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
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开彦
谈到规划设计,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还要展望未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光往后看可能躺在功劳簿上看不出毛病,往前看就可以看出一些差距值得大家警惕,能够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只有看清楚前进道路的方向,我们才能够有目的地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办法。我认为我国未来的住宅和居住小区有以下六个发展趋势。
1、居住环境质量向国际化靠拢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在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当然也一定要发展。这是我们应对市场,应对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大前提。
2、住宅的平均层数要降低多层住宅会更普遍一些,小住宅会越来越多,高层会向小高层去发展,四层、五层的多层住宅会成为一个导向性的趋势。
3、居住模式向舒适性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全面建设小康,舒适性成为我们的一个主题,怎样使住宅变得很舒适,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舒适,这也是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居住模式更适合我国居民居住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高层还是多层;是板还是塔;街坊化还是郊区化?
4、居住功能向细分化发展居住功能的提高绝对不能只满足于面积方面的要求,而是向功能的单一化、细分化、人性化发展。目前在住宅设计当中要考虑到书房、设备间、小孩的专用房间或者娱乐、健身的方面的专用空间,特别是管道设备间。居住水平提高绝不只是面积大,简单地把房间放大而已,而是要增加它的功能,细分化它的功能。
5、简约风格简约式的设计不是简单,而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选材。简约式也可以说是现代式,现代的国际式,是讲求材料的特性、质感,是讲块面、影阴和尺度。
6、实用性的住宅科技引领住宅品质的提高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的品质,内在的品质,而不只是追求表面化的东西,以实用性的住宅科技引领住宅品质的提高呈现出很大的势头。
回顾过去,我们在住宅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很多偏向,我从规划的角度提出来以下十个方面:小区规模超型化;策划理念贵族化;规划布局图案化;道路交通绝对化;铺地广场城市化;景观绿化公园化;建筑形象猎奇化;空间尺度大型化;装饰装修宾馆化;城市配套小区化。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规划设计思路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不少误区,至少有认识不清的地方。这也是房地产快速发展中的必然过程。
以下通过一些设计实例具体分析以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误区和可圈可点的地方。1、天津“西横堤”小区
这个小区地处天津市北面的城乡结合部,占地面积大概60公顷,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小区。当时进行了国际招标,应标的标书有八九个。按理说60公顷的规模应当是居住区级或准居住区级规划设计,在这样大的土地上做小区规划,首先在道路上应该按照这个城市机理来进行设计。要用路网把整个地块划成若干块,划分出的每个地块要是一个小区的规模,合起来就是居住区。因为人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地方过大就超出了人行走的半径,不符合人的行为方式。居住区是城市的一个细胞,要配置相应的城市设施。切不可把居住区规划当作小区来设计。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小区的规模把握不住。2#方案,在这160公顷的地面上就做了一条带状路,加上一些小区二级道路,剩下的都是步行道。用这样大的尺度和简单的路网,实际上把喏大用地当作一个小区来设计,对整个小区的可达性和方便程度是不够的。缺少一个小区的管理等级。另外在绿地安排方面做得也不够,绿化带形成一个大的核心,应当具有共享性。但在这个核心的位置偏离了居民密集区。绿地沿边附近又密密麻麻地布上了高层,使得这个绿化带跟住区的大多居民隔离开来,它的共享性就受到了限制。在小区的道路设计上有一种概念性的误区。它在道路设计上采取了绝对的人车分流、动静分区的方法。忽视了人的行为轨迹和出行方向。甩开出行方便的主入口和车行道,而另外设计了一个非常对称的步行道,引入了城市广场、步行道的概念,有几百米长,而实际上这个步行道并不符合人流的方向,不是按照人的行为规律来做的设计,是人为地根据作图的一些手法做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脱离人的设计,是从追求规模化、气派甚至是广告效应、市场效应的角度来做的。2、北京双桥地区某居住区
