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总是在匆匆中不知不觉的度过,剩下的培训时间也不多了。通过参加这
次培训,使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结合平时的个人研修,本人能依据研修计划,以校为本,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反思的习惯。我认为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一、教师要认清教育的本质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抽象能力。几千年来同样是教书育人,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只注重于传统信息,不具有智力的意义。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的训练和智力的发展都有黄金时期。教师必须认清教育的本质,懂得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使他们过早地走入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成人世界里。在教育中,教师的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那么的重要,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二、教师要具有爱心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是一个奉献爱心、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极大热情投入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这个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期望对于每位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一种新的压力。面对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的枯竭,工作与家庭等问题,使大部分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影响教师个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更潜移默化地转嫁到学生的身上。试想,一个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他对于社会的认识和知识的传播就会有偏颇,必然对学生造成影响,给社会造成损失。面对上述的种种问题,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调度的能力。三、教师要会学习,要多读书
当了教师,并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斯霞。学习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闲暇时,我也很想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可是我不知道该读哪本,无从下手。通过这次培训,专家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我要记住它们。这是我以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教师要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教师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四、教师必须要学会做研究我们从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作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在农村一线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很想做研究,不过总是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教师做研究,就从课例研究开始。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每当专家对一个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时,我们就会产生共鸣,因为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曾遇到过,只是没有去记录下它。通过专家的分析与点评,我们或多或少总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东西。有的教师常常报怨写论文时没有素材,原因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过程中关于成功或失败的点滴没有去记录。当然,这种研究只是自身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研究,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地去研究专家的课例,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要认清校本教研的优势,寻求同伴互助和专业的引领,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扩展阅读:校本研修远程培训体会
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总是在匆匆中不知不觉的度过,剩下的培训时间也不多了。通过参加这
次培训,使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结合平时的个人研修,本人能依据研修计划,以校为本,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反思的习惯。我认为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一、教师要认清教育的本质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抽象能力。几千年来同样是教书育人,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只注重于传统信息,不具有智力的意义。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的训练和智力的发展都有黄金时期。教师必须认清教育的本质,懂得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使他们过早地走入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成人世界里。在教育中,教师的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那么的重要,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二、教师要具有爱心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是一个奉献爱心、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极大热情投入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这个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期望对于每位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一种新的压力。面对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的枯竭,工作与家庭等问题,使大部分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影响教师个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更潜移默化地转嫁到学生的身上。试想,一个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他对于社会的认识和知识的传播就会有偏颇,必然对学生造成影响,给社会造成损失。面对上述的种种问题,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调度的能力。三、教师要会学习,要多读书
当了教师,并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斯霞。学习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闲暇时,我也很想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可是我不知道该读哪本,无从下手。通过这次培训,专家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我要记住它们。这是我以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教师要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教师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四、教师必须要学会做研究
我们从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作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在农村一线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很想做研究,不过总是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教师做研究,就从课例研究开始。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每当专家对一个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时,我们就会产生共鸣,因为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曾遇到过,只是没有去记录下它。通过专家的分析与点评,我们或多或少总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东西。有的教师常常报怨写论文时没有素材,原因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过程中关于成功或失败的点滴没有去记录。当然,这种研究只是自身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研究,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地去研究专家的课例,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要认清校本教研的优势,寻求同伴互助和专业的引领,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当前,以校为本的课程策略正在我国广泛实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
化处理,到校本课程的真正开发,正处于攻关阶段。研究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助于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众所周知,校本研究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作为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分别组成了“以校为本”模式的四个子系统。纵观当前我国实施“校本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校本研究必须针对其具体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例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容研究。
相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我国中小学正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到实处,这不仅是校本课程本身的需要,更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以落实的必要载体之一;另一方面,中小学实际的校本课程工作仍停留在“务虚”的阶段----“大家都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为此,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一、内容: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
应当看到,自201*年9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日渐明朗,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直到今天,尚未明朗。明确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成为制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焦点之一。
通过学习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亦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开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次开发);二是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补充。二、环境: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一)硬环境
学校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它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条件。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外的硬环境和学校内的硬环境。前者主要是指学校的地理位置、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等,后者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基础,主要涉及教学楼的设计布局等校园设施的构建,以及教学手段、教学辅助设施等。实践表明,学校内的硬环境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硬件基础。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硬环境,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不易遗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软环境
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对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软环境分析----宏观上主要指国家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微观上主要指学校文化的优质和特色等等。1.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保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以求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从此进入国家课程政策的范畴。这是校本课程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2.学校文化
良好的学校文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研究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学校的人员构成角度看,可以把校园文化粗略的归结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四个方面,其中,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属于学校领导者层面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是指教师和学生层面。他们之间的和谐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营造校本课程的开发所需要的良好氛围。
三、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研制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促进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之一。
