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消保维权工作方式 切实服务社会民生
创新消保维权工作方式切实服务社会民生
发布时间:12-01-12来源:成都市工商局
--------------------------------------------------------------------------------
元月9日上午,消保处召开处务会,传达贯彻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商讨谋划201*年消保维权重点及创新工作内容。结合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举在工作会上的讲话内容,围绕“优化服务强化监管”工作主题,在去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今年消保维权工作将进一步立足于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创新工作方式,确保消保维权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12315“五进”工程,特别是加强企业消费维权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以充分发挥企业消费维权服务站的功能。努力实现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全覆盖,省、市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生活园区消费维权快速处置覆盖率要达到90%。
二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指导工作,通过开展企业回访、行政约谈、召开行政指导会等多种方式,促进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把好商品(服务)质量关,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和消费纠纷处理机制,减少消费纠纷,提高消费纠纷自行和解率,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三是加强流通环节新型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的维权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消费维权联络站,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等非现场消费方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四是加强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针对性,重点对消费者申诉举报热点商品、基层行政执法及市场巡查中问题多发商品,以及历次质量监测中不合格率较高商品开展质量监测,切实提高入市商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
扩展阅读:调研民生,服务社会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院
关于调研民生,服务社会的调查
201*年02月
关于调研民生,服务社会的调查分析
一、引言
现代意义上,民生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民生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与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民生
从人权角度看,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二、正文
(一)、我国民生建设和社会服务状况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谓民生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有了比温饱问题更广泛的涵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新要求。
1.70%的社区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主观感知还是从客观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社区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社区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有近60%的社区居民认为,未来5年的生活状况还将继续改善。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改善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了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2、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
调查表明,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根据
调查数据测算,小区家庭的恩格尔指数为35.2%,有近78%的家庭的生活已经达到宽裕及以上的水平。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城乡家庭生活达到富裕水平(恩格尔系数30%以下)的住户占39.1%,达到比较富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30%-39%)占20.8%,达到宽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40%-49%)占18.0%,温饱及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占22.1%。
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调查数据表明,有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1,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受访家庭对这些房产的自我估值平均为15.8万元/户。这充分表明,绝大部分居民已经实现了住有所居,房产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家庭最为基要的财产。
但是也应该看到,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家庭收入等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远远落后于其他群体。大中城市中家庭人均收入属于低
端40%的人群,自有住房的比例仅在80%略强,比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低了10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也在20平米左右,低于平均水平约10平米。因此对于那些居住在房价高企的大中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是他们最为关切的。
3、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制约了居民消费
虽然近两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出。
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制约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上,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差距甚为明显。以冰箱为例,最高20%收入的家庭有87.5%拥有冰箱,而在最低20%收入组中只有22.75%的家庭拥有;手机作为大众消费品在最高20%收入家庭中被普遍使用(拥有率为96.4%),而在最低20%收入家庭中则只有64%的拥有率;家用电脑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最高收入组有近2/3的家庭有自己的电脑,但最低收入组中有电脑的家庭只有不到4%!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于启动内需是十分关键的。
(二)、居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调查1.物价上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统计显示,社区居民工薪收入大幅增长,占比有所下降。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成倍增长,成为收入增长新动力。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6.3%,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2.3%。
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居民认为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是物价上涨,有近80%的被访者声称,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响。这也是公众的心理对近一年来的CPI攀升的感受。当然,调查的时点对调查结果也有很大影响,201*年1-2月正是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的时候。
此外,居民生活压力较大的方面还有“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49.9%)、“住房条件差,建不起房或买不起房”(47.2%),以及“家人无业失业、工作不稳定”(38.4%)。
医疗和教育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面临“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和“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的困难的居民家庭比例,有了相当幅度的下降,分别自45.5%和34%降到了36.9%和2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近两年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惠及面的扩大,以及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施行。但是居民面临的劳动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却有增无减,面临此类问题的家庭比例从201*年的30%上升到201*年的38.4%。
