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园艺病虫害-昆虫学实习报告-201*

时间:2019-05-29 23:11: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园艺病虫害-昆虫学实习报告-201*

《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虫害

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何宏义

学号:201*0203310040

年级专业:09级园艺(花卉及景观设计方向)1班任课教师:但建国

201*年6月10日

一、实习概况1、实习时间:201*年6月9日

2、实习地点: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校园内

3、实习内容:观察椰子树、榕树、荔枝、香蕉、芒果等校园常见行道树、

果树、花卉植物等的一些常见害虫。掌握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和发病规律、以及掌握其防治方法

二、主要害虫介绍:

A、荔枝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黄褐色,盾形,雌虫体长24-28毫米,雄虫体长22-26毫米,腹面敷有白色蜡粉,但越冬后,经交尾,蜡粉残留较少。因此,腹面白色蜡粉的完整或残缺,可作当年新成虫与去年越冬后旧成虫区别之标志。臭腺开口于中足基部侧后方。雄虫腹部末节背面有1凹下的交尾构造,雌虫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分裂。

卵:近圆形,2.5-2.7毫米,多淡绿色,少数黄色,随着胚胎发育渐变为灰褐色。卵粒常14粒排列成块。

若虫:共5龄。第1龄体形椭圆,长约5毫米,体色从初孵时的鲜红色渐变为深蓝色,复眼深红色。第2龄开始体变长方形,长约8毫米,橙红色,外缘灰黑色。第3龄体长10-12毫米,第4龄体长14-16毫米,体形,体色均同第2龄,但第4龄中胸背侧翅芽明显。第5龄体长18-20毫米,体色较前各龄略浅,翅芽更长,将羽化时体披白色蜡粉。若虫的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第4-5节间和第5-6节间各一对。

危害特点:荔枝蝽是我国荔枝、龙眼产区最普遍发生为害的害虫。成虫、若虫刺吸幼果果柄、花穗、嫩梢、导致落果、落花、凋萎。遇惊扰时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刺激引起辣痛,射在嫩叶、花穗、果壳上可致局部枯焦。为害依荔枝、龙眼品种熟期开花、抽梢先后而转移。发生规律

荔枝蝽一年只发生1代,以当年羽化,性未成熟的成虫于树冠较浓密的背

风面的叶丛背面越冬。翌年3月春分前后恢复活动,在新梢、花穗上取食交尾,交尾时间长,受精率高,所以孵化率高。交尾1~2天后即开始产卵,4~5月间是产卵盛期,至10月上旬仍可见个别卵块。雌虫一生可产卵5~10块,每块14粒,多产在叶背,卵期长短、发育快慢与气温呈负相关,一般7~19天。

若虫4月初开始孵化,初孵若虫有群集性,经数小时后即分散取食。清明后常见若虫在花果穗上刺为害。若虫有假死性,受惊扰时下坠,但不久又可爬回树上,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若虫盛期常与荔枝花果盛期相遇,为害致严重落花落果。6月间当年新成虫陆续羽化,而去年越冬的旧成虫亦于此期间相继死亡。新旧成虫可以腹面白粉之厚薄、完整或残缺区别。7、8月以后,若虫逐渐少见,新成虫多见于新梢多发的树上取食,补充营养,积累脂肪以备过冬、这期间抗药性强,不宜施药。越冬后,恢复活动,重上枝梢花穗取食交尾的同时,卵巢中的卵子相继发育成熟,体内的脂肪不断转化为卵黄蛋白,此时自然抗药性能显著下降,是进行化学防治施药的关键时机、而且消灭成虫于产卵前,可减少若虫在果期的为害。防治方法:生物防治:

订购人工繁殖的平腹蜂,在早春荔枝蝽介始产卵期,分两批散放到果园中,效果良好。如果期间还有毛虫、卷叶虫等发生为害,可同时散放松毛虫赤眼卵蜂取代喷药。化学防治:

