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常问问“我为什么入党”

时间:2019-06-24 19:39:4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对于党员而言,“我为什么入党”这样的命题,不能仅成为入党时的扪心追问,更应成为一辈子的心灵拷问。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叮咛,在8800多万党员心中激起巨大涟漪。

这让人想起前不久大学教师徐川那篇在不少微信公号上热转热议的文章:“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

信仰是崇高的,但从来也是具体的。对方志敏来说,是“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的无悔坚守;对邓恩铭来说,是“不惜唯我身先死”的无畏壮举;对赵一曼来说,是“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的永生绝唱;对罗荣桓来说,是“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遗世嘱托。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用具体的行动标注着信仰的真谛,用关键的抉择诠释着信仰的力量。

正如徐川所言,“我为什么入党”是学生对他倾诉的问题,也是他给自己设置的命题。对于党员而言,这样的命题,不能仅成为入党时的扪心追问,更应成为一辈子的心灵拷问。入党,可说是灵魂深处刻下的精神誓约,更是人生道路上立起的永恒尺度。然而,在一个多样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人容易变得无所适从、迷失方向。时时向内心发问“我为什么入党”,惕励自己“身在何处”“去往哪里”,才能始终确保人生的正确航向。

一位诗人说: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一些落马贪官也曾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也曾是亲朋故旧、父老乡亲的骄傲和自豪,却在朝夕之间由座上宾沦为阶下囚,从成功的榜样跌落为反面的典型,问题就在于“灵魂的庙宇”出现倾斜甚至坍塌。信仰如柱,柱折屋倾。当理想变为“利想”,前途变成“钱途”,或“赤裸”从政,或“两面”为官,思想上放松约束,灵魂上放弃拷问,迷茫、腐化、堕落甚至犯罪就是迟早的事。

坚定的信仰,如脊梁,泰山压顶不弯腰;如灯塔,风吹浪打不迷航。“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与邓稼先,当初隐姓埋名离家28年。为了保密,王淦昌改名王京。一年除夕夜,两人相互敬酒:“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人抱头痛哭。90多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罗国范,抗战中背负“汉奸”头衔,差点被群众“锄奸”,后来又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听力几近丧失,但看到“有没有感觉过委屈”的纸条,瞬时老泪奔涌:“选择了党,选择了人民,就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就要经得起考验。”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信仰的魅力。

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总是对接我们的当下,照鉴人生的态度。面临个人晋职,是人身依附,还是实干立身?针对行贿之举,是欣然笑纳,还是坚守底线?面对艰巨任务,是拈轻怕重,还是攻坚克难?面对歪风邪气,是随波逐流,还是敢于斗争?归根到底,是信念信仰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真正的信仰不是温室的花朵,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铁一般的信仰,也正是在“浪打天门石壁开”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坚定,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砥砺中变得更加坚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常问问“我为什么入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064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