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军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时间:2019-05-05 10:59:58 网站:公文素材库

军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本文简介: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下的一句话。之前很荣幸拜读过习总书记的这篇文章,这句话引起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有过怎样的经历,才能如此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在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习近平的七

军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本文内容: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下的一句话。之前很荣幸拜读过习总书记的这篇文章,这句话引起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有过怎样的经历,才能如此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在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西梁家河插队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为我们还原了青年习近平践行“扎根基层,服务人民”这一朴素而伟大的思想所做的种种感人事迹。

扎根基层,在艰苦奋斗中树立崇高理想。青年习近平在初入梁家河时,面临着“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难关的考验。然而,这并没有将年幼的他吓倒,反而在这四大难关的磨砺下,愈战愈勇,锤炼了他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亦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为群众做实事”这一最初的理想。在走出窑洞、北上求学的40年后,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曾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

心系群众,在为人民服务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七年知青岁月,与梁家河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青年习近平俨然把自己看作了这片黄土地的一部分。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把梁家河百姓的衣食冷暖装进自己的心胸。“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建沼气池、打水井、办铁业社、设代销点、办缝纫社、扫盲班……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让梁家河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才有了“近平真是个好后生”这一梁家河百姓所给予的最高评价;才有了1975年青年习近平考上大学时全村人民的依依不舍;才有了1993年、2015年习总书记两度回梁家河探望乡亲们时的举村欢迎。青年习近平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爱民为民”的情怀,是后来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源泉。

学海无涯,在知识的积累中升华自己。“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教育瘫痪,知识闭塞,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从北京到陕西,两个装满精神食粮的箱子陪他跨越近半个中国,在遥远而荒凉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放羊的山坡、耕作的田地、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都能看见一个热血青年用功读书,拼命汲取知识营养的身影。现在的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在一些重要会议和外交场合引经据典,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也无不映射出科学与人文的光辉,而这,就是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勤奋读书所带来的灵魂上的升华。

今天的我们,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上,作为新时期的军校大学生,我们更应当坚定信念,培养高度的政治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恪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军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本文关键词:知青,有感,军人,岁月,习近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军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701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