这个小区评标设计引入一个欧洲街坊设计的概念。居住区规模。所以有一个核心区,里面有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还有一个办公区和商业区域,其余是一个住宅区。在这个商业区当中有一条步行街,这个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广场设计都非常地道。整个规划实际上是一种街坊式的设计手法,欧洲的许多地区都是这么做的。一个个院子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生活单元,住户基本上在一百户到两百户之间,围合的空间组成居住区一个基本的细胞单元,是很舒适的、很平和的生活的形式,和城市交通、商业服务有方便的联系。街景非常丰富。目前新建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起来以后又封闭起来,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城市交通的组织都带来了影响,交通被阻隔了,形成了城市交通的堵塞,行动不便。这种街坊式的设计手法将来会不会成为我们城市设计的一个机理,值得我们考虑。深圳的四季花城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做法,我觉得这种做法会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新的居住模式。3、北京嘉铭桐城
这个小区的规模也比较大,但在城市机理上没有采取封闭的态度,而是保留了规划中道路。不是与城市设施隔绝,而是利用城市道路加强了与城市的联系。路网将小区划分成好多块,其规模的大小就比较适合人的居住。在规模较大的小区规划时嘉铭桐城的规划给我们预示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除此而外,嘉铭桐城还较好地利用了原有的建筑和景观条件来润色住区和增加文化内涵。原基地上的有一条种满非常漂亮的梧桐树的旧街,路两边是旧厂房。规划师、房地产商把路和梧桐树全都加以保留了,改造成步行街,把车间改造成为餐饮、百货、娱乐等公用设施,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场所。围绕这一景区的特色来安排规划建设住宅,创造了高品位的住区环境。小区内还结合保留的景观街道规划了一个步行的广场,更增添了景观色彩。整个小区以较大的院落式空间以多种形式布置在各个街区,使得整个小区的人情味得到提升,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我认为,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历史文化状况,不要轻易一下子铲平拆光原来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要尽可能地利用起来,这需要动脑劲,把不起眼的东西和文化遗产利用起来,并以此作为小区的特色。4、上海仁恒某住区
上海“仁恒”新近找了一块地。原来业主做了一个规划设计方案,方案做得还比较好的。这个小区的规模比较大,由规划路分成四大块,中间安排了一个绿化带。除了绿化带以外,每个组团之间还有一个绿地空间。仁恒经过建筑师、规划师的再次构思和策划后,方案的设计比原来更理想了。小区采用了一些周边式布置方法,在留出更多面积的同时,将城市本身的景观与小区自己的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原来的多层改成高层,容积率也没有减少。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小区空间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比如,其中一块绿地的景观深度变得很深,从入口处可以看到很大的景深,而从每一个小的围合空间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从大景深变化到小景深,走到每一个地方景观都有变化,这样的变化就营造出非常舒适的居住环境条件。这种效果是经过建筑师的创造性而形成的,是动过脑筋的,符合城市的一些生活机理。4#地块,其交通组织采用的是环状路,但不是沿着小区周边,而是适可而止的组合,车库设置在中间部位的地下,这个空间布局也是非常理想的。
5、广东东莞中信地产
广东东莞中信四期那块地大概有20公顷,基地南侧原来有一个小山包,上面的植被非常理想,旁边有一些水面。在规划设计时,当时有几种不同的处置方案。一种设计围绕小山包保留了原址上的景观,用一条环型道路系统和放射形支路构成道路骨架,从入口进来以后环绕着小山包,水面景观区布置了一些小高层,四个组团布置面向南面景观区形成了整体统一的效果。步行道、水面绿带和小区核心区,形成了整个构图。这种设计还是比较理想的。缺点是小高层的布局阻隔了景观的视线。
第二种设计同样把整个地形地貌保留下来,把水面重新整理后布置一些高层。在北入口南北向布置轴线和步行广场,是受图案化和追求气派的影响,和小区的气氛不相容。关于在好的水景区布置高层这种处理方法,尽管能够提升高层本身的价值,但对整个景区的共享性和提高小区整体品位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因此,我觉得这种设计比较一般。
第三种设计我认为就比原来两个要高明得多。首先,步行道设计得非常理想。它同样也保留了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北面两个入口连接一个半圆型主干道,由此引申出去支道连接了小区的各个方面。交通系统组织得比较合理。而从主入口引进来的弧状步行道穿过景区,在这条路的景深的处理做得比较地道,其间的空间或大或小、或宽或窄不断地变化,风光也不断变化,使小区整个景观的品位得到提升。小区在景观的利用、景观的创造及共享性方面都组织得比较好。建筑物与景观有机结合。同样利用地形临湖建了一些高层住宅,还借助湖面的处理设置了一些社区的会所,建筑和景观结合在一起设置,使得这些建筑物本身也成了小区的一种景观,建筑物与景观互相融洽在一起。6、北京锦绣知春
