、请个别同学讲述或演绎探戈舞,教师指导。四、评价与总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其感受。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拉丁美洲三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感受、理解、体验了拉丁美洲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虽然拉丁美洲离我们很遥远,但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存在,更高兴的是拉丁美洲音乐已走进了国际,已经很好的融入了现代音乐和国际体育舞蹈之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深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3、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舞曲情绪怎么样的?(既有平稳、持重的情调,又有紧张、激

第十四节巴赫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音乐风格特征。2、初步知道“巴罗克音乐”“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和音乐家巴赫。二、教学重点:

巴洛克音乐、复调和主调音乐,分析《马太受难曲》三、教学难点:

复调和主调音乐的理解四、教学过程1、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大家先看一下目录,第七到第九单元这几个单元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三个单元正是按照先后介绍音乐史上的三大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重要的代表人物巴赫。2、巴洛克音乐

师: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又是指冲动、夸张、任性、幻想等意义。最初泛指流行于17世纪的一种神奇的、怪异的建筑风格,后来逐渐用来称呼西方艺术风格历史上的一个时期。那人们通常将1600年至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称作西方专业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师:接下来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作品《哈利路亚》,同学们思考:这首音乐作品是哪个作曲家的作品?这首音乐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它跟什么宗教有关系?

[播放音乐《哈利路亚》]

师:听完了这首曲子,现在我请同学们来回答我刚刚提的问题。这首音乐作品是哪个作曲家的作品?生:

师:刚刚我们欣赏的这首《哈利路亚》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在巴洛克时期,还有两位重要的音乐人物,一位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巴赫,还有一位叫斯卡拉蒂。接下来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这首音乐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生:师:好,我们看一下这两个题目,我们注意一下第二个问题,我问大家它跟什么宗教有关系?那其实这里就已经告诉了大家了,这是一首什么音乐?生:宗教音乐

师:对,这就是一首宗教音乐,那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它跟什么宗教有关系?生;基督教

3、巴赫《马太受难曲》(1)、背景简介

师:很好,这是一首基督教音乐,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科学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基督教十分兴盛的时期。西方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宗教音乐有多种体裁,象受难乐、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他的创作中,约有75%是宗教作品,因此人们常把他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这部作品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受难曲”是为纪念耶苏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现在大家打开书本,用一点时间看一下104面的第二段文字。[阅读]师:《马太受难曲》共有七十八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1、72、78曲,接下来我们联系故事先来分别欣赏一下。

(2)、对比欣赏1、72曲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第一分曲,然后再听72曲,然后你们完成以下的表格。第一曲来吧,锡安山的儿女们72曲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调性节拍速度场景感情基调演唱形式音乐特点[音乐]师: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下104面和105面的这两行乐谱,分别是1和72曲的乐谱片段,然后给你们两分钟完成表格。生:做题

师:第一分曲是G大调,12/8拍的进行曲式,72曲是C大调4/4拍的圣咏旋律。大家看104面第三段的介绍,这是一个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苏临刑前被游街示众的场景。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气势磅礴的双合唱队把人们引入一种悲哀的气氛中。72分曲是一首著名的圣咏旋律,是在耶苏死去之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悲沉的音调营造了耶苏死去后的悲痛气氛教师帮助完成表格。调性节拍速度场景感情基调演唱形式第一分曲来吧,锡安山的儿女们G12/8较快,进行曲式耶苏临刑前被游街示众悲哀女声合唱、男女重唱、童声和女高音合唱音乐特点复调音乐主调音乐72分曲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C4/4缓慢,耶苏死去之后悲痛混声四部合唱

(3)、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

师:现在我们来看音乐特点,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两种不同的音乐。复调音乐(polyphony)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而主调音乐(homophony)虽也是多声部音乐,却仅以一个声部为主,其他声部只起陪衬作用。好,接下来我们再分别听这两段音乐的小片段,你们感受一下。看能不能分出各个声部来。[音乐]

注: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边引导,模唱听到的各声部,加深学生印象和对复调和主调音乐概念的理解。