3月份春季回暖时勤到果园检查,发现荔枝蝽开始交尾,即组织安排喷药。药剂宜选用90%敌百虫结晶500~800倍1次,但尽可能连片同时进行,防止蝽往复逃避药剂迁飞。若虫虫口密度高的植株,可在三龄前再喷药挑治1次。树冠中等大小的植株喷药液量约7.5~10千克。人工防治:

采摘卵块根据具体条件,如新植的幼树,树冠尚矮小期间可采集卵块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可自制:取一脸盆,盆中放水,水面滴一层煤油,另取一个碗放入盆的正中央,将采集的卵块放入碗中),让小荔枝蝽爬出时跌落在浮有煤油的水中。

而寄生蜂则可飞回果园。

捕杀若虫利用若虫的假死性、可自行制作网兜兜捕,或直接扫落于地面聚而歼之。温度低于10℃时,选越冬成虫比较集中的植株,突然敲击、颤动树枝,将冻麻跌落的越冬成虫集而杀之。

B、椰心叶甲

形态特征:

椰心叶甲属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成虫

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体长8~10mm,宽约2mm。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触角粗线状,11节,黄褐色,顶端4节色深,有绒毛,柄节长2倍于宽。触角间突超过柄节的1/2,由基部向端部渐尖,不平截,沿角间突向后有浅褐色纵沟。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方形,长宽相当。具有不规则的粗刻点。前缘向前稍突出,两侧缘中部略内凹,后缘平直。前侧角圆,向外扩展,后侧角具一小齿。中央有一大的黑斑。鞘翅两侧基部平行,后渐宽,中后部最宽,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中前部有8列刻点,中后部10列,刻点整齐。鞘翅颜色因分布地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时全为红黄色(印尼的爪哇),有时全为蓝黑色(所罗门群岛)。足红黄色,粗短,跗节4节。雌虫腹部第5节可见腹板为椭圆形,产卵期为不封闭的半圆形小环;雄虫为尖椭圆形,生殖器为褐色约3mm长。卵

长1.5mm,宽1.0mm。椭圆形,两端宽圆。卵壳表面有细网纹,褐色。幼虫

幼虫3~6龄。白色至乳白色。幼虫的龄期可从尾突的长短来分别:1龄平均为0.13mm,2龄0.20mm,3龄0.29mm,4龄0.37mm,5龄0.45mm。蛹

体浅黄至深黄色,长约10.0mm,宽2.5mm,与幼虫相似,头部具1个突起,腹部第2~7节背面具8个小刺突,分别排成两横列,第8腹节刺突仅有2个靠近基缘。

腹末具1对钳状尾突。危害特点:

椰心叶甲是国家禁止进境的国际二类植物检疫对象,危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榈科植物。主要为害未展开的幼嫩心叶,成虫和幼虫在折叠叶内沿叶脉平行取食表皮薄壁组织,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灰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条纹连接成褐色坏死条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甚至顶枯,树木受害后期表现部分枯萎和褐色顶冠,造成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

由于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椰子等寄主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其危害症状呈现:心叶叶脉分布有平行的狭长褐色条斑,心叶展开后呈大型褐色坏死条斑,有的叶片皱缩、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仅存叶脉,被害叶表面常有破裂虫道和虫体排泄物。树受害后常出现褐色树冠,严重时,整株死亡。

