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29 23:34: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C24彭钰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提出:201*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务院同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三、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

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自201*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

2、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强大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3、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4、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长沙:主要基础湖南省会,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先进制造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现有;主要工业: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卷烟、现代服务;重点发展:产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等工业部门,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现代物流、金融证券、商务贸易、会展博览等服务业部门

株洲:主要基础: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现有:主要工业;有色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建材;重点发展:产业轨道交通、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基础化工、日用陶瓷、服饰、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业部门,物流配送、旅游休闲等服务业部门

湘潭:主要基础:钢铁和汽车工业基地,湖南科教次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主要工业:机电、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重点发展:机电制造、黑色冶金、汽车及零配件、矿山装备、新能源、工程机械等工业部门,红色旅游、文化旅游、金融商贸等服务业部门:长株潭主要任务

探索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单体城市化向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形成功能分区、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的新路子

探索实现由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向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的新路子

扩展阅读: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背景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素质,湖北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引言回顾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武汉市为建设两型社会做出了不少努力,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与根本之所在。本次社会实践重点放在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交通、环境、经济、教育五个热点方面。希望同学们能从各个侧面了解我国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并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为之做出更多的贡献。

旅游方面

在当前武汉全力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拉动武汉国民经济的全新增长点,其重要意义正日益显著。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性产业,需要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众多产业的协同,由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武汉软环境的实力,加快武汉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升华武汉的城市形象,促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吸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在大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武汉的今天有着现实意义。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不退,对我国、对武汉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一宏观环境里,确保经济增长全力扩大内需已成为各级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旅游业拥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据有关统计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00元收入,商业收益占16.5%,交通收益占13.4%,饮食业收益占19.8%,旅游业收益占23.9%,娱乐收益占5.2%,邮电及其他行业收益占11.2%。无论是在刺激消费还是扩大固定投资领域都是大有可为的。而达到上述效果都是以武汉旅游业能够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不计后果过度开发的短期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试想谁愿意去一个臭水横流,垃圾遍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旅游呢。因此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发展旅游业促“两型社会”构建,以“两型社会”的构建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与“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而现阶段,旅游业发展中所提出的“生态旅游”的概念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在其根本目标上就不会存在冲突。

其次,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来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两型产业”,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因此,当前的重点应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发挥其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其三,旅游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是更能体现“两型社会”的“两型产业”。旅游业消耗的资源、能源相对较少,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湖南省生态环境良好,是湖南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活动的进行是以各种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没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旅游业的明天。我们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来换取旅游业的发展,现今全民倡导“生态旅游”、“责任旅游”对维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构建“两型社会”所必须的。

自然旅游资源:武汉城市圈内湖泊资源丰富,湖北素来有千湖之省、武汉百湖之市的称号。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现已开展旅游的如武汉的东湖、鄂州的梁子湖等。

动植物资源: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弥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

武汉城市圈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从气候旅游资源方面来考虑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人文旅游资源:武汉城市圈内的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不可小觑,使这个城市群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及周边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孝感因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而文明,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黄石作为矿冶之都,其矿业文化更是值得一提而承载着这些深厚文化的文物数不胜数。如已开发作为湖北工业旅游典范的黄石大冶矿山公园,变采矿遗迹为旅游的“宝”,不仅满足了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好奇心、激发旅游热情,更能让游客在这一活动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营造“两型社会”

中人人关爱环境的氛围,这一举措正符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两型社会”契机下,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宏观措施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旅游业发展中

这是我们发展旅游业、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这同样适用于旅游业的发展。早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就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要注重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良好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以最低的能耗去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资源节约”所要求的。反之,必将违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本质,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变废为宝”、多元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当引起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不平衡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现实中要创建“两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硬道理。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再利用”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当能源消耗殆尽,工业发展就走到了尽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可进行工业旅游。黄石的矿山公园给武汉城市圈树立了典范,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组织客人们参观其生产流水线,引起许多厂家的效仿,一些厂家开始收取一定费用,逐步演化为工业旅游项目。后有海尔集团、上海宝钢、新飞集团、双汇集团等等都加入了发展工业旅游的行业。武汉城市圈内有众多工业产业企业,如武钢、长航、顶新、丝宝、东风等,大可发展工业旅游。一方面使居民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发展乡村旅游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我国大多数人口都在农村。媒体上宣扬的“大众旅游”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如果农民不能实现出游,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旅游”时代,更称不上是和谐的“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不仅只是关注工业、关注城镇,更要关注农民这一群体。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扩展其就业渠道,增加其年收入,更能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事实证明,凡是旅游业发达的农村社区、少数民族社区,当地居民更关注环境保护,并在实际行动中复兴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失的优秀传统,不再以砍伐森林、填湖造田等愚昧手段来换取眼前利益。这些改变正是建设“两型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城镇,还包括农村社区在内的整个社会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两型社会”。