锦绣知春的整个地块处在北京市的三环路附近,地段非常好,南北向狭长地块,占地面积不太大,因此对它的容积率要求比较高。设计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建筑师做的。他采用了院落式的处理手法,通过板楼和塔楼的有机组合,弯曲状的多层逐渐升高与高层连接,使得整个院落空间非常有变化、有层次、有规律,由此在外部的形象和内部的空间效果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效地利用视觉感受,利用建筑的形态变化来创造更丰富的空间。另外,锦绣知春在建筑形式上还采取了一种现代化、简约化的处理方式。以其中的一个空间为例,这个空间并不单调,而是非常丰富。整个建筑形态利用金属、玻璃、和混凝土形成质感、现代感是丰富的,是变化的,同时也非常简洁。色彩点缀一片墙面,十分提神。最可贵的是,它在两层楼之间设置了一个‘公共起居室’,大概有20多平米,作为两层楼的四到六家住户的一个共享空间,每隔几层就有一个,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交往的空间。这就形成了北京四合院的感觉,在创造人性方面做得非常好。7、北京天赐良园
天赐良园的小区规模并不大,在规划设计方面也不是那么花哨,很平常,很温情,在细部方面我认为它做得还比较理想。从入口进入小区以后,都是排排房,并没有进行大量其他的处理,但是在排排房之间却形成了很多的变化空间。唯一大空间结合大型的水池布置,很有特色。道路沿着周圈布置,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周边布置很多停车位,既经济又很方便。但是要注意,在较小范围内,特别是4公顷到5、6公顷之间的范围内,这种周圈布置的方式还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但如果是比较大的小区,比如10公顷、20公顷的面积,就不宜采取这种方法。然而现状却是,现在很多住宅小区不管大小,在处理人车分流问题时常常是把它绝对起来,拿到基地以后就是一圈路,以至造成小区内部道路不通畅、交通不方便的问题。所以,周圈布路在相应的规模下是可取得好的效果,但是一定要照顾到小区的规模情况。另外,沿着小区内的步行道形成了不同的小空间,简单点缀绿色配置,赋予这些小空间以人情味,让人感觉非常温馨。简洁而不虚夸。这就是天赐良园的一个建造的风格。8、北京印象
北京印象是北京地区非常著名的一个建筑。它位于西四环一个立交桥的附近。之所以叫北京印象,整体构思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是弯曲的长城的概念,另一个是北京四合院的概念。我认为,要追求一些地方文化或者追求地方传统、景点的效果。首先一定要与人的居住条件结合起来,一定要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而不能把形象、意念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创造点。这是建筑师在追求文化、追究形象等方面概念时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其次,北京印象在色彩选择方面胆子也非常大,用了红颜色,而且一栋楼有很多色彩,让人看了不舒服。其实,采用大块色彩在北京地区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趋向性,但大面大面的色彩运用有悖于现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因此,在色彩的应用方面不能只是猎奇,还是要与城市环境想匹配,要根据住户的心理接受程度来决定。9、成都地区某住区
这个小区位于成都南部,基地内有一条非常好的城市道路,此外还有一条河。当时有一种方案,设计者主要从图案方面来考虑,利用河流的条件来做文章,虽然那条河流并不那么辽阔、吸引人,但它还是沿河做了一些环状的广场,再沿着广场布置一些建筑物。这就犯了图案化的毛病,设计者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就盲目地做了一些图案上的处理,没有好好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因此,尽管图画得很漂亮、很激动人心,但是并不符合整个城市的机理。还有一种设计,它通过非常长的一个绿化带的走廊,在两边布置了两排非常单调的住宅,这样的景观设计也有点太图案化了。另一个方案就比较理想。设计者把大树枝叶这种生态的机理应用到了小区规划设计当中,将城市道路作为主干道,从主路延伸出来几个枝叶,形成四个组团,每个组团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元,用生活单元来构造整个小区的机理。各个生活区之间以绿带或者步行道来分隔,通过主路节点设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小区内部做了一些环状的道路,这种道路可以直达各个生活单元。从整体来看,小区里既有生活的空间,又有公共服务的空间,路网把整个设计联系到一起。采用的生态形态的设计是比较有机的,也是有发展的,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成立。
10、北京锋尚国际公寓
