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抢抓机遇 攻坚克难 服务大局
发挥财政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中心任务,总结经验、部署工作,推动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201*年即将过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作也将走过第五个年头。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五年来,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我们结合财政金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服务经济、改善民生,全国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里面饱含了我们每一位财政金融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党组,对大家这些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外部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继续存在,甚至可能加大,从我国经济自身看,又面临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稳增长、转方式”为重心,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想在回顾近五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就201*年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回顾过去五年,财政金融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过去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演变、蔓延的五年,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金融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五年,也是财政金融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立足财政职能、紧贴金融市场,深入分析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理念、积极探索,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
(一)五年来,始终以“支持薄弱”为重点,努力推动“支农支小”工作取得新突破。
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年来,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我们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政策效果。
第一,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为邦本”,农业、农民和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历来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农业作为一个相对弱质的产业,涉农金融服务的风险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对“三农”资金供给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着力从农村实际出发,找准财政与金融的结合点,先后实施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一系列财政奖补政策,从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网点、增加信贷投放、防范农业风险等多角度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农村、反哺“三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薄弱的状况,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尤为可喜的是,作为财政支农方式的一项创新,农业保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40亿元,带动参保农户约7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2.3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农效应放大60多倍。有媒体报道,农业保险通过“小资金”带来“大保障”,切实为农民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第二,财政促进金融“支小”手段日益丰富。小微企业是经济体最活跃的“细胞”,其生存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就业这一“民生大计”。但是长期以来,金融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的现象始终存在,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突出。为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201*年以来,一方面,我们积极支持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按照“规范和发展并重”的原则,研究明确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事项,支持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担保服务,解决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积极研究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减轻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利息负担,扶持弱势群体创业再就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51.32亿元,带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28亿元,按照人均贷款5万元测算,可直接扶持超过500万人创业就业,在有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效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
(二)五年来,始终以“改革改制”为动力,努力推动金融改革取得新成果。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薄弱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这使得深化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201*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们进一步加大对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资产质量和风险管控能力显著提高。
第一,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改制。国有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约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80%,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们积极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改革改制。例如,按照“面向三农”原则,推进农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成功实现了五大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目标;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国家开发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按照“一司一策”原则,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按照“整合创新”原则,推进人保集团、太平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改革。通过改革改制,国有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幅提升,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构建市场化的金融风险处置体系。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传染性,一旦单一的金融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演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避免被动“埋单”,财政部门必须主动参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为此,近年来,我们按照“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积极健全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和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等市场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三)五年来,始终以“精细管理”为导向,努力推动资产财务管理取得新进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金融管理的各项工作也应随之发展完善。近年来,我们立足公共财政职能,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导向,不断强化国有金融资产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通过“抓资产”和“管财务”相结合,确保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稳步提升金融业的综合实力。
第一,抓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目前,我国国有金融机构有2700多家,持有的国有金融资产规模接近5万亿元,管好这些规模庞大的国有金融资产,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始终坚持“维护出资人权益”的原则,一方面,认真抓好“入口”,扎实做好国有金融资产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真真正正做到摸清家底,全面掌握国有金融资产的总量情况,以及地区、行业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认真管好“出口”,扎实规范国有金融资产评估和产权转让行为,使国有金融资产价值能够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使国有金融资产转让能够做到有序合规的操作。