椰心叶甲属毁灭性害虫。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

发生规律:椰心叶甲1年发生6代,每个世代33102天,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

椰心叶甲成虫产卵于棕榈科植物未展开的心叶上,卵上常覆盖排泄物或嚼碎的叶片。椰心叶甲以成虫、幼虫2种虫态危害,在尚未开放的心叶夹层中啃食,沿箭叶叶轴纵向取食小叶的薄壁组织,导致叶肉细胞死亡,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深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食痕连成坏死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绿色叶面积大大减缩,导致树势减弱、果实脱落、茎干变细,多虫危害时可导致整株死亡。将一处心叶吃尽或一旦心叶展开,便离开被害叶片转向别处心叶危害。成虫惧光,喜聚集在未展开的心叶基部活动,见光即迅速爬离,寻找隐蔽处。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及假死现象,可近距离飞行扩散,白天多缓慢爬行。椰心叶甲生长适温区为2028℃,温度过高对生长发育影响极大,超过32℃时,卵不能孵化;温度低于16℃时对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区植株,禁止调运。新的椰心叶甲疫情发现后,要严密封锁疫区,禁止一切棕榈科植物的调运,禁止范围包括有疫情的县内、县与县之间和省际之间的调运;

2、对于染虫区内棕榈科植物株数小于500株的小疫点,可以对所有植株采取人工拔除和去顶的办法进行除治;

3、对于新发现的疫情发生点,在确定染虫区面积少于7hm2(不含隔离带面积),染虫区内植株少于1000株(不含隔离带内的植株)的情况下,对染虫区内的所有棕榈科植物采取以椰甲清粉剂挂包法为主的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4、绿僵菌法。为生物防治方法,此方法正在试验推广阶段;

5、天敌法。用椰心叶甲的天敌,寄生蜂姬小蜂和啮小蜂进行防治;6、采取综合防治方案。

三、实习感想

此次昆虫学实习完后,我有以下感想

1、通过实际的观察,让我有了对周边生活环境观察的兴趣,会更加留意一些植物的病害特征,并试着加以分析。

2、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了解了这些病害,并且知道了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治这些虫害的必要性。

3、通过此次实习,让我对这些害虫的生长过程和侵染过程有了更加的了解,4、通过老师细心具体的讲解,巩固了课堂知识,加固了对昆虫及虫害的认知,以及我们学习上的漏洞。

5、虫害防治很重要,总的来说,是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早的发现虫害,早治理,将这些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到最低,提高植物的经济和美观价值。

扩展阅读:园艺昆虫学实习报告

园艺昆虫学实习报告(总结)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艺13-2班庞洪翔)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1、了解园艺昆虫的种类、特点、习性。

2、为获得昆虫的研究材料和标本,需要采集昆虫。

3、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掌握园艺植物昆虫(害虫)重要目的识别、生物学、生态学观察等一整套技术方法。二、实习的主要内容:1、标本的采集(一)、目的:通过野外实地采集昆虫标本,掌握常见昆虫标本的基本采集方法;(二)、采集工具:昆虫网,毒瓶,镊子,三角纸袋、采集袋、采集箱、指形管和小瓶、小镊子、折刀、标签纸、铅笔和记录本等都要准备。如果要保存害虫危害植物的被害状或寄主植物的标本,还要准备植物标本夹、草纸以及采集箱等。(三)、注意事项:

(1)注意捕到的昆虫要投入毒瓶里杀死。毒死的昆虫不应在毒瓶中久放,以免虫体变色。

(2)鳞翅目昆虫不能和其他昆虫混放,以免弄坏翅和鳞片。瓶里可放些纸条减少虫体摩擦。

(3)采集昆虫要全面。(4)保持标本的完整。

(5)采到的昆虫如果不能当天制成标本,应放在“纸包”里保存并迅速干燥。(6)记载的正确和完整性。2.标本的制作

(一)工具:小剪刀和小镊子,昆虫针,展翅板,标签、三级板、烘箱、纸条等。(二)步骤:1.标本的软化2.针插标本

3.确定昆虫标本的高度

4.针插标本使用的标签:采集标签、鉴定标签5.展翅和整姿(三)注意事项:

插针:昆虫针要与昆虫身体垂直,标本的针插高度要规范。做好的标本,其背缘到昆虫针帽端部距离要一致,保持8mm。

针插部位:鳞翅目、膜翅目、蜻蜓目、同翅目的昆虫是从中胸背面正中插入,通过中足中间穿出来;