锋尚国际公寓应用了一些新技术来提升它的品质,得到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这预示着我们今后在做住宅小区的时候,应该通过技术来提升品质,真正使住户内部达到好的舒适度。我认为,这是将来住宅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住宅发展十年,我们走过了买面积、买环境的阶段,现在已到了买品质的阶段。过去我们考虑的大多是关于环境方面、住宅外表方面的概念化、理想化的设计,但今后更主要的是要在居住品质方面下功夫,技术方面发展应用就成为关键的因素。归纳起来,这个项目大概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外维护的保温系统和隔热系统方面,利用一些新的材料构造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小了负荷。第二,利用天棚和地板上的特定装置进行辐射,解决空调降温和暖气采暖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应用冷楼板和热楼板技术把冷暖两个系统变成一个系统。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住宅基本上可以取消空调、暖气这些传统的方式,达到了住宅高舒适度的目标。
第三,在采暖季节和夏天,由于室内的密闭性要求非常高,所以要采用了一种“补新风”系统来进行补足,通过补足新鲜空气,使得温度、湿度和风速得到控制和调剂,从而使住宅高舒适度的水准得到保证。
这个项目出来以后反响非常大,住宅价格不断攀升,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应。但是在市场上也引起了一些质疑。首先,高科技是否能够代表高品质?其次,高科技能不能支撑高房价?商品房能不能作为实验品?房地产开发能不能拿它来冒险?还有峰尚的未来是不是梦。会不会产生很多矛盾或者会产生很多交代不过去的东西?这些都是当时好些人提出来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非常赞同,主张创新,主张用新技术来进行改造。对此,我的主张是: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在住宅科技方面我们应该勇敢地接受挑战,应该应对这个前景来发挥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勇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演变使得住宅的品质得到提高,这是今后住宅规划设计的一条趋向性的路子。
扩展阅读: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
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
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开彦谈到规划设计,
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还要展望未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光往后看可能躺在功劳簿上看不出毛病,往前看就可以看出一些差距值得大家警惕,能够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只有看清楚前进道路的方向,我们才能够有目的地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办法。我认为我国未来的住宅和居住小区有以下六个发展趋势。
1、居住环境质量向国际化靠拢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在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当然也一定要发展。这是我们应对市场,应对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大前提。2、住宅的平均层数要降低多层住宅会更普遍一些,小住宅会越来越多,高层会向小高层去发展,四层、五层的多层住宅会成为一个导向性的趋势。
3、居住模式向舒适性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全面建设小康,舒适性成为我们的一个主题,怎样使住宅变得很舒适,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舒适,这也是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居住模式更适合我国居民居住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高层还是多层;是板还是塔;街坊化还是郊区化?4、居住功能向细分化发展居住功能的提高绝对不能只满足于面积方
面的要求,而是向功能的单一化、细分化、人性化发展。目前在住宅设计当中要考虑到书房、设备间、小孩的专用房间或者娱乐、健身的方面的专用空间,特别是管道设备间。居住水平提高绝不只是面积大,简单地把房间放大而已,而是要增加它的功能,细分化它的功能。5、简约风格简约式的设计不是简单,而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选材。简约式也可以说是现代式,现代的国际式,是讲求材料的特性、质感,是讲块面、影阴和尺度。
6、实用性的住宅科技引领住宅品质的提高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的品质,内在的品质,而不只是追求表面化的东西,以实用性的住宅科技引领住宅品质的提高呈现出很大的势头。回顾过去,我们在住宅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很多偏向,我从规划的角度提出来以下十个方面:6.1小区规模超型化;6.2策划理念贵族化;6.3规划布局图案化;6.4道路交通绝对化;6.5铺地广场城市化;6.6景观绿化公园化;6.7建筑形象猎奇化;6.8空间尺度大型化;6.9装饰装修宾馆化;6.10城市配套小区化。