在校本课程研究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倾向,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如,国家审定通过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适时的选择、补充,乃至改编、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内容。上海市静安区某小学开发的低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思维训练活动课”,则是“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数学活动课”,属于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种活动课,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学生在兴趣中扩大数学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
中求得发展”。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课”为例,其基本内容分为活动性内容、探究性内容和读写性内容。
另外,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隐性的,学生的需要有时候不能通过学生自己表达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作用可以忽视。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的进程,以求优化课程实施效果。
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当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转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践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在这里,“教教材”通常是指教师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只扮演着被动的课程接受者、实施者的角色。而“用教材教,活化教材”则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运用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不仅是主力军和直接的执行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国家标准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开发“校本教材”,而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群体,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自主创生的新的课程内容。当然,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实际而言,前者占更大的比例,而后者所占的比例视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国家规定的12%(如,新课程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中规定,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比例为12%)。教师只有在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较好地理解一套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而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实践表明,那种撇开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的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不可行的。
其次,教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才能将“理想的课程”,经过“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进而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生命力。为此,了解学生,既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征。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五、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核心
校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核心,所以,校长的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表明,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具有六种职责:“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与五种素质“领导能力、规划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际(合作)能力”。
就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而言,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领导作用的基本前提,在于校长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以校为本的课程策略正在我国广泛实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到校本课程的真正开发,正处于攻关阶段。研究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助于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众所周知,校本研究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作为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分别组成了“以校为本”模式的四个子系统。纵观当前我国实施“校本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校本研究必须针对其具体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例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容研究。
相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我国中小学正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到实处,这不仅是校本课程本
身的需要,更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以落实的必要载体之一;另一方面,中小学实际的校本课程工作仍停留在“务虚”的阶段----“大家都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为此,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一、内容: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
应当看到,自201*年9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日渐明朗,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直到今天,尚未明朗。明确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成为制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焦点之一。
通过学习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亦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开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次开发);二是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补充。二、环境: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一)硬环境
学校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它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条件。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外的硬环境和学校内的硬环境。前者主要是指学校的地理位置、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等,后者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基础,主要涉及教学楼的设计布局等校园设施的构建,以及教学手段、教学辅助设施等。实践表明,学校内的硬环境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硬件基础。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硬环境,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丰富
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不易遗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软环境
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对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软环境分析----宏观上主要指国家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微观上主要指学校文化的优质和特色等等。1.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保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以求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从此进入国家课程政策的范畴。这是校本课程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2.学校文化
良好的学校文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研究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学校的人员构成角度看,可以把校园文化粗略的归结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四个方面,其中,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属于学校领导者层面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是指教师和学生层面。他们之间的和谐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营造校本课程的开发所需要的良好氛围。
三、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研制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促进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之一。
在校本课程研究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倾向,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如,国家审定通过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适时的选择、补充,乃至改编、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内容。上海市静安区某小学开发的低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思维训练活动课”,则是“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数学活动课”,属于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种活动课,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学生在兴趣中扩大数学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课”为例,其基本内容分为活动性内容、探究性内容和读写性内容。
另外,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隐性的,学生的需要有时候不能通过学生自己表达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作用可以忽视。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的进程,以求优化课程实施效果。
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当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转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践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在这里,“教教材”通常是指教师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只扮演着被动的课程接受者、实施者的角色。而“用教材教,活化教材”则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运用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不仅是主力军和直接的执行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国家标准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开发“校本教材”,而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群体,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自主
创生的新的课程内容。当然,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实际而言,前者占更大的比例,而后者所占的比例视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国家规定的12%(如,新课程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中规定,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比例为12%)。教师只有在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较好地理解一套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而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实践表明,那种撇开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的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不可行的。
其次,教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才能将“理想的课程”,经过“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进而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生命力。为此,了解学生,既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征。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五、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核心
校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核心,所以,校长的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表明,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具有六种职责:“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与五种素质“领导能力、规划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际(合作)能力”。
就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而言,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领导作用的基本前提,在于校长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0273.html
- 上一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报告
- 下一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