第二,抓实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从更全面、更务实的角度加强财务监管。实践表明,这不仅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意图的途径之一。例如,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薄弱环节”,研究放宽了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核销条件,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增加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投放;针对部分金融机构“追求规模”倾向,研究建立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发展质量、风险控制纳入考核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绩效观”。
(四)五年来,始终以“引资引智”为使命,努力推动财金交流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蔓延至欧洲,发生危机的许多国家是我们争取优惠资金、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对象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立足发展中国家定位,把握机遇,遵循“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不断深化拓展与外方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优惠资金服务国内经济发展大局。
第一,积极稳定外国政府贷款规模。近年来,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对外磋商谈判,维护我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享有的权益,保持贷款规模的基本稳定。201*-201*年,列入备选项目清单的贷款总额分别为19.8、11.9、17.5、13.3和14.7亿美元,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积极顺应双边合作领域的发展变化,紧紧围绕“调结构”的宏观调控导向,引导资金向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资金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强化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管理。外方优惠资金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用得好”。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中,逐步“从合规管理向效益管理”转变,一方面,不断强化外国政府贷款内控机制建设,做好贷款资金各环节的管理,切实落实财政部门、转贷银行、采购公司及项目单位的责任。另一方面,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将引进优惠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引进管理智慧和引进发展理念等“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贷款项目的“辐射效应”。201*-201*年,我们历时三年时间,对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从评价结果看,项目优良率达到83%,绝大部分项目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五)五年来,始终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建设法治财政金融”的目标。
近年来,围绕“建设法治财政金融”的总体目标,先后出台了6个财政部令,印发了100余件规范性文件,初步构建了以财政部令为龙头、规范性文件为辅助的“财政金融制度网络”,为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构建“整链条”资产财务管理框架。如,针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构建起涵盖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绩效评价等“整链条”管理框架,仅涉及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财政部令就有第43号、第47号、第54号。针对我国金融高管薪酬增长过快的问题,制定了国有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办法,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被海外媒体誉为吸取金融危机教训的中国版“限薪令”。
第二,建立“全过程”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在认真总结外国政府贷款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转贷、采购等核心业务环节,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第38号财政部令等形式,出台了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规定、转贷管理办法和采购工作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覆盖外国政府贷款“借、用、还”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大幅提升了外国政府贷款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展望未来形势,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甚至比金融危机初期更加纷繁复杂
(一)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长无动力、政策无空间、运行无秩序”的复杂局面。
在今天这个时点上,我们仍然无法轻言危机已经过去,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国际形势比危机爆发初期更加复杂,财政债务风险对经济复苏形成“羁绊”,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旧疲软,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危机呈现出长期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在增长动力方面,全球经济在政策刺激下短暂复苏后重现颓势,呈现出“增长无动力”的局面。
欧洲经济至今深陷债务泥潭。持续了两年多的欧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是“慢性”和长期的。今年以来,欧元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201*年前3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幅分别为0、-0.2%、-0.1%,是201*年以来第二次衰退,欧元区PMI自去年9月份以来基本处于50的临界点以下,预示着经济继续下滑的风险突出。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受外围经济低迷的影响,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近期也释放出增长放缓的信号,德国10月份PMI从9月份的49.2进一步跌至47.7,法国10月份PMI为43.5,穆迪11月份将法国评级由Aaa下调至Aa1。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在经济改革效果尚未显现、欧债危机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欧元区国家将整体缺乏经济增长动力。
美国经济始终难现强势复苏。尽管从201*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复苏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从更长的经济周期看,美国经济从“房地产泡沫破裂”到“完全复苏”将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温和增长将会是常态。首先,就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非常缓慢。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共失去了近900万个工作岗位,至今累积恢复不足一半;房地产价格一度暴跌50%以上,要恢复到历史均值尚需多年。其次,制造业的复苏也不尽人意。虽然奥巴马提出“重振制造业”的响亮口号,但在当前国际大分工的背景下,美国“产业空洞化”的趋势很难快速扭转。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想通过美国的强劲复苏重获动力的难度很大。
新兴市场增长动能继续放缓。201*年以来,受外部需求下降、经济周期性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对于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新兴国家而言,他们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下行十分敏感,在出口疲软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动能持续下滑,不仅使企业收入和盈利面临巨大压力,还拖累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对于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新兴国家而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大宗商品的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的回落压力,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收入。除了这些周期性的外部因素,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动能放缓也有结构性内因,例如,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国内剩余劳动力红利逐渐耗尽,多年快速增长引发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增长。
第二,在政策空间方面,随着危机初期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渐消退,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陷入“政策无空间”的困境。
财政资源几近枯竭。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财政资源在大规模金融救助和财政干预中几乎耗尽,因此,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却不得不进行财政整顿,这方面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典型。如,欧元区国家受债务危机制约,必须依靠财政重整来提振市场信心;英国、日本的赤字率和债务率持续高位,虽然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能力已非常有限;美国情况更为复杂,201*财年的财政赤字共计1.089万亿美元,为连续第4个财年突破万亿美元。同时,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日益临近,市场认为,尽管“财政悬崖”真正发生的概率很小,但美国政府也很难再出台新的财政刺激政策。