师:好,同学们,为了知道你是不是已经理解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测试,老师会弹两到三个钢琴小片段,然后你们来分辨是复调音乐还是主调音乐,我们现在开始,你们注意听。[教师弹片段](4)、78曲作品

师:好,那关于复调和主调我们就先了解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要把《马太受难曲》的最后一部分:“在你的墓前、我在哭泣”欣赏一下。[音乐]

师:同学们,这段音乐和第一分曲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你们先思考两分钟。[思考]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105面第二段文字,然后总结一下。

生:最后的终曲和第一分曲同样是一首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不同的是,原来那悲哀的情绪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皆花作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4、总结

师:很好,那这一节课我们所有的内容都顺利完成了,接下来,我们了爱看一下书本106面的知识栏,第一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我们已经基本掌握,第二是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将八度音程平均分为12个相等音程的律制,那还想更深入了解的同学回去后可以自己去找一些相关资料,或者课后可以来找我一起探讨。还有课后的练习大家要花点时间去完成,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十五节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兴趣,参与了解、认识、评价贝多芬的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各种资料,在感受、体验、理解、评价的过程中能,逐步提高其音乐审美判断能力。教学内容: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材分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

《第九交响曲》是在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一段反动时期写成的。在那艰难黑暗的日子里,这位日渐衰老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的信念,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角。因此,在《第九交响曲》中,他最后一次又回到英雄斗争的主题上来;而且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听众更明确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他在最后乐章中用人声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

这部作品又称《合唱交响曲》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当时贝多芬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教学重点:

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请同学们说出其作者是谁,引入课题《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以《命运交响曲》为背景音乐,并用课件出示贝多芬图片,介绍贝多芬一生的曲折经历: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二、新课教学:

1、相关音乐知识介绍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2、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1)作品简介(见教材分析)

(2)出示乐曲内容示意图并对其几个重点做分析(听赏片段):

引子可怖的号角合奏

宣叙调(大提琴及低音提琴)前三个乐章主题片断及宣叙调《欢乐颂》主题

可怖的号角合奏

欢乐壮丽宣叙调(男中音独唱)

的颂歌欢乐主题(男中音、合唱、四重唱、合唱)第一次变奏(四重唱、合唱)

第二次变奏(器乐、男高音独唱、男声合唱)

英雄凯歌器乐发展段欢乐主题(合唱)

团结主题(男声合唱、混声合唱)亿万人两个主题的赋格(合唱)

民团结对比段(男低、男高、女中个一句,合唱)变奏(四重唱、合唱、四重唱)团结欢乐主题(合唱)团结欢乐尾声

①可怖的号角合奏声:像怒潮的冲击一般,令人联想到第一乐章那惊心动魄的第一主题。但一开始就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宣叙调打断

②宣叙调: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出现,并依次被宣叙调打断,展现了作者寻求真理的曲折的心灵历程。主题音乐与宣叙调之间形成一个对话,经过几次对话之后,远远传来《欢乐颂》的旋律,这就是作者所理想的目标。③欢乐主题:(出示旋律与歌词)1=D443455432123322

3455432123211歌词: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暖的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弟兄。a、钢琴伴奏,请同学们集体演唱《欢乐颂》

b、谈谈对《欢乐颂》的感受和认识(学生阐述自己的感受)c、聆听《欢乐颂》主题音乐,对比自己歌唱和聆听录音的不同感受

d、教师小结:《欢乐颂》主题接近于威武和战斗的风格,具有胜利进行曲的特征。

④变奏:主题音乐每次变奏都有不同色调的变化,一直发展到宏伟的高潮,但欢乐的情绪都始终如一。

⑤尾声:交响曲在歌颂全人类团结友爱的欢呼声中结束,表现出贝多芬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3)完整欣赏,观看录象(伯恩斯坦指挥),并根据示意图做分析。3、谈谈对贝多芬创作思想的认识(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查阅的资料阐述个人的认识)4、、拓展维也纳“三杰”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医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请同学们收集海顿和莫扎特各一部音乐作品,谈谈感受,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简单的比较。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结合探究歌曲音乐要素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认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通过演唱和朗诵加深对歌曲的体会,感悟到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对艺术歌曲产生兴趣,并初步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