合理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丰富,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去摄取,因为它总有枯竭的一天,如果利用不当更会导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灭亡。这些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初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去发展生态旅游,以促进人们去了解生态,了解自然,关爱自然环境,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氛围,进而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在利用同时,更要注重对它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交通方面

来自武汉市建委的数据显示,今年,武汉的城建投资计划已增至500亿元,比去年增长60%。按照铁道部建设计划,未来4年,武汉每年铁路建设投资额将超过380亿元。

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武汉市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进行了优化,提出“跳出武汉谋划武汉”,在提升城市功能上率先突破,高标准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大枢纽和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增强武汉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瞄准新目标,抓住新机遇,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目前,武汉市区正全力推进二环以内的“30分钟畅通工程”。在世界同类型大桥中拥有“跨度、速度、荷载、宽度”四项第一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将通车运行,二七长江大桥、沙湖大桥已开工建设,鹦鹉洲长江大桥也将在年底动工。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说:“下大力气让市民出行更方便、更快捷,是武汉交通建设的重点。”眼下,武汉地铁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按照规划,到201*年,武汉市民将可以乘坐轻轨和地铁畅行三镇;而到2020年,武汉8条地铁线、总长231公里的轨道交通,将分流武汉38%的市民出行。

今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作为促进湖北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要重点构建“1+8”武汉城市圈,增强武汉的经济辐射能力。一张鼓舞人心的蓝图展现在武汉市民面前:以武汉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圈。

实现圈内资源的配置,首先要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3月22日,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条城际铁路动工,拉开了以武汉为中心、连接周边8市的城市圈“半小时铁路网”建设序幕。根据规划,这4条城际铁路全部为客运专线,总投资450亿元,列车设计运行时速为200公里及以上,直达运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除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需4年建成外,其他3条线路建设工期均为两年半。

此前,武汉已投资数百亿元,在城市圈内修建了8条高速公路通道,使武汉与周边的8座城市构成了“1小时交通圈”。城际高速公路和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后,城市圈路网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周边城市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推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

立足服务全国,武汉加快了枢纽性工程建设。

在最新的湖北交通地图上可以看到,1649公里的高速公路呈辐射状,将省内主要城市连接起来。武汉、宜昌、荆州等11座长江公路大桥宛如道道彩虹次第横跨。“十一五”期间,共有17个大中型铁路项目在武汉兴建。

武汉市民强烈感受到近年来交通设施的变化:武昌火车站以全新姿态运营;华中铁路客运中心武汉火车站年底将投入营运;武汉到合

肥仅1小时55分钟;年底通车的武广客运专线将把武汉到广州的时间缩短为5小时。目前,石武客运专线、沪宜蓉快速通道汉宜段均已开工,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至京沪穗蓉5小时的交通圈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武汉水运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今年2月,交通运输部批复了《武汉新港总体规划》。总投资292.92亿元、共有36个项目的武汉新港,是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重要依托,更是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资源。

据预测,到“十一五”末,武汉新港将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存储、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到2030年,新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将达到1000万标准集装箱,将跨入“千万标箱、亿吨大港”行列,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201*年4月,武汉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建成启用,使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硬件条件和运营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和改善,也意味着武汉打造全国交通枢纽开始在航空领域发力。

近日,武汉又迎来新的交通建设发展机遇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未来5年,武汉铁路、航空、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达3390亿元,占武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的65.8%。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表示,武汉列入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将有助于武汉交通优势的进步提升,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优势。

环境方面

201*年武汉环境保护十大记事

1、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分别调研环保工作,提出环保部门在建设“两型社会”中,要以铁的精神、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抓好工作,发挥新作用。

●事件点击:

5月14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调研环保工作时指示:武汉水资源丰富,加强水环境保护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环保措施要更有力,方法要更科学,要进一步抬高环境准入门槛,优化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关系群众生活质量,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环保工作坚定不移的基本点。新形势下,武汉环保工作要立足于“两型社会”建设,高标准谋划新的工作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月10日,市长阮成发到市环保局调研时强调:要严格按照“四个一律”的要求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待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的一律不立项;在建项目,环保设施未验收的一律不投产;已建项目,排污不达标的一律停产整顿;招商引资项目,没有环境容量的一律不准引进。要以铁的精神、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抓好环保工作,要以前所未有的措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2、主要污染物连续3年实现“双降”

●事件点击:

武汉市把节能减排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通知》,制定“201*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

全年共完成12个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水收集管网项目、20个COD(化学需氧量)治理工程项目、5个燃煤机组烟气脱硫项目、4个工业二氧化硫治理项目和300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项目。

同时,环保审批在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压小”等措施,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量大幅下降。

预计201*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比上年减排2.5%和3.0%,连续第3年实现“双降”。从201*年至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累计削减比例分别为10.03%和11.66%。

省政府授予武汉市“201*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优秀城市”荣誉称号。3、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4天,创201*年实行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制以来的最佳纪录

●事件点击:

“改善空气质量”再次被列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清洁空气工程继续实施“组合拳”:禁燃区内342台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关停数家污染严重的水泥厂;严格工地文明施工,减少二次扬尘;主干道全面实施绿化降尘,一批新改建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改造1283辆出租车、公交车为清洁燃料车……

201*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实现飞跃,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94天,优良率达到80%,比去年多出18天,是201*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

4、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完成,基本摸清全市污染源家底●事件点击: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于年初全面展开,共普查各类污染源50000多家,其中工业源7000多家、生活源13000多家、农业源30000余家。

全面掌握了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武汉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国家普查领导小组的检查中获得高分评价。

5、武汉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继续推进,创模规划推动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工程实施

●事件点击:

市政府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规划总投入304亿元,实施35类210项环保工程,力争在201*年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创模”期间,武汉市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能源结构调整等措施,使主要污染物大幅削减。“大东湖生态水网”等一系列水生态工程的建成,将塑造滨江滨湖、山水相依自然景观。同时,300多亿元的工程投资,将起到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作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赢”。

6、“1+8城市圈”城市签署环保合作框架协议,九城市推进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

●事件点击:

首届“1+8城市圈”城市环保联席会议在武汉召开。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城市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加强区域联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自愿、平等、共建、互利为原则,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

随后,城市圈联手开展跨流域保护滠水河行动。由武汉市发起,孝感市大悟县、黄冈红安县、武汉黄陂区三地环保、水务、林业等部门协同《长江日报》等媒体组成联合调查队,对滠水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摸底。联合组建议开展城市圈环保一体化、生态补偿、水源地休养生息等新机制,化解水资源保护难题。

7、全国首个环保视频网站开通、市民全程“盯梢”飞行监测、环保热线全天候开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境平台不断延伸

●事件点击:

全国首个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视频监控网站()在武汉开通。市民可利用互联网,适时查看各企业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随时知晓包括武钢、武石化、晨鸣纸业等上百家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超标,可向环保热线12369举报。

武汉市环保局通过《长江日报》向市民发出邀请,由市民点名对污染企业实施不打招呼的“突袭式监测”。每到一家企业,环保人员直奔排水处取样,再“飞”回监测中心站监测。

3位市民全程参与整个监测过程,监督环境执法行为,让环保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对企业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

8、市政府首次颁布《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事件点击:

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到201*年,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确定十大农村环保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加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积极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强化对矿产开采的环境监管。

武汉市全年投入7亿余元,实施新建或改扩建水厂等工程71项,解决549个村,70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市政府发出“珍珠禁养令”:禁止在全市境内的195个湖泊中养殖珍珠,现有的养殖予以全部拆除或转移,以保护湖泊免受污染。

9、青山区推行循环经济探索新型工业化之路,循环经济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突破口

●事件点击:

作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的城市,武汉市召开的中国武汉(青山)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来自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的高层官员为“两型社会”建设建言献策。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表示:抓好青山区的循环经济试点,不仅对武汉市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产生全局性影响,而且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武汉市还在全国率先创办专门研究循环经济的研究院--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联合多方力量,推动循环经济在科研层次、经济层次的研究。

青山区一年间出台8个推进循环经济的文件,如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新建小区自行处理垃圾、中水回用给予奖励。还聘请专家拟定12条循环经济链,正在进行补链工作。

