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失独家庭独自承受生命的重担
别让失独家庭独自承受生命的重担
日前,央视《新闻周刊》栏目将视角深入了失独家庭,即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无独有偶,最新一期《南都周刊》亦对此作了深入报道。失独家庭的困境,正在日益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而非仅仅几个家庭的遭遇。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着每年将有约7.6万个失独家庭出现。
另据专家的推测,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0万个。不过,对于这个日渐庞大的群体,如果不是悲剧在数量上的递增,他们的声音势必将一直淹没在各色嘈杂声之中。直到近期,一段名为《活着》的中国失独老人调查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点击率。通过对一个个孤独、悲怆和绝望的生命状态的真实展示,才让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对于中年以后丧失独生儿女的人而言,生命已经很难找到继续前行的轨道,挡在他们前方的巨石足以阻断他们对所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借助媒体的披露,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其中,被提起最多的则数纷纷步入老年的失独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是,一旦家庭中唯一的子女离世,双亲的养老送终问题便扑面而来。在《活着》中,一位年过70的老人指出,自己想要去养老院,但却因为没有子女,而导致院方根本不敢收。对方回复,一旦他有个三长两短,医院没有能力和责任去处理。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就医上,且不论失独老人经济负担能力不容乐观,光是遇到手术前的家属签字问题,独活的老人便真的犹如时代的弃儿,遭遇无人负责的境地。
更让人忧心的是,养老、医疗以及贫困化等更显得物质化的困境,却远非失独家庭所承受压力的全部。即使失独家庭经济状况很好,可以获得养老和医疗方面服务,但精神上的失落和孤寂,却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像西方社会,伴随子女成年或者婚嫁,父母与其的关系会相对独立;相反,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投入和关爱,往往伴随自己的一生,甚至毫不过分地说,有大量的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意义的载体。
从本世纪初开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渐次步入老年,而独生子女作为这些父母唯一的期待,一旦遭遇不测,带给父母精神上的冲击,用灭顶之灾这个词来形容,恐怕并不过分。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即使地位崇高、生活丰足、荣誉如麻,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完整的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不容商榷的核心价值,无论你的地位高低、生活贫富,如果丧失了对这一价值的捍卫前提,极度的敏感和脆弱,也将无可避免地依附在每个失独老人的心上。
正是基于这个庞大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对于致力于解决公共危机的政府,以及流淌着同情与爱的血液的社会网络,有必要开始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扶起他们的双手。在养老、医疗等问题上,政府的责任恐难回避。尽管在诸如北京市已经开始“暖心计划”,将在未来三年为每位失独老人购买涵盖养老、医疗、意外险、人寿险、女性安康险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但从全国的范围看,类似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推行。更有人大代表指出,国家从计划生育政策中所征缴到的社会抚养费中,拿出30%来补贴失独家庭。国家人口计生委日前表示,老年人照料将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
对于社会而言,要关爱失独老人,不仅需要各种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以弥补国家在养老、医疗政策上的空白,还需要成立一些帮助失独家庭的社团,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安慰,通过建立一个彼此认同的群体,来修筑一条供失独老人得以继续生活的轨道,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可以更加丰富精彩,生命不应该就此暗淡无光。
在一个失独家庭的QQ群中,流传着一封倡议书,倡议书呼吁为失独家庭设立一个“天使节”,能够让失独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但即使要满足这一要求,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重视。我们相信,只有在公共政策和社会组织上,都出现了关爱失独家庭的痕迹,他们才不至于脱离“我们”,他们才不至于独自承受生命的重担。《南方都市报》
扩展阅读:“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
“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失独家庭因为失去唯一的子女,由此所引发的心理、社会、养老等问题,指出解决之道:自救加政策支持,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如何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关键字:失独家庭;心理;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11-0026-01
“失独”家庭,指失去了家中唯一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尤指40、50岁以上夫妇组成的已经没有再生育可能的家庭。育儿养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年龄大都50岁开外,一直和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而自己也很难再生养孩子,她们被称为“失独者”。
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年5而月,北京失独父母人数为7746人,其中农村1269人,城市6477人;这一人群年龄的偏大,精神和身体状况欠佳,有一定的生活困难,失去孩子的她们,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但相关帮扶、保障体系滞后。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如何接手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来,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社会现状:“失独”痛上加痛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养儿防老、送终,在死亡率高、生产率极其低下的时期,一对夫妇需要生几个孩子才能保证有孩子能担负养
老、送终的任务。传统社会的生育风险主要源于医疗水平低下、死亡率高,而国家力量弱小,未能保障个体的生存权利,乡土社会通过血缘、亲缘关系的互助度过难关;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风险社会,风险严重超出了个人预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无法把握,而结果越发多样性,这体现在现阶段食品、医疗、治安等多方面的不安全上。有专家聊及小孩的养育问题,大家均表示出对生育小孩的担忧,而“失独”是这种担忧的极致呈现。最近在网上看到“失独”的原因大部分是意外,包括车祸、疾病等。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独生子女的离去带走了家庭的所有希望,很多父母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丧子之痛,古往今来皆如此,唯独“独”字使这种痛更加直接。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中老年丧子肯定悲痛至极,对家庭来说毋庸置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据卫生部发布的《20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岁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每年约有7.6万个失独家庭出现。显然,人生变故,疾病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交通事故等诸多意外。有调查称,目前我国的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但具体多少,还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不过,这个群体的日益增多,却是不争事实。失独家庭之痛
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么都过不去的。在这个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特国度,已经有上亿的新生儿降临,他们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别让失独家庭独自承受生命的重担》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别让失独家庭独自承受生命的重担: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别让失独家庭独自承受生命的重担》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2614.html
- 上一篇:蓬南镇作风建设工作总结
- 下一篇:教师个人工作作风总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