货币政策收效甚微。金融危机以来,受制于财政硬约束,各国货币政策屡次“临危受命”。当前,面对经济放缓和财政紧缩的压力,各国央行又轮番开始了新一轮货币宽松,但政策效果面临“边际递减”的考验。例如,欧洲央行于今年9月份宣布实施新的“主权债券购买计划”,决定在二级市场不限量采购3年期以内的主权债券。与之前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类似,此项新计划同样旨在缓解流动性问题,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有限。继欧洲央行之后,美联储于同月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决定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前两轮量化宽松看,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正面影响,还存在争议。与此同时,日本央行也加大了量化宽松力度,分别在9月和10月两次扩大资产购买规模至91万亿日元,但仍难以挽救经济持续低迷的颓势。
第三,在市场秩序方面,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当前依然处于“运行无秩序”的境地。
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护本国就业、促进经济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我国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都在增多,特别是201*年以来,我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争端更加密集。未来一段时期,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依然黯淡、失业率居高不下,部分国家可能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就业和投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还将继续上升。
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了旧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五年来,国际金融秩序始终处于“重构”的状态。货币体系方面,欧元和美元等国际主要货币,受货币当局“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等影响,汇率大起大落,其他国家为鼓励出口,汇率干预时有发生,国际货币体系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热钱流动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使国际“热钱”流动加剧,在市场情绪发生恐慌时,国际资本会从新兴市场“回流”至发达国家避险;在市场情绪趋于平稳时,国际资本又会重新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随着危机发展的长期化、复杂化,尤其是一再反复,国际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还将长期存在。
(二)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可能放缓。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实现“稳中求进”,呈现物价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受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等双重因素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增长、调结构”的压力还很大。
第一,经济短期内“触底企稳”的信号逐步明确,但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放缓的趋势难以改变。
当前,宏观经济整体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今年以来,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GDP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明显缩小。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9%、8.1%、7.6%和7.4%,增速下降幅度由此前的0.8个百分点收缩至0.2个百分点,经济“缓中趋稳”态势日趋明显。从月份数据看,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投资和消费双双小幅提速,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2,连续两个月持续回升,并重新回到50的荣枯线之上,显示当前制造业呈现扩张趋势,经济短周期内“触底回升”、实现温和增长的迹象较为清晰。
但从中长期看,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的趋势难以改变。我国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始于201*年底加入WTO,从201*年到201*年6年时间里,我国年均GDP增速高达10%以上。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随着入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逐渐释放,我国经济继续依靠外需实现快速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口红利开始消退,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结构性问题也在不断累积,我国经济正面临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型期”。
第二,内生动力不足是拖累经济的主要因素,企业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风险增加也在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
从宏观因素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出口和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城市消费看,家电等传统消费品已经走入普通居民家庭,尽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却呈逐年递减趋势,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从农村消费看,由于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存在,农村市场消费一直处于“启而未动”的状态。
从微观因素看,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较为困难。今年以来,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经营困难,其中,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一增一减”:一方面,生产经营成本显著增加,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普遍增加20%-30%,有的甚至达到50%,此外,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另一方面,需求萎缩等因素导致订单减少,由于外需不振、内需不足,加之生产成本上升,出口订单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部分企业今年接到的订单甚至不足往年的一半,订单不足的困境日益凸显。
从潜在风险看,金融行业潜藏的风险有所加大。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信贷增量屡上新台阶,其中,绝大部分还没有经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潜在风险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及关联行业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期限错配等风险依然存在,给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此外,财政收支也面临一定压力。从“收”的方面看,受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幅回落的趋势明显,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4.9个百分点;从“支”的方面看,教育、医药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增长的刚性较强,对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要继续加大。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收支矛盾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渐显露出来。
三、下一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力做好201*年财政金融工作
同志们!虽然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承担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但综合分析判断,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平衡,国际秩序也正在重新酝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潮流;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调,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供了空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在201*年的财政金融工作中,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服务大局,更加有预见性、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立足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201*年财政金融工作需要坚持“四个原则”。
201*年是全面深入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宏观调控更需要注重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具体到财政金融工作上来,就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的原则。本轮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任何时候,金融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本源和本质要求。金融改革发展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其是否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在我国个别地区、个别领域,金融资本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以钱炒钱”、“脱实向虚”的倾向,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薄弱领域。