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规划设计思路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不少误区,至少有认识不清的地方。这也是房地产快速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以下通过一些设计实例具体分析以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误区和可圈可点的地方。
1、天津“西横堤”小区这个小区地处天津市北面的城乡结合部,占地面积大概60公顷,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小区。当时进行了国际招标,应标的标书有八九个。按理说60公顷的规模应当是居住区级或准居住区级规划设计,在这样大的土地上做小区规划,首先在道路上应该按照这个城市机理来进行设计。要用路网把整个地块划成若干块,划分出的每个地块要是一个小区的规模,合起来就是居住区。因为人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地方过大就超出了人行走的半径,不符合人的行为方式。居住区是城市的一个细胞,要配置相应的城市设施。切不可把居住区规划当作小区来设计。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小区的规模把握不住。2#方案,在这160公顷的地面上就做了一条带状路(12米),加上一些小区二级道路(9~6米),剩下的都是步行道(3~1.5米)。用这样大的尺度和简单的路网,实际上把喏大用地当作一个小区来设计,对整个小区的可达性和方便程度是不够的。缺少一个小区的管理等级。
另外在绿地安排方面做得也不够,绿化带形成一个大的核心,应当具有共享性。但在这个核心的位置偏离了居民密集区。绿地沿边附近又密密麻麻地布上了高层,使得这个绿化带跟住区的大多居民隔离开来,它的共享性就受到了限制。
在小区的道路设计上有一种概念性的误区。它在道路设计上采取了绝对的人车分流、动静分区的方法。忽视了人的行为轨迹和出行方向。甩开出行方便的主入口和车行道,而另外设计了一个非常对称的步行道,引入了城市广场、步行道的概念,有几百米长,而实际上这个步行道并不符合人流的方向,不是按照人的行为规律来做的设计,是人为地根据作图的一些手法做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脱离人的设计,是从追求规模化、气派甚至是广告效应、市场效应的角度来做的。
2、北京双桥地区某居住区这个小区评标设计引入一个欧洲街坊设计的概念。居住区规模。所以有一个核心区,里面有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还有一个办公区和商业区域,其余是一个住宅区。在这个商业区当中有一条步行街,这个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广场设计都非常地道。整个规划实际上是一种街坊式的设计手法,欧洲的许多地区都是这么做的。一个个院子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生活单元,住户基本上在一百户到两百户之间,围合的空间组成居住区一个基本的细胞单元,是很舒适的、很平和的生活的形式,和城市交通、商业服务有方便的联系。街景非常丰富。目前新建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起来以后又封闭起来,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城市交通的组织都带来了影响,交通被阻隔了,形成了城市交通的堵塞,行动不便。这种街坊式的设计手法将来会不会成为我们城市设计的一个机理,值得我们考虑。深圳的四季花城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做法,我觉得这种做法会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新的居住模式。
3、北京嘉铭桐城这个小区的规模也比较大,但在城市机理上没
有采取封闭的态度,而是保留了规划中道路。不是与城市设施隔绝,而是利用城市道路加强了与城市的联系。路网将小区划分成好多块,其规模的大小就比较适合人的居住。在规模较大的小区规划时嘉铭桐城的规划给我们预示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除此而外,嘉铭桐城还较好地利用了原有的建筑和景观条件来润色住区和增加文化内涵。原基地上的有一条种满非常漂亮的梧桐树的旧街,路两边是旧厂房。规划师、房地产商把路和梧桐树全都加以保留了,改造成步行街,把车间改造成为餐饮、百货、娱乐等公用设施,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场所。围绕这一景区的特色来安排规划建设住宅,创造了高品位的住区环境。小区内还结合保留的景观街道规划了一个步行的广场,更增添了景观色彩。整个小区以较大的院落式空间以多种形式布置在各个街区,使得整个小区的人情味得到提升,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我认为,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历史文化状况,不要轻易一下子铲平拆光原来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要尽可能地利用起来,这需要动脑劲,把不起眼的东西和文化遗产利用起来,并以此作为小区的特色。
