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离我千里之外的北京召开,要求我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民主集中制的制高点提出了执政兴国、从严治党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说,我真的很难发出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的言论,但我仍情愿劳心勤力地用我的手,掬一捧带有温度的精神食粮。
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的那几天,我正在看中央一套放过的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生动呈现周总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是周恩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壮丽一生的真实写照。剧中一再出现那一蓬海棠花盛开锦绣的画面,周恩来说,海棠花质朴,团结,所以生得很茂盛。
质朴而团结,所以茂盛,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剧中复杂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人民总理的质朴风格和崇高精神境界,更像是一股清风,带着海棠花的悠香拂动着我的心田。我们的总理,浩然正气、两袖清风,赴汤蹈火、临危不惧,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举轻若重、无微不至,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我们从意识深处激活,情不自禁地在音像与历史的穿梭回荡中生发感动、净化和思考……现实中的我们,站在伟人用双手推动的前方,显得那么渺小,犹如一粒尘埃,似科要湮没在这个滚滚潮流中。
我们不禁要问,周恩来何以能够在风云变幻中表现出如此高贵的品质,何以能把共产党人之为共产党人的伟大体现到如此令人景仰的高度?就是那种融入整个生命的人民主体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早在青少年时期,周恩来就立下“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的远大志向。正是在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实践中,他才得以和毛泽东等其他共产党人一道,探索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锤炼出为人民服务所需的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邢台大地震时,周恩来连夜赶到白家寨去慰问受灾群众,当他发现群众面对寒风时,便立即让群众转过身去,自己则站在迎风一方对群众讲话。这并不是为塑造伟人形象而进行的艺术虚构,而真实取材于邢台人民至今传颂的历史事实。
人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这类不经意、不做作的自然举动,才格外真实、深刻地表现出人民总理为人民的赤子情怀。在人民总理那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绝不仅仅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已经渗透到情感、情绪直至无意识层面,成为一种本能地支配行为的精神。什么叫群众观念、什么叫群众路线,什么叫人民公仆、什么叫人民领袖,从周恩来身上可以得到典范的回答。我们不难理解:西花厅那灿若繁星的海棠,就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周恩来“一片春心付海棠”,正是他心系人民的诗意升华。
滚滚车轮将我带到了时代的前沿,却渐渐丢掉最初的质朴之心。一只只“大老虎”在腐化堕落场上被反贪反腐之弹击中、一只只“苍蝇”被从严治党之拍打落,可喜可贺,但究其根源,却是党和人民深深的悲哀,若“芝兰玉树欲生于阶亭”的贪婪自私之性不能得到克制,人类是退化而不是进化。周恩来、邓小平、焦裕禄、孔繁森,那一个个光辉的形象,难道是日渐高耸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却托不起他们的高度,一点而通的信息网络去传不来他人的心声,扑天盖地的媒体却宣传不了他们的事迹,时代的进步的太快,那些人民公仆穿着草鞋赶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吗?
从前提到的最多的就是实事求是。而现在这样的词语越来越多,十八届六中全会,我印像最深的莫过于执政兴国、从严治党,而这两个词似乎是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很遥远的事情,仿佛远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雪山草地之上,远到了战争时期的枪林弹雨之中,远到了那庄严悠久的中南海之内……仔细想来,看似遥远,实则近矣,我们的命运不就是在这之上、之中、之内吗?而放眼望去,举国上下,扪心自问,各行各业,大家读报看新闻,关注国家重大决策,解读会议精神,有多少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20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说道:“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不忘初心,继续真心实意地依靠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务人民。有道是“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这正是《海棠依旧》发出的热切呼唤。
做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也问问自己,我还会不会警省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我生而为中华人,而愧为中华人;我为党写赞歌,而羞于行中华文。眼前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竞相绽放,奏一曲牵神动魄的交响,在训斥我,在涤荡我,在呼唤我,“你是一名共产党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征文:重建一道红色的思想线》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