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

能以积极鉴赏的态度投入到歌曲的情绪和表现中,体会艺术歌曲的魅力。教学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魔王》、《鳟鱼》是舒伯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魔王》歌词虽是诗歌形式,但内容具有鲜明的叙事情节性,急迫的钢琴伴奏音型,朗诵式音调,随歌词语气、情绪而变化的频繁变化的调性、和声等,使歌曲具有强烈戏剧性效果。属于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戏剧性表现一类;而《鳟鱼》属于抒情性一类,于生动形象中表达深刻的思想。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来说,主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意境来创作,作曲家成功地把文学语言转变成音乐语言,所以对作品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歌词。而学生对舒伯特并不陌生,其在初二已经欣赏了《魔王》、《菩提树》、《小夜曲》、《摇篮曲》等作品,至少会有些印象,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将通过复习、导课构建知识的联系性,同时进一步进行体验、探究性的学习了解歌曲怎样通过音乐要素表现歌词意境,认识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初步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听两首乐曲,边听边用手跟着音乐画拍,听完后说说听两首曲子有何不同的体会,能说出曲名和曲作者吗?(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片段和舒伯特《小夜曲》小提琴曲片段。2、谈话:第四十号交响曲清新、流畅、规整,后一首抒情、优美,浪漫,其音乐风格和前一首不同,前一首是古典主义,后一首属于什么流派呢?曲作者是谁?跟着教师哼唱舒伯特《小夜曲》。引入浪漫主义音乐流派和舒伯特的歌曲,揭示课题。二、新课

1、通过自学书上知识及音乐短片了解作曲家生平、成就、及创作环境,激发学生对作曲家的敬佩之情。交流中师生可唱唱熟悉的《摇篮曲》,再引入《魔王》,调动听觉好奇心。2、《魔王》(1)教师讲述创作情景;18岁创作,1815年冬季的某一天,朋友看见其大声朗读歌德的《魔王》,后激起创作灵感》

(2)欣赏音乐会演唱录象,有中文歌词字幕。

(3)交流:音乐的情绪、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歌词内容。

(4)探究式聆听:作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歌曲意境、内容。

复听音乐,边听边根据演唱的音色、语气辨别歌词、演唱角色,采用学生分组分别用动作提示四个角色,并配以模拟无声学唱表情。(教师引导很重要)

聆听开头、结尾的伴奏,分析音型、强弱体会怎样表现音乐的意境、情绪。

对比听音乐片段体会歌曲高潮的安排:孩子音调越来越急,越来越高,魔王也由轻快诱惑的音调到最后凶恶坚定的语气,推向高潮。

(5)小结歌曲特点:(采用填空式,师生归纳)歌词采用文学艺术性较高的叙事诗歌,配以富有意境、情绪渲染性的钢琴伴奏,歌曲旋律以角色朗诵式音调为基础,随歌词语气、情绪而频繁变化,再以男中音浑厚有力的音色和演唱技巧,形象地营造了阴森紧张的气氛,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歌曲的创作从作曲家对歌词内容的真挚内心感受出发,富有想象力。3、《鳟鱼》

(1)出示维也纳纪念作曲家的公园鳟鱼雕塑图片,引入歌曲(2)聆听中文版《鳟鱼》

(3)交流体会,如情绪、感受、歌词内容等

(4)本首歌曲的内容仿佛一个寓言故事一般,在歌词的表象后面有何象征意义呢?结合介绍词作者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的背景。

(4)对比听外文版,边听边打拍子,听到第三段时举手,体会音乐旋律有什么变化。(5)交流两种语言版本的不同之处,说明语言的变化对歌曲风格有影响,第三段音调的变化后,表现什么情绪,音响色彩有何不同,探究作曲家在这里变化的用意。

(6)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歌谱,分析旋律骨干音。同时对比唱一下第三段小调旋律,体会作曲家用大小调明暗色彩对比的手法表现情绪的变化。

(7)歌曲特点小结:同《魔王》类似的创作手法,作曲家以诗歌的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但此曲优美的旋律充分表现出一种抒情性,其根据歌词特点而变化的旋律、调性等拓展了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揭开了浪漫主义的新乐章。

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A、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B、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C、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

