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矛盾论》读后感

时间:2019-06-19 11:09: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本文简介: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大抵知道其表面的意思,但一直没有深入细化地去研究学习,以为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直到来到跟班学习,才详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发现矛盾远不止如此。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

《矛盾论》读后感 本文内容: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大抵知道其表面的意思,但一直没有深入细化地去研究学习,以为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直到来到跟班学习,才详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发现矛盾远不止如此。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于自然界而言,存在着物理上正负电荷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又有化学变化上化合与分解的矛盾;还有生物学上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等。所以说矛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秀丽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水浒传》中108名好汉,各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试想,如果诗人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造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亦或是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和网络中听到有人跳楼、割腕,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有自杀的案例爆出。当我们看到这些新闻时,都会唏嘘不已,在我们叹息的同时,也会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好好的会选择自杀?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高考失败、工作压力太大、失恋等等,其实这都是回避矛盾或者是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那么在生活中,具体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矛盾呢?主要还是要搞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居从属地位,起次要作用的。在实际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着重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处理好了,次要矛盾也就顺水成舟了。

矛盾的意义概况和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还需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读《矛盾论》有感

黎智鹏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作为个人,上学时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也许是既想学得好又想玩得遛的矛盾,工作后,我们又也许会面临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的矛盾;作为企业,初创时会面临项目与资源的矛盾,坐稳坐大时也许会面临因循守旧与守正创新的矛盾;乃至社会、民族、政党和国家,更存在战争与和平、昌荣与衰败、压迫和反抗、集权与分权等等矛盾。

矛盾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对矛盾我们也已习以为常。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可以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世界上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都存在着矛盾。通过了解矛盾的普遍性,我们理解到矛盾不是造成事物消亡的关键,反而是事物能够存在的重要因素,下至草莽众生、寒门百姓,上至帝王将相、豪门权贵,无不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各种矛盾、改造世界、薪火相传,推进文明世代延续。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不同,同一事物矛盾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有力地从理论上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并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分析成果加以证明。毛泽东强调研究矛盾总体离不开研究矛盾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研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这个拗口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同时,毛泽东强调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特别需要分析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这两种情形,并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中国革命进程等方面加以阐释。谈及主要矛盾,很容易想起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我们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于后来党内出现“左”的倾向,1958年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种认识失误导致了后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失误。改革开放后,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表述一直维持到十九大,才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

回顾近现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次变化,是为了说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性,把握住主要矛盾了,事物的变化就会向良好的态势发展,不能把握住主要矛盾,事物就会往糟糕方向转变,中国文革十年动乱就是沉痛的教训。进入新时代,集团公司去年初也准确判断了改革发展中的“三个变”与“六个不变”。“三个变”一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给集团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二是踏上新征程,铁路发展的目标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给集团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使命和责任。三是实行新体制,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六个不变”一是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没有变。二是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变。三是客货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没有变。四是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没有变。五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状况没有变。六是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短板突出的状况没有变。准确判断这“三个变”与“六个不变”,是我们立足基本局情和现实难题,找准定位和机遇,勇当尖兵先锋的前提。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详细地阐述了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理论。而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个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的结论。

《道德经》有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和成语“相反相成”表达了类似的道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矛盾各个方面是联系的,互相依赖而存在的。而物极必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否极泰来等古人思想,也早早就阐明了矛盾各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通过初次拜读毛泽东的《矛盾论》,让我对唯物辩证法有了一点点粗浅的认识,今后还当加深研究,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李硕

《矛盾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两论”分别从辩证法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并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反对教条主义。时至今日,“两论”依然放射出璀璨的真理光芒,对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指导具体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辩证的观点,善于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哲学方法。《矛盾论》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讲“辩证法”,《实践论》则以“辩证法”为内容讲“认识论”,体现了辩证思辩、实证认知的统一。中国古代“一物两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认识,均现了应用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特点。在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具体过程中,需要运用好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二是认识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两者在事物不断转化,推动事物发展。三是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由矛盾引起发展,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通过坚持辩证思维,我们才会树立“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认知,对前途充满信心,坚定前行的信念。

坚持实践的观点,善于反复实践获取真知。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论》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充分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在我们获取认知的过程中,要不断以亲身实践来促进自身成长:一是坚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毛主席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从认识事物的“感性阶段”转为“理性阶段”,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二是不要惧怕失败的实践。“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实践不一定失败,但不实践注定失败,只有不断从反复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修正,才能对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成为只见一方天地的井底之蛙,才能从做事没有把握到胸有成竹。三是要运用好实践成果。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反复实践推进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再通过认识的深化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两者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才能不断将自我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坚持矛盾的观点,善于抓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论》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指出了形而上学的要害和教条主义思想方法的弱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生总是活动在矛盾当中,无论是生老病死、成与败、失与得,均逃不脱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对于事物矛盾,一是认识到矛盾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并不会消亡。二是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存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因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首先要摆正心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正视矛盾带来的各种问题,才不会一味回避矛盾,陷入新的或更多的矛盾之中。其次要善于分析矛盾,深入发掘存在的各方矛盾、矛盾各个方面,从矛盾的特殊性入手,发现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认清了矛盾,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国内矛盾由“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矛盾的深刻认识,为具体实践提供了有利依据。最后要抓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方面这个“牛鼻子”,首先拔掉背后的芒刺、喉中的骨梗,才能推动事物逐步向上向好发展。

 

《矛盾论》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矛盾论,读后感

点击查看更多:《矛盾论》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矛盾论》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6851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