4、上海仁恒某住区上海“仁恒”新近找了一块地。原来业主做了一个规划设计方案,方案做得还比较好的。这个小区的规模比较大,由规划路分成四大块,中间安排了一个绿化带。除了绿化带以外,每个组团之间还有一个绿地空间。仁恒经过建筑师、规划师的再次构思和策划后,方案的设计比原来更理想了。小区采用了一些周边式布置方法,在留出更多面积的同时,将城市本身的景观与小区自己的
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原来的多层改成高层,容积率也没有减少。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小区空间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比如,其中一块绿地的景观深度变得很深,从入口处可以看到很大的景深,而从每一个小的围合空间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从大景深变化到小景深,走到每一个地方景观都有变化,这样的变化就营造出非常舒适的居住环境条件。这种效果是经过建筑师的创造性而形成的,是动过脑筋的,符合城市的一些生活机理。4#地块,其交通组织采用的是环状路,但不是沿着小区周边,而是适可而止的组合,车库设置在中间部位的地下,这个空间布局也是非常理想的。
5、广东东莞中信地产广东东莞中信四期那块地大概有20公顷,基地南侧原来有一个小山包,上面的植被非常理想,旁边有一些水面。在规划设计时,当时有几种不同的处置方案。一种设计围绕小山包保留了原址上的景观,用一条环型道路系统和放射形支路构成道路骨架,从入口进来以后环绕着小山包,水面景观区布置了一些小高层,四个组团布置面向南面景观区形成了整体统一的效果。步行道、水面绿带和小区核心区,形成了整个构图。这种设计还是比较理想的。缺点是小高层的布局阻隔了景观的视线。第二种设计同样把整个地形地貌保留下来,把水面重新整理后布置一些高层。在北入口南北向布置轴线和步行广场,是受图案化和追求气派的影响,和小区的气氛不相容。关于在好的水景区布置高层这种处理方法,尽管能够提升高层本身的价值,但对整个景区的共享性和提高小区整体品位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因此,我觉得这种设计比较一般。第三种设计我
认为就比原来两个要高明得多。首先,步行道设计得非常理想。它同样也保留了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北面两个入口连接一个半圆型主干道,由此引申出去支道连接了小区的各个方面。交通系统组织得比较合理。而从主入口引进来的弧状步行道穿过景区,在这条路的景深的处理做得比较地道,其间的空间或大或小、或宽或窄不断地变化,风光也不断变化,使小区整个景观的品位得到提升。小区在景观的利用、景观的创造及共享性方面都组织得比较好。建筑物与景观有机结合。同样利用地形临湖建了一些高层住宅,还借助湖面的处理设置了一些社区的会所,建筑和景观结合在一起设置,使得这些建筑物本身也成了小区的一种景观,建筑物与景观互相融洽在一起。
6、北京锦绣知春锦绣知春的整个地块处在北京市的三环路附近,地段非常好,南北向狭长地块,占地面积不太大,因此对它的容积率要求比较高。设计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建筑师做的。他采用了院落式的处理手法,通过板楼和塔楼的有机组合,弯曲状的多层逐渐升高与高层连接,使得整个院落空间非常有变化、有层次、有规律,由此在外部的形象和内部的空间效果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效地利用视觉感受,利用建筑的形态变化来创造更丰富的空间。另外,锦绣知春在建筑形式上还采取了一种现代化、简约化的处理方式。以其中的一个空间为例,这个空间并不单调,而是非常丰富。整个建筑形态利用金属、玻璃、和混凝土形成质感、现代感是丰富的,是变化的,同时也非常简洁。色彩点缀一片墙面,十分提神。最可贵的是,它在两层楼之间设置了一个‘公共起居室’,
大概有20多平米,作为两层楼的四到六家住户的一个共享空间,每隔几层就有一个,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交往的空间。这就形成了北京四合院的感觉,在创造人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7、北京天赐良园天赐良园的小区规模并不大,在规划设计方面也不是那么花哨,很平常,很温情,在细部方面我认为它做得还比较理想。从入口进入小区以后,都是排排房,并没有进行大量其他的处理,但是在排排房之间却形成了很多的变化空间。唯一大空间结合大型的水池布置,很有特色。道路沿着周圈布置,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周边布置很多停车位,既经济又很方便。但是要注意,在较小范围内,特别是4公顷到5、6公顷之间的范围内,这种周圈布置的方式还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但如果是比较大的小区,比如10公顷、20公顷的面积,就不宜采取这种方法。然而现状却是,现在很多住宅小区不管大小,在处理人车分流问题时常常是把它绝对起来,拿到基地以后就是一圈路,以至造成小区内部道路不通畅、交通不方便的问题。所以,周圈布路在相应的规模下是可取得好的效果,但是一定要照顾到小区的规模情况。另外,沿着小区内的步行道形成了不同的小空间,简单点缀绿色配置,赋予这些小空间以人情味,让人感觉非常温馨。简洁而不虚夸。这就是天赐良园的一个建造的风格。8、北京印象北京印象是北京地区非常著名的一个建筑。它位于西四环一个立交桥的附近。之所以叫北京印象,整体构思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是弯曲的长城的概念,另一个是北京四合院的概念。我认为,要追求一些地方文化或者追求地方传统、景点的效果。首先一定要与人的居住条件结合起