D、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四、作业

收集舒伯特部分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教学要求:

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C小调练习曲》)二、《C小调练习曲》1、简介作者:肖邦

A、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老师补充。2、分部欣赏乐曲。

A、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着名的《C小调练习曲》。C、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D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E、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3、完整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

4、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2、简介作品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A、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B、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四、总结

本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教学目标

1、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2、认识、了解柏辽兹。主要教学内容

1、《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2、柏辽兹及标题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聆听作品并能基本理解标题音乐的音乐情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播放音乐。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阅读屏幕文字并请1-2名学生简述新信息点。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浪漫注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这种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就是标题。在器乐音乐中,“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纯音乐”意指没有标题说明的器乐形式。2、教师评价与点评。三、作品鉴赏

1、《幻想交响曲》作品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完成于1830年的《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的音乐的特色。《幻想交响曲》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这个艺术家就是作曲家自己,因而这是一部自传式的标题交响曲。交响曲的五个乐章都有各自的小标题:“梦幻与热情”、“舞会”、“田野景色”、“赴刑进行曲”和“妖魔夜宴之梦”。柏辽兹为第二乐章所写的标题说明是:“在一个喧闹而华丽的节日盛宴的舞会上,艺术家遇见了他的恋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她的形象总是萦绕着他,使他内心很不平静。”(偷偷告诉大家:其实也是柏辽兹的单相思而已)这是一首圆舞曲。在一小段引子之后,小提琴奏出温柔、典雅的圆舞曲旋律。随着音乐的发展,最后变得十分辉煌。作曲家在这个乐章中特意采用了两架竖琴,使音乐更富有诗意,更贴近作曲家的心境。

2、完整地聆听音乐

3、活动一:唱音乐主题。

4、复听音乐并要求学生在听到主题音乐出现时能给教师一个笑脸。

5、教师点评并介绍有关背景故事。《幻想交响曲》1830年12月15日在巴黎首演。当时,柏辽兹是巴黎音乐学院26岁的学生,他单恋于爱尔兰女伶哈里特.史密森,他把史密森当作朱丽叶,这部作品应该说是单恋结出的果实。作品出版时,柏辽兹注有如下的作品标题说明:“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年轻音乐家在沉睡不醒,梦中出现一些奇怪的幻觉。而他的感觉、情感、记忆全在他头脑中转化为一些乐思与形象。那恋人本身对他来说也成为一个旋律,就像是一个固定观念,他到处都看得见听得见它”。这部标题音乐中感情丰富,充满各种变化多端的色彩组合。6、复听音乐

7、活动二:指挥模仿秀

(1)欣赏指挥家的表演,请你模仿他的指挥动作。(2)请你指挥第二乐章《舞会》。8、作曲家介绍

(1)阅读屏幕文字

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12岁就开始尝试作曲。其一生不断从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豪的剧作中寻得创作灵感,如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同时,他也从其他文学名著中汲取养分,如《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就取材于拜伦的诗作,而《浮士德的沉沦》则来自歌德的诗剧。(2)听广播《柏辽兹的故事》9、活动三:配乐诗朗诵

(1)自由朗读莎士比亚的抒情诗

如果音乐和诗歌彼此可以协调,它们原是姊妹,想来应该如此,那么无疑我们就应该白头到老,因为你喜爱音乐,我又非常爱诗。你热爱道兰德,他神奇的琴音使无数的人忘掉了人世悲苦;我热爱斯宾塞,他崇高的风韵,人人熟悉,用不着我为他辩护。你爱听音乐之后福玻斯的竖琴弹奏出的无比优美的动人乐章,而能使我陶醉的最大的欢欣,则是他自己无拘束地浅吟低唱。诗人们说,音乐之神也就是诗神;有人两者都爱,两者集于你一身。(2)请2-3名同学在音乐主题的背景中朗诵,教师及时作点评。(3)师生合作诗朗诵

每小组一名学生,共四名和教师一起配乐朗诵。四、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的收获。

五、拓展探究1、活动四:《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能够引起不同的联想,请根据你的感受,发挥想象力,试着为这个乐章写一段短文。

