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创新中国》观后感 7篇 本文简介:
王丽君《创新中国》观后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领导干部工作学习会上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了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创新是“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从顶层设计上肯定了创新的主导地位。中国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创新中国》观后感 7篇 本文内容:
王丽君《创新中国》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领导干部工作学习会上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了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创新是“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从顶层设计上肯定了创新的主导地位。中国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创新中国》告诉我们,中国正慢慢成为世界的领航者。古往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在高新科技上,中国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BGI的测序已经称霸世界。超级计算机从无到世界第一,更可贵的是还发明出自己的量子计算机。惊叹于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发展之快的同时,也证明我们生活已经笼罩在互联网之下,“中国速度”将更令人自豪,创新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一、践行创新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的时代赋予一个国家和人民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应当继续前进,在薄弱的环节奋起直追。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才能找准方向,走在前列,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温岭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122万温岭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身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温岭只占台州总面积的10%,论区位和资源,毫无优势可言,但为何能脱颖而出,经济实力长期居全国百强县的前列?发展总是伴随着阵痛,温岭始终温岭始终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以新时代的“超创干”,谱写“两个高水平”温岭发展新篇章。
从改革创新看,温岭制鞋业列入省“机器换人”试点,1-11月全市200个重点“机器换人”项目,完成投资31.41亿元,温岭制造业开始向现代制造模式转变。从社会民生看,召开全市教育发展大会,启动省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搭建高效生命救援通道。今年以来,温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制定出台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并分行业编制实施方案,全力推动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工具、鞋帽服饰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其中,泵与电机还将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39个小微园建设,加快推进52个老旧工业点改造,出台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三十条措施……随着一系列具体举措的出台和推进,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2017年,温岭国内生产总值990多亿元,继续在台州保持领先,中马传动、大元泵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9家,居台州首位。在今年6月最新出炉的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温岭排名第23,位列台州市第一,浙江省第七。
二、追溯创新理念,指引新常态发展。
追溯温岭这座城市的发展,有一个关键词尤为醒目,那就是创新。温岭人深知,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传统产业只有优化升级,才能凤凰涅槃。这算是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我想如此。创新让我们有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时代,事物都是在不断更替变化,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发展和脉搏,找准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还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顺应发展。与此同时,创新让我们有了更大地底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国家或个人更应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维固化,感觉良好就不去前进,那么只有挨打的份。
古往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只有敢于创新才有话语权,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新的时代赋予一个国家和人民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应当继续前进,在薄弱的环节奋起直追。人说,探索者无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一座城市,经济为骨,文化作魂。从古代“丝绸之路”带来经济社会繁荣的盛唐时代;到近代“五四时期”引领中西学术新思维的文学绚烂;再到现代“万众创新”指引国家新常态的蓬勃发展。从古至今时代更迭,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创新发展与固有习惯激烈碰撞后迸发的火花。所以,在新时代的中国,应跟随潮流,将创新立国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开启农业、制造业、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征程。故而,不断创新,引领社会发展,迎来新篇章。
张超《创新中国》观后感
《创新中国》作为一部关注前沿科学的纪录片,用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记录了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唯有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经济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了生活,中国智造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领域还有许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诚然,我们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等热点领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个“中兴芯片”事件就看到我们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我们的软肋还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人一击就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亦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拉近距离。
2、勇于探索前沿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制定好规划、瞄准目标,勇于探索前沿科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我们不光要着眼于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更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科学瓶颈,夯实科学技术长远可继续发展的的基础。
郑建伟《创新中国》观后感
从物流无人机到无人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从量子力学到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卫星,从超薄玻璃到大飞机、一体成型钛铝叶片、时速超1000公里/小时的高温超导磁悬浮,从3D打印到蚊子免疫、生命科学……《创新中国》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最前沿科技和创新以及背后的努力,震撼人心也振奋人心,思想和视觉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为科学家的执着和拼搏而感动,为中国的强大而骄傲。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发展科技和实施技术创新。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同时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谢玲荣《创新中国》观后感
六集纪录片《创新中国》总体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为我们作了展示。本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与世界的距离。在近几次在学习观看过程中,让我对创新颇有感触。只有创新才能引领梦想、塑造超越!只有主动接受新鲜思想并且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来。
古往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只有敢于创新才有话语权,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代的中国正是有了创新精神,才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泱泱中华才独领风骚于世界。新的时代赋予一个国家和人民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应当继续前进,在薄弱的环节奋起直追。探索者无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其中首要的就是教育创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长久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支持,教育创新是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