有职业和收入的保障,方能应对家庭生活的压力。但对居民劳动就业状况的进一步考察发现,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此次调查中,失业和无业人口任不在少数。依此推算,调查失业率高达9.4%1。
2.居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双提高
(1)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
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1979年至1991年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迈向总体小康阶段。1992年至2000年为实现总体小康阶段。2001年至2007年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迈进阶段。
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3.6元增长到2007年4140.4元,实际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3785.8元,实际年均增长7.2%。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上升。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
(3)由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新世纪的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
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达94.4台、26.1台和45.9台,城镇居民家庭分别为137.8台、95台和96.8台。
一些新型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77.8部、3.7台和1.2辆,城镇居民分别为165部、54台和6辆。
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从“穿暧”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上商场购衣”转变。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服装数量由0.7件增加到2.4件,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成衣的数量由3.13件增加到7.82件。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4.2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化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居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整体解决了温饱。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末的1479万人,年均脱贫800多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300.2万人扩大到2007年的3566万人。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402.6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2272万人。
三、建议和总结
(一)民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改善与解决。事实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2.安居工程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和谐的社会,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其实就是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
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3.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
4.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事实也说明政府的监管很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
5.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8.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9.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需要有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政府要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
政府应当从宏观上管经济,用方针、政策去管,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对经济,政府只能是间接政府,不应是直接政府。政府直接的职能应该是管社会。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无疑会使富者更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政策,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方面,颁布了许多相关的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可是,弱势群体支持的制度化依然急需加快、加强和落实。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所追求的,不单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政府要通过调控,建立有效的分配和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这就是说,市场拉大贫富差距,政府要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一边拉大,一边缩小,这就是螺旋式上升。市场规范竞争机制,政府强化民生职能,二者互补、互动,社会就会一浪高过一浪地奔腾前进。强化了民生职能的政府叫民生政府。民生政府要有民生财政。所谓民生财政,是要在财政收入分配时,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财政公共服务的能力,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民众。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民生政府不仅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而且注重顺乎民意,调动民力,建设国家,推动社会。
2: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
一说“企业社会责任”,有的企业家就说,我吸纳了多少多少劳动力就是尽了企业的社
会责任。没错!是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还有没有别的社会责任?肯定是有的,参与第三次分配就是社会责任。分配有三个层次:一次分配是对国家纳税,对职工发工资;二次分配是政府收了税以后,拿出一部分用于社会事业,包括救助;三次分配是民间捐赠等。我国在捐赠上比从前有很大发展,慈善事业在壮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各地、各界踊跃捐款,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检阅,也是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大课堂。但是,如果拿这种情况,横向比一比,可以看出,我们第三次分配的格局尚未形成。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等的第三次分配的总量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而在我国现在只占到0.1%,而其中绝大部分,有人说是80%来自海外。这清楚地表明我们的不少企业家是“为富少捐”或“为富不捐”了。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相当严重,不容忽观,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
3:提高民众在民生问题上的参与度
有关民生的法规、制度、政策,都是与民众利益血肉相连的。因此,有关民生的法规、
制度、政策,在决定前、决定中、决定后,都要有民众参与。民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权为民所谋,少不了请民众来参谋,动员民众来参与。有些决策层,生怕民众参与了,会影响速度,会事与愿违。有民众参与,七嘴八舌,说不定是会影响速度的。可是,应当看到,从制定过程看,也许慢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眼下慢了,从长远看,从历史长河看,可能快了。这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能明白,我们有多少拍脑袋、拍胸脯搞出来的规矩,彼此冲突者有之,空白漏洞者有之,朝令夕改者也有之。与其事后出麻烦,何不在事前不要怕麻烦?何不在事前多与民众切磋琢磨?阳光政府的日照长,有利于万物生长。
(三)总结
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通过对当前民生状况的调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到当前我国民生建设的迫切。这次实践调查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民生相关方面的了解,同时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对今后我们走向社会有很大的助益。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创新消保维权工作方式 切实服务社会民生》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创新消保维权工作方式 切实服务社会民生: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创新消保维权工作方式 切实服务社会民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4292.html
- 上一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 下一篇:201*年消防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