2、课后了解其他标题音乐作品2-3部。

课后反思:

1、在聆听中,既要引导学生依据作者提供的文字说明聆听音乐、展开联想想象,也要启发学生脱离文字说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想象,以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联想想象音乐的艺术形象。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一、学习目标:(一)、聆听民族乐派代表作品《芬兰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二)、熟悉《芬兰颂》主要音乐主题。(三)、知道民族乐派的基本概况。认识芬兰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西贝柳斯”。(四)、感受作品,探讨作者是怎样通过音乐语言表达出作品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情的。

二、重点、难点:重点:聆听音乐主题。

难点:感受不同音乐情绪中,音乐要素的变化。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了解民族乐派及其产生的背景及这一时期代表作曲家。(二)、演唱“圣咏主题”和“赞美诗主题”,感受体验作品音乐情绪。(三)、鉴赏代表作品《芬兰颂》,感受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四)、通过引发学生拓展学习,归纳总结民族乐派基本特征。

四、教学资源建议:

1、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另外结合自己肌体情况选用好气压资料的补充。

2、引导学生资助上网查阅关于“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等材料,自制课件在课上交流学习。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反复聆听,熟悉作品主题、学唱主题。

2、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课下所掌握相关知识以及相关资料。

3、在聆听中引导学生用音乐要素对作品进行分析。

4、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设置有启发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六、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保卫黄河》1、出自哪部作品?作曲家是谁?2、反映哪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引入今天课题(一)请同学根据自学情况介绍民族乐派相关知识?学生活动认真聆听,回答问题。教学意图铺垫民族乐派的题材,根据熟悉的作品导入新课。学习新课通过各种形式介绍自己查找通过学生自主学的资料。习解决本课相关知识。(二)师生共同总结:背景、作曲家、代表作品等相关知识(三)介绍《芬兰颂》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西贝柳斯”1聆听音乐主题(十个):(1)每个主题表达什么音乐情感?(2)你们认为音乐的变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指导学生常主题3听赏《芬兰颂》全曲师生共同总结认真聆听,分析每个音乐主题通过聆听音乐感表现的音乐情绪,并分析通过受音乐要素对音节奏、配器、和声等音乐要素乐情绪所产生的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和表重要作用。达的音乐情感。感受主题的音乐演唱“圣咏主题”和“赞美诗情绪主题”完整感受全曲,体验音乐情感变化,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整欣赏全曲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①在题材的内容方面,可分为以下4类作品: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第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②在艺术风格方面,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上。③在音乐语言上,民族乐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创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拓展课余时间欣赏一两位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七、教学评价:1、引导学生聆听后,同学间交流或以文字形式表达对《芬兰颂》的感受体会。2、播放一些音乐片段,分辨哪两个主题是作品《芬兰颂》中的音乐主题。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舞蹈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艺术渊源;了解《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形成的价值,并能对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2、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交响乐的风格特征。

3、了解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特点;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要音乐主题,了解变奏曲的一般知识。二、教学重点

1、了解俄罗斯民歌、俄罗斯民间舞蹈音乐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艺术渊源。2、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3、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三、教学难点:

1、了解俄罗斯民歌、俄罗斯民间舞蹈音乐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艺术渊源。2、对双主题变奏曲的分析介绍和作品赏析。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如歌的行板》主题(二)回忆《如歌的行板》

1、师导入:这个作品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多媒体出示问题带着问题倾听:

你熟悉现在听到的音乐吗?

你能说出作品的名称和曲作者?

3、师:其实说到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家,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柴可夫斯基。你现在正在聆听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为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4、请试着跟琴哼唱旋律。行板中速稍慢,缓慢悠扬,如歌,像抒情歌曲一样优美。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唱出如歌行板的感觉。

5、师:这么一首举世闻名的作品的主题,居然是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当地一泥水匠那儿听来的,是一首在俄罗斯农村人人都会唱的民歌。设问:①为什么这首民歌流传这么广?(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②唱的时候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忧伤的情绪,感受到俄罗斯人民心中的痛苦。)③为什么在俄罗斯民歌中会表现出这类情感?(历史背景:沙皇统治下农奴们的生活等等。)6、师:在俄罗斯民间这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从这样的民歌中也折射出了俄罗斯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类似于这种情感的民歌有很多,俄罗斯伟大的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正是抓住了这种民族情感,运用俄罗斯这种伤感民歌的音调特征,写下了一首举世闻名的歌曲《北方的星》。

