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时间:2019-05-05 13:23: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本文简介: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还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利用课后时间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后,发现真的是受益非浅。在书中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性情有善恶之分,但是后期的教育却能使恶者变善,使善者益善。过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本文内容: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利用课后时间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后,发现真的是受益非浅。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性情有善恶之分,但是后期的教育却能使恶者变善,使善者益善。过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通过阅读了他的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无时不在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与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这是办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须随生活而变化,教育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对学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社会的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老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所以教师要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多做些社会调查,把学校教育延伸和结合到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构筑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坚强的“人格长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受恋爱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职业学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整合各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锻炼。

最后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积极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要活读书,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成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双方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重视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看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理论的确博大精深,他的有些精辟的论述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学校的教育说。因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理论,也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理论,也是我们需要的理论。因此我有一点感想:

一、教师要有真诚的爱心

陶行知说:“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这是师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爱心观,表现在两个方面:

1、热爱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在《自勉并勉同志》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认为教育是大事业,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旧社会像他这样留过学,有能力有学识的人,追求个人升官发财是很有条件的,但他都视此如粪土。他怀着“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自己的一万元稿费和母亲的人寿保险金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他自己及家属的生活,靠卖文、写字、演讲的收入来维持,艰苦朴素,在十里洋场我行我素。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学校。在30年的教育生涯中,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心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2、热爱教育对象

热爱教育对象,首先要了解、理解和尊重教育对象。陶行知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向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能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他还强调:“小孩有创造力”,并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他的这种爱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对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要严格要求教育对象,理解学生,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的管理,真正的师爱,应该是“宽严得宜’’的,陶行知认为“教育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外,正是要根据事实,指出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因此,教师热爱学生,决不是溺爱和放任,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一种理智的爱,再次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有一定的威信,但不能以训导者的面孔出现。良好的教师形象应该是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如此的人格所产生的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二、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陶行知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教师只有明确了自身工作对社会的重大作用,才能激起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并以此作为一种干好本职工作的推动力。教师的社会责任心,最基本、最集中的体现是从自己做起,切实履行好本职工作,才能对学生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陶行知是一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教育家。早在崇一学堂求学时,他就立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志向。从美国留学归来后,便立志“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的改造,教师就是社会的领导者。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他对教师社会责任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到了三十年代,“九•一八’’和“一二•九”事件相继发生,中国社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及时而明确地指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指导学生,而且要与学生参加救国运动,同过救国生活,共受救国教育,故我们主张教师要与学生大众共休戚,决不可袖手旁观。”陶行知自己也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还配合党的“全面抗战”方针,提出“全面教育”的主张,把“战时教育运动”改为“全面教育运动”。到了抗战胜利前后,陶行知又适时地提倡民主教育,鼓励教师参加民主运动。由此可见,教师的社会责任心是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陶行知看来,适应时代潮流,关心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也是教师责任心的一种体现。陶行知爱国爱民的思想品德,是他热爱教师职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原动力,这也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和集中体现,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发扬光大。

三、教师要“建筑人格长城”

陶行知办教育的理想,是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最初主张:“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在晓庄师范,要求培养学生,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强调:“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在育才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四问,即要问一天在身体、学问、工作有没有进步,最后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如要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他指出:“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他就指出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筑人格长城”,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师德、师规、师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使受教育者首先学会做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优良的品德。而要胜任这个职业,完成这个任务,每一个教师都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即加强师德修养。他指出:“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我们绝不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在他看来,“小孩是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小孩。”广陶行知要求教师自敬、自重。他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因此,教师要想自敬、自重,就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四、教学和做合一

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们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陶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一个二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如此一心为着农民群众,确实令我们当代青年乡村教师汗颜。先生的教育观点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在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的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他的“教学合一”的思想,“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些正是今天新课程理念所大力提倡的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数学教学中,要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以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做中学”。

他把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第三种,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性。试想我们今天的课堂,是不是依然存在灌输考试的知识,是不是很多时候还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往里灌?

“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先生早就倡导的方法,我们学到了多少,做到了多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新教师面临着可能被淘汰的危机,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本文关键词:学习体会,行知,理论,教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789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