蚊、蝇等双翅目昆虫从中胸的中间偏右的地方插针;

蝗虫、蝼蛄等直翅目昆虫是从前胸背板的后部、背中线稍右的地方插入;鞘翅目昆虫插在右鞘翅基部距翅缝不远的地方;

半翅目昆虫插在中胸小盾片的中央略微偏右的部位。

展翅:有的昆虫,在研究时需展翅,以便观察翅上的特征。刚采的标本或还软的标本可展翅。蛾与蝶,蜻蜓、直翅目的昆虫,展翅时要求左右前翅后缘呈一水平直线。双翅目与膜翅目的昆虫展翅时,左右前翅的顶角与头呈一直线。脉翅目昆虫展翅时要求,左右后翅的前缘呈一直线。整肢:符合自然状态和审美观前足:斜前方约30度中足:与身体垂直

后足:斜后方向,约30度蚜虫标本的制作:

1、取若干活蚜虫,用70%酒精杀死,然后取出每个蚜虫,用“0”号昆虫针从胸部腹面后足基部穿孔12个,便于清除体内组织。

2、将穿刺后的蚜虫放入10%氢氧化钾溶液内,如有翅蚜,则用水浴加热,以免翅损坏(无翅蚜虫可直接加热),加热1520分钟。时间长短以蚜虫大小和除去组织的难易而定。在加热中必须注意蚜体变化情况,加热到蚜体透明为好,如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组织,在透明液内仍能完全透明。或者放在10%氢氧化钾溶液中浸泡一昼夜,不必加热。

3、煮过的标本,移入盛有蒸馏水的皿内,清洗12次后,移入70%酒精内略加脱水,再迅速依次移入80%、95%、100%酒精中各脱水12分钟后,移入冬青油(或二甲苯)透明。有翅蚜只要在80%酒精中脱水一次即可移入冬青油透明。4、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中性树胶,将透明的标本用挑针移到载玻片上,在解剖镜下调整姿势。然后轻轻盖上盖玻片,写好标签,再放到4050℃恒温箱内23天,即行干透而成永久性的玻片标本。

标本的标签位置:采集标签在三级台的第二级的位置上。1、标本的针插部位要正确;

2、标本在昆虫针上的位置要正确;

3、标签的书写要规范(时间地点人物、寄主);4、标签在昆虫针上的位置要正确。3.标本的鉴定、整理1.鞘翅目Coleoptera

1.1瓢虫科Coccinellidae

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ctata2.鳞翅目Lepidopter2.1粉蝶科Pieridae

2.11菜粉蝶Pierisrapae(l.)2.2蛱蝶科Nymphaldae2.3夜蝶科Noctuidae

2.31贪夜蛾Spodopteraexigua3.膜翅目Hymenoptera3.1胡蜂科Vespidae

3.1.1约马蜂Polistesjokahamae3.2蜜蜂科Apidae

3.2.1蜜蜂Apismeuifera

3.2.2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3.3蚁科Formicidae

3.3.1皱红蚁Myrmicaruginodisnylander4.同翅目Homoptera4.1蜡蝉科fulgoridae

4.1.1斑衣蜡蝉Lycormadelicatula5.双翅目Dipera

5.1家蝇科MuscadomesticaLinnaeus5.1.1家蝇MuscadomesticaLinnaeus5.2麻蝇科Sarcophagidae

5.2.1麻蝇SarcophaganaemorrhoidalisFallen6.直翅目Orthoptera6.1蝗虫Locusta7.脉翅目Neuroptera7.1草蛉科Chrysopidae7.1.1草蛉Chrysopaperla8.革翅目Dermaptera8.1蠼螋Labiduridae9.蜻蜓目Odonata9.1豆娘Caenagrion三、实习的感想