(三)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歌旋律特征

1、欣赏歌曲,设置问题情境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师提示一下,其中有一句和《如歌的行板》主题极为相似,在欣赏的时候请大家认真聆听,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学生视唱、比较,出示旋律线,旋律下行4321,呈现出了俄罗斯长腔歌曲基本的旋律特征,似乎是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思考:A、俄罗斯长腔歌曲具有怎样特点?宽广悠长、抒情细腻、委婉,略带哀伤

B、这样的旋律表现了俄罗斯怎样的民族性格?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大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深沉悲痛忧郁的性格特征。

一起唱一唱(用我们的声音,把俄罗斯这种民族情感演绎出来。)(四)简单了解俄罗斯民族舞蹈和民间乐器

1、俄罗斯民族性格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深重的,忧郁的,从另外一段俄罗斯民族舞蹈“卡林卡”中你会发现俄罗斯民族还有另外一种性格。让我们一起来感受。2、思考:

①说说这个舞蹈的情绪特点?(情绪很热烈、欢快、奔放。这是俄罗斯民族舞蹈的特点之一。)

②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怎样的性格特征?(人们都说俄罗斯是一个不容小看的民族,从他们的舞蹈中就能看出,她的那种英雄气,风霜气,还有野火的气息,在这段舞蹈中呈现出俄罗斯民族的另一重性格强悍激情、健康乐观。)3、在俄罗斯民间舞蹈音乐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卡玛林斯卡亚》也是属于这一类风格的作品。

4、我们来听俄罗斯民族乐器演奏《卡玛林斯卡亚》舞曲。5、认识俄罗斯民间乐器三角琴和俄罗斯巴扬手风琴。键钮式手风琴巴扬是俄罗斯城乡极为流行的乐器。

巴拉莱卡,俗称三角琴,13世纪初出现在俄罗斯,现在是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三根琴弦。

6、前面我们已经用自己的歌声呈现了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性格,下面我们试着一起再用歌声把俄罗斯这一种热情、欢快的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哼唱《卡》主题旋律,慢速哼唱击掌并逐渐加速哼唱学一个脚步动作感受舞蹈,并击掌哼唱。

(五)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

1、师:两个作品,一个是悠长抒情的长腔歌调,一个是火热快速的活泼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重性,呈现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面貌。十八世纪末叶,俄罗斯正好处于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民族音乐该如何发展?创造出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有联系的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成为当时进步音乐家们探求的一个课题。格林卡就利用这两个作品鲜明的对比性,并且还找到了两个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创作了被誉为是俄罗斯民族交响乐奠基之作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2、哼唱这两个完全不同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的旋律主题黑板出示主题旋律。学生相互探讨,寻找两个作品旋律的共同点。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使是在这条欢快热情的旋律中仍然隐藏着俄罗斯深沉忧郁的下行旋律特征。

3、带着问题思考,出示问题

①这是一个双主题变奏曲,先请你说一说什么叫双主题变奏?

(两个主题,变奏就是将乐曲最初呈示的主题不断地反复,在反复的过程中有变化。)②请仔细聆听,作品每个主题出现了几次变奏?每一次变奏是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变化?(提示:变化可以产生在音色、和声、旋律、节奏、速度)

要求学生用笔在纸上做做标记,如:AA1A2BB1B24、分析变奏,边听边分析。

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我们能听清楚,主要是加入不同乐器,音色起了变化:第一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个变奏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好像是合唱也加了进来,主旋律不变,加入了一些衬腔。这些旋律的呈示和交织,构筑了一幅俄罗斯农村婚礼的场面。

知识链接复调音乐: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运用衬托、填充、加花、呼应等手法称支声复调。

但之后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就有些模糊了。一开始是运用了一些衬腔式、加花式的复调手法,主题保持原形不变,而在后来的一些变奏中,几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形貌,衍化出音调相似但完全独立的新旋律来。而最后一次变奏甚至非常接近于婚礼歌曲的主题,而且十分自然的引出了第一主题的重现。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接第二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开始。(六)探讨

1、在同一首作品中出现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题旋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他为了表现什么?