那什么是创新能力?如何获得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要具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生成新观点时我们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它经常是两个未曾合并过的观点的交集、重叠或合并。
首先,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和理念的创新,实现对错误导向性教育模式的突破,就是教育创新最最重要的。必须把握好教育体系这一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在教育结构上,要根据教育的目标、任务及自身的特性等,确定学校的专业结构、科目结构、课目结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教学结构、生源结构等范畴;必须规划好在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的教育理念;要做好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的探索,甚至是教育工具、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其次,教育创新是创新的教育。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曾说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确,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实现的必经之路,符合整个教育时代的需要。而课堂教学因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核心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虚拟化、课程化设计来营造创新的氛围,通过对课程的创新性设计、教材的创造性编制或选择实现对学生学习资源的个性化供应,实施环节中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的人本化导引来实现其思想的个性迸发,通过课内外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劳动实践等为学生未来发展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
蔡牧《创新中国》观后感
这次的主题是物流,也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个职业。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高效众所周知,基本能够做到了“今天下单,明天送到”的中国速度。原本以为快递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创意中国》里告诉我们,不光是人力,在物流技术上,我们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一般认为的快递员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影片中快递小哥看到无人机操作面试手册的时候就感觉“要求太高了”“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根本搞不来”。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优势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我看到这个机会,一定会去争取”。说这番话的快递小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敏锐的洞察到了无人机对于快递行业的颠覆性意义,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就是在工作在最前线,江西赣州独特的地貌也成为了他施展才能的天地,他成为了操控物流无人机的第一批人。
努力准备,然后天时地利人和迎接成功,这就是中国梦的内涵。我们一代一代的劳动者不畏惧西方世界全方位的科技垄断,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直道超车”去改变世界。《创新中国》里用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形象去描述了一个宏大的愿景,随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变化,我们看到是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正在打破一个又一个西方的垄断。“中国速度”将更令人自豪,变革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影片中的第二段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凭借着大数据的威力,一台台工程样车已经处于实验阶段。试想一下,目前我国走在前列的量子计算机如果能实际应用到各类前段科技产品的话,整个产业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节目里也说了“未知激发了创新者的热情”,“做无中生有之事就是我们的乐趣”。看完后由衷地觉得科学是一个伟大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在中国的创新之路上,不仅有很多前沿科技产品,更可贵的是有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了他们,创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正在前行,我们看在眼里。时代在变,中国也一直在跟着时代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强国。
邱良琦《创新中国》观后感
根据课程安排,我们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主旋律节目记录片,整部记录片共分为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个部分,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
整部记录片拍摄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有些是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也有我们已经在使用却不知来之不易的,还有在想象中未曾实现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就像在《制造》里讲到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大飞机的国产化率,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这是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才能找准方向,走在前列,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前进,别人也在进步,未来是撑握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手里的,而核心技术仍是我们很大的短板,所以我们始终要坚持一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而我们作为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要从自身做起,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做好妈妈式服务,宣传和贯彻好上级政策,努力为企业提供平台,如搭建校企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或联系培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使企业激发创新热情,树立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创新中赢得主动,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创新中国,永远在路上。
陈莹《创新中国》观后感
看完纪录片《创新中国》,其中“制造”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来,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制造业巨头,“中国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讲述的第一个关于玻璃行业的故事就点出了目前中国制造的难以回避痛点。玻璃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一直以来中国缺少制造高品质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边是低端玻璃产能的过剩,一边是高品质玻璃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
“这几年的超薄玻璃的发展一直是在创新,每一个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需要的这些产品,它在轻薄化上,它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信息显示材料工程师任红灿介绍,那些从事低端玻璃生产的企业往往由于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还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依靠低价竞争的企业,终将被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淘汰。正如纪录片中所讲的那般,玻璃的厚度从2011年的2毫米不断进行轻薄化创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极限。每一次的创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对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对我市企业来说,与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相比,我市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创新环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条》等专门的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在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二是提高素质,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带企业家去国外先进地区和企业考察新兴制造技术,同时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制造等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三是多方参与,促进创新平台搭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温岭籍专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岭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同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帷幕拉开之际,唯有创新,才能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创新力必将上一个新的的台阶。
《创新中国》观后感 7篇 本文关键词:观后感,中国,创新
点击查看更多: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创新中国》观后感 7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