通过这次充实而又愉快的昆虫学实习,我受益匪浅。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了常用捕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昆虫的采集方法。熟悉了昆虫标本尤其是蝴蝶标本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要求。基本掌握了昆虫科以上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以及检索标的制作和应用。对昆虫的习性等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觉得昆虫的学习真的离不开实践。老师如果能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在讲台或每张桌子上摆上今天要讲的昆虫标本,让同学们在课间观察理论与实物相结合,加深主观印象,效果一定很不错。

通过为期5天充实而又愉快的昆虫学综合实习、实践,我收获累累!总的来说: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了常用捕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昆虫的采集方法。熟悉了昆虫标本尤其是蝴蝶标本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要求。.基本掌握了昆虫科以上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以及检索标的制作和应用。加深了课本理论知识,对昆虫的习性等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室外采标本过程中,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快乐,去搜索,去发现和去捕捉,有点回到同年的感觉。当在路边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种“虫”在叫,很像家乡的知了叫,但差别很大,一听就知道是短小精悍型的,于是我在大路边大灌木丛中顺着声音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片树叶上发现了它,很兴奋,扬起捕虫网,一下子扣上,终于捉到了!是一种叶蝉,比家乡的小得多,它以树叶为食,在大叫,可能是在吸引雌虫吧!

捕昆虫,不仅要捕眼前飞过的闪过的,更要去搜索,去发现那些躲在暗处的,也就是不仅要善于抓住机遇,也要发现机遇!细心搜索,蟋蟀,蛴螬,蚂蚁,都是有可能找到的。在挖水库挖出的陡坡上,有几块大石头,我想翻开看有蟋蟀没,刚打开第二块,就看到一窝蚂蚁和一只大蛴螬,很亲切,没想到家乡花生地里的害虫这儿也有,^_^!蛴螬的周围土呈黑色,腐殖质丰富,应该是挖水库是,它的窝滑坡到半坡,正好被滑落的石块在了下面。

不仅陆地上有昆虫,由于第一次采标本时,受天气影响,采的蝴蝶不多,就小灰蝶多,于是我们组把主要功力放在了水里,用一个还没被折坏的捕虫网,在小水库了,水库源流溪边,展开了大量捕捞工作,大水黾,龙虱,蜻蜓稚虫等纷纷入网!

林间灌木丛,宽敞处的灌木丛,也不能放过,扫网紧锣密鼓展开,于是蝗虫,螽斯,竹节虫,甚至螳螂都难逃“法网”。

老师指着让捉的不管什么豆粉蝶,麝凤蝶,食蚜蝇,尺蠖啊,必须捉住!在室内主要是标本制作,小组成员将标本软化,展翅,后来在插针装盒,由于我们小组来自城市的同学多,只有我一个是从小就在昆虫的陪伴下长大的同学,势必昆虫采集数量就少,即使大家都很团结尽力,加之捕虫网刚开始就折断,捕的蝴蝶不多,所以标本制作起来就快。在此过程中,最烦所的莫过于非蝶类昆虫(尤其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的鉴定和检索标的制作,是在是工复活,马虎不得!这一番下来,对那几个目和科不留下深刻印象都不行,于是很好的巩固了昆虫学分类知识及昆虫形态知识。

在本次实习中,本组5名同学均积极参与,认真协调合作完成各个实习环节,总体合作愉快!

这次实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回味无穷,尽管很辛苦,但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我们都取得了进步,或许这也是老师所说的成就感吧!当然,这次实习也有很多的不足,捕捉和标本的制作都是在失败中不断的改进,熟能生巧,我觉得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多练习才能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也是一样,多学多做多练,天道酬勤,实现自我的提高。建议:

1.实习过程中严格考勤制度,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

2.实习过程中采取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例如就做一次针对性的昆虫调查,加大采集量和采集时间,晚上也采集,让实习更有意义。3.在团队的基础上,分配个人任务,防止偷懒情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园艺病虫害-昆虫学实习报告-20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园艺病虫害-昆虫学实习报告-20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园艺病虫害-昆虫学实习报告-20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086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