第二,坚持以“深化金融改革”为主线的原则。当前,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正在重新酝酿,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领头羊”,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国有金融机构自身而言,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强身健体、练好内功”,才能不断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第三,坚持以“金融政策研究”为保障的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即便是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也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和完善。尤其是财政金融领域,一直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金融体系和市场情况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要做好现阶段的财政金融工作,就必须紧密结合这些变化,不断进行“有重点、有创新、有深度”的研究,积极做好不同情况下的政策储备。
第四,坚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主题的原则。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领域永恒的主题。由于金融所特有的信用属性,使得其中蕴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而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给金融领域自身造成极大的损伤,也会给经济社会的其它领域带来巨大的破坏,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财政金融工作中,我们要牢牢绷紧“风险”这根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正确认识当前财政金融工作形势,做好201*年财政金融工作需要明确“四个任务”。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当前财政金融工作形势,切实将十八大精神贯彻到工作上来,具体来讲,要扎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期性,进一步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机制。前一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薄弱的状况。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农村金融发展与“三农”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细致。一是遵循“市场激励”的理念,继续完善财政奖补政策。根据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和正向激励,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网络,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农村发展。二是要遵循“引导扶持”的理念,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使农业保险发展更加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业需求、顺应农民意愿。
第二,正确认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艰巨性,进一步健全财政促进金融“支小”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艰巨性不言而喻。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小”机制,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一是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这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之一,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好这项政策,结合本地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贷前服务、贷中管理和贷后核查的相关工作。二是推动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融资性担保体系,通过担保的“增信”功能,解决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的“后顾之忧”。同时,针对担保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规范运作,增强担保机构服务能力。
第三,正确认识推进金融改革的紧迫性,进一步推进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一是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强实力”,不断提升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促进完善公司治理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会一层”之间,建立“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提高国有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二是积极履行国有股东职责,依法合规行使国有股东权利,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同时,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提升国有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督促国有金融机构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正确认识主权外债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外国政府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们开展双边财政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应坚持“服务大局、互利共赢”的原则,深化与外国政府的双边财政合作,积极稳定贷款规模、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成效。继续把好项目立项关,各地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主动参与项目前期工作,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同时,继续完善贷款项目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提早发现问题,及早妥善解决。
(三)扎实做好201*年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需要增强“四个观念”。
同志们!财政金融工作是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点,是联接财政和金融业务的重要枢纽,是财政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同志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责任也非常大。为切实做好201*年度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以下四个观念:
第一,要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财政金融工作作为联系财政和金融的“纽带”,是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事、讲求实效,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好大喜功,只讲形象、不计成本,这也是对我们财政金融干部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要增强“抢抓机遇”的观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当前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财政金融工作者,我们要增强时机观念、机遇观念,紧跟形势变化,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少些空谈、多些实干,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金融“支农支小”、外国政府贷款管理等财政金融领域中,不断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牢牢抓住推进工作的时间窗口和机遇期,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制定政策的前瞻性。
第三,要增强“服务大局”的观念。服务大局就是要高瞻远瞩,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服务大局就是要恪尽职守,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服务和推动全局发展。如何将“服务大局”观念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切实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有关会议精神,确保我们的工作不走偏、不跑题;二是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深入实践、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地方特色和自身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方面工作既总体协调,又重点突出,主动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四,要增强“提升素质”的观念。财政金融工作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联系最为紧密,面临的状况最为复杂、多变,而且金融业务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需要时常更新。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补充业务知识,主动多做一些思考、多做一些研究,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仰望星空”,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在工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附件下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财政部副部长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讲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57915.html
- 下一篇:在财政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