2、请你谈谈这部作品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一个作品就告诉了世界,俄罗斯是什么样的民族。

(2)《卡马林斯卡亚》采用的是两首俄罗斯民歌的主题,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

(3)《卡玛林斯卡亚》还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重性沉重悲痛的性格和健康开朗的情绪。

(4)作者用交响音乐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既借鉴了欧洲交响乐的写作技法,又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创作了自己的民族交响乐。所以说是一部伟大的奠基之作。)(七)认识作者并小结

1、我们来认识一下创作这部民族交响乐作品的伟大的音乐家格林卡,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根据俄罗斯的题材,按俄罗斯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运用自己的创作才能来发展本国的音乐,特别是发展民族风格的歌剧。他的第一部歌剧《伊万.苏萨宁》首演的日子,被视为“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诞生的日子”。而他写出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更是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基础。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这正如橡果孕育橡树一样。”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可与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论。他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如柴可夫斯基、强力集团等等。俄罗斯的民族乐派走上了强盛之路。

2、让我们记住这部作品,记住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作曲家德彪西,欣赏其主要作品,感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教材重点: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感情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缥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1、比较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与德彪西的钢琴曲《水中倒影》。谈谈他们在旋律、节奏和色彩上的区别,最好能哼唱其主旋律。请学生谈出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本课主要人物德彪西及成长的背景,以及当时文学家和画家对他的影响。1910年德彪西在巴黎亲自指挥《春之回旋曲》的首演时,在节目单上有一段解说:“作曲者的意图是把眼睛所得的印象翻译给耳朵旋律及其变化无穷的节奏相当于设计中千姿百态的线条;乐队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其中的每一种乐器都提供各不相同的色彩;正如画家喜欢采用色调对比和明暗变化一样,音乐家也喜欢摆弄出人不意的不协和音,喜欢把罕见的音色一融于一炉。这是一种音乐的印象主义,特别细腻,具有罕见的特色。”

在巴黎居住期间,德彪西认识了不少的文学家和画家,在这充满文艺气氛的环境之中,在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之间,德彪西越发感到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的缺乏,为此他细心观察人们的谈吐,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钻研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等人的诗作,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对德彪西起决定影响的并不是作曲家,而是文学家和画家。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密切交往,使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成熟和繁荣的时期。从90年代开始的20年间,他的创作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音乐的下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架通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由于他的创作,法国音乐在二十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有人说德彪西掀起了一场音乐的革命,他的音乐颠覆了音乐的传统。在德彪西的世界中充满了月光,水中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欲语还休的言辞。3、作品欣赏:交响素描《大海》讨论:拓展与探究第一题

在交响素描《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你对此有何看法?并请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4、作品欣赏:前奏曲《牧神午后》

作品提示:牧神是想象中的一个头脑简单而耽于声色之乐的神话人物,他在阳光灿烂的森林中醒来,仿佛是做了一场梦,又好象是实有其事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究竟是梦是真,反正他遇见了两个美丽的山林女神,两个洁白如雪、金光灿灿的半神半人,她们不敢接受他的狂热的求爱,拒绝了他的感情冲动的拥抱。但是森林里越来越暖和,牧神的头脑昏昏沉沉,也许归根到底那不过是一场梦。马拉美听过这首作品之后,说道:“这首乐曲发挥了我的诗的感情,它记录的景象比色彩所能做到的还要生动得多。”课堂探讨:音乐中的飘逸,色彩的变幻,清晰与模糊,似有非有,半梦半醒。仿佛是一片玫瑰色的雾蔼或是一阵无形的芳香一闪而过,挥发殆尽,不留下任何可供记忆摸索的东西。这种朦胧虚幻的意境正是该作品其精华所在。