来,一定要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而不能把形象、意念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创造点。这是建筑师在追求文化、追究形象等方面概念时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其次,北京印象在色彩选择方面胆子也非常大,用了红颜色,而且一栋楼有很多色彩,让人看了不舒服。其实,采用大块色彩在北京地区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趋向性,但大面大面的色彩运用有悖于现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因此,在色彩的应用方面不能只是猎奇,还是要与城市环境想匹配,要根据住户的心理接受程度来决定。9、成都地区某住区这个小区位于成都南部,基地内有一条非常好的城市道路,此外还有一条河。当时有一种方案,设计者主要从图案方面来考虑,利用河流的条件来做文章,虽然那条河流并不那么辽阔、吸引人,但它还是沿河做了一些环状的广场,再沿着广场布置一些建筑物。这就犯了图案化的毛病,设计者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就盲目地做了一些图案上的处理,没有好好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因此,尽管图画得很漂亮、很激动人心,但是并不符合整个城市的机理。还有一种设计,它通过非常长的一个绿化带的走廊,在两边布置了两排非常单调的住宅,这样的景观设计也有点太图案化了。另一个方案就比较理想。设计者把大树枝叶这种生态的机理应用到了小区规划设计当中,将城市道路作为主干道,从主路延伸出来几个枝叶,形成四个组团,每个组团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元,用生活单元来构造整个小区的机理。各个生活区之间以绿带或者步行道来分隔,通过主路节点设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小区内部做了一些环状的道路,这种道路可以直达各个生活单元。从整体来看,小区里既有生活的空间,
又有公共服务的空间,路网把整个设计联系到一起。采用的生态形态的设计是比较有机的,也是有发展的,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成立。10、北京锋尚国际公寓锋尚国际公寓应用了一些新技术来提升它的品质,得到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这预示着我们今后在做住宅小区的时候,应该通过技术来提升品质,真正使住户内部达到好的舒适度。我认为,这是将来住宅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住宅发展十年,我们走过了买面积、买环境的阶段,现在已到了买品质的阶段。过去我们考虑的大多是关于环境方面、住宅外表方面的概念化、理想化的设计,但今后更主要的是要在居住品质方面下功夫,技术方面发展应用就成为关键的因素。归纳起来,这个项目大概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外维护的保温系统和隔热系统方面,利用一些新的材料构造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小了负荷。第二,利用天棚和地板上的特定装置进行辐射,解决空调降温和暖气采暖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应用冷楼板和热楼板技术把冷暖两个系统变成一个系统。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住宅基本上可以取消空调、暖气这些传统的方式,达到了住宅高舒适度的目标。第三,在采暖季节和夏天,由于室内的密闭性要求非常高,所以要采用了一种“补新风”系统来进行补足,通过补足新鲜空气,使得温度、湿度和风速得到控制和调剂,从而使住宅高舒适度的水准得到保证。这个项目出来以后反响非常大,住宅价格不断攀升,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应。但是在市场上也引起了一些质疑。首先,高科技是否能够代表高品质?其次,高科技能不能支撑高房价?商品房能不能作为实验品?房地产开发能不能拿它来冒险?还有峰尚的未来是
不是梦。会不会产生很多矛盾或者会产生很多交代不过去的东西?这些都是当时好些人提出来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非常赞同,主张创新,主张用新技术来进行改造。对此,我的主张是: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在住宅科技方面我们应该勇敢地接受挑战,应该应对这个前景来发挥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勇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演变使得住宅的品质得到提高,这是今后住宅规划设计的一条趋向性的路子。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住区规划设计案例点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3485.html
- 上一篇:市地方海事局
- 下一篇:计算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