10、新聘21位环保大使,绿色创建蔚然成风●事件点击:

池莉、林芳、周锦堂、陆鸣等21位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被聘为第三届武汉环保大使。他们中既有多年来用歌声、笑声、呼声、笔墨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知名人士,也有默默无闻、身体力行、从小事做环保的“草根”。

积极倡导绿色文化,推进环保公众参与的绿色创建系列活动不断拓展:

绿色公交线路创建推动了公交的环保工作,全市13条公交线路被命名为绿色公交线路。

绿色社区创建步伐加快,100多个社区开展创建活动,63个社区接受考评。武昌区东亭社区获国家绿色社区申报资格。

绿色家庭创建通过《长江日报》开展的“环保到家袋动江城”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

《武汉城市环境教育读本》正式出版并在41所绿色学校循环使用,有效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进程

经济方面

武汉城市圈获批一年多来,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委、市政府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积极进行试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都取得初步成效。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在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两型社会”使得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标准来应对日益严格的要求,这样便加重了企业本身的负担,诸如此类问题将在政府深入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武汉城市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阳逻开发区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并且创办武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实验室,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强势的利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武汉市委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使得文化、科技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也是记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武汉市科技局副局长张魁伟表示,一是坚决落实国务院九号文,发挥科技优势,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保持高新技术区的增长势头;其次是应加快专项实施力度和利用新技新产品进行创新,推进新科技、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发展,自主创新各项专利

从而拉动内需。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武汉城市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武汉市委市政府为此大力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阳逻开发区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规划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并且,创办武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实验室,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把金融、土地作为改革创新的重点,筹建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武汉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现行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胡锦涛同志201*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中央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并将资源耗减、环境损失、环境效益纳入到资源评价体系中。武汉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决不能以传统GDP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淡化单一对GDP总量和速度上增长的追求,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区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对武汉经济发展效率、能源资源消耗速率、区域生态质量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清洁生产水平等诸多方面的考核,有机的结合传统GDP指标,构建具有“两型社会”特点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武汉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区域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加快立法进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与监督保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武汉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在制度建设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加快制定与区域内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推动武汉循环经济的发展,明确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在促进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并要依据我国现行的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充分参考武汉自身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环境问题,切实贯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为武汉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在逐步完善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应由武汉建设领导小组牵头,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协调城市圈内相关政府机构,着力建立政策支持与综合协商机制,从政策层面和保障体系上为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合理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

会于一体的系统性庞大工程。武汉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整体发展战略,因此在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对武汉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等对战略制定密切相关的数据进行客观详尽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武汉的远期规划,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严密的论证。同时武汉循环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技术的促进,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速相关科学的研究开发,努力建立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深入持续的发展。通过优先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科学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示范性项目,充分利用智力资源高度集中,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这一地域优势,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达到较低投入、较高产出、降低污染的目的。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积极引导NGO发挥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自身的着力推动,以正面积极的宣传引导,通过加强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大力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并结合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教育和绿色消费观的倡导,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评比活动,使武汉市民牢固树立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同时武汉领导机构可尝试建立与NGO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主动引导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NGO)通过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规范规章制度、提升组织人员素质等方式提高活动质量与效果。可由财政资助部分经费,鼓励NGO举办循环经济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民众签名等公益性活动,以从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推广普及循环经济理念,积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公众力量,形成浓厚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实现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统一。

教育方面建立了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201*年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在此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分别在部省合作协议文本上签字。

部省共建(省部共建)内容主要包括,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重要内容,制定专项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教育统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统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等教育统筹,推动高校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职业

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办学模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深化教师教育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增强高校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学有所教为目标,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共建协议还包括,深化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湖北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探索建立高校多元投资新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使用管理考核机制和监控体系。制定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优惠政策。教育部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职业教育项目、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经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高校债务化解专项经费及其他中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为共同加强对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省部将成立共建领导小组,组长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省部每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指导改革试验工作,并给予政策支持。第一期共建试验暂定为5年。

湖北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湖北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综合改革纳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规划,不但把教育作为重要的依靠力量,而且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来抓,充分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对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远见卓识。

教育部与湖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省部合作的长效机制,既是共同促进湖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服务中部崛起的具体行动。教育部将把做好与湖北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和领导,大力协同、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支持湖北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物理与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201*07202109张安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277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