5、欣赏两首钢琴曲:《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小结:由于作品的抽象朦胧,较为特殊,致使本课的内容较难把握,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可能会对印象主义音乐感到有些茫然,不妨多联系些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启发。比如:清晰与模糊的辨证关系。清晰只是一种相对的清晰,肉眼见到的清晰和高倍显微镜里所见到的清晰只不过又成了一种模糊,也许这种模糊便是最美的感觉,而真正的清晰(显微镜下的清晰)反倒成了“可怕”。又比如:有时一个人短暂的“发呆”是最美妙的。说在想什么吗,好象又没想什么,但好象确实又想了很多生活中这种瞬间的奇妙感觉还真不少。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雷诺阿等人的作品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德彪西的作品。艺术的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生活中的景色也总是因情感的丰富而变得更加美妙。

德彪西(DEBUSSY)教材重点: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感情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缥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作曲家德彪西,欣赏其主要作品,感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比较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与德彪西的钢琴曲《水中倒影》。谈谈他们在旋律、节奏和色彩上的区别,最好能哼唱其主旋律。请学生谈出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本课主要人物德彪西及成长的背景,以及当时文学家和画家对他的影响。1910年德彪西在巴黎亲自指挥《春之回旋曲》的首演时,在节目单上有一段解说:“作曲者的意图是把眼睛所得的印象翻译给耳朵旋律及其变化无穷的节奏相当于设计中千姿百态的线条;乐队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其中的每一种乐器都提供各不相同的色彩;正如画家喜欢采用色调对比和明暗变化一样,音乐家也喜欢摆弄出人不意的不协和音,喜欢把罕见的音色一融于一炉。这是一种音乐的印象主义,特别细腻,具有罕见的特色。”

在巴黎居住期间,德彪西认识了不少的文学家和画家,在这充满文艺气氛的环境之中,在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之间,德彪西越发感到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的缺乏,为此他细心观察人们的谈吐,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钻研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等人的诗作,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对德彪西起决定影响的并不是作曲家,而是文学家和画家。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密切交往,使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成熟和繁荣的时期。从90年代开始的20年间,他的创作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音乐的下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架通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由于他的创作,法国音乐在二十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有人说德彪西掀起了一场音乐的革命,他的音乐颠覆了音乐的传统。在德彪西的世界中充满了月光,水中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欲语还休的言辞。3、作品欣赏:交响素描《大海》讨论:拓展与探究第一题

在交响素描《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你对此有何看法?并请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4、作品欣赏:前奏曲《牧神午后》

作品提示:牧神是想象中的一个头脑简单而耽于声色之乐的神话人物,他在阳光灿烂的森林中醒来,仿佛是做了一场梦,又好象是实有其事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究竟是梦是真,反正他遇见了两个美丽的山林女神,两个洁白如雪、金光灿灿的半神半人,她们不敢接受他的狂热的求爱,拒绝了他的感情冲动的拥抱。但是森林里越来越暖和,牧神的头脑昏昏沉沉,也许归根到底那不过是一场梦。马拉美听过这首作品之后,说道:“这首乐曲发挥了我的诗的感情,它记录的景象比色彩所能做到的还要生动得多。”

课堂探讨:音乐中的飘逸,色彩的变幻,清晰与模糊,似有非有,半梦半醒。仿佛是一片玫瑰色的雾蔼或是一阵无形的芳香一闪而过,挥发殆尽,不留下任何可供记忆摸索的东西。这种朦胧虚幻的意境正是该作品其精华所在。

5、欣赏两首钢琴曲:《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小结:由于作品的抽象朦胧,较为特殊,致使本课的内容较难把握,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可能会对印象主义音乐感到有些茫然,不妨多联系些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启发。比如:清晰与模糊的辨证关系。清晰只是一种相对的清晰,肉眼见到的清晰和高倍显微镜里所见到的清晰只不过又成了一种模糊,也许这种模糊便是最美的感觉,而真正的清晰(显微镜下的清晰)反倒成了“可怕”。又比如:有时一个人短暂的“发呆”是最美妙的。说在想什么吗,好象又没想什么,但好象确实又想了很多生活中这种瞬间的奇妙感觉还真不少。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雷诺阿等人的作品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德彪西的作品。艺术的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生活中的景色也总是因情感的丰富而变得更加美妙。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音乐教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音